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哪個麗

歷史哪個麗

發布時間:2021-02-23 14:31:41

『壹』 中國歷史朝代哪個美女最多

漢朝,漢朝美女瘦瘦的,趙飛燕,趙合德,王昭君,貂蟬,蔡文姬,大小喬。

『貳』 歷史上什麼女子叫麗華

劉秀的妻子叫陰麗華,陳後主的妃子叫張麗華,楊麗華是楊堅的女兒,北周宣帝的皇後。

『叄』 歷史上有叫麗華的紅顏禍水嗎她是誰,哪個朝代的,迷惑哪位君主

東漢王朝開國皇帝劉秀的第二任皇後叫陰麗華,劉秀對她專情一生啊,也不算紅顏禍水吧,她還算是管仲的後裔呢,,不知道你要找的是不是她

『肆』 歷史上有幾個叫麗華的

陰麗華,漢光武帝劉秀皇後。
張麗華,南陳後主陳叔寶的貴妃。

楊麗華,楊堅女兒,北周宣帝皇後之一。

『伍』 歷史那個女人最厲害

夏姬——最妖嬈的女人

夏姬是一個顛倒眾生的人間尤物,她具有驪姬、息媯的美貌版,更兼有妲己、褒姒的狐權媚,而且曾得異人臨床指點,學會了一套「吸精導氣」之方與「采陽補陰」之術,因此一直到四十多歲,容顏的嬌嫩,皮膚的細膩,仍然保持著青春少女的模樣。

文成公主——最成功女外交官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國王和親的事例,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遠嫁吐蕃,便是和親情況的典範。在她是影響下,漢藏兩族的友誼有了很大的發展,所以把文成公主譽為最成功的女外交家實不為過。

萬貴妃--最有魅力的女人

歷史上得寵的妃子很多,但若論情況之離奇卻誰也比不過明憲宗的愛妃萬萬貞兒。一個大皇帝十九歲的女人卻牢牢佔領了丈夫的心,並且擁有他一生的寵幸,這真是讓旁人百思不得其解,唯一的解釋只能是萬妃具有與眾不同、風騷入骨的狐媚手段了,就此說來,萬貴妃倒是當之無愧的最有魅力的女人!

『陸』 麗娘是哪個歷史人物

你說的麗娘應該指的是杜麗娘,她不是歷史人物,而是湯顯祖《牡丹亭》中的女主角。

『柒』 歷史上有幾個叫麗華的女子

有三個叫麗華的女子:
1、陰麗華(5年-64年),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原配妻子,第二任皇後回,南陽新野(河南答省新野縣)人,父為宣恩哀侯陰陸,母鄧氏。陰麗華出身名門世家,祖上是管仲的後代,陰麗華和劉秀因為有共同的親戚,所以得以相識。陰麗華曾經是劉秀傾慕的對象。在劉秀學成後,有兩個夢想,第一個是要做執金吾一樣的官,另一個夢想就是取像陰麗華那樣貌美的女人。
2、張麗華,這個女人的出身也不簡單,這女子不但貌美,還懂得排兵布陣,她的聰慧和美貌比起陰麗華有過之而無不及,只可惜生不逢時,生存在一個即將滅亡的南北朝。她出身在一個兵家,只是家境不好,所以很小就入宮成為南朝皇太子陳叔寶的良娣龔氏(龔貴妃)的侍女。
3、楊麗華(561年-609年),北周宣帝皇後,後為皇太後。隋朝時封樂平公主。
大業五年(609年),楊麗華跟隨弟弟隋煬帝楊廣巡幸張掖時,在河西去世,時年四十九。臨終前向隋煬帝囑托說:「我沒兒子,惟有一女。我不怕死,只是深深憐愛女兒和女婿。我現有的食邑,乞求轉賜給李敏。」隋煬帝答應了她。隋煬帝回到長安後,下令有關官員置辦禮儀,將楊麗華與宇文贇合葬在定陵。

