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安徽與河南哪個歷史悠久

安徽與河南哪個歷史悠久

發布時間:2021-02-23 03:05:51

A. 安徽哪個市歷史比較悠久

1.安慶

東周時期安慶是古皖國所在地,安徽省簡稱「皖」即由此而來。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改舒州德慶軍為舒州安慶軍,「安慶」自此得名(含「平安吉慶」之意)。安慶城始建於公元1217年,至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東晉詩人郭璞曾稱「此地宜城」,故安慶又別名「宜城」。

安慶之名始於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改德慶軍為安慶軍"作軍號名稱出現,由「同安郡」(隋代大業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慶軍"(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懷寧,今潛山古皖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慶"意。

2.滁州
「滁州」的名稱在隋朝正式出現,滁州的名字,很有可能與其境內的母親河-滁河有關。滁州城古名「塗中」,而滁河古名為「塗水」。繼隋朝「南譙州」更名「滁州」後,塗水也在唐朝更名為「滁河」,沿用迄今。

滁州最早為楚國棠邑(今南京市六合區)管轄。南朝·宋元徽元年(473年)十月癸酉,原僑置於今來安縣城頓丘山上的頓丘縣改治塗中鎮(今滁州市區),置新昌郡,屬徐州新昌郡頓丘縣,這是今滁州市區建制之始。南朝宋元徽元年(473年)置新昌郡,遷郡、縣(頓丘)治於塗中鎮(今滁州市區)。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年),改新昌郡為永陽郡,並置南譙州(均治頓丘,今市區)。.隋開皇九年(589年)「滁州」之名正式出現。此後一千多年基本保持建置,管轄清流(今滁州市轄區)、全椒、來安三縣。
3.合肥
合肥之名,最早出現在大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秦漢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縣」,屬九江郡。東漢劉秀升合肥為侯國,三國時為揚州治所,三國時魏將張遼大敗孫權十萬大軍的逍遙津戰役,即發生在這里。明清時為廬州府治,故又別稱為「廬州」。自東漢末以來,合肥數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區重要的行政中心和軍事重鎮。合肥解放後由縣設市,三年後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於合肥市。
4.宣城
宣州春秋時名爰陵,古越族聚落生息於斯。
秦初正式置縣。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丹陽郡郡治設在宛陵(今宣州區)。
晉太康二年(281)析丹陽郡置宣城郡。自此,宣城一直作為州、郡一級政區存在。
隋初廢郡,改南豫州為宣州,不久又改稱宣城郡。
唐初置宣州,中間一度改稱宣城郡,以後復稱宣州。
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宣州改為寧國府。
元代為寧國路所在地。
明、清為寧國府所在地。
安徽正式建省後,宣州在皖南的地位與皖北重鎮合肥並提,號稱「南宣北合」。

B. 安徽省哪個城市的歷史最悠久

合肥歷史悠久,抄人傑地靈。早在夏商時期,境內居住的「淮夷族」人,是人類早期文明的部落群體。春秋時期,境內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狀況,「皆勝淮左」。西漢時,合肥置縣。東漢光武帝改合肥縣為合肥侯國,由此,「合肥其地視他邑獨重。」東漢建安中(約200年),合肥為揚州治所。此後,歷經1700餘年,合肥一直為州府名都要邑治所。
三國時期,合肥曾為魏國重鎮,兵家必爭之地。吳魏曾數戰於此,致使這塊土地成為著名的古戰場。曹操點將教弩台、張遼威震逍遙津、吳主躍馬飛騎橋的故事,仍為今人津津樂道。遺留下來的古教弩台、張遼衣冠冢、三國合肥新城等古跡遺址,已成為今日合肥的名勝景觀。

合肥歷史上曾為一商業都會。合肥置縣後,民間商貿得到進一步發展。合肥憑借得天獨厚的淝河黃金水道,南可至巢湖而達長江,北可經瓦埠湖而達淮河。此外,有可輻射四鄰地區的陸路相佐,交通便捷,成為南北農副產品集散地。加之民間能工巧匠雲集,手工業發達,使合肥逐漸形成繁榮的商業都會,成為全國16大商城之一。

合肥也還好了

C. 安徽在歷史上一直都是個什麼地方 三國時期有沒有

安徽概況

安徽歷史悠久,早在二、三十萬年以前就有人類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原始社會晚期,生活在今皖中、皖西和皖北的居民屬夷族系統,皖南大部分地區為越族棲息地,大別山以南靠湖北、江西長江沿岸屬三苗族。

