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朝鮮八道
古朝鮮時期全國共分八道,道下為州、府、郡、縣。漢城府判尹為正二品。版四都(開城權府、江華府、水原府、廣州府)長官稱留守,為正、從二品。地方官職為從二品府尹、正三品堂下大都護府使、牧使、從四品郡守、從五品縣令等等。
八道:
京畿道,含漢城府、開城府。首府在漢城府。
慶尚道,含慶州府、尚州牧、晉州牧;設左兵營、右兵營、左水營、右水營。首府在慶州府。
全羅道,含全州牧、羅州牧;設兵營、左水營、右水營。首府在全州。
忠清道,含忠州牧、清州牧、公州牧;設水營。首府在清州。
黃海道,含黃州牧、海州牧。首府在黃州。
平安道,含平壤府、寧邊大都護府、義州牧。首府在平壤府。
江原道,含江陵大都護府、原州牧。首府在江陵。
寧安道(咸鏡道),含咸興府、鏡城都護府、北清都護府。首府在咸興府。
B. 平壤屬於哪個洲哪個國家
亞洲
平壤來(朝自鮮文:평양),全稱為平壤直轄市(朝鮮語:평양 직할시),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朝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平壤位於朝鮮半島西北部,大同江橫跨其中,因其地勢平坦而得名。大同江與其支流流經市中心。是朝鮮半島歷史最悠久的城市,相傳早在檀君時代就被定為都城。全市下轄18個區域、2郡,總面積3,194平方公里,截至2011年,全市人口約325.5萬人。
C. 平壤市的歷史沿革
朝鮮半島神話傳說公元前2333年,天帝庶子桓雄與熊女所生的檀君(又稱王儉)建立朝鮮國,其都城阿斯達就位於現在的平壤,因此平壤又有「王儉城」之稱。
平壤歷史悠久,在朝鮮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中國商朝滅亡後,殷商貴族箕子來到朝鮮,以平壤為都城,是為「箕子朝鮮」。朝鮮人民過去十分崇敬箕子,把他作為朝鮮民族的始祖。因此平壤的地位也顯得神聖起來,被稱為「箕城」。
中國西漢初年,燕國人衛滿逃到朝鮮,並取代箕子朝鮮,稱為「衛滿朝鮮」。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派兵滅亡衛滿朝鮮,攻佔王儉城(即平壤),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了四郡,置於漢朝的管轄之下,其中平壤一帶即為樂浪郡,是漢四郡的中心。樂浪郡治為朝鮮縣,位於現在大同江南面,其遺址在1930年代陸續出土,現在平壤市的樂浪區即由樂浪郡遺址而得名。 313年,崛起於中國東北的高句麗利用西晉衰落之際南下朝鮮半島,吞並了樂浪郡,並恢復了平壤的古稱。427年,高句麗第24代王巨連(又稱長壽王)正式遷都平壤。高句麗以平壤為中心,勢力不斷南下,試圖統一朝鮮半島。朝鮮半島上的三國時代(高句麗、新羅、百濟),直至675年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大部才宣告結束。6世紀末,中國隋煬帝派水軍攻打平壤城,但被擊退;到唐高宗時期,羅唐聯軍於668年滅亡了高句麗,在平壤設置了安東都護府。此後,平壤又成為唐朝和新羅對峙的地點,後來成為新羅的土地。經過多年戰爭的破壞,平壤在此時已經衰落。
到了高麗時代,平壤由於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而再次振興。926年,高麗王朝將平壤定為「西京」。高麗時期,平壤已經開始遍植柳樹,因此高麗著名詩人鄭知常經過平壤時才會抒發「紫陌春風細雨過,輕塵不動柳絲斜」的感慨。同時,平壤也是抵抗外敵入侵的重鎮。高麗時期,契丹、女真、蒙古先後入侵,到1269年十月,高麗西京都統領崔坦、李延齡投降蒙古,平壤遂為蒙古所佔,後成為元朝遼陽行省之東寧府,隸屬元朝直接管轄。1290年,應高麗忠烈王的請求,元朝將東寧府歸還高麗,仍為元朝間接領地。(高麗為元朝的征東行省)
