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知識點怎樣才能記的快記得牢記的准呀
倘若你能來吃苦的話,平時就努力自一點,把重要的知識點抄寫在小紙片上,放在口袋裡、書桌上、床頭前......(一切你平時經常接觸的地方),然後你有空就去看看、念念、記記,這樣的話到考試的時候就不會緊張了,而且記得牢,使得知識真正為自己所用......
如果你是迫切要用那些知識,最好拿一張稿紙,將歷史事件用時間串起來,抄寫列在紙上,一邊看歷史事件表一邊記,效果會好些......一定要專心了噢~因為你都知道時間緊迫了,在短時間之內,克服一下不去想其他的事,認真掌握知識點......
越是時間緊迫越不要慌張,記住多少算多少,不然緊張得全忘了更虧......一定要適量地寫一寫,手腦配合很重要~ 希望可以幫助您~呵呵......
㈡ 背歷史的時候有什麼好辦法能記得又快又牢
我也是從高中走過來的,是文科,對政治與歷史的學習有點經驗,僅供參考。首先我想強調回一點,政治與歷史答不是讓你去背的,而是讓你理解,讓你記憶,要在腦海中形成自己的結構。 先說歷史,歷史是一門結構性較強的學科,但是它的內容太過復雜,繁瑣。因此在思維上就應該形成一個時間結構,把時間分段,比如說中國古代史,時間段是好分的,大體結構出來之後,就應該由你去填充,這段時間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會發生,怎樣發生的,它所造成的後果是什麼,等等,必須要充實,掌握了一段時間的歷史事件之後,就要與其它段的歷史事件作比較,找相同點與不同點。最後要把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放到一起,把他們相融合,放到一起,你會發現,你已經掌握了歷史,當然,你不需要去背,只要一遍一遍的翻看課本就行了,你會理解,你就不會忘了。 再說政治,政治是比較空洞的,很空,難以把握, 我的方法是實踐,因為在實踐中你才能記住,大量去翻閱一些政治事件,從中發現一些政治理論,去看新聞,看報紙,自然而然,你會把那些政治理論熟記於心,同時還有一個好處,鍛煉你的做題的能力,提前准備了考試材料,是一舉多得 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別脫離課本,一定會把這兩門重要的學科學好
㈢ 怎樣記歷史政治又快又記得牢
拋掉學過的,也就是先假裝忘記,當做自己從來沒學過一樣地仔細看一遍書,回一定是要有答認真地看,可以抓一些細微的點讓腦子里有點印象。其他的也有人回答了,當做故事看。全都看完了後翻回目錄標題,看著標題想想自己還記得標題中的哪些內容
㈣ 怎樣可以又快又記得很牢背會政治歷史
首先,在政治歷史中總有一些名詞或說法是固定的,您如果能夠將這些版記住的話,那就會省權事不好。其次,您在背誦的時候並不一定非要一字不差的將所有內容記住,只要能夠說清楚其意思就可以。也就是說,只要能夠包括所有得分點就可以。最後,在背誦之前首先要通讀一遍,將其中的意思理解了,這樣背誦的時候就不會盲目了。
㈤ 怎樣背歷史才記得牢,還背的快
梳理出脈絡,不管是時間還是地點的脈絡。多看幾次,並相信自己能夠記住它就好。其實你每天可以和別人多聊聊歷史事件,活學活用很容易記住。
㈥ 歷史怎麼才能記得更牢,更快,更多,有什麼好方法嗎
第一招:濃縮記憶法
定義:
濃縮記憶法就是抓住歷史知識的主要內容、緊扣住關鍵字眼、把復雜的識記材料加以凝煉和壓縮來記憶歷史知識的一種方法。
例子:
西漢初年漢高祖的休養生息政策的措施是:「讓士兵復員生產。免除若干年徭役;讓戰時逃亡在外的人回鄉,發還原有的田宅;並釋放一些奴婢為平民,把田租規定為十五稅一。」我們可以濃縮為「兩讓一放一定」 。
