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我們應如何認識歷史上的經濟危機

我們應如何認識歷史上的經濟危機

發布時間:2021-02-23 06:38:51

1. 如何理解當前世界經濟危機的本質馬克思的論文,至少1000字,要自己寫的~~麻煩了~

摘 要:從馬克思主義經濟哲學角度看,當下的世界經濟危機並沒有超出馬克思主義的解釋邏輯。因為,資本的掠奪本性和整體無理性仍是危機的客觀根源,社會達爾文主義思想及其在經濟、政治領域的變種仍是危機的精神根源。但與馬克思、列寧時代不同的是,這次危機爆發的經濟形態已由資本帝國主義發展為金融帝國主義。我們必須充分認識這一時代特徵,重申馬克思主義的整體主義和歷史主義原則。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經濟哲學,世界經濟危機,根源,歷史終結論
一、信息化時代的經濟危機沒有超越馬克思的邏輯
全球化的發展曾讓些許人以為世界已經風平浪靜了,美國人托馬斯•弗里德曼甚至於2006年樂觀地認為「世界是平的」了[1],因為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軟體技術的發展,世界交往已經暢通無阻,不會有任何障礙了。而沒過三載,另一位美國學者戴維•斯密克便駁斥了這種看法,認為在國際貿易領域也許相對「扁平」,但在國際金融領域絕不是如此,而毋寧說「世界是彎的」[2]。變化為何如此之大?因為這中間爆發了一場令許多人意想不到的大危機。危機讓許多人從幻覺中走出來,重新認識到世界的不確定性。但危機又是怎樣爆發的,應該如何去認識它呢?危機問題的專家馬克思,預見到了這場危機嗎?我們超越馬克思的時代有多遠?此類問題縈繞在人們頭腦,以至馬克思的理論再度成為世界關注的熱點。
對於馬克思的理論能否解釋當前危機,國內外學者眾說紛紜。概言之,大體包括三種觀點:一種觀點是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的觀點,認為馬克思的理論不能解釋當前的危機,並指出了自己的具體看法。例如郎咸平認為根源在於資本主義靈魂喪失[3],張維迎認為根源在於美國政府的貨幣濫發[4],格林斯潘認為根源在於風險監控計算機中的信息陳舊[5],美國《時代》雜志認為根源在於「人性的貪婪」[6],等等。第二種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和左翼經濟學家的觀點,認為當前的世界經濟金融危機不僅沒有超出馬克思的解釋范圍,而且是對它的再次論證。持這種觀點的國內學者包括趙磊、吳易風、李慎明、許建康等,國外學者包括大衛•科茲、邁克爾•赫德森、廖子光等。第三種觀點是國內個別左翼經濟學家的觀點,它在承認馬克思理論的解釋力的前提下,強調危機本質上主要源於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矛盾,《資本論》提供的只是解開問題的理論基石和出發點,而不是現成答案[7]。
依筆者之見,經濟危機的根源不能看作是一種抽象價值觀,例如資本家精神的喪失;也不能看作某些引發經濟危機的現象,例如計算機信息、利率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調整;也不能看作是一種抽象的人性論,例如華爾街金融大鱷的貪婪和自私。這些觀點當然不能說毫無道理,甚至從微觀分析的角度看,還有很強的現實性。但作為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危機的根源不能是現象層面的,而只能是本質層面的;不能是個體層面的,而只能是整體層面的;不能是精神動機層面的,而只能是物質規律層面的。一句話,危機根源的結論不能通過個人主義分析法得出,而只能通過整體主義分析法得出。
堅持整體主義的分析方法,就必須將消費與供給、實體與虛擬、中心與外圍等各種國際經濟關系作為一個整體統一起來看。而馬克思正是堅持了整體主義的方法,才科學地揭示了危機的根源和發生機制。對於危機的根源,馬克思分析道:「一切真正的危機的最根本的原因,總不外乎群眾的貧困和他們的有限消費,資本主義生產卻不顧這種情況而力圖發展生產力,好像只有社會的絕對消費力才是生產力發展的界限。」[8]經濟危機的最根本原因,只能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所導致的生產相對過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當然,對這一觀點我們必須辯證地理解。馬克思和恩格斯並不否認局部意義上純粹由投機帶來的金融危機的存在,但這不能看做是馬克思所講的「真正的危機」,而只能看做是「真正的危機」的一個環節。
