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廣東省有哪些少數民族
主要有壯族、瑤族、畲族、回族、滿族等。
1、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
分布在中國南方的廣西、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區的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
2、瑤族
瑤族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瑤族人自稱「勉」、「金門」、「布努」、「拉珈」、「炳多優」等,因經濟生活、居住地區和服飾的不同,又有30多種稱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稱為瑤族。瑤族除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外,還有大大小小自己特有的傳統節日30多個,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有盤王節、仁王節、趕鳥節。農歷十月十六日的盤王節,是瑤族最為隆重的節日,它是瑤族人民紀念祖先的盛大傳統節慶。
3、畲族
畲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裡的客戶,傳說畲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江西、安徽等省,多數與漢族雜居。
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寧畲族自治縣。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畲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亦稱「烏飯節」。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每個節日吃什麼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
4、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西遼遷入黃河流域,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
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5、滿族
滿族主要分布在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回族居第三位。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後發展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
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1)廣東歷史上曾經有過哪些少數民族擴展閱讀
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口密度與內地沿海漢族地區比較,差距懸殊。例如,少數民族聚居的西藏自治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僅1.8人。
兩個特點:
第一,小聚居和大雜居。少數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各省、自治區。內蒙古、新疆、西藏、廣西、寧夏5個自治區和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200多個民族鄉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但在這些地區又都雜居著不少漢族,其比例也相當高。
第二,分布范圍廣,但主要集中於西部及邊疆地區。全國擁有56個民族的省區有11個,佔全國31個省區的35.5%。盡管少數民族分布范圍很廣,但其人口仍主要集中在西部及邊疆地區。我國陸地邊境線全長2萬多公里,絕大部分是少數民族地區。
『貳』 廣東有多少個少數民族
廣東是一個民族成分齊全的省份,除了漢族以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為127萬,占總人口的百分之1.47。
『叄』 廣東有多少個少數民族
