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趙子龍歷史功績有哪些

趙子龍歷史功績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1-02-22 19:42:06

Ⅰ 三國趙雲的功績,歷史

趙雲,三國猛將之一,一生立下功績無數,人稱常勝將軍,曾以數十騎拒曹操大軍,被譽為「一身是膽」。
長坂坡中趙雲進出先後救出陷入敵陣的簡雍、糜竺、甘夫人、劉禪等

Ⅱ 史書上趙雲有哪些功績

趙雲,是羅貫中老先生在《三國演義》著力刻畫的人物,可說是全書中最完美的英雄形象。更由於《演義》是根據史實來寫的,人們對趙雲的英雄事跡幾乎信以為真。趙雲是除關張外最早追隨劉備的人物,以致於人們幾乎把他加到了桃園兄弟之中,在不少京戲里乾脆就讓他成了「四將軍」,特別是他追隨劉備時正是劉備倒霉的時候,這就更加重了他在這個團伙中的份量。 長坂坡一戰,無疑是趙雲最輝煌的篇章。在最早的《三國志平話》中,趙雲的長坂坡救阿斗只有幾句話,「拍馬沖陣而過」而已,到了《演義》里,就變成了驚心動魄、回腸盪氣的一大章回。「截江、奪斗」是趙雲的另一大功績。《三國志平話》中基本照抄《三國志》,寫得含含糊糊,「雲與張飛勒兵截江。。。」而已,而在《演義》里則完全成了趙雲孤身犯難,一波三折,既膽氣過人又有理有節,張飛倒成了後援的角色。五虎上將的排名,在羅貫中最早的版本里,大概是參照了劉備進位漢中王時這五個人實際地位的史實,列為「關、張、馬、黃、趙」。忘了是金聖嘆的批本還是毛宗崗的批本,為迎合讀者對趙雲的喜愛,把這個排名改成了「關、張、趙、馬、黃」。 但《演義》終歸不能完全脫離史實,從而令趙雲這個完美的英雄與他在蜀漢集團中的地位無法自圓其說。注意一下細節就清楚了,這些細節因史實的存在而讓羅老先生和金、毛等都無法更動。 長坂坡之前的大撤退,開路與斷後的重任都沒交給趙雲,而給他的任務是相對次要的「保護家小」。 進軍西川遇到馬超,從別處把張飛調來,身邊的趙雲無用武之地。 抵禦魏將張邰,派了老將黃忠,趙雲就在手下,卻沒考慮派他。 決定漢中勝敗的定軍山之戰,黃忠是主將,趙雲是後援。 討伐東吳,前線上是一群無名後進之輩,五虎上將碩果僅存的趙雲在二線閑著,只是到了大軍慘敗之時起了點接應的作用。 七擒孟獲,魏延、王平、馬岱甚至廖化、張嶷的出場機會都比趙雲多,而趙雲好象都沒有與孟獲交過手。 一出祁山,《演義》中寫趙雲當先鋒立了大功,但到了決定性的街亭之戰,主將卻是派了無能的馬謖,趙雲與鄧芝領偏師出斜谷,盡管撤退時「不損一人一騎」,但對於全局卻是無足輕重。 盡管《演義》每逢趙雲出場必竭力突出他的作用,但從整體上看,劉備和孔明對他的態度不象文字中表現得那麼熱情。似乎劉備早期勢孤力單、關張忙不過來時對趙雲還予以某些重任,一旦人多了就讓他一邊兒涼快去,而孔明就更明顯了。