對於危機的發生機制,馬克思認為這是一個相對復雜的問題,但作為一種典型特徵,仍然有共同規律可循。早在寫作《資本論》之前,馬克思就已經發現:「危機本身首先是爆發在投機領域中,而後來才波及到生產。因此,從表面上看來,似乎爆發危機的原因不是生產過剩,而是無限制的,只不過是生產過剩之徵兆的投機,似乎跟著而來的工業解體不是解體前急劇發展的必然結果,而不過是投機領域內發生破產的簡單反映。」[9]典型的危機的過程體現為「實體經濟危機——虛擬經濟危機——實體經濟危機」聯動的復雜機制。在投機危機發生之前,就已經存在生產過剩的危機了;投機危機進而波及生產領域,向實體領域蔓延。這不正是目前世界性危機發生的基本原理嗎?林毅夫認為,美國爆發危機的前6年就已經「產能過大」了,而金融危機發展到今天,「當前全球金融危機已轉化成實體經濟危機」[10],這和馬克思的描述的路徑不是完全吻合嗎?
二、資本的掠奪本質與整體無理性:危機生成的客觀根源
在馬克思看來,危機生成的客觀根源首先在於資本的掠奪本性。資本的本性是永無止境地榨取剩餘價值,這決定了它擺脫不了周期性危機的夢靨。資本在迅速創造大量財富的同時,必然迅速創造一種由兩極分化所帶來的對立的階級關系。這種對立的階級關系不僅是一種對立的政治立場,而且是一種對立的經濟關系。不僅是一種對立的經濟權力和利益關系,而且是一種對立的供求關系和市場關系。隨著財富佔有的差距加大,承擔市場功能的絕大多數貧困人口的有效需求越來越少。因此,資本在創造利益沖突的同時,也創造了自我毀壞的經濟機制。資本的掠奪導致兩極分化,兩極分化導致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導致產能過剩,進而引發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11]。馬克思主義的整個理論大廈,全都建立在這個經濟規律的基礎之上。
資本作為個體,或者用西方經濟學的語言來說是「經濟人」,其經濟行為是理性的。它們都以追求自我價值最大化為唯一目標。然而,為什麼理性的資本個體的逐利行為會最終導致危機的爆發呢?因為資本個體的認知理性和行為理性是有限的,它僅僅是在其有限的市場信息和有限的認知能力的范圍內有所作為,而無法將自己的微觀行為與宏觀態勢聯系起來,也就是說,無法在個體理性的基礎上實現整體理性。因此,從另一個角度看,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也是資本整體無理性的危機。
資本的整體無理性首先體現在資本家集體在處理勞資關系方面的無理性。資本主義生產在性質上,既是物質產品的再生產,也是剩餘價值這一現實剝削關系的再生產。因此,資本主義生產的可持續性,依賴於物質資料和勞資關系兩個方面在空間上的並存和時間上的承接。然而,資本家個體所處的競爭環境決定了如果不能在競爭中取勝,就只能被市場淘汰。這一環境迫使資本整體成為以追逐剩餘價值為唯一目的的集體。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就必然將勞動者的薪金壓到最低限度。這種從資本個體角度看來,是完全理性的行為,在資本整體層面就變成一種無理性行為。因為作為資本整體目標實現的關鍵條件——有效的市場,被不知不覺地消滅了。
資本整體無理性還體現在產業資本家內部在處理資資關系方面的無理性。在馬克思看來,現實的生產至少包含兩大部類,即生活資料生產和生產資料生產。資本對前者的無理性,實質是勞資關系的無理性,而對後者的無理性,則是資資關系的無理性。對此,馬克思描述道:「發生的不是一般的生產過剩,而是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不平衡,那麼,這僅僅是說,在資本主義生產內部,各個生產部門之間的平衡由不平衡形成的一個不斷的過程,因為在這里,全部生產的聯系是作為盲目的規律強加於生產當事人,而不是作為由他們的集體的理性所把握」[8]286。社會化的生產,要求在勞資關系和資資關系方面都要有一種整體理性,而資本佔有的私人化不可能形成這種整體理性,這就必然導致生產過剩的危機。
資本整體無理性的第三個體現是產業資本與其它資本形式,特別是金融資本之間關系的無理性。金融資本原本是從屬於產業資本的資本形式,但隨著資本的壟斷階段的到來,金融資本的控制力越來越強大,最終發展成為控制國家權力和產業資本的金融寡頭。金融資本控制權的形成,為其掠奪產業資本和搞純粹的金融投機埋下了伏筆。金融資本脫離產業資本,進行無度擴張,就必然導致今天所說的金融泡沫,發生過度投機帶來的金融危機。對此,恩格斯在晚年有過明確的論述,他說,「事實的確是這樣:金融市場也會有自己的危機,工業中的直接的紊亂對這種危機只起從屬的作用,甚至根本不起作用」[12]。因此,金融危機所體現出來的資本整體無理性,具體又體現在金融資產的無度擴張和金融大鱷的無度投機兩個方面。它的發生可能反過來加速或促使經濟危機的爆發。
