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關天後宮的歷史
汕頭天後宮
[編輯本段]
位於汕頭市東南出海口,距離市區約3.6海里的南北航道中間,有一面積不足一平方公里,古名為「馬嶼」的海島,每年有數以萬計的漁船和其它船隻停泊於此避風或待航。
末代淳熙年間,停泊馬嶼的福建漁船漁民為求媽祖庇佑海上航行安全,與當地船民及商賈到福建湄洲組廟請來媽祖香火,在島上創建一簡陋狹小的媽祖廟以供朝拜。此後,來島進香拜謁海上女神的越來越多,「馬嶼」也逐漸被改稱為「媽嶼」。
有了媽祖廟,媽祖的聖事很快傳播到潮汕各地。乘船過海上島的善信者絡繹不絕,朝拜後將帶來的活雞放生在島上,任其孳息,時日長久,滿山雞群,故而「媽嶼」又名「放雞山」。
揭陽喬林天後宮
[編輯本段]
位於廣東省揭陽市東山區喬林鄉,建築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形狀為一艘遠洋大船船樓,船頭刻有「安瀾水慶」匾額,贊頌海神祖姑。宮廟建三進宮殿式。中殿頂端建八角燥井,既通風通光又壯麗美觀。正殿供奉祖姑塑像,旁有侍女和千里眼、順風耳塑像。祖姑塑像既壯嚴又慈祥,突出聖姑除暴去惡救苦救難的形象。宮廟樑柱雕刻精工細致,殿頂嵌瓷巧奪天工。廟的右前方有碑亭和可供香客乘涼歇息的書,書廊前邊有記載歷代重修的碑記石刻。宮廟四周鄉河繚繞,浮光倒影,風景清幽,名氣遠著。
天後聖姑是喬林卿林氏族人的直系小姑,南宋時,祖姑的第六代裔孫陶公(諱文熙),任職廣東提刑按察司副使,巡歷於潮汕,觀榕江之濱的磐溪是塊土沃物豐的土地,留下第三子崇(諱德高)卜居立籍,創建喬林鄉。二公從福建莆山縣涵頭望江里請來祖姑香火,建廟奉敬。喬林先輩歷來十分崇敬祖姑,現在的十多萬鄉民(包括海外僑胞)對祖姑也十分虔誠。每逢祖姑耶誕都熱情捐資慶祝。全鄉三個自然村以村為單位,每個二月二十一,由長輩們穿著禮服帶隊,招展彩旗,歡奏鼓樂到聖廟奉請祖姑香火到神壇。家家戶戶備辦禮品,誠心朝拜。神壇前高搭戲台,各村都演梨(戲)三天。宮前神檀香火更盛,也高搭戲台演戲二天。全鄉設計四個神壇三天共演12台大戲。慶典之後,還整裝隊伍大鑼大鼓奉送祖姑香火進宮廟。為使祖姑香火更加旺盛,鄉民還成立了天後宮理事小組,小組的成員由三個自然村選派。近十年來在理事組的積極管理下,天後宮廟務不斷發展。
1995年,對天後古廟背後場地進行清理,修建「天後園」。建成後的天後園有古樹、假山、魚池、涼亭、留芳亭和詔廊。詔廊裏豎立著宋、元、明、清四朝皇帝對祖姑的封贈聖旨46道的精工石刻金字的碑林,這是全國少有的,也是林氏後裔弘揚祖姑偉德的重大創舉。為方便廣大香客,2000年鄉民獻地興建了香客停車場。最近又增置價值近萬元的大型石雕香爐。理事小組還節約不必要開支,拿出人量資金協助本鄉建初級中學,修橋築路,豎大型石刻鄉界碑,設立鄉界路標燈等,以實際行動彰演祖姑美德。日前,理事會正積極開展把喬林天後宮列入揭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申報工作。
芷江天後宮
[編輯本段]
在舞水西岸,與縣城隔河相望。清同治八年(1869年)《芷江縣志》載:"乾隆十三年(1748年)福建客民創建。"佔地3700多平方米,現保存建築面積1970平方米。坐西朝東,南北建耳室,中間三進;戲台、正殿、觀音堂,左為財神殿,右為武聖殿和五通神殿,梳妝樓已拆,建消防池。全部建築結構完整。解放後,駐進電廠、鄉政府、財貿學校。建築上蓋保持原狀,下部隨著需要改裝成宿舍、課堂、餐廳。為人交口稱贊的是門坊的青石浮雕。
坊高10.6米,寬6.3米,重檐歇山頂,門樓形狀。兩側雄獅蹲踞,石鼓對峙;頂蓋斗拱飛椽,十二金鯉咬脊,葫蘆攢尖;左右青石鋪地平台,圍夔龍、規矩龍欄桿;中間十七級石階緊接沿河大道。面臨滔滔舞水,門坊顯得格外雄偉。
坊上浮雕,凡95幅。大幅2.62平方米,小幅0.09平方米。魚龍鳳獅,花草木竹,神鬼人仙,形象生動逼真,畫面清晰如故。或一幅為一的典,或數幅為一據。華?quot;魚樵唱和"與"耕讀為本"相對,側柱八幅為"八仙飄海"、"丹鳳朝陽"、"二龍爭珠"、"獅子滾綉球"、"八王巡天"、"魁星點斗"、"連升三級"……大雕細刻,鏤空鐫深,堪稱鬼斧神工。"五龍拱聖"中"天後宮"三個大字,用筆渾厚圓潤;"武漢三鎮"、"洛陽橋",施刀細膩入微。參觀石雕藝術的專家,無不稱揚此坊工藝之絕無僅有。
1979年,天後宮已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石坊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參觀者,春夏秋冬,絡繹不絕。 浙江嵊泗縣天後宮 坐落在金平鄉金雞嶴,建於清同治元年(1862年),1949年《奮進中的嵊泗列島》載:"金雞澳內天後宮廟,殿宇極大,全山共建",現尚存前殿,是本縣僅存的古建築。前殿分正堂、左右兩偏殿。殿宇整肅,裝飾古樸,正門洞壁上方,左右各鐫有一幅宗教題材的浮雕。門外左右牆上,各鐫刻一幅金雞奮飛圖案,有一定藝術性。(《嵊泗縣志》編一建置P17、《嵊泗地名志》卷四風景名勝P208)
