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對甘地的評價
1920年國大黨通過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計劃」,改變大戰期間同英國版合作的態度,宣布採取「和平和權合法的手段」,採取漸進的方式來取得印度的自治。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評價
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反映了印度民族資產階級經濟上要求發展經濟和政治上要求參與政權的願望。
由於印度無產階級還沒有自己的革命政黨,國大黨掌握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權。
在人民反帝運動的推動下,國大黨初步認識到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重要性,改變了以往同英國合作的立場,主張用和平和合法的手段,實現民族自治目標。
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打擊英國的殖民統治。
在運動中,印度各階層,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民一起戰斗,加強了團結,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國大黨也在斗爭中日漸壯大、成熟,為以後印度的獨立奠定了基礎。
但甘地的非暴力與不合作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一方面,用不合作來發動群眾,反對英國殖民者,迫使殖民當局做出有利於資產階級的讓步;另一方面,又用非暴力來限制群眾運動,防止社會改良轉變為革命,把群眾運動控制在資產階級利益所能容許的范圍內,因而在運動中表現出極大的局限性、妥協性
Ⅱ 甘地主義的主要內容及其評價
1甘地和甘地主義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是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袖,在印度被譽為「聖雄甘地」,具有崇高的威望。甘地出生在一個虔誠的印度教徒家庭,受印度教熏陶很深。他的家庭比較富有,曾經就讀倫敦大學,獲律師資格。在英國完成學業後,他來到南非工作,參加了南非的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斗爭。1893—1914年他在南非領導印僑以非暴力抵抗方式進行反對南非當局的種族歧視制度的斗爭,並形成了他的理論——甘地非暴力主義。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回到印度,參加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斗爭。1920年,倡導和開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不久,成為印度國民大會黨即國大黨的領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贊同印巴分治方案,希望結束教派流血沖突。但是,他本人卻成為犧牲品。1948年1月,他在德里作晚禱時,被一名印度教狂熱分子開槍殺害。甘地的主張稱為甘地主義,關於甘地主義的主要內容實際上是很復雜的。一般來說,人們把甘地主義概括為四個基本內容:(1)宗教泛愛觀和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真理觀相結合的政治哲學;(2)爭取印度自治、獨立,進而建立以村社為基礎的分治聯合體的政治思想;(3)以經濟正義和經濟平等為支柱的農村經濟思想,以及奠基於「不佔有」和「財產委託制」的經濟自主思想;(4)發揚民族文化、重視民族教育、致力於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團結、反對歧視「不可接觸者」,以及和愛國主義結合在一起的小生產勞動者互助互愛的平等社會思想。但是,實際上,甘地主義的核心內容是爭取印度民族獨立和社會進步,他以印度教傳統與非暴力抵抗手段相結合,充分發動群眾,特別是農民群眾,從而使印度的民族運動真正奠基於群眾運動之上,改變了原先那種脫離群眾的上層資產階級政治改良活動。甘地主義對印度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產生了重大影響,印度國大黨接受甘地主義為指導思想,發動和領導了第一次(1919—1922)。第二次(1930—1934)全國性的大規模的抗英非暴力運動。但由於甘地非暴力思想武器的局限性,盡管在運動的局部取得過一定勝利,並把群眾發動起來了,但就上述兩次運動的總體看,都先後失敗了。甘地的非暴力抵抗具有鮮明的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以及一定的社會平等思想,這在民族民主運動時期,無疑具有革命性與進步性。但由於這種思想把非暴力看成唯一的、「宗教式的善」的真諦,因而它又有限制群眾運動和民族獨立運動健康發展的局限性的一面。
2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評價
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反映了印度民族資產階級經濟上要求發展經濟和政治上要求參與政權的願望。
由於印度無產階級還沒有自己的革命政黨,國大黨掌握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權。
在人民反帝運動的推動下,國大黨初步認識到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重要性,改變了以往同英國合作的立場,主張用和平和合法的手段,實現民族自治目標。
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打擊英國的殖民統治。