Ⅲ 趙雲的歷史功績有哪些

趙雲是大將軍,被四大美女的貂蟬看上,都是身邊還有呂布

Ⅳ 昔日常山趙子龍的功績是什麼

趙雲,
由於《演義》是根據史實來寫的,人們對趙雲的英雄事跡幾乎信以為真。趙雲是除關張外最早追隨劉備的人物,以致於人們幾乎把他加到了桃園兄弟之中,在不少京戲里乾脆就讓他成了「四將軍」,特別是他追隨劉備時正是劉備倒霉的時候,這就更加重了他在這個團伙中的份量。 長坂坡一戰,無疑是趙雲最輝煌的篇章。在最早的《三國志平話》中,趙雲的長坂坡救阿斗只有幾句話,「拍馬沖陣而過」而已,到了《演義》里,就變成了驚心動魄、回腸盪氣的一大章回。「截江、奪斗」是趙雲的另一大功績。《三國志平話》中基本照抄《三國志》,寫得含含糊糊,「雲與張飛勒兵截江。。。」而已,而在《演義》里則完全成了趙雲孤身犯難,一波三折,既膽氣過人又有理有節,張飛倒成了後援的角色。五虎上將的排名,在羅貫中最早的版本里,大概是參照了劉備進位漢中王時這五個人實際地位的史實,列為「關、張、馬、黃、趙」。忘了是金聖嘆的批本還是毛宗崗的批本,為迎合讀者對趙雲的喜愛,把這個排名改成了「關、張、趙、馬、黃」。 但《演義》終歸不能完全脫離史實,從而令趙雲這個完美的英雄與他在蜀漢集團中的地位無法自圓其說。注意一下細節就清楚了,這些細節因史實的存在而讓羅老先生和金、毛等都無法更動。 長坂坡之前的大撤退,開路與斷後的重任都沒交給趙雲,而給他的任務是相對次要的「保護家小」。 進軍西川遇到馬超,從別處把張飛調來,身邊的趙雲無用武之地。 抵禦魏將張邰,派了老將黃忠,趙雲就在手下,卻沒考慮派他。 決定漢中勝敗的定軍山之戰,黃忠是主將,趙雲是後援。 討伐東吳,前線上是一群無名後進之輩,五虎上將碩果僅存的趙雲在二線閑著,只是到了大軍慘敗之時起了點接應的作用。 七擒孟獲,魏延、王平、馬岱甚至廖化、張嶷的出場機會都比趙雲多,而趙雲好象都沒有與孟獲交過手。 一出祁山,《演義》中寫趙雲當先鋒立了大功,但到了決定性的街亭之戰,主將卻是派了無能的馬謖,趙雲與鄧芝領偏師出斜谷,盡管撤退時「不損一人一騎」,但對於全局卻是無足輕重。 盡管《演義》每逢趙雲出場必竭力突出他的作用,但從整體上看,劉備和孔明對他的態度不象文字中表現得那麼熱情。似乎劉備早期勢孤力單、關張忙不過來時對趙雲還予以某些重任,一旦人多了就讓他一邊兒涼快去,而孔明就更明顯了。(摘自網路)

Ⅳ 正史中趙雲是個什麼樣的人有過哪些功績

忠心耿耿。忠烈一生
主要功績就是
兩次救主,

Ⅵ 趙雲有哪些功績值得我們學習

很多值得學習。
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回八尺,姿顏答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白馬將軍公孫瓚。期間結識了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兄長去世而離開。趙雲離開公孫瓚大約七年左右的時間,在鄴城與劉備相見,從此追隨劉備。
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除了四處征戰,趙雲還先後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
除此,趙雲於平定益州時引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於關羽張飛被害之後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被後世贊為有大臣局量的儒將。於建興七年壽終正寢。

Ⅶ 趙雲的主要事跡有哪些啊(簡單一點)

以下均為趙雲生平事跡:

《磐河戰》 袁紹與公孫瓚會戰於磐河,袁紹命大將顏良、文丑出戰。當時趙雲也在袁紹帳下,因與其理念不合便不被重用,趙雲見公孫瓚兵敗,乃出馬殺敗顏良、文丑,救了公孫瓚。
《借趙雲》 劉備向公孫瓚借趙雲,劉備素來喜愛趙雲將材,一路上一直試探趙雲心意,問他天下諸侯誰為英主,最後竟得趙雲認同自己,乃領趙雲至徐州。但是張飛不服,趙雲乃打敗曹軍猛將典韋,才讓張飛亦心服。
《長坂坡》 劉備逃奔江陵,於當陽長阪被曹操大軍所追,妻兒都在亂軍中失散。趙雲乃劉德華版趙雲(19張)匹馬單槍,闖進曹操萬軍之中,陸續救出糜竺、簡雍、甘夫人等,最後尋到糜夫人,但糜夫人已身受箭傷,乃將幼子阿斗托給趙雲,自己投井而死。趙雲懷抱阿斗,奪得寶劍,奮力血戰得脫,將阿斗交還劉備。劉備卻將阿斗摔在地上說「為此孺子幾乎損我一員大將」,趙雲為之感泣。
《取桂陽》 趙子龍奉軍師諸葛亮之命,帶領三千人馬奪取桂陽。桂陽太守趙范親自迎戰,並安排校尉陳應接應,企圖前後夾攻取勝。結果戰不過子龍,不得不開城投降。子龍在弄清趙范是真投降後進入城內。在款待子龍時,趙范表示願將國色寡嫂許與子龍為妻,子龍嚴詞拒絕。
《截江奪斗》 孫權乘劉備入益州時,用張昭之計,假稱吳國太染病,派心腹周善到荊州接孫夫人歸吳,並囑她帶回劉備之子阿斗,以作人質。孫夫人不疑,乃懷抱阿斗登船歸吳,趙雲駕船趕來,力勸孫夫人留下阿斗,夫人不從,趙雲乃奪回阿斗,此時張飛亦駕船趕到,乃殺死周善,和趙雲一起帶阿斗回荊州。
《陽平關》 黃忠斬夏侯淵後,曹操聞訊大驚、親率大軍至陽平關報仇。諸葛亮欲斷曹軍糧道,黃忠討令,趙雲恐其勞乏,擬替他一行,黃忠不服老,請令前往。燒糧後,曹軍勢眾,將黃圍困核心,幸得趙雲及時解圍,殺退曹軍。又名《子龍護忠》
《鳳鳴關》 諸葛亮初出祁山伐魏,趙雲請為先鋒,諸葛以其年老激之,趙雲歷數戰功,堅決前往;至鳳鳴關,果力斬魏軍大將韓德父子五人。又名《力斬五將》、《刀劈五將》。(該劇是唯一一出趙雲用刀戲) 元雜劇中,關漢卿在《單刀會》中有「趙子龍膽大如斗」之句,在《襄陽會》《黃鶴樓》《隔江鬥智》等近十本雜劇中,趙雲都作為較重要角色出場。雜劇時代,「五虎將」一稱呼已經極為普遍,而且「趙子龍膽氣豪」是劇作家們的共識。趙雲作為主角的雜劇有《趙子龍大鬧泥塔鎮》一本,但已失傳。趙雲謹慎細心的特點亦被加以強調,出演趙雲的演員都會被特別要求,必須要表現出趙雲膽大而又細心的特點。 在一個早期流傳的故事中就有這樣的例子,有一次諸葛亮令趙雲率軍去攻取一座城池,諸葛亮事先策畫整個軍事計畫,何時出發、何時用餐、何時行軍、何時渡河、何時攻城都按表制定完成,趙雲只要照著既定的行程表執行即可。但是在趙雲出發之後,諸葛亮才發現計畫中有一個嚴重的疏失,即按照原定的時間,那條河正值漲潮,士兵們將無法渡河,當諸葛亮正在擔憂整個行動將會失敗的時候,卻傳回趙雲已按照預定的時間攻下城池的消息,原來趙雲知道河水會漲潮,在出發之前就已經先准備好渡河用的舟筏,因此順利完成計畫。在這個早期故事中,趙雲謹慎細心的程度甚至在諸葛亮之上。

