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認識當代中日關系中的歷史問題
正確看待戰爭歷史,是推進中日友好的基礎,如果時而出現挑釁行為,則會直接影響中日關系。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海上自衛隊宣布將派遣包括日本最大噸位戰艦、准航母「加賀」號在內的3艘戰艦前往南海和印度洋。「加賀」號曾經是日本侵華時,轟炸上海、南京的主力航母,對中國犯下過滔天罪行,二戰期間被美軍擊沉。
時隔多年,日方應該認真汲取歷史教訓,希望「加賀」號的重現不是日本軍國主義企圖死灰復燃的又一次掙扎。
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前些日子在北京說了一句話,「右手握手,左手拳頭緊攥,這樣是不會產生真友情的」。確實,中日兩國只有真誠友好、以德為鄰,才能實現世代友好。「
德不孤,必有鄰。」往事並不如煙,是不是真誠地對待鄰居,直接體現為能不能正確地認識歷史。日本社會從來不缺乏進步和正義的聲音,然而,如果政治家不能拿出正視歷史的正確姿態,右翼分子製造出來的雜音就會甚囂塵上。
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締結在兩國關系史上留下了濃重一筆,也為推動世界和平帶來深遠影響。進一步鞏固中日關系改善勢頭,不能忘記「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這個歷史所啟示的偉大真理。
今天紀念這場偉大的勝利,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緬懷先烈、居安思危、繼往開來,讓和平的陽光普照大地,在民族復興的路上不斷奪取新的勝利。
(1)如何看待中日歷史問題擴展閱讀:
歪曲歷史將誤導未來。在這里,「千里之堤毀於蟻穴」的古訓和事物從量變到質變的辯證規律暫且不論,如果歪曲、美化日本侵略歷史的教科書和社會觀念給日本未來年輕一代造成歷史記憶的錯位,必然會加深中日國民感情的思想鴻溝,影響兩國相互信賴的建立。
戰前日本的教育給日本帶來的是什麼不應忘卻,況且,中日之間的歷史問題與台灣問題密不可分,在中國陸續發生的日軍遺留化武傷人事件等歷史遺留問題所引發的現實問題並未解決。如果中國人民的感情繼續受到傷害,將嚴重削弱中國發展中日關系的民眾基礎。
從這個意義上講,中日之間的歷史問題,不僅是兩國關系的現實問題,也是關乎未來的極其重要的大問題。
日本有人認為,中國若總是對日本談歷史問題,日中關系就搞不好。這是一種誤解。中國有句俗話:「苦口良葯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真正為本國利益和名譽著想的日本人,沒有必要為右翼言行受到中方的批評而「鳴不平」。
因為中日世代友好是我們共同的事業。「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魯迅的這句名言體現了中國人的寬廣胸懷。1987年鄧小平會見日本來賓時指出:「有些不愉快的事情,需要妥善處理。
我們是亞洲國家,所以還是要對大戰反省,接受教訓。這是日本生存下去的宿命」。日方還向中方承諾,今後日本首相、外相和官房長官任內不再參拜靖國神社。同年11月,中曾根首相訪華,中方肯定了他對中日友好作出的貢獻。鄧小平還作為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會見了他,坦率地回答了有關中國內政、外交等問題,而沒再強調歷史問題。
『貳』 如何正確面對中日遺留歷史問題
1、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2、以史為鑒,勿忘國恥;
3、正視歷史,以史為鑒;
4、銘記歷史,面向未來;
5、要謀求中日關系健康發展
『叄』 在中日歷史問題上,我們應該有怎樣的歷史觀怎麼看待開辟中日關系的未來
永遠不要天真的來以為日本人會和你「和源平」,仇視中國的日本人占日本總人口的比例遠比仇視日本的中國人佔中國總人口的比例要高,為什麼日本的那些首相都爭先恐後去靖國神社拜戰犯?因為你不拜就沒人選你,親華的首相有幾個做得久的?
前段時間釣魚島問題,我們國內鬧得凶嗎?日本鬧得比我們凶得多,在日本人眼裡那時日本政府的措施非常「軟弱」,支持率一路猛跌,它們想對華出兵的熱情比國內「憤青」想要打日本的熱情更高。
現在中國在飛速發展,這讓日本更恨中國,中國做了它幾千年的宗主國,難得衰落百年讓他趕上,現在眼看著它又得做小弟了,尤其是現在GDP超了日本,這怎能接受?