在運動中,印度各階層,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民一起戰斗,加強了團結,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國大黨也在斗爭中日漸壯大、成熟,為以後印度的獨立奠定了基礎。
但甘地的非暴力與不合作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一方面,用不合作來發動群眾,反對英國殖民者,迫使殖民當局做出有利於資產階級的讓步;另一方面,又用非暴力來限制群眾運動,防止社會改良轉變為革命,把群眾運動控制在資產階級利益所能容許的范圍內,因而在運動中表現出極大的局限性、妥協性。
Ⅲ 孫中山與甘地歷史地位的討論
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袖,在印度被譽為「聖雄」,具有崇高的威望。
他主專張宗教屬泛愛觀和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真理觀相結合的政治哲學,發揚民族文化、重視民族教育、致力於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團結、反對歧視,爭取印度民族獨立和社會進步,他以印度教傳統與非暴力抵抗手段相結合,充分發動群眾,特別是農民群眾,(在這點上很像毛澤東)印度舉行二次全國性的大規模的抗英非暴力運動,但都失敗了
這種非暴力抵抗手段完全區別於暴力革命(列寧、毛澤東領導的無產階級革命、美國的南北戰爭、孫中山的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脫離群眾的上層資產階級政治改良活動(戊戌變法)。在20世紀初年的暴力陰雲籠罩下的人間,能有一抹用非暴力爭取和平的亮色,太難得了,太符合和平理念了(如果在今天以和平為主的大環境下提出這種非暴力理念當然很平凡,但在當時……)所以,孫中山只是和毛澤東、列寧、華盛頓等名人同等性質的偉人。
但是,這種非暴力思想在當時以暴力為主的世界形式下,絕對是處於弱勢,這也是印度非暴力運動失敗的原因。
Ⅳ 甘地骨灰被盜,為什麼世界上對甘地的評價有很嚴重的兩極分化
甘地是印度史上最偉大的領導人之一,可以說世界上對於甘地的評價之所以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就是因為甘地雖然有很多的貢獻,但是甘地在一些思想上還是存在一些缺陷和弊端,這也對於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有很多不利的影響。
雖然世界上對於甘地的評價呈現兩極分化,但是我們不能夠否認甘地對於這個世界的貢獻,更不能否定甘地對於印度獨立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印度之所以獨立,正是因為甘地的努力,甘地被印度稱為印度國父。
Ⅳ 甘地在印度的地位是什麼
1947年8月15日,印度聯邦宣布成立之際,制憲會議向一位被稱為「過去30年來的版向導和哲學家、印度自由的燈塔權」的偉人致以崇高的敬意。而此刻,這位偉人卻因為印度與巴基斯坦的分治,自己沒有使印度人團結起來而自責。他在加爾各答絕食一天,並從早到晚在手搖紡車上紡紗。他就是傳奇式的印度「聖雄」甘地。
Ⅵ 對甘地的評價
Mohandas Gandhi
He was the preeminent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leader of India ring the Indian independence movement.He pioneered the resistance to tyranny through mass civil disobedience,a philosophy firmly founded upon total nonviolence.He ate simple vegetarion food,experienced for a time with a fruitarian diet,and undertook long fastiing as a means of both self-purification and social protest.
Ⅶ 怎麼評價甘地
按照辯證法的觀點,評價歷史人物應該遵循辯證的、一分為二的方法。
積極的一面:他的版頭銜「Mahatma」,(權一般漢譯為「聖雄」)來源於梵語的敬語mahatman, 原意「Great Souled」,偉大的靈魂, 卻常被誤以為是他的名字。這在他授予泰戈爾"Gurudev"的稱號,意即「偉大的導師」後,1915年印度詩人拉賓德拉那·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贈予他的尊稱,意為合聖人與英雄於一身。
這個頭銜的使用在印度以外也被廣泛地接受, 可能部分的反映出在他的時代印度和英國的復雜關系。 無論如何,這個頭銜的廣泛使用是同世界上對甘地這樣一個對於非暴力和自己的宗教信仰的極其執著的人的廣泛接受相一致的。
消極的一面:但甘地的非暴力與不合作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一方面,用不合作來發動群眾,反對英國殖民者,迫使殖民當局做出有利於資產階級的讓步;另一方面,又用非暴力來限制群眾運動,防止社會改良轉變為革命,把群眾運動控制在資產階級利益所能容許的范圍內,因而在運動中表現出極大的局限性、妥協性。
Ⅷ 甘地在印度擁有怎樣的地位
經過長期的斗爭,1948年,印度人民終於獲得了獨立。在成立印度聯邦的制憲會議上內,甘地被人們尊為「過去30年來的容向導和哲學家,印度自由的燈塔」。英國駐印度總督蒙巴頓則稱他為"印度自由的建築師」。1948年1月30日,79歲的甘地在一次調解教派紛爭的活動中遭到一名極端分子槍擊而離開人世。「聖雄」甘地多彩斑斕而業偉功豐的一生結束了,但他永遠活在印度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裡。
Ⅸ 如何評價甘地
地位:政治領袖、精神領袖被尊為「聖雄」、「國父」
功績:創立並宣專傳甘地主義思想,指導屬了民族解放運動;領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晚年致力於調解教派矛盾,有利於教派團結。
物質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