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安徽省樅陽縣八年級下冊歷史基礎訓練第13課
八年級歷史下冊基礎練習題(含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1.為粉碎敵人的全面進攻,人民解放軍的主要作戰方法是()A.游擊戰B.運動戰C.陣地戰D.攻堅戰2.毛澤東指出:我們必須打敗蔣介石,我們一定能夠打敗蔣介石。這一論斷告訴我們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是()A.精良武器裝備B.正確的戰略戰術C.外部援助D.人民群眾的支持3.全面進攻失敗後,蔣介石實行重點進攻的「雙矛攻勢」是指()A.中原解放區B.山東解放區C.陝甘寧解放區D.晉冀魯豫解放區4.1949年,轉戰陝北的解放軍是()A.西北野戰軍B.中原野戰軍C.華北野戰軍D.華東野戰軍5.蔣介石驚呼「這是我軍剿匪以來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是指()A.佔領延安而未能摧毀中共首腦機關B.未能阻止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C.孟良崮戰役整編七十四師全軍覆滅D.美國的軍事援助遲遲不到6.1947年3月,中共中央撤離延安是在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__時()A.山東解放區B.中原解放區C.陝甘寧解放區D.大別山根據地7.1947年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的主攻方向是()A.東北地區B.西北地區C.華東地區D.中原地區8.毛澤東指出:「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文中的轉折點是指()A.三路大軍挺進中原B.抗日戰爭勝利C.孟良崮戰役勝利D.三大戰役勝利9.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開辟的第一塊根據地是()A.魯西南根據地B.晉察冀根據地C.大別山根據地D.陝甘寧根據地10.人民解放戰爭中,中共中央主動撤離延安的目的是()A.實現戰略轉移B.爭取戰略主動C.指揮全國戰爭D.轉移到河北西柏坡村二、材料分析新課標第一網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47年3月,蔣介石軍隊由於戰線拉長,兵力不足,被迫將其全面進攻改為對山東和陝北兩個解放區的重點進攻。蔣介石企圖利用其34個旅共25萬人的兵力,在3天內攻佔延安,在3個月內聚殲西北野戰軍於延安及其以北地區,或逼迫西北野戰軍東渡黃河。材料二為了粉碎國民黨對陝北的重點進攻,中共中央決定:以陝甘寧和晉綏解放區的部隊組成西北野戰軍,由彭德懷任司令員。西北野戰軍在具體的作戰方針上決定實行誘敵深入的方針,依靠優越的群眾條件和有利的地形,大打人民戰爭,運用「蘑菇」戰術,集中優勢兵力尋機殲敵。Xkb1.com材料三1947年國民黨佔領延安後,得意地說,當年毛澤東在瑞金,被我們打得長征,跑到陝北,現在在延安,又被我們打得被迫長征。(1)根據材料一、材料二的內容,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共中央面對蔣介石的重點進攻做出了怎樣的戰略布署?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西北野戰軍採取「蘑菇」戰術的依據有哪些?(2)針對蔣介石的強大攻勢,中共中央仍留守陝甘寧解放區的意義何在?(3)材料三中的兩個「長征」分別指的是什麼歷史事件?這兩個「長征」有什麼相似之處?其結果如何?(4)兩個「長征」及其結果對你有什麼啟示?1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我軍第二年的基本任務是:舉行全國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在外線大量殲敵……我軍第二年的部分任務是:以一部分地方部隊,繼續在內線作戰,殲滅內線敵人,收復失地。——引自《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材料二下文是毛澤東對一次戰略部署的生動比喻:蔣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於陝北、山東,搞重點進攻,好比兩個拳頭一張,胸膛就露出來了。這樣的兵力部署很像一個啞鈴,兩頭粗,中間細。兩頭力量強,還有攻勢;中間力量弱,處於防禦。我們就攻其薄弱部分,從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敵人胸膛。(1)材料一中所說的「內線」和「外線」分別是指什麼?(2)材料二中「像一把尖刀,插入敵人的胸膛」的戰略部署指的是什麼?「敵人胸膛」指的是哪裡?(3)材料二中的戰略布署的意義有哪些?核心意義是什麼?答案:1.B2.D3.C4.A5.C6.C7.D8.A9.C10.B11.(1)撤離延安;依據包括:敵我力量相差懸殊,陝北優越的群眾條件,陝北高原的有利地形。(2)極大地鼓舞了解放區軍民的戰斗意志和勝利信心。(3)1934-1936年紅軍長征,1947年中共中央轉戰陝北。相似之處是路線比較曲折,也比較艱辛等。結果:1936年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長征結束,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1947年中共中央轉戰陝北粉碎了國民黨對陝甘寧解放區的重點進攻。(4)啟示:答案多元,如高瞻遠矚,審時度勢,靈活多變等,言之有理即可。12.(1)「內線」指解放區,「外線」指國統區。(2)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南京和武漢。(3)見課本P12頁,其核心意義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提綱:第一單元走向社會主義之路第1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籌建新中國(第一屆政協會議)(一)時間:1949年9月地點:北平(二)內容:1、制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共同綱領》)---臨時憲法(1)新中國的名稱:中華人民共和車(2)新中國的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2、選舉中央人民政府領導----毛澤東為政府主席3、大會確定:國旗為五星紅旗;代國歌為《義勇軍進行曲》;首都為北京;採用公元紀年。(三)作用: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好准備工作。二、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的標志)(一)中央政府第一次會議1、接受《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2、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朱德為解放軍總司令。(二)大典盛況1、時間:1949年10月1日2、毛澤東宣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三)新中國成立的意義1、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取得勝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的結束;2、中國人民站立起來,成為主人;3、中國歷史揭開了新的篇章。三、解放大陸1、殲滅國民黨殘余軍隊:向西北、中南和西南進軍;2、1951年同西藏鑒定和平協議,西藏和平解放。第二課為鞏固新中國而斗爭一、土地改革1、時間:1950--1952年底文件:《中國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2、作用(意義):徹底廢除封建土地剝削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愛民成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1、原因:美國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干涉中國內政;並越過中朝邊境,轟炸中國東北邊境的地區,嚴重威脅新中國的安全。為保家衛國(目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抗美援朝。2、總司令:彭德懷英雄人物:黃繼光邱少雲3、結束: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定》的簽定----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威望。第三課新中國的內政與外交一、內政(《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會議名稱: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1954年9月北京;2、憲法內容: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3、選舉毛澤東為主席,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二、外交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提出:1953年中印談判;(2)倡導:中、印、緬(3)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2、亞非萬隆會議:1955年---------周總理「求同存異」第4課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一、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1、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一化三改造):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2、一五計劃:(1)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2)時間:1953---1957年;(3)內容:重點發展生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完成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4)成就:一田(克拉瑪依油田)、一橋(武漢長江大橋)、三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飛機製造廠、鞍山鋼鐵公司)、六路(三公路、三鐵路)。