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巧做高考歷史選擇題
本人高三準歷史考生。文科就是題海戰術最有用。你高二這個很重要的。做題內目。但是做過忘過的沒容用的。基本的知識掌握做選擇題很簡單的。抓住主要的問題。象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本質原因 這種要總結出來一點經驗。題目變來變去都一個樣
B. 如何提高做歷史選擇題的准確率
先對課本的內容熟悉,然後分析一下錯題,這是我們高考前復習時歷史老師傳授的,希望對你有幫助吧! 其實歷史的選擇題出法不過就是那幾種,你只要掌握好方法要領去判斷選擇是不難的:選擇題基本上可以分為材料式、組合式、排列式、最佳、概念型,逆向式這六種基本類型。綜觀近幾年歷史學科高考,考生在選擇題部分失分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試題所採用的干擾方式缺乏了解,下面以高考題為例子解說: 1.添枝加葉 「添枝加葉」原來是形容敘述事情或轉述別人的話時,為了誇張渲染,添上原來沒有的內容。在歷史高考選擇題中,是指命題者在題干或題肢中增加一些修飾、限製成分,使觀點趨向絕對化。 [例1](全國文綜卷Ⅰ·23)《歐洲經濟史》描述了18世紀中期以來歐洲某些地區出現的現象,「貴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財富日益增長的資產階級的仿效,甚至受到挑戰。雖然他們有時被人輕蔑地說成是『暴發戶』,但是,他們的購買力形成了他們自己競相仿效的基礎。」這段描述說明 A.工業革命已經影響到社會生活 B.啟蒙思想的傳播消除了人們的等級觀念 C.政治革命使封建貴族告別了昔日生活 D.科技進步降低了生產成本,物價相對低廉 [解析]該題B項題肢的設置,命題者就運用了「添枝加葉」的干擾方式。B項題肢增加了修飾、限制的詞——「消除」,使觀點趨向絕對化,其實題中「被輕蔑地說成是『暴發戶』」,可知社會中的等級觀念依然存在,故B項錯誤。 [啟示]解答這類題目,考生首先要抓住題干或題肢中的主幹成分,然後再對那些修飾、限製成分反復琢磨,看其是否和原觀點一致,若不一致,則必然舌去。對題中出現的「所有」、「任何」、「一定」、「都」等具有絕對性的字詞,一定要仔細推敲,慎重選擇。 2、似是而非 「似是而非」原意是好像對,實際上並不對。在歷史高考選擇題中,命題者一般以相關、相似、相近或相反的知識組成干擾題肢,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例2](北京文綜卷·23)1940年納粹德國在奧斯維辛建立了集監禁、勞役和屠殺為一體的集中營群。現在該遺址已被辟為紀念館,目的是向人們警示①極端民族主義泛濫的後果②麥卡錫主義造成的後果③猶太人和波蘭人被無辜屠殺的災難④恐怖主義造成的慘劇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部分考生會選D,犯了「似是而非」的毛病,其關鍵是不能正確區分法西斯主義和恐怖主義。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建立屬於法西斯主義,不屬於恐怖主義,故排除④。奧斯維辛集中營建立於二戰期間,而麥卡錫主義出現於20世紀50年代初,故排除②。正確答案是B。 [啟示]解答這類題目,一定要根據所學知識和題乾的特定性,對相關題肢逐一辨析,謹防被似是而非的題肢所干擾。 3、答非所問 「答非所問」原意是回答的不是所問的問題。在歷史高考選擇題中,命題者常常有意設置一些說法正確、但和題干無關的題肢作干擾,考生如果不對照題干仔細辨析,就會誤選。 [例3](山東文綜卷·13)1964年,周恩來與美國作家斯諾交談時說:「過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們是做對了,但我們也做了一些錯事。……只有敢於承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我們才能改正它們。」針對50年代末經濟建設中的「缺點和錯誤」,黨和政府的糾正措施是 A.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B.