Ⅷ 趙雲是一位足智多謀的人才,歷史上的趙雲有哪些功績

打得過,相關趙雲還有很多,他絕對打得過,如果想了解,我最新看到最好的: 前不久看了周澤雄對三國風雲人物趙雲的評論,他認為趙雲其實是一位才不堪大用,只配做保鏢的角色,只不過跟諸葛亮一樣,是被羅貫中神話了的人物。其間論據破綻百出,甚至自相矛盾,本不值一辯。
在此之前,人們對《三國演義》的評價是:被神話最多的人物是諸葛亮和關羽,而最忠實於史實的人物描寫是趙雲。(這好像是金聖嘆的評語)
不過這幾天上網一看,居然看到很多人說趙雲是《三國演義》中除了諸葛亮之外被神話最多的第二號人物,說歷史上的趙雲其實才不堪大用,這才大吃一驚。
畢竟,周澤雄是歷史系教授,他既有此論調,附和的人自然也就不少。基於趙雲生前所遭待遇已經頗多不公,死後千年居然還遭此非議,所以在下不才,也來湊合幾句。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三國演義》中趙雲的形象,對此,我對《演義》中趙雲的形象總結出五個字:義、勇、慎、謀、廉。
然而這與史實不符嗎?就連周澤雄也承認《演義》中有關趙雲的事跡大多是跟據《三國志》來寫的,那麼,以《三國志》在中國史書和中國歷史研究學中所處的重要地位,我們能說它寫的多不符合歷史嗎?況且,《三國志》作者陳壽是親曹魏貶蜀漢的,他有必要對蜀漢中原本地位並不高的一名普通將領作如此誇張的描述嗎?所以我認為《三國志》對趙雲的描述是可以相信的。
那麼,《三國志》中趙雲是否也具備義、勇、慎、謀、廉這五個優點呢?
據《三國志》載,趙雲追隨劉備於顛沛流離之中,劉備死後,又隨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從無貳心,從無怨言,一直到死,實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忠,亦是義。但我卻只說是義,並不說忠,因為劉備後來其實並不認為趙雲夠忠於他。這才是趙雲不得重用的根本原因,這里暫且不說。
《演義》中曾說趙雲截住文丑,救下公孫瓚。文醜名列河北四大名將張合之上,如果此事屬實,便足見趙雲之勇猛。然此事《三國志》中並無記載,姑且不論。且看下面《三國志》所載的一個事跡。
當年曹操與劉備爭奪漢中,黃忠率兵搶奪曹操的糧食,被曹軍困住。趙雲見黃忠過期不還,便率數十騎沖入敵陣,(大家注意,只有數十騎)救出黃忠,這時曹操大軍到,趙雲令騎兵先退,自己親自斷後,左沖右突,且戰且退,後來曹軍又到,圍住趙雲,趙雲沖出重圍,(「公軍敗,已復合,雲陷陣,還趣圍。」)卻發現部將張著受傷被困,復又回馬沖入敵陣,救出張著。
趙雲退至營中,時營中只有幾百人,沔陽長張翼主張棄營而逃,趙雲卻令弓箭手伏於營中,偃旗息鼓,大開營門,自己更橫槍立馬於營門前。
這時曹操大軍到,看到這種情形,曹操疑有埋伏,不敢冒然進攻。這時趙雲作勢讓營中擂鼓喧天,弩箭俱發,曹軍驚慌潰敗,趙雲又率兵自後掩殺,曹軍自相踐踏,墮入漢水死者不計其數。自此曹操軍心渙散,無心作戰,不久曹操便引軍而去,放棄漢中。
從這個事件中,既可看出趙雲的勇,又可看出趙雲的謀。何況,這其間的張翼也非泛泛之輩,劉備死後,他和魏延一樣也成為諸葛亮手下得力的將領之一。諸葛亮死後,他與姜維數伐中原,成為姜維雖對其不相善卻又不得不倚重的大將,後來官至征西將軍。但由此役看,張翼的才能顯然還遠在趙雲之下。
以數十騎而敢擋曹操幾萬大軍,這不但要有勇,還要有膽,何況曹軍中也不泛徐晃許儲等猛將。試問,縱觀三國史中,又有哪位猛將有此壯舉。當然,似此等沖殺的膽量是要有勇猛作為基礎的,象劉備此等武功平庸的人是絕對沒有這種膽量的,可見趙雲是很勇猛的,對自己的武功也是有相當自信的。而有人僅憑趙雲生前並無斬殺名將,就斷言趙雲武功其實平平是欠妥的,試問呂布又斬殺過哪一名重量級的大將呢?馬超又斬殺過哪一個名將呢?可怎麼沒有人說呂布武功平平,馬超武藝不行呢?