廣州番禺南沙天後宮
[編輯本段]
農歷三月二十三,天後誕,南沙天後宮慶
天後林默,(公元 960 年—— 987 年)民間稱之媽祖,是沿海百姓崇祀的海神。她是宋代福建湄洲嶼的一個奇女子,暫短的生命留下了許多行善濟世,救助海難的動人傳說。歷來備受治國者的褒封。人們逐漸把她奉之為神,頂禮膜拜。據資料顯示,現今世界上約有一億多人信奉天後,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有天後宮,足見其影響的深遠。
明代,南沙鹿頸村曾建有天妃廟一座,為南沙天後宮的前身。清乾隆年間,經重修定名為「元君古廟」,後被日夷炸毀。一九九四年,國家政協副主席,著名實業家霍英東先生倡議並捐資重建南沙天後宮,於一九九六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天後誕辰)舉行了隆重的落成慶典。 重建的南沙天後宮坐落於南沙大角山東南麓,面對煙波浩淼的伶仃洋。1.5 公頃的廣場上,矗立著美麗善良的巨型天後聖像。建築的特點則集北京故宮的風格和南京中山陵的氣勢於一體,其規模是現今世界同類建築之最。這里草木蔥蘢,繁花吐艷,還有楊柳依依的池塘,高聳的南嶺塔,雅緻的小山亭。曖日晴煙,涼風習習。樹上的鳥兒自由歌唱,花間的彩蝶翩翩起舞。一派祥和景象,令遊客留連忘返。
景區內更有大角山炮台多座,與東莞的沙角炮台相守望。當年鴉片戰爭,硝洇滾滾,寫下了中國人民抗擊英帝國主義可歌可泣悲壯的一頁。現今炮台內彈痕殘壁,依稀可尋。國家已將其列為重點保護文物。逐漸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更是值得青少年參觀學習和緬懷的好地方。 ---------------------------南沙天後序---------------------
天後 — 林默(公元 960-987 年),人民親稱「媽祖」,是中國乃至世界公認的海上保護神。
天後『雖屬中國民間信仰之一'但不是憑空想像的神明偶像,而是一個是實實在在的人『一個勇敢無畏的人,一個充滿神奇色彩的人。她曾以一介女子,在湄洲灣海上涉波履險,救急救難;她曾以神的名義,鼓舞著鄭和遠航艦隊的官兵,同心協力,實現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 ---- 七下西洋;她曾以正義的化身,激勵著滿懷愛國熱情的鄭成功壯士,從荷蘭殖民主義者手裡,收復了祖國的神聖領土台灣;她始終以愛的源泉,充溢著千千萬萬中國海員和華僑的心田,庇佑他們走遍五洲四海
天後,本是宋代一位普通民間女子,在短暫的一生中,留下無數救難濟世的動人事跡,贏得當代和後人的敬仰。後來又根據眾多的神話傳說,人們漸漸把她奉祀為神,形成一種民間信仰。一千多年來,在中國沿海的眾多城鎮,以及內陸江河沿岸的要埠,直至像貴州鎮這樣的西南古城,都建有天後的祀廟;台灣更建有天後廟八百餘座,三分之二的人敬奉天後;港澳地區,媽祖的名字早已是家喻戶曉。
此外,在東南亞、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非洲各國,甚至在北歐的挪威、丹麥,只要那裡有中國海員、華僑,那裡就有天後的足跡,就有敬奉天後的人。
天後的生平
根據《湄洲志》和台灣《林氏太宗譜》的記載,天後姓林,名默,世居福建莆田賢良港。父惟愨(一說名願),宋初宮都巡檢;母王氏,生一男(名洪毅)五女。宋建隆無年( 960 年)庚辰 三月廿三日 生第
六女,彌月不聞啼聲,異之,因名曰默,甚鍾愛之。七歲教之學,悉解文義。 10 歲喜靜坐一室。 12 歲,有老道士玄通者來其家,授以玄微秘法。十五歲能為常人治病,常渡海至湄洲救助海上遇險船舶。其秋 9 月,父與兄浮海而北,時西風正急,狂濤震盪,女在機織,忽閉睫,神色有異,手持梭,足踏機軸,狀如有所挾,母怪其假寐,撫之醒而梭墜地,曰:「阿父無恙,兄歿矣!」俄而父歸,言於怒濤中幾溺者屢,似有主其舵令二舟相近者,終於父舟脫險,兄舟舵折而沉。次日,女與母、嫂駕舟入海,尋得兄屍。鄉人神之,稱之為神姑。 28 歲 九月九日 ,別諸姐日:「今日欲遠游以暢懷,恨不得同行。」家人漫笑之。逐渡海上湄峰最高處,聞隱隱有鼓樂聲,彩雲布合,逐不相見。時雍熙四年( 987 年)丁亥,里人建廟於其處祀之。
---------------------------景點介紹------------------------ 南沙天後宮是參照福建田湄洲媽祖廟建成的(該廟是媽祖廟的祖廟),佔地 100 公頃 。其整體建築是清代宮殿式的建築風格,庄嚴肅穆,極具宮廷的氣派。天後聖像高達 14.5 米 ,屹立在佔地 1.5 公頃 的天後宮廣場上。整座天後宮四周綠樹婆娑,殿中香煙裊裊,置身其間令人頓生超凡脫俗的感覺。