好處:
濃縮記憶法的優勢在於加大了大腦對知識信息的容量,又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同時更提高了學生再認、再現歷史事實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第三招:圖示記憶法
定義:
圖示記憶法是以各圖表圖、圖形記憶龐雜不易歸納或不易理解的歷史知識的一種方法。
好處:
圖示記憶法的使用,不僅能解決歷史知識中一些重點和難點的順利記憶問題,而且還比較自然地培養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概括、綜合歸納和比較的能力。
第四招:運算記憶法
定義:
此法是將需要記憶的歷史年分或數字化成簡單的算式,從而幫助記憶的方法。
例子:
(1)加法:李時珍寫成《本草綱目》是1578年,可想為15=7+8。
(2)減法:東周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可想為7-7=0。
(3)乘法:清兵入關,明朝滅亡是1644年,可想為16=4x4。
(4)除法:秦統一於公元前221年,可想為2/2=1。
好處:
這種運演算法的好處是用簡單易記的數式來將原本沒有意義的歷史年分數字變得有意思,使人容易記憶。
第六招:歸類記憶法
定義:
歸類憶法是把歷史知識分門別類地找出一條條線索,記憶成串歷史知識的一種方法。
例子:
中 國古代史就可按政治、經濟、民族、對外、文化五個大方向來串線。政治方面又可按朝代(或政權)的變遷、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改革措施的變化、軍事戰爭的情 況等項目來串線;經濟方面又可按政策措施、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等來串線;民族關系方面可按地域或民族、國家來串線;文化方面可按天文歷法、數學、醫學、建 築、文學、藝術等來串線。
好處:
這種方法的好處是便於以時間為經、以類別為緯,把大量的歷史知識編織起來,加強了記憶歷史知識的系統性,培養了學生歸納總結歷史知識的能力。
舉例一:
在某個電視節目中要叫人記憶下列東西:
風箏 鉛筆 汽車 電鍋 蠟燭 果醬
在這六樣東西,你可以記得幾項呢?其實你可以六樣都記得而且輕而易舉。只要靠著你的想像力。
你要想像,你放著風箏,風箏在天上飛,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風箏呢?是一個白色的風箏。忽然有一枝鉛筆,被丟了上去,把風箏刺了個大洞,於是風箏被掉了下來。而鉛筆也掉了下來,砸到了一台汽車,擋風玻璃也全破了。後來,汽車只好放到一個大電鍋里去 ,當汽車放入電鍋時,汽車融化了,變軟了。後來,你拿著一個蠟蠋,敲著電鍋,當當當的聲音,非常的大聲,而蠟蠋,被塗上了果醬。
現在回想一下。
風箏怎麼了? 被鉛筆刺了個大洞。
鉛筆怎麼了? 砸到了汽車
汽車怎麼了? 被放到電鍋煮
電鍋怎麼了? 被蠟蠋敲出聲音
蠟蠋怎麼了? 塗上了果醬。
如果你再回想幾次,就把這六項記了起來了。
請注意,在這里所運用的方法,並不是編故事,也不是講故事。而是運用想像力來形成一個電影的運鏡畫面。所以,必需要有顏色,有物體,有聲音,並可以成功的利用想像力來「騙」過頭腦,讓頭腦以為真的有發生過這件事。所以,在想「風箏被鉛筆刺了個大洞」時,腦海中必需要有一個風箏,是方的還是圓的,是紅色還是白色的風箏,而且是隨著風搖來搖去,搖動的程度有多大,當風吹過時,有沒有「啪啪啪」的聲音。而破洞是在風箏的中間,還是在旁邊。有多大?