日本人只尊重一種人,那就是把它日翻在地的人,就是現在的美國,不管美國怎麼對日本,日本都死死地抱著他大腿,所以要想中日共同維護和平共同發展,那我們必須先把它日翻在地。
『肆』 如何看待中日歷史問題
中日關系是國家關系復雜性的集中表現,處理不好,既影響到雙方發展,又影響到地區安全和世界穩定。
從戰略高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是我們的理性選擇。
從歷史、大局、未來角度思考和解決中日關系中的問題就是戰略高度的基本體現。
中日關系集中體現和濃縮了國家關系的復雜性,它既是鄰國關系,又是大國關系;既是「東西」關系,又是「南北」關系;既有歷史上和平與對立的雙重關系,又有現實中依存和競爭的雙重關系。中日關系正處於歷史上的關鍵時期,正確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是兩國人民,特別是兩國政治家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從戰略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從戰略角度看待和處理問題,主要就是從歷史、全局、未來角度思考問題和處理問題。
一、要善於從歷史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
「以史為鏡,可知興衰」。中日關系的現狀很大程度上與中日關系的歷史相關,「以史為鑒」就成為處理中日關系的基礎和前提。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時候,中國就把「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作為指導中日關系的基本原則。「以史為鑒」的「史」,即中日關系的歷史,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關系史,並從中找到可供借鑒的經驗教訓,將是兩國人民必須完成的歷史課題和現實任務。
提到中日關系史,歷史上的中日甲午戰爭和日本侵華戰爭就歷歷在目,它給中國人民造成的傷害刻骨銘心。難怪人們在中日關繫上一提到「以史為鑒 」,就會自然想到這一段歷史,並把這一段歷史上升到民族尊嚴和國家榮辱的戰略高度。這樣理解中日關系史並不算錯,但不能算全面和正確。周恩來總理當年曾用十個字說明中日關系歷史,即「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這是中日關系歷史最全面最准確的說明和表達。中日關系,從歷史的角度講,友好是長期的,對立是短暫的;友好是歷史主流,對立是歷史主流中的「艱難和辛酸」的一頁。只看見「五十年對立」而無視「兩千年友好」,或只看見「兩千年友好」而無視「五十年對立」都是不全面的,都會得出錯誤,甚至有害的結論。
「兩千年友好」使中日長期和平,並共同發展。中日兩國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漢朝,唐朝是兩國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雲集長安,又有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在漫長的交往過程中,中國的文化得以傳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發展。在一衣帶水的地理關繫上,慢慢地形成了具有許多相同因素的東方文化觀念和社會結構。就是到了近代,兩國也不約而同地開始了推動社會發展的「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充分說明了兩國在社會自身發展周期和韻律上的 「近似性」。「兩千年友好」,使兩國人民長期享受和平邦交環境,長期享受彼此文化營養,長期享受社會文明成果。就是中日甲午戰爭後,仍然有孫中山、魯迅、郭沫若、周恩來等人為了革命及兩國友誼的需要,來往於中日之間。「兩千年友好」的歷史證明,「和則兩利」,和處才能共生,和諧就會共贏。
「五十年對立」使中日關系破裂,社會停滯不前。日本「明治維新」後,在其迅速強大的國力支持下,忘記了兩國兩千年友好的歷史傳統,擴張野心膨脹,悍然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使中國人民蒙受恥辱。幾十年後的侵華戰爭,在中國人民未愈的傷口上,日本軍國主義又犯下滔天罪行。兩場戰爭在半個世紀中發生,使兩國人民祖祖輩輩辛辛苦苦創造的財富瞬間破壞殆盡,使兩國「兩千年友好」的歷史傳統突然斷裂,使兩國人民失去了和平穩定,飽受著戰爭的煎熬和戰爭創傷的折磨。兩場戰爭使中國社會倒退、國家分裂,使日本的繁榮瞬間變成廢墟,國家主權受到限制。「五十年對立」的歷史證明,「斗則兩傷」,對立必然同輸,戰爭一定同敗。
如果說「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的中日關系歷史,僅僅證明了「和則兩利,斗則兩傷」的文明智慧顯然是不全面的。「兩千年友好」的關鍵是什麼,「五十年對立」的關鍵是什麼,今人必須認真總結。「兩千年友好」的關鍵在中國。在「兩千年友好」歷史中,中國一直處於領先地位,但中國並沒有利用領先地位向日本擴張,更沒有發動戰爭,而是信守睦鄰友好的民族傳統,結果於己於人都有利。「五十年對立」的關鍵在日本,在「五十年對立」歷史前後,日本發展快於和強於中國,日本在發展領先後有恃無恐,野心膨脹,向外擴張,結果於己於人都有害。如何看待和對待自己的領先地位,如何看待和對待自己的大國地位,正確的做法是:領先而不稱霸,強盛而不擴張;領先不忘睦鄰,強盛更要友邦.