具體到這次經濟危機,很多學者以為它是一次純粹的金融危機,而實體性經濟危機不過是它的一個副產品。但如果堅持馬克思的整體主義分析方法,將實體與虛擬,中心與外圍,需求與供給等許多方面結合起來分析,我們就會發現:盡管危機的前台是一些破產的大投資銀行,但其深層仍是世界性和一國國內的生產過剩性危機的關聯性總爆發。金融危機只是世界性經濟危機的一個起放大作用的部分。我們必須將美國的有效需求不足和整個世界的有效需求不足聯系起來分析,因為美國的生產過剩不僅體現在其國內行業,也體現在其外圍製造業大國的美資企業方面。這種通過跨國公司創造的,以美國為「最終消費者」的世界性供需網路是整個危機的主體。對此,趙磊深刻地指出:「在全球經濟都在為『過剩』而發愁的今天(只需一家大的汽車公司開足馬力生產,就能滿足夠世界用一年的汽車需求量),美國之所以能夠獨善其身,正是在於其『透支消費』與『透支經濟』暫時填補了收入與消費之間的缺口,從而掩蓋了本國的經濟擴張與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13]
三、社會達爾文主義「迴光返照」:危機爆發的精神根源
自20世紀80年代裡根、撒切爾改革以來,新自由主義經濟哲學及其配套理論新保守主義成為西方和世界意識形態領域的主流話語。正是這一主流話語,成為危機爆發的總的精神根源。
新自由主義是一種以恢復亞當•斯密自由放任傳統為旗號,以反對和抵制凱恩斯主義為直接目的的思潮。它主張經濟的自由化,制度的私有化,運行的市場化。其中自由化是核心,私有化和市場化是為了實現自由化,因為自由化的經濟才是最有效率的經濟。新自由主義的政策體現就是被當做靈丹妙葯的「華盛頓共識」。與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相配套的政治哲學就是新保守主義。新保守主義與古典保守主義不同的地方在於,它不再認為改良主義的宣傳就能達到目標。為了更好地實現目標,美國必須依靠強大的軍事來「改造」世界。對此,新保守主義的哲學鼻祖,利奧•施特勞斯毫不掩飾地指出:一個好的制度有權利乃至義務去反對壞的制度,即使要動用武力,「為了使西方民主政體處在安全之中,應當使全球都實現民主」[14]。而其重要代表克里斯托也認為,「要麼美國領導,要麼陷入混亂,世界別無選擇……美國應當干預(國際事務)」[15]。
經濟新自由主義和政治新保守主義作為一種理論如此完美,那麼為何會促進危機的爆發呢?因為其在本質上是一種贊美和宣揚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早在19世紀50年代末期,「社會達爾文主義」一問世,就在歐美各國得到廣泛傳播,成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帝國主義、殖民主義、階級種族主義政策的重要理論根據。尤其是在美國,社會達爾文主義一開始就受到了廣泛的歡迎。1929年的危機和納粹德國的暴行,使人們認識到這種思潮的恐怖本質,由此,這種思潮開始式微。但這種式微主要體現於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國家范圍,在幾乎沒受其傷害的美利堅文化中,它一直以一種本土化的方式發揮作用。一旦合適的氣候到來,例如福利主義政策導致滯漲問題,社會達爾文主義便以一種變化了的形式重新出現在世人面前。這種變化的形式就是今天的經濟新自由主義和政治新保守主義。
無論是古典自由主義還是傳統保守主義,其歷史都比社會達爾文主義要遠很多,但其在當下的存在卻只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理論外殼。對於經濟新自由主義的本質,人們往往要追溯到它的精神領袖哈耶克那裡去。約翰•格雷——一個被哈耶克認為很好地解釋了自己思想的美國學者——認為,在哈耶克晚年的著作中,其自發社會秩序理論是與一種制度演進上的達爾文主義即文化進化的信念聯系在一起的;在另一方面,它又在許多面相上實為斯賓塞哲學的一種「迴光返照」[15]。
有人認為新自由主義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盡管有相似的一面,但在價值問題上卻是不同的,因為新自由主義只是一種實證分析,不涉及價值判斷。但格雷卻指出,如果「自發秩序」是一個「不含價值標准」的概念,那麼社會領域中的「自發秩序」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良益的。從這一點來看,黑社會組織和市場都可以是「自發秩序」。如果「自發社會秩序」不是一個包含道德評判的概念,那麼它與自由社會理論就沒有必然的聯系。可見,以科學形式精心包裝了的經濟新自由主義,不過是社會達爾文主義在經濟上的運用,而絕不是古典自由主義的當代復歸。對此,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邁克爾•赫德森警告世人:在「以大魚吃小魚」為「原則」的時代,「你必須要意識到,他們正在企圖做的是推翻啟蒙運動,推翻古典政治經濟學及其頂峰——『進步時代』的立法以及『新政』的制度——之中所體現出來的道德哲學和社會價值。他們並不試圖使經濟相對平等,他們也並不試圖分享權力。他們的貪婪(正如亞里士多德所指出的)是無限的」[16]。