夏商見於史籍的有塗山、南巢、六、英、虎方、林方、人方。西周王朝在今皖西北分封一些小國,如焦、夷、沈、胡等,而以東仍是分散的氏族部落方國。春秋大國爭霸,這些封國和方國先後淪為吳、越、楚所有。戰國後期,安徽全境並歸強楚,楚畏秦逼,亦由湖北輾轉遷都至今壽縣。秦滅六國,推行郡縣制,涉及今安徽的有九江郡、泗水郡、碭郡、潁川郡、會稽(吳)郡,可考的縣有25個。西漢初,郡縣制與封國制並行,安徽郡縣分隸淮南、荊、淮陽、梁等國。景帝為加強中央集權,眾建諸侯而小其國,王侯食邑略如郡縣。武帝設十三部刺史,安徽分屬揚、豫、徐三州。揚州轄丹陽、九江、廬江3郡和六安國,徐州轄臨淮郡、楚國,豫州轄沛、汝南兩郡和梁國,共74縣。東漢沿襲西漢舊制,稍作調整而已,揚州轄丹陽、九江、廬江3郡,豫州轄汝南郡、陳國、沛國、梁國,徐州轄彭城國、下邳國,共69縣。

三國時期,安徽為魏、吳分割。魏屬豫州轄安豐、汝南、譙3郡和梁國、沛國,徐州轄下邳郡、彭城國,揚州轄廬江、淮南兩郡,置39縣。吳屬揚州轄丹陽、新都、廬江3郡,置19縣。西晉安徽仍屬揚、徐、豫三州。揚州轄淮南、廬江、丹陽、宣城、新安5郡;徐州轄臨淮郡、彭城國、下邳國;豫州轄汝陰、安豐兩郡和沛國、譙國、梁國。共設74縣。東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替頻繁,建制置廢無常,地方歸屬不定,加之僑置郡縣,因此安徽區劃比較混亂。

隋罷郡為州,以州統縣,先後設潁、亳、宋、陳、徐、仁、壽、廬、熙、和、濠、滁、揚、蔣、宣、歙等17州,轄55縣。大業初,復漢制,安徽分屬揚、豫、徐三州。徐州領彭城、下邳2郡,豫州領梁、譙、汝陰、淮陽4郡,揚州領淮南、廬江、同安、歷陽、江都、鍾離、丹陽、宣城、新安9郡。共56縣。唐貞觀元年,實行道、州(郡)、縣三級管理,安徽為河南、淮南、江南三道分領。其中,河南道轄潁、亳、宋、徐、泗5州,淮南道轄濠、揚、滁、和、廬、壽、舒7州,江南道轄宣、歙2州。共設44縣。中唐時期,道成為正式行政區劃,安徽分屬河南、淮南、江南東、江南西四道。河南道領潁、亳、宋、徐、泗5州,淮南道領揚、滁、濠、壽、廬、和、舒7州,江南東道先後領歙、日升2州,江南西道先後領宣、池2州。共55縣,1軍。晚唐藩鎮林立,安徽境內有4個節鎮。宣武軍治宋州,領亳、潁、宋3州;武寧軍轄徐、宿、濠、泗4州;淮南節度使撫有揚、滁、壽、廬、和、舒、光、黃8州;寧國軍有宣、歙、池3州。

五代十國時期,淮北地區先後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所據,江淮、江南地區先後為吳國、南唐所據,行政區劃制度仍循唐末藩鎮、州、縣制。北宋立國,實行路、府(州)、縣(軍、監)三級制,安徽分屬5個路。京東西路轄單、徐2州,京西北路轄潁州,淮南東路轄亳、宿、泗、揚、滁5州,淮南西路轄廬、和、舒、濠4州和六安、無為2軍及壽春1府,江南東路轄宣、歙(徽)、池、太平4州和廣德1軍。共計62縣,2監。南宋在淮河以南設淮南東、淮南西、江南西3個道,領3府8州7軍,轄51縣2監。金國在淮河以北安徽境內設南京路、山東西路,領7州16縣。

