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如何提高歷史復習效果

如何提高歷史復習效果

發布時間:2021-02-04 09:28:37

㈠ 如何提高歷史復習課的效率

多數歷史復習課堂中,學生參與性不強,課堂沉悶。如何讓學生愛上歷史復習課,提高歷史復習課的效率?筆者總結日常教學經驗,得出以下方法:構建知識框架,讓學生積極有效地參與課堂教學;比較對照,辨析異同,縱橫串聯,培養學生的能力;面向學困生,提高復習課的有效性。
關鍵詞:歷史復習課;學生;課堂效率
復習課是對一段時間內所學知識進行復習的課堂,因為復習內容均是已學過的知識,所以多數復習課教法單一,常常是「填鴨式」的滿堂灌,或將所學內容進行簡單的重復,學生參與性不強,課堂氣氛沉悶,復習效果因而不理想。歷史復習課更是如此,如何讓學生愛上歷史復習課,提高復習課的課堂效率?這里談談筆者日常復習課的一些做法:
一、構建知識框架,讓學生積極有效地參與課堂教學
法國數學家笛卡爾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學習有其自身的規律,光靠「死記硬背」「拼時間」是不行的。新課改理念下,課堂的功能變了,課堂不僅是知識技能的訓練,更是科學的學習方法的掌握。復習課同樣如此,有效的復習絕不是對知識進行再次講解,而是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多個器官——耳、眼、口、手,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活動參與到復習中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他們覺得歷史復習課並不枯燥,學習歷史有法可循,日積月累就會對歷史復習課產生興趣。
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一些學生,他們確實非常努力,恨不得把教師講的每句話都記下來,但他們不會整理知識,沒有歷史的思維方法,所記憶的知識零散而不成系統,非常容易忘記。最終,他們雖然努力卻成績平平。對於這類學生,就需要教師教會他們學習歷史的方法:如何整理知識,形成知識框架,掌握歷史知識要素;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教師尤其要將自己歸納、綜合、分析、比較歷史問題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展示給學生,教會學生積極思維,將學習引向深入。
如:在復習《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中國近代史)時,筆者就引導學生先看目錄,整理出兩條中心線索:列強的侵略和中國人民的反抗。這便是「樹干」。列強的侵略有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日本全面侵華戰爭。這樣就「揪出」了「小樹枝」,再擴展到鴉片戰爭發生的背景、目的、導火線、經過、結果、影響……這樣就由「小樹枝」擴展到「樹葉」,既能喚醒學生對舊知的「再次訪問」,又能使學生融會貫通。這樣的知識框架的構建,強化了復習的系統性,同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也掌握了自己梳理知識、構建知識框架的能力。用同樣的方法,學生能夠自己整理出另一條「樹干」——中國人民反抗斗爭的知識結構圖。教師將自己歸納知識的過程展示給學生,再要求學生自己解決同類問題,從而讓學生參與到課堂當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真正提高了復習課的課堂效率。
二、比較對照,辨析異同,縱橫串聯,培養學生的能力
僅僅掌握基礎知識是不夠的,學生還要學會運用,能夠審題、解題。在全面掌握知識系統性的前提下,要教會學生重新組合教材,縱橫串聯,進行知識歸納。
如:《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中提到台灣問題,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縱橫串聯:(1)台灣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的史實;(2)台灣與大陸的三次分離,兩次回歸;(3)我國對台方針政策的變化;(4)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5)阻止台灣回歸的因素;(6)你對祖國統一有何認識?通過縱橫串聯,既鞏固了對基礎知識的記憶,又加深了對知識全貌和實質的理解,有助於提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同時,在歷史復習中,學生還需要學會比較對照、辨析異同。比較教學法是學習和研究歷史的一種重要方法。復習課中運用比較法可以對教材的重點內容進行前後貫通、中外交錯地復習指導,這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理解、應用、分析、綜合、比較、評價問題的能力。在歷史教學中,常用的比較法包括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
所謂縱向比較是指把發生在同一個國家或地區不同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現象或人物進行比較。此方法應用於復習,有利於學生找出歷史事件的差異,認識歷史發展的階段性和人類歷史不斷進步的規律性,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深層次的理解。如在復習美國近代史上的「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時,筆者先明確比較點:美國近代史上的「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都是美國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兩次戰爭皆因為發展資本主義而起,都以替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障礙為結局。它們是有著許多內在聯系的歷史事件。
然後,讓學生採用「縱向比較法」比較兩次戰爭發生的根源、重要人物的作用、頒布的重要文獻、結果、性質、影響,區別出它們的異同。通過縱向比較,學生認識到了這兩次戰爭對美國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各自所起的作用,理解了美國在近代發展史上不斷進步的規律,提高了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增強了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從而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深入了對重點知識的理解,學習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所謂橫向比較,是指把發生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同類歷史事件、現象或人物進行比較。在歷史復習中,橫向比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方法。如在復習世界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的內容中,筆者抓住各歷史事件的關聯,專門設計了專題復習內容《近代世界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對於近代主要國家英、法、美、俄、日等發生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進行橫向比較教學。通過對英、法、美、俄、日等發生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背景(原因)、過程、結果、影響、性質等進行橫向比較復習,加深學生對改革的認識,使學生認識到這一時期的改革體現了這個時代的特徵,使資本主義制度逐步確立並發展起來,世界歷史步入近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開始逐步形成。學生對世界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的全過程有了一個全面系統的理解和認識,從而使所學知識更加鞏固,理解更加深入,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技能,提高了學生理解、分析、概括、比較的能力。
三、面向學困生,提高復習課的有效性
提高歷史復習課的效率,不能僅僅將眼光放在特長生的身上,我們還要將目光聚集到學困生身上。提高復習課的有效性,我們在課堂上必須關注學困生。平時,筆者主要採取以下方法:
1.把補缺補差工作放在平時,變「亡羊補牢」為「防患於未然」。平時經常把學困生找來與他們談心,了解他們欠缺的部分,伺機給他們補缺補差。建立學困生糾錯本,要求他們把常錯的題目重新訂正在糾錯本上。這樣,到復習課時,他們就不至於拉下太多,復習課的有效性就可以得到實現。
2.採用團隊合作方式。由於學困生的學習能力較差,在後期的復習教學中安排團隊學習。可以採取2名優生、3名中等生、1名學困生的模式,建立學習互助小組來幫助他們。
3.建立鼓勵的評價機制,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學困生學習差主要是對學習失去了信心。作為教師,我們要格外關注這部分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讓他們有足夠的展示機會;在課堂上發現其閃光點要及時鼓勵,幫助他們重拾學習的自信心。如此這樣,學困生的學習會逐步趕上,復習課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自然而然就更加牢固。
歷史學科作為中考必考學科之一,復習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就給廣大歷史教師帶來了更多的挑戰。如何提高歷史復習課的課堂效率,筆者進行了思考和實驗,以上方法就是筆者在平時教學工作中的經驗總結。學無常法,教無定法,提高歷史復習課的方法有很多種,以上只是筆者個人之見,但對於提高歷史復習課,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方法,那就是讓學生成為歷史復習課的真正主人,學生在快樂之中復習,這樣才能最大化地提高歷史復習課的課堂效率。

