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南京在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其他名稱
南京是來中國著名古都,世源界歷史文化名城。考古發現表明,大約30萬年前南京就有了古人類的活動,6000年前南京就出現了原始村落,聚居著本地原始居民,時至今日,已經歷了無數世代的生息繁衍。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在雨花台下築城史稱越城」 。這是南京建有城堡的最早記載,至今已有 2470年歷史 。公元229年,三國東吳遷都於此,始創建業城,而後,東晉、宋、齊、梁、陳、五代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先後在此定都。1700年來,南京曾是十朝都會, 六朝金粉之地。吳宮花草、晉代衣冠、明祖殿堂、天國烽火留下了歷朝歷代的眾多遺跡,記載著多少驚心動魄的史話,傳頌著多少可歌可泣的偉績。
「南京」名稱始於明代。歷史上先後稱為冶城、越城、金陵、秣陵、石頭城、建業、建康、白下、上元、升州、江寧、集慶、應天、天京等,盡管幾番更換城名,依然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雄奇的豐姿、綺麗的風光,盛名百世,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⑵ 南京在歷史上具有哪些名稱
「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如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內商女,時時猶容唱,《後庭》遺曲。」(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今天的南京,在五代時叫金陵,為南唐的都城;又叫建康,這是更早的南朝(宋、齊、梁、陳)的都城;再往上溯,乃是三國時期的東吳之都城,叫建業。
⑶ 南京在歷史上有哪些稱呼
范蠡築越城
【范蠡築越城】公元前472年,越王句踐命范蠡在南京秦淮河之南約830米處築城,城周長約1.2公里,面積約0.94平方公里。後稱越城,又名范蠡城。它是南京歷史上第一座有確切年代可考的軍事性質的古城,被公認為南京城市的開端。�
孫權定都建業
【孫權定都建業】漢獻帝建安十六年(211),孫權將政治中心由京口(今江蘇鎮江)遷至秣陵(今南京秣陵關一帶),次年在楚國金陵邑城址修建石頭城,以資守御,並取"建功立業"之意改稱秣陵為建業。黃龍元年(229)四月,孫權在武昌稱帝。同年九月,在朝野"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的呼聲中,遷都建業,開創了南京建都的歷史。孫權以其兄孫策的長沙桓王故府為皇宮,規劃並建造了周長約11公里的建業都城。�
南唐立國金陵
【南唐立國金陵】五代十國時期,群雄割據。金陵最初隸屬建都廣陵的楊吳政權的勢力范圍。徐溫死後,徐知誥繼任金陵府尹,操縱楊吳朝政。933年,徐知誥採納謀士宋齊丘建議,欲將楊吳遷都金陵,於是修繕金陵府治為皇宮。935年,楊吳皇帝封徐知誥為齊王,次年,以金陵府為西都,廣陵為東都。937年,徐知誥廢楊吳皇帝自立,建立齊國,改金陵府為江寧府,以府治為宮,以城為都。939年,復姓李,更名?,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南唐都城周長約19.35公里,貫秦淮河於城中。西據石頭 牽��鋨紫慮?今大中橋),南接長干山崗(今中華門),北止玄武橋(今北門橋)。歷3代共39年,975年南唐國亡。�
明初建都南京
【明初建都南京】1368年,元末紅巾軍領袖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奠都南京。在此之前,他作了一系列的准備。1356年朱元璋攻入集慶路,改名應天府,並多次聽取謀士陶安、馮國用、葉兌等人關於建都的建議。1361年朱元璋被小明王韓林兒封為吳國公,1364年自立為吳王,吳王府便設在應天。1366年,改築應天府城,作新宮於鍾山之陽。洪武元年(1368)秋八月,正式下詔,以應天府為南京,大梁(開封)為北京,實行南北兩京制。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以南京為京師,正式定都南京。永樂十九年(1421)明成祖遷都北京,改京師為南京,為留都。�
⑷ 南京在歷史上有哪些別稱
南京簡稱「寧"是我國江蘇省省會城市。是座山水名城,又是文化名城,更是座歷史名版城。權