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改動的內容改造的途徑結果及歷史意義存在的主要問題農業農業生產合作社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在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於發展速度迅猛,工作過於急促和粗糙,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偏差。手工業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資本主義工商業加工訂貨到公私合營第二單元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第6課艱難曲折的探索歷程一、**八大(1956年9月)主要貢獻: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成為黨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遺憾:被中斷,沒有堅持。二、重大失誤1、探索時期的總路線: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2、失誤的表現(1)大躍進:標志:盲目求快-------大煉鋼鐵運動。(2)人民公社化運動:特點:一大二公。3、失誤的原因:違背客觀經濟規律,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第7課「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1966—1976年)一、發動1、開始標志: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2、毛澤東《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矛頭指向劉少奇、鄧小平。二、經過1、紅衛兵運動----造反派奪權到武鬥;2、最大冤案:劉少奇案。三、結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四、評價1、性質:「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2、危害:國家政權遭到嚴重削弱;民主與法制被肆意踐踏;國民經濟發展緩慢,生產處於半停產或停產狀態;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沒有提高;對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嚴重摧殘,阻滯了全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現代化事業的發展。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拉大了。第8課鑄起共和國鋼鐵長城1964年10月:原子彈1966年:導彈1967年:氫彈1970年: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1949年:海軍和空軍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地地戰略導彈部隊、海軍潛地戰略導彈部隊、空軍戰略轟炸機部隊第9課新國中走向世界舞台一、重返聯合國:1971年10月,第26屆聯大(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二、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訪華,簽定上海《中美聯合公報》;1978年發表《建交公報》;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第三單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11課偉大的歷史轉折一、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1978年12月)-----改革開放的開始1、內容: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和實行改革開放;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2、意義: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走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共和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進行---包產到戶(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發展。三、對外開放1、經濟特區(廣東、福建):深圳、珠海、汕頭、廈門(1980年)、海南省(1985年);2、沿海開放城市:大(連)秦(皇島)青(島)煙(台)連(雲港)天(津);江(湛江)海(北海、上海)通(南通)南北;寧波三州(廣州、溫州、福州)。3、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地區、上海浦東新區。第12課欣欣向榮的科教文體事業一、科技1、1973年袁隆平----秈型雜交水稻(東方魔稻);2、1986年3月「八六三計劃」《高新技術研究開發計劃綱要》;3、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的應用。二、教育1、戰略思想:科教興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發展高等教育2、普九: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3、發展高等教育:1977年底恢復高考。三、其它:1、20世紀五六十年代:《青春之歌》《紅旗譜》《創業史》《紅岩》2、1981年茅盾文學獎設立;3、1991年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4、1984年第23屆奧運會金牌零的突破。第13課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一、解決港澳問題------一國兩制(鄧小平):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中國主體部分實行社會主義,港澳台地區仍然保持資本主義制度。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門。二、兩岸交流1、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2、原則:相互尊重、互補互利第14課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一、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1982年新憲法,又通過《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建立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二、市場經濟體制1993年通過《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規定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邯鄲鋼鐵總廠。建立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打破了「鐵飯碗」。三、推進建立國際新秩序1989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建立,1991年加入。WTO四、高舉偉大的旗幟1997年十五大首次使用「鄧小平理論」,成為指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旗幟。第四單元人類祖先的基業第16課當人類還是野蠻人的時候一、我們從哪裡來人類起源於猿;非洲大草原的南方古猿是人類的始祖;現代意義上的人---晚期智人出現於三四萬年前。二、種族: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自然環境的不同而產生。三、女人和男人的權力母系氏族是人類早期的社會組織(該亞);一萬年前出現農業,父系氏族開始。第17課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一、古代埃及尼羅河---公元前3100年埃及統一-----法老的陵墓金字塔。二、古代西亞公元前1894年敘利亞草原上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倫王國,漢謨拉比制定一部世界上體系完備的奴隸製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分序言、正文、結語三部分)三、古代印度1、種姓制度(等級制度):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賤民)。2、佛教:創立時間—BC6世紀;地點----印度;人物---喬達摩•悉達多(後稱釋迦牟尼);教義:反對分為等級的種姓制度,主張「眾生平等」。人生一切皆苦,苦的根源在於人有慾望,佛教的任務是教導人們消除慾望避免苦的因果。分布:東亞、東南亞傳入中國:漢朝第18課藍色的地中海文明(海洋文明)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搖籃,羅馬是希臘文明的繼承者,希臘與羅馬文明構成了地中海文明。一、海洋文明的特徵經濟上:海外貿易頻繁;政治上實行民主政治(議會制);侵略成性。二、雅典(全希臘的學校)1、民主政治的由來: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及梭倫改革。2、民主政治的表現:除十將軍外,各級官職向所有公民開放,以抽簽的方式產生;公民大會是最高的權力機構;每個公民都有機會成為陪審員、議員、公民大會的輪值主席;國家為擔任公職、參與政事的公民發放津貼。------僅適用於雅典的男性成年公民。三、羅馬1、共和國時期(公元前509---公元前27年)公元前509年建立共和國,在向地中海擴張過程中,與迦太基爆發了布匿戰爭。