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終結論的失敗論
「共產主義失敗論」,是由日裔美人福山提出,在他看來,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冷戰的結束,標志著共產主義的終結,歷史的發展只有一條路,即西方的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在他看來,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為方向的人類普遍史」。自由民主制度是「人類意識形態發展的終點」和「人類最後一種統治形式」。
新自由主義最強調的一點是沒有替代現狀的其他選擇。另外,當今改善人類生存條件的技術如此驚人,除現狀外別無選擇的說法在今天比在以往任何時候都來得牽強。的確,我們如何建立一個可行的、自由的、高尚的後資本主義秩序尚不明確,這一願望本身帶有烏托邦的色彩。但歷史的每一次進步,都必須在某一方面戰勝所謂以前未做就不可能做到的觀念。正如喬姆斯基所指出的,有組織的政治行動主義造成了我們今天擁有的民主的程度,帶來了成人普選權、婦女權利、工會、公民權以及我們享有的自由。人類政治活動可以使我們生存的世界更高尚,即使後資本主義社會看似不可能建成,我們也應把建立基於合作、平等、自治和個人自由原則的政治經濟制度作為出發點來思考問題。
為社會變革而斗爭並非憑空假設的問題。現代新自由主義秩序已造成巨大的政治和經濟危機,從東亞到東歐到拉美都在經受這一危機。歐洲、日本和北美發達國家人民的生活質量是脆弱的,這些社會也處在混亂之中。在即將來臨的歲月中有產生劇變的可能性。這種劇變的結果尚不明確,但沒有理由相信動亂會自動朝向民主、人道的解決途徑發展。一切取決於我們,取決於人民怎樣組織、回應和行動。正如喬姆斯基所言,如果認為沒有趨向更好前景的變革的可能,並按照這種想法行動,那麼一定不會得到變革。對未來的選擇權掌握在我們大家的手中。
B. 為什麼有人會認為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也是「歷史終結論」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是一種唯物主義歷史觀,這是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把自然界的客觀性跟歷史的客觀性統一了起來。
C. 為什麼知乎上有很多「歷史終結論」的觀點
蘿卜青菜,各抄人所愛襲,羅胖只是在一個平台上表達自己的觀點,並不需要大家的認同,如果絕大部分人都認可,那麼也顯不出他的水平,他的特點是從一些事總結出出人意料的結論,很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雖然我並不是完全贊同他的觀點,但還是要贊一個,挺他。那麼多人關注他,也是他的成功之處。
D. 根據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論述歷史終結觀點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恩格斯為後人留下的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基礎理論。但是,人們對它的理解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錯誤的地方。因此,亟須加以辨析,以便消除錯誤認識的干擾,准確認識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不是「階級斗爭決定論」
在唯物史觀的邏輯體系中,階級斗爭的歷史作用隸屬於歷史發展動力問題。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水平的實質提高才是社會形態從低級向高級演進的終極動力,而階級斗爭則是在生產力的發展受到生產關系的嚴重束縛時,通過改變生產關系來為生產力的發展創造條件。
生產力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終極動力的作用可以從中西封建社會發展的不同狀況中得到印證。中國封建社會每個王朝都會爆發多次農民戰爭,但結果卻是封建社會的長期延續。而西歐封建社會大規模的農民戰爭並不多見,但「當居於統治地位的封建貴族的瘋狂爭斗的喧囂充塞著中世紀的時候,被壓迫階級的靜悄悄的勞動卻在破壞著整個西歐的封建制度,創造封建主的地位日益削弱的局面」。
由此可見,當生產力的發展還沒有達到一定水平時,生產關系是無從發生根本變革的。即使爆發激烈的階級斗爭,也僅僅是改朝換代,卻無法實現社會性質的根本變革。馬克思在談到向共產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更是明確指出,「如果還沒有具備這些實行全面變革的物質因素,就是說,一方面還沒有一定的生產力,另一方面還沒有形成不僅反抗舊社會的個別條件,而且反抗舊的『生活生產』本身、反抗舊社會所依據的『總和活動』的革命群眾,那麼,正如共產主義的歷史所證明的,盡管這種變革的觀念已經表述過千百次,但這對於實際發展沒有任何意義」。所以,馬克思不是階級斗爭決定論者,唯物史觀也不是「主張階級斗爭的史觀」。