矗立在天後宮廣場巨大的天後石雕聖像,用 365 塊花崗岩石砌成,象徵著天後娘娘在一年 365 天中都保佑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在廣場中央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條中軸線,南沙天後宮的建築物都是依據這條中軸線而建造的
牌坊原全國宗教協會主 席趙朴初 先生生前為牌坊題詞。穿過牌坊便到達山門。山門是天後宮的正門,室內供奉是「千里眼」和「順風耳」這兩尊像神。
山門兩側有鍾樓和鼓樓。鍾鼓樓內的鍾和鼓都按時敲擊。每逢節慶期間,這里更是鍾鼓齊鳴,一派喜氣洋洋的氣氛
獻殿則位於山門的正上方。殿內供奉著「蹈海天後」,四海龍王則持圭在兩旁站立著,寓意天後女神統領四海龍王的安瀾利運
正殿是南沙天後宮的中心,木雕神龕中分別供奉著以香檀木雕刻貼金的天後像,以及從天後故里湄洲媽祖廟點睛分靈出來的出巡軟身天後像。整個殿堂仁愛與威嚴同在,正氣與聖潔共存
寢殿位於正殿之後,是天後起居休息之所,內供奉素裝的天後坐像,兩側布置模仿天後日常生活的器具和擺設。從這閨房中,可看見天後是一位十分艱苦樸素的民間女子
南嶺塔塔高 45 米 、共 8 層。據傳,修塔的原因大致有四:一是此塔可平衡右側較高的大角山的主峰;二是應了所謂「左青龍」的說法;三是天後既為海神,就必應有指路導航的建築物在此;四是該塔作為人們登高眺望的建築,它同時亦是一座標識物。與此同時,這塔的層數是 8 層,之所以是雙數,與其它塔單數的不同,是因為民間傳說中有這么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即男神仙的代碼是單數,女神仙的代碼是雙數。天後是女神,因此天後宮內,無論是階梯、瓦楞還是對聯的單聯(上聯或者下聯)字數,都是呈雙數的。
放生池是遊客放生的地方,所謂種善因得善果。放生是一大善事,所以每年都有大量的遊客來這里放生。
大角山炮台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鴉片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英勇的中國軍民在此與外國侵略者殊死拚鬥,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壯烈詩篇。炮台在 1982 年被國務院正式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地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對大角山炮台這一文物古跡十分重視,專門撥出巨款重修,並於 1997 年香港主權回歸前夕對廣大遊客開放。現在對遊客開放的七座炮台分別是:振威台、振定台、安平台、安勝台、安威台、安定台、安盛台(後改名為流星台)等,以及火葯局即洋彈葯庫一座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虎門大角山炮台-----------
虎門是珠江的主要入海口,是南中國的重要門戶,虎門要塞是我國八大要塞之一,是鴉片戰爭的主戰場。虎門炮台始建於康熙五十六年( 1717 )年,後幾經毀壞、幾經修建,共計有炮台 50 座。 大角山炮台雄踞虎門西岸,與沙角炮台隔江對峙,扼守虎門水道出口,構成虎門要塞的第一道防線。二次鴉片戰爭後,大角山炮台增設為:振陽、振威、振定、安平、安定、安威、安勝、安盛等八處炮台 , 分布在南北兩道山樑上。 十九世紀初,英國殖民者向中國輸入大量鴉片,正當煙毒危及中國生存的關鍵時刻,欽差大臣林則徐赴廣東禁煙,與兩廣總督鄧延禎,水師提督關天培等整頓海防,緝拿煙販,嚴懲受賄官吏,並於 6 月 3 日至 25 日在虎門海灘銷毀 237 公斤鴉片,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 英國對中國的侵略蓄謀已久,叫囂「要用武力教訓中國政府懂得對外義務」。 1840 年 6 月下旬,英侵華遠征軍艦船 48 艘,陸海軍 15000 餘人抵達廣東海面,並宣布從 28 日起封鎖廣州江面和海口,於是震驚中外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爆發。 同年 6 月 30 日,英軍主力北上,攻陷浙江定海,艦抵天津,直逼北京,道光皇帝懾於英艦炮火威脅,將林則徐、鄧延禎二人革職,改派琦善為欽差大臣,與英方談判求和。 1841 年 1 月雙方正談判時,英軍突然進攻虎門,隨即於 1 月 26 日非法搶佔香港。 1841 年 1 月 7 日,英軍同時進攻大角、沙角炮台,左路英軍共四艦 1400 多人, 110 門火炮,向大角炮台猛烈轟擊,並派小船搶占灘頭,大角炮台千總黎志安率 200 多名官兵英勇抗擊,浴血奮戰,但終因寡不敵眾,大部傷亡,大角炮台淪入敵軍之手。 1856 年 10 月,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兩廣總督葉名琛採取投降路線,英法聯軍乘虛而入,大角山炮台於同月 23 日再度被陷。 帝國主義的野獸侵略,給中國人民戴上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沉重枷鎖,這民族的恥辱,我們當永世不忘。