2、帝國--------公元前27年屋大維第19課日出之國和新月之鄉一、日本的大化革新1、時間:646年2、內容:實行班田收授法;實行租庸調制;廢除世襲貴族統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權體制,中央設二官八省,地方設國、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3、作用:為日本確立了一套在當時頗為先進的管理體制,使日本社會環境穩定,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為以後的繁榮奠定基礎。二、阿拉伯1、伊斯蘭教的創立:時間---7世紀初;地點---麥加;人物---穆罕默德。教義---安拉為宇宙天地間唯一的真神和造物主,只有信仰安拉的人死後才能進入天堂,否則墜入地獄,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仰伊斯蘭教的人通稱「穆斯林」。2、穆罕默德建立和統一阿拉伯3、阿拉伯帝國的建立-------穆罕默德的繼承者第20課西歐的基督教文明一、西歐封建制度的確立1、封建制的確立(查理•馬特改革):封君封臣制---封土製2、等級制:公、侯、伯、子、男、騎士(有封地的職業武士)二、基督教1、創立:時間---1世紀;地點---巴勒斯坦地區;人物---耶穌(基督—救世主);核心教義---宣揚對人類的博愛。2、教皇國----丕平獻土3、西歐最大的封建主----羅馬天主教會:經濟上擁有西歐三分之一的土地;政治上鼓吹教權高於王權;思想文化上壟斷文化。-------基督教文明成為中古西歐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三、中世紀的花朵-----城市琅城(爭取自治權);城市興起的意義:經濟上城市是手工業和商業集中的地區,對西歐的封建經濟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政治上,城市成為自由的樂土,並與國王結盟,共同對付封建大貴族,加速了國家的統一;文化上,城市成為世俗文化的搖籃,各種大學的建立,反映市民以態的城市文學也逐漸產生,為文藝復興的出現打下基礎。第21課古老帝國的悲劇一、強盛的帝國走向滅亡395年狄奧多西將羅馬帝國分為西羅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廷帝國);1453年東羅馬帝國為土耳其滅亡。二、啟示:一個不善於學習和吸納其他優秀文明的國家,必將被歷史所淘汰;只有善於學習、不斷創新,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拜占廷帝國的滅亡,就是因為拜占廷人封閉保守,不屑於學習和吸納其他文明的優點和長處,陶醉於已有的輝煌成就之中。第五單元古代文明的沖撞與文化成就第23課文明的沖撞與交融一、古代文明之間的暴力沖撞1、文明沖突的種類:農業文明----游牧文明;區域文明(東方文明----西方文明)2、文明沖突的表現:希波戰爭(馬拉松戰役、薩拉米斯海戰)、亞歷山大東征(使希臘文明與東方文明沖撞與交融,開啟了希臘化時代----歐幾里德、阿基米德)。3、文明沖突的作用:客觀上傳播文化、擴展文明,但對社會和人類生命財產造成損失。二、古代文明的和平交流義大利馬可•波羅在元朝時到中國,寫了《東方見聞錄》--《馬可•波羅行記》,對西方人追求財富,在海上開辟通往東方的新航路產生了很大影響。第24課昔日的輝煌一、最早的文字1、楔形文字:公元前4000年前蘇美爾人創,是最早的文字。2、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創,有固定的發音。二、文學的基石1、史詩:對祖先英雄業績的歌頌(含神話傳說)《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2、悲劇:古希臘的文學成就代表。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期《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索福克利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歐里庇得斯《美狄亞》《特洛伊婦女》。3、阿拉伯:《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三、藝術埃及---金字塔;希臘---帕台農神廟;羅馬---圓形競技場;法國---巴黎聖母院(哥特式建築);沙烏地阿拉伯----麥加清真寺文章來源蓮山(剩下的太長了,超出字數了,打不過來。。。)
B. 八年級上冊歷史期中考試知識點復習(1—13課)
八年級歷史上冊期中復習提綱
第1課 鴉片戰爭
1、林則徐虎門銷煙
(1)背景:19世紀上半期,英國成為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英國為了 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 ,掠奪白銀,向中國走私 鴉片 ,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林則徐上書 道光帝 請求嚴禁 鴉片 。
(2)經過:1839年6月3日,林則徐下令將繳獲的全部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 。
(3)影響:虎門銷煙是 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 ,顯示了 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 。領導這場斗爭的林則徐,是 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
2、鴉片戰爭(時間:1840年6月------1842年8月)
直接原因: 林則徐禁煙 。
根本原因:是 為了打開中國的市場 。
3、中英《南京條約》
(1)時間: 1842年6月
(2)內容:
①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
②中國賠款2100萬銀元
③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④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3)影響:《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 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 條約。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地位。鴉片戰爭後,中國 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會。鴉片戰爭是 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
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
1、第二次鴉片戰爭
(1)原因: 西方列強既得利益,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
(2)時間: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英法聯軍 為主凶, 美俄兩國 為幫凶。
2、火燒圓明園
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火燒 圓明園 ,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3、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俄國趁機割佔中國領土 一百五十 多萬平方千米。其中侵佔我國領土最多的條約是《 璦琿條約 》。
4、太平軍痛打洋槍隊
(1)1851年,洪秀全在 廣西桂平金田村 發動起義,建立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
(2)1853年佔領南京改為 天京 ,定為都城,建立起與清朝對峙的政權。為推翻清朝統治,太平天國派軍隊北伐和西征。
(3)1860年,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起來,成立了「 洋槍隊 」,由美國人 華爾 統領。
(4)1860年, 李秀成 在青浦痛擊了「洋槍隊」,是為「青浦大捷」。
(5)1862年9月,太平軍圍攻浙江寧波,慈溪的戰斗中,擊斃洋槍隊的頭目華爾,嚴懲了「洋槍隊」。
第3課收復新疆
1、 阿古柏侵佔新疆
(1)19世紀60至70年代,英國和俄國都虎視眈眈地想爭奪新疆,新疆面臨危機。
(2)1865年,中亞浩罕國派陸軍司令阿古柏率兵侵入新疆,佔領喀什噶爾。
2、左宗棠收復新疆
(1)「海防」(直隸總督李鴻章)與「塞防」(陝甘總督左宗棠)之爭。
(2)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 新疆軍務 ,討伐阿古柏。
(3)1878年,除 伊犁 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國懷抱。
(4)19世紀80年代初,中俄兩國簽訂條約,中國收回伊犁,但俄國割佔了中國西部的一塊領土,並索取大量賠款。
(5)1884年,為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和防務,根據左宗棠的建議,清政府在新疆設立 行省 。
(6)意義:新疆的收復,不僅打擊了侵略者的氣焰,而且維護了國家的利益,民族的尊嚴,同時對新疆的開發和建設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第4課 甲午中日戰爭
1、黃海大戰
(1)原因:日本為 實現征服朝鮮 ,侵略中國, 稱霸世界 而蓄意挑起戰爭。
(2)時間:1894年7月-----1895年4月
(3)經過:1894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
(4)主要戰役: 黃海大戰 , 威海衛戰役
(5)在黃海海戰中,愛國將領:致遠艦管帶 鄧世昌 英勇犧牲。
(6)1895年初,日軍攻佔威海衛, 北洋艦隊 全軍覆沒。
(7)結果:清朝戰敗, 簽訂《 馬關條約 》
2、《馬關條約》
(1)時間:1895年4月
(2)雙方:中國(李鴻章)和日本(伊藤博文)。
(3)內容: ①清政府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 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 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 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4)影響: 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
