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古代治水名人
今天這里為您介紹三位歷史上治水卓有成效的治水英雄——大禹、李冰和王景。正是他們的治水有方,造就了富饒的華夏土地。
1、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2、李冰治水
李冰治水
李冰(生卒年、出生地不詳),戰國時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為蜀郡(今成都一帶)太守。期間,他征發民工在岷江流域興辦許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為著名。
3、王景治水
王景治水
自古以來,黃河就在中原大地上不斷地決口和改道,給中原人民帶來了數不清的災難和痛苦。黃河泛濫不止,漢政府幾次堵決口都不成功,黃河還有個支流,從滎陽附近分出,叫做汴渠。發大水時,汴渠便被沖得一塌糊塗,漢明帝即位之前,黃河兩岸的百姓受水害已經長達60餘年了。到明帝劉庄在位時,出現一位叫王景的能人,他在治水方面頗有成果。
㈡ 歷史上有哪些治水名人 我國歷史上治水的名人
大禹等。
大禹治水(鯀禹治水)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他是黃帝內的後容代,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㈢ 治水名人有哪些
1、禹,中國傳說中古代部落聯盟領袖,是中國最早治理大洪水的領袖人物。他改以前邊單純用堵的辦法為疏導的辦法,取得了成功。他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至今為人所傳頌。他的治水思想至今仍值得借鑒。
2、孫叔敖,楚國期思人,當時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水利家。公元前605年,主持興建了我國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婁灌區。
因該灌區的兩條引水河總長為100餘里,公元前598-前591領導修建了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以稱安豐塘,其周長 120許里,灌田萬頃,迄今2500多年一直發揮著灌溉效益。
3、西門豹 ,河北人,戰國時期魏國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水利家。魏文侯時曾任鄴令,主持修築引漳十二渠灌溉工程,在漳河上建無壩取水樞紐和12座低溢流堰,引出12條灌渠,既減少了河水泛濫之禍,又肥沃了土壤。
引漳十二渠經人們的不斷整治,灌溉效益一直延續到唐代至德年間(756-758年),有1000多年。西門豹死後,鄴地百姓在他治水的地方興建了西門豹大夫廟,宋、明、清三朝還為他樹立了碑碣。直到現在,河北臨漳地區還有一條渠道叫西門子渠。
4、李冰,秦昭王滅周後(公元前256-前251),任蜀守,領導興修了一批水利工程,其中最主要的是都江堰工程。都江堰工程至今仍發揮著巨大的灌溉效益。為紀念李冰,早在唐代就興建了李冰祠。
5、王景,琅琊不其(今山東即墨縣西南)人,東漢水利家。自幼「廣窺眾書」,學識淵博,掌握多種技藝,尤其熱心於水利工程建設。永平十二年(69年)主持由幾十萬人參加的治理黃河、汴河。
使桀驁不馴的黃河安流800年,後人對王景「河、汴分流」,固定了河道,給予很高的評價。歷史上對王景充滿了贊揚之詞:「王景治河,千載無患」。
㈣ 我國古代有哪些治水的名人
古代治水名人很多,主要有:
鯀、禹父子二人
鄭國(人名,鄭國渠修建者)
李冰
西門豹
㈤ 治水名人有哪些
中國治水名人
1.禹(約公元前21世紀),中國傳說中古代部落聯盟領袖,是中國最早治理大洪水的領袖人物。他改以前邊單純用堵的辦法為疏導的辦法,取得了成功。他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至今為人所傳頌。他的治水思想至今仍值得借鑒。
2.孫叔敖(公元前770-前476年) 楚國期思(今河南淮濱期期思)人,當時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水利家。公元前605年,主持興建了我國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婁灌區。因該灌區的兩條引水河總長為100餘里,公元前598-前591領導修建了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以稱安豐塘,其周長120許里,灌田萬頃,迄今2500多年一直發揮著灌溉效益。