㈡ 怎樣提高歷史七年級期考復習效率

改善記憶效率的策略

普及人腦記憶的科學知識。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我們主要利用歷史第二課堂,開設歷史記憶微型講座,邀請在記憶心理學方面有專長的老師講解人腦記憶的科學知識,也適時地讓少數在這方面學有心得的學生現身說法。當然,記憶心理學是一門系統的科學,指望通過幾次講座就能讓學生諳熟其規律是不現實的。為了能夠讓學生持久關注這一問題,課題組成員還分工編印了名為「探究人腦記憶奧秘,改善歷史記憶效能」的小冊子讓學生利用業余時間進一步學習和消化。

成立歷史記憶興趣小組。歷史記憶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只有採取恰當的方法引導學生在學習實踐中關注這一課題,積累自己個性化體驗,真切享受自主探究的成果,我們的研究才會突破象牙塔的窠臼,體現平民化的色彩。為此,課題組成員嘗試在各班成立歷史記憶興趣小組,對「怎樣改善歷史記憶效率」這一問題進行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究,要求他們結合自己的實踐活動,及時總結自己在歷史記憶技巧方面的心得,將它們整理成文。目的就是要營造研究氛圍,挖掘學生潛藏的研究智慧。實踐證明,老師只要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研究的主動性,他們一定會傾注其心血,凝聚其智慧,給我們的課題研究提供意外的驚喜。

培養歷史記憶技巧。

第一,建立信心。學生若能在記憶前抱有「我一定要記住」、「我一定能記住」的決心和自信,最後效果一定會大大改善。這種積極的心理暗示有著確鑿的科學依據,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大腦儲存信息的容量,相當於十億冊書的內容,一個人的大腦即使每一秒鍾輸入十個信息,這樣持續一輩子,也還有餘地容納別的信息。這種大腦記憶容量的無限性是我們建立自信的可靠保障。

第二,變通記憶主體。即把單一封閉的個體記憶,發展到以個體記憶為主,以合作記憶為輔的新階段。所謂合作記憶是指以小組為單位(2-4人為宜)圍繞同一歷史問題採用搶答、抽背、默寫等靈活多樣的形式來刺激人的大腦記憶神經,激發記憶潛能,喚起競爭意識。為了調節氣氛,有時老師也可以參與其中,同台競技,與生同樂,讓師生在「瘋狂」的競爭記憶中體驗學習歷史的樂趣。

第三,調動各種感官。實踐告訴我們,記憶時若只有一種感官單通道地記憶,效果遠不如多種感官協調參與好。所以在記憶歷史知識時,除了用眼看、用耳聽、用腦想外,還應多動口、多動手,以增強記憶效果。

㈢ 歷史要怎樣復習才能提高效率

、先梳理一下自身的學習情況,以課本為基礎,結合自己做的筆記、試卷、掌握的薄弱環節、存在的問題等,合理的分配時間,有針對性、具體的去一點一點的去攻克、落實。哪塊內容掌握的不多就多花點時間,復習的時候要系統化,不要東一下西一下,最後啥都沒復習好。

2、可以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學習、復習方法,其訓練原理就在於激活「腦、眼」潛能,培養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學習方式。速讀記憶的練習見《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的時候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遇到錯的題(粗心做錯也好、不會做也罷),最好能把這些錯題收集起來,每個科目都建立一個獨立的錯題集(錯題集要歸類),當我們進行考前復習的時候,它們是重點復習對象,保證不再同樣的問題上再出錯、再丟分。

㈣ 如何復習歷史(具體一點)

中學歷史總復習「十六字」訣

1.照本

就是按照課本組織歷史總復習。課本,既是教師平時教學之「本」。也是學生考前復習之「本」,從另一角度說,它既是教學質量評估的依據,也是高考試題答案的依據。歷史考了十餘年,考試內容和題型雖年年有所變化,但萬變不離其「本」。因此.教師在指導總復習時,一定要引導學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讀課本上。特別是在總復習的第一個階段,即系統復習階段.更應做到以課本為主。要按照課本內容本來的順序,逐章逐節地組織復習。事實表明,在復習過程中,邊看書邊做題,是有益的;但是如果不認真看書,只忙於做題,甚至掉進「題海」而不能自拔,則是「本」「末」倒置,那就是十分有害的了。

2.顧面

就是進行全面系統地復習,無論是「古今」,還是「中外」,都要顧及到,而不能憑主觀臆斷任意削減內容。歷史高考試題涉及到的知識面越來越大。比如,1987年高考歷史試題就有224個知識點,比1986年多了33個,人物則有42個,也比 1986年多了 8個。如果不全面復習,要想取得好的成績是不可能的。「全面」是搞好復習的基礎,是取得優良成績的保證。一個有經驗的歷史教師.在組織復習時,往往都是從指導學生「全面復習」開始的。如果拋開了課本.一味地攻「資料」,孤立地去抓「重點」,甚至採取猜題、押題的做法.這不是老實的學習態度,也是不會收到好的效果的。