至於趙雲的空營計,更可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試問如果趙雲無謀,又豈能僥幸為之? 諸葛亮一出祁山,馬謖錯失街亭,致使趙雲兵敗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致大敗」。這說明趙雲雖兵敗而不亂,否則怎麼能「不致大敗」呢?
常言道,勝敗乃兵家常事,然一個將領能做到兵敗而不亂,你能說他不會帶兵打仗,不是將才嗎?更何況,這次的兵敗並不是趙雲的責任。
其實,趙雲沒有斬殺過重量級的大將,一則是運氣,二則主要跟他的性格有關。趙雲一向淡泊名利,不愛出風頭,更不嗜殺,但卻能縱觀全局,審時度勢,雖不受重用,關鍵時刻卻總能果斷處事,起到讓人意想不到的作用,顯示其非凡的才能。他不像關羽的自視過高,不像張飛的暴而寡恩,不像馬超的勇而無謀,更不是好大喜功的魏延之流所能比擬的。
至於趙雲的慎,則更是不容置疑的。一向以識人聞名的劉備就說趙雲為人「謹慎持重」。
當時劉備征荊南時,趙雲不戰而降服趙范後,趙范曾欲讓寡嫂嫁給趙雲,趙雲堅辭不受。他對人說,趙范只是屈於形勢,恐非真心投降,不久趙范果然出逃。趙雲謹慎由此可見一斑。
劉備入主成都後,曾要將成都的田舍分賞給屬下,卻被趙雲以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故事勸住劉備,讓劉備把田舍分給成都的百姓。足見趙雲之廉潔奉公,不為私利。
可是這樣一來,像諸葛亮這等胸懷遠大理想的人是會很敬重趙雲的,可是其他人呢?其他相當一部分的人肯定會怨恨趙雲擋住自己的財路。
是啊,你自己不想發財,可是別擋著別人發財嘛。由此可見,趙雲在劉備屬下肯定是受到相當一部分人排擠的,這跟他不受重用肯定也有一定關系。
當然,受不受重用主要還在於用人者,也就是劉備。
對於趙雲的勸說,劉備也會不高興嗎?
這就很難說了,劉備此舉本是為了籠絡下屬的,卻被趙雲破壞了,可是趙雲又說得理直氣壯,大公無私,又有諸葛亮支持,不管劉備高不高興,還是要聽他的。
可這樣一來劉備會怎麼想呢?他會不會認為趙雲沽名釣譽呢?劉備會不會這樣想,沒有人知道,也無從考究。如果劉備真會這樣想,趙雲就大大的不妙了。
在歷代帝王君主眼中,作為臣子下屬怎麼能沽名釣譽呢?
不過,不管劉備如何想,據《三國志》載,顯然趙雲的義勇慎謀廉是具備的,並無誇大。那麼,一個人具備義勇慎謀廉這五個優點,你能說他才不堪大用嗎?不要說五個字,就只勇謀慎這三個字,放眼三國諸名將中,又有幾人具備呢?
周澤雄作為知名的歷史學者,僅憑趙雲不受劉備重用就說趙雲才不堪大用(趙雲不受劉備重用是事實,但說趙雲不受諸葛亮重用還有待諍議),說《演義》神話了趙雲,這不免有點貽笑大方吧。歷史上不受帝王君主重用的人才難道還少嗎?
即便是今日,人才就都受重用了嗎?受重用的又都是人才嗎?
周澤雄又說趙雲不受重用的一個原因是趙雲乃布衣出身,這就更可笑了。
史書上說,劉備世之梟雄。
劉備是梟雄,曹操又何嘗不是。曹操是主張唯才是舉的,劉備又何嘗不是呢?像他們這種人又怎麼會因其出身而用其人呢?關羽不也出身布衣嗎?如果劉備以出身取人,為什麼還與他義結金蘭呢?
因出身而用人的倒也不是沒有,袁紹就是一例,所以他從有變無。但曹操和劉備卻絕對不是,否則他們就不會成功,不會從無到有。
那麼,既然劉備重視人才,趙雲又有才,為什麼會不受重用呢?
其實大家都忘了,劉備和曹操一樣,都是一代梟雄,他們實質上也都是為人君主,劉備後來還當上了皇帝。他們這種人當然重視人才,但他們更看重忠。人才雖為人才,但如果對己不忠,又有何用呢?不但無用,而且有害。這就是歷代帝王君主的邏輯。
所以崔琰雖然有才,曹操殺了他,文若雖有才,最終也鬱郁而亡。
那麼,趙雲對劉備不忠嗎?從上面分析,當然不是。但是忠一向是相對的。一個屬下對主子忠不忠當然很重要,但主子認為屬下對自己忠不忠有時更重要。