『捌』 古代高溝麗是哪個國家

高句麗(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是位於東北亞的一個古國,發源於今日中國吉林省一帶,七世紀被唐朝和新羅聯軍所滅。被近代史學家認為是東北歷史上的割據政權。
發展歷程
建國 (公元前37年-公元52年)
據《三國史記》和《三國遺事》記載,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與其他王子不和,逃離扶余國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麗。一些學者認為高句麗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已成立。「高句麗」作為一個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詞就出現在《漢書》中。
大多數的史籍認為高句麗建於公元前37年或公元前1世紀中期。據推測,高句麗人在其成立的初期可能是由濊貊人和部分遷移到這一地區的扶餘人組成的。「濊貊人」這一詞語最初並非指一個確定的民族實體。在高句麗建立之初,與扶余長期處於軍事對抗中。為了扼制處於成長期而十分具有侵略性的高句麗政權,中原與扶余在軍事上常常協同打擊高句麗,相關記錄在《三國志》、《漢書》中時有出現。
中央集權化和早期的擴張(公元53 -243年)
前三國時代高句麗太祖王時期,高句麗從早期的幾個濊貉部落國家很快擴張到漢江流域。公元53年,高句麗太祖王,將高句麗分散的5個部落設為5個省,實行集權化統制。56年,太祖王吞並東沃沮。後又吞並東濊一部分領土。高句麗的擴張與集權化,導致了與漢朝的直接武力沖突。
復興與進一步的擴張(公元300年--公元390年)
不過僅僅70年,高句麗就重建了丸都城,並開始襲擊遼東。隨著高句麗對遼東半島的挺進,高句麗從東北地區進入並控制了朝鮮半島北部大部地區。開始與形成朝鮮古代國家百濟與新羅處於激烈的軍事對峙之中。世界歷史學家稱這一段歷史時期為朝鮮歷史上的「三國時代」。
高句麗的擴張並不是一番風順的。342年,丸都城受到前燕攻擊。371年,百濟近肖古王襲擊高句麗最大城市平壤,並在戰場上殺死了高句麗故國原王。
高句麗小獸林王繼位後,開始加強高句麗國內的穩定和統一。新的法律出台。372年立從中原引入的佛教為國教,並依照中原制度建立國家教育機構「太學」。 小獸林王還對高句麗軍隊進行了改革。
鼎盛時期(391年–531年)
5世紀末時朝鮮三國時代的版圖從高句麗好太王繼位起,高句麗開始進入鼎盛時期。根據好太王的兒子長壽王為他所立的好太王碑記載,好太王在一次與扶余的戰役中就攻克了扶餘64個城池,1400個村莊。後來好太王兼並了北部的扶余國和靺鞨部落;在軍事上對百濟形成了絕對優勢地位;並在新羅與百濟,伽倻和倭的戰爭中迫使新羅屈服。
413年,高句麗長壽王登基。由於百濟和新羅的對抗,427年,長壽王遷都到平壤以加強對百濟和新羅的控制。長壽王延續了其父好太王的擴張政策。5世紀末,長壽王又吞並了一些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與北魏交鋒;並保持了對新羅的控制。
內部紛爭(531年-551年)
高句麗在6世紀達到鼎盛後,開始逐漸地衰落。高句麗安藏王被刺殺後,其兄安原王繼位。在安原王時期,王室間的紛爭加劇。兩政治集團對王位繼承進行爭斗。最後年僅8歲的陽原王登基。不過對權力的爭奪並沒有結束。反對派的幕僚們開始建設自己的軍隊,對自己的領地進行實際上的控制。內憂外患,6世紀50年代,高句麗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襲擊。但高句麗內部的幕僚爭奪依然繼續。
丟失漢江流域(551年)