唯物史觀絕非宿命論式的「經濟決定論」
根據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它是生產力決定論。唯物史觀所主張的生產力決定論並不否定生產力以外因素的作用,尤其是不否定意識和上層建築的作用。
也正是根據這一點,恩格斯曾經對有關唯物史觀是經濟決定論的指責做出過直接的否定,他指出:「如果有人在這里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那麼他就是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經濟狀況是基礎,但是對歷史斗爭的進程發生影響並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斗爭的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築的各種因素:階級斗爭的政治形式及其成果——由勝利了的階級在獲勝以後確立的憲法等等,各種法的形式以及所有這些實際斗爭在參加者頭腦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學的理論,宗教的觀點以及它們向教義體系的進一步發展」。由此可見,唯物史觀將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及其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能力,而不是模糊的「經濟」作為歷史發展的最終動力。
此外,唯物史觀所主張的決定論絕非是什麼宿命論,而是不同條件必然導致不同結果的條件決定論。反復強調「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的唯物史觀怎麼就成了宿命論式的「經濟決定論」呢?
唯物史觀並沒有忽視精英人物的歷史作用
有關唯物史觀否定精英人物歷史作用的指責並不是什麼新的發明,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史學界有關歷史創造者問題的爭論中就有這種質疑。
需要強調的是,唯物史觀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馬克思指出:「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在這個前提的基礎上,馬克思也肯定地指出:「如愛爾維修所說的,每一個社會時代都需要自己的偉大人物,如果沒有這樣的人物,它就要創造出這樣的人物來」。
總之,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論述社會歷史進步的根本原因或終極動力時,是從生產力著手的,也就是說,他們強調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這也就是為什麼唯物史觀強調勞動大眾(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從這樣的視角就可以解釋偉大人物的歷史地位和歷史作用,這就是看他們的作為在哪些方面或在何種程度上推動還是阻礙勞動大眾物質和精神力量的發展。因此,唯物史觀絕不是完全地、不分青紅皂白地否定或抹殺偉大人物,特別是他們當中的一些正面人物的歷史進步作用。
唯物史觀不是歷史終結論
唯物史觀認為,資本主義必然被共產主義取代。有人由此得出,唯物史觀是「歷史終結論」。這種理解也是錯誤的。恩格斯在回答法國《費加羅報》記者的提問時指出:「我們沒有最終目標。我們是不斷發展論者,我們不打算把什麼最終規律強加給人類。關於未來社會組織方面的詳細情況的預定看法嗎?您在我們這里連它們的影子也找不到。」
既然不是歷史終結論,自然不會認定共產主義社會是歷史的終結。馬克思、恩格斯只是根據資本主義已經達到的生產力水平及其不可克服而且不斷加劇的內在矛盾,預見資本主義必然被共產主義取代。至於共產主義社會是什麼模樣,他們只能從原則上說那將是這樣一個社會:沒有階級和剝削、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各盡其能各取所需。至於那樣的社會中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什麼樣子,社會組織是什麼樣子,會出現什麼新的矛盾,以及那些新的矛盾是否可能會引起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什麼新的變化……這一切的未來圖景,他們隻字未提,而只能根據他們確認的實踐唯物主義的發展觀預言,共產主義社會的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產能力以及他們的自由個性絕不會停止發展。
