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明朝,州、縣、鄉各有哪些官員
明初用元制設行省,洪武九年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稱「行省」,每布政司(省)有左右布政使各一人(貴州只設左布政使),屬官有左右參議政、左右參議等官。布政使掌一省的政務。宣德時,定全國為十三布政使。
每省設提刑按察使司,掌全省刑名按劾之事,相當於現在的政法委書記。按察使司設按察使一人,屬官有副使、僉事等官。
布政、按察二司為一省的最高行政、司法機構,合稱「二司」。在明初權勢極重。明代中葉以後,逐漸因事派都御史出任總督或巡撫,總領一方軍政,逐漸成為地方實際首腦,權力凌駕於兩司之上,總督或巡撫衙門成為實際上的省級權力機構。
明代各省在兩司與府之間設「道」,道有兩類:於布政使司內置參政、參議,各分司諸道,稱為分守道;按察使司置副使、僉事,分司諸道,稱「分巡道」;還在一些地方設有整飭兵備道、清軍道、驛傳道。根據情況不同還設有協堂道、水利道、屯田道、管河道、鹽法道、提學道、招練道、巡海道、撫民道、監軍道等。道的設置,在明代較為復雜。其職能相當於現在的各省的廳,為專門機構。
明代於道下設府,府有知府一人,屬官有同知、通判等。知府掌一府的政務,同知是知府的副手,通判分掌糧運及農田水利之事。府分上、中、下三等,稅糧額在20萬石以上的為上府,10-20萬石的為中府,10萬石以下的為下府。
府下設州,州有二種:一為直隸州,地位相當於府而低於府,直屬於省;一為散州(即屬州),隸屬於府,地位與縣相當。各州長官為知州,屬官有同知、判官等官。
府、州下設縣,各縣長官為知縣,屬官有縣丞、主簿、典史等。還設有教諭、訓導等官,掌管一縣教育。縣也分上、中、下三等。
縣以下的區劃都屬於自治系統,不是國家的行政機構了。
各省具體為:
布政使司:
布政使,一人,從二品;左、右參政,各一人,從三品;左、右參議,初各一人,後無定員,從四品。
司下屬機構有:
經歷所:掌衙門的內部事務——經歷一人,從六品;都事一人,從七品。
照磨所:主管文書、卷宗——照磨一人,從八品;檢校一人正九品。
理問所:掌刑名案件——理問一人,從六品;副理問一人,從七品;提控案牘一人,未入流。
司獄司:管理囚犯的機構——司獄一人,從九品。
庫大使一人,從九品;副使一人,未入流。
倉大使一人,從九品;副使一人,未入流。
雜造局(負責工藝製造)、軍器局(負責兵器製造)、寶泉局(負責鑄幣)、織染局(掌管織染綢緞事務),各大使一人,從九品;副使一人,未入流。
按察使司:按察使,正三品;副使,二人,正四品;僉事,無定員,正五品。司下屬機構有:
經歷司——經歷一人,正七品;知事一人,正八品。
照磨所——照磨一人,正九品;檢校一人,從九品。
司獄司——司獄一人,從九品。
府:
知府,一人,正四品;同知,一人,正五品;通判,一人,正六品,推官,一人,正七品。下屬機構有:
經歷所——經歷,一人,品。
照磨所照磨,一人,正八品。
司獄司司獄,一人,從九品。
直隸州:
知州,一人,從五品;同知,一人,從六品,後裁革;判官,一人,從七品;吏目一人,從九品。
散州:
知州,一人,品。
縣:
知縣,一人,正七品;縣丞,一人,正八品;主簿,一人,正九品;典史,一人,未入流,掌文書收發,如果是編戶不到二十里的縣,是不設縣丞、主簿的,由典史承擔縣丞、主簿的責任。
另外,各府、州、縣多設有巡檢司、驛站、稅課司等業務部門。
巡檢司:主管緝捕盜賊,盤詰奸偽,維護地方治安。
巡檢,正九品;副巡檢,從九品。
驛站:主管郵傳、迎送之事,相當於現在的郵政局兼政府招待所。
驛丞,未入流。
稅課司:當然就是收稅的了。
大使,從九品;副使,未入流。
明朝的俸祿有:
洪武四年正月所定的標准:
正一品900石,從一品750石,正二品600石,從二品500石,正三品400石,從三品300石,正四品270石,從四品240石,正五品180石,從五品160石,正六品100石,從六品90石,正七品80石,從七品75石,正八品70石,從八品65石,正九品60石,從九品50石。
洪武十三年二月重新制定的標准為:
正一品1000石,從一品900石,正二品800石,從二品700石,正三品600石,從三品500石,正四品400石,從四品300石,正五品220石,從五品170石,正六品120石,從六品110石,正七品100石,從七品90石,正八品75石,從八品70石,正九品65石,從九品60石。正一至從四品給俸鈔300貫,五品給俸鈔150貫,六品給俸鈔90貫,七品給俸鈔60貫,八品給俸鈔45貫,九品給俸鈔30貫。
洪武三十年重新制定的標准為:
正一品1044石,從一品888石,正二品732石,從二品576石,正三品420石,從三品312石,正四品288石,從四品252石,正五品192石,從五品168石,正六品120石,從六品96石,正七品90石,從七品84石,正八品78石,從八品72石,正九品66石,從九品60石。
明代的俸祿以是大米的計量單位——石來計算的,但事實上並非全部支付米,而另有繁雜的「俸鈔折色」。洪武時,官俸全給米,偶爾兼給錢鈔(洪武時規定錢一千或鈔一貫,可以抵米一石)。明成祖時,公、侯、伯全部支米,文武官俸則米鈔兼支,官高者支米十之四、五,官卑者六至七成都是用米支給的,惟有九品的雜職以及那些無品級的吏典、知印、總小旗軍全部支米,並規定璽十貫可以抵米一石。到仁宗朱高熾時,鈔越來越貶值,乃至一石米可以抵二十五貫鈔。
這些當然都是官方規定,實際情況更為復雜,有時用絹、鹽、布、胡椒、木材等來支給。但無論怎麼支給,只要不是全支米的話,實際所得到的多少都會打了折扣。
㈡ 明朝都有哪些著名的人物
1、張居正
張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岳,幼名張白圭,湖廣荊州衛軍籍 ,生於江陵縣 ,故而時人又稱之「張江陵」。
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㈢ 明朝萬曆年間,有一個身居「財政部長」,為國理財柘城人叫什麼名字
明朝主管財政的應該是戶部尚書,萬曆年間的戶部尚書叫石星,東明城人。
㈣ 明朝歷史中有名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1、太祖朝抄 文臣: 劉伯溫 李善長襲 宋濂 胡惟庸 朱升 馮勝 陶安
武將: 徐達 常遇春 沐英 李文忠 朱文正 胡大海 花雲 郭英 廖永忠 湯和 鄧愈 常茂 周德興 藍玉 康茂才
2、建文朝 文臣: 齊泰 黃子璒 方孝孺 卓敬 高巍 陳迪
武將: 盛庸 鐵玄 瞿能 李景隆 平安
3、成祖朝 文臣: 姚廣孝 謝縉 夏元吉 蹇義
㈤ 明朝的官員!
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府總管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
文職京官: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
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
正三品:
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
驍騎參領、王府長史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從三品: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僕寺卿
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
武職外官:游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正四品:
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京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
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
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
從四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
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
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
四品典儀、二等護衛
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給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醫院院使