二、要善於從大局的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
中日關系正處於關鍵的敏感時期,處理不當,就會對大局造成不利影響。從大局出發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最為重要。中共中央十六屆四中全會的決定指出,要把國家利益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作為判斷國際事務和國家關系的根本標准。何為大局?國家利益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是大局。和平和發展就是我們的國家利益,就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是中日關系中的共同利益。顧全大局,維護國家利益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成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成員的神聖使命。
和平和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也是當今世界的大局。在飽受20世紀前半期的戰爭蹂躪和中期的冷戰恐嚇後的21世紀,人類最需要的就是和平與發展。和平與發展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在此大背景下,中日關系必須服從和服務於和平與發展的世界大局。中日關系既是重要的雙邊關系,又是重要的國際關系,既影響著雙方,又影響著世界,必須慎重處理。
進入21世紀後,中日兩國都進入重要的歷史時期。日本經過二戰後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經濟上已經成為世界強國,由於二戰原因,日本的政治軍事國際地位受到限制,現在正積極推動從經濟強國向政治經濟強國的轉變;中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正在實現從傳統的政治大國向經濟政治大國的轉變。中日兩個國家都處於向更高的國際地位、更重要的國際角色轉變過程中,兩國的經濟總和對世界經濟影響很大。中日兩國都處於亞洲,又是近鄰,又有歷史遺留問題,必然產生各種各樣的摩擦。如果對兩國摩擦不能正確對待和處理,勢必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成為世界和平發展大局中的消極因素。中日兩國應從世界和平發展大局出發,正確對待和處理兩國在向重要的國際角色、國際地位轉變過程中產生的摩擦。
為了使中日關系處理中具有大局意識,至少有兩點需要重點加以解決:一是正確認識世界大國應當承擔和履行的國際責任。中日都是世界性大國,主觀和客觀上都在向綜合性世界強國邁進,但在成為世界強國之前,必須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這個心理准備就是對世界和平發展大局有深刻認識,對歷史問題有深刻反思,願意為世界和平發展作出貢獻。對日本來講,首先就是對歷史上給世界和平發展造成的破壞進行真正反省,對其侵略行徑對亞洲各國造成的傷害進行懺悔和道歉,並用其和平發展道路及對世界,特別是對周邊國家的睦鄰富鄰實踐,取得相關國家和人民的信任,真正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是世界和平發展的推動者和建設者。對中國來講,首先要以世界和中日大局為重,正確認識和處理中日關系中的摩擦,不以暫時的關系緊張而犧牲未來,不以局部的不和諧影響兩國的全面關系。多作有利於和平發展的努力,不作激化矛盾擴大緊張的舉動,是中日兩國必須履行的國際義務,也是大國形象的基本要求。二是中日兩個世界大國在各自向世界強國轉變過程中,必須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中日同屬亞洲,又都處於東北亞,在各自向世界強國轉變中不可能沒有競爭關系,不可能不產生摩擦,關鍵在於如何理解和處理這種競爭關系及摩擦。從世界格局演變的歷史看,區域發展和區域一體化,既有以美國為單一核心的北美自由貿易區,也有以法德為雙核心的歐洲國家聯盟,還有多核心的東南亞國家聯盟。中日兩國在亞洲,特別是在東北亞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未來的亞洲一體化,特別是東北亞一體化過程中,中日應當成為雙發動機,共同推動包括東北亞在內的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中國在21世紀的大局及國家利益很清楚,那就是維護和平的國際環境,保持國家穩定,促進社會發展。和平的國際環境,特別是和平的周邊環境,是當前中國的重要國家利益,這是因為和平的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是保持國內穩定和促進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和前提。