唯物史觀不是抽象的社會學公式
對歷史演進持虛無主義觀點的人,從來不承認人類社會的歷史演進從宏觀上看是有其特定的演化規律可循的。因此,他們對馬克思和恩格斯創建的唯物史觀持根本否定的態度。
馬克思和恩格斯都強調唯物史觀是實證科學,他們對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的劃分是對歷史和現實社會中社會發展階段的概括,既不是先驗的抽象規定,更不是宿命論式的公式。他們指出:「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它們絕不提供可以適用於各個歷史時代的葯方或公式」。
馬克思對俄國可能不經過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的論證突出表明他反對把他有關歷史發展規律的觀點變成抽象的公式的科學態度。馬克思認為,俄國當時具備了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一些條件,但到底能否跨越則取決於俄國人民主體能動性的發揮。
馬克思恩格斯絕沒有提供某種抽象的社會學公式,他們提供的乃是經驗研究的結果,而且這種經驗研究隨著研究范圍的擴展在不斷發展和深化。恩格斯曾鄭重指出:「如果不把唯物主義方法當作研究歷史的指南,而把它當作現成的公式,按照它來剪裁各種歷史事實,那它就會轉變為自己的對立物」。
E. 如何看待福山歷史終結論
「共產主義失抄敗論」,是由日裔襲美人福山提出,在他看來,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冷戰的結束,標志著共產主義的終結,歷史的發展只有一條路,即西方的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在他看來,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為方向的人類普遍史」。自由民主制度是「人類意識形態發展的終點」和「人類最後一種統治形式」。
F. 結合1991年蘇聯解體的史實,分析美國學者福山的「歷史終結論」是否合理。
既然網路網給我們平民有一個爭鳴自己觀點的「舞台」,我們平民不妨回多發表、探討答、辯論。1991年蘇聯解體,意味著俄羅斯的鳳凰涅磐浴火再生。很多時候,各個意識形態的觀點讓人無所適從,選擇A還是選擇B?有一些偶然因素在裡面。我覺得1917年俄羅斯選擇了那條道路變為蘇聯,實在是一種偶然。蘇聯共產黨這個黨派對國家發展形成桎梏,卻是一種必然。
作為一種大試驗(國家政體選擇的試驗)當所有人都試驗出來此路不通,就會一邊倒的選擇另外一條路。總之,沒有哪個天才領導人一開始就選擇對國家發展道路。總有修訂變化的過程。如果這個修訂改變不太頻繁,是非常正常的。
學者福山的「歷史終結論」根據其本國政治現狀提出的,從我們目前的視野來分析我們只能看到這一步是最高的一步:兩黨制,民主共和都有了雖然還有大量瑕疵,但比起解體的蘇聯,優越性明顯。現在的不同思路的潮流是匯到一起來了,我們的視野無法看到更高更遠,就無法推翻福山「歷史終結論」。
G. 如何看待歷史終結論
歷史終結論最早源於法蘭西斯·福山1988年所作的一次題為「歷史的終點」的講座內。隨後,他在容講座的基礎上寫成論文——《歷史的終結?》。1989年,美國新保守主義期刊《國家利益》發表了這篇文章,標志「歷史終結論」作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正式出籠。冷戰結束以後,如何評價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命運,成為東西方理論界普遍關注的現實問題。在這一背景下,福山拋出了所謂的「歷史終結論」。
H. 試析福山「歷史終結論」的理論基礎,如何評價「歷史終結論」
福山「歷史終結論」批判三題
鄭偉
環球視野
冷戰結束以後,如何評價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命運,成為東西方理論界普遍關注的現實問題。在這一背景下,福山拋出了所謂的「歷史終結論」。在他看來,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為方向的人類普遍史」。自由民主制度是「人類意識形態發展的終點」和「人類最後一種統治形式」,從此之後,構成歷史的最基本的原則和制度就不再進步了。福山的這一學說,在本質上是錯誤的,其理論的基礎是值得懷疑的。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出發,對福山「歷史終結論」進行批判,對於堅定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對社會主義的信念,是極為必要的。
一、馬克思是「歷史終結論者」嗎?