正確分析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C.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 D.提出調整國民經濟的八字方針 [解析]以上四個題肢都涉及到黨和政府發展經濟的史實,A屬於三大改造的內容,時間為1953-1956年,B是1956年中共八大的內容,C是1958年提出的,D則是針對「左」傾錯誤而採取的糾正措施,A、B、C三肢說法雖然正確,但和題干無關,純屬答非所問,故不可選。答案為D。 [啟示]解答這類題目,只能選擇那些與題干之間存在聯系,且意思一致的題肢。對那些和題干無關,或沒有直接聯系的題肢,即使其本身的說法再正確也不能選。 4、張冠李戴 「張冠李戴」原來是比喻弄錯了對象或事實。在歷史高考選擇題中,這類題目往往以相關的知識作干擾題肢,考生如果記憶模糊,就會失誤。 [例4](北京文綜卷·19)新中國建立後,中國共產黨審時度勢,不斷探索,執政能力不斷提高。這體現在①七屆二中全會解決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重大問題②北戴河會議通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的決議③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④中國十三大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再認、再現歷史事實的能力。七屆二中全會在新中國建立前召開,故排除①選項。建立人民公社,搞人民公社化運動屬於「左」傾錯誤,不屬於執政能力提高的表現,故排除②選項。由於考生沒有很好地掌握史實,不少考生會誤選B,就是認為七屆二中全會在新中國建立後召開。 [啟示]在平時的復習中,考生要注意對相關知識進行歸納和整理,對重要史實,要盡可能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防止混淆不清。 5、魚目混珠 「魚目混珠」原是比喻拿假的東西冒充真的東西。在歷史高考選擇題中,這類試題通常以相近、相似、易混的知識作干擾題肢,主要考查考生的識記能力。 [例5](江蘇歷史卷·23)當今世界人類面臨許多共同問題,其中被稱為「21世紀的政治瘟疫」的是 A.腐敗蔓延 B.恐怖主義 C.政變迭起 D.民族矛盾 [解析]本題不少考生會認為四個選項都正確,認為腐敗、恐怖主義、政變和民族矛盾都是「21世紀的政治瘟疫」,犯了「魚目混珠」的毛病。其實腐敗、政變、民族矛盾由來已久,但恐怖主義則不同,2001年「9·11事件」後,恐怖主義並未因為阿富汗等反恐戰爭而被消滅,反而有日益蔓延之勢,成為當今世界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因此被稱為「21世紀的政治瘟疫」。因此正確答案是B。 [啟示]在高考歷史試題中,幾乎每年都有類似的題目。考生在平時的復習中,必須對相關、相近、易混、易錯的知識進行比較和辨析,才能排除干擾准確作答。 6、正逆顛倒 命題者在試卷的中間部分,一改正向思維的模式,插上一道逆向思維的試題,常常導致一些考生失誤。 [例6](江蘇歷史卷·20)下列關於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敘述,不屬於斯大林時期的是 A.推進以重工業為重點的工業化 B.形成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 C.聯合個體小農經濟並改造為大規模集體經濟 D.以「民主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 [解析]以「民主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是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提出的。故選D。但由於受正向選擇思維定勢的影響,有些考生選擇了斯大林時期的A、B、C三項中的其中一項,而把不符合的D項舍棄了,以致失分。 [啟示]解答這類選擇題,關鍵在於判明題乾的方向,在確認題目是逆向選擇題的前提下,只要將原來正確的題肢捨去即可。 