沒有和平的環境,什麼都談不上。中日關系是周邊環境和周邊關系的重要因素。保持國內穩定是當代中國的根本利益,社會穩定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又是人民和諧生活的保證,更是社會文明的重要體現。周邊關系摩擦會影響國內穩定,國內人們情緒不穩更會威脅穩定。促進社會發展是當今中國的核心利益。「發展才是硬道理」,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位於世界後列。日本是一個發達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位於世界前列,發展對於中國的重要性遠遠比對日本更重要。發展問題解決不好,中國就不能真正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國,日本與美國、歐盟一起成為中國的前三大貿易國,經濟利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存在著巨大的共同利益。中日關系直接關繫到維護和平國際環境、保持國內穩定、促進社會發展的國家大局和國家利益。在此大局面前,人人必須清醒,處處必須理性,一切愛國情感和行為必須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大局和國家利益。有利於大局和國家利益的感情和行為,就是愛國,否則就會走向愛國的反面。
三、要善於從未來的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
「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其中「以史為鑒」是前提,是基礎,「面向未來」是目的,是根本。中日作為亞洲乃至世界上的兩個大國,應該對亞洲的未來和世界的未來作出貢獻。必須以未來目標和未來要求引導過程行為、制約過程行為。對於中國來講,從未來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就顯得極端重要。
未來的世界應當是和平發展的世界,未來的國際秩序應當是公正合理的新秩序。中國是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倡導者和推動者,應當為建立國際新秩序作出努力、作出貢獻。用理性和和平方式解決國際關系和國家爭端,是建立國際新秩序的重要實踐。亞洲,特別是東亞的持續發展,必將在未來國際秩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發揮重要的作用。中國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努力理應從亞洲開始,東北亞新秩序的建立定將首當其沖。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在處理東北亞國家關系和新秩序建立中接受著考驗。不以現在代表未來,不以當前犧牲長遠,不以情感代替理智,不以對抗犧牲合作,就是我們應當具備的正確態度。社會各界,特別是青年學生,應當理解、支持國家和政府在建立國際新秩序、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方面所作的任何努力,決不能因為一時沖動作出的過激行為使我國建立國際新秩序和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努力遭受挫折,甚至成為他國誤解和攻擊的理由。
一體化是亞洲,也是東北亞未來的基本走向,東亞各國在這個問題上存有共識,並且在作著各種努力和實踐。中國是其中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亞洲一體化,東北亞一體化符合中國、符合地區各國的根本利益。中國和日本是亞洲有重要影響的大國,是東北亞的核心國家,兩國關系直接關繫到亞洲未來一體化,東北亞未來一體化的建設。中國和日本都是「10+3」的成員,都是未來這一地區自由貿易區主體國家,都是自由貿易區的倡導者和推動者。中日關系如何,直接影響到這一地區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和一體化的進程。從亞洲未來和東北亞的未來著眼,中國和日本應當徹底解決歷史問題,放下包袱,共同融入區域一體化進程中,在一體化進程中發展,在一體化進程中強大。區域一體化對中國更為重要,它既可以保證中國和平的周邊環境,又可以改變世界不合理的經濟政治格局;既可以促進中國的發展,又有利於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樹立,更有利於國際新秩序的建立。基於此,我國應當妥善看待和處理當前的中日關系,善於用大智慧看待問題,善於用大勇氣處理問題。大智大勇的核心就是以地區和平穩定、地區一體化的未來大勢巧妙解決中日摩擦和化解各種消極因素。