陸豐虎島天後宮
[編輯本段]
虎島天後宮位於陸豐市螺河下游東岸燈峰山下,距陸城5公里,交通便捷。
據記載:早在南宋咸淳年間(公元1266-1277年),福建百姓因災向粵東大遷移中在燈峰山下安居生息,帶來了媽祖神位。目前18個村莊的二萬多人,大多為媽祖信眾。宮廟原為小廟,於明代洪武年間(1370年)建成大廟,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虎島天後宮在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由廣大媽祖信眾大力捐助,經多次修建,煥然一新。宮廟包括前後殿、拜亭以及殿兩側廂房,540多平方米,理事會樓房一座,200多平方米。宮廟范圍為2000多平方米。宮殿為硫璃瓦飛檐,殿頂正面飾立體「雙龍戲珠」,大殿拜亭兩側辟有「龍虎」天井。宮內文物,雖遭「文革」破壞,但仍有倖存。如大廳正中懸掛「後德配天」、「一六生成」匾額,以及「後德配天萬古聲靈有赫,母儀稱聖千秋且豆重光」「英風護國千秋泰,烈氣庇民萬古安」等三對木楹聯,都是清道光年代社會名流贈送的。同時還保存四尊清代的神像以及香蕉爐等。現在宮廟理事會領導正配合有關部門開展修建公路、建設公廁等多項慈善公益事業。決心為弘揚媽祖文化,構建和諧社會多作奉獻。
② 哪個天後宮是台灣島歷史明文記載最早供奉媽祖的廟宇
湄洲祖廟是湄洲媽祖廟的俗稱、尊稱,是全世界媽祖信眾心中的聖地。
建設年代最久專遠的媽祖屬廟。據《莆田縣志》記載,林默「羽化升天」的同年,雍熙四年(987)邑人立通賢靈女廟於湄洲島。這座通賢靈女廟即今天的湄洲媽祖祖廟,是世界上第一座祭祀媽祖林默的廟宇,其建設年代為世界之最。建造於999年的還保存完好的莆田平海天後宮,是世界上第一座祭祀媽祖的分靈宮廟,建造年代較久遠的媽祖宮廟還有建於1086年的莆田聖墩天後宮、北宋元符初(1098-1100年)的仙游楓亭天後宮,以及蓬萊閣天後宮(1122年)、長島廟島顯應宮(1122年)、莆田白湖天後宮(1157年)、泉州天後宮(1196年)等。
貌似這個信仰局限於福建和台灣?
③ 世界上最早的宮殿在哪裡
考古學家最近在我國已知最早的大型宮殿基址--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2號宮殿下面,發掘出一座時代更早、規模更大、結構更為復雜的大型建築基址,將迄今為止可確認的我國最早的宮殿建築群的年代提早約百年左右。
主持發掘工作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介紹說,這座現編為3號的建築基址屬於二里頭文化早期,它結構復雜,規模龐大,是迄今為止可確認的二里頭文化最早的大型夯土基址。它南北窄長,已探明的長度達150餘米,主體部分至少由三重庭院組成。
許宏說,過去由於材料所限,學術界對肇始期的中國早期宮室建築的認識來源於過去發掘的二里頭遺址1號、2號宮殿,認為其形制簡單,獨門獨院,到了稍後的偃師商城時期,宮室建築的結構才復雜起來,3號基址的揭露改變了這種看法。
發現於1959年的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時代約距今3850年--3550年,相當於我國歷史上的夏、商王朝時期。而考古發現始建於二里頭文化晚期的1號、2號宮殿基址,是此前學術界確認的我國最早的大型宮殿基址。
早在1978年對二里頭的考古發掘中,就發現2號宮殿基址下疊壓著二里頭文化早期的大面積夯土遺存,但它的規模、形制結構以及具體年代等問題都有待解明。鑒於此,二里頭考古工作隊近年將田野工作的重點放到對二里頭早期建築及其與晚期建築基址關系的探尋上,自2001年秋季起進行了為期4個季度的發掘,發掘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
發掘結果表明,2號基址下面疊壓著時代更早、規模更大、結構更為復雜的二里頭文化早期大型建築基址。現編號為3號、5號的兩座大型建築東西並列,其間的通道下發現了長逾百米的木結構排水暗渠。
考古隊在3號基址中院和南院院內還分別發現了成排的中型墓葬,現已清理了5座。墓葬均為土坑豎穴,多鋪硃砂、有棺痕,出土了銅器、玉器、漆器、白陶器、印紋釉陶器(或原始青瓷)嵌綠松石工藝品、蚌制工藝品、海貝等大量精美隨葬品。其中不少器種如斗笠狀白陶器、鳥首玉飾、大型嵌綠松石器、由上百件齒輪狀有孔蚌片組成的飾品等前所未見。
成組貴族墓發現於宮殿區,在以往的考古發掘中尚屬罕見,在二里頭遺址則屬首次發現,這對判明3號基址的性質及二里頭文化葬俗有重要意義。