為了增強理論上的說服力,福山從歷史上為其「歷史終結論」尋找論據,並把黑格爾和馬克思引為同道,認為他們與他一樣,都是歷史終結論的倡導者。福山說:「黑格爾和馬克思都曾相信,人類社會的發展是有終點的,會在人類實現一種能夠滿足它最深切、最根本的願望的社會形態後不再繼續復雜。這兩位思想家因此斷言,會有『歷史的終結』階段。黑格爾將『終結』定位於一種自由的國家形態,而馬克思則把它確定為共產主義社會。」這樣,福山就把自己與黑格爾和馬克思劃歸到同一陣營之中。
客觀地說,黑格爾的確屬於福山所說的「歷史終結論者」。在黑格爾看來,歷史只不過是絕對精神的外化,是絕對精神藉以實現自己的手段,而精神的本質又是自由,因而自由便是世界歷史所追求的最後目的。他說:「整個世界的最後的目的,我們都當作是『精神』方面對於它自己的自由的意識,而事實上,也就是當作那種自由的現實。」由此他斷言,世界歷史就是人類朝著自由這一目標發展的過程,一旦世界歷史的這一目標得到實現,歷史的進程就會關閉,歷史由此進入終結。黑格爾進一步提出,世界歷史終結於日耳曼帝國,在這里,「絕對的原則把我們帶到了歷史的最後階段,就是我們的世界、我們的時代。」此時,世界歷史的目的得到了實現,人類的需要得到了滿足,歷史在自由意識的推動下走向了終結。福山把黑格爾當作歷史終結論者是沒有錯的,他的錯誤之處在於抹煞了馬克思的歷史觀與黑格爾歷史觀之間的本質區別,將馬克思看作同黑格爾一樣的歷史終結論者。仔細研究一下馬克思的歷史觀,就會發現,馬克思既不認為人類歷史存在著一個終點,也不認為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意味著人類歷史的終結。
首先,馬克思認為,人類歷史是一個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不存在所謂的終結。馬克思的歷史觀是在批判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的歷史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深刻地洞察到了黑格爾歷史觀中「包含著不可救葯的內在矛盾」,即一方面,堅持辯證法的立場,認為人類歷史是一個發展過程,「這個過程按其本性來說是不能通過發現所謂絕對真理來達到其智慧的頂峰的」;另一方面,又認為歷史發展存在著終結,當絕對真理全部實現時,歷史就走向終點了。黑格爾歷史觀中的這一內在矛盾是辯證法與唯心史觀之間的矛盾,其唯心史觀最終把他的辯證法窒息於形而上學的框架之中。馬克思繼承了黑格爾歷史觀中的辯證法因素,拋棄了其中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糟粕,認為歷史不過是現實的人的活動的歷時性展開,只要人類存在,歷史就永遠不會因為達到一個所謂的理想狀態而走向終結。對於馬克思的這一思想,恩格斯曾作過精彩的論述。他說,如果說人類歷史存在著終結的話,那隻是在自然的意義上來說的,即當地球本身走向毀滅的時候,人類也會隨之滅亡,人類歷史便走向了終結。但從歷史辯證法的角度,它是不存在任何終結的,歷史是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發展著的。「歷史同認識一樣,永遠不會在人類的一種完美的理想狀態中最終結束;完美的社會、完美的『國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東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歷史狀態都只是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發展進程中的暫時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對它發生的那個時代和那些條件來說,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對它自己內部逐漸發展起來的新的、更高的條件來說,它就變成過時的和沒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讓位於更高的階段,而這個更高的階段也要走向衰落和滅亡。」人類歷史就是處於這樣一種永恆的新陳代謝過程中,永遠不會走向終結。