朝鮮王朝時期,平壤仍為當時朝鮮的重要城市,在當時稱「平壤府」,是平安道的首府,同時被稱為「兩西重鎮」。平壤城池分內城、中城、外城、北城四部分,內城有五門,南為朱雀門,東為大同門(有瓮城),東北為七星門,東南為長慶門,西為靜海門。內城之外為中城,南門為正陽門,東門為含毬門,北門為慶昌門,西門為普通門。中城之外為外城,南為車避門,西為多景門。此外還有承服門、足朴門、大道門、小通門、水德門等。內城北端有北城,南為轉錦門,北為玄武門。 平壤雖然和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是當時的朝鮮兩大商業中心,但屢遭兵燹。1592年發生壬辰倭亂,日本攻陷平壤城,後來朝鮮在明朝援軍的幫助下收復了平壤。1627年的丁卯胡亂和1636年的丙子胡亂期間,滿洲(女真)軍隊曾兩度攻佔平壤,大量市民被擄走為奴隸,平壤又遭到嚴重破壞。1811年洪景來在平壤附近起義,後來被鎮壓。1866年8月,平壤發生舍門將軍號事件,美國武裝商船舍門將軍號強行駛入平壤大同江,肆意開炮,最後被平壤軍民擊沉。這一事件也被北朝鮮認為是朝鮮近代史的開端。1894年,清朝和日本的軍隊在平壤開戰,最後清軍戰敗,是為中日甲午戰爭中著名的「平壤戰役」,此外,平壤的外港鎮南浦還是當時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時日本的兵站基地。
1896年,朝鮮將8道劃分為13道,平壤隸屬平安南道,仍為該道首府。1897年,鎮南浦開港,1898年5月26日,大韓帝國政府宣布向各國開放平壤。當時,平壤不僅有許多日本和西洋人,也是朝鮮華僑的重要聚居地。隨著平壤的開放,平壤近代化進程加快,逐漸成為朝鮮的商業和工業中心,並成為朝鮮半島的基督教中心,全盛時教堂超過1400座(在朝鮮戰爭時期這些教堂被美軍全部炸毀)。日俄戰爭前夕,韓國的高宗皇帝還打算遷都平壤以躲避日本威脅,但在日本壓力下沒有成功。
日據時代,平壤曾在1919年作為三一運動的重要中心。1931年,發生萬寶山事件,平壤市民在日本人的誤導和唆使下引起大規模的排華騷亂。1945年,日本投降,平壤為蘇聯佔領。1948年,朝鮮半島北部建立了以金日成為內閣首相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定都平壤。 1950年至1953年(朝鮮戰爭期間),美軍的轟炸機在平壤上空投下了42.8萬枚炸彈。那時平壤的人口僅40萬,平均每位市民都承受了一顆以上炸彈的襲擊。平壤古城被夷為平地,絕大多數古跡化為烏有。美軍的一位指揮官曾經感慨:這片巨大的廢墟,即使再過100年也恢復不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世界城市重建史上,平壤城的重建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經歷了抗日戰爭和朝鮮戰爭的雙重摧殘,平壤城市設施被破壞的程度堪與蘇聯斯大林格勒(今俄羅斯伏爾加格勒)相比。1952年5月,戰事尚未結束,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內閣已經開始著手制定平壤市的復興計劃。負責重新設計規劃平壤的朝鮮建築師金正熙在和中國同行交流的時候,曾經對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感嘆道:平壤已經真的成為一片「平壤」了。現在,平壤已經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大都市。
D. 朝鮮八道是那些
朝鮮八道是李氏朝鮮時將全國所劃分而成的行政區劃,也是現時南北韓的行政區劃基礎。朝鮮八道於太宗13年(1413年)劃分。朝鮮高宗33年(1896年),朝鮮八道中的平安、咸鏡、忠清、全羅、慶尚五道分別拆為南、北兩道,是為十三道制。這個行政區劃一直延續到1945年國家光復為止。
朝鮮八道示意圖在日常用語中,亦有用「朝鮮八道」來表示全國各地。
八道的名稱其實並非不變。隨著道府所在地的變化,道的名稱亦會跟著變遷。直到朝鮮末年,這八道的名稱是:
京畿道,含漢城府、開城府。首府在漢城府。
慶尚道,含慶州府、尚州牧、晉州牧;設左兵營、右兵營、左水營、右水營。首府在慶州府。
全羅道,含全州牧、羅州牧;設兵營、左水營、右水營。首府在全州。
忠清道,含忠州牧、清州牧、公州牧;設水營。首府在清州。
黃海道,含黃州牧、海州牧。首府在黃州。
平安道,含平壤府、寧邊大都護府、義州牧。首府在平壤府。
江原道,含江陵大都護府、原州牧。首府在江陵。
咸鏡道(舊稱「寧安道」),含咸興府、鏡城都護府、北清都護府。首府在咸興府。