7、舍本求末 「舍本求末」原來是指舍棄事物的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細枝末節。在歷史高考選擇題中,這類試題以現象或假象否定本質和規律,以細枝末節、無關緊要的東西來代替根本的、主要的東西。 [例7](上海歷史卷·11)20世紀初,人們把信天主教稱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國巡捕踢了一腳,自嘲為「吃了一記洋火腿」;抗戰時期的重慶有「前方吃緊、後方緊吃」的民諺;其他還有「吃閉門羹」、「吃香」、「吃葯」等等。這些與「吃」有關的大眾語匯本質上反映了 A.中國人向來注重字詞的精練和語法的准確 B.「吃」在中國是一個非常流行和時髦的詞彙 C.中西飲食文化處於不斷的交融與沖突之中 D.「吃」對中國人的文化心理產生了深刻影響 [解析]從表面看A、B、C三項和題干都有聯系,本身也正確,但都不符合題乾的規定性,D項才是本質上的反映。答案為D項。 [啟示]解答這類試題,考生必須把「現象只看作是入門的向導,一進了門就要抓住它的實質」,自覺地透過現象認識本質,才能排除干擾,否則就會舍本求末,導致失誤。 8、主次顛倒 這類題目常常將相關知識的主次關系顛倒,粗略來看,題肢和題干是吻合的,實際上是以非辨證性干擾辨證性。
C. 高考歷史選擇題怎麼做
歷史這一門在高考裡面,應該是運氣程度最大的一門,模擬考N多次告訴我,最內差的學生歷史也容有可能考優秀,最好的學生歷史也有可能不及格,所以,我只能說怎樣爭取盡量不失常,除了運氣,還要有點實力,當然,實力都是一點點積累出來的
D. 歷史備考:高考歷史選擇題怎麼做
1.細看試題抄
審題的最基本做法是把襲題乾和備選項細看一遍,千萬不要只看一半就作出選擇。
2.明確結構
一般選擇題的題干由選擇項、主體知識和條件限定語構成。選擇項是指要求選擇的內容,主體知識是選項論述的直接對象(史實或觀點),條件限定語是對選擇項在時間、程度、區域等方面的限定。審題時要仔細推敲題干,搞清題干中的選擇項、主體知識和條件限定語。
3.聯系知識
選擇題主要是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再認再現、理解、運用。因此,在審題時,一定要聯系相關知識,一是為了對備選項進行篩選,二是為了准確理解材料的意思。
4.辨析備選項
現在的選擇題,不僅難在對題乾的理解與信息獲取上,也難在備選項中的陷阱越來越多、越來越隱蔽。特別是有的備選項,無論是史實還是觀點都是正確的,但不符合題意,因而具有較強的干擾性。辨析備選項,就是審清備選項中哪些是干擾項。備選項的干擾性主要表現在史實或觀點正確。
E. 如何做好高考歷史選擇題
如何做好歷史選擇題已經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一、明確所考能力,做到心中有數 從這幾年的高考試題及考試大綱來看,高考主要考查的能力有:對知識的再認、再現、理解、分析、比較、歸納、辨析等。其中對主幹知識的考查是重中之重;考查方式也從機械式照搬教材內容,發展到考查考生對歷史內涵的靈活運用。 二、學好基礎知識,明白不變的道理 基礎知識也就是教材和考試大綱要求必須掌握的知識,掌握好基礎知識,是做好選擇題的前提。只有了解了題目所涉及的考綱內容,才能更深入地挖掘其深層的東西。如一個事件發生的背景、過程、結果、意義、影響以及與其他事件的對比等。因此,這就需要我們熟讀教材,按照目錄默想某一節知識內容,尋找前後知識的聯系點,構建知識體系,然後再做一些試題鞏固。 三、認真審題,解題成功的關鍵 1.判斷題型,想好策略,從容應付。 一般來說,選擇題的類型主要有:肯定和否定式選擇題,直接和間接選擇題,最佳選擇題,組合選擇題,排列選擇題,因果關系選擇題,比較異同選擇題,材料選擇題,邏輯推理選擇題等。各種選擇題都有自己的特點,掌握其各自特點,是解題的關鍵。(1)組合、排列選擇題,這種題只要肯定了其中的一個,就可以否定一些答案了。(2)材料選擇題的解答是建立在考生對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教材相關知識深入理解相結合的基礎上。(3)最佳選擇題,需要判斷到底哪一個是最明確的答案,有時還需要運用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現象與本質等理論來分析。