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上鄒姓族譜在哪裡

歷史上鄒姓族譜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1-02-23 12:12:44

❶ 鄒氏發源地

鄒姓,中國姓氏之一,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行第六十七位。源流頗多,有一支源於姚姓,姚姓之鄒:舜帝姚姓。舜擅長占卜預測,亦稱姚舜。舜帝後裔姚姓族人開創建有鄒國,是最早的鄒國,是殷(商朝)的諸侯國,姓名名典《姓觽》:「鄒國,舜後,姚姓。」西周初有一支源於子姓,是商紂王庶兄微子啟的弟弟微仲食邑於鄒邑的後人,是「以邑為氏」鄒氏(據專家考證子姓鄒占當今鄒姓百分之八十,其次是出自曹姓的鄒,其它來源還沒有發現族譜)。
鄒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排第六十七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四百四十三萬一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28%左右。
先秦時期,鄒姓的活動主要在山東地區。秦漢以後,鄒姓很快遷到河南,湖北地區。三國兩晉時,鄒姓已挺進到陝西,南下渡長江入湖南、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區。唐朝時二次中原南下大移民,鄒姓主體移入了江南,福建、廣東等地的鄒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清朝初期鄒姓進入了台灣地區。
宋朝時期,鄒姓大約有13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7%,排在第九十六位。鄒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佔全國鄒姓總人口的61.5%。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江蘇,這二省鄒姓大約佔全國鄒姓總人口的75%,其次分布於福建、湖南,這二省的鄒姓又集中了14%。全國形成了贛閩湘和江蘇兩塊鄒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鄒姓大約有38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1%,排在第六十一位。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鄒姓人口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增長速度。明朝時期,江西仍為鄒姓的第一大省,約佔全國鄒姓總人口的38.6%。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福建,這二省鄒姓大約占鄒姓總人口的48.6%,其次分布於廣東、江蘇、湖北、浙江、山東,這五省的鄒姓又集中了36%。宋元明期間600餘年,鄒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除了人口急劇增加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向南和東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以贛閩為中心的江南鄒姓人口聚集區。

❷ 請問誰知道「鄒」氏宗譜,也就是家譜

(一)我,請問你是哪一支?如果要網上的,有——
http://www.zousw.com/show_hdr.php?xname=1N0PR11&dname=M1MBO01&xpos=20&cname=&cpos
http://www.china-zou.com/article-later-7.htm
http://www..com/s?wd=%D7%DE%CA%CF%BC%D2%C6%D7&cl=3
(二)如果你要問的是私人的,我手邊就有厚厚的一部,不過是紙書,轉載不過來的。