3.抓點

就是教師在指導學生全面復習、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將復雜的知識做一番去粗取精的簡化工作.整理出一個個的要點來.並讓學生緊緊地抓住這些「點」.牢記在腦子里。「點」,也叫「知識點,包括歷史年代、地點、人物、事物和評價等。「點」有大有小,小的多為時間、朝代名、人名和地名等,如1561年.明代,戚繼光、浙江台州;大的多為事件(包括原因、過程、結果)和評價(包括性質、作用、影響等),如戚繼光抗倭斗爭、鄭成功收復台灣。對「點」表述的文字可多可少,那就要視其具體情況而定。教師的責任就在於指導學生整理知識要點:①時間:1661年;②人物;鄭成功;③經過:帶領將士兩萬多人,從金門出發,橫渡台灣海峽登陸,『經過激烈戰斗,到第二年初,打敗荷蘭殖民者;④意義:台灣回到了祖國的懷抱;⑤評價: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如果歷史知識都在教師的指導下,按照不同的類型,整理出一個一個的要點,學生就比較容易掌握了。

4.理線

就是教師在指導學生全面復習時,幫助他們理清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系,了解前因後果的關系。理線,是歷史復習第二階段,即綜合復習階段經常採用的作法。比如,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就有三條:一條是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一步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條是中國人民不斷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壓迫和奴役;一條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不斷發展。如果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真正掌握了這三條基本線索,在復習中國近代史時,就能做到豁然貫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5.歸類

就是教師將歷史知識按照不同的時期,從不同的角度考慮.進行歸納分類。復習世界近代史時,就可劃出「資產階級革命」、「無產階級革命」、「民族解放運動」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與斗爭」這樣一些類別。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觸類旁通,達到將知識融會貫通的目的,又便於學生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把握歷史事件的本質特徵,起到深化知識,強化記憶的作用。

6.助記

就是教師採取各種手段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加強記憶。教師在組織歷史總復習時,要特別注重歷史知識記憶方法的指導。記憶方法大體上可分為理解記憶和機械記憶兩大類。作為教師,應當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討,努力摸索,創造多種方法,把機械記憶的內容減少到最低限度。當前,比較好的歷史記憶方法有以下十種:

①系統記憶法:按照時間的順序,列舉大事;

②分類記憶法:將歷史知識歸納分類,加以條理化;

③特徵記憶法:通過分析,找出事件的特徵;

④簡化記憶法:將知識去粗取精,逐一簡化或壓縮,將其精髓儲存在記憶里;

⑤圖表記憶法:將相關的歷史知識編製成圖表,讓學生看了圖表,一目瞭然;

⑥直觀記憶法:適當地組織學生觀看以歷史為題材的電影、電視.藉助直覺形象給學生留下刻印象;

⑦比較記憶法:把相同類型的放在一起,加以比較、鑒別,同中求異;

⑧口訣記憶法;把較難記憶的史實.編成口訣來記;

⑨讀寫記憶法:邊看書.邊寫提綱,讀讀寫寫,加深印象;

⑩討論記憶法:幾個學生編成一組.互問互答,取長補短。

7.精講

就是教師講的要「精當」、「精練」、「精妙」。「精當」,就是講的要恰到好處,要富有啟發性,要突出教材的重難點。「精練」,就是語言要簡潔凝煉.不允許拖泥帶水,旁徵博引。「精妙」.就是要巧設疑點,解題對路.雖言簡語略,但有畫龍點睛之妙。既要堅持以學生的自學為主,又要輔之以教師的精講.互相促進.相得益彰。

8.善練

是指教師要善於指導學生的訓練。在系統復習階段,常以章節訓練、單元訓練為主,訓練題多為基礎題、常規題.其特點是坦大題小,以填空題、選擇題、判斷題、解詞題和簡答題為主。通過訓練,力求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做到章節過關。在綜合復習階段、常以綜合訓練或專題訓練為主,訓練題多為列舉題、分析比較題和綜合論述題,其特點是綜合性增強.難度加大。通過訓練,力求使學生將以前學得的知識縱橫溝通。在重點復習階段,則要通觀全部教材.結合當前形勢.確定重點復習內容,並編擬成題後,指導學生訓練。這是進·步深化知識,達到鞏固提高的過程,三個階段復習時間的安排.以6:3:1的比例為宜。學生的訓練,還可分為口頭訓練和書面訓練兩種,後者為主.前者為輔。總之,教師要採取多種形式,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訓練。

㈤ 如何提升歷史復習課效果.1

歷史必修 如何復習更有效

高三的一輪復習,一般應該按照課本順序全面但有重點地進行。復習的目標主要是全面准確地把握和理解基本知識(特別是歷史概念),進一步培養思考和探究的習慣,提高理解能力和解題能力。在一輪復習中,必須重視復習的效率,即每一節、每一課收獲了什麼。為了提高復習的效率,首先必須明確高考主要考什麼,是知識還是能力?其次要講究復習方法;第三,要擴大閱讀面、加強對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的訓練。只有這樣,復習才有針對性,才能體會到復習的收獲和快樂,才能適應2012年的高考。

一、近兩年高考考什麼、高考怎樣考

2010年高考文科綜合新課標卷歷史必修1命題考查情況簡表


選擇題
材料解析題


分數
考查知識點
考查角度
分數
考查知識點
考查角度

全國卷
24
分封制
深遠影響


郡縣制
對郡縣制的理解


北美獨立戰爭
美英關系的變化


甲午戰爭
爆發的史實


百團大戰
對特點的理解


中蘇關系
變化的原因


福建卷
20
十二銅表法
適用范圍


三省六部制
評價


巴黎公社
背景、性質的理解


不結盟運動
影響


蘇聯改革
階段特徵


浙江卷
4
唐朝科舉制
准確理解
19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三權分立的情況和評價