㈦ 歷史到底要怎樣才能記得快記得牢
理解記憶,與語文、地理、政治等相關學科以及現實生活密切聯系。
㈧ 歷史怎樣快速而又牢固的記年代
中國朝代時間表
夏 前2100年-前1600年 啟 陽城
商 前1600年-前1100年 湯 亳→殷
西周 前1100年-前771年 武王 鎬
東周 前770年-前256年 周平王 洛邑
春秋/戰國 前770年-前221年 / 洛邑
秦 前221年-前206年 始皇(嬴政) 咸陽
西漢 前202年-8年 高祖(劉邦) 長安
新 8年-23年 王莽 長安
東漢 25年-220年 光武帝(劉秀 洛陽
公元25年,光武帝建年號。
三國(魏) 220年-265年 曹丕 洛陽
三國(蜀) 221年-263年 劉備 成都
三國(吳) 229年-280年 孫權 建業
西晉 265年-316年 武帝(司馬炎) 洛陽
東晉 317年-420年 元帝(司馬睿) 建康
十六國 304年-439年 / 洛邑
附:五胡十六國
前趙 304~329 劉淵國號漢,劉曜改為趙,史稱前趙。
成漢/前蜀 304~347
後趙 319~350
前涼 324~376
前燕 337~370
前秦 351~394
後秦 384~417
後燕 384~409
西秦 385~431
後涼 386~403
南涼 397~414
南燕 398~410
西涼 400~420
北涼 401~439
夏 407~431
北燕 409~436
南朝
宋 420年-479年 劉裕 建康
齊 427年-482年 蕭道成 建康
梁 464年-549年 蕭衍 建康
陳 557年-589年 陳霸先 建康
北朝
北魏 386年-534年 拓跋圭 平城→洛陽
東魏 534年-550年 元善見(高歡立) 鄴
西魏 535年-557年 元寶炬(宇文泰立) 長安
北齊 550年-577年 高洋 鄴
北周 557年-581年 宇文覺 長安
隋 581年-618年 文帝(楊堅) 大興
唐 618年-907年 高祖(李淵) 長安
第1任 618-627年 高祖(李淵) 長安
第2任 627-650年 太宗(李世民)
第3任 650-684年 高宗(李治)
第4任 684-684年 中宗(李顯)
第5任 684-684年 睿宗(李旦)
第6任 684-705年 武則天
第7任 705-710年 中宗(李顯)
第8任 710-710年 殤帝(李重茂)
第9任 710-712年 睿宗(李旦)
第10任 712-756年 玄宗(李隆基)
第11任 756-762年 肅宗(李亨)
第12任 762-780年 代宗(李豫)
第13任 780-805年 德宗(李適)
第14任 805-806年 順宗(李誦)
第15任 806-821年 憲宗(李純)
第16任 821-825年 穆宗(李恆)
第17任 825-836年 敬宗(李湛)
第18任 836-841年 文宗(李昂)
第19任 841-847年 武宗(李炎)
第20任 847-860年 宣宗(李忱)
第21任 860-874年 懿宗(李凗)
第22任 874-889年 僖宗(李儇)
第23任 889-904年 昭宗(李曄)
第24任 904-907年 哀帝(李柷)
五代十國 907年-960年 / /
五代:
後梁 907~923
後唐 923~936
後晉 936~946
後漢 947~950
後周 951~960
十國:
吳 902~937
前蜀 907~925
吳越 907~978
楚 907~951
南漢 907~971
閩 909~945
南平/荊南 924~960
後蜀 934~965
南唐 937~975
北漢 951~979
北宋 960年-1127年 太祖(趙匡胤) 開封
第1任 960年-976年 太祖(趙匡胤) 開封
第2任 976年-998年 太宗(趙炅)
第3任 998年-1023年 真宗(趙恆)
第4任 1023年-1064年 仁宗(趙禎)
第5任 1064年-1068年 英宗(趙曙)
第6任 1068年-1086年 神宗(趙頊)
第7任 1086年-1101年 哲宗(趙煦)
第8任 1101年-1126年 徽宗(趙佶)
第9任 1126年-1127年 欽宗(趙桓)
南宋 1127年-1279年 高宗(趙構) 臨安
第1任 1127年-1163年 高宗(趙構) 臨安
第2任 1163年-1190年 孝宗(趙昚)