其次,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並不意味著人類歷史的終結,而是真正的人類歷史的開始。即便說共產主義社會是「歷史的終結」,那也只是人被自然關系和社會關系所奴役的歷史的終結,即標志著以人與人之間的野蠻對抗為基本特徵的「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的終結。在馬克思看來,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人們才最終脫離了動物界,從動物的生存條件進入真正的人的生存條件,不僅成為自然界的真正主人,而且成為社會的主人和自己的本身的主人,也就是說,人不再是歷史的對象,而成為歷史的主體,人類社會從此進入了自覺創造歷史的新的時期,即「人們第一次成為自然界的自覺的和真正的主人……只有從這時起,人們才完全自覺地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美國當代馬克思本義學者詹姆遜針對福山的觀點批評說:馬克思所說的「不是歷史的終結,而是前歷史的終結。也就是說,在達到的那個時期中人類力量可以控制自身的命運,在那個時期,歷史是集體實踐的一種形式,它不再屈從於自然、匱乏或市場、金錢這些非人的宿命論的東西」。「可見,在馬克思那裡,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並不意味著人類歷史的最後終結,共產主義社會也不是一個靜止的終端,而是標志著人類歷史的一個新的更高階段的開端,人類歷史將在這一更高的階段上繼續向前發展。正如有的西方學者所說,在馬克思那裡,「終點是動力學的。存在一個可以達到的歷史至高點,但是這個至高點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可見,福山所提出的到了共產主義社會人類歷史就走向終結的觀點,是對馬克思歷史觀的誤讀和曲解。
福山為什麼要把馬克思裝扮成一位「歷史終結論者」呢?表面上看,他似乎是藉助於馬克思的理論權威性為他的歷史終結論提供譜系學的理論支撐,但實際上他有更深層的理論動機,即他試圖通過對馬克思歷史觀的歪曲,以越過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和歷史辯證法,回歸到黑格爾的唯心史觀和形而上學,來為他的歷史終結論尋找理論依據。這一點,在下面會更明顯地暴露出來。
二、歷史發展的動力機制是什麼?
對於福山來說,要想從理論上闡述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類歷史的終結,就必須首先對歷史發展是否具有方向性的問題做出明確的回答,因為,如果歷史發展沒有方向性,那麼歷史的發展可能處於無限的循環之中,歷史就永遠不可能走向所謂的「終結」。承認歷史發展具有方向性,是「歷史終結論」的一個邏輯前提。福山明確認為,歷史發展具有方向性。與歷史的方向性相關的另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是歷史發展的動力機制問題,即究竟是什麼因素推動歷史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發展,最終走向所謂的歷史終結。
福山認為,歷史發展之所以有方向性,原因在於在歷史內部存在著具有「造成歷史具有方向性的『歷史機制』」。他認為,這種歷史機製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科學技術的發展,一是人性的機制。
首先,科學技術的發展使歷史的發展具有方向性,使歷史的發展呈現出一個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不可逆的趨勢。福山說,自然科學使歷史發展具有方向性也具有普遍性。人類通過科學的進步獲得自然知識的積累,是歷史具有方向性的關鍵。因為,科學知識的發展既不是循環的,也不是沒有規律的,它總是在已有的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自身的不斷積累,呈現出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趨勢,因而,自然科學的發展是世界上最具有方向性和連續性的東西。「倘若我們仔細觀察所有人類社會行為,惟一被明確公認為積累的並且有方向性的歷史就是現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史。」自然科學的不可逆的特徵,為揭示歷史發展的方向性提供了一個有力的「歷史機制」。它的最大作用就在於使處於不同發展階段上的國家達到了一個同質化的層次,即走向趨同。