安徽卷
16
秦郡縣制
歷史作用
28
清前期、後期、新中國對外關系
態度、特點、影響、變化原因

辛亥革命
武昌起義的背景

北伐戰爭
時代主題

上海合作組織
與歐盟的區別

山東卷
12
北宋加強中央集權
理解措施
5
秦朝
在西南的統治措施及意義

太平天國運動
評價
6
抗日戰爭
修建公路的作用、體現出的民族精神

光榮革命
意義

天津卷
8
雅典民主政治
確立的背景
4
唐朝法律
內容、本質特徵

8
明朝法律
內容、影響

抗日戰爭
民族、國家觀念
6
拿破崙法典
原則、影響

6
近代英法美法律
作用

8
新中國法制
加強法制建設的背景、表現

2011年高考文科綜合新課標卷歷史必修1命題考查情況簡表



選擇題
材料解析題


分數
考查知識點
考查角度
分數
考查知識點
考查角度

全國卷
20
西周分封制
對秦漢的影響
15
秦至唐官員選拔
標準的變化

巴黎公社
對性質的理解
10
清末新政
對德、才的認識

太平天國運動
對儒學的態度


清末政局
中央集權制度變化


維新變法和五四運動
規模與影響不同的原因


福建卷
4
冷戰
美國的主要措施
8
郡縣制
古人的看法、作用

17
辛亥革命
背景、不足及原因

12
建國初外交方針
「一邊倒」的表現、背景、意義

安徽卷
8
辛亥革命
評價
8
中國古代選官
變化及影響

抗日戰爭
入緬作戰的作用
18
梭倫改革
內容、作用

與中國選官的不同及觀念差異

山東卷
8
科舉制
作用的理解


雅典民主制度
評價


天津卷
8
重慶談判
成果
3
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的實質

國際關系
重大事件的發生時間
6
英國選舉權
變化及特點

6
新時期民主政治的發展
農村代表比例的變化及背景

4

民主政治不斷完善的社會條件

廣東卷
24
科舉制
產生的影響


北伐戰爭
對農村的影響

雅典民主
評價

近代西方代議制
英美法德法律內容

巴黎公社
歷史地位


冷戰
對美國措施的理解



從2010、2011年高考題來看,對必修1(政治文明史)的考查有以下特點:

第一,政治文明史是考查的重要部分。除2011年山東卷外,其它新課標卷無論全國卷還是地方卷,無不在20分以上,高的達到了40多分,如2010年安徽卷有44分、2011年的全國卷有45分。

第二,從題型來看,大多數試卷既有選擇題又有材料解析題,只有少數的試卷只有選擇題。

第三,主要依據材料命題,考查獲取材料信息、理解材料觀點、比較材料信息異同等多項能力。從材料來看,每套試卷均以文字材料為主,但又都有圖片材料、表格材料。總體而言,材料的來源廣泛、類型豐富、問題與材料的關系緊密。

第四,以全球史觀、文明史觀統領試題,以制度創新、民主政治建設、法制建設、中國與世界為主題。如2010年安徽卷考查上海合作組織與歐盟的區別,2011年安徽卷考查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的影響體現了全球史觀;2011年全國卷考查太平天國運動對儒學態度的變化原因,2011年天津卷以「民主政治的不斷發展完善」為主題,考查古代雅典、近代英國、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則體現了文明史觀。

第五,以課本知識為切入點,適度擴大考查的范圍,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或已有能力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即從知識的角度來看,超過了課本,但從能力的角度來說,又是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或已有能力能夠解決的問題。如2010年全國卷的「北美獨立戰爭」題,2010年天津卷考查唐朝法律、明朝法律、拿破崙法典,2011年全國卷考查對清末 「德」「才」的認識。

第六,突出對學科內綜合能力的考查。既體現在選擇題中,如題干或選項考查多項知識;材料解析題則全部具有學科內綜合的特點,特別是2010年的天津卷,以「法制與社會」為主題,體現了跨時間、跨地域、跨模塊的綜合考查。

第七,貼近現實,具有時代和生活氣息,但不追逐熱點。如2010年天津卷考查的法制建設、2011年全國卷考查對人才選拔標準的認識、2011年天津卷考查農村全國人大代表的變化等貼近現實,具有時代和生活氣息。2011年的兩大熱點即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爆發100周年並沒有成為命題的熱點。

二、怎樣復習才高效

(一)端正心態。

1.一輪復習必須依據課本進行,依靠資料、搞「題海戰術」並不是一輪復習的捷徑。老老實地看課本、動腦思考問題、適量做題才是一輪復習的正確途徑。

2.一輪復習並不等於背記知識,背、記只是復習的方式之一,而不是復習的唯一方式,聽講、思考、討論、做題等也是一輪復習的重要方式。

3.一輪復習的目標並不是要把課本中所有的知識都記下來,應堅持全面但有重點地復習;需要記住的是哪些重要的時間、人物、制度、組織、文獻、戰役,更多地知識需要理解。課本除了給我們提供需要掌握的基礎歷史知識外,更主要的是給我們提供學會學習的材料、學會思考的材料、培養能力的材料。

(二)講究方法。

1.抓住重點。以制度創新、民主政治建設、法制建設、中國與世界、兩極格局為主題,對相關知識進行重點復習。與五大主題相關的知識主要是:宗法制和分封制、中央集權的加強、君主專制的演進、選官用官的變化;雅典民主政治、羅馬法;鴉片戰爭、甲午戰爭、抗日戰爭;辛亥革命、新中國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建國至70年代的外交;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美國共和制的確立;兩極格局的形成。所謂重點復習,一是在時間上傾斜保證,二是要全面理解掌握,三是通過有針對地做題擴大視野、加深理解、加強運用。

2.動腦思考。

思考和探究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學習品質。只有養成思考和探究的習慣,才能把課本讀活、讀厚。在依據課本進行復習時,可以從以下方向思考和探究:

(1)理解史實、概念、觀點,力求全面、准確掌握。如漢武帝頒布「推恩令」是基本史實,要從以下方面去理解:為什麼頒布?其目的是什麼?影響怎樣?如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兩個概念,要從含義、形成和實行的時代、相互關系方面去理解;如「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是課本觀點,要從是否贊同、為什麼贊同這個觀點方面去理解。