第5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八國聯軍攻佔北京
(1)1900年,義和團運動發展到京津地區,斗爭矛頭直指 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
(2)6月,為鎮壓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英、俄、德、法、美、日、意、奧八國聯軍2000多人隊伍,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從大沽經天津向北京進犯。在 侵略軍 遭 義和團 迎頭痛擊,狼狽逃回天津。8月中旬,攻陷北京。到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對中國人民犯下滔天罪行。
2、《辛丑條約》
(1)時間:1901年9月
(2)李鴻章與英、俄、德、法、美、日、意、奧簽訂。
(3)內容:①清政府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以海關稅收作擔保,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②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在界內居住。 ③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④清政府拆毀天津大沽到北京的炮台,允許列強各國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4)影響:《辛丑條約》的簽訂,給中國人民增加了 新的沉重的 負擔,清政府 完全成為 西方列強統治中國的 工具 ,中國 完全 淪為 社會。
3、知識聯想:中國是怎樣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答:開始淪為:鴉片戰爭——《 南京條約 》;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戰爭——《 馬關條約 》;
完全淪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辛丑條約 》,清朝政府成為他們統治中國的 。
第6課 洋務運動
1、洋務運動
(1)背景: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內外交困 。
(2)統治集團中一些較為開明的官員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強兵富國,擺脫困境,維護清朝統治,他們被稱為「洋務派」。
代表人:中央以 恭親王奕 為代表,地方以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等為代表。
(3)時間:他們從19世紀60—90年代,掀起一場「 師夷長技 」的 洋務 運動。
2、內容
(1)前期以 自強 為口號,創辦 近代軍事 工業,如:1861年, 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 1865年,李鴻章在上海創辦江南製造總局,是洋務派開辦的最大的近代軍事工業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創辦福州船政局,開辦船政學堂。
(2)後期以 求福 為口號,創辦 民用 工業,如:李鴻章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張之洞創辦的湖北織布官局和漢陽鐵廠。
(3)為實現「自強」的目的,積極籌建 陸海軍 ,如: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
(4)開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等,如1862年成立的 京師同文館 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
3、評價洋務運動
(1)性質:洋務運動是一次失敗的 封建統治者 的自救運動。
(2)目的:維護 封建統治 ,而不是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也是也是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
(3)作用:①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②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③客觀地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第7課 戊戌變法
1、公車上書
(1)背景:《 馬關條約 》的簽訂。
(2)主要人物:康有為、梁啟超。
(3)時間:1895年春
(4)意義:為維新變法運動拉開了 序幕 。
(5)公車上書失敗後, 康有為、梁啟超 創辦《萬國公報》,通過介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情況,繼續宣傳維新變法。不久,他們聯合 朝中大臣 在北京組織 強學會 ,定期集會講演。隨後,他們又把《萬國公報》改名為《中外紀聞》,作為強學會的機關報發行。 維新派 的政治團體形成了。
2、百日維新
(1)時間:1898年6月至9月,前後103天,「百日維新」。
(2)內容:①政治: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 維新 人士;②經濟:鼓勵私人興辦 工礦企業 ;③軍事:訓練 新式 陸海軍;④思想文化: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 新思想 ,創辦報刊,開放言論。
(3)影響:在社會上起了思想 啟蒙 作用,但不可能實現救亡圖存的願望,不可能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道路。
(4)1898年是舊歷戊戌年,因此稱這次變法為「 戊戌變法 」。
(5)9月,以慈禧太後為代表的 頑固派 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逮捕維新人士,殺了譚嗣同等人,戊戌變法失敗。
教訓: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在 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舊中國是行不通的。
第8課 辛亥革命
1、孫中山創建革命黨
(1)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興中會,喊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
(2)成立中國同盟會。
①時間:1905年8月。②地點:日本東京。③領導人:孫中山為總理。
④性質:這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 政黨。
⑤綱領:「 , , , 」
⑥目標:推翻清朝統治,建立 共和國
⑦革命旗幟(指導思想):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機關刊物:《民報》
⑧影響:
2、武昌起義
(1)時間:1911年10月10日晚
(2)過程:革命黨人在湖北武昌發動起義,起義軍迅速佔領楚望台軍械庫。第二天清晨起義軍完全佔領武昌。湖北獨立。
3、中華民國成立:
(1)時間:1912年1月1日
(2)地點:南京。
(3)人物:選舉孫中山為中華 臨時大總統。
4、辛亥革命的意義:
積極地:①推翻了 ,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 帝制,建立起 ;②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局限性: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 竊取,沒能完成 的任務,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性質沒有改變。
教訓:資本主義道路在 的舊中國是行不通的,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第9課 新文化運動
1、新文化運動
(1)前期背景:西方傳入的 、 、 、 等思想觀念受到歡迎,而竊取辛亥革命果實的袁世凱,為實現獨裁和專制,倒行逆施,頒布《中華民國約法》,規定「國民教育,以孔子之道為修身大本。」新舊思潮發生了激烈沖突。
後期背景: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使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
(2)興起的標志:
(3)宣傳陣地:《新青年》雜志。
(4)兩面大旗: 和
(5)代表人物:
陳獨秀:創辦《新青年》,掀起新文化運動。
主要內容:①提倡 ,反對獨裁專制;②提倡 ,反對迷信盲從;③提倡 ,反對舊道德;④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李大釗:1918年在《新青年》發表《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宣揚馬克思主義,這年年底,在北京創辦《 》。
胡適:主張以 代替文言文,為新文學形式作出初步設想。
魯迅:《 》樹立新文學典範。
(6)意義:①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 運動。②它啟發著人們追求 和 ,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③為 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④不過,新文化運動中也對東西文化絕對 或絕對 的偏向,影響到後來。
第10課 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五四愛國運動
(1)背景(導火線): 。
(2)時間:1919年5月4日
(3)性質: 運動
(4)兩個中心:北京(前期5月4日)、上海(後期6月5日)
(5)口號:①外爭 ,內懲 ;②取消「二十一條」③反對在對德「和約」簽字④誓死力爭,還我 。
(6)經過:前期:北京學生舉行遊行示威(口號)大罷課;後期:上海工人大罷工、商人罷市、學生罷課。
(7)領導人:陳獨秀 李大釗
(8)結果:①北洋政府被迫釋放學生,②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③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取得初步的勝利。
(9)五四精神:徹底地不妥協地 的愛國精神。