(4)對於否定式和間接選擇題,必須頭腦清醒,換位思考,排除以前形成的思維定式的干擾。(5)比較選擇題,要建立在對兩個或多個事件理解到位的基礎上。(6)邏輯推理選擇題,看出題目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就可以推出結果了。 2.領會題意,抓住關鍵詞。 選擇題由題乾和備選項兩部分構成,做題時首先要看題乾和備選項中哪些相符合,其次要仔細推敲題干中的文字表述,明確題干中的時空范圍、選擇方向和關鍵性限制詞,明辨是非,小心行事。如果在做題過程中,粗心大意,就有可能「一招錯全盤皆輸」。 四、仔細檢查,規范塗卡 避免因沒有塗寫或塗錯機讀卡,造成的失分。同時也要注意機讀卡的橫豎、前後順序,不要出現錯位的現象。下筆的力度也要達到應有的要求。
F. 高考歷史選擇題解題方法和技巧
轉載:
1.審題方法
能否認真審題,是做好選擇題的關鍵。隨著命題技術的進步,選擇題的立體感和動態遷移感愈來愈強,迷惑性越來越大。因其答案的惟一性,一旦審題出現偏誤,就會導致全錯。認真審題,對選擇題尤為重要。
要根據選擇題的特點,採用立體式的審題方法,明確題意和要求。其具體要求是:
(1)讀懂背景材料。每組選擇題之前所出現的引導材料,是這組選擇題的共同情景材料,其與各試題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有機體系,試題也都是受背景調控的。背景對考生駕馭材料和選擇答案有著極強的提示作用和限製作用。要重視對背景的解讀,明確其時限和范圍及所考查的主旨等。
(2)明確題目結構。要仔細推敲題干,搞清題干中答題項。主幹語和條件限定語。答題項是指答案包括的內容和項目,主幹語是選項論述的直接對象,條件限定語是對回答內容的各方面限定。
例: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的抗英斗爭,到18世紀末轉變為聯合一致的美國獨立戰爭。出現這一轉變主要是由於(97年高考題)
A.英國壓迫加劇,北美人民反英意識增強
B.北部幾個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C.各殖民地間初步形成了統一市場。
D.統一的美利堅民族開始形成。
其中出現原因是答題項,主幹語是指「轉變」(即由分散的抗英斗爭到聯合一致的獨立戰爭),限定語有時間(17世紀-18世紀末)地點(北美)特點(分散到聯合一致)。
(3)搞清時空范圍。根據限定語,特別是要注意提取隱性時間信息,明確時限。搞清歷史現象的橫向、縱向的歷史空間和階段特徵,明確題目的時間范圍和空間。
(4)搞清基本題型。選擇題也有自身特點,根據其特點,明胡題目的基本類型,再結合平時的學習和掌握,根據各題型的答題方法進行思考和把握。
(5)推敲備選項。對備選項要認真推敲。近年來,備選項的干擾性日益增強,需認真分析。通過比較,掌握知識之間的區別,明確選項與題乾的關系。
(6)明確理論觀點。選擇題大都滲透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階級斗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觀點,以這些理論觀點為指導,再進行論證和分析。
(7)明確與其他學科的關系。根據大文科的觀點,歷史往往與政治、地理、語文等學科聯系,要利用相關學科知識的互補性,作好答題的准備
G. 怎樣才能做好高考歷史的選擇題O(∩_∩)O謝謝
現在的高考題越來越活了,課本教材的只是已經不夠了,而且有的題目出的很偏,你只從課本根本就找不到答案,很多東西也越來越涉及一些政治的觀點,而不單單是歷史了,你在歷史教材中完全找不到解釋,而如果你們的老師又不注意平時對學生的視野的拓展的話,遇到一些偏題,怪題,你只能靠蒙了,所以對那些重要的歷史事件,你應該理解的深一點,多看看有深度的歷史資料,你像很多事件,在歷史教材上僅僅用一句話就解釋完了它的意義,其實你如果查一些資料的話,你會發現一個歷史事件政治決策要從很多方面去討論,什麼地緣政治啊,戰略角度啊等等。影響它的因素是很多的,並不是一個。一些偏題怪題,比如從某個名人著作中摳出一句話,讓你選說明什麼問題的時候你就要小心了,審題要仔細,很多答案貌似都很接近,這個時候你就要抓住他的平生的政治決策總結出觀點,才能做的出來。
H. 如何做歷史選擇題
怎樣做歷史選擇題?