(2)運用知識進行說明(觀點、現象、趨勢等)。如「漢元期間,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的矛盾,時隱時現」(現象),試用所學知識進行說明;如從漢至元,皇權不斷加強(趨勢),請用宰相職能變化的史實加以說明。

(3)分析原因、意義、影響、作用、特點、實質等。如「漢朝時,地方在很長一段時

間里往往還是郡縣、封國並存。」分析一:出現郡縣、封國並存局面的原因是什麼?分析二:漢朝郡縣、封國並存局面產生了什麼影響?有的事件或現象,課本沒有說明原因、介紹影響或作用,我們可以自己去分析;有的事件或現象,課本雖然說明了原因、介紹了影響或作用,但不完整,我們可以自己去分析進行補充,使之更加完整。如西周分封制的影響,課本中從有利於鞏固周對全國的統治和埋下了春秋戰國割據混戰的種子兩方面作了分析,是否還有第三方面影響?如果有這種思考和探究習慣的話,對2011年全國卷第24題就不會感到意外。

董仲舒認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諸侯、崇周制而「大一統」,以此為漢

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服務,從而將周代歷史與漢代政治聯系起來。西周時代對於秦漢統一的重要歷史影響在於

A.構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確立了君主大權獨攬的集權意識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認同D.實現了國家對土地與人口的控制

此題實際上就是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影響。

(4)概括史實、觀點、現象。如概括在君權與相權關系的處理上,秦始皇、漢武帝、唐

太宗採取的措施。

(5)比較相似知識。如比較秦朝與唐朝的中央機構的不同,看其反映了什麼。

(6)獲取信息。如課本中有這樣一段話:「漢朝時,地方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往往還是郡縣、封國並存。」從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信息1:時間(漢朝;很長一段時間里;而不是西漢或兩漢);信息2:對象(漢朝地方,而不是中央);信息3:地方制度(郡縣與封國並存)。

(7)弄清知識間的關系。

因果關系:如漢前期封國並存與「王國問題」,唐朝後期藩鎮割據局面與中央集權嚴重削弱,兩例的前後為因果關系。

並列關系:如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其軍事、行政、財政措施之間就是並列關系;又如古代選官制度西漢察舉制、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科舉制之間就是並列關系。

先後關系(時間):如漢前期平定「七國之亂」與頒布「推恩令」,都是解決王國問題的措施,但平定「七國之亂」發生在前,頒布「推恩令」發生在後。

從屬關系(總分關系;上下關系;整體與局部關系):如郡縣制、行省制從屬於中央集權制度。

交叉關系:如西周的分封制與宗法制互為表裡,具有交叉關系。

繼承與發展(完善)關系: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都是對隋朝的繼承與完善。

(8)探究課本介紹不完整的知識。如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後世是否存在?或對後世有什麼影響?如封建社會的中央集權制度,到了近代(尤其是清朝晚期)有什麼變化?如果平時有過這樣的思考和探究,那麼下面的題(2011年全國卷第31題)選出正確答案就不難了。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頒布「向各國宣戰懿旨」。6月26日,兩江總督劉坤一、湖

廣總督張之洞等與列強駐上海領事商定《東南保護約款》,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公同保護,

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督撫保護,兩不相擾,以保中外商民人民產業為主」。這表明(B)

A.列強在華勢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權面臨危機

C.地方實力派成為列強代理人D.地方勢力與朝廷分庭抗禮

3.注意綜合。

一是注意進行同類知識的歸納,如近代具有民主色彩的法律性文獻:《英國權利法案》、美國《1787年憲法》、《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德意志帝國憲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共同綱領》、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二是注意進行相似知識的比較,如明朝內閣和英國內閣、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與美國聯邦政府的異同。

三是復習完一個單元後,根據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建立單元知識網路。如復習完古代希臘羅馬政治制度後,可建立如下知識網:


希臘文明形成條件

海洋、山嶺、河流

工商業

城邦、公民

雅典民主政治確立

奠基:

梭侖改革

確立:

克里斯提尼改革

頂峰:

伯利克里改革

衰落:

馬其頓征服

民主政治的影響和局限性

對希臘;對西方

民主范圍;民主形式

羅馬法

前6世紀羅馬共和國

羅馬帝國

6世紀東羅馬帝國

習慣法

十二銅表法

公民法

萬民法

民法大全

成文法


四是打破時間、空間、模塊,進行知識的整合,如把古代政治與古代經濟、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綜合起來,建立如下的知識結構圖:

1.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3.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2.古代中國的經濟

(小農經濟、土地制度、海禁政策)

4.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宗法制和分封制、中央集權、君主專制)

(百家爭鳴、獨尊儒術、理學、明清四大思想家)

4.適量做題。復習的效果如何,最終要通過高考做題的得分體現。因此,適量的做題是復習需要堅持的一個環節。關於做題,有三個問題要注意:做什麼樣的題?怎樣做題?做題後怎麼辦?做題要精:一做近三年的高考文科綜合歷史題,二做各地名校的高考模擬題,三做課本中題。做題要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做完後再對答案或聽老師講解;無論是選擇題還是材料解析題都要認真地做,在做題過程中培養和提高閱讀能力、審題能力、分析和解答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做題或老師講評後,對於錯題要註明原因、分單元整理,過一段時間看一看。

此外,根據高考以材料型試題為主的特點,可以進行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的專項訓練。如

材料康熙六年(1667年),朝廷將原有的15個布政司,重新劃定為18個行省,普遍設置督撫。總督、督撫之制肇始於明,取法於宋代的中央集權制度,朝廷委派官員,代表中央管理地方,本來督撫只是臨時派遺的行官,後來成了地方行政長官。到了乾隆以後,各省的總督或巡撫又兼兵部尚書或侍郎,取得了轄區內過問兵權的權力,到了太平天國之亂,督撫所率之兵,變成了自募自練自養的勇營,開始了清末兵為將有的局面,中央兵權開始下移,地方權力壓過了中央。