3.西門豹 河北人,戰國時期魏國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水利家。魏文侯時曾任鄴令,主持修築引漳十二渠灌溉工程,在漳河上建無壩取水樞紐和12座低溢流堰,引出12條灌渠,既減少了河水泛濫之禍,又肥沃了土壤。引漳十二渠經人們的不斷整治,灌溉效益一直延續到唐代至德年間(756-758年),有1000多年。西門豹死後,鄴地百姓在他治水的地方興建了西門豹大夫廟,宋、明、清三朝還為他樹立了碑碣。直到現在,河北臨漳地區還有一條渠道叫西門子渠。
4.李冰,秦昭王滅周後(公元前256-前251),任蜀守,領導興修了一批水利工程,其中最主要的是都江堰工程。都江堰工程至今仍發揮著巨大的灌溉效益。為紀念李冰,早在唐代就興建了李冰祠。
㈥ 除了大禹和李冰,還有我國歷史上治水的人有誰。
縱觀中國歷史上的治水名人,他們除了擁有豐富的水利知識和人定勝天的堅定信念之外,還都有著心繫天下、奉獻於民的高尚品德。今人不但要借鑒他們的治水策略,更要學習他們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
大禹(約公元前21世紀),中國傳說中古代部落聯盟領袖,是中國最早治理大洪水的領袖人物。他改"堵"為"疏",取得了成功。他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至今為人所傳頌。他的治水思想至今仍值得借鑒。
孫叔敖(公元前770-前476年),楚國期思(今河南淮濱期期思)人,當時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水利家。公元前605年,主持興建了我國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婁灌區。公元前598-前591他領導修建了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以稱安豐塘,其周長120許里,灌田萬頃,迄今2500多年一直發揮著灌溉效益。
西門豹,河北人,戰國時期魏國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水利家。魏文侯時曾任鄴令,主持修築引漳十二渠灌溉工程,在漳河上建無壩取水樞紐和12座低溢流堰,引出12條灌渠,既減少了河水泛濫之禍,又肥沃了土壤。引漳十二渠經人們的不斷整治,灌溉效益一直延續到唐代至德年間(756-758年)。西門豹死後,鄴地百姓在他治水的地方興建了西門豹大夫廟,宋、明、清三朝還為他樹立了碑碣。直到現在,河北臨漳地區還有一條渠道叫西門子渠。
李冰,秦昭王滅周後(公元前256-前251),任蜀守,領導興修了一批水利工程,其中最主要的是都江堰工程。都江堰工程至今仍發揮著巨大的灌溉效益。為紀念李冰,早在唐代就興建了李冰祠。
㈦ 我國歷史上治水的名人有哪些
1.禹(約公元前21世紀),中國傳說中古代部落聯盟領袖,是中國最早治理大洪水的領袖人物。他改以前邊單純用堵的辦法為疏導的辦法,取得了成功。他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至今為人所傳頌。他的治水思想至今仍值得借鑒。
2. 孫叔敖(公元前770-前476年) 楚國期思(今河南淮濱期期思)人,當時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水利家。公元前605年,主持興建了我國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婁灌區。因該灌區的兩條引水河總長為100餘里,公元前598-前591領導修建了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以稱安豐塘,其周長 120許里,灌田萬頃,迄今2500多年一直發揮著灌溉效益。
3.西門豹 河北人,戰國時期魏國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水利家。魏文侯時曾任鄴令,主持修築引漳十二渠灌溉工程,在漳河上建無壩取水樞紐和12座低溢流堰,引出12條灌渠,既減少了河水泛濫之禍,又肥沃了土壤。引漳十二渠經人們的不斷整治,灌溉效益一直延續到唐代至德年間(756-758年),有1000多年。西門豹死後,鄴地百姓在他治水的地方興建了西門豹大夫廟,宋、明、清三朝還為他樹立了碑碣。直到現在,河北臨漳地區還有一條渠道叫西門子渠。
4.李冰,秦昭王滅周後(公元前256-前251),任蜀守,領導興修了一批水利工程,其中最主要的是都江堰工程。都江堰工程至今仍發揮著巨大的灌溉效益。為紀念李冰,早在唐代就興建了李冰祠。
訪問紀念李冰的網站
5. 王景(約公元20-90年) 琅琊不其(今山東即墨縣西南)人,東漢水利家。自幼「廣窺眾書」,學識淵博,掌握多種技藝,尤其熱心於水利工程建設。永平十二年(69年)主持由幾十萬人參加的治理黃河、汴河。使桀驁不馴的黃河安流800年,後人對王景「河、汴分流」,固定了河道,給予很高的評價。歷史上對王景充滿了贊揚之詞:「王景治河,千載無患」。