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些都是未來中國的核心利益。這些未來核心利益的實現,都依賴於從現在起「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任何鬆懈、怠慢或者被其他因素干擾,都將嚴重影響或阻礙未來中國核心利益的實現。鄧小平曾明確指出,除非發生了大規模的外來入侵,否則我們都應當牢牢抓住發展生產力不放。現在,實現未來中國的核心利益,恰遇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抓住機遇,促進發展就是我們的當務之急。鄧小平講,我們曾經喪失過大的機遇,現在再也不能失去機遇了。20世紀50年代以後,世界出現了有利於發展的重要機遇期,我們沒有抓住,日本則抓住了,當我們「噩夢」醒來的時候,我國經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而日本則在戰爭廢墟之上,發展成了世界經濟強國。21世紀初,世界又出現了有利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對於中國來講,真是千載難逢,只能抓住,不能放棄,也不能受干擾。當前中國正處於實現未來民族核心利益的關鍵時期,任何局部的暫時的不和諧因素都要關注和重視,決不能使不和諧因素影響到未來中國核心的實現。「小不忍則亂大謀」。中日關系雖然復雜,雖然責任在於日方,但處理不好,對中國影響更大。我們要善於從未來中國的核心利益出發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從暫時看,問題很大、麻煩很多,但從未來中國核心利益看,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中日關系必須妥善處理,從戰略高度,即從歷史、大局和未來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當是理性選
『伍』 大家談談對中日之間就歷史問題的看法
用事實來證明一切,用科學的眼光來對待歷史。
『陸』 怎樣正確對待歷史上的中日問題和現實生活中的中日關系論述題
怎樣正確對待歷史上的中日問題和現實生活中的中日關系論述題
歷史是日本侵略中回華,對於他們的惡行答是不容否認的。對於那些言論崇拜侵華戰爭崇拜分子應該給予否決。這是對我們的侮辱。
中日關系現在也是緊張狀態的,對待日本人,事事非非要分開,當然始終要有愛國的思想。不能為了利益而出賣靈魂。
『柒』 怎樣正確對待歷史上的中日問題與現實中的中日關系800字左右。
「歷史的負債」是決定日本對華政策的因素之一們,這個言論是日本的學者指出的。而有的學者認為,「日本首先要做的是清算過去的負債,從而在心理上變得與中國對等[15]。」不難看出,日本軍國主義給日本人人心裡上造成的陰影使當今日本人在心理上產生了逆反,但否定一切不是消除心理陰影的最好辦法。就目前中日關系發展的狀況來看,歷史問題是影響中日關系的重要因素之一。為了徹底消除這個隱患。中日雙方應該共同商討對策,其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於雙方要在對那段歷史評價的大是大非方面達成共識。為此,日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本政府應該對侵華戰爭認罪,並恪守有關國際判決、國際條約。將正視和反省侵華戰爭力歷史作為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和處理現實中日關系的政治基礎,通過國家立法形式,妥善處理戰爭受害者賠償等戰爭遺留問題。
第二,政府和民間都努力在全社會形成反省歷史的強大輿論,而不是拿「言論自由」當做不反省的幌子。
第三,對隨意否認侵略歷史的嚴重言行進行處罰,前提是在統一的國家意志和法律的約束下,從制度上杜絕否認侵略歷史的人進入內閣。
第四,應該以德國作為自己的學習榜樣,學習他的立法形式及其他歷史認識。
第五,教育日本的下一代對侵略歷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理解其歷史真相。正視歷史,以史為鑒。高度警惕日本國內少數右翼勢力的美化侵略,否定歷史的行徑不能等閑視之。
作為那場戰爭受害者的中國,對日本的侵略歷史刻骨銘心,但是,當前發展中日友好關系也是中日兩國人民的共同心願。因此,中國方面也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以實證主義的的使血管駁斥侵略歷史的荒謬言論,搶救寶貴的第一手史料,進一步提高歷史研究水平。
第二,不能就歷史論歷史,而應該把批判否認侵略現象的重點放在未來潛在危害上。
第三,應該著眼全局,從歷史出發,觀其行。從發展兩國經濟來通盤考量中日關系,權衡輕重緩急,中日雙方都應該做出積極的努力。
第四,開展廣泛的歷史調查研究和交流,不斷把其研究成果變成兩國官方的共識。
第五,共同商討教科書有關部分的編寫內容。
『捌』 在中日歷史問題上,我們應該有怎樣的歷史觀