551年,百濟和新羅聯手攻打高句麗。高句麗丟失朝鮮半島中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肥沃的漢江流域。百濟新羅聯盟的主戰者百濟在對高句麗的戰爭幾乎精疲力盡。553年,新羅以幫百濟的名義出兵。但卻對百濟發動了攻勢,最後將整個漢江流域全部納入囊中。怒於新羅的背叛,百濟聖王第二年攻新羅西部以報復,但被新羅擒住,後被處死。朝鮮半島中部的戰爭,對朝鮮半島的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羅對百濟的攻擊使百濟成了朝鮮半島的最弱者。新羅由於霸佔到了人口眾多,富裕的漢江流域,給其日後擴張打下良好基礎。相反,高句麗卻因丟失漢江流域而國力大減。另外新羅獲得漢江流域後,疆域到達黃海,使其可以和中國直接貿易和建立外交。這樣新羅就不再依賴高句麗而是新羅與中國的直接溝通,與聯盟最終在7世紀給高句麗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高句麗與隋的戰爭
589年,隋滅陳中國大部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近三百年的分裂。598年,高句麗先發制人攻遼西,引發第一次高句麗與隋的戰爭。但是高句麗仍舊四處聯結反隋勢力開始認識到高句麗是中原潛在的邊患。隋麗戰爭遂爆發。612年,隋的百萬大軍從陸路和海上侵略高句麗,一路破城四五十餘座,後來由於隋軍前線將領的指揮不當,造成渡過遼河進攻的3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613年隋煬帝親征高句麗,但因楊玄感的反叛,造成此次戰役取消。614年隋煬帝再次親征高句麗,因為高句麗連年戰事造成國內弊端甚多。615年隋煬帝又打算攻高句麗。但由於隋內亂加劇,攻高句麗的計劃被取消。隋對高句麗的戰爭使隋朝國力銳減,並引發隋末民變。618年,導致隋朝滅亡。
唐與高句麗的戰爭
唐初貞觀末期,東突厥基本被消滅了,四夷威服。貞觀十七年(六百四十三年年),新羅遣使入朝,述說百濟攻佔其40餘城,並與高句麗圖謀斷絕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麗,命其停止爭戰,遭高句麗權臣、莫離支泉蓋蘇文拒絕,唐太宗遂決定發兵東征高句麗。次年十一月,詔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太子詹事、左衛率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水陸大軍分道進擊高句麗。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軍從洛陽出發,御駕親征。張亮率水軍渡海襲占卑沙城;李績軍攻克遼東重鎮遼東城,斬俘兩萬餘人。六月,唐軍進至安市城(駐:今遼寧海城東南營城子)。高句麗北部耨薩高延壽、高惠真率15萬大軍前來救援,被唐太宗擊敗,余眾歸降。七月,唐軍開始圍攻安市城。由於守軍殊死抵抗,使唐軍至九月仍未攻克。時近深秋,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唐太宗被迫於九月十八日班師還朝,沒有達到徵佔高句麗的預期目的。此次唐太宗征討高句麗,攻佔遼東等十城,獲七萬余戶,斬殺高麗兵4萬餘人,唐軍陣亡數千人,戰馬損失十之七八。唐太宗回朝後,群臣建議對高句麗派偏師進襲騷擾,使其國人疲於應付,耽誤農時,幾年後即可使高句麗因糧荒而土崩瓦解,太宗採取了這一建議。以後,唐軍採取了對高句麗發動騷擾性攻擊的策略,共有以下幾次:六百四十七年,太宗命牛進達和李績率軍從水陸兩路進擾高麗,拔石城,高句麗王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謝罪;六百四十八年,太宗派右武衛大將軍薛萬徹率3萬大軍乘樓船渡海,入鴨綠水,於泊灼城(今遼寧丹東東北)大敗高句麗軍;655年,因高句麗與百濟聯兵入侵新羅,新羅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營州都督程名振和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率兵擊高句麗;658年,程名振攻克高麗赤烽鎮(約在今遼寧海城境),斬首3000級;659年,唐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在橫山(今遼寧遼陽附近華表山)大敗高句麗軍。