(10)意義性質: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 的愛國運動。是中國 革命的開始
2、中共的誕生
(1)標志:1921年7月21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的召開
(2)人物: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13人,代表全國五十多個黨員,共產國際的代表也出席了大會。
(3)一大的內容: ①黨的名稱:中國共產黨;②黨的奮斗目標: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③黨的當前任務:組織工人運動;④黨的機構:產生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為書記
(4)一大的意義:正式宣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 。
(5)共產黨性質: 。
第11課 北伐戰爭
1、黃埔軍校(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
(1)創建時間:1924年;
(2)地點:廣州黃埔
(3)領導機構:校長: ;政治部主任:
(4)性質: 建立的一所革命軍校
(5)目的:創造 ,挽救中國的危亡。
(6)貢獻:黃埔軍校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政治和軍事人才,為國民革命軍的建立和 戰爭的勝利進行奠定了基礎。
2、北伐戰爭
(1)時間:1926年7月
(2)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3)目的:推翻 的統治,統一全國
(4)主戰場: 、
(5)北伐軍總司令:
(6)北伐戰爭先鋒:第四軍 獨立團。
(7主要戰役:汀泗橋, ,武昌;在 戰場消滅了 主力;出師不到半年,北伐軍從珠江流域打到 流域,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
(8)性質: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 的國民大革命
3、在北伐戰爭勝利進軍時, 、 等國民黨右派突然叛變革命,大肆屠殺 人和國民黨 派。
(1)事件:1927年4月。
(2)後果: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第一次 合作也破裂了。
4、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
(1)時間:1927年4月;
(2)成立地點:南京;
(3)性質:代表 利益的反動統治。它對外投靠帝 ,對內鎮壓 革命運動。
第12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八一南昌起義
(1)時間:1927年8月1日(八一建軍節)
(2)領導: 、 、朱德等人
(3)地點:江西
(4)意義:①南昌起義打響了 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 槍,
②成為中共創建 軍隊、獨立領導 斗爭的 。
2、秋收起義
(1)時間:1927年9月
(2)領導人:
(3)地點: 邊界
(4)結果:從攻打城市到進攻敵人力量較為薄弱的農村,建立中國 農村革命根據地——— 革命根據地。
3、井岡山會師:
(1)時間:1928年4月
(2)會師雙方:朱德、陳毅和毛澤東率領的軍隊改編成立 軍。
(3)領導人:軍長: 黨代表:
(4)意義:這是 第一支堅強的隊伍,紅軍在井岡山開展武裝斗爭,井岡山根據地不斷鞏固壯大。
4、南昌起義、秋收起義意義
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是中國共產黨 革命戰爭、創建 軍隊建立 革命根據地的開始。
C. 求八年級上冊歷史1-13課,(第一課鴉片戰爭到第13課紅軍不怕遠征難)復習資料、最好都是精華、不求多,
一、鴉片戰爭:1840~1842年。英國向中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想打開中國市場,直接原因:林則徐虎門銷煙。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腐朽沒落的封建制度無法抵制新興發展的資本主義制度。
二、《南京條約》主要內容: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中國賠款2100萬銀元;割讓香港島給英國;協定關稅。
三、《南京條約》的影響:(1)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地位;(2)古老的中國開始被卷進世界資本主義的漩渦;(3)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4)《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四、魏源,《海國圖志》,「師夷長技以制夷」。
五、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北京條約》。左宗棠收復新疆。
六、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馬關條約》。
七、《馬關條約》主要內容:清政府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八、《馬關條約》的影響: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大大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
九、《辛丑條約》主要內容:清政府向各國共賠款白銀4.5億兩;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地保護,不準中國人在界內居住;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清政府拆毀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線設防的炮台,允許列強各國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十、《辛丑條約》的影響:西方列強進一步控制了中國,清政府完全成為西方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變成了「洋人的朝廷」,是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十一、19世紀60—90年代,以恭親王奕、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為代表掀起一場「師夷長技」的洋務運動,這些人被叫做洋務派。
十二、洋務運動的性質:地主階級掀起的維護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局限性: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積極性: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是中國出現了第一批工業企業,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一定程度上抵制的西方的經濟侵略。
十三、1898年6月,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史稱「戊戌變法」或「百日維新」。
十四、1905年8月,孫中山成立同盟會,提出了「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
十五、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晚。
十六、1911年12月,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宣布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結束。
十七、1915年9月,陳獨秀創辦《新青年》雜志。
十八、請政府宣布廢除科舉制。
十九、商務印書館在上海創辦。是中國近代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之一。
二十、照相術於19世紀30年代末在西方國家誕生,40年代以後傳入中國。
二十一、1912年3月,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的名義頒布剪辮令。
二十二、1919年初,法、英、美等國召開巴黎和會。
D. 八年級 下冊歷史第十三課的一國兩制知識點
一國兩制 港人治港。香港可以自己處理自己的一切事情且大陸不派兵駐扎在那。本課講的主要就是與大陸的經濟與文化交流,具體的書上其實都有的
E.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歷史13課,要和書本一樣啊
長征; 原因: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時間:1935年11月 目的:保存生力軍,以圖再革命。 地點及前後期路線(根據時間排的):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紅二十五軍和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紅四方面軍分別開始長征。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紅二、六軍團也離開根據地開始長征。1936年6月,第二、六軍團組成第二方面軍。同年10月,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合,結束了長征。 遵義會議: 時間:1935年1月15日至17日。 地點:貴州遵義 內容:事實上確定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取消了博古等人的領導地位。 意義: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兩次會師:
第一支是中央紅軍(後改稱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西的吳起鎮(今吳旗縣),行程達二萬五千里;
第二支是紅二十五軍(後編入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羅山何家沖出發,1935年9月15日到達陝西延川永坪鎮,同陝甘紅軍會師,合編為紅十五軍團,行程近萬里,最早到達陝北的一支紅軍 。