不忘歷史,展望未來。意思就是說要自強,防止歷史重現,但也不能沉浸於仇恨中,而是共同維護和平共同發展。
「以史為鏡,可知興衰」。中日關系的現狀很大程度上與中日關系的歷史相關,「以史為鑒」就成為處理中日關系的基礎和前提。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時候,中國就把「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作為指導中日關系的基本原則。「以史為鑒」的「史」,即中日關系的歷史,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關系史,並從中找到可供借鑒的經驗教訓,將是兩國人民必須完成的歷史課題和現實任務。
提到中日關系史,歷史上的中日甲午戰爭和日本侵華戰爭就歷歷在目,它給中國人民造成的傷害刻骨銘心。難怪人們在中日關繫上一提到「以史為鑒」,就會自然想到這一段歷史,並把這一段歷史上升到民族尊嚴和國家榮辱的戰略高度。這樣理解中日關系史並不算錯,但不能算全面和正確。周恩來總理當年曾用十個字說明中日關系歷史,即「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這是中日關系歷史最全面最准確的說明和表達。中日關系,從歷史的角度講,友好是長期的,對立是短暫的;友好是歷史主流,對立是歷史主流中的「艱難和辛酸」的一頁。只看見「五十年對立」而無視「兩千年友好」,或只看見「兩千年友好」而無視「五十年對立」都是不全面的,都會得出錯誤,甚至有害的結論。
「兩千年友好」使中日長期和平,並共同發展。中日兩國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漢朝,唐朝是兩國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雲集長安,又有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在漫長的交往過程中,中國的文化得以傳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發展。在一衣帶水的地理關繫上,慢慢地形成了具有許多相同因素的東方文化觀念和社會結構。就是到了近代,兩國也不約而同地開始了推動社會發展的「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充分說明了兩國在社會自身發展周期和韻律上的「近似性」。「兩千年友好」,使兩國人民長期享受和平邦交環境,長期享受彼此文化營養,長期享受社會文明成果。就是中日甲午戰爭後,仍然有孫中山、魯迅、郭沫若、周恩來等人為了革命及兩國友誼的需要,來往於中日之間。「兩千年友好」的歷史證明,「和則兩利」,和處才能共生,和諧就會共贏。
「五十年對立」使中日關系破裂,社會停滯不前。日本「明治維新」後,在其迅速強大的國力支持下,忘記了兩國兩千年友好的歷史傳統,擴張野心膨脹,悍然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使中國人民蒙受恥辱。幾十年後的侵華戰爭,在中國人民未愈的傷口上,日本軍國主義又犯下滔天罪行。兩場戰爭在半個世紀中發生,使兩國人民祖祖輩輩辛辛苦苦創造的財富瞬間破壞殆盡,使兩國「兩千年友好」的歷史傳統突然斷裂,使兩國人民失去了和平穩定,飽受著戰爭的煎熬和戰爭創傷的折磨。兩場戰爭使中國社會倒退、國家分裂,使日本的繁榮瞬間變成廢墟,國家主權受到限制。「五十年對立」的歷史證明,「斗則兩傷」,對立必然同輸,戰爭一定同敗。
如果說「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的中日關系歷史,僅僅證明了「和則兩利,斗則兩傷」的文明智慧顯然是不全面的。「兩千年友好」的關鍵是什麼,「五十年對立」的關鍵是什麼,今人必須認真總結。「兩千年友好」的關鍵在中國。在「兩千年友好」歷史中,中國一直處於領先地位,但中國並沒有利用領先地位向日本擴張,更沒有發動戰爭,而是信守睦鄰友好的民族傳統,結果於己於人都有利。「五十年對立」的關鍵在日本,在「五十年對立」歷史前後,日本發展快於和強於中國,日本在發展領先後有恃無恐,野心膨脹,向外擴張,結果於己於人都有害。如何看待和對待自己的領先地位,如何看待和對待自己的大國地位,正確的做法是:領先而不稱霸,強盛而不擴張;領先不忘睦鄰,強盛更要友邦。
『玖』 怎麼看待日本侵略和發展著的中日關系,歷史問題,談談自己的想法,不要粘貼,謝謝各位了
必須說,我們國人反日的情緒還是挺高,特別是這幾年安倍上台以來中日關系更為緊張。不過國人很多都帶有不成熟的情緒。
日本人也很多對中國人沒好感,他們的教科書美化了戰爭,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真實的情況。
但是日本也有不同聲音。首先是來自主張和平的力量,這其中有的是真正愛好和平的,有的是厭倦或者
恐懼戰爭的,用官方的話就是「厭戰病」和「恐戰病」;第二股力量就是不少日本人也知
道在戰爭期間對中國做了虧心事,他們也是要求友好和平的。第三股力量是出自意識形態