廣東省是56個民族成分齊全的省份。2011年,漢族人口佔全省總人口的97.46%。漢族民系主要有廣府民系、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 。
三大民系的形成,是中原漢族與嶺南土著長期融合的結果。這種融合早已有之,而較大規模的融合則始於秦征嶺南,經過兩晉、兩宋、明末三次移民高潮(來自中原地區,還包括楚、吳越、閩等嶺北地區),逐漸形成了三大民系。由於歷史上的種種原因,三大民系的人民長期各自保持其生活習俗、文化意識和性格特徵,共同構成了廣東文化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的風情魅力,並以其各自的優勢,促進了嶺南文化的發展。但是,三大民系的形成,有各自不同的歷史背景、自然環境、文化基因、經濟條件,加上語言不通,彼此之間長期缺乏正常的交往溝通,不僅民系之間社會經濟、精神文化的發展極不平衡,就是在同一民系中,邊遠山區與沿海平原地區也有較大差距。
少數民族人口307萬人。世居少數民族有壯、瑤、畲、回、滿族。壯族主要分布在連山、懷集、廉江、信宜、化州、羅定等;瑤族主要分布在連南、連山、連州、陽山、英德、乳源、樂昌、仁化、曲江、始興、翁源、龍門、陽春等;畲族主要分布在乳源、南雄、始興、增城、和平、連平、龍川、東源、豐順、饒平、潮安、海豐、惠東、博羅等;回族主要分布在廣州、深圳、珠海、肇慶、汕頭、佛山、東莞等;滿族主要居住在廣州市。改革開放以後,因人才流動、婚姻、務工經商等遷移或暫住廣東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逾200萬人,主要集中在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等珠江三角洲地區各城市。全省有縣級范圍(含縣級)以上少數民族社會團體22個。根據國家憲法和有關法律規定,廣東省設立了連南瑤族自治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乳源瑤族自治縣3個自治縣和連州市瑤安瑤族鄉、三水瑤族鄉,龍門縣藍田瑤族鄉,懷集縣下帥壯族瑤族鄉,始興縣深渡水瑤族鄉,陽山縣秤架瑤族鄉,東源縣漳溪畲族鄉7個民族鄉。
『肆』 廣東有哪些主要民族
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廣東省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27萬人,其中壯、瑤、土家、苗、侗等5個民族人口有1061537人。
『伍』 廣東有什麼民族
廣東是一個民族成份齊全的省份。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廣東省除漢回族外,還有55個少答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27萬人,占廣東省總人口8642萬人的1.47%,其中壯、瑤、土家、苗、侗等5個民族人口有1061537人,佔少數民族總人口的86%;而保安、德昂、珞巴、裕固、塔塔爾5個民族人口較少,共有49人,只佔廣東省少數民族總人口的0.0038%。廣東省有連南瑤族自治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乳源瑤族自治縣3個民族自治縣和連州市三水、瑤安瑤族鄉、陽山縣秤架瑤族鄉、始興縣深渡水瑤族鄉、懷集縣下帥壯族瑤族鄉、龍門縣藍田瑤族鄉、東源縣漳溪畲族鄉等7個民族鄉。廣東省127萬少數民族人口中,戶籍人口約60萬人,其中分布在3個民族自治縣和7個民族鄉的約20萬人,居住在城市的約10萬人,其餘30萬人散居在50多個市、縣的380多個村委會;外省來廣東務工、經商和從事其他各種活動的少數民族常住人口約67萬人,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江門、中山、惠州等大中城市
『陸』 廣東的主要少數民族是什麼
廣東是一個民族成份齊全的省份。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廣東內省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容族。少數民族人口127萬人,占廣東省總人口8642萬人的1.47%,其中壯、瑤、土家、苗、侗等5個民族人口有1061537人,佔少數民族總人口的86%;而保安、德昂、珞巴、裕固、塔塔爾5個民族人口較少,共有49人,只佔廣東省少數民族總人口的0.0038%。廣東省有連南瑤族自治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乳源瑤族自治縣3個民族自治縣和連州市三水、瑤安瑤族鄉、陽山縣秤架瑤族鄉、始興縣深渡水瑤族鄉、懷集縣下帥壯族瑤族鄉、龍門縣藍田瑤族鄉、東源縣漳溪畲族鄉等7個民族鄉。廣東省127萬少數民族人口中,戶籍人口約60萬人,其中分布在3個民族自治縣和7個民族鄉的約20萬人,居住在城市的約10萬人,其餘30萬人散居在50多個市、縣的380多個村委會;外省來廣東務工、經商和從事其他各種活動的少數民族常住人口約67萬人,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江門、中山、惠州等大中城市。