❸ 歷史上姓「鄒」的人有哪些

鄒姓的來源有兩支,一支是傳自大約3000年以前春秋時代的邾國(又稱鄒國),另一支源於同一時期的宋國。第一支鄒氏,根據《姓氏考略》上的記載,鄒姓出自邾婁國,是顓頊帝的後代。邾婁國,亦稱邾國,是周武王伐紂而得天下之後,封給顓頊帝的後裔的采邑,附屬於魯國,到了戰國時期,被魯穆公改號為鄒。鄒後來被楚國所滅,顓頊的子孫分散各地,就以故國號為姓氏,有的姓了鄒,有的把原來的「邾」字去邑留朱,以朱為姓。因此,3000以前的鄒、邾(朱)兩姓,都是同一家人。望族出於范陽。鄒國的鄒姓是發源於現在山東省的鄒縣東南一帶。第二支鄒氏,根據《元和姓纂》上的記載,鄒氏出自子姓,他們的始祖是宋愍公的後代正考公,正考公食采於鄒邑,生兒子叔梁紇,就稱為鄒氏,齊國有鄒衍、鄒忌。而根據《史記·殷本紀》的記述,宋國則是殷商的後代,他們在紂王立國之後,被周武王封在宋地,以奉殷湯之祀。後來宋愍公的後代正考公食采於鄒,傳到叔梁紇的時候,就以國為氏姓了鄒,齊國的名士鄒衍和鄒忌就是這一家的子孫。
郡望:
范陽郡:三國魏黃初七年置郡,其治所在薊縣。相當於今北京市昌平、房山及河北省涿縣一帶。
堂號:
1、碣石堂:戰國時期的鄒衍,深通陰陽、盛衰、興亡之道。燕昭王招賢,專門建造了碣石宮來招待鄒衍。
2、諷諫堂:戰國時期的鄒忌,看到齊威王不喜歡聽別人向他提意見,於是以巧妙的方式規勸他。齊威王接受了他大意見,下令:凡是對他提出意見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獎賞。一開始大家都爭著給他提意見,兩個月以後,提意見的人很少了,三個月以後,提意見的人幾乎沒有了,大家把能提的意見都提完了。齊威王收集了這些意見,改正了自己的錯誤,把國家治理得很好。著就是鄒忌諷諫的結果。所以鄒氏又稱「諷諫堂」。
3 、范陽堂:秦漢時期,鄒氏人有一支從今山東境內遷至范陽,後發展成為望族,所以鄒氏人以「范陽」為堂號。
遷徙分布
據鄒氏族譜及有關資料記載,鄒氏早期主要在其發源地即今山東境內發展繁衍,至秦漢時期,他們中的有一支遷至范陽,發展成為望族。西漢以後,范陽鄒氏逐漸南遷至河南鄒坊,成為較強的一支。漢代有鄒廷任襄陽令,在當地安家,其後裔有一支遷到雍州。西晉有新野人鄒湛以才學知名,在朝廷做了國子祭酒、少府,其子孫有一支遷到衡州。東晉十六國時,由於戰亂,中原士族大舉南遷,鄒氏的一部分隨之渡江,定居於今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的一些地方。唐初,陳政、陳元父子奉命入閩開辟漳州,攜一部分鄒氏隨從同往,後在福建安家。又唐德宗貞元末年,鄒垣因避戰亂,自今安徽遷入福建,其子孫繁衍分居於邵武等縣。北宋有鄒異,長樂人,元佑中舉經明行修,這說明北宋時已有鄒鄒氏居於廣東。南宋時期,有泰寧人鄒應龍任初權參加政事,他的子孫散居閩、粵,還有遷到廣西樂平的。現在台灣的鄒姓人及僑居新加坡等國的鄒氏華僑,主要是從廣東、福建遷去的。

❹ 鄒氏族譜輩份表

1,山來東萊蕪萊城鄒氏一支字輩:「自青而玉復法、志學篤忠正。」

2,山東煙台龍口鄒氏東支字輩:「尚雲國發文王廉鳳天景學元恆利貞祥」。

3,山東煙台龍口鄒氏西支字輩:「尚雲國發文王廉鳳天景學丕顯忠功大德承世繼長」。

4,山東煙台龍口鄒氏一支字輩:「東一承宏顯龍文通大(明凱)風令長振世德潤永廣嘉天開瑞光吉熙兆登芳升」。

5,山東煙台龍口鄒氏一支字輩:「一誌喜永雲書世祖」。

6,山東煙台龍口鄒氏一支字輩:「同書世兆」。

7,山東威海鄒氏字輩:「居恆立本、積德存良、守先延嗣、慶余緒昌」。

8,山東萊陽鄒氏字輩:「克(立)學(本)世(積)德廣仁敬宗裕嗣慶成緒昌」。

9,山東萊西鄒氏字輩:「發振明元西王允克金國(曰)水殿土」。

10,山東鄒氏一支字輩:「本仁吉永遠」。

❺ 鄒氏族譜十四世鄒子英在什麼地方生長

鄒,zōu,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山東省鄒城市(原鄒縣)東南,亦可以做內姓氏使用。

詳細容字義
◎鄒

鄒 zōu

〈名〉

(1) 古國名 [Zou state]。《通志‧ 氏族略》:舜帝後裔姚姓開創有鄒國,是殷的異姓諸侯國,鄒國古城在今山

民國時期的鄒縣地名

東鄒城市東南。舜帝姚姓後裔鄒國是商朝諸侯國,姓名名籍《姓觽》:鄒國,舜後,姚姓。春秋初,鄒國為曹姓邾人所奪,鄒人被迫遷到今山東鄒平南,後為齊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稱鄒氏,姚姓之鄒的歷史至少也有3500年。 是最早的鄒國。舜帝後裔參見詞條舜文化、虞舜文化。春秋時叫「邾國」,又稱「邾婁國」。戰國時,魯穆公將其改稱為「鄒國」。漢置鄒縣,屬魯國,在今山東省。唐為鄒縣,歷代因之,明清時皆屬兗州府,今山東 鄒城。