6.范仲淹(989-1052),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范仲淹出生在一個貧苦農家,兩歲喪父。他從小有志,發憤讀書。26歲中進士,開始做官。文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武官至樞密副使(宋朝軍事機關樞密院的副長官),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倡言。他在水利方面也作出了不朽業績。曾在江蘇東部海濱修築捍海大堤——范公堤,恩澤後代。在治理太湖時期,結合自已的治水實踐,提出了「浚河、修圩、置閘」三者並重的治水方針,較妥善地解決了蓄與泄、擋與排、水與田之間的矛盾,至今仍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7. 王安石(1021-1086) 江西撫州人,北宋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和思想家。他所主持的變法,在歷史上有較大影響。變法期間,他制訂了發展農業的各種新法,其中《農田水利約束》是我國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農田水利法。《農田水利約束》的頒布和實施,大大調動了全國人民興修水利的積極性。形成了「四方爭言農田水利,古堰陂塘,悉務興復」的喜人景象。許多地方在新法的彭勵下,自動組織起來,大興農田水利,形成了一次水利建設高潮。
8.郭守敬(1231-1316) 河北邢台人,元代傑出的科學家,對天文、歷法、水利三方面貢獻很大。中統三年(1262年)提出修治燕京附近運道、開發邢台、磁州農田水利及豫北沁河、丹河水利等六項建議,這些建議得到元始祖忽必烈的稱贊,並被任命為「提舉諸路河渠」,受命負責河流與渠道的整修、管理事務。中統四年(1263年),郭守敬因興修水利有功,升任副河渠使。1264年在西夏地方行政長官張文謙的支持下,在寧夏等地修復、新建了數十條引黃灌溉渠道,並修建了許多水閘。至今仍在發揮作用的唐徠渠、漢延渠等十幾條渠道就是當時重修的。次年郭守敬升任都水少監,協助都水掌管全國的水利事務。回到大都後,郭守敬提出重開金口河,以引渾河(今永定河)之水入大都,興漕運與灌溉之利。至1266年,全面整修了金口河,使這條舊渠道起到了既能灌溉又能漕運的作用。至元八年(1271年)郭守敬升任都水監,掌管全國水利工作。元十二年(1275年)元朝庭開始修築京杭大運河,郭守敬奉命勘察了今山東西南的泗水、汶水、御河等主要河流,設計了京杭大運河山東段的河道線路,為運河全面溝通奠定了基礎。至元十三年任工部郎中,不久又調至太史局,負責制訂新歷法。至元十七年完成了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最精確的《授時歷》。郭守敬還研製成功了近二十種觀測天象儀器,組織實施了規模宏大的「四海測」計劃。提出了以海平面為地形測量的基點的科學理論及「海拔」的概念。元二十八年復任都水監,修復通惠河工程。至元三十一年任文館大學士知太史院事。郭守敬是與張衡、祖沖之等人齊名的我國古代八大科學家之一,是十三世紀末登上世界科學高峰的傑出人物。
9.潘季馴(1521-1595),烏程(今浙江湖州)人,明工治河專家。30歲中進士,嘉靖末至萬曆中,4次任總理河道大臣,主持治理黃河、運河等,在實踐上和理論上都有重要貢獻。提出著名的「束水攻沙」理論,對以後治河有很大影響。其代表作《河防一覽》,共14卷。
10. 李儀址(1882-1938),1909年畢業於京師大學堂,先後赴德國皇家工程大學和但澤工業大學學習土木工程和水利,1915年與張謇一道創辦了南京河海工程學校(現河海大學的前身),引進西水利技術。主持興建了陝西涇惠渠、渭惠渠等灌溉工程。曾任陝西省水利局局長、渭北水利工程總局總工程師范、擔任中國水利工程學會第一至第六任會長,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長兼總工程師,導淮委員總工程師、揚子江水利委員會顧問等,為我國近代治水的先驅。
㈧ 中國古代治水的名人是誰
禹(約公元前21世紀),姒姓夏後氏,中國傳說中古代部落聯盟領袖,是中國最早治理大洪水的領袖人物。他改以前邊單純用堵的辦法為疏導的辦法,取得了成功。他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至今為人所傳頌。
孫叔敖(公元前770-前476年) 楚國期思(今河南淮濱期期思)人,當時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水利家。公元前605年,主持興建了我國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婁灌區。
因該灌區的兩條引水河總長為100餘里,公元前598-前591領導修建了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以稱安豐塘,其周長 120許里,灌田萬頃,迄今2500多年一直發揮著灌溉效益。