『柒』 廣東歷史上曾經有過哪些少數民族
廣東是多民族居住地區之一。各族人民共同開發和建設廣東,共創具有地域特色的嶺南文化,為豐富和發展中華文化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先秦,廣東境內原住南越、西甌、駱越、閩越等族群居民,史稱「百越」,內中「各有種姓」。秦統一全國後,經略嶺南,中原人陸續南遷入粵,其中有將領、士卒、商賈、贅婿、和謫徙罪人及平民百姓。西漢初,真定人趙佗乘中原戰亂,自立為南越武王,守衛嶺南。由於中原人與越人「雜居其間,乃稍知言語,漸見禮化。…於是教其耕稼,制為冠履,初設媒娉,始之姻娶,建立學校,導之禮儀。」(見《後漢書·南蠻傳》)說明中原文化自秦漢肇始,全面浸潤五嶺地區百越族群的原始文化,以雙向交融並經歷自身發展與嬗變過程,部分越人外遷,或融入另一個族體,或蛻化為另一個新的族群,如俚、僚等。南方壯侗語族,含壯、布依、傣、侗、黎等各民族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的民族,都與古代百越族群有歷史淵源關系。由北方遷入的中原人與嶺南越人相交融逐漸成廣府、潮汕、客家和3個民系的雛型,均為漢民族分支。至南北朝後期,史稱「莫徭」的部分先民由湘入粵,於粵北生息,成為瑤族先民主體。另一支於莫徭有淵源關系的族群由湘入粵後,往東方向傳播繁衍,與畲族先民主體的形成有密切關系。唐代,廣州已成為中國對外通商的口岸之一,有大食和波斯信仰伊斯蘭教的商人和宣教人員經海上絲綢之路來到廣州,部分常住定居,成為廣東回族先民的組成部分。至明代及清初,中央王朝又陸續征調華東、華北和東北等地信仰伊斯蘭教的軍官士卒,駐粵留居廣州,形成廣東回族主體。在這一時期,西北等地同一宗教信仰的商人和宗教職業者也先後陸續來粵,共同凝聚成回族群體。元末,桂北山區有部分壯族移入粵北,至明代中葉中央王朝又從廣西征「俍兵」來粵執行防務。回師之時,有少數留居粵北連山等地,為廣東壯族的主體部分。明正德年間,今粵南?山等地的部分越族人陸續北遷至廣東防城的澫尾、巫頭、山心等3個島嶼定居,從事漁業(於1958年改稱京族)。明家境至萬曆年間,中央王朝又從廣西抽調一批士兵到海南島駐防,此後落籍海南,稱苗族。滿族是清代乾隆時從京津兩地抽調到粵駐防的滿洲八旗1500名將士及其所攜眷屬的後裔。辛亥革命時,在革命黨人策動下,駐粵八旗軍官兵率先脫離清王朝統治,促使廣東「和平易幟」,滿洲八旗由軍轉民,落籍廣州,成為廣東多民族大家庭中的又一成員。
至1949年9月,世居廣東的少數民族有黎、苗、瑤、壯、回、滿、畲、京等8個。
建國後,廣東省行政區域有所變動,省內各少數民族成員亦隨之有所變動。1965年起,居住於防城東興各族自治縣的京族劃歸廣西壯族自治區所轄。世居海南島的黎族、苗族於1988年4月海南建省而改變歸屬,至1988年4月,世居廣東的少數民族有瑤、壯、回、滿、畲等5個。
60年代後,特別是改革開放的80年代後,外省、區兄弟民族的部分人口漸漸入粵,廣東(以1988年4月後的新的行政區劃記述,下同)的各少數民族成員、人口數量及其人口佔全省總人口的比例漸增。1964年7月1日統計,省內少數民族成員增至43個、18.2萬人,佔全省同期總人口的0.34 %;1990年7月1日統計,省內少數民族成員增至52個、人口35萬,佔全省同期總人口的0.56%。新增加超過千人以上的成員有苗、黎、侗、土家、蒙古、藏、傣、布依等族。而且,新近進入廣東的各少數民族人口大多在廣州、深圳等大、中城市。深圳、珠海、東莞、茂名等市,1953年7月1日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以前均是單一漢民族居住地區,未形成都市,至1990年上述各市的少數民族人口均超過全省同期佔0.56的比例。世居廣東的各少數民族成員的人口數量中亦有許多是新近由外省區來粵的,其中壯族最多。廣東壯族1964年增長外,大部分是外地遷入的。新進入廣東的各少數民族人口大多是在80年代改革開放後,時間相對不長,又很分散,至1990年尚未形成相對穩定的社區。
『捌』 廣東歷史上曾有過哪些少數民族