公元660年,新羅滅百濟,高句麗失去盟國,陷入孤立境地。次年,高宗下令對高句麗發動大規模進攻,發 35軍,水陸分道並進。蘇定方在壩江擊敗高句麗軍,屢戰屢勝,進圍平壤;契苾何力於鴨綠水大敗蓋蘇文之子男生,斬3萬人。時百濟舊將叛亂,而蘇定方圍平壤久攻不下,逢大雪天寒,退軍時,左驍衛將軍、沃沮道總管龐孝泰在蛇水戰敗,龐孝泰戰死。這是高句麗滅亡前的最後一次勝跡。由於淵蓋蘇文在世期間一直未能採取明智的外交策略,導致唐朝與新羅聯合必欲滅高句麗而後快。蓋蘇文在世時雖然尚能以高壓控制高句麗政局,但高句麗內部已經危機四伏,當他死去時,高句麗已離覆亡不遠。
高句麗的滅亡
公元666年,在泉蓋蘇文死後,世子男生代為莫離支,但為二弟男建所逼,降於唐,造成高句麗內亂。唐高宗見狀派契毖何力、龐同善等擊高句麗,援救泉男生。不久,唐高宗以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統帥諸軍,分道合擊高句麗。以後一年多時間,各戰場捷報頻傳:李績攻取高句麗軍事重鎮新城,並趁勢將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薛仁貴在金山擊破高句麗大軍,斬首5萬余級,攻下南蘇、木底、蒼岩三城,與泉男生軍會師;李績等攻佔扶余城,斬俘萬餘人,扶余川中40餘城亦望風歸降,再戰薛賀水斬俘3萬餘人,乘勝攻佔大行城。到了668年春夏,各路唐軍會師,推進至鴨綠柵。高句麗發兵抵抗,唐軍奮勇出擊,大敗高句麗軍,追奔200餘里,攻拔辱夷城,高句麗其他各城守軍或逃或降。唐軍進至平壤城下,圍平壤月余。泉男建仍然閉門拒守,並多次遣兵出戰,皆敗。九月十二日,高句麗僧信誠打開城門,唐軍沖進城中,俘男建,高句麗全部平定。
復興運動
668年,高句麗滅亡後大批高句麗遺民展開了反對唐和新羅聯盟的復興高句麗運動,唐曾多次試圖控制此地區,但都失敗了。
高句麗將軍劍牟岑最初在百濟故地漢城立寶藏王後裔安勝為王,試圖重建高句麗,並得到了新羅文武王金法敏的支持。但後來由於內部紛爭,劍牟岑被謀殺, 安勝投靠到新羅。新羅給了安勝一片土地, 讓他建立了報德國。新羅從未放棄對高句麗遺民的警戒,後來新羅神文王滅亡了報德國,安勝被賜予新羅王室的「金」姓。數千部眾被遷移到新羅南部地區。
粟末靺鞨酋長乞乞仲象和他的兒子大祚榮於高句麗滅亡後的698年,乞乞仲象和大祚榮在黑龍江中下游兩岸建立起震國並占據了原高句麗的部分國土。乞乞仲象去世後,713年大祚榮接受唐的策封改名為渤海國。渤海國被韓國主流歷史界劃入韓國史。
10世紀初,弓裔為反新羅建立後高句麗國。後高句麗國繼承高句麗.新羅人建立的王氏高麗與高句麗(也稱高氏高麗)並無繼承關系。
爭論
在過去的很長時期里,由於中國學術界對高句麗的歷史缺乏全面系統的研究,而將高句麗與三韓人王建公元918年建立的高麗王朝混淆,也正因此,使高句麗被不少中國學者誤認為是韓國古代國家。
八十年代以來,隨著中國學者對高句麗歷史研究的深入,中國史學界意識到了這一嚴重歷史判斷錯誤。為糾正這一錯誤,現在中國史學界已出版了大量有關高句麗的歷史專著。如劉子敏先生的《高句麗歷史研究》、耿鐵華先生的《中國高句麗史》、馬大正等先生的《古代中國高句麗歷史叢論》、《中國高句麗歷史續論》、楊軍先生的《高句麗民族與國家的形成和演變》等等。
在中國史學界,「高句麗是中國東北古代民族建立的王國,與位於現在朝鮮半島上的王氏高麗(建立於公元918年)是兩個除了名稱,在主體民族等各方面都有著重大區別的國家」的歷史觀點已成為共識。但是,韓國的學者對此持有異議。韓國歷史學者多認為高句麗只屬於本國歷史與中國無關,他們認為高句麗人創立了屬於自己的獨特文明,曾建立了與古代中國平起平坐的大帝國。其代表著作有徐炳國所著的《高句麗帝國史》與申瀅植所著的《高句麗史》。