第3任 1190年-1200年 光宗(趙惇)
第4任 1200年-1225年 寧宗(趙擴)
第5任 1225年-1265年 理宗(趙昀)
第6任 1265年-1275年 度宗(趙禥)
第7任 1275年-1276年 恭宗(趙顯)
第8任 1276年-1278年 端宗(趙昰)
第9任 1278年-1279年 衛王(趙昺)
遼 916年-1125年 耶律阿寶機 上京
遼建國於公元907年,國號契丹,916年始建年號,937年改國號為遼,983年復稱契丹,1066年仍稱遼。
西夏 1038年-1227年 李元昊 興慶
金 1115年-1234年 完顏阿骨打 中都
元 1271年-1368年 世祖(忽必烈) 大都
鐵木真於公元1206年建國,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1279年滅南宋。
明 1368年-1644年 太祖(朱元璋) 南京→北京
第1任 1368年-1399年 太祖(朱元璋) 南京→北京
第2任 1399年-1403年 惠帝(朱允炆)
第3任 1403年-1425年 成祖(朱棣)
第4任 1425年-1426年 仁宗(朱高熾)
第5任 1426年-1436年 宣宗(朱瞻基)
第6任 1436年-1450年 英宗(朱祁鎮)
第7任 1450年-1457年 代宗(朱祁鈺)
第8任 1457年-1465年 英宗(朱祁鎮)
第9任 1465年-1488年 憲宗(朱見深)
第10任 1488年-1506年 孝宗(朱祐樘)
第11任 1506年-1522年 武宗(朱厚照)
第12任 1522年-1567年 世宗(朱厚熜)
第13任 1567年-1573年 穆宗(朱載垕)
第14任 1573年-1620年 神宗(朱翊鈞)
第15任 1620年-1621年 光宗(朱常洛)
第16任 1621年-1628年 熹宗(朱由校)
第17任 1628年-1644年 毅宗(朱由檢)
清 1644年-1911年 世祖 - 順治(福臨) 北京
清建國於公元1616年,初稱後金,1636年始改國號為清,1644年入關。
第1任 1644年-1662年 世祖 - 順治(福臨) 北京
第2任 1662年-1723年 聖祖 - 康熙(玄燁)
第3任 1723年-1736年 世宗 - 雍正(胤禛)
第4任 1736年-1796年 高宗 - 乾隆(弘歷)
第5任 1796年-1821年 仁宗 - 嘉慶(順琰)
第6任 1821年-1851年 宣宗 - 道光(旻寧)
第7任 1851年-1862年 文宗 - 咸豐(奕詝)
第8任 1862年-1875年 穆宗 - 同治(載淳)
第9任 1875年-1908年 德宗 - 光緒(載湉)
第10任 1908年-1911年 恭宗 - 宣統(溥儀)
附:速記口訣
夏商和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
南北朝並列,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王朝至此完,
民國再共和, 代代往下傳。
望採納
㈨ 歷史應該怎麼背,才記得快,記得牢
我自己曾學歷史專業的,有一套方法,不知適合你否。歷史嘛,多背專是應該的,但要有技巧,屬平時要將知識點歸納起來,列成樹狀圖,先背好主幹知識,熟透了才背分支,一定要每天背,一有時間就要看書,看多了就自然有感情。晚睡之前回憶起當天所背過的內容,回憶不起的第二天就馬上看書。不過一定不要死記硬背,否則你就一定會討厭歷史的. 因為死記硬背有很多弊端,意思費力大,收效小,事倍功半,背了好張時間,也沒有記住多少東西。二是記不準,易混淆,張冠李戴,錯記漏記,把觀念或原理弄得支離破碎,殘缺不全。三是記不牢,容易忘,費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記住的東西,沒有多長時間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歷史就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切忌死記硬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