鄒,魯縣古 邾國,帝 顓頊之後所封。——東漢·許慎《說文》。 朱按, 曹姓。 鄒者,邾婁之合音,戰國時 穆公改號 邾婁為鄒,後為 楚所滅,若今山東鄒城市之鄒。

❻ 百家姓的「鄒」姓的來源是什麼發源地在哪兒

鄒姓的由來
鄒姓來源有二:一支出自子姓,形成於春秋時期,是以封邑為姓;一支出自曹姓,形成於戰國時期,是以國名為姓。據鄒氏族譜及有關資料記載,鄒氏早期主要是在其發源地附近即今天山東省境內繁衍,至秦漢時期,有一支遷至范陽,後發展成為望族,故鄒氏族人以「范陽」為堂號。西漢後,范陽鄒氏逐漸南遷,至江南鄒坊,繁衍甩為一大聚落。東晉古六國時,由於戰亂,中原士族大舉南遷,鄒氏有一批人隨之渡江,定居於今天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的上些地方。唐初,有鄒姓在福建安家落戶。現在台灣的鄒姓人及僑居新加坡等國的鄒姓華僑,主要是從廣東,其次是從福建遷去的。鄒姓早期的代表人物是戰國時的鄒忌和鄒衍。鄒忌曾以鼓琴說齊威王,被任為相國,封於下邳(今江蘇邳縣西南),稱成侯,他勸說威王獎勵群臣吏民進諫,修訂法律,選得力大臣堅守四境,因之使齊的國力漸強。西漢有文學家鄒陽,清代有科學家鄒伯奇,精天文歷算,所著《格術補》,是一部比較完整的幾何光家著作。近現代有民產革命烈士鄒容,著名新聞記者,政論家,出版家鄒韜(tao)奮,農學家鄒秉文。於此可見,鄒氏對中國的文明與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在當今以人中多少為序的中國姓氏中,鄒姓居於第67位

❼ 跪求鄒姓家譜!