由於韓國學者在解讀完全由漢語寫成的古代史料時具有一定的困難。因此,中韓在高句麗歷史研究上的交流也有著一定的難度。朝韓歷史學者的主要問題是對史料存在著為我所用而任意曲解的傾向。對於古代史書中能彰顯高句麗「獨立性」的歷史素材就大加凸顯,而對於能說明高句麗與中原在政治、文化、經濟上的聯系的史料就刻意忽視。應該指出,在朝鮮半島歷史學者中,這一現象不是孤立的,而是普遍的。而中國學者在高句麗歷史研究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則是「象牙塔主義」。滿足於在小圈子內取得的成績,沒有動力和意願主動向大眾展示學界已有的最新高句麗歷史研究成果,從而使很多不合理的有關高句麗的歷史認識沒有在更大范圍內得到應有的澄清,造成普通民眾的歷史認識錯誤。
中韓對高句麗歷史認識的分歧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不應該要求任何一方屈已從人。而應該本著真理越辯越明的觀點加強交流,以爭取早日解決這一學術上的分歧。這一問題,只有通過學術交流而非任何其他的途徑來解決。
考察高句麗的歷史就必須了解朝鮮半島國家與民族的形成時間。中國的學者們多認為朝鮮半島最早的國家是形成於公元前11世紀的箕氏朝鮮,而韓、朝學者多認為朝鮮半島最早的是形成於公元前31世紀~公元前24世紀的檀君朝鮮,而朝鮮學者依據「檀君陵」出土的人骨,將此時間上推至公元前3018年)。
實際上,由於將神話中的「檀君」作為信史的歷史研究方法本身所具有的虛妄性,朝、韓歷史學家的主張是難以成立的。具體原因我們將在對「檀君」這一詞條的解釋中予以闡述。中國的大部分學者都認為箕氏朝鮮與衛氏朝鮮是朝鮮半島上最初形成的國家,而這兩個古國是屬於中華古代封國的性質。也有中國學者在最近出版的《東亞史》一書中認為,在高句麗、百濟、新羅之前曾存在於朝鮮半島上的箕氏朝鮮、衛氏朝鮮、辰國,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而更接近於邑落聯盟體系。半島上的百濟與新羅以及其鄰近的高句麗才是在這一地區最初形成的國家(均為在公元2、3世紀前後)。
高句麗在政權建立後雖然很早就有了王,但這個王,在早期與隨時面臨罷免甚至被殺的扶餘人的王類似,不是真正的國家君主。從《三國志》的記載來看,西漢時期的高句麗還是隸屬於漢玄菟郡高句麗縣的一個部族,由「高句麗令主其名籍」(《三國志》卷30《高句麗傳》),而且從玄菟郡領取作為中國地方官應有的按品級的官服。高句麗政權的高官號「主簿」,正是中國縣級官員的稱號,也證明高句麗政權作為中國地方政權而存在,是中國漢朝在東北地區的基層行政組織。高句麗祠「靈星」,是因為執行西漢政府「郡國縣立靈星祠」(《史記.封禪書》)的規定,充分體現其作為基層組織的性質。可知在當時,高句麗與真正的國家相去甚遠。
魏晉以後,借中原戰亂之機,高句麗的勢力迅速發展。而其作為一個政權與中原政權發生的最早的大規模沖突是在三國時期的毋丘儉之役。此時的高句麗已經進入國家形態。由此可以知道,高句麗國家的形成應該是東漢末期的事(約為公元2、3世紀之間)。
另外,最初的高句麗國家的統治中心在今天中國吉林省的集安與遼寧省的桓仁一帶,與朝鮮半島的關系不大。高句麗由漢玄菟郡高句麗縣統治下的部族向國家過渡,與高句麗的勢力進入朝鮮半島,大約都是在公元2世紀(朝鮮半島上正式形成國家也不早於公元2世紀,詳細內容見本文後附《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早期關系》)。可以肯定的是,高句麗由前國家形態向國家過渡的過程至公元3世紀已基本完成。
高句麗因先後受到曹魏與前燕的連續打擊,西向發展受阻,於是轉而向朝鮮半島北部拓展,逐漸取代原中原王朝所設立的郡縣(漢武帝滅衛氏朝鮮設立樂浪、真番、臨屯、玄菟等四郡以後,朝鮮半島北部大同江流域一直是中國設立的郡縣的統治區)。
427年長壽王遷都平壤以後,高句麗長期與百濟、新羅爭奪領土。由於統治層採取了較為正確的戰略(在高句麗發展的後期,其統治中心進入朝鮮半島後,高句麗對中原王朝的朝貢關系不僅未受到削弱,反而得到加強。從而得以集中實力打擊其在半島上的敵人),高句麗由是逐漸強盛,蠶食了中原王朝在東北及半島上的郡縣統治區,最終成為西至今中國吉林、遼寧兩省東部,東達朝鮮半島大同江流域以南的區域強國。