元朝實行省、路(府、直隸州)、散州(軍)、縣四級制,行政區劃繁復,隸屬關系混亂多變。安徽分屬3個行省:中書省領濟寧路,轄境內1縣;河南行省領歸德府(轄徐、宿、亳3州)、汝寧府(轄潁州)、廬州路(轄無為、六安、和州3州)、安豐路(轄濠州)、安慶路(直管6縣)、揚州路(轄滁州)、淮安路(轄泗州);江浙行省領寧國路(直管6縣)、徽州路(直管5縣和婺源州)、太平路(直管3縣)、池州路(直管6縣)、廣德路(直管2縣)。共計60個縣。

明朝實行三級區劃,南北直隸和布政使司為一級區劃,府、直隸州(廳)為二級區劃,散州、縣(廳)為三級區劃。安徽屬南直隸西部地區,設鳳陽、廬州、安慶、太平、池州、寧國、徽州7府,及徐州、滁州、和州、廣德4直隸州。共置49個縣,7個散州。清朝初期,改南直隸為江南省,二、三級區劃仍襲明制。清順治十八年(1661),江南省劃為左、右兩藩分片治理。康熙四年(1665),調整左、右藩轄區,奠定了安徽、江蘇兩省的疆域。康熙六年(1667)正式建省,取安慶府和徽州府首字合成為省名。乾隆二十五年(1760),定安慶為省垣,健全了省級三司衙門。
同治四年(1865),析為三道:鳳潁六泗道領2府2直隸州,共19縣(州)。鳳陽府轄鳳陽縣、懷遠縣、定遠縣、鳳台縣、壽州、宿州(領靈璧縣),潁州府轄阜陽縣、潁上縣、霍邱縣、渦陽縣、亳州、太和縣、蒙城縣,六安直隸州轄霍山縣、英山縣(今屬湖北省),泗州直隸州轄天長縣、五河縣、盱眙縣(今屬江蘇省)。安廬滁和道領2府2直隸州,共14縣(州)。安慶府轄懷寧縣、桐城縣、潛山縣、太湖縣、宿松縣、望江縣,廬州府轄合肥縣、舒城縣、廬江縣、巢縣、無為州,滁州(直隸州),轄全椒縣、來安縣,和州直隸州轄含山縣。徽寧池太道領4府1直隸州,共22縣。徽州府轄歙縣、休寧縣、祁門縣、黟縣、績溪縣、婺源縣(今屬江西省),寧國府轄宣城縣、寧國縣、涇縣、太平縣、旌德縣、南陵縣,池州府轄貴池縣、青陽縣、銅陵縣、石埭縣、建德縣、東流縣,太平府轄當塗縣、蕪湖縣、繁昌縣,廣德直隸州轄建平縣。與現今安徽轄區比較,少碭山縣、蕭縣,屬江蘇省淮徐道,多婺源縣、盱眙縣、英山縣,基本與今安徽境域同。

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時期,實行省、道、縣三級制。安慶道轄懷寧、桐城、太湖、潛山、宿松、望江、合肥、廬江、舒城、巢縣、無為、和縣、含山、六安、霍山、英山等16縣,蕪湖道轄蕪湖、繁昌、當塗、宣城、南陵、涇縣、太平、旌德、寧國、歙縣、休寧、祁門、績溪、貴池、銅陵、石埭、東流、至德、青陽、廣德、黟縣、婺源等22縣,淮泗道轄鳳陽、定遠、鳳台、懷遠、靈璧、壽縣、宿縣、阜陽、潁上、太和、霍邱、蒙城、渦陽、亳縣、泗縣、五河、盱眙、天長、滁縣、全椒、來安等21縣。共59縣。今碭山縣、蕭縣屬江蘇省徐海道。

國民黨統治安徽後,於1928年改行省、縣兩級制,設60縣。1932年,推行行政督察專員制,為省的派出機構,所轄區稱為專區。安徽全省劃為10個專區。1945年,第一專區轄懷寧、桐城、潛山、宿松、望江、太湖、岳西等7縣,第二專區轄六安、立煌、舒城、霍山、霍邱等5縣,第三專區轄阜陽、亳縣、臨泉、潁上、太和、渦陽等6縣,第四專區轄宿縣、蒙城、靈璧、五河、泗縣等5縣,第五專區轄嘉山、鳳陽、滁縣、來安、天長、盱眙(今屬江蘇省)等6縣,第六專區轄蕪湖、宣城、涇縣、廣德、當塗、南陵、郎溪、繁昌等8縣,第七專區轄休寧、歙縣、祁門、黟縣、績溪、寧國、旌德、婺源(今屬江西省)等8縣,第八專區轄貴池、至德、太平、東流、石埭、青陽、銅陵等7縣,第九專區轄巢縣、全椒、和縣、含山、無為、廬江等6縣,第十專區轄壽縣、合肥、定遠、懷遠、鳳台等5縣。1947年元旦,正式成立蚌埠市。至此,安徽省轄1市63縣,碭山縣、蕭縣仍屬江蘇省。