④ 上下杭 天後宮的歷史資料(100字左右)
上杭路174號浦城會館,有一座規模宏大的天後宮,供奉著海上女神媽祖。由於上下杭是水運貿易的聚集地,因此大部分的會館都設有天後宮,藉以祈禱水運平安。早些年174號天後宮裡面雕梁畫棟,金碧輝煌,跟紫禁城一樣。另據介紹,原先的建築里設有戲台,可供逢年過節祭祀時上演戲曲「娛神」之用。只可惜天後宮的主體建築在前幾年倒塌殆盡,僅留下外牆,現在已無緣得見它全部的景象。
三坊七巷天後宮,位於福州市鼓樓區南街街道郎官巷,為清「綏安會館」附屬建築,祀「天後媽祖」,臨街辟三門,正門為石框門,兩邊為石框拱門,牆額造型獨特。現存為清代重建的構築,坐南朝北。大門上有如雉堞的宮闕施灰塑彩畫,石刻豎式門匾曰:「天後宮」。進門後依次建有前殿戲台、正殿與後殿。戲台毀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後殿為抬梁式木構架,面闊三間,進深七柱,雙坡屋面。殿內的懸鍾與飛天雀替等木構件雕工精湛,最使人贊嘆的是殿中的藻井。藻角呈八角形,由七層如意斗拱疊澀螺旋結頂,以鎦金勾繪點畫,造就急旋飛舞的韻律感與空間的層次感,極顯繁復的華麗與高貴。郎官巷西接大小水流灣,內河與閩江相通,是早期水上交通道口。天後宮成為三坊七巷歷史地理位置變遷的標志性建築。如今,修復後的綏安會館現為郎官巷曲藝會館,每天表演越劇、京劇、閩劇等。
綏安會館,即當年建寧、泰寧人設在省城福州的機構,專供同鄉、同業聚會或寄寓。綏安是我省一個在歷史上幾經存、廢的縣邑建制,最初見於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以會稽南部都尉轄地建安郡,轄建安等十縣(即今福建全省),並析建安縣置將樂、綏安二縣(含今泰寧、建寧兩縣及寧化、清流、明溪等部分地方)。東晉義熙元年(405年),綏安縣更名為綏城縣。隋開皇十三年(593年)綏城、將樂被並入邵武縣。唐武德八年(625年)又從邵武縣劃出,重設綏城縣(隸建州)。貞觀三年(629年),又廢。至唐乾元二年(759年),原綏城屬地被分劃為歸化(今泰寧)與黃連(今建寧)兩鎮。
為應鄉試而寓此會館的一位名人是清道光年間的建寧人張際亮(1799-1843),道光十五年(1835年)舉人。是鴉片戰爭時期享有盛譽的愛國詩人,與魏源、龔自珍、湯鵬並稱為「道光四子」。字亨甫,號胥大夫、松寥山人。陳壽祺主持鰲峰書院講席,極器重之,稱其詩「足以雄視天下」,推薦其到京師國子監學習。其性伉直負氣,清狂落拓。幾次入京會試,皆不第。著有《張亨甫全集》、《松寥山人集》、《金台殘淚記》等。在其詩文中有其在福州期間寓居郎官巷的生活場景描述,並指出郎官巷天後宮系「邑人所建也」。
⑤ 歷史上最早的是那個朝代
第一個是夏
夏朝 約前2070-1600年 安邑 山西夏縣 禹
商朝 約前1600-1046年 亳 河南商丘 湯
周 西周 約前1046-771年 鎬京 陝西西安 周武王姬發
東周 前770-256年 洛邑 河南洛陽 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 前770-476年
戰國 前475-221年
秦朝 前221-206年 咸陽 陝西咸陽 始皇帝嬴政
漢 西漢 前202-公元8年 長安 陝西西安 漢高祖劉邦
新朝 9-23年 王莽
東漢 25-220年 洛陽 河南洛陽 漢光武帝劉秀
三國
魏 220-265年 洛陽 河南洛陽 魏文帝曹丕
蜀漢 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漢昭烈帝劉備
吳 222-280年 建業 江蘇南京 吳大帝孫權
晉 西晉 265-316 洛陽 河南洛陽 晉武帝司馬炎
東晉 317-420 建康 江蘇南京 晉元帝司馬睿
十六國 304-439
南朝
宋 420-479 建康 江蘇南京 宋武帝劉裕
齊 479-502 建康 江蘇南京 齊高帝蕭道成
梁 502-557 建康 江蘇南京 梁武帝蕭衍
陳 557-589 建康 江蘇南京 陳武帝陳霸先
北朝
北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魏道武帝拓跋珪
魏 洛陽 河南洛陽
東魏 534-550 鄴 河北臨漳 魏孝靜帝元善見
西魏 535-556 長安 陝西西安 魏文帝元寶炬
北齊 550-577 鄴 河北臨漳 齊文宣帝高洋
北周 557-581 長安 陝西西安 周孝閔帝宇文覺
隋朝 581-618 大興 陝西西安 隋文帝楊堅
唐朝 618-907 長安 陝西西安 唐高祖李淵
五代十國 907-960
後梁 907-923 汴 河南開封 梁太祖朱晃
後唐 923-936 洛陽 河南洛陽 唐庄宗李存勖
後晉 936-946 汴 河南開封 晉高祖石敬瑭
後漢 947-950 汴 河南開封 漢高祖劉暠
後周 951-960 汴 河南開封 周太祖郭威
宋
北宋 960-1127 開封 河南開封 宋太祖趙匡胤
南宋 1127-1276 臨安 浙江臨安 宋高宗趙構