四、金融壟斷帝國主義:危機的經濟形態與歷史意義
列寧的帝國主義論揭示了20世紀與19世紀的不同,它包括三個基本元素:金融資本統治工業資本,資本輸出代替商品輸出,私人壟斷發展為國家壟斷。但20世紀70年代之後,時代特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相應地體現在:金融資本的統治由國內發展到世界范圍,這使得金融資本成為世界經濟權的主導;基於資本輸出的債務轉嫁和游資洗劫成為首要的掠奪方式。在債務轉嫁和游資掠奪過程中,霸權國家越來越成為金融大鱷操控的工具。如果說列寧帝國主義論的核心內容是資本輸出,那麼今天的資本輸出僅僅是一個基礎,最殘酷和瘋狂的掠奪方式——金融掠奪,成為當今帝國主義的最本質特徵。這一特徵主要由下述四個要素構成。
首先,虛擬資本掠奪仍然植根於實體資本掠奪。金融資本對世界財富的掠奪,仍然以產業資本輸出為基礎。產業資本輸出的使命主要是操控他國經濟命脈和榨取剩餘價值,這主要是通過控制核心技術和核心品牌來實現的。但如果整個世界貿易仍然遵循最起碼的交易倫理,即等價交換的話,或者說世界順差國可以去美國兌現黃金的話,那麼當前的危機就不會發生。
其次,虛擬資本掠奪超越了對實體資本的直接剝奪,而直接控制了財富度量權。金融資本對世界財富的掠奪,是以「美元霸權」為核心的。產業資本輸出,為資本帶來了剩餘價值,但這對資本的貪婪本性來說還遠遠不夠,資本還必須將所有出口創匯控制起來。在美元成為不能兌現的世界貨幣前提下,世界貨幣主權國可以通過匯率貶值和通貨膨脹直接對順差國進行掠奪。這種通過壟斷世界貨幣權白白佔有他國財富的行為,被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廖子光稱為「美元霸權」[17]。可見,通過產業資本輸出榨取剩餘價值還僅僅是第一步,基礎性的一步,第二步,即通過金融手段進行國際性財富轉移支付才是關鍵的。
再次,虛擬資本掠奪除了壟斷財富度量權外,還控制了財富經營權。金融資本對世界財富的掠奪,還包括對世界貨幣使用權的強行侵佔。無法兌現的外匯在不能保值的情況下,只好重新以購買國債、企業債的方式流回美國,為美國的消費和生產,甚至是戰爭融資。而出口國辛辛苦苦創造了財富,卻不能用來為自己的國民消費和生產。這種迴流的外匯越多,其利息越變得微乎其微,根本無法沖銷通貨膨脹帶來的貶值。
最後,虛擬資本直接對他國財富進行社會達爾文主義金融洗劫。金融資本對世界財富的掠奪,還通過霸權國家配合下的國際金融大鱷突襲弱小國家來實現,這是一種非常隱秘而殘酷的掠奪手段,東南亞金融危機和中國的熱錢問題,就屬此類。這一方式之所以變成可能,主要是新自由主義理論促使世界經濟走向金融自由化所致。
至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世界經濟的金融化,金融秩序的霸權化,已經使資本的貪婪和掠奪本質徹底暴露出來。危機的爆發讓人們從資本主義永世存在的幻覺中走出來,重新審視人類歷史的發展趨勢問題。於是,國內外很多學者很自然地想起了福山這個名字。10年前,福山曾不無得意地向世人宣告:「自由民主可能形成『人類社會形態進步的終點』與『人類統治的最後形態』,也構成『歷史的終結』。」[18]福山的結論是建立在對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的否認基礎上的。讓福山先生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是,正是被他忽視的「無屋」、「財政赤字」、通貨膨脹等問題激發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給世界人民帶來一場大危機。
馬克思的理論是歷史主義的,世界經濟危機的結論也是歷史主義的,無論哪一方面都不是福山先生所說的那樣。但福山先生還是准確地抓住了關於資本主義命運的一個關鍵問題——平等問題。他說:「不平等問題往後若干世紀仍會繼續困擾著自由社會,因為這兩個問題在某一意義上是不能在自由主義脈絡內部解決的。」[18]既然資本主義自身無法解決平等問題,那麼這是否意味著資本主義本身要被揚棄?事實正是如此。因為人類歷史永遠也不會以某一社會階段作為自己的終結。一個由金融寡頭操控,14億人口忍飢挨餓的世界,怎麼可能不爆發危機?怎麼可能是歷史的終結?