周姓家譜介紹
周姓族譜的譜序
1、非其本姓所寫的譜序。
明初就一批著名文學家為江西吉水周氏家譜寫序。如:解縉的《吉水桑園周氏族譜序》、楊榮的《周氏族譜序》(此譜為明初翰林院編修周敘重修)、金幼孜的《周氏族譜序》(此譜為明初大理寺少卿周彥奇、國子監博士周歧鳳重修)。
清朝中葉,錢大昕撰的《周氏族譜序》,它介紹了明代上海周氏與清代嘉定周氏的源流。該序說:「周氏之先,自上海之周浦遷居嘉定,百餘年來,本支蕃衍。」這段話,對於後人考察上海周氏與嘉定周氏,提供了重要線索。此序贊揚了上海嘉定周姓族譜:「今觀周氏之譜,詳其所當詳,略其所當略,缺其所當缺,洵(xun,實在)可以為後嗣法。」
2、周姓人士寫的譜序。
明初周是修寫《周氏小譜序》。還提出了一個修譜原則,清代康熙十七年(1678年)刊行的浙江《山陰前梅周氏宗譜》卷一轉載的明代正德元年(1506年)周用文撰的《塗山公譜自序》。
家譜和族譜
周姓人十分重視家譜和族譜,有修撰家譜的傳統。
周朝建立後,專門設立了負責宗室世系、以及宗族事務管理的官員「小史」,建立了一套相當完善的官修譜制度。後來傳世的《世本》和《大戴禮記》中的《帝系篇》,便是當時修撰的周先王的傳衍情況,明顯帶有後來家譜的性質,因此被公認為是現存我國第一部姓氏學專著,可以看作是周姓人最早的家譜。
周姓人真正的家譜的出現應是在魏晉以後。魏晉時期,由於門閥制度的形成和發展,區分士庶,當時人對於譜牒十分重視,一時間,譜牒學提高到了從未有過的高度,人們重視譜牒,紛紛撰寫家譜。東晉時期,著名譜牒學家賈弼之編撰了《十八州百一十六郡譜》712卷,其中就包括了當時著名的汝南安成周氏譜、廬江舒城周氏譜以及義興陽羨周氏譜。
周姓人為了更准確記載自己家族源流及發展歷史、分衍情況,私撰族譜。由於時代久遠,這一時期所修的周氏族譜已亡佚殆盡。
唐代,大一統的局面,更加有利於修撰譜牒。官方、私家修譜之風極為盛行,周姓人的家譜內容也進一步豐富。保存至今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譜》中,就有汝南安成周氏及其分支永安黃岡周氏兩大著名周姓郡望的世系。
宋代以後,家譜的修撰越來越多,清朝以至民國以來,更是修譜成風。由於修撰時間距今較近,很多家譜都能保存下來,特別是明清以至民國所修家譜。有的家譜根據發展的需要,甚至一修再修。
在族譜中,對周姓人影響最大當是一些為族人所訂立的宗規、宗訓。一些周姓族譜,還標明了自己的堂名,通過這些堂名,可以看出本族獨特的文化旨趣。堂號本是某些周姓支派用於標榜和區別的標志,大多數周姓堂號都是根據與周姓發展密切相關的地名、名稱等來命名。
周姓家譜文獻目錄
(略)
周姓字輩
廣西梧州周氏排輩語:
尚 邦 國 芝 光 利 用 賓 於 皇
起名規則,男性由姓+排輩語+名 3字構成。
即中間一字相同則為同輩。
女性可採用些規則,也可不採用。
益陽大泉周氏:
貴文祖志一,永興萬代天,仁學宏宗益,世守紹前賢,
繼述聲名顯,由來達孝全,振起三以讓,令德慶悠綿。
廣東普邑周氏的字輩譜是:
開基宏遠猷,篤慶光前悠,孝友承先德,萃宗衍范疇,
合家宜睦順,守理重經修,奕世永繩武,千秋恆作裘。
廣東潮陽泗水周氏字輩譜是:
多士敬宏毓,英資衍芳緒,勤修昭厚德,翊贊耀明良,
攸子崇伯欽,淑憲紹懿徽,植本宗永健,嗣典運開祥。
瓊州周族輩序:
纘 緒 成 德 經 世 安 邦 家 修 朝 獻 萬 奕 其 昌
廣東潮陽泗水周族派語輩序:
多士敬宏毓 英資衍芳緒 勤修昭厚德 翊贊耀明良
攸子崇伯欽 淑憲紹懿徽 植本宗永健 嗣典運開祥
粵東普邑周族派語輩序 :
開基宏遠猷 篤慶光前悠 孝友承先德 萃宗衍范疇
合家宜睦順 守理重經修 奕世永繩武 千秋恆作裘
湖南益陽大泉周族派語輩序
貴 文 祖 志 一 永 興 萬 代 天 仁 學 宏 宗 益 世 守 紹 前 賢
繼 述 聲 名 顯 由 來 達 孝 全 振 起 三 以 讓 令 德 慶 悠 綿
湖南益陽汾湖州周族派語輩序
志 肇 宏 昭 列 時 旺 玉 堂 軒
國 字 必 尚 義 言 方 定 澤 之
當代周姓人取名,較歷史上復雜的取名方法已有了很大簡化,特別是當今在中國大陸地區,周姓人在取名上,使用頻率很高的字:
華、明、志、永、平、新、光、利、端、學、俊、龍、秋、菊、彩、家、少、天、勝、繼、坤等。
周姓取名的時代性和政治色彩:
在1949年以前:英、秀、玉、珍、華、蘭、桂、淑、文、明、芳、德、金、榮、清、素、雲、風、寶、林等。
在1949-1966年間:
華、英、玉、明、秀、國、麗、建、芳、文、平、榮、珍、鳳、春、金、桂、志、蘭、德等。
在1966— 1976年文革期間:
紅、華、軍、文、英、明、麗、建、玉、春、小、國、艷、梅、平、芳、志、偉、海、秀等。
周姓男性與女性取名用字
女性名字偏重於使用含植物花草、色彩、香味、季節以及一些比較柔和素 靜的字:
英、秀、玉、華、珍、蘭、芳、麗、淑、桂、風、素、梅、美、玲、紅、春、雲、琴、惠等。
男性則偏重於顯示陽剛之氣:
明、國、文、華、德、建、志、永、林、成、軍、平、福、榮、生、海、金、忠、偉、玉等