1949年5月,中共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和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建國後,1952年8月,撤銷皖北、皖南行署,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省會設在合肥。

D. 中國哪個省歷史歷史最悠久

是河南,古中國原來就是直河南那一帶,在夏朝時間中國沒有走出河南省,到了商朝開始漫漫的中國擴大了,但是也就是在黃河中下游一帶,到了周朝時間中國擴大到長江北岸了,南岸仍然是沒有開發

E. 河南哪個城市與安徽交界

截至2018年12月,河南和安徽交界線較長,沿線城市有周口、商丘、信陽、阜陽、亳州等。

1、周口

周口市,河南省轄地級市,位於中國河南省東南部,地處沙河、潁河、賈魯河交匯處。東臨安徽省阜陽市,西接河南漯河市、許昌市,南與駐馬店市相連,北與開封、商丘市接壤。

周口市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距今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太昊伏羲氏在此建都,炎帝神農氏播種五穀,開創了中華民族的遠古文明。周口古屬陳國,戰國末期,為楚都所在地,史稱郢陳。

2、商丘

商丘,簡稱「商」,河南省地級市。東西橫跨168公里,南北縱貫128公里,東望安徽淮北、江蘇徐州,西接河南開封,南襟河南周口、安徽亳州,北臨山東菏澤、濟寧。商丘市轄區面積約占河南省總面積的6.4%,區域面積10704平方公里。

商丘市是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商丘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商部族的起源和聚居地、商朝最早的建都地、商人商品商業的發源地、商文明的誕生地,有「華商之源」的美譽。


3、信陽

信陽,古稱義陽、弋陽、申州,又名申城,為河南省地級市,地處河南省最南部、淮河上游,東連安徽,南接湖北,為三省通衢,是江淮河漢之間的戰略要地,也是中國南北地理、氣候、文化的過渡帶。

信陽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有「江南北國、北國江南」之美譽。信陽有著豫風楚韻的地域文化,楚文化與中原文化在這里交融,形成了信陽獨特的人文環境。信陽是孫叔敖、息夫人、春申君、司馬光、鄭成功等歷史名人的故鄉。

4、阜陽

阜陽,古稱汝陰、順昌、潁州,位於安徽省西北部,華北平原南端。西北部與河南省周口市,西與河南省新蔡縣相鄰,西南部與河南省信陽市相接,北部、東北部與亳州市毗鄰,東部與淮南市相連,南部與六安市隔淮河相望。

5、亳州

亳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活動。西周時,姜姓焦國遷都於此,修築焦城。自秦時置譙縣以來,歷經朝代更迭,大都系州、郡或縣建制,其間魏皇初二年封譙郡為 「陪都」。元至正十五年,劉福通起兵反元,擁韓林兒在亳州稱帝,以亳州為國都三年。

F. 河南與山西哪個歷史久遠

山西

山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還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女媧補天」的傳說就發生在山西。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和炎帝都曾在山西活動。我國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堯、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為「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濟市)」、「禹都安邑(今夏縣)」。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時,大同(當時稱平城)曾作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時。隋朝末年,李淵父子起兵晉陽(今太原市),繼而奪取長安,建立唐朝,後把太原定為大唐帝國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連年戰亂,災荒頻繁,而山西尤其是晉南一帶,經濟繁榮,人口稠密,成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區。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內,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幾次。洪洞縣大槐樹是當時一個主要移民站。全國不少地方流傳的「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即由此而來。明清時期,晉商和山西票號的崛起,著稱中外。

河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遠在新石器時代,中原人民就創造了著名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歷史上, 河南長期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先後有20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於河南,中國八大古都河南有四個,即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殷商古都安陽和商城鄭州,中國四千年建都史,建都於河南的就有2000年.