「得選擇題者,得歷史高考的天下」
一、審題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
1. 題干要三看:一看時間、空間,界定答題范圍;二看否定、肯定,確定答題方向;三看關鍵詞語,有沒有專有名詞、歷史概念。明確內涵外延。
2.被選項要三思:認真思考每一個被選項:是否符合歷史史實、時代特徵;是否符合題干要求;是否與題干有必然的邏輯聯系。
二、解題方法
1.篩選法:根據審題,搞清題目的基本要求,根據基本要求,把四個選項一一過濾,
直到找到正確選項為止。
2.排除法:在不能確定正確選項或對考察的知識模糊不清的情況下,可以用此法逐一
排除不正確的,縮小選擇范圍,從而確定正確選項。
3.簡化法:為了增加難度,有一些題目的中心詞或限制詞有意擴充、復雜化,使學生在
答題時要繞幾個彎。這時,我們就需要將復雜的題目簡化,可以像做語文一樣,劃
出題目的主、謂、賓,依據這些關鍵詞來分析被選項。
4.替換法:有的題干中的詞是我們平時沒有考慮過的,一時不好想,可以找一個接近的
詞替換一下,便於思考,如「功績」可換成「積極作用」,「重大舉措」可換成「重
大措施」。
5.直接聯想法:此法主要直接回憶課本有關內容,尤其是通過聯想分辨時空方面或邏
輯方面最直接的內容。
6.作記號法:題目常出現的詞有「最┄、特點是、含義是、原因是、變化有、影響有、」
等等。做題時要將這些詞作一個記號,提醒思考時注意審題的方向。
7、題干還原法。題干內容和答案之間必有嚴密的邏輯聯系。解題時首先把題意明顯不
符的項目剔除,然後把其他各項納入題干之中,進行還原思考。
8.猜測法:如果對各選項認識不清,無法確定正確選項的情況下,可用猜測法。猜測
時有以下規律:①一般情況下,選項如超出課本知識范圍或超出大綱范圍,則為錯
誤;②選項不屬於歷史知識則不選;③選項內容是課本上的細枝末節,正確的可能
性小;④選擇句子最長的選項;⑤在所有選擇題基本答完的情況下,如有個別題無
法確定答案,則大致看一下做好的題目中ABCD的出現概率,將出現概率較小的字
母選中。
▲珍惜第一印象: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選擇題越改越錯,所以,沒有完全的把握,一
般不要修改以前作出的選擇。
三、做錯選擇題的「十種表現」
1.忽視題干所給時間(時期)匆忙答題。
2.概念的理解不透徹,深層的含義思維不到位
3.歷史基本史實掌握不牢固
4.歷史的階段特徵掌握不清楚不全面
5.歷史與地理的結合缺乏空間思考
6.比較和遷移歷史概念的能力欠缺
7.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放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分析能力欠缺
8.歷史事件因果關系與結果混淆
9.不能准確區分主要原因(矛盾、目的)和根本原因(矛盾目的)
10.忽略題干中的關鍵詞語
▲何處容易設置陷阱:
(1)材料太長,觀點隱藏在後半部分:完整閱讀
例1、19世紀晚期一西方報紙稱「甲午以後,中國有三黨:守舊黨……意在保現存之局面;中立黨……意在保國以變法;維新黨……意以作亂為自振之機」。文中的中立黨和維新黨分別是指
A.頑固派和洋務派 B.洋務派和維新派 C.洋務派和革命派 D.維新派和革命派
(2)設問為否定式:標記設問關鍵詞
(3)相似題:見到似曾做過的題不要興奮浮躁,應該一喜即冷靜,審題看條件及要求,
選項認真判斷。
(4)常見的名詞在材料中有特定含義
I. 如何提高歷史選擇題正確率(高考)
一是要有一定的史實基礎,比如你要記住課本上的知識點。這是根本,不要指望你能通過平時內的電視容傳媒就能獲得足夠的信息,你還是得背書。
而是要在看題目的時候腦海裡面要映射相對應的時間,可以是具體時間,也可以是一段時間,如果是一段時間的話,盡可能得想辦法細化——或是從人物上(人物的生卒年、有名年份)、特殊字句上、甚至是所採用史料的書籍編訂時間。
三是在選項上做文章,將選項中有明顯錯誤的選項去掉,一般的話還會剩下兩個選項,這也是最具有干擾的選項。(你可以先進行這一步,也可以在讀完題目有上述兩步的工作後再進行篩選)