2. 對經濟危機的認識和理解

經濟危機指的是一個或多個國民經濟或整個世界經濟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內不斷版收縮(負的權經濟增長率)。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周期爆發的生產過剩的危機 。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現象,是資本主義經濟周期中的決定性階段。自1825年英國第一次爆發普遍的經濟危機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從未擺脫過經濟危機的沖擊。

產生經濟危機原因
根本原因: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
其他原因:
經濟政策錯誤
原材料緊張,尤其是原油危機
自然災害
全球化的後果
金融政策錯誤
經濟危機的特徵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生產過剩的危機。但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所表現出來的生產過剩,不是生產的絕對過剩,而是一種相對的過剩,即相對於勞動群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表現為過剩的經濟危機。因此,在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時,一方面資本家的貨物堆積如山,賣不出去;另一方面,廣大勞動群眾卻處於失業或半失業狀態,因購買力下降而得不到必需的生活資料。資本主義生產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最顯著地表現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局限性。

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源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是由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決定的。

3. 怎樣看待經濟危機

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的GDP超過了美國的一半!日本人在歡呼,盤算著何時能夠超過美國而與歐洲三分天下。日本企業則更加瘋狂,相繼購買了美國的經濟象徵——洛克菲勒廣場和精神象徵——好萊塢!美國感到了威脅,一邊大肆宣揚『日本威脅』,打擊日本經濟的計劃也悄悄出籠。 1985年,美國拉攏其它五國(7國集團)逼迫日本簽署了『廣場協議』,以「行政手段」迫使日元升值,並要求日本央行不得「過度」干預外匯市場。此後,美國監督日本根據協議將日元兌美元的匯率從協議前的1美元兌240 日元上升到1986年5月時的1美元兌160日元。當時的里根政府堅持認為日元升值仍不到位,通過口頭干預等形式繼續推高日元,到1988年年初,日元兌美元的匯率進一步上升到1美元兌120日元,比廣場協議之前的匯率上升了一倍。 從1993年2月至1995年初,柯林頓政府的財政部長貝茨明確表示,為了糾正日美貿易的不均衡,還需要有20% 左右的日元升值。於是,日元很快上升到1美元兌100日元。以後,由於柯林頓政府對以汽車摩擦為核心的日美經濟關系採取比較嚴厲的態度,到了1995年4月,日元的匯率急升至1美元兌79日元,創下歷史最高記錄。 日元升值的後果是洛克菲勒廣場重新回到了美國人手中,通用汽車在廣場的一賣一買中凈賺4億美元!日資大規模虧本退出美國,美國成功擊退了日本的經濟攻勢,掠奪了日本多年積累的大筆財富,日本隨之陷入了十多年的經濟危機。這就是日本常說的:「失去的十年」,而柯林頓時代的美國卻因此「經濟興旺了十年」! 假設美國財團在1985年用1萬億美元兌換成240萬億日元,進入日本市場購買股票和房地產,這樣龐大的資金入市自然會導致股市和房地產價格暴漲,同時美國財團操縱國會和政府逼日元大幅升值,到1988年日本股市和房地產漲了一倍,美國財團已經賺到了480萬億日元。當日元升值到1:120後,美國財團把日本的房產和股票拋售套利4萬億美元,用3年時間凈賺3萬億美元!抽走了巨額資金的日本市場必然會「泡沫經濟破滅」。 從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在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帶動下,東南亞和台灣香港經濟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創造出了所謂『雁陣經濟模式』。在國際投機資本的誘導下,東南亞國家大舉借債,超過本國經濟能力的大搞建設項目,短期債務的飛速增加導致了房產和股票價格狂漲,貨幣匯率也被迅速推高。1997年夏,索羅斯抓住機會從匯市和股市雙雙阻擊泰國金融市場,東南亞國家貨幣匯率和股市隨之狂跌,印尼的外債短期負債率高而且金融腐敗最嚴重,印尼盾兌美元匯率從2500:1一度暴跌到16000:1!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國經濟倒退了8-15年,十多年經濟高速發展的成果被美國搶掠一空!