概括指出材料中的主要信息。

(三)擴大視野。

高考歷史試題新材料、新問題的特點,啟示我們歷史復習不能局限於課本知識,應該想方設法擴大閱讀面,多接觸新知識、新觀點。可以採取以下途徑來擴大視野:

第一,對試題中的材料進行收集和分類,經常看一看,還可以自己嘗試重新組合、設計問題。

第二,教師在上課時給學生提供新材料,或進行知識的拓展、或提供新的知識與觀點、或推薦與課本不同的觀點。如復習辛亥革命時,向學生提供如下材料:

辛亥革命爆發後不久,孫中山便在巴黎發表談話:「中國於地理上分為二十二行省,加以三大屬地即蒙古、西藏、新疆是也,其面積實較全歐為大。各省氣候不同,故人民之習慣性質亦各隨氣候而為差異。似此隋勢,於政治上萬不宜於中央集權,倘用北美聯邦制度,最為相宜。每省對於內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負其統御整理之責;但於各省上建設一中央政府,專管軍事、外交、財政,則氣息自聯貫矣。」

此段材料向我們提供了新的知識:孫中山一度認為中國應實行美國式的聯邦制度。

材料林樂知在《中西關系略論》中明確表示對西方各國來說,新的問題「不是由於中國的強大,而是由於中國的衰弱」,因此「西人所望中國者,一曰非強不可,不強則生意阻滯不行,西人於此多不便也。二曰非富不可,不富則西國之物無能買也。」

此則材料提供了與課本不同的觀點:部分西方人希望中國富強。

第三,教師向學生推薦閱讀歷史名著、名篇。如斯塔里夫阿諾斯的《全球通史》;英國漢學家理雅各對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闡釋、《現代英國政治制度》等。

第四,組織學生觀看有關視頻,如《大國崛起》、《復興之路》、《偉大的歷程》等。

總之,對於必修1的復習,既要依據課本又不能局限於課本、既要全面復習又要重點復習、既要有一定的記憶又不能只進行記憶、既要經常做題又不能陷入「題海戰術」。對於必修1的復習,應該根據高考,抓住重點知識和能力考查兩個重點,有思考地復習課本、有選擇地做題、有意識地接觸新知識和新觀點,這樣,勢必事半而功倍,高考操勝券。

㈥ 如何進行歷史一輪復習更有效果

1.橫縱來向類比、對比記憶,比源如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500年後,也就是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中共十四大召開,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這就是時間上的縱向對比記憶。 2.總結知識的框架體系。(註:我也是高三文科生,歷史還不錯,喜歡的話可以多交流,這些是我總結的經驗,很有效。)

㈦ 如何高效復習歷史迅速提高成績

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你平時有沒有好好學習和課後鞏固復習,要理解性復習,死記硬背不行。 很多學生看上去很用功,可成績總是不理想。原因之一是,學習效率太低。同樣的時間內,只能掌握別人學到知識的一半,這樣怎麼能學好?學習要講究效率,提高效率,途徑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每天保證8小時睡眠。 晚上不要熬夜,定時就寢。中午堅持午睡。充足的睡眠、飽滿的精神是提高效率的基本要求。

二、學習時要全神貫注。 玩的時候痛快玩,學的時候認真學。一天到晚伏案苦讀,不是良策。學習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補充能量。學習之餘,一定要注意休息。但學習時,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腦並用。我學習的時侯常有陶淵明的"雖處鬧市,而無車馬喧囂"的境界,只有我的手和腦與課本交流。

三、堅持體育鍛煉。 身體是"學習"的本錢。沒有一個好的身體,再大的能耐也無法發揮。因而,再繁忙的學習,也不可忽視放鬆鍛煉。有的同學為了學習而忽視鍛煉,身體越來越弱,學習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這樣怎麼能提高學習效率呢?

四、最後,你可以通過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和記憶力,來提高你的復習效率;曾經我的記憶力也很不好,後來朋友告訴我,記憶力是可以訓練的,還讓我下載一套開啟大腦的課程。通過課程的學習,我掌握了各種高效率使用大腦的技巧,記憶力提高了,邏輯推理能力加強了,最終考上了大學。《尼古拉特斯拉潛能訓練》改變了我的命運,希望我的分享能幫到你!祝你心想事成,望採納!

㈧ 如何有效復習歷史

歷史:
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
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絕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總之,是個積累的過程,你了解的越多,學習就越好,所以多記憶,選擇自己的學習方法。祝學習成功!