道下設州、府、郡、縣。 其中,慶尚、全羅、忠清、黃海、京畿五道再分左右兩道。寧安道(咸鏡道)分南北兩道。平安道分東西兩道。江原道分嶺東、嶺西兩部。
E. 平壤在哪個國家
平壤在朝鮮。
平壤簡介:
平壤市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都,正式名稱為「平壤特別市」,地處大同江下游平壤平原和丘陵的交接處,東、西、北三面是起伏的丘陵。平壤因有部分土地在平原上,故稱平壤,即「平坦的土壤」之意。大同江及其支流普通江流經市區,江中有綾羅島,羊角島、狸岩島等島嶼,風景優美。市區建築面積佔20%,其餘80%為公園等綠化用地,是世界上綠化面積比重最大的城市之一。平壤綠化面積人均約50平方米,市內處處是蒼松翠柏、花壇草坪,加上山清水秀的天然景緻,使平壤市成為一座花園城市。
平壤市是一座歷史古城,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有3000多年,相傳在檀君時代就被定為都城;平壤市還是一座風景秀麗的現代化城市。大同江穿市而過,兩岸綠柳成蔭。千里馬大街、蒼光大街、光復大街、統一大街等街道寬闊整潔,兩側濃蔭如蓋。高麗飯店、人民大學習堂、萬壽台藝術劇院等建築散落在平壤市區。
平壤市是朝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朝鮮人民心目中革命的心臟。平壤戰後工業發展迅速,已成為朝鮮的工業中心。平壤市內擁有成百所中小學校,還有金日成綜合大學、金策工業大學等大專院校以及科研單位。
平壤市是旅遊勝地,大同江把平壤市區分成東西兩部分,大同橋和玉流橋把東西平壤連成一體。大同江心的綾羅島林木茂密,百花吐艷,聳立在島上的64層高的飯店大廈,為城市風光增添了新貌。在平壤周圍的山區多名勝,在城區東北部的大城山上保留著高句麗古城和安鶴宮遺址,平壤在城區北部的牡丹峰上也有不少名勝古跡,其中,山北側由花崗岩砌成的朝中友誼塔,是中國友人經常來訪的地方,在友誼塔內保存了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的名冊。
F. 朝鮮王朝的都城是平壤還是首爾
首爾。
1392年定都在開京,也就是現在的開城;1395年定都於漢城,也就是現在的首爾。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亂後再度遷都開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亂後最終定都漢城。
朝鮮王朝(朝鮮語:조선왕조,1392年—1910年),又稱李氏朝鮮,簡稱李朝,是朝鮮半島歷史上最後一個統一封建王朝 。
經過對北方的開拓,到15世紀中葉,朝鮮王朝的國土基本定型,大致相當於當今朝鮮和韓國的總和,北方以鴨綠江和圖們江同中國為界。
(6)平壤歷史上屬於哪個道擴展閱讀:
朝鮮王朝治國理念:
朝鮮王朝以儒教治國,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成為國家統治理念。朝鮮文的發明也為朝鮮平民的文化普及提供了條件。對外則對中國明、清兩代採取事大主義,建國後便向中國朝廷稱臣納貢,自太宗李芳遠至高宗李熙,歷代國王均接受中國皇帝冊封;對日本等周邊國家或部族則採取交鄰政策。
G. 古朝鮮時期的八道都是什麼地方
古朝鮮時期全國共分抄八道,道下為州、府、郡、縣。漢城府判尹為正二品。四都(開城府、江華府、水原府、廣州府)長官稱留守,為正、從二品。地方官職為從二品府尹、正三品堂下大都護府使、牧使、從四品郡守、從五品縣令等等。
八道:
京畿道,含漢城府、開城府。首府在漢城府。
慶尚道,含慶州府、尚州牧、晉州牧;設左兵營、右兵營、左水營、右水營。首府在慶州府。
全羅道,含全州牧、羅州牧;設兵營、左水營、右水營。首府在全州。
忠清道,含忠州牧、清州牧、公州牧;設水營。首府在清州。
黃海道,含黃州牧、海州牧。首府在黃州。
平安道,含平壤府、寧邊大都護府、義州牧。首府在平壤府。
江原道,含江陵大都護府、原州牧。首府在江陵。
寧安道(咸鏡道),含咸興府、鏡城都護府、北清都護府。首府在咸興府。
H. 朝鮮歷史上是中國的領土嗎
《東周列國志》並不是史書,而是歷史類小說,和《三國演義》的性質一樣,內基本也是「七分容真,三分假」,不能當史書看,但有助於了解歷史。