韓國台灣印度也遭受劇烈的出口萎縮和股市暴跌,貨幣貶值了15-25%,這就是亞洲金融危機。唯一死裡逃生的是回歸中國不久的香港,在朱總理的強硬支持下,動用數千億香港土地儲備基金和在港中資公司的全部資金參與港元保衛戰,盡管索羅斯大敗而逃,但香港股市和房產價格仍暴跌了30-50%。由於攻擊港元港股的資金來自四家美資銀行,美國隨即發動世界輿論(包括香港輿論),大肆攻擊香港政府和中國政府「行政干預市場」,違反市場經濟准則、沒有民主自由。如果中國政府當時屈服於世界輿論壓力而不運用「宏觀調控」入市干預,那將釀成大錯,又不知要有多少中國人像當年的日本人那樣因破產跳樓了! 當前的中國經濟形勢與1988年的東京和1997年的香港驚人地相似,股市和房價暴漲已經讓外資套走了數千億美元,房價暴漲而交易量急劇萎縮,地產泡沫破滅前的跡象已經顯現。在國內生產能力過剩的情況下,市場上的柴米油鹽、水電油氣等生活必需品卻輪番漲價,千千萬萬的普通市民正在為中國股市投機和房地產暴利買單,全國人民正忍受通貨膨脹的痛苦。日本曾為此付出了15年的代價,印尼經濟至今尚未完全恢復,香港也苦熬了8年。那麼,中國將要花多少年呢? 面對2007年的房價暴漲和通貨膨脹,誰都知道中國經濟出了重大問題,就像一列帶著明顯故障的高速列車,不知何時將會出軌顛覆。有經濟學家預言,2008年中國經濟將會硬著陸,社會動盪將不可避免。那麼,出了這么大的問題,問題的症結究竟何在呢? 近3年來,中國外債從2000億猛增到3000億美元,其中增幅最快的是短期債務,已經佔到外債總量的62%以上,接近危險水平。這些短期資金根本不會投資國內的基本建設和工業項目,大部分直接參與炒股炒房和囤積土地,甚至用來放高利貸等非法活動。由於大量的外資湧入,使得人民幣的市場流通量大大增加。表面上看是促進了經濟繁榮,實際上卻導致了我國人民辛辛苦苦積累的財富迅速貶值,造成國內的房地產價格暴漲,生活消費品價格大幅攀升引發通貨膨脹,為經濟危機埋下了禍根。 只要有1萬億美元在前幾年湧入中國,按當時的匯率,我國就要發行8萬億元人民幣進入市場。假如人民幣兩年升值20%,股票和房地產價格也暴漲了60%,投機客在2007年9月拋掉股票和房產套利換匯1.8萬億美元,就相當於從中國多提走了8千億美元,留給中國的仍是當初為這1萬億美元『假投資』而發行的8萬億人民幣。預計2007年中國GDP是23萬億人民幣,而市場流通的人民幣多了8萬億,中國的資產和商品價值都會縮水35%左右,必然帶來嚴重通貨膨脹。其結局是大批中產階級淪為『負債翁』,銀行也面臨大量不良貸款,中國經濟將倒退5年以上。 推動經濟高速增長的一是投資,二是消費,三是出口,可以說這是並駕齊驅的「三駕馬車。」但政府卻是「重投資、重出口、輕消費」。明知消費是生產力,可在宏觀經濟發展的布局上,為了政績和私利,前幾年是亂搞「開發區」,後來盲目大上「基本建設項目」,近幾年又與開發商聯手製造了「房地產」熱。盡管炒房炒地不能增加生產力,卻能夠大量增加財政收入並讓官員們迅速致富而倍受各地政府『特別保護』,而結局卻是暴漲的房價和股市圈走了老百姓兩代人積累的財富,還有一代人背上了沉重的債務,中國的財富就這樣被悄悄地「盜走」了。 面對當前嚴峻經濟形勢,也有不良經濟學家說:讓人民幣匯率自由浮動,由市場需求來決定房價。聽起來挺公平的,但仔細看一看:中國什麼資源最緊缺,國際市場價格就暴漲。世界上哪個市場不是由少數人操縱的?中國房價暴漲不就是開發商炒房黨和腐敗官員共同操縱的嗎? 2006年11月,央行副行長蘇寧表示,中國最終消費佔GDP比重已從上世紀80年代超過62%下降到2005的52.1%,而居民消費率也從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雙雙降到了歷史最低水平(世界平均消費率達78%—79%)。 2007年,中國居民平均年薪與房價之比是1:20-30(因城市而異),而發達國家平均年薪與房價之比是1:4-6(因國家而異);發達國家的房租與房價的投入產出比是8%以上,而中國的房租與房價投入產出比不到4%。顯然,扣除房產投機的水分報價後的中國房產根本沒有投資價值。因投機炒作暴漲的房價將中國幾代人積累的財富在幾年內搜刮一空,消費率必然創下了歷史新低。據預測,中國房價每下降一個點,將為市場一年增加100億以上的消費,而中國房價從2007年的平均價位上,至少有40%的下降空間,也就是說,只要中國房價下降40%,中國市場一年將增加4000億的消費總額,中國當前的通貨膨脹問題也迎刃而解。

滿意請採納

4. 有史以來,大的經濟危機發生過幾次,分別發生在那一年,從哪個國家開始應該怎麼正確認識經濟危機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發生狀況如下:
資本主義國家第一次經濟危機是1825年發生在英國。此後每版隔十載左右資權本主義經濟危機都會在個別國家出現。屬於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主要有四次:1929—1933年、1973~1975年、1980~1982年和2008年。
1929—1933年經濟危機原因大家耳熟能詳,在此不提。
1973—1975年經濟危機原因是由中東第四次戰爭引起,因美國插手以色列對阿拉伯國家戰爭,阿拉伯國家決定通過降低石油生產量和出口量,以報復美國,結果也引起世界范圍內一股不小的騷動。
1980—1982年,生產過剩,同30年代經濟危機原因有很大相同。
2008年經濟危機,08年經濟危機剛去不遠,原因在此不贅述。