遼國 907-1125 皇都 遼寧 遼國 耶律阿保機
大理 937-1254 太和城 雲南大理
西夏 1038-1227 興慶府 寧夏銀川 元昊
金 1115-1234 會寧 阿城(黑) 金太祖 完顏阿骨打
中都 北京
開封 河南開封(註:1206年元太祖建立蒙古帝國;1271年元世祖至元8年改國號「元」;1279年統一中國)
元朝 1206-1368 大都 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 1368-1644 北京 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 1616-1911 北京 北京 皇太極(註:1616年清太祖建立後金;1636年清太宗於崇德元年改國號「清」;1644年定鼎中原)
中華民國 1912-1949 南京 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成立, 首都 北京
⑥ 天後宮在哪個城市
天後宮
天後宮俗成娘娘宮,坐落在天津舊城東門外,三岔河口西岸,現古文化街上。始建於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明代永
樂元年(1403年)重建,為天津市區現存最古老的建築。
這座海神廟與我國沿海一些城市、台灣省及南洋各國的「媽祖廟」相同,都是供奉一位神女——宋代福建蒲田縣賢良港出生的林默。傳說她自幼聰慧,15歲便精通醫理為人治病,決心終生行善濟人。她熟諳水性,常渡海救助遇險船工和漁民;她還能觀察風雲變化,預測天氣,告訴船戶可否出航,保護漁舟、商船的安全,被人們尊稱為神女。她死後被奉為神抵,立祠供奉,尊稱媽祖。以後又經宋、元、明、清各代朝廷敕封,加封天妃、天後,列入祀典,成為人們信仰的海神。
天後宮坐西朝東,面對海河,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現存山門、牌樓、鍾鼓樓、前殿、正殿、藏經閣、啟聖殿等。正殿內「娘娘」塑像高2.7米,身披霞披,頭戴鳳冠,四侍女捧印、抱瓶、打扇恭立兩旁,殿內兩側還陳列鑾駕一套。山門前有兩棵幡桿高26米(南桿實高26.2米,北桿實高25.94米),為明清遺存文物,分別綉著:「津門藝萃百肆迎春,溟波裕日濟運通航」。
天後宮最初為船工祭祀海神天妃,舉行酬神演出及聚會娛樂的場所,宮前有廣場和戲樓,兩側街道形成商業集市和年貨市場。舊時每月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這里香火旺盛;每逢天妃誕辰(農歷三月二十三日),還舉行「皇會」,表演龍燈、高蹺、旱船等,百戲雲集,萬人空巷。當時天後宮的繁華景象,有詩文記載:「旗颭危培集萬艘,碧溟漕運溯元朝,天妃廟貌依稀在,金鼎香煙繞綉袍」。
現在的天後宮內設有天津民俗博物館,在廟內兩側廂房陳列,介紹天津城、天後宮及皇會的興起和變遷,陳列明代天津城磚、清代漕運模型及各種民俗造型(婚禮儀仗、服飾等)、清代水機等文物。
「先有天後宮,後有天津城」,這是天津人對城市發展的通俗而生動的說法。天後宮是天津城市發展的歷史見證,它和古文化街一樣,也是天津民俗文化的發祥地與搖籃。
⑦ 天津天後宮的景點簡介
天後宮是天津市現存的著名道教宮觀,主要是為了祭祀道教女神天後版。它位於該市南開區古文權化街中段,原名天妃宮、小直沽天妃宮、西廟、娘娘宮。天後宮坐西朝東,面臨海河,最初創建於元朝(1206-1368年)時期的1326年,後來的朝代又多次重修。從東向西,主要建築包括戲樓、幡桿、山門、牌坊、前殿、大殿、藏經閣、啟聖祠以及鍾鼓樓、配殿和張仙閣等。主體建築是大殿,建造在高大的台基之上,中間面闊3間,進深3間,7檁單檐廡殿頂,前接卷棚頂抱廈,後連懸山頂鳳尾殿,是典型的明代中晚期木結構建築風格。該建築群是中國三大天後宮之一,也是現存年代最早的天後宮之一。天後宮的主要功能是企求航海安全,是歷代海祭中心,也是古代船工海員娛樂聚會的場所,除了舉行隆重祭祀海神天後的儀式外,還經常有各種中國特色的酬神演出。據說在每年農歷3月23日為天後媽祖的誕辰,這里經常舉辦民間花會,吸引了很多遊人。 早在1954年,天後宮就被天津市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政府又重新修復天後宮,把它作為民俗博物館對外開放。
⑧ 世界三大媽祖廟都分別坐落在什麼地方
世界上三大媽祖廟分別是:莆田湄洲島媽祖廟、天津天後宮、台灣北港朝天宮。
1、湄洲媽祖祖廟
坐落在「媽祖信俗遺產地」莆田市湄洲島。是世界上第一座祭祀媽祖林默的廟宇,其建設年代為世界之最。建造於999年的還保存完好的莆田平海天後宮,是世界上第一座祭祀媽祖的分靈宮廟。