❽ 有誰知道「鄒」姓的歷史和由來。

姓氏:鄒
祖宗:正考公
分類:以邑為氏

姓氏起源:
鄒姓的來源有兩支,一支是傳自大約3000年以前春秋時代的邾國(又稱鄒國),另一支源於同一時期的宋國。第一支鄒氏,根據《姓氏考略》上的記載,鄒姓出自邾婁國,是顓頊帝的後代。邾婁國,亦稱邾國,是周武王伐紂而得天下之後,封給顓頊帝的後裔的采邑,附屬於魯國,到了戰國時期,被魯穆公改號為鄒。鄒後來被楚國所滅,顓頊的子孫分散各地,就以故國號為姓氏,有的姓了鄒,有的把原來的「邾」字去邑留朱,以朱為姓。因此,3000以前的鄒、邾(朱)兩姓,都是同一家人。望族出於范陽。鄒國的鄒姓是發源於現在山東省的鄒縣東南一帶。第二支鄒氏,根據《元和姓纂》上的記載,鄒氏出自子姓,他們的始祖是宋愍公的後代正考公,正考公食采於鄒邑,生兒子叔梁紇,就稱為鄒氏,齊國有鄒衍、鄒忌。而根據《史記·殷本紀》的記述,宋國則是殷商的後代,他們在紂王立國之後,被周武王封在宋地,以奉殷湯之祀。後來宋愍公的後代正考公食采於鄒,傳到叔梁紇的時候,就以國為氏姓了鄒,齊國的名士鄒衍和鄒忌就是這一家的子孫。
郡望:
范陽郡:三國魏黃初七年置郡,其治所在薊縣。相當於今北京市昌平、房山及河北省涿縣一帶。
堂號:
1、碣石堂:戰國時期的鄒衍,深通陰陽、盛衰、興亡之道。燕昭王招賢,專門建造了碣石宮來招待鄒衍。
2、諷諫堂:戰國時期的鄒忌,看到齊威王不喜歡聽別人向他提意見,於是以巧妙的方式規勸他。齊威王接受了他大意見,下令:凡是對他提出意見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獎賞。一開始大家都爭著給他提意見,兩個月以後,提意見的人很少了,三個月以後,提意見的人幾乎沒有了,大家把能提的意見都提完了。齊威王收集了這些意見,改正了自己的錯誤,把國家治理得很好。著就是鄒忌諷諫的結果。所以鄒氏又稱「諷諫堂」。
3 、范陽堂:秦漢時期,鄒氏人有一支從今山東境內遷至范陽,後發展成為望族,所以鄒氏人以「范陽」為堂號。
遷徙分布
據鄒氏族譜及有關資料記載,鄒氏早期主要在其發源地即今山東境內發展繁衍,至秦漢時期,他們中的有一支遷至范陽,發展成為望族。西漢以後,范陽鄒氏逐漸南遷至河南鄒坊,成為較強的一支。漢代有鄒廷任襄陽令,在當地安家,其後裔有一支遷到雍州。西晉有新野人鄒湛以才學知名,在朝廷做了國子祭酒、少府,其子孫有一支遷到衡州。東晉十六國時,由於戰亂,中原士族大舉南遷,鄒氏的一部分隨之渡江,定居於今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的一些地方。唐初,陳政、陳元父子奉命入閩開辟漳州,攜一部分鄒氏隨從同往,後在福建安家。又唐德宗貞元末年,鄒垣因避戰亂,自今安徽遷入福建,其子孫繁衍分居於邵武等縣。北宋有鄒異,長樂人,元佑中舉經明行修,這說明北宋時已有鄒鄒氏居於廣東。南宋時期,有泰寧人鄒應龍任初權參加政事,他的子孫散居閩、粵,還有遷到廣西樂平的。現在台灣的鄒姓人及僑居新加坡等國的鄒氏華僑,主要是從廣東、福建遷去的。