㈨ 歷史教學中怎樣才能增強知識點的識記效果

在教學活動中,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換句話說就是課堂上的每一分鍾,都得盡其所用,教學的效果不是看你教多少,有沒有教完內容,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講得很多,講得天花亂墜,講得很辛苦,也是無效學習。
歷史學科內容多(既有中國歷史,也有世界歷史)、跨度大、任務重、時間緊的特點,那麼在有限的課堂四十五分鍾的時間內,到底如何有效地實現歷史課堂高效高果呢?這一直是我們這些歷史教師不停地琢磨、探討的。
一、要創造高效的課堂,充分用好這四十五分鍾的每一秒,充分的課前准備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因為我們不能由於自己預設得不充分、目標掌握得不明確,對於課堂即時生成調控不力而浪費時間。
在備課的階段我們教師就必須多下功夫,熟練把握教情和學情,注意教學中的取捨,努力減少無效勞動,做到「四個到位」:精心備課到位,准確講解到位,能力訓練到位,學法指導到位。確保上課不打無准備之仗。
將集體備課落到實處,個人備課與集體備課要有機的結合。特別是課前備課,一般是每人每周備一節課,或者兩人備一節,所以在初備過程中,教師除系統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則,學生該背的內容你也要會背誦;典型題例自己先要做,相關的知識要充分學習了解。上課中,經師生碰撞,你再把發現的問題及時調整;課後更要備「課後課」, 發現問題,就要想一下:為什麼會產生這些問題?有沒有必然的規律,是自己的問題,還是學生的問題,分析一下,記下來,不管是什麼情況,就像拍照片一樣。積累多了之後,再來集中總結。這樣通過課堂反思與課堂教學的有效結合,一節完整的課才算備好,也才能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
這種備課方法,我覺得它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很強。事實上有很多老師已經在這么做了。我們一般都要教幾個班級,同一節課要講幾遍,你會發現這幾個班級你講得並不會完全一樣的,兩三遍後基本這個課是最精華的,在別的班發現的問題在這個班幾乎都及時糾正過來。特別是我們將備課這一日常教學工作通過准備、實踐、再加上反思解決就上升到了教學研究的高度,順便也實現了教研與備課、上課的有效統一。
二、要創造高效的課堂,就要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抓學生主體作用。教學過程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應該擺正位置,只起引導的作用。教與學的過程中不是老師教了什麼,關鍵是學生掌握了什麼。一個小孩要喝水,你便去取一杯水給他,過了沒多久他又要喝水,你又去取水給他,如此反復,他始終依賴於你,……但如果你在他第一次要喝水的時候就教會他怎樣自己去取水喝,他便學會了取水這一技能,也就不會依賴於你了。因此,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是如何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自主的、發現式的學習方法。
怎麼引導學生呢?課堂上我們不能不講,也不能一講到底,那太累了。所以從自己所教年級學生實際出發,根據教材內容、特點、知識結構,編寫各具特色的導學案還是比較實用的。編導學案要注意:
講授新課,必須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
復習課,必須注重知識的整體、系統性及運用能力。
導學案的使用,使學生對課文有了由面到線到點的認識。在編寫導學案時,為了地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總體印象,最好運用提綱式,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時解決,這種形式看似簡單,但都是考試的考點,必須准確無誤地掌握。讓學生利用導學案自主學習。(15分鍾左右)學生在自己整理知識點時,往往丟掉一二個,或先後錯位,針對這種情況,在編寫導學案時,學生容易「丟」「錯」的地方變成「填空」,讓學生填寫,達到強化記憶,反復記憶的效果。學生在書上找到並劃出知識點時就有一個大概的印象。對一部分好學生來說,相當於復習一遍。把課堂還給學生,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能積極參與,認真閱讀教材,分析課文,尋找答案,並深入的思索和探討問題。【這里有一點要強調一下:學生總說對課文、書本不熟,沒時間看書,我們也試了一下,每堂課預鈴與正式上課鈴之間大約有2-3分鍾,如果利用上,也是很好的時間段,讓課代表領著學生讀課文,至少能讀一大段,組織好的話,都能讀上近三分之二,時間長了,課文多多少少也熟悉多了】然後鞏固記憶(5分鍾),現在學生的時間實際上非常緊張。課下看歷史的時間非常少,只能向45分鍾要成績。而且,不讓學生記憶也是不行的。歷史知識點繁雜,如果單靠閱讀教材,不但費時,而且記憶效果也不理想,所以要進行提煉記憶。沒有識記基礎的思維,就象空中樓閣。所以,這5分鍾是不能舍棄的。俗話說「好腦袋不如爛筆頭」, 對已經明確的答案要及時進行鞏固,在鞏固的基礎上進行反饋。對於開卷考試來說,僅掌握基礎知識是不夠的,必須上升到理解運用的層次。就是說,不僅要知道是什麼,還要知道為什麼?怎麼用?這一部分應該是整節課的精華,就需要教師幫助解決。例如有些問題的政治性、