1992年10月,湄洲島被辟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湄洲島還與媽祖的名字連在一起。 2006年05月25日,媽祖祖廟和祖廟的「媽祖祭典」分別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第一批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2、天津天後宮
始建於元朝泰定三年(一三二六年)比天津設衛建城還早七十八年,所以有「先有天後宮,後有天津城」一說。
3、台灣雲林的北港朝天宮
是台灣規模最大、香火最盛的媽祖廟,也是全台媽祖信徒的聖地。
媽祖廟的祖廟:
湄洲媽祖廟是全世界二千多座媽祖廟(宮)的祖廟。經過千百年的分靈傳播,隨著信眾走出國門,媽祖也從湄洲逐漸走向世界,成為一尊跨越國界的國際性神祇。
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有媽祖廟(宮)2500多座。根據1987年台灣報刊統計的數字,台灣省的媽祖廟(宮)有800多座;香港、澳門地區有57座。
國外有135座,分布在日本、韓國、越南、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印度、菲律賓、美國、法國、丹麥、巴西、阿根廷等17個國家。全世界媽祖信眾約有2億人,單台灣省就有百分之七十的人信奉媽祖。
媽祖傳說:
傳說媽祖每次在海上救難後,都要給每位遇險者一碗熱氣騰騰,芳香撲鼻的興化壽面,吃後不但會驅寒暖身,而且能逢凶化吉.久而久之,興化壽面即被稱為「媽祖平安面」。
且聞名遐邇,成為保佑平安吉祥的首選食品.每逢親友來訪,壽誕喜慶,逢年遇節,家人團聚,都要吃「媽祖平安面」,以求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農歷三月十五日是台灣的醫神保生大帝誕辰。保生大帝台灣民間俗稱「大道公」,宋代福建同安縣白礁鄉人,因其精通醫術、救人無數,被尊奉為神。
⑨ 天後宮在哪裡
天津天後宮
俗稱"娘娘宮",在天津舊城區東門外、三岔河口西岸、現在的古文化街上。始建於元代泰定元年(公元1326年),明代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重建,為天津市區最古老的建築。天後宮坐西朝東,面對海河,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宮內供奉著天後娘娘。天後在古時被人們稱為護海女神。傳說她是福建莆田人,水性極好並經常駕船出海搭救遇難的人,故被後人敬為女神。農歷三月廿三日是娘娘的生日,每年這時都舉行「皇會」,表演高蹺、龍燈、旱船、獅子舞等。百戲雲集,熱鬧非常。現在的古文化街包括天後宮及宮 南、宮北大街,全長580米,寬7米。這里的建築大多是仿清代民間小式建築。街內有近百家店鋪,主要經營文化用品、古舊書籍、民俗用品、傳統手工藝品等。著名的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風箏魏風箏、刻磚劉磚刻等都在這里設了專門店鋪。現在天後宮已成為天津民俗博物館,介紹天津的歷史沿革,陳列著各種民俗風情實物。
汕頭天後宮
位於汕頭市東南出海口,距離市區約3.6海里的南北航道中間,有一面積不足一平方公里,古名為「馬嶼」的海島,每年有數以萬計的漁船和其它船隻停泊於此避風或待航。
末代淳熙年間,停泊馬嶼的福建漁船漁民為求媽祖庇佑海上航行安全,與當地船民及商賈到福建湄洲組廟請來媽祖香火,在島上創建一簡陋狹小的媽祖廟以供朝拜。此後,來島進香拜謁海上女神的越來越多,「馬嶼」也逐漸被改稱為「媽嶼」。
有了媽祖廟,媽祖的聖事很快傳播到潮汕各地。乘船過海上島的善信者絡繹不絕,朝拜後將帶來的活雞放生在島上,任其孳息,時日長久,滿山雞群,故而「媽嶼」又名「放雞山」。
揭陽喬林天後宮
位於廣東省揭陽市東山區喬林鄉,建築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形狀為一艘遠洋大船船樓,船頭刻有「安瀾水慶」匾額,贊頌海神祖姑。宮廟建三進宮殿式。中殿頂端建八角燥井,既通風通光又壯麗美觀。正殿供奉祖姑塑像,旁有侍女和千里眼、順風耳塑像。祖姑塑像既壯嚴又慈祥,突出聖姑除暴去惡救苦救難的形象。宮廟樑柱雕刻精工細致,殿頂嵌瓷巧奪天工。廟的右前方有碑亭和可供香客乘涼歇息的書,書廊前邊有記載歷代重修的碑記石刻。宮廟四周鄉河繚繞,浮光倒影,風景清幽,名氣遠著。
天後聖姑是喬林卿林氏族人的直系小姑,南宋時,祖姑的第六代裔孫陶公(諱文熙),任職廣東提刑按察司副使,巡歷於潮汕,觀榕江之濱的磐溪是塊土沃物豐的土地,留下第三子崇(諱德高)卜居立籍,創建喬林鄉。二公從福建莆山縣涵頭望江里請來祖姑香火,建廟奉敬。喬林先輩歷來十分崇敬祖姑,現在的十多萬鄉民(包括海外僑胞)對祖姑也十分虔誠。每逢祖姑耶誕都熱情捐資慶祝。全鄉三個自然村以村為單位,每個二月二十一,由長輩們穿著禮服帶隊,招展彩旗,歡奏鼓樂到聖廟奉請祖姑香火到神壇。家家戶戶備辦禮品,誠心朝拜。神壇前高搭戲台,各村都演梨(戲)三天。宮前神檀香火更盛,也高搭戲台演戲二天。全鄉設計四個神壇三天共演12台大戲。慶典之後,還整裝隊伍大鑼大鼓奉送祖姑香火進宮廟。為使祖姑香火更加旺盛,鄉民還成立了天後宮理事小組,小組的成員由三個自然村選派。近十年來在理事組的積極管理下,天後宮廟務不斷發展。