第三支是紅四方面軍,於1935年5月初放棄川陝蘇區,由彰明、中壩、青川、平武等地出發,向岷江地區西進,1936年10月9日到達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一萬余里;
第四支是紅二、紅六軍團(後同紅一方面軍第三十二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於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劉家坪等地出發,1936年10月22日到達會寧以東的將台堡,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兩萬余里。 (上面都有,我就不另外再寫第二次的時間,地點,主力了)
F. 八年級上冊歷史第13課中央紅軍長征的出發地點在哪
江西瑞金
瑞金作為紅色蘇維埃的首都,也是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駐扎地內.1934年10月10日,容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率第一、第二野戰縱隊,分別由瑞金的田心、梅坑地區出發,向集結地域開進。在實施轉移的各部隊集結於都河以北後,從17日開始,中央紅軍主力五個軍團和由中央、軍委機關所編成的中央縱隊與軍委縱隊共8.6萬餘人,開始長征。所以長征的出發地是瑞金,集結地為於都
G. 八年級歷史第13課兩次會師的時間地點 是什麼
四渡赤水(打亂敵人的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的包圍圈)——強渡專大渡河、飛奪瀘定屬橋(影視資料再現歷史)——翻越夾金山——過雪山、草地——陝北會師(1935年10月)——會寧會師(1936年10月)
H. 馬上要考試了,歷史還沒有背,怎麼辦。 說一下八年級上歷史重點吧,詳細點。跪求呀
八年級上冊期末復習提綱
第1課 鴉片戰爭的烽煙(P2)
1、虎門銷煙 原因:鴉片流毒給中國民族帶來深重災難,直接威脅清朝的財政。(具體有三點)
人物:林則徐(民族英雄)——他主張正當貿易活動,開展禁煙運動。
時間:1839年6月3日——6月25日(6月26日國際禁毒日的由來)
影響:表明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決心和勇氣,振奮了民族精神,維護了民族尊嚴。
2、鴉片戰爭 (※世界背景:英國完成工業革命,並逐步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強國)
根本原因:英國為了把中國變為它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
直接原因(借口):林則徐虎門硝煙
時間:1840年6月—1842年8月 戰爭性質:英國發動的侵略戰爭。
結果:中英簽訂《南京條約》(性質: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時間: 1842 年 8月
主要內容:(1)五口通商: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便利列強的商品輸出※最能反映列強侵略的目的)
(2)賠款:2100萬銀元。
(3)割地:割佔香港島。
(4)協定關稅:英商進出口貨物的稅率,中國需同英國商定。
影響:(1)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地位。
(2)中國社會開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3)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3、《海國圖志》 作者:魏源 背景:愛國知識分子受到清朝戰敗求和的刺激,尋求革新救國的方法。
主張(目的): 師夷長技以制夷 (長技指 軍事技術)
作用:對閉關自守的傳統觀念的挑戰,為中國早期的近代化作了思想准備。
第2課 劫難中的抗爭(P8)
1、第二次鴉片戰爭 根本原因:侵略者要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列強罪行:1、英法 聯軍火燒圓明園。1860
2、俄國割佔中國東北和西北領土 150多萬平方千米。(割占最多)
結果:列強與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
2、太平天國運動 領導人:洪秀全。
新特點:不僅反封建而且反侵略。(太平軍在青浦大敗美國華爾洋槍隊、在慈溪擊斃華爾。)
經過: 爆發——1851年,金田村起義。
高潮——1853年,定都 天京(今南京)。建立起與清朝對峙的政權。
失敗——1864年,天京陷落。(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
3、左宗棠收復新疆,設立新疆行省
背景:新疆危機——中亞阿古柏入侵新疆,俄國出兵伊犁。
清朝政府海防與塞防之爭中,左宗棠主張,海防與塞防並重。
經過:①左宗棠採用緩進急戰戰術,武力收復新疆。②1881年,通過外交談判途徑,收回伊犁。
結果: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意義: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促進了新疆的建設和開發。
第3課 甲午中日戰爭(P15)
1、甲午中日戰爭 起因:日本明治維新後,長期推行對外擴張政策和蓄謀侵略中國。 時間:1894年。
主要戰役: 黃海戰役 將領:丁汝昌 鄧世昌——致遠艦(民族英雄)。
結果:日本奪得黃海制海權。
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標志洋務運動徹底破產。
結果:中日簽訂《 馬關條約》。 時間、地點: 1895年,日本 馬關 。
雙方代表:中方 李鴻章,日方 伊藤博文 。
主要內容: 清政府割遼東半島、 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
賠償日本軍費白銀 2 億兩。
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
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對我國民族工業打擊最大※列強經濟侵略開始由商品輸出變為資本輸出)
影響: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 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第4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P21)
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背景:19世紀末,義和團運動興起,以「扶清滅洋」為口號。
時間:1900年。 目的:鎮壓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斗爭。
參與國:俄、英、德、法、意、奧、美、日。 中國人民抵抗戰例——廊坊、楊村阻擊戰
結果: 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失敗。 簽訂《辛丑條約》。
2、《辛丑條約》 時間: 1901年(農歷辛丑年) 中方代表:李鴻章。
主要內容:經濟:清政府賠償白銀⒋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⒐8億兩
外交: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出現「國中之國」)
政治: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最能反映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或洋人的工具)
軍事:清政府拆毀天津至北京沿線設防的炮台,允許列強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影響: 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清政府完全成為西方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近代列強的侵略戰爭曾三次攻進北京:第二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日本全面侵華戰爭。
※清政府戰敗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落後於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
※認識:落後就要挨打;必須推翻腐朽的清政府統治。
第6課 近代工業的興起 (P29)
1、洋務運動(19世紀60年代——90年代)
(1)洋務派:階級本質——地主階級。中央代表:奕忻;地方代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
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師夷長技以求富」。
(2)背景: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
(3)目的: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鎮壓人民運動,維護清朝封建統治。
(4)內容: 前期以「自強」為口號,創辦軍事工業:李鴻章——上海江南製造總局(最大軍火工廠);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船政學堂。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培養人才。
籌建 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
後期以「求富」為口號,創辦民用工業:李鴻章——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
張之洞——創辦湖北織布官局、漢陽鐵廠。
(5)結果:甲午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洋務運動破產。
(6)評價: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它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第一批近代工業企業,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 洋務運動的性質:由封建統治階級進行的一場失敗的自救運動。
2、輪船、鐵路與電報業的出現
1872年,上海成立輪船招商局——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民用企業之一。