四是一點建議——歷史是一個很精細的東西,不能想著大而化之,想要學好歷史、做好歷史題目,必須有一定的歷史基礎,你可以通過看人物傳記、歷史小說,甚至是武俠小說(金庸、梁羽生)來補充歷史知識。而是要對書本上的小字部分給予足夠的重視,最好是能記住旮旮旯旯裡面的各種東西,你們可以在背書的時候就像刁難別人一樣以問問題的形式來相互提問來加強記憶,我在此是感受深刻,這也是我歷史學的很好的一個原因(嘿嘿,跑題了,回來回來)。
這就是我的一些法門,我已經經歷了高考,這是我當時的學習方法,希望對你有一定的啟發。
J. 如何訓練高考歷史選擇題
解答選擇題的策略和非常規技巧
自2003年,高考選擇題從30題減到25題,每一題的分值已增加到3分,這對解答選擇題的能力要求更高,做好選擇題是高考取得好成績的根本保證。
(一)解答選擇的策略:
1、熟記歷史知識,靈活運用。
歷史基礎知識的熟練與否,直接關繫到解題和成績,是能力運用的基本條件。沒有基礎的能力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海市蜃樓」、「空中樓閣」,都是虛幻飄渺,毫無實用的。要保證高考歷史取得好成績,必須過好基礎知識這一關,細細閱讀教材內容。
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要求做到六個字:全面、扎實、系統。「全面」即要求對歷史知識,事無巨細,全面掌握(不是考點知識除外),包括課文文字、表格、圖表,注釋等。避免記憶中出現知識的空白。「扎實」是建立在對知識的理解之上,死記的東西不會保持長久。任何歷史事件都不可能是孤立的,而是環環相扣,某一歷史事件的結果,可能是另一歷史事件的起因。如:殖民擴張是工業革命導致的結果,卻是民族解放運動興起的原因。這又要求對歷史知識能夠「系統」的掌握。
如何「全面、扎實、系統」的掌握基礎知識。需要:一要在復習的時候注意前後事件的聯系,注意進行橫向和縱向的對比,二要忌只看不練,沒有練習的輔助,知識不可能理解和牢固。三要反復,做到溫故而知新,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過目不忘,不反復,難扎實。
2、做題小心謹慎,不盲目求快,不輕視。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歷史選擇題表面看似簡單,其實卻暗含陷阱和圈套,稍不留神,即會出錯。應認真審題,小心謹慎。
要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審題是應注意:首先看時間和地點的限定,特別是時間限定。二要看條件范疇,原因或結果、主觀或客觀、政治或經濟等。三要注意關鍵字眼。例:
⑴、建國初期,為穩定社會秩序和恢復經濟,人民政府最迫切解決的問題是( )
A、完成土地革命 B、進行工礦企業的民主改革
C、穩定金融和物價 D、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
「物價」直接關繫到人民的生活,與社會秩序的穩定有最密切的關系,故選C。此題關鍵字眼在「穩定社會秩序」。又如:
⑵、1962年初,中共召開了中央工作會議即七千人大會,其議題主要是( )
A、制定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 B、提出調整國民經濟的方針
C、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 D、總結「大躍進」的經驗教訓
A項發生在「1958年」,B項為「1960年」,C項是「1959年」的,故選D。(此題可見對基礎知識的熟練程度要求非常之高)再一例:
⑶、20世紀70年代,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霸主地位發生嚴重動搖,其主要原因是:
①西歐和日本成為美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②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 ③西歐和日本奉行獨立的外交政策 ④「星球大戰計劃」實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關鍵詞是經濟霸主,與經濟有關的是①②,③不屬於經濟范疇,④發生在80年代,也不屬於經濟范疇,故選C。(此題是典型)