自然科學是通過兩種方式影響歷史並使之趨同的。第一種方式是軍事。福山認為,戰爭的可能性是「社會理性化和在不同文化之間建立統一的社會結構的偉大力量」。因為戰爭使得人們認識到先進的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同時也迫使面臨戰爭危險的國家對它的社會制度和政府管理方式進行結構改造,盡可能地沿著最有助於發展和利用科學技術的路線來重建它們的社會制度,最終使得所有國家的社會基本結構和政治制度朝著現代化的方向發展。「戰爭以一種非常敏銳的方法體現出社會現代化的必要性,而且也是最能檢驗現代化成功與否的標准。」第二種方式是經濟。科學技術進步的直接結果就是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社會生產的工業化,使社會財富不斷增加,並滿足人們無限膨脹的慾望。在此過程中,科學技術不僅調節經濟發展的方向,而且也產生出符合經濟發展的勞動分工和社會組織,用具有「經濟合理性」的社會組織形式來取代傳統的社會組織形式。這樣,科學技術就通過經濟這一中間環節,使具有不同歷史淵源、文化傳統和政治制度的國家,都必然走向「同質化」的現代化道路。「經濟增長為所有社會帶來了某種統一的社會變革,無論它們過去的社會結構如何。」福山還預言說,當今世界上所有正在進行經濟現代化建設的國家,肯定會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使其社會組織形式越來越趨於相似。
福山認為,自然科學雖然為歷史發展的方向性和趨同性提供了解釋機制,但卻無法說明為什麼自由民主制度是人類歷史的終結。他說:「盡管現代自然科學所代表的歷史機制足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釋歷史發展的特徵和現代社會的趨同現象,但它卻不足以解釋民主這個現象。……現代自然科學雖然已經把我們領到了自由民主這個『聖經中的樂土』的門前,但卻沒有把我們送進樂土裡邊,其中的原因就在於先進的工業化在經濟學上找不到必然會帶來政治自由的理論依據。」在自然科學和經濟的背後,還有更深層的動力機制,這種機制不僅推動著科學和經濟的發展,而且推動著整個人類歷史朝著自由民主的方向發展,這種機制就是他所謂的人性機制。因此,應該從人性中尋找自由民主制度合法性的內在根據,尋求歷史終結與自由民主制度之間的必然聯系。
其次,人性之中所存在的「為獲得認可而斗爭」的慾望,是歷史發展的最終機制。福山繼承了黑格爾的觀點,認為「為獲得認可而斗爭」是一種與政治哲學具有同樣長歷史的概念,它無處不在並且構成了古往今來一切爭取自由權利運動的基礎。獲得認可的慾望是一種非經濟的慾望,但它在人性中是「第一位的」,是人性中「最固有、最基本的渴望」,是「人性中永恆的部分」。獲得認可的慾望,不僅可以為歷史的發展提供人性論基礎,而且填補了「自由經濟和自由政治之間短缺的一環」。
福山繼承了黑格爾的唯心史觀,認為「原初之人」在本質上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是他之所以能夠與動物區別開來,就在於他除了滿足自然需要之外,還有一種精神上的需要,即獲得他人認可的慾望,希望人們認可他們的尊嚴。因為,只有在得到他人的認可之後,才表明他具有了自我意識,並意識到他自己是一個個人。原始人不僅渴望獲得別人的認可,而且渴望「作為人而獲別人的認可」,甚至為了獲得這種認可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原初社會就是一部人們「為純粹的名譽」而進行殊死搏鬥的歷史。這樣,社會就被劃分為兩部分:一邊是願意用生命來冒險的主人,另一邊是不敢冒死的奴隸。雖然奴隸最初是由於害怕死亡而過上奴隸生活的,但是奴隸的精神並沒有因此而泯滅,他們通過勞動為解放自己鋪平了道路,他們駕御自己並按自己的意志改造自然,實現對解放自己可能性的自我覺醒,表現出對自由的強烈嚮往,因而真正推動歷史前進的不是主人,而是奴隸和奴隸的勞動。「奴隸這種對獲得認可的持久不衰的慾望而不是主人的安然自得不求上進和自我認同,成為推動歷史前進的火車頭。」
為什麼說現代自由民主制度能夠普遍地滿足所有人獲得認可的慾望呢?福山說:「現代自由民主制度賦予並保護所有人的權利,這就是它對所有人的普遍認可。」「它所認可的是一種超越了種族、性別和社會地位的差別的抽象的人,也就是說,他之所以獲得制度的認可,他的權利之所以得到保護,只是因為他是一個人。對自由的需要,是人性中固有的最重要的一種需要,是人天生具有的一種最強烈的本能,是「具有人性的人的本質」。當一種政治制度能夠從根本上滿足了人性中的這種需要的時候,歷史就走向終結。「人類歷史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被看作是尋求一種滿足主人和奴隸雙方互相平等地獲得認可的慾望的方法。歷史正以一種實現這一目標的社會秩序的勝利而終結。
福山認為,對歷史終結的說明,必須建立在現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和「為獲得認可而進行的斗爭」這兩大動力系統或支柱之上,缺少其中任何一個,對歷史終結的描述都是不完整的。但是,在這兩大動力機制之中,科學技術和經濟因素是與人的自然慾望相聯系的,「為獲得認可而進行的斗爭」是與人的精神需要相聯系的,前者只能說明歷史具有方向性,而只有後者才能說明為什麼自由民主制度是人類歷史的終結。