根據歷史記載,燕國的都城在「薊」(位於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離朝鮮半島遠著呢。朝鮮在歷史上從來沒有正式成為中國的組成部分,一直都有其獨立的政府。但朝鮮作為中國的鄰國,長期是中國的屬國,也就是政治上一直對中國稱臣納貢,安全上依附於中國,同時接受中國中央政府對其的冊封,以及遠比納貢豐富的多的賜予。不過除非朝鮮政府提出,否則中國一般不幹涉朝鮮的內部事務。形成一種「政治上中國得分,經濟上朝鮮受益,安全上合作雙贏」的局面,傳統的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政治圈」就是遵循這樣一種模式。歷史上中國明朝曾應朝鮮政府請求派兵援助朝鮮,以抵抗日本的侵略。直到甲午戰爭後,朝鮮才脫離中國的政治影響,成為了日本殖民地,戰後又處於分裂狀態至今。
I. 平壤的歷史沿革
平壤歷史悠久,是朝鮮民族的發祥地,在朝鮮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相傳公元前2333年,天帝庶子桓雄與熊女所生的檀君(又稱王儉)建立朝鮮國,其都城阿斯達就位於平壤,因此平壤又有「王儉城」之稱。中國商朝滅亡後,殷商貴族箕子來到朝鮮,以平壤為都城,是為「箕子朝鮮」。朝鮮人民過去十分崇敬箕子,把他作為朝鮮民族的始祖。因此平壤的地位也顯得神聖起來,被稱為「箕城」。
中國西漢初年,燕國人衛滿逃到朝鮮,並取代箕子朝鮮,稱為「衛滿朝鮮」。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派兵滅亡衛滿朝鮮,攻佔王儉城(即平壤),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了四郡,置於漢朝的管轄之下,其中平壤一帶即為樂浪郡,是漢四郡的中心。樂浪郡治為朝鮮縣,位於大同江南面,其遺址在1930年代陸續出土,平壤市的樂浪區即由樂浪郡遺址而得名。 313年,崛起於中國東北的高句麗利用西晉衰落之際南下朝鮮半島,吞並了樂浪郡,並恢復了平壤的古稱。427年,高句麗第24代王巨連(又稱長壽王)正式遷都平壤。高句麗以平壤為中心,勢力不斷南下,試圖統一朝鮮半島。朝鮮半島上的三國時代(高句麗、新羅、百濟),直至668年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大部才宣告結束。6世紀末,中國隋煬帝派水軍攻打平壤城,但被擊退;到唐高宗時期,唐朝於668年滅亡了高句麗,在平壤設置了安東都護府。此後,平壤又成為唐朝和新羅對峙的地點,後來並入新羅的土地。經過多年戰爭的破壞,此時的平壤已經荒廢。
到了高麗時代,平壤由於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而再次振興。918年王建剛建立高麗王朝,就宣布「平壤古都,荒廢雖久,基址尚存,而荊棘滋茂……宜徙民實之,以固藩屏,為百世之利」 ,於是「量徙鹽、白、黃、海、鳳諸州民以實之,為大都護府」 ,開啟了高麗對平壤地區的經營。926年,高麗王朝將平壤定為「西京」。高麗時期,平壤經過多年建設,已相當繁華,特別是當時的平壤遍植柳樹,有「柳京」之譽,因此高麗著名詩人鄭知常才會謳歌平壤「紫陌春風細雨過,輕塵不動柳絲斜」的景象。同時,平壤也是抵抗外敵入侵的重鎮。高麗時期,契丹、女真、蒙古先後入侵,數次攻陷西京(平壤),到1269年,高麗西京都統領崔坦、李延齡投降蒙古,平壤遂為蒙古所佔,後成為元朝遼陽行省之東寧府,隸屬元朝直接管轄。1290年,應高麗忠烈王的請求,元朝將東寧府歸還高麗,仍為元朝間接領地(高麗為元朝的征東行省)。
朝鮮王朝時期,平壤仍為當時朝鮮的重要城市,在當時稱「平壤府」,是平安道的首府,同時被稱為「兩西重鎮」,時人稱贊平壤形勝「負山阻水,控制西北,俯瞰長江(大同江),遠臨曠野」。 當時的平壤城池分內城、中城、外城、北城四部分,內城有五門,南為朱雀門,東為大同門(有瓮城),東北為七星門,東南為長慶門,西為靜海門。內城之外為中城,南門為正陽門,東門為含毬門,北門為慶昌門,西門為普通門。中城之外為外城,南為車避門,西為多景門。此外還有承服門、足朴門、大道門、小通門、水德門等。內城北端有北城,南為轉錦門,北為玄武門。 