❾ 鄒姓家譜

1.江蘇:鎮江潤州鄒氏宗譜四卷、鎮江潤州鄒氏宗譜六卷、丹 陽雲陽鄒氏重修宗譜回十卷、丹陽答雲陽鄒氏宗譜十六卷、武進鄒氏家乘 四十八卷、武進鄒氏家乘三十二卷、無錫鄒氏宗譜三十六卷、常熟小 山鄒氏支譜一卷、范陽鄒氏家譜
2.浙江:紹興鄒氏家譜四卷、常山鄒氏家譜十二卷首一卷、常山鄒氏 家譜不分卷
3.安徽:桐城鄒氏宗譜三十卷、懷寧懷化鄒氏宗譜七卷
4.福建:閩南鄒氏族譜
5.江西:南昌省會鄒氏祠主錄不分卷、修水鄒氏族譜卷、銅鼓鄒氏宗 譜一卷、宜黃鄒氏宗譜卷、

鄒姓起源
6、湖北:黃岡鄒氏宗譜卷、麻城鄒氏宗譜八卷、邵陽鄒氏宗譜五卷、新化鄒氏重修譜不分卷
7.廣東:中山沙湖鄒氏宗譜不分卷、大埔鄒氏族譜初基
8.四川:長壽鄒氏家譜四卷、和江鄒氏范陽正宗譜一卷、內江鄒氏族 譜一卷、建昌鄒氏家譜不分卷、鄒氏族譜二卷、鄒氏族譜卷、鄒氏宗 譜十六卷、鄒氏宗譜、鄒氏族譜、鄒氏族譜九卷首一卷、鄒氏宗譜一 卷。