㈩ 如何提高歷史二輪專題復習的效率

專題復習,是圍繞某一中心問題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進而形成與專題相關的歷史知識體系。專題復習在高三歷史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揭示問題本質,探明歷史規律,既是對基礎知識復習的深化提高和對單元教學成果的鞏固,又使知識形成一個網路化的立體知識體系,是知識系統化、形成能力的關鍵環節,同時又為第三輪綜合訓練進行了必要的知識和能力准備。因此是培養學科能力、提高高考成績的關鍵階段。
當前在專題復習教學中暴露的問題比較多,如流於重復教學,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又如過多注重教師講解而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講與練脫節等
專題復習如何適應高考的需要,如何根據高考試題特點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重新組合和梳理專題,走出專題復習的誤區,下面,就如何進行高中歷史專題復習提幾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一、宏觀把握,歸納分類,科學確定專題。
首先要認識整體,然後再去探究部分,最後才能深入地認識整體。專題教學應體現「整體—局部—整體」的特點,首先應從宏觀上和整體上幫助學生理清每一個專題的歷史線索、歷史階段特徵、歷史發展的走向,總結每一專題歷史知識給後人的啟示。這樣,學生看到的就不僅僅是一棵棵孤立的樹木,而是一片森林;學生學到的就不單單是孤單的歷史現象,而是結構化了的歷史科學知識體系。
新課標的內容體系以學習主題的形式構建,為我們專題的整合提供了極好的參照。在必修課的三個學習模塊中,規定了25個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學習主題,分別反映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等領域的重要歷史內容。在選修課中,規定了歷史重大改革回眸、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世界文化遺產薈萃四大學習主題。
新課標專題突顯其優越性:①縱向知識結構清晰、穩定,有利於歷史知識的古今聯系和中外聯系;②歷史知識的主體性突出;③歷史專題的主題時代性突出,與熱點問題相聯系,容易與相關學科知識綜合;④有利於學生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有利於與現實社會、學生生活的結合。
依據新課標的理念和學科特點,在二輪復習中以高中歷史新課程標准和指導意見為基礎,可以把重點放在三大知識板塊,通過歸納分類,把散見於歷史課本各章節中同類型、同性質、同特徵、有聯系的內容予以縱橫聯系,形成一條條粗略的專題知識線。此時的分類歸納,應從宏觀上去把握,宜粗不宜細。先把歷史分成幾個大塊,便於學生總體把握,如:
中國古代史部分:中國古代政治 、中國古代經濟、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中國古代文化等四個專題。中國近代現代史部分:近代列強侵華與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近現代中國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和祖國統一;近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近現代中國的科技教育與思想潮流等五個專題。世界近代現代史部分: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兩次世界大戰和國際關系格局的演變;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多樣性和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西方人文精神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從誕生到實踐等四個專題。
專題復習必須要建立某個中心問題結構化了的歷史科學知識體系。例如人類科技發展史,如果單純把散見在教材中的各種科技知識簡單羅列出來,顯然只做到了條理化,要實現系統化必須要從宏觀上把握科技發展史。從科學發展看,人類社會經過了由傳統科學到近代自然科學發展的歷程,而自然科學的發展又經歷了從牛頓經典力學體繫到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新時空觀。這其中的每一次重大科學發展都與當時歐洲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息息相關。以此為線索,可以把資本主義在歐洲的產生興起、14——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以及近代歐洲一系列重大科學成就等知識點有機地串連起來。其次可以進行中外科技史的對比復習。著重探究中國古代科技對世界文明進步的作用以及近代西方科技如何傳入並影響中國,分析中國科技在明清時衰落的原因。通過以上方式復習不僅能夠較准確把握古今中外科技發展的基本線索,而且加深了對科技發展與社會、政治、經濟間關系的理解,形成有條理、有系統的知識結構。
二、注重規律,理解掌握,以求融會貫通。
專題復習教學不同於平時教學之處在於,復習是知識與能力系統化、深刻化和規律化的過程,而不是停滯在簡單的知識重現和反復上。規律教學應是專題復習的主旋律,失去規律提示的教學就失去了專題教學的靈魂。例如在專題教學中經常涉及對一些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性質、特點和意義的分析,應掌握分析的竅門。像分析革命運動發動的原因,就須先從分析經濟上的矛盾入手,進而再分析它如何引起階級矛盾的尖銳化,使革命形勢逐漸成熟,但成熟不等於就爆發,這就需要指出適應形勢需要而產生的革命政黨或領袖人物的革命活動。有些歷史現象還要指出它的導火索或直接原因。分析歷史事件的性質,如戰爭的性質,就要抓住交戰雙方的各自目的,從正義性和非正義上判定;政黨的性質,不要只看領導者屬於哪個階級,還要分析這個政黨的綱領、政策;革命性質,要分析革命的斗爭目標、口號和行動等。分析革命運動失敗的原因,要從客觀、主觀兩方面去分析。對革命領導階級的局限性及其在革命中的具體表現也要進行具體的分析,最後要反映出失敗的經驗教訓。專題復習階段還要做大量的試題,如何講評這些試題也是值得研究的問題。目前有不少教師圖省事,在講評試卷時,把解題作為最終目的,教學流於對答案,缺乏綜合、歸納和提煉,對訓練中發現的問題不做本質剖析,對典型題例不作思路分析,講評過後,學生往往依然故我,不見提高。我們認為專題復習階段對試題的講評要克服就題講題的弊端,訓練試題的設計應適應高考的要求,有典型性;試卷的講評,應建立在歸納、綜合、提練的基礎上,有針對性。應通過對試卷的批改和講評,找到學生在知識和能力上的差距,應通過錯題統計,找到教學中的漏洞,盡快補救。
三、注意通史,選擇典型,以求知識立體化。
由於新教材的編寫特點,學生的通史知識基礎薄弱,時空觀念混亂,如2009年浙江高考文科綜合(歷史部分)的第39題,題目中的時間限定詞是「近代」,而學生的答案則是容易超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據不完全統計,很多學生(1000左右)的答案中有「一戰後」、「二戰後」等詞彙,有1人甚至將蒸汽動力技術產地歸於法國。蒸汽動力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但還是有不少學生答案中出現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等字眼。
要改善這種情況,就需要在教學中注意從大通史角度把握歷史知識體系:一要把人類歷史看作是以時間為序列的縱線索和以地域為區位的橫斷面相互交織而成的柱形歷史舞台;二要把每一個國家的每一個歷史橫斷面看作是一幅時代政治、時代經濟、時代文化相互交織的歷史畫卷;三要打破教材的編排程序,溝通古今中外的歷史,把具體的歷史知識看作是可以從一定的序列中分解開來又可以用新的線索串連起來,從而組成新的序列的不同鏈條。如從橫斷面角度用史實說明宋朝在各方面的特徵,這就需要整合教材,概括出:
經濟: 如農業、制瓷業、商業(市的發展、商業都會),封建經濟進一步發展。
政治: 設參知政事,進一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思想文化:封建思想專制進一步加強(理學)
科技:古代科技發展到一個高峰,領先世界(火葯、印刷術、指南針)
對外關系: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如海上絲綢之路
文學藝術:宋詞,書法,繪畫。
如在復習西方資本主義發展這段歷史時,可以從縱向把這段歷史分成幾個階段。從生產力角度,分成手工工場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電子計算機時代;從生產關系角度,分成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和壟斷資本主義時期。並進而對每個階段的政治、經濟、思想、對外關系、科技等知識進行整理、比較和分析。如手工工場時代的社會特徵:
經濟: 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及進一步發展。
①商業資本控制工業,商業資產階級佔主導地位
②生產組織形式為手工工場
③手工勞動
④經濟思想是重商主義
政治: 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進行,資本主義制度在一些國家確立;封建主義強於資本主義。
思想文化: 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興起和發展(文藝復興、啟蒙運動)
科技: 近代科技產生、初步發展。
對外關系: 開放性,推行殖民擴張政策。資本原始積累。
文學藝術: 浪漫主義興起。
另外,在專題復習中,我們還需要注意以學情為中心,選擇一些能力類,如歷史信息解讀等專題進行教學,並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讓學生掌握基本史學理論觀點,注重史論結合。同時還需要適度關注社會熱點,拉近歷史和現實的聯系,尋找專題突破口。專題復習要勤於四種思考:歷史問題的現實思考;現實問題的歷史反思;中外問題的對比思考;熱點問題的綜合思考。
總之,高三專題復習應遵循「鞏固、完善、提高、深化」的原則,以形成網路、揭示本質、探明規律、發展思維為主攻方向。圍繞某一中心問題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讓學生從內在聯繫上建立知識、認識和能力三位一體的專題知識體系,培養學生對歷史整體感知、整體聯想和整體思維,並進而增強認識歷史事物的本質和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

閱讀全文

與如何提高歷史復習效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