西門豹河北人,戰國時期魏國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水利家。魏文侯時曾任鄴令,主持修築引漳十二渠灌溉工程,「西門豹即發民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在漳河上建無壩取水樞紐和12座低溢流堰,引出12條灌渠,既減少了河水泛濫之禍,又肥沃了土壤。
李冰,秦昭王滅周後(公元前256-前251),任蜀守,領導興修了一批水利工程,其中最主要的是都江堰工程。都江堰工程至今仍發揮著巨大的灌溉效益。為紀念李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修建了二王廟,唐代就興建了李冰祠。
王景(約公元20-90年) 琅琊不其(今山東即墨縣西南)人,東漢水利家。自幼「廣窺眾書」,學識淵博,掌握多種技藝,尤其熱心於水利工程建設。永平十二年(69年)主持由幾十萬人參加的治理黃河、汴河。
使桀驁不馴的黃河安流800年,後人對王景「河、汴分流」,固定了河道,給予很高的評價。歷史上對王景充滿了贊揚之詞:「王景治河,千載無患」。
(8)我國歷史上治水的名人有哪些擴展閱讀
治水的意義:
中國是農耕國家,水利對農業有著重大的意義。我國是河湖眾多的國家,所以治水在我們國家是至關重要的。
但是,由於受季風氣候的影響,降水的時空分布不均勻,各大江河流域洪澇、乾旱災害發生頻繁、嚴重的國家,在三千多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其中發生洪澇災害的年度有兩千兩百多年。各朝各代政府也都非常重視治水(河務)。
因為水災不但會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如果救災不及時或不恰當,還會使大量的災民變流民、流民變暴民給社會經濟、人們正常生活帶來巨大損失,甚至而因此產生動亂,影響社會穩定。因此治水意義重大。
新中國以來也發生過多次大的水災,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和國家領導人總是第一時間出現在災區抗洪救險,使天災變成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國家也投資興建了一大批水利設施,用於防洪減災。
㈨ 歷史上有哪些治水名人
1.禹(約公元前21世紀),中國傳說中古代部落聯盟領袖,是中國最早治理大洪水的領袖人物。他改以前邊單純用堵的辦法為疏導的辦法,取得了成功。他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至今為人所傳頌。他的治水思想至今仍值得借鑒。
2.孫叔敖(公元前770-前476年)楚國期思(今河南淮濱期期思)人,當時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水利家。公元前605年,主持興建了我國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婁灌區。因該灌區的兩條引水河總長為100餘里,公元前598-前591領導修建了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以稱安豐塘,其周長120許里,灌田萬頃,迄今2500多年一直發揮著灌溉效益。
3.西門豹河北人,戰國時期魏國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水利家。魏文侯時曾任鄴令,主持修築引漳十二渠灌溉工程,在漳河上建無壩取水樞紐和12座低溢流堰,引出12條灌渠,既減少了河水泛濫之禍,又肥沃了土壤。引漳十二渠經人們的不斷整治,灌溉效益一直延續到唐代至德年間(756-758年),有1000多年。西門豹死後,鄴地百姓在他治水的地方興建了西門豹大夫廟,宋、明、清三朝還為他樹立了碑碣。直到現在,河北臨漳地區還有一條渠道叫西門子渠。
4.李冰,秦昭王滅周後(公元前256-前251),任蜀守,領導興修了一批水利工程,其中最主要的是都江堰工程。都江堰工程至今仍發揮著巨大的灌溉效益。為紀念李冰,早在唐代就興建了李冰祠。
5.王景(約公元20-90年)琅琊不其(今山東即墨縣西南)人,東漢水利家。自幼「廣窺眾書」,學識淵博,掌握多種技藝,尤其熱心於水利工程建設。永平十二年(69年)主持由幾十萬人參加的治理黃河、汴河。使桀驁不馴的黃河安流800年,後人對王景「河、汴分流」,固定了河道,給予很高的評價。歷史上對王景充滿了贊揚之詞:「王景治河,千載無患」。