❿ 有姓鄒的族譜嗎

鄒姓起源
1、出自姒姓。這種說法稱鄒氏為越王勾踐之後。
2、出自子姓。稱鄒氏為商紂王微子啟的後代。公元前11世紀周平公把商的四周地區封給殷紂王庶兄微子啟,建立宋國,建都於商丘,其後三朝採食於鄒邑,其第五世孫叔梁仡以邑名「鄒」為姓。所以稱之為山東鄒氏。
3、出自曹姓,以國家的名稱作為自己的姓氏。上古時有邾婁國為狹所建,戰國時魯穆功改邾婁國為鄒國。後來鄒國被楚國所滅後有鄒氏,亦為山東鄒氏。
4、為蚩尤之後。據《拾遺》所載,黃帝在擊敗蚩尤以後遷其民至鄒屠,憑據地名命名為鄒屠氏。
鄒姓郡望堂號郡望
范陽郡:三國魏黃初七年置郡,其治所在薊縣,相當於今北京市昌平、房山及河北省涿縣一帶。
堂號
1、「碣石堂」:戰國時期的鄒衍,深通陰陽、盛衰、興亡之道。燕昭王招賢,專門建造了碣石宮來招待鄒衍。
2、「諷諫堂」:戰國時期的鄒忌,看到齊威王不喜歡聽別人向他提意見,於是以巧妙的方法規勸他。齊威王接受了他大意見,下令:通常對他提出意見的人可以得到差別的獎賞。一開始大眾都爭著給他提意見,兩個月以後,提意見的人很少了,三個月以後,提意見的人幾乎沒有了,大眾把能提的意見都提完了。齊威王收集了這些意見,糾正了自己的錯誤,把國家質理得很好。著就是鄒忌諷諫的結果。所以鄒氏又稱「諷諫堂」。
3、「范陽堂」:秦漢時期,鄒氏人有一支從今山東境內遷至范陽,後成長成為望族,所以鄒氏人以「范陽」為堂號。
鄒姓家乘譜牒家乘譜牒
江蘇:鎮江潤州鄒氏宗譜四卷、鎮江潤州鄒氏宗譜六卷、丹陽雲陽鄒氏重修宗譜十卷、丹陽雲陽鄒氏宗譜十六卷、武進鄒氏家乘四十八卷、武進鄒氏家乘三十二卷、無錫鄒氏宗譜三十六卷、常熟小山鄒氏支譜一卷、范陽鄒氏家譜
浙江:紹興鄒氏家譜四卷、常山鄒氏家譜十二卷首一卷、常山鄒氏家譜不分卷
安徽:桐城鄒氏宗譜三十卷、懷寧懷化鄒氏宗譜七卷
福建:閩南鄒氏族譜
江西:南昌省會鄒氏祠主錄不分卷、修水鄒氏族譜卷、銅鼓鄒氏宗譜一卷、宜黃鄒氏宗譜卷、臨川有鄒氏宗譜六卷
湖北:黃岡鄒氏宗譜卷、麻城鄒氏宗譜八卷、邵陽鄒氏宗譜五卷、新化鄒氏重修譜不分卷
廣東:中山沙湖鄒氏宗譜不分卷、大埔鄒氏族譜初基
四川:長命鄒氏家譜四卷、和江鄒氏范陽正宗譜一卷、內江鄒氏族譜一卷、建昌鄒氏家譜不分卷、鄒氏族譜二卷、鄒氏族譜卷、鄒氏宗譜十六卷、鄒氏宗譜、鄒氏族譜、鄒氏族譜九卷首一卷、鄒氏宗譜一卷
湖南:醴陵泗汾灣塘鄒氏家譜一卷鄒姓遷徙漫衍遷徙漫衍
據鄒氏族譜及有關資料記載,鄒氏早期主要在其起源地即今山東境內成長繁衍,至秦漢時期,他們中的有一支遷至范陽,成長成為望族。西漢以後,范陽鄒氏逐漸南遷至河南鄒坊,成為較強的一支。漢代有鄒廷任襄陽令,在本地安家,其後裔有一支遷到雍州。西晉有新野人鄒湛以才學著名,在朝廷做了國子祭酒、少府,其子孫有一支遷到衡州。東晉十六國時,由於戰亂,中原士族放肆南遷,鄒氏的一局部隨之渡江,定居於今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的一些地方。唐初,陳政、陳元父子銜命入閩開辟漳州,攜一局部鄒氏隨從同往,後在福建安家。又,唐德宗貞元末年,鄒垣因避戰亂,自今安徽遷入福建,其子孫繁衍分家於邵武等縣。北宋有鄒異,長樂人,元佑中舉經明行修,這說明北宋時已有鄒鄒氏居於廣東。南宋時期,有泰寧人鄒應龍任初權加入政事,他的子孫散居閩、粵,還有遷到廣西樂平的。現在台灣的鄒姓人及僑居新加坡等國的鄒氏華僑,主要是從廣東、福建遷去的。鄒姓歷史名人歷史名人
鄒容:四川巴縣人,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義士,1903年著有《革命家》,宣傳革命,號召推翻清朝統,建立中華共和國。《蘇報》刊文先容,影響盛大。1905年死於監獄中。有《鄒容文集》。
鄒伯奇:清代科學家,字特夫,廣東南海人。精通天文、歷法、算術。把數學應用於實際,總結我國關於幾何學方面的經驗,寫成比較完整的幾何學著作《格術補》。用數學要領表述了反光鏡、透鏡等的成像規律以及關於眼鏡、望遠鏡、顯微鏡等光學儀器的基來源基本理。另外還著有《赤道星圖黃道星圖》等。
鄒亮:明代學者,共詩文,為景泰十才子之一。喜藏書,著有《鳴柯》等書。
鄒元標:明江西吉水,萬曆進士。剛作官的時候因冒犯張居正而被貶,於是潛心研究理學。張死後,他又出來作官,以敢言著稱,母死後居家講學三十年,為東林黨魁領之一。與趙南顯、顧憲成號為三君。.後為魏忠賢所忌,被迫辭官而歸。著有《願學家》。
鄒守益:明學者,字謙之,號東郭。安福人。官至南京國子祭酒。師從王守仁,強調「縝獨」、「戒懼」。著作有《東郭集》。
鄒應龍:明朝陝西長安人。嘉靖進士。曾上書揭發嚴篙父子,言辭激烈,因此被罷。嘉慶時任雲南巡撫。萬曆年間因冒犯東廠太監馮保被撤職,後病死。
鄒忌:鄒氏家族在戰國時期有名的人物,以鼓琴游說齊威王,被任為宰相。他曾勸說齊威王納諫,導致齊國實力加強。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鄒姓族譜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