可見,在福山那裡,二者的地位並不是平行的,他明顯地強調後者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他的這一觀點的實質是否定經濟學對歷史和政治問題的解釋力,進而否定馬克思唯物史觀的科學性。他曾明確地說,馬克思對歷史的描述和分析,只建立在經濟學的層面上,因而是片面的和不完整的。他說:「只建立在經濟學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或其他歷史理論,如果不能說明靈魂中精神部分和為獲得認可而進行的斗爭也是歷史的主要動力,則肯定不是一套完整的歷史學說。」這樣,福山在歷史發展的機制問題上,通過對馬克思唯物史觀的所謂「超越」,重新返回到了黑格爾的唯心史觀,這是歷史哲學上的一種倒退。因為福山把歷史發展的最後歸結為人性之中「為獲得認可而進行斗爭」的慾望,歸結為人們的思想動機,卻沒有考察這些思想動機背後的客觀因索,而推動歷史進步的恰恰正是這種客觀因素。馬克思正是在人們的思想動機之後發現了基於生產方式之上的社會矛盾運動,從而使對歷史的解釋上升到科學的水平。
三、當代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是否是歷史的終結?
歷史終結於資本主義的自由民主制度,是福山歷史終結論的落腳點,也是他的整個學說的最終目的。他說:「我所謂的歷史指的是:幾個世紀以來,人類朝著以自由民主制和資本主義為特徵的現代性的進步歷程。這個進程將把越來越多的地區帶入到現代社會。除了自由民主制和資本主義,人類社會沒有別的進化可能,這就是歷史的終結。」在福山看來,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世界上發生的一系列重要的政治事件,並不僅僅標志著東西方冷戰的結束,更重要的是標志著歷史本身走向了終結。隨著社會主義制度在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失敗,歷史已經證明,自由與民主的理念已無可匹敵,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已成為人類政治的最佳選擇,它即將成為全人類的共同制度形式。
福山的這一宏大歷史結論表面看來似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仔細分析起來,卻存在著重大的理論缺陷和漏洞,是一個獨斷論的歷史結論。這些理論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社會主義制度沒有走向滅亡,也不會走向滅亡。在對當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評價上,福山存在著簡單化的傾向。他的「歷史終結論」的出籠,是以國際社會主義運動走向低潮為背景的,他對當代西方資本主義制度所做的福音書,是以為社會主義制度所唱的輓歌為前提的。他認為,社會主義制度在前蘇東地區的失敗,意味著它作為一種管理經濟和社會的方式,已經不再是人類選擇的對象,自由民主制度成為人類社會的惟一可供選擇的對象。社會主義制度不僅在今天已經走向失敗,而且在將來也不可能「卷士重來」。他說:「如果社會主義指的是一種由政府控制經濟的主要部分並對財富進行再分配,以產生社會平等的政治經濟制度,那麼我認為,可以有把握地說,這種制度在下一代卷土重來的可能性接近於零。」實際上,福山是把某種模式的社會主義的失敗誇大為社會主義本身的失敗,把社會主義運動的暫時挫折誇大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徹底失敗。社會主義的模式不是惟一的,而是多種多樣的,人類對社會主義模式的探索仍在進行之中。蘇東劇變只是表明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失敗,其他模式的社會主義制度仍然會長期存在。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所表現出來的巨大生機和活力,就雄辯地證明了這一點。同時,歷史的發展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都是在曲折中發展的,蘇東社會主義的暫時失敗,並不能改變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著本身所無法克服的矛盾,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就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福山的錯誤在於將一種歷史發展的特殊現象上升為歷史發展的普遍現象,其實質是為西方資本主義的普世性和惟一性提供理論說明,為其歷史終結論尋找理論依據。