1995年,對天後古廟背後場地進行清理,修建「天後園」。建成後的天後園有古樹、假山、魚池、涼亭、留芳亭和詔廊。詔廊裏豎立著宋、元、明、清四朝皇帝對祖姑的封贈聖旨46道的精工石刻金字的碑林,這是全國少有的,也是林氏後裔弘揚祖姑偉德的重大創舉。為方便廣大香客,2000年鄉民獻地興建了香客停車場。最近又增置價值近萬元的大型石雕香爐。理事小組還節約不必要開支,拿出人量資金協助本鄉建初級中學,修橋築路,豎大型石刻鄉界碑,設立鄉界路標燈等,以實際行動彰演祖姑美德。日前,理事會正積極開展把喬林天後宮列入揭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申報工作。
台東天後宮
道教宮觀。在台灣省台東縣台東市中華路一段二二二號。據《台灣寺廟大觀》記載:創建於清代光緒十四年 (1888年),初稱媽祖廟,俗稱東台媽祖廟;民國十五年(1926年)遷建今址,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增修擴建,1973年曾有修繕,1979年興建牌樓、唐樂台及鍾鼓二樓。過宮前牌樓,兩旁側立金亭,再前為正殿,殿系雙檐歇山造型,燕尾輕揚,龍鳳凌空,檐問懸掛「天後宮」三字金匾,殿內正龕供奉木雕媽祖坐像,頭戴珠冠,身披綉袍,神態慈祥,左龕奉註生娘娘,右龕祀城隍神及福德正神。
明代,媽嶼海域盜賊猖獗。時任南澳島副總乒何斌臣奉命海面剿寇,悉知媽祖顯聖,出兵前特到島上禱祝媽祖庇佑,並許願能剿賊擭勝,即拓新廟宇。後出師凱旋,於明萬曆四十八年正月望日卜地開鳩基工,五月朔日遂告落成。
古廟歷經滄桑。清咸豐八年重修,後又倒塌。民國十七年,由汕頭市總商會發動擴建。改廟為由山門和正殿組成一廳二間,釆川石木雕建築構件,屋頂為硬山形式,屋脊有嵌瓷裝飾,只有潮汕古建築的地方特色。
1979年,媽嶼辟為旅遊區,媽嶼天後宮香火旺盛,到這裹來朝拜的善信逐年增多,一些回國探親的海外僑胞及港澳台同胞,特地到媽嶼朝拜媽祖庇佑功恩。
香港九龍葉輝女士來島朝拜,見廟宇殘破,捐資為媽宮屋脊重新嵌瓷「雙龍奪寶」,使舊廟煥然一新。普寧僑商張百花夫婦也解囊捐資修葺廟宇。
窪濠旅港同胞蔡振廷先生捐資4 0多萬元建設「戲台」及「石牌坊」。旅居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美國的華人及港、澳、台同胞也熱忱捐資倡議重建媽祖廟。
1980年,媽嶼村成立集體管理組織——媽宮理事會,建立規章和財務管理制度,規定樂善捐款主要用於廟宇修建和環境建設,善信捐助錢物歸集體;動員媽宮管理人員集資經營香燭及紀念品市部,以盈利解決工資分配。
1988年,媽嶼媽宮被列為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媽宮擴建,獲海內外善信響應,擇日於庚午年中秋日奠基,癸酉年(1993年)農歷3月17日竣工落成。宮廟建築面積由原來的163平方米增至365平方米。開光慶典期間,近萬人位臨參觀朝拜,是時香燭濃煙滿天,航運客輪來往穿梭,廟內外人群摩肩接踵,擠得水泄不通,鑼鼓聲、鞭炮聲響亮震耳,是島上有史以來參拜范圍最廣、人數最多的一次盛會。
擴建後的媽嶼天後古廟,石雕藝高,木刻精細,嵌瓷技巧,金漆工美,近觀工藝獨特,遠望富麗堂皇,是一座極具潮汕特色的古建築廟宇。媽宮周圍環境也進行了全面規劃並逐項建設。現已建有高12米的「石觀音菩薩」、「石天後牌坊」、「石李老君」、「朝聖門」和標志「放雞山」的金雄雞、銀母雞及小雞群嵌瓷景點。還有「吉祥亭」、「如意亭」、「友誼亭」等旅遊設施,初步形成媽宮古跡與游覽景點融於一體的媽嶼風景區。
貴州鎮遠天後宮
貴州鎮遠天後宮天後宮建築年代比較晚,但其工藝精美。特別令人值得注意的是,在正殿重檐翹角和屋脊上,都是鳳在上而龍在下,可見該建築年代在慈禧當政時期。
天後宮位於府城西門,今新中街。北靠石屏山,南臨舞陽河,近百級台階延伸到河岸碼頭,是古碼頭石階最多最陡的一處。由碼頭、山門、正殿、廂房前廊、耳房、及膳房等組成,現存建築正殿及抱廈分別為清同治十二年與光緒三年由福建籍人捐資重建。正殿內供奉海神「媽祖」。背飾鏤空灰塑二龍戲珠,具有典型閩南風格,抱廈屋面舒展,線條流暢,木雕精美,遠離大海的鎮遠建有供奉海神「媽祖」的天後宮。天後宮在沿海一代稱「媽祖廟」,在內陸設天後宮是不多見的。據考證,舞溪以上只有三處,即湖南芷江、貴州鎮遠和黃平舊州。但鎮遠天後宮最險、最高,內中建築工藝最美。
天後宮的存在,是歷史上舞陽河水運發達的見證,說明了歷史上鎮遠水運發達、舟船雲集的盛況。
⑩ 最古老的媽祖廟在哪裡
最古老的是福建莆田湄洲島媽祖祖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