忠。
也許有人會說,劉備處於顛沛流離之中,趙雲都對他不離不棄,劉備怎麼會認為他不夠忠呢?
這在劉備得荊州前或許不會這樣認為,可是在得荊州後就有所不同了。何況這時劉備新得了黃忠和魏延兩名虎將,不用過份地倚重趙雲,對趙雲也就漸漸地冷淡了。這跟趙雲敢於犯顏直諫的性格可能多少也有點關系,要知道,在歷代帝王君主中真正能夠做到從善如流的其實沒幾個,就連唐太宗李世民對魏徵有時也會憤憤不平。
其實從以下幾個細節就可看出劉備對趙雲的冷落。
當時劉備夫人孫氏,仗著自己是孫權的妹妹,多次「將吳吏兵,縱橫不法」,劉備以趙雲「居中持重,必能嚴整於內」,於是讓趙雲掌管內務。這其實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弄好了,也就是個做好本職工作,沒什麼功勞可言。弄不好則會有失職之嫌,甚至有性命之憂。因為孫夫人可說是身份特殊,在內,她是劉備的老婆,枕邊風常常吹一下,就能讓你趙雲吃不了兜著走,而在外,她又是孫權的妹妹,雖然當時孫劉份屬同盟,其實兩者關系一直相當微妙。所以又不能放棄對她的約束和監視。
或許是上天垂憐趙雲,讓孫夫人企圖帶阿斗回東吳,這才有了趙雲和張飛截江救阿斗。趙雲於是又立了一大功。
劉備取漢中時,黃忠雖說在定軍山斬夏侯淵,但那是在曹操大軍到漢中之前。而真正讓曹操無心爭奪漢中的卻是趙雲的空營計大敗曹操於漢水。所以即便趙雲的功勞不在黃忠之上,但也不在黃忠之下。但劉備晉位漢中王時封了關張馬黃四位上將,趙雲卻仍舊是一個翊軍將軍的雜號軍銜,地位甚至還不如魏延。
這其中的奧妙難道不值得奈人尋味嗎?
周澤雄說趙雲只配當一個保鏢的角色,我們知道這是對趙雲的偏見。但即便趙雲只是一名保鏢,他所受的待遇也是相當不公平的。
事實上,三國史中真正稱得上保鏢型名將的有兩個人,一是典韋,二是許儲。兩者都是曹操的屬下。其中典韋早死,是為救曹操而死的,許儲跟隨曹操左右,征戰四方,官至列侯,地位絲毫不遜於曹操手下名將徐晃張遼張合等人。
然而趙雲此時地位卻連魏延也不及。
是周澤雄所說的趙雲才不堪大用嗎?不是,否則,《三國志》作者陳壽不會將地位遠在魏延之下的趙雲跟關張馬黃並作一傳,這說明趙雲的才能即便不如關張馬黃,但至少遠在魏延之上。更何況陳壽對趙雲和黃忠的評價還在關羽張飛馬超之上。(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皆以短取敗。馬超阻戎負勇,以覆其族,惜哉。。。。。。黃忠與趙雲強執壯猛,並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這就說明趙雲不但有才,而且跟關張馬黃一樣是大將之才。
那麼是如周澤雄所說的因為趙雲是布衣出身嗎?當然也不是。因為劉備不是以出身取人的君主。
我倒是懷疑,周澤雄對於趙雲的偏見,是否因為趙雲乃出身布衣?如果是,那麼作為史學者,周澤雄的胸襟見識其實不如陳壽之萬一。
台灣陳文德認為這是劉備為了平衡新舊兩派屬下的官位而對趙雲作出的犧牲,還有一位,作為劉備手下頭號策劃者的諸葛亮位居法正之下,也是出於這種犧牲。這倒是有些道理,所謂舊派,就是劉備從荊州帶過來的一批人馬,也叫荊州派,所謂新派,就是原本屬於劉璋的一路人馬,也叫益州派。這新舊兩派的關系也確實相當微妙,事實上劉備也終生為平衡這兩派關系而頭痛,包括劉備死後,蜀漢實際上的掌權者諸葛亮對此也不敢掉以輕心。
問題是為什麼偏偏是犧牲趙雲呢?劉備取漢中,作為謀士,法正的功勞確實在諸葛亮之上,官居諸葛亮之上無可厚非。但作為將領,趙雲功勞卻絕對在魏延之上,官位卻遠在其下。陳文德說這是因為趙雲一向淡泊名利,跟隨劉備又久,比較能體量劉備的難處。魏延新近投靠,當然要用心籠絡。