先秦時期別稱有:越城、金陵邑、秣陵。秦漢三國別稱:石頭城、建業、建鄴、建康、冶城、南琅琊郡、丹陽。兩宋元明別稱:升州、江寧府、建康府、應天府、天王府。國民時期稱:南京府、廢上元、江寧縣、南京市。
⑸ 南京在歷史上都有哪些別稱啊
冶城、越城、石頭城、秣陵、金陵、建業、揚州、建鄴、建康、秦淮、升州、蔣州、上元、白下、集慶、應天、江寧、天京、龍盤虎踞、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博愛之都、開明之城、鍾山風雨帝王城
⑹ 南京在歷史上有哪些名字
南京的第一個地名——金陵,(楚威王置金陵邑於石頭城)
秦改金陵邑為秣陵縣
漢初南京為楚王韓信鄣郡秣陵縣侯國封地。漢武帝改鄣郡為丹陽郡。
孫吳(三國時期)南京第一次成為都城。(時稱建業)——南京第一次建都。
晉武帝改建業為建鄴。西晉為避愍帝司馬鄴諱,該建鄴為建康,晉元帝建康建立東晉王朝。——南京第二次建都。
南朝宋、齊、梁、陳相繼建都建康。(南朝是指包括在我國南部連續建立的四個王朝的時期,他們均以健康為都。)
以上就使大家通常說的六朝古都的來歷。
隋文帝廢丹陽郡立蔣州。
唐代曾有江寧、丹陽、歸化、金陵、白下、上元等名。
五代十國時期楊吳改升州為金陵府。
南唐建都金陵,改金陵府為江寧府。史稱南唐——南京第七次建都。
宋高宗改江寧府為建康府。
元朝改建康府為集慶路。
明太祖建都應天,以為南京,這是第一次有「南京」這個名字的出現。——南京第八次建都。
清初時南京所屬江蘇省改為江南省(治所在江寧府,即今南京),江蘇省就是取江寧蘇州二府首字得名。
太平天國改江寧為天京,建為首都。——南京第九次建都。
中華民國建都南京——南京第十次建都。
請採納~
⑺ 南京在歷史上的稱謂有哪些
早期歷史——石頭城、金陵:
南京古為吳地,位於「天下九州」之一的古揚州地域。前495年,傳說吳王夫差在此築冶城。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范蠡築越城,位置在今中華門外秦淮河南岸。前333年,楚威王熊商滅越,埋金以鎮「王氣」,並於石頭山(今清涼山)築金陵邑,故南京別稱「金陵」。
六朝——建業:
211年,三國之吳大帝孫權在石頭山金陵邑舊地築石頭城。229年在此建都,名「建業」,都城周長約11公里,開始了南京的都城史。
——建鄴、建康:
晉滅吳後,於太康三年(282年)改建業為「建鄴」。建興元年(313年),為避司馬鄴之諱,改為「建康」。五胡亂華,西晉滅亡,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建武元年(317年)司馬睿以建康為都建立東晉(317年-420年),南京從此成為正統中華文化的中心。
隋至元——江寧縣
589年隋滅陳,擒陳後主,平毀城邑宮苑,在石頭城置蔣州。唐初在此置江寧縣,隸屬於潤州(今鎮江市)管轄。至德二年設置升州,後被廢除,復為縣。
——江寧府
南唐(937年—975年)在金陵建都,稱江寧府。南唐金陵城的范圍,南到今中華門,西到今水西門和漢中門,北到今珠江路北門橋,東到大中橋。今天的內橋就是南唐皇宮大內正門前的橋梁,中華路就是當時的御道和城市的中軸線。宋朝以後南京城市就是在南唐金陵城的基礎上逐步擴建而成。
——江寧府、建康府、集慶路
宋置升州,北宋稱江寧府,南宋改稱建康府,為江南東路首府。元朝時為集慶路。
明朝——應天府
元至正十一年,紅巾軍起義爆發。1356年,原為濠州紅巾軍郭子興部的明太祖朱元璋攻佔集慶,改集慶為「應天府」,以此為基地。他採納謀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先後消滅陳友諒、方國珍、張士誠等勢力。
——南京(留都)、江寧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立明朝,定都於此。永樂十九年,明成祖遷都北京(北京皇宮及官衙均仿照南京制度),將應天府改為南京(留都),仍設六部等機構。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自殺,福王朱由嵩在南京即位,即弘光帝。1645年,南京被清兵攻陷,降為江寧。
之後便主稱「南京」了
⑻ 南京市在歷史上的各種叫法
南京自2470年前建城抄起,歷經朝代更襲替,曲折坎坷,僅城市名稱就有過越城(又名范蠡城)、金陵、秣陵、揚州、丹陽、江乘、湖熟、建業、建康、江寧、升州、白下、上元、集慶、應天、天京等40多次更改,建置演變頻繁為國內罕見。
還漏了一個叫「石頭城」。
⑼ 南京在歷史上的稱呼
東吳-----建業
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建康
南唐-----金陵
明代-----南京
清代-----南京
太平天國-----天京