據日本學者田中俊明的統計,公元32年至666年的643年中,高句麗向中原歷代王朝朝貢總計205次。其中,32~423年的391年時間里,朝貢僅有17次,平均23年才發生一次。而423~666年共朝貢188次,平均1.3年一次。(註: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在高句麗的歷史前期,其隸屬於漢王朝的隸屬性十分強,並不需要向中原王朝朝貢,在早期,其甚至不具備這樣的資格。而在東漢末年以後,中原處於分裂中,此時高句麗政權已初具規模,但中原的混亂使其沒有朝貢的具體對象而不需要經常性的朝貢。後期由於北魏這樣的北方中原強大政權的建立,出於政治與經濟等多方面的原因,高句麗遂大大增加了朝貢的頻率與次數。)
雖然高句麗內部政治組織在向國家演進,但在其步入國家之初,其性質卻仍是中國地方行政組織。從南北朝至隋唐,中國歷代王朝對高句麗的封號總是帶有地方行政機構長官的性質,就可以證明這一點。
早在公元4世紀中葉,前燕就已經封高句麗王為營州刺史。自此之後,歷代高句麗王一直承襲著都督營州諸軍事、都督營平二州諸軍事、都督遼海諸軍事等具有行政管轄權的官職。自435年以後,歷代高句麗王還經常帶有領護東夷中郎將、領護東夷校尉的頭銜,表明中原朝廷授予其代表中央政府管轄東北各少數民族的權力。這一切,都明顯反映著高句麗政權作為中國中央王朝地方行政組織的特性。此時的高句麗絕不是擁有主權的獨立國家。
隨著高句麗國家的發展與成熟,高句麗作為中國的地方政權,獨立性也越來越強,中央王朝對高句麗政權的態度也在發生著變化。自6世紀末期開始,中央已不再授予高句麗王具有地方行政管轄權的官職,而是改授大將軍、上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等散官與勛官,這表明中國中央王朝對作為其地方政權的高句麗的獨立傾向十分不滿,已開始不再授予其管轄東北各地的權力。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這種矛盾不斷升級,最終演變成隋唐與高句麗的戰爭。
隋唐征高句麗,是中國中央政府對試圖獨立的地方政權的征討,是古代中國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斗爭,而不是國與國之間的侵略戰爭。
朝鮮半島南部的百濟、新羅,與高句麗之間長期混戰,相互之間的疆域伸縮變化也比較大。唐王朝先後滅亡百濟和高句麗,在百濟故地設熊津等5都督府,在高句麗故地設安東都護府,並以新羅王為雞林州都督,最終確立了在這一時期中國對朝鮮半島的羈縻統治體系。

『玖』 麗這個字的歷史來源

麗的來源是從眼睛演化而來,一橫就是眉毛,下面就是兩支眼睛.

『拾』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女分別是哪個朝代,哪個地方的人

四大美女1、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粉面內桃花,相貌過人。容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3、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於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 的代稱。 4、唐朝開元年間,有一美貌女兒叫楊玉環,被選進宮來。楊玉環進宮後,思念家鄉。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聲淚俱下地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有出頭之日?」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這時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羞花」稱號由此得來。

閱讀全文

與歷史哪個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