選擇題題型多種多樣,有理論型、材料型、否定型和多選型,萬變不離其宗,根據題目,聯想其反映的階段內容,細心分析題乾和各個選項,排除錯誤項和無關項,找到正確選項。
(二)解答選擇題的技巧:
技巧只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必須要以基礎知識為依託。但熟練靈活的運用多種解題技巧,無疑對做好歷史選擇題有很大的幫助。總結個人經驗,可歸納為如下方法:
1、巧用政治常識,妙解歷史選擇題: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歷史思維能力的核心,其基本內容可以簡單概括為:①社會的基本關系: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可進一步擴大引申為經濟決定政治。思想、文化是一定經濟的反映。②矛盾形成歷史運動,歷史發展圍繞主要矛盾進行③歷史總體來看是不斷發展和進步的。
運用:
例:人文主義成為文藝復興時期主要的社會思潮,其根本原因是( )
A、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
B、新航路開辟,擴大文化交往
C、它肯定人,注重人性,適應社會的發展
D、它反對神學迷信,提倡現世生活享樂
運用理論內容①,經濟決定政治、思想文化,故選A。根據理論,根本原因一般選經濟和內因。當然,做此類題,應注意理論知識的靈活運用,不可生搬硬套。
2、排除法在解選擇題中的應用:
排除法是在解題過程中最常使用,也是最有效的一種解題方法,可按如下方法進行排除:
⑴與題干條件不符的應排除:選項對應題干條件,不符合者應排除,題干條件應特別注意限制條件,如:時間限制,空間限制、內容限制、其它條件的限制等。
①不符合時間限制:
例1、19世紀60年代,推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北美大陸迅速擴展的主要事件是( )
A、美國內戰 B、西進運動 C、廢奴運動 D、英荷戰爭
時間限制是60年代,美國內戰在61—65年,BCD都發生在內戰之前,不是60年代,故選A。
例2、(1998全國高考卷第23題)1640年英國新議會的召開是資產階級革命的標志,這是因為( )
A、議會提出了掌握政權的要求 B、國王宣布「討伐議會」挑起內戰
C、議會組建軍隊與王軍交戰 D、內戰後議會把持了全國政權
時間限制是1640年,B發生在1642年,C也發生在1642年,D發生在1649年,故選A。
②不符合空間限制:
例:(1999年全國卷25題)15、16世紀之交,歐洲農村自然經濟受到商品經濟的沖擊,其表現之一是( )
A、貨幣地租消失
B、出現了最早的無產者
C、封建領主開始按資本主義方式經營農業
D、富裕的作坊主擴大生產規模
地點限制是農村,A表述明顯錯誤,應是貨幣地租流行。資本主義萌芽首先出現在威尼斯,佛羅倫薩,所以B、D應在城市。C封建領主開始按資本主義方式經營農業,從「農業」一詞可對應題干「農村」的地點限制。
③不符合題干內容:
學會分清條件、內容、表現、結果等項目。條件即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或背景,一定是在歷史事件出現之前。內容、表現是發生在歷史事件的過程之中。結果、作用、意義、影響等都必然發生在事件之後。
例:(1993年上海卷第17題)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統治區人民民主運動高漲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國共產黨組織了反蔣統治的第二條戰線
B、上海學生舉行了聲勢浩大的「三反」斗爭
C、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經濟崩潰和政治危機
D、民主黨派的聯合斗爭和人民起義遍及各地
此題有一定的難度,但如仔細分析,可看出ABD明顯是國統區人民民主運動高漲的具體表現,不是原因,故選C。
除此之外,還應注意題干涉及的范疇是政治領域還是經濟領域,如前面已有的一例:
20世紀70年代,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霸主地位發生嚴重動搖,其主要原因是( )