G. 安徽省的哪一個縣城歷史悠久,詩仙李白曾來此作詩

安徽省,簡稱“皖”,省會合肥。清朝康熙年間,安徽因江南省東西分置而建省,得名於“安慶府”與“徽州府”之首字。在地理位置上,安徽省東鄰江蘇、浙江,西連湖北、河南、南毗江西,北與山東接壤。作為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安徽省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截至2018年底,安徽省下轄16個省轄市,7個縣級市,54個縣,44個市轄區。其中,就當塗縣來說,人口超40萬,隸屬於馬鞍山市。在歷史上,詩仙李白七次游歷當塗,寫就《望天門山》等56首千古絕唱。北宋著名詞人李之儀,寫下了“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傳唱千年的經典詩詞。

最後,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以太平府直隸京師,當塗縣屬之。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為江蘇、安徽二省,當塗縣屬安徽省太平府。到了1912年,廢太平府,當塗縣直屬安徽省。1914年6月,設立蕪湖道,當塗縣屬之。。1971年3月,當塗縣屬蕪湖地區。1983年7月,當塗縣改屬馬鞍山市。如今,當塗縣仍屬安徽省馬鞍山市。截至2018年底,當塗縣總面積達1002平方千米,總人口約為47萬人。

H. 安徽省的什麼地區歷史悠久是中國青銅文明發祥地之一

安徽省,簡稱“皖”,省會合肥。清朝康熙年間,安徽因江南省東西分置而建省,得名於“安慶府”與“徽州府”之首字。在地理位置上,安徽省東鄰江蘇、浙江,西連湖北、河南、南毗江西,北與山東接壤。作為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安徽省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截至2018年底,安徽省下轄16個省轄市,7個縣級市,54個縣,44個市轄區。其中,就義安區來說,人口超20萬,隸屬於銅陵市。義安區歷史悠久,義安一名始現於唐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是中國青銅文明發祥地之一,采冶歷史迄今已有三千年,境內擁有金牛洞古采礦遺址、木魚山古礦冶遺址。

最後,元朝時期,銅陵縣屬池州路,該地區屬之。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改池州路為池州府,銅陵縣屬之。清朝取代明朝後,今義安區一帶仍屬池州府銅陵縣。到了1914年,銅陵縣屬安徽省蕪湖道。1928年,銅陵縣直屬於安徽省。1974年3月,銅陵縣屬銅陵市。2015年12月,撤銷銅陵縣,設立銅陵市義安區。截至2018年底,義安區總面積達845平方千米,戶籍人口約為29萬人,常住人口約為26萬人。

I. 河南和陝西哪個省歷史悠久

陝西歷史悠久。陝西212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河南是約50萬年前有人類在這里生息和繁衍。

陝西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212萬年前的西安藍田上陳遺址,是東北亞最早人類活動遺址,比此前公認的中國境內最早原始人類「元謀人」還要早42萬年,改寫歷史教科書。26萬年之前的渭南大荔人,是中國人直系祖先的起源,打破了現代人類全部是非洲祖先後裔的認知。

80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始祖母、炎帝和黃帝的遠祖、伏羲和女媧的母親、華胥國女首領華胥氏,創造了中國的漁獵、農耕文化,開創了中華八千年文明史,從華胥到華夏,從華夏到中華,形成了一脈相承的中華民族文化,是華夏文明的源頭。

河南地處黃河中下游,是中國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至遲在50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生息和繁衍。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時期,這里就產生了農業、畜牧業和制陶等手工業;到了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中晚期,中原進入了石、銅器並用時代,產生了私有制和階級的萌芽。

(9)安徽與河南哪個歷史悠久擴展閱讀

1、陝西區劃現狀

截至2018年,陝西省下轄10個地級市、30個市轄區、5個縣級市、72個縣。陝西省人民政府駐西安市新城區新城大院。

2、河南區劃現狀

截至2019年5月,河南轄鄭州、開封、洛陽、平頂山、安陽、鶴壁、新鄉、焦作、濮陽、許昌、漯河、三門峽、南陽、商丘、信陽、周口、駐馬店等17個省轄市。

濟源市1個省直管市,20個縣級市,85個縣,52個市轄區,1791個鄉鎮,660個街道辦事處。省政府駐鄭州市金水區金水東路22號。

閱讀全文

與安徽與河南哪個歷史悠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