5. 怎樣通俗地理解經濟危機

為什復么答案不能超過100字?郁悶。制
簡單的講:經濟危機就是社會生產了100袋牛奶,我們只喝了80袋。然後生產80袋,我們卻只有買70袋的錢了。因為生產少了,需要工人也少了。這部分工人就是去了購買能力。字數限制,煩

6. 經濟危機的根源是什麼如何認識當今全球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的根源就抄是資本家的貪襲婪
這個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寫資本論的時候就已經指出了
以次貸危機為例 它的產生 就是金融家貪圖利潤而用沒有實際意義的紙張換取金錢的一個套利行動 當最後利潤低到他們沒辦法維持自己的時候 他們就撒手不管 於是危機產生

至於如何認識,,,全球經濟危機應該是 新的經濟改革的前奏 它雖然不是固定周期的 但絕對不會只有這么短 也不會只有這一次 我們應該以此為鑒 改善自身經濟結構為更好的是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做准備

總的說經濟危機就是因為貪婪導致的一次 借錢還不上的尷尬事情 只是它范圍更大 影響更大 其實如果真的崩潰了 只要你這個國家的人民團結 那也沒什麼 前有韓國日本 ,今有冰島 再早甚至可以追述到美國建國 經濟危機不可怕
可怕的是人心的危機 政府的危機

7. 經濟危機是怎麼產生的,歷史上有哪幾次比較大的經濟危機,各有什麼特點

2007年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經濟危機
其實,次貸危機早在2006年就已顯現苗頭,到2007年8月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這場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房價的持續下降。利息上升使得原先信用不好的用戶還款壓力增大,違約數量急劇上升,導致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也受到波及,被迫關閉。股市隨之動盪,影響到全球的金融市場。實體經濟接著也不能倖免。目前,這場危機何時終結,還很難斷言。

1997年 亞洲金融風暴
這場風暴從泰國開始。由於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和國家外匯政策的不當,泰銖在7月2日宣布放棄和美元掛鉤的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的當天,泰銖與美元兌換的匯率就大幅下跌。金融市場一片混亂。隨即,風暴席捲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等地,相應國家的貨幣紛紛跌入貶值通道,導致經濟進入蕭條,部分國家的經濟在1998年甚至呈現負增長。

1973年 石油危機
1973年10月,中東戰爭又一次爆發,阿拉伯國家為打擊以色列及其西方支持者,決定利用石油武器給西方國家一個教訓。10月17日,中東阿拉伯產油國決定減少石油生產,並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石油禁運。年底,石油價格從每桶3.01美元提升到每桶11.651美元。石油提價大大增加了許多國家的收入赤字,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經濟增長均明顯放緩。

1929年 大崩潰
這場持續到1933年的經濟大衰退是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一次。大蕭條是以農產品價格下跌為起點的。首先是木材價格,然後是小麥的過量生產,迫使美國壓低基本穀物價格。同時,狂熱的美國股市如脫韁的野馬一路暴漲。但10月24日,紐約證劵市場突然崩盤。10月29日,美國股市又一次出現大幅崩盤,成千上萬普通美國人辛勞一生的血汗錢化為烏有。大蕭條還造成了世界性的經濟影響,國際貿易急劇衰退,失業人數激增。

1907年 股市恐慌
1907年,紐約的多數銀行貸款都被信託投資公司作為抵押投在高風險的股市和債券上,整個金融市場陷入一種極度投機狀態。3月13日,由於市場傳言,股市突然暴跌。銀行紛紛收回貸款,加劇股市的下行行情,民眾紛紛擠兌,市場瀕於崩潰。在此危機關頭,銀行家摩根組建一支由財團和政府官員組成的救援團,投入資金救市。但這場由股市恐慌導致的市場衰退直到4年後才走出陰霾。

1837年 銀行恐慌
1836年,美國第7任總統安德魯-傑克遜將聯邦基金從第二銀行轉移至州銀行,銀行管理體系由此開始走下坡路。《自由銀行法》的誕生又使得各州銀行的申辦手續大幅簡化,但隨之產生的欺詐行為也屢見不鮮。1837年,馬丁-范布倫擔任總統後的幾個月內,因失去信用而倒閉的銀行與日俱增,局面終於變得失控,美國也由此進入衰退期。