方面的認同,他們嚮往社會主義,或者說反對美國帝國主義,他們也要求促進友好。另外
還有一股力量,包括在執政黨自民黨內部非主流的勢力以及日本財界,他們也想促進友好
,但主要是出自市場和資源的考慮,他們知道日本的出路主要還是在中國。他們認為中日
友好是日本唯一的出路。特別是在60年代日本的信心還沒有完全恢復之前,這股勢力是完
全不能忽視的。這四股力量發出不同的聲音。
另外,從當時日本國內的政治形勢來看,一邊在反對美日安保條約,另一邊卻在支持它,
兩股勢力經常爭論,發出不同聲音,即日本人所說的「國論二分」。可以想像,當時日本媒體的觀點並不完全統一。
網上找的如下:
官方的說法是: 二戰結束後,日本政府曾經抱著反省和道歉的態度,表示對中國人民的感情予以理解和尊重。在1972年的《中日聯合聲明》中,日本政府表示,「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國過去由於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重大損害的責任,表示深刻的反省」。1995年,日本發表「村山談話」,首次承認對亞洲國家施行了「殖民統治和侵略」,表示「深刻反省和由衷道歉」。1998年,日本政府首次以書面形式承認對中國的侵略並口頭道歉。以日本對待和處理歷史問題的反省和道歉態度為基礎,中日邦交正常化後的30多年間,中日關系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民間往來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發展,不僅給兩國帶來重要利益,也為亞洲以至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發揮了重要促進作用。
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日本國內接連發生審查通過歪曲、否定侵華戰爭的歷史教科書和公職人員參拜供奉著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等事件,給中日關系發展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近年來一些日本政界人士「大國意識」膨脹,政治右傾加劇,日本政府對華政策的消極面也逐漸凸現,嚴重傷害了中國和亞洲有關國家人民的感情,背離了中日關系的政治基礎。
中國人民對日本的不良印象,除了日本兩次發動侵華戰爭,很重要的是來自現在主導著日本政壇的右翼力量對侵略戰爭拒不反省、甚至顛倒歷史真相的惡劣態度。中國人民現在強大起來不受欺負了,但決不會好了傷疤忘了疼,絕不能坐視一個曾使自己痛徹骨髓的鄰居在沒有賠禮道歉之前就拋棄義務謀取新的權益。因此,正確對待日本侵華歷史,必然成為中日關系的政治基礎。
日本侵華歷史問題包括多層內涵,它不是簡單的歷史問題,而是會直接影響到現實和未來發展的重大原則問題。中日歷史問題表面上看是日本對中國的道歉問題,但實際上它所包含的內容至少有如下三個方面。
一是歷史事實層面。在二戰期間,侵華日軍在中國犯下了許多慘無人道的殘暴罪行,但是在戰爭期間和戰爭之後,日本政府和民間的一些右翼人士卻一直在試圖掩蓋、歪曲和否認這些歷史事實,諸如南京大屠殺、日軍慰安婦、細菌研製與細菌作戰、戰時勞工等。在鐵的歷史事實面前,他們公開聲稱南京大屠殺是20世紀最大的謊言,誣稱慰安婦是婦女自願的商業行為。在最基本的歷史事實層面,中日之間卻未能達成基本共識。
二是戰爭性質認識層面。20世紀上半期日本對中國進行了長達14年的侵略與奴役,但是,日本一些政要和學者卻將「侵略」美化為「聖戰」,「侵略亞洲」美化為「解放亞洲」,「奴役中國」美化為幫助「開發中國」。作為戰爭受害國的中國等亞洲有關國家決不可能接受日本對這場戰爭的定性。
三是戰爭責任層面。東京審判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追究了日本的戰爭責任,但是日本利用戰後冷戰格局和中國台灣海峽兩岸的矛盾,規避了許多應負的戰爭責任,中國放棄了日本進行國家賠償的要求,按照國際法和國際慣例,受害民眾有權獲得加害者的賠償,但中國無辜受害民眾至今也沒有得到日本的戰爭賠償。中國政府在「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處理中日關系的基本方針之下,多次敦促日本政府妥善解決這一問題,但是卻未得到日本政府的積極回應。
歷史與現實問題相通。近年來日本國內的新政治保守主義、新民族主義勢力不斷抬頭,一旦日本全面重新武裝,更會徹底否定與中國、亞洲有關國家之間的歷史問題。掩蓋侵略歷史,就容易使歷史重演;抹殺戰爭性質,就容易為侵略戰爭開辟道路;推卸戰爭責任,就容易為侵略戰爭再找借口。日本右翼勢力竭力掩蓋、歪曲甚至否定日本侵華歷史,就容易使日本軍國主義復活,就會危害亞洲和世界的和平。因此,如何對待日本侵華歷史問題,必然成為影響中日關系的焦點和症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