1864年7月天京被攻陷後至今-----南京
⑽ 南京在歷史上的重要別稱有哪些
金陵、建康、江寧、天京、應天等。
1、金陵
金陵是南京最雅緻而古老的正式名稱,一直沿用至今。其來歷,一般認為因南京鍾山在春秋時稱金陵山而得名。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後,就在今清涼山上修築了一座城邑。因為那時紫金山叫做金陵山,它的余脈小山都還沒有自己的名字,楚邑建在清涼山上,而清涼山當時是金陵山的一部分,所以把此城命名為金陵邑。
2、建康
建康是南京在六朝時期的名稱,孫吳、東晉、劉宋、蕭齊、蕭梁、陳朝六代京師之地,是中國在六朝時期的經濟、文化、政治、軍事中心,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建康城范圍東西南北各40里,有宮牆三重,南擁秦淮、北倚後湖、鍾山龍蟠、石城虎踞,苑囿主要分布於都城東北處,宮城北有華林園,覆舟山有樂游苑,華林園、天淵池等宮苑點綴其中。
西南有石頭城、西州城,東南有東府城、丹陽郡城,宣陽門至朱雀門間五里御道兩側布置官署府寺,居住里巷主要分布在御道兩側和秦淮河畔,城內外遍布佛寺,有大小寺廟五百餘所。
建康城是中國傳統禮教制度與自然完美結合的典範,中國古代都城的傑出代表,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首開都城中軸對稱布局的先例,其平面布局、建築形制對後世影響深遠,並深刻影響到東亞各國。
六朝皇宮台城,宮殿壯麗巍峨,殿閣崇偉,為北魏都城以及東亞各國爭相效仿,上承秦漢下啟隋唐,深遠影響了後世都城建設的形制。
3、江寧
江寧是南京的舊稱之一,寓意為「江外無事,寧靜於此」、「江南安寧」等,南京如今的簡稱」寧「便是取自於以前的名稱」江寧「,即「江寧縣」、「江寧郡」、「江寧府」等。
如今的南京設有江寧區(註:江寧區不等於江寧)。「江蘇」的得名便取自於「江寧」與「蘇州」之首字。
西晉太康元年(280)析建鄴縣西南置臨江縣,二年改江寧縣。
唐至德二年(757),於江寧縣置江寧郡。
五代十國時期,江寧為南唐國都,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下轄上元縣、江寧縣、溧水縣、溧陽縣、句容縣、廣德縣、當塗縣、蕪湖縣、繁昌縣、六合縣、銅陵縣、青陽縣等縣。
宋朝時期,江寧為江南東路的首府,是中國東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下轄上元縣、江寧縣、句容縣、溧水縣、溧陽縣等縣。
清朝時期,江寧是統轄江南省(今江蘇、安徽、上海)、江西省兩(三)省的兩江總督署駐地,兩(三)省首府,是清代中國的軍事重鎮,兩江經濟中心,財政物資的重要供應地。
下轄上元縣(今南京主城東部)、江寧縣(今南京主城西部)、溧水縣、句容縣、溧陽縣、江浦縣、六合縣、高淳縣,治所位於江寧縣和上元縣。
4、天京
天京是南京在太平天國時期的名稱,是太平天國的首都,在清朝兩江總督署所在地江寧(今南京)上建造的都城。天京喻「天國京師」之意,謂之「金陵小天堂」。
1853年(清咸豐三年)3月29日,天王洪秀全和東王楊秀清在文武百官和黎民百姓的跪迎歡呼聲中進入金陵城,暫住藩習衙署,不久修繕兩江總督衙門,改作天王府,並宣布定都江寧,改名天京,正式建立了與清王朝相對峙的太平天國農民政權。
1864年(清同治三年)曾國荃的湘軍攻破天京,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宣告結束,兩江總督曾國藩將天京改回江寧。
5、應天
應天府,或稱京師,是南京在明朝時期的名稱,為明朝前期首都,後永樂時期遷都順天府,應天府作為留都。應天府下轄上元、江寧、句容、溧陽、溧水、高淳、江浦、六合八縣。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親自帶兵分三路用十天時間攻破集慶路(今南京),並改名應天府。三月,改集慶路名為應天府。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建為南京。 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至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的25年間,應天府為明朝的京師。
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北遷,以順天府為京師,以南京應天府為留都。清初順治二年(1645年),滿清攻克應天府後改名為江寧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