1720年 南海泡沫
為進行海外貿易,南海公司於1711年成立。1720年,英國國會同意南海公司發行股票來緩解國債壓力,此舉導致股票價格大漲。從1720年1月的每股128.5英鎊瘋狂漲至同年8月的1000多英鎊。市場推波助瀾,一些公司趁機效仿發行股票牟利。英國國會於是通過《反金融詐騙和投機法》,以嚴控市場。9月,股市開始下跌。至年底,南海股票泡沫破裂,許多投機客血本無歸。

8. 我們該如何應對經濟危機

但是在美國和歐洲的經濟出現激烈動盪的時候,面對國內經濟增速開始出現連續下滑的新情況,我們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這不僅僅是一個時期以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結果,更是世界性經濟危機沖擊的結果。在已經開始的世界性經濟危機面前,如果我們不能夠對此保持清晰的認識,並採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中國經濟就很有可能以另外一種方式,重蹈日本經濟的覆轍。 歷史經驗表明,像中國這樣一個嚴重依靠雙外需(出口消費性商品、進口能源、資源性商品),依靠規模而不是質量和創新為主的經濟體,經濟一旦出現下滑,在外部經濟危機遲遲得不到緩解的情況下,國內經濟緊接著就會出現停止增長、負增長的現象。因此,高度重視當前已經出現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用危機意識替代樂觀意識,應該成為全體國民的一種共識。 首先,要對當前經濟危機的性質,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判斷。只要我們能夠把當前經濟增速下滑,看作是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產物,而不是什麼調整經濟結構的必然結果,那麼,出台一些具有強制力或者約束性很強的政策措施去應對危機,就不是什麼難事。因為,無論是從國際,還是國內的經驗來看,在應對經濟危機的問題上,我們從來都不缺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工作方案,缺的只是對經濟形勢的總體認識和判斷。一旦全社會對危機的性質能夠達成共識,依據中國的國情,我們很快就能夠制定出一系列針對性、時效性強的應對政策和措施。 其次,要加強對各級地方政府經濟行為的約束力。由於目前國內各區域之間存在的巨大差距和不均衡發展的狀況,加上現有考評體系對地方政府的刺激性作用,如果不對在發展經濟方面自主性很強的地方政府的行為,進行強制性約束,那麼,由各級地方政府引發的從它們各自角度,而不是從全國和全球角度去布局產業經濟的無序狀況,就會因為產業的累同,在導致產品惡性競爭、資源浪費的同時,加劇國內總體經濟形勢的惡化。例如,目前國內很多地區都在大力發展投資規模在幾百、上千億的資源、能源型經濟,但是由於在這些宏大的投資規模背後,產品的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這勢必會導致這些產業的競爭力還沒有形成之前,就出現大范圍的產能過剩現象。而我們知道,產能過剩只能引發兩種經濟現象,要麼在地方政府支持下開展自殺性的價格戰,要麼企業關門歇業。而無論哪種現象出現,都會加劇惡化國內日益嚴峻的經濟形勢。所以,在經濟危機面前,尤其要對各個地方政府的經濟行為,進行必要的強制性約束。 第三,在加大創新力度的基礎上,要不斷更新我們發展經濟的理念。為應對當前的經濟危機,在外需不靈的情況下,有人開出了擴大內需的葯方,但是,在經濟全球時代,由於人們的經濟行為,特別是消費行為,更多體現出的是一種理性行為,因此,當大家都看到、感受到外部經濟的萎靡時,你怎麼能夠指望他們不管不顧地在國內大肆消費?所以,不斷更新發展理念,用理性思考審視我們的應對措施,在經濟危機時期就顯得非常重要。又由於經濟危機時期也是創新的大好時期,因此鼓勵創新就成為危機時代的最好也是最有力的工具。

9. 大家怎麼看待歷史上的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個或多個國民經濟或整個世界經濟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內不斷收縮回(負的經濟增長答率)。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周期爆發的生產過剩的危機 。是經濟周期中的決定性階段。自1825年英國第一次爆發普遍的經濟危機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從未擺脫過經濟危機的沖擊。 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體制的必然結果。由於資本主義的特性,其爆發也是存在一定的規律。
經濟危機是指經濟系統沒有產生足夠的消費價值。也就是生產能力過剩的危機。有的學者把經濟危機分為被動型危機與主動型危機兩種類型。
所謂被動型經濟危機是指該國宏觀經濟管理當局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出現經濟的嚴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貨幣貶值從而引發金融危機進而演化為經濟危機的情況。如果危機的性質屬於這種被動型的,很難認為這種貨幣在危機之後還會回升,危機過程實際上是對該國貨幣價值重新尋求和確認的過程。
主動型危機是指宏觀經濟管理當局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採取的政策行為的結果。危機的產生完全在管理當局的預料之中,危機或經濟衰退可以視作為改革的機會成本。

閱讀全文

與我們應如何認識歷史上的經濟危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