6.范仲淹(989-1052),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范仲淹出生在一個貧苦農家,兩歲喪父。他從小有志,發憤讀書。26歲中進士,開始做官。文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武官至樞密副使(宋朝軍事機關樞密院的副長官),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倡言。他在水利方面也作出了不朽業績。曾在江蘇東部海濱修築捍海大堤——范公堤,恩澤後代。在治理太湖時期,結合自已的治水實踐,提出了「浚河、修圩、置閘」三者並重的治水方針,較妥善地解決了蓄與泄、擋與排、水與田之間的矛盾,至今仍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7.王安石(1021-1086)江西撫州人,北宋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和思想家。他所主持的變法,在歷史上有較大影響。變法期間,他制訂了發展農業的各種新法,其中《農田水利約束》是我國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農田水利法。《農田水利約束》的頒布和實施,大大調動了全國人民興修水利的積極性。形成了「四方爭言農田水利,古堰陂塘,悉務興復」的喜人景象。許多地方在新法的彭勵下,自動組織起來,大興農田水利,形成了一次水利建設高潮。
8.郭守敬(1231-1316)河北邢台人,元代傑出的科學家,對天文、歷法、水利三方面貢獻很大。中統三年(1262年)提出修治燕京附近運道、開發邢台、磁州農田水利及豫北沁河、丹河水利等六項建議,這些建議得到元始祖忽必烈的稱贊,並被任命為「提舉諸路河渠」,受命負責河流與渠道的整修、管理事務。中統四年(1263年),郭守敬因興修水利有功,升任副河渠使。1264年在西夏地方行政長官張文謙的支持下,在寧夏等地修復、新建了數十條引黃灌溉渠道,並修建了許多水閘。至今仍在發揮作用的唐徠渠、漢延渠等十幾條渠道就是當時重修的。次年郭守敬升任都水少監,協助都水掌管全國的水利事務。回到大都後,郭守敬提出重開金口河,以引渾河(今永定河)之水入大都,興漕運與灌溉之利。至1266年,全面整修了金口河,使這條舊渠道起到了既能灌溉又能漕運的作用。至元八年(1271年)郭守敬升任都水監,掌管全國水利工作。元十二年(1275年)元朝庭開始修築京杭大運河,郭守敬奉命勘察了今山東西南的泗水、汶水、御河等主要河流,設計了京杭大運河山東段的河道線路,為運河全面溝通奠定了基礎。至元十三年任工部郎中,不久又調至太史局,負責制訂新歷法。至元十七年完成了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最精確的《授時歷》。郭守敬還研製成功了近二十種觀測天象儀器,組織實施了規模宏大的「四海測」計劃。提出了以海平面為地形測量的基點的科學理論及「海拔」的概念。元二十八年復任都水監,修復通惠河工程。至元三十一年任文館大學士知太史院事。郭守敬是與張衡、祖沖之等人齊名的我國古代八大科學家之一,是十三世紀末登上世界科學高峰的傑出人物。
9.潘季馴(1521-1595),烏程(今浙江湖州)人,明工治河專家。30歲中進士,嘉靖末至萬曆中,4次任總理河道大臣,主持治理黃河、運河等,在實踐上和理論上都有重要貢獻。提出著名的「束水攻沙」理論,對以後治河有很大影響。其代表作《河防一覽》,共14卷。
10.李儀址(1882-1938),1909年畢業於京師大學堂,先後赴德國皇家工程大學和但澤工業大學學習土木工程和水利,1915年與張謇一道創辦了南京河海工程學校(現河海大學的前身),引進西水利技術。主持興建了陝西涇惠渠、渭惠渠等灌溉工程。曾任陝西省水利局局長、渭北水利工程總局總工程師范、擔任中國水利工程學會第一至第六任會長,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長兼總工程師,導淮委員總工程師、揚子江水利委員會顧問等,為我國近代治水的先驅。
㈩ 我國歷史上治水的人,除了大禹還有哪些人
還有李冰,戰國時代秦國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為版蜀郡(今成都一帶權)太守。期間,李冰治水,創建了奇功,其建堰的指導思想,就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他征發民工在岷江流域興辦許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為著名。幾千年來,該工程為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奠定堅實的基礎。後世為紀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廟。都江堰也成為著名的風景名勝。
還有東漢王景,漢平帝時,黃河決口,在洋渠一帶泛濫了60餘年,究(今山東金鄉東北)豫(今安徽毫縣)多被水患。 69年(永平十二年)漢明帝擢用王景,發民卒數十萬治河。
王景測量地勢,開鑿山阜,建立水門,自萊陽五千乘口築堤長千餘里,使河、汴分流,黃河由東北入海,沐渠由東南入泅水。河水侵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