1880年,修建唐山至胥各庄鐵路(唐胥鐵路)——當時中國最早的一條鐵路,中國開始擁有自己的鐵路。
1880年,清政府在天津設立電報總局;1881年,天津至上海之間的電線架設完工。
作用:溝通中國各重要城市的聯系。
3、張謇 愛國表現:實業救國——創辦大生紗廠 評價:狀元實業家。
4、京張鐵路(1909年通車) 總工程師:詹天佑; 地點:北京—張家口
地位:中國人自己設計和修築的第一條鐵路干線。
第7課 維新變法運動(P35)
1、公車上書 背景:《馬關條約》大大加深民族危機 ; 時間:1895年; 地點:北京。
發起人:康有為、梁啟超等聯合1300多名舉人; 主要內容:反對議和,請求變法。
影響: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
2、《天演論》 譯者:嚴復——中國近代的啟蒙思想家。(中國西學第一)
主要思想:介紹西方進化論學說,主張不僅學西方的技術,而且學西方的政治制度;還認為只有維新變法,才能「自強保種」。
影響:推進了維新運動的發展。
3、戊戌變法(百日維新)
背景: 《馬關條約》簽訂後,民族危機日趨嚴重;康有為多次上書警示
開始標志:1898年6月,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
主要內容:經濟上——發展 農工商業; 軍事上——訓練新式陸海軍
政治上——開放言論,取消多餘衙門和無用的官職(※觸動了封建頑固派的利益)
文化教育上——創辦報刊,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京師大學堂),科舉考試中廢除八股文。
影響: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
(※失敗原因:封建頑固派勢力強大,而維新派只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又不敢發動廣大人民群眾)
結局:慈禧太後發動戊戌政變,維新變法運動失敗。
※ 戊戌變法的目的:學習西方制度,確立君主立憲制,發展資本主義,維護清朝的統治。
※ 中國近代的政治民主化是從戊戌變法開始。
第8課 辛亥革命(P40)
1、中國同盟會 時間:1905年, 地點:日本東京
組成:興中會(時間:1894年;地點:檀香山; 性質: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口號:「振興中華」)
華興會、光復會
性質:第一個全國規模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2、三民主義 性質:資產階級革命綱領。 內容:由「十六字綱領」闡發為「三民主義」
意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3、辛亥革命
(1)革命首義——武昌起義
時間:1911年 10月10日; 地點:湖北武昌;
結果:佔領武昌,取得首義勝利。 影響:形成席捲全國的革命浪潮。
(2)革命高潮——中華民國的成立
時間:1912年 1月 1日; 地點:南京 。 臨時大總統:孫中山。
措施: 頒布法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性質: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
意義:結束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
(3)革命結果——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還一度恢復帝制。
※對辛亥革命的評價:辛亥革命既是成功,又是失敗的。(成功:結束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失敗:沒有改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質。)
※認識:資本主義在中國行不通。(原因:資本主義道路不適合中國國情——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不敢發動廣大人民群眾。)
第9課 開啟思想解放的閘門(P45)
新文化運動
開始標志: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
主要陣地:《新青年》雜志和 北京大學。 兩面大旗:「民主」(德先生)與「科學」(賽先生)
主要內容: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斗爭鋒芒:指向封建儒家思想,提出「打倒孔家店」口號。
代表人物及成就:陳獨秀——創辦《新青年》,提出「文學革命」的口號。
李大釗——宣傳馬克思主義
胡 適——發表《文學改良謅議》,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
魯 迅—— 發表《狂人日記》,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
影響:激發了廣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熱情,促使人們沖破封建思想的羅網,探索救國救民
的新出路,是中國近代的一場思想解放的風暴。
※對待文化的正確態度:對於傳統文化要批判繼承,不斷創新;
對於西方文化,要與本國國情相結合,為我所用。
第10課 清末民初的文化與教育(P50) 第11課 社會生活的變遷(P54)
1、京師大學堂
誕生:1898年戊戌變法時期建立,(百日維新留下的唯一成果)1912年,改名為北京大學。
地位:近代中國第一所由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
2、廢科舉,興學堂
表現:制訂新學制——1904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中國近代第一次以教育法令公布並全國實行的學制。
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直無異古者之廢封建,開阡陌——嚴復)
3、照相與電影的出現
(1)照相:19世紀30年代末在西方國家誕生,40年代以後傳入我國。
(2)電影: 1896年在上海第一次放映「西洋影戲」。1905年中國人自己拍攝了第一部影片《定軍山》,揭開了中國電影事業的序幕。
4、剪發辮,改稱呼 剪發辮: 1912年孫中山頒布剪辮令 意義:帶有濃厚的革命政治色彩。
改稱呼: 內容:革除「老爺」、「大人」等稱呼,一律改稱職務,民間普遍改稱「先生、君」。
意義:體現了資產階級追求平等的意向。
5、服飾的變化 表現:西服—男士正裝首選;中山裝的出現——設計賦予政治革命色彩。
女式高領服裝流行——出現現代中式旗袍的雛形。
第13課 偉大的開端(P63)、 第14課 國民革命的洪流(P69)
1、五四運動 背景: 直接原因(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口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最能體現反封建、反帝國主義的性質)
過程: 重心:北京(前期5月4日)→上海(後期6月5日)
主力:學生(前期)→工人(後期)
斗爭方式:罷課(前期)→罷工、罷市、罷課(後期)
結果:北洋政府罷免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三人職務;中國代表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初步勝利)。
評價: 性質:一次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五四精神: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精神。)
意義: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誕生標志——中共一大的召開
時間:1921年7月23日。 地點:上海 浙江嘉興南湖。
代表人物:毛澤東等13人。
內容:黨的名稱:中國共產黨; 黨的奮斗目標: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黨的當前任務:組織工人階級,開展工人運動
黨的組織機構:產生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選舉陳獨秀為書記。
意義:正式宣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新」指: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革命目標:社會主義)
第14課 國民革命的洪流(P69)
1、第一次國共合作——國民革命的興起
合作標志: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2、黃埔軍校——第一次國共合作產物。
地點:廣州黃埔島 全稱: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
領導機構:總理—孫中山;校長——蔣介石;黨代表——廖仲愷;政治部主任——周恩來。
軍校性質:國共合作後建立的一所革命軍校。
軍校的特點:實行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並重,尤其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和革命精神。
軍校的貢獻: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政治和軍事人才;為國民革命軍的建立和北伐戰爭的勝利奠定基礎,
2、北伐戰爭——國民革命的高潮
時間:1926年7月 總司令:蔣介石 目的: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統治,統一中國
北伐的對象:吳佩浮、孫傳芳、張作霖。北伐的戰略方針:集中兵力,各個殲敵; 主戰場:湖南、湖北
先鋒:第四軍葉挺獨立團,為第四軍贏得「鐵軍」——汀泗橋和賀勝橋戰役的勝利
3、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國民革命的失敗
(1)四一二反革命政變: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
時間:1927年4月18日
(2)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 性質: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反動統治
影響: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國民革命失敗
(3)經驗教訓:要掌握革命領導權和革命武裝權,堅持武裝斗爭。
第15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P15)
1、八一南昌起義 背景:國民黨反動派施行對革命者斬盡殺絕的屠殺政策