平壤雖然和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是當時的朝鮮兩大商業中心,但屢遭兵燹。1592年發生壬辰倭亂,日本攻陷平壤城,後來朝鮮在明朝援軍的幫助下與日軍激戰,收復了平壤。1627年的丁卯胡亂和1636年的丙子胡亂期間,滿洲(女真)軍隊曾兩度攻佔平壤,大量市民被擄走為奴隸,平壤又遭到嚴重破壞。1811年洪景來在平壤附近起義,後來被鎮壓。1866年8月,平壤發生舍門將軍號事件,美國武裝商船舍門將軍號強行駛入平壤大同江,肆意開炮,最後被平壤軍民擊沉。這一事件也被北朝鮮認為是朝鮮近代史的開端。1894年,清朝和日本的軍隊在平壤開戰,最後清軍戰敗,是為中日甲午戰爭中著名的「平壤戰役」,此外,平壤的外港鎮南浦還是當時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時日本的兵站基地。
1896年,朝鮮將8道劃分為13道,平壤隸屬平安南道,仍為該道首府。1897年,鎮南浦開港,1898年5月,大韓帝國政府宣布向各國開放平壤,1902年5月,大韓帝國將平壤升格為陪都,稱「西京」。當時,平壤不僅有許多日本和西洋人,也是朝鮮華僑的重要聚居地。隨著平壤的對外開放及地位提升,平壤近代化進程加快,逐漸成為朝鮮半島的商業和工業中心,並成為朝鮮半島的基督教中心,全盛時教堂超過1400座(在朝鮮戰爭時期這些教堂被美軍全部炸毀),有「東方耶路撒冷」的別稱。日俄戰爭前夕,大韓帝國的高宗皇帝還打算遷都平壤以躲避日本威脅,但在日本壓力下沒有成功。
日據時代,平壤曾在1919年作為三一運動的重要中心。1931年,發生萬寶山事件,平壤市民在日本人的誤導和唆使下引起大規模的排華騷亂。1945年,日本投降,平壤為蘇聯佔領。1948年,朝鮮半島北部建立了以金日成為內閣首相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定都平壤。 1950年爆發朝鮮戰爭,古都平壤又一次飽經戰火蹂躪,不僅成為戰場,而且在1950年到1953年的三年間美軍的轟炸機在平壤上空投下了42.8萬枚炸彈,那時平壤的人口僅40萬,平均每位市民都承受了一顆以上炸彈的襲擊。平壤幾乎被夷為平地,絕大多數古跡化為烏有。美軍的一位指揮官曾經感慨:這片巨大的廢墟,即使再過100年也恢復不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世界城市重建史上,平壤城的重建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經歷了抗日戰爭和朝鮮戰爭的雙重摧殘,平壤城市設施被破壞的程度堪與蘇聯斯大林格勒(今俄羅斯伏爾加格勒)相比。1952年5月,戰事尚未結束,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內閣已經開始著手制定平壤市的復興計劃。負責重新設計規劃平壤的朝鮮建築師金正熙在和中國同行交流的時候,曾經對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感嘆道:平壤已經真的成為一片「平壤」了。到了21世紀,平壤已經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大都市。
J. 北朝鮮有幾道,分別是什麼道
1 平壤直轄市 평양직할시 3,194 3,255,388 平安
2 羅先特別市 라선특별시 746 205,000 咸鏡
3 南浦特別市 남포특별시 829 455,000 平安
4 慈江道 자강도 江界 16,613 1,147,946 平安
5 平安北道 평안북도 新義州 12,191 2,450,110 平安
6 平安南道 평안남도 平城 12,330 3,597,557 平安
7 黃海南道 황해남도 海州 8,450 2,310,485 黃海
8 黃海北道 황해북도 沙里院 8,157 2,113,672 黃海
9 江原道 강원도 元山 11,091 1,477,582 江原
10 咸鏡南道 함경남도 咸興 18,534 3,050,000 咸鏡
11 咸鏡北道 함경북도 清津 15,980 2,327,000 咸鏡
12 兩江道 량강도 惠山 13,880 660,000 咸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