這當然很有道理。但是對於劉備讓魏延守漢中此等重任,就有點奈人尋味了。當時關羽在荊州,馬超守陽平關看住羌人,因為羌人一向懾服馬超神武。其餘的張飛嗜酒,黃忠年邁,因此能擔此重任的就剩下趙雲和魏延。從我們上面的分析和陳壽的評價,論才論德,趙雲都遠在魏延之上的,何況趙雲是舊部,魏延卻是新近投靠過來的。
應該說,像安排漢中此等重地的守衛,才能固然重要,但信任卻更加不容置疑,否則後果不堪設想。蜀漢的孟達不是把新城獻給曹魏嗎?
由此可見,此時劉備對趙雲的信任已不如魏延。
對一個跟隨自己多年始終不離不棄的屬下的信任度甚至還不如一個新近投靠的將領,這就有點不可思議了。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是什麼讓劉備對趙雲的信任打折扣呢?
這個問題我以前想了很久都沒明白,還有一個問題也是我以前一直想不明白的。
像劉備這種朝不保夕,一直處於顛沛流離之中,甚至連吃飯有時都成問題,讓袁術譏為喪家之犬,趙雲為什麼會這樣死心踏地地跟隨他?即便是劉備沒有了地盤,他也寧願落草為寇,也不侍奉他人。他又不是關羽張飛,跟劉備有桃園之義,何況關羽還曾投靠曹操呢,難道劉備對趙雲使了什麼魔力嗎?
對於劉備對趙雲的信任為什麼會打折扣,一直到最近我看了易中天質疑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度所作的分析,這才有所領悟。
一直以來,劉備和諸葛亮的魚水之情是不容置疑的,易中天卻大膽提出質疑,而且論據分析得也很有道理,並連帶提出劉備其實對趙雲也是不信任的。
易中天說,劉備和諸葛亮魚水之情的裂縫主要在於兩人之間思想上的分歧。
諸葛亮是有理想的,他的理想是恢復漢室,並建立一個新的社會秩序,讓百姓有一個安居樂業的環境。
這一點台灣陳文德在《諸葛亮大傳》中作了更為詳盡的分析,我認為是可信的。
那麼,劉備有恢復漢室的理想嗎?這個很難說,一開始劉備是打著這個口號的,可到了他得到益州後就比較少提了。易中天說劉備入川後就忘了這個理想了,或者他根本就沒有理想,恢復漢室只是一個幌子而已。這其實也不無道理,歷史上的開國君主要推翻另一個君主時,哪個不都是用了一個冠冕堂皇的口號,可後來又變味了呢?
其實就連曹操一開始不也是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後來不也是變味了嗎?
事實上,劉備是很早就有自己當皇帝的想法的。何以見得呢?劉備的兩個兒子一個叫劉封,一個叫劉禪,合起來不是封禪嗎?歷史上第一個封禪泰山的是秦始皇,在以後的歷史中,封禪一直是皇帝的特權。所以這不明擺著,劉備想封禪,想當皇帝嗎?
可是就算諸葛亮這時發現劉備原來跟曹操沒什麼兩樣,他又能怎麼樣呢?他又能去哪兒呢?你總不能讓他背叛劉備出逃吧,就算逃又能逃到哪兒呢?哪個君主不都是一樣?何況以他的個性和政治理想,他至少還能為益州百姓做點事情吧。再說正如易中天所說,這種事情是非常微妙的,是不能明明白白地攤在桌上來談的,所以只能大家心照不宣。諸葛亮做好他的政治工作,而劉備則依靠法正四處征戰,去獲取更大的利益。
所以後期的劉備和諸葛亮兩者的思想上其實已有了分歧。正是由於這種分歧,所以關羽戰樊城時諸葛亮不發一言,(事實證明關羽戰樊城在整體戰略上是錯誤的)劉備征吳時諸葛亮也不發一言,因為諸葛亮知道,就算他說了,劉備也不會聽他的。也正因為這種分歧,才有了白帝城那個奈人尋味的劉備託孤,有關這點易中天已作了透徹地分析,我就不多說了。
那麼,劉備對趙雲的信任大打折扣是不是也因為他們的思想出現了分歧呢?
如果這么說,那麼趙雲也是有理想的。
三國眾多虎將中,有理想的其實沒幾個。像關羽其實是沒有理想的,至少在遇到劉備前他是沒有理想的。他本是一個亡命之徒,如果沒有劉備,他很有可能會是一個很出色的俠客,他身上本就流著一種俠客的血質。而張飛應該是有理想的,沒有理想,他不用跟著劉備浪跡天涯,因為他本來有一個不錯的家,而且張飛跟趙雲一樣,自從跟了劉備後就沒再投靠過誰。至