時間:1927年8月1日(八一建軍節) 領導人: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
結果:佔領南昌,主動退出受挫。一部分轉移到廣東海陸豐地區,一部分由朱德、陳毅率領轉戰湘南。
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成為中共創建人民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它在中共歷史上開辟了一個新時期。
2、秋收起義 時間:1927年9月;領導人:毛澤東;地點:湖南;
結果:攻擊長沙時,嚴重受挫,轉軍井岡山。
3、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革命搖籃
創建人:毛澤東。 地位:中國革命史上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井岡山會師:1928年4月 毛澤東和朱德、陳毅——組建工農紅軍第四軍(紅四方面軍)
創建意義:是中共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正確革命道路的開始。
4、長征 原因: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時間、地點:1934年10月 江西瑞金~1936年10月 甘肅會寧
重大事件:①遵義會議 時間:1935年1月; 內容: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意義:是中共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②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
③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陝北 吳起鎮。
1936年10月紅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宣告二萬五千里長征結束。
意義:這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傳播了革命的火種 (※長征精神P79)
第17課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P85)
1、九一八事變
時間:1931年9月18日夜 地點:沈陽
經過:日本關東軍製造柳條湖事件,誣稱中國軍隊所為,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中國軍隊駐地,
史稱「九一八事變」
結果:由於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東北三省淪亡。
2、《義勇軍進行曲》——不朽的民族戰歌 曲作者:聶耳。
3、西安事變(雙十二事變)
目的:逼蔣抗日 時間:1936年12月12日 人物:張學良、楊虎城
經過:扣押蔣介石,實行「兵諫」(方式),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和平解決的關鍵:中共從全民族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
中共代表:周恩來 結果: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
和平解決的意義:成為時局轉變的關鍵,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預示了團結抗日新局面的到來。
第18課 全民族抗戰的興起(P91)
1、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 時間:1937年7月7日 地點:北平西南面的盧溝橋
概況:日軍以軍事演習為名,向中國駐軍發動突然進攻,中國軍隊奮起抵抗
影響:全國性的抗日戰爭從此爆發。(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八路軍、新四軍。)
《國共合作宣言》的發表——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全民族抗戰興起的根本原因:日本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2、南京大屠殺 時間:1937年12月
對象:南京平民和被俘的中國士兵 數字:6周內,屠殺30萬人以上
性質(評價):是日本侵略者對中華民族犯下的嚴重暴行之一
第19課 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新的長城(P97)
1、血戰台兒庄——正面戰場
背景:日軍進攻戰略要地徐州,中國軍隊為保衛徐州,組織徐州會戰
時間:1938年春 指揮者:李宗仁;
意義: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國民黨軍隊)取得的重大勝利。
2、百團大戰——敵後戰場
時間:從1940年8月起 指揮者:彭德懷
作戰目標:破壞敵人交通線,摧毀日偽據點
意義(評價):這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在主動出擊日軍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
第20課 抗日戰爭的勝利(P103)
1、中共七大——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
時間地點:1945年4月 陝西延安; 召開背景:抗戰即將勝利。
中心任務:討論奪取抗戰勝利和勝利後中國走什麼道路的重要問題
主要內容:①毛澤東在會上作了《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②制定黨的政治路線;③通過新的黨章規定: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④選舉產生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領導集體。
歷史意義:是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召開的最重要的一次大會,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實現中國光明的前途准備了條件
2、抗日戰爭的勝利
日本投降的原因 ①中國人民的全民族抗戰(根本原因)(毛澤東「對日寇的最後一戰」);
②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節節勝利
③美國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
④蘇聯參加對日作戰,進攻駐中國東北的日軍
標志: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正式簽署投降書。
意義: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洗雪了近代以來的民族恥辱;
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
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3、台灣光復:抗戰勝利後,台灣回到祖國懷抱
第22課 全面內戰的爆發(P112)
1、重慶談判
目的: 國民黨——蔣介石為了進一步贏得准備內戰的時間,也為了欺騙人民
共產黨——中國共產黨為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
談判概況:1945年8月~10月,重慶。 中共代表: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
談判結果:1945年10月10日簽訂《會談紀要》(《雙十協定》)(內容見書P133)
※談判未解決的內容:解放區民主政權和人民軍隊的合法地位
2、全面內戰的爆發
時間:1946年6月 標志:國民黨軍隊對中原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
結果:粉碎國民黨全面進攻
第23課 走向戰略進攻(P117)
1、中共中央轉戰陝北
概況:中共中央採用「誘敵深入」的方針,主動撤離延安,毛澤東等轉戰陝北,彭德懷率領西北野戰軍,粉碎了敵人的進攻。
結果:粉碎國民黨軍隊對陝甘寧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2、孟良崮戰役
概況:華東野戰軍在陳毅、粟裕率領下全殲國民黨軍主力之一的整編七十四師
結果:粉碎敵人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3、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時間:1947年夏 目標:奪取中原地區,轉入戰略進攻 領導人:劉伯承、鄧小平
結果:劉鄧大軍開辟大別山根據地
意義:揭開了人民解放軍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變為戰略進攻)
第24課 國民黨政權的崩潰(P123)
1、三大戰役
戰役名稱
內容 遼沈戰役 淮海戰役 平津戰役
時間 1948年9月~1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指揮官 林彪、羅榮桓 劉伯承、鄧小平、陳毅、
粟裕、譚震林 林彪、聶榮臻、羅榮桓
作戰部隊 東北野戰軍 中原、華東野戰軍 東北、華北野戰軍
作戰戰術 關門打狗 中間突破 先打兩頭,後取中間
關鍵地點 錦州 徐州 北平
著名戰役發生地 塔山、黑山 碾庄、雙堆集、陳官莊 張家口、天津
戰果 解放東北;第一次在人數上占優勢 解放長江中下游以北地區,為渡江戰役奠定基礎 基本上解放華北地區
三大戰役的意義 三大戰役沉重打擊了國民黨的政治統治,極大地削弱了國民黨的軍事實力,至此,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全國的解放已勝利在握。
※平津戰役中,在北平接受和平改編的國民黨將領是傅作義,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2、渡江戰役
時間: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朱德向人民解放軍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
地點:西起江西湖口,東到江蘇江陰
戰果: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宣告了延續22年的國民黨政權崩潰(※1927年—194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