先秦,廣東境內原住南越、西甌、駱越、閩越等族群居民,史稱「百越」,內中「各有種姓」。秦統一全國後,經略嶺南,中原人陸續南遷入粵,其中有將領、士卒、商賈、贅婿、和謫徙罪人及平民百姓。西漢初,真定人趙佗乘中原戰亂,自立為南越武王,守衛嶺南。由於中原人與越人「雜居其間,乃稍知言語,漸見禮化。…於是教其耕稼,制為冠履,初設媒娉,始之姻娶,建立學校,導之禮儀。」(見《後漢書。南蠻傳》)說明中原文化自秦漢肇始,全面浸潤五嶺地區百越族群的原始文化,以雙向交融並經歷自身發展與嬗變過程,部分越人外遷,或融入另一個族體,或蛻化為另一個新的族群,如俚、僚等。南方壯侗語族,含壯、布依、傣、侗、黎等各民族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的民族,都與古代百越族群有歷史淵源關系。由北方遷入的中原人與嶺南越人相交融逐漸成廣府、潮汕、客家和3個民系的雛型,均為漢民族分支。至南北朝後期,史稱「莫徭」的部分先民由湘入粵,於粵北生息,成為瑤族先民主體。另一支於莫徭有淵源關系的族群由湘入粵後,往東方向傳播繁衍,與畲族先民主體的形成有密切關系。唐代,廣州已成為中國對外通商的口岸之一,有大食和波斯信仰伊斯蘭教的商人和宣教人員經海上絲綢之路來到廣州,部分常住定居,成為廣東回族先民的組成部分。至明代及清初,中央王朝又陸續征調華東、華北和東北等地信仰伊斯蘭教的軍官士卒,駐粵留居廣州,形成廣東回族主體。在這一時期,西北等地同一宗教信仰的商人和宗教職業者也先後陸續來粵,共同凝聚成回族群體。元末,桂北山區有部分壯族移入粵北,至明代中葉中央王朝又從廣西征「俍兵」來粵執行防務。回師之時,有少數留居粵北連山等地,為廣東壯族的主體部分。明正德年間,部分越族人陸續北遷至廣東防城的澫尾、巫頭、山心等3個島嶼定居,從事漁業(於1958年改稱京族)。明家境至萬曆年間,中央王朝又從廣西抽調一批士兵到海南島駐防,此後落籍海南,稱苗族。滿族是清代乾隆時從京津兩地抽調到粵駐防的滿洲八旗1500名將士及其所攜眷屬的後裔。辛亥革命時,在革命黨人策動下,駐粵八旗軍官兵率先脫離清王朝統治,促使廣東「和平易幟」,滿洲八旗由軍轉民,落籍廣州,成為廣東多民族大家庭中的又一成員。
至1949年9月,世居廣東的少數民族有黎、苗、瑤、壯、回、滿、畲、京等8個。
建國後,廣東省行政區域有所變動,省內各少數民族成員亦隨之有所變動。1965年起,居住於防城東興各族自治縣的京族劃歸廣西壯族自治區所轄。世居海南島的黎族、苗族於1988年4月海南建省而改變歸屬,至1988年4月,世居廣東的少數民族有瑤、壯、回、滿、畲等5個。
60年代後,特別是改革開放的80年代後,外省、區兄弟民族的部分人口漸漸入粵,廣東(以1988年4月後的新的行政區劃記述,下同)的各少數民族成員、人口數量及其人口佔全省總人口的比例漸增。1964年7月1日統計,省內少數民族成員增至43個、18.2萬人,佔全省同期總人口的0.34 %;1990年7月1日統計,省內少數民族成員增至52個、人口35萬,佔全省同期總人口的0.56%.新增加超過千人以上的成員有苗、黎、侗、土家、蒙古、藏、傣、布依等族。而且,新近進入廣東的各少數民族人口大多在廣州、深圳等大、中城市。深圳、珠海、東莞、茂名等市,1953年7月1日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以前均是單一漢民族居住地區,未形成都市,至1990年上述各市的少數民族人口均超過全省同期佔0.56的比例。世居廣東的各少數民族成員的人口數量中亦有許多是新近由外省區來粵的,其中壯族最多。廣東壯族1964年增長外,大部分是外地遷入的。新進入廣東的各少數民族人口大多是在80年代改革開放後,時間相對不長,又很分散,至1990年尚未形成相對穩定的社區。(參見廣東政府門戶網)
『玖』 廣東有少數民族嗎
世居少數民族有來壯、瑤、畲、自回、滿族。廣東省是56個民族成分齊全的省份。2011年,漢族人口佔全省總人口的97.46%。漢族民系主要有廣府民系、客家民系和閩南民系。
廣東省設立了連南瑤族自治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乳源瑤族自治縣3個自治縣和連州市瑤安瑤族鄉、三水瑤族鄉,龍門縣藍田瑤族鄉,懷集縣下帥壯族瑤族鄉,始興縣深渡水瑤族鄉,陽山縣秤架瑤族鄉,東源縣漳溪畲族鄉7個民族鄉。
廣東文化源遠流長,是嶺南文化的主體。在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史上居於重要地位,起著重要作用。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
嶺南文化由本根文化、百越文化(即固有的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即南遷的中原漢文化)、海外文化(即舶來的域外文化)四部分組成,其內涵豐富多彩。
涵蓋嶺南建築、嶺南園林、嶺南畫派、戲曲音樂、工藝美術、民俗節慶、宗教文化、飲食文化、語言文化、僑鄉文化等眾多內容。從地域上又分為廣府文化、廣東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