其次,社會主義民主在本質上高於資本主義民主。福山之所以認為資本主義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類歷史的終結,一個重要論據就是認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所有人的「獲得認可的慾望」都得到了滿足,因而,資本主義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類歷史上最高級的民主制度形式。但是,福山沒有認識到資本主義自由民主的實質,沒有看到它的虛偽性和有限性。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自由和民主只是少數人的自由民主,資產階級為了維護其統治,將少數人的利益片面誇大為全社會的利益,把少數人所享有的自由民主說成是所有人的自由民主。馬克思曾尖銳地批評說,在資本主義國家這種「虛幻的集體」中,「個人自由只是對那些在統治階級范圍內發展的個人來說是存在的,他們之所以有個人自由,只是因為他們是這一階級的個人」。「同樣,資本主義的民主也只是少數人的權利,廣大下層民眾只有在投票時才能享受到所謂的自由民主,除此之外,自由民主權利對於他們來說仍然是虛幻的,因而,他們的「獲得認可的慾望」並沒有真正得到滿足。相反,社會主義民主是人類民主發展史上最高類型的民主,在民主進程中實現了以多數人的民主取代少數人的民主,使民主具有了真正的普遍性和廣泛性。盡管目前社會主義民主還沒有得到充分完善和發展,但是它體現了民主政治的實質,代表了民主政治的發展方向,在本質上是高於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一種民主形式。資本主義的自由民主制度只是向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它不可能構成人類社會制度的終結。
再次,福山無力對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本身所存在著的問題做出合理解釋。如果說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真的像福山所說的那樣,是人類歷史的終結,那麼它就應該是一種完善的制度形式,即一種不包含內在矛盾的民主形式。但從西方民主制度的現實狀況來看,它既不是人類社會最完美的制度,也不是最能滿足所有人需要的制度,相反它的內部仍存在著很多自身所無法解決的矛盾。對此,福山也無法否認。他說:「自由民主國家目前還受到許多問題的困擾,主要是失業、環境污染、毒品以及犯罪,等等。」但是,他拒絕認為這些問題和矛盾的存在會影響他的結論的正確性。為了堅持自己的觀點,他在研究方法上大做文章,拒絕從實證的角度來檢驗他的理論。他認為,「僅從世界范圍內民主面臨的挑戰的實證來研究是不夠的,因為這個實證始終不清晰而且很可能會引起誤導」。因此,「我們需要一種跨歷史的標准來衡量民主社會」。這樣,他就用抽象的研究方法迴避了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所存在的各種問題和矛盾。德里達對福山的這種花招批評說,福山實質上是在歷史與現實之間、在歷史的經驗現實與先驗目的之間,進行實用主義的取捨,只選擇那些對他的觀點有利的東西。理論的最大生命力在於它能夠解釋現實,當它沒有能力解釋現實中所出現的各種問題時,這種理論的可信度就是值得懷疑的。福山的歷史終結論中所存在的這種理論與現實之間的內在沖突,說明他的歷史觀在現實世界中是無效的,只是一種主觀的抽象虛構。
可見,福山的歷史終結論的實質是用一種制度來代替現存的所有政治制度,用一種意識形態來代替現存的所有意識形態,試圖把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變成全球性的制度邏輯,為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普世性提供合法性的理論基礎。
I. 歷史終結論的由來
冷戰結束以後,如何評價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命運,成為東西方理論界普遍關注的現實問題。在這一背景下,福山拋出了所謂的「歷史終結論」。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