①西歐和日本成為美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②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 ③西歐和日本奉行獨立的外交政策 ④「星球大戰計劃」實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⑵選項表述錯誤應排除(做否定型選擇題除外):
例:(1995年全國卷第5題)鴉片戰爭前夕,清政府實行的閉關政策的含義是( )
A、禁絕中國對外貿易 B、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閉邊界固守疆域
A「禁絕」、C「一概排斥」、D「封閉」等表述都太絕對,皆錯誤,故選B。
⑶選項表述相同的,二者都應該排除:歷史高考選擇題是為單選,不可能出現兩個答案,故二者皆不是,此類選擇題較少,選擇時應慎重分析。
例如:(2001年春季高考第21題)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形成標志著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政權的確立,這主要因為( )
A、國王權力受到限制 B、議會權力大為增強
C、法律具有了至高的地位 D、內閣製得以形成
細心分析,A「國王權力受到限制」與B「議會權力增強」選項的意思其實是一模一樣的,調反過來表述的是同一意思。D項「內閣製得以形成」在君主立憲制形成之前就已出現,也不能選,故選C。
又如:(2000年廣東高考卷第27題)啟蒙運動中,啟蒙學說發展了人文主義,這主要表現在( )
A、反對教權主義和蒙昧主義 B、宣傳天賦人權 C、提倡自由平等 D、主張建立法治社會
對比四個選項,ABC所表述的意思是相同的,天賦人權即是要自由平等,要反對教權主義,故應選D。
3、對應估計法:
選擇題所涉及到的考點內容非常全面,在解題過程中也許我們會遇上記憶中空白或模糊的內容,能夠把不會做的題目做出來,對提高我們的成績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靈活運用好非常規的估計方法,對解好此類題目有一定的幫助,可以根據如下方式進行估計:
⑴對應估計:即根據題干內容,在選項中選出與題干意思相同或相似的選項:
例如:(1999年廣東高考卷第25題)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潮強調人的價值,追求個性解放,反對神學迷信,主要是因為( )
A、新航路的開辟打破了「天圓地方」說
B、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突出了人的作用
C、宗教改革運動動搖了天主教會的地位
D、哥白尼「太陽中心說」的創立
題乾的「強調人的價值」與選項B「突出人的作用」相對應,故選B。
又如:(2000年廣東高考卷第26題)文藝復興時期宣傳人用知識武裝起來便有偉大力量的作品是( )
A、《烏托邦》 B、《巨人傳》 C、《哈姆雷特》 D、《愚人頌》
題乾的「人……有偉大力量」與選項《巨人傳》相對應,故選B。
這種做法實有牽強附會之意,能夠應用的體型少之又少,毫無辦法時可採取此下策。
⑵根據掌握的常識進行估計:
例:下列關於非洲民族獨立運動勝利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結束了非洲人民遭受殖民奴役的歷史,改變了非洲的面貌
B、標志著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瓦解
C、使聯合國不再是一兩個超級大國為所欲為的場所
D、使非洲國家走上經濟迅速恢復發展是道路
根據常識應知道非洲大多數國家還依然貧窮落後,D是明顯常識性錯誤,故選D。
當然,大多數不會做的題目是不可能估計出來的,特別是純粹考認知性的題目,故應盡量掃除知識中的盲點。
上述做選擇題的方法,只能解決部分問題,大多數題目是考查基礎知識,以及對歷史事件的理解,這不是一般技巧能完全解決的,所有的方法或技巧都只能起輔助作用,最實際有效的復習應以課文為托,充分理解歷史事件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