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礮官、分管佐領
武職外官:關口守御、防禦、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從五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局洗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員外郎
文職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
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
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
三等護衛
武職外官:守御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
副千戶
正六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國子監司業、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經歷、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經歷、
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監判、欽天監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
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
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
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
長官使、長官、百戶
從六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
欽天監滿洲蒙古五官正、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
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
文職外官:布政司經歷、理問、允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職京官:內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
武職外官: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
內閣典籍、通政司經歷、知事、太常寺典籍、太僕寺主薄、
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贊禮郎、
鴻臚寺滿洲鳴贊
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按察司經歷、教授
武職京官:城門史、太僕寺馬廠協領
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討、鑾儀衛經歷、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詹事府主薄、
光祿寺署丞、典薄、國子監博士、助教、欽天監靈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
京職外官:京府經歷、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歷、直隸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職京官:七品典儀
武職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職京官: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太醫院御醫、
太常寺協律郎、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至靈
文職外官: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
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歷、縣丞、士縣丞、
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外委千總
從八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典薄、鴻臚寺主薄、欽天監摯壺正、
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文職外官: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
武職京官: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武職外官:無
正九品:
文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
文職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
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從九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典籍、
鴻臚寺漢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
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
文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
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
武職京官:太僕寺馬廠委署協領
武職外官:額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職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禮部鑄印局大使、兵馬司吏目、
崇文門副使
文職外官:典史、土典史、關大使、府檢校、長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
鹽茶大使、驛丞、土驛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縣倉大使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百長、土舍、土目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㈥ 明朝萬曆年間,有一個"財政部長"為國理財的商丘柘城人是誰
應當是明朝萬曆十四年抄被任為戶部尚書的宋纁。戶部掌管全國土地﹑戶籍﹑賦稅﹑財政收支等事務,長官為戶部尚書。
宋纁,字伯敬,號栗庵,河南商丘人。明嘉靖壬子舉人,丙辰會試中試,已未賜進士。授永平府推官,歷任山東道監察御史,陝西應天,陝西巡按,順天府丞,都察院右臉都御史,保定巡撫,南京戶部右侍郎,北京(掌管全國的)戶部左侍郎,倉場總督,戶部尚書(萬曆十四年),吏部尚書。《明史》載:「纁為戶部五年,值四方多災。為酌盈虛,籌緩急,奏報無需時,上下賴之。」卒於吏部尚書任上,詔贈太子太保,謚莊敬。
㈦ 誰有明朝萬曆年間中央大臣列表
按時間先後,內閣大臣分別有高拱,高儀,張居正,呂調陽,張四維,馬自強,申專時行,潘晟,余有屬丁,許國,趙志皋,張位,陳於陛,王錫爵,王家屏,沈一貫,等等。
布政使就是後來的巡撫,屬於地方官,很難找的,要翻遍《明史》啊。有點難度。
㈧ 河南商丘柘城有哪些名人
柘城有著名的七台八景。很多傳說。例如魏徵斬涇河龍王,是在張橋任橋之下。
㈨ 明朝萬曆年間出場的所有官員姓名及官職
有本書《大明1566》,嗯,也拍過電視劇,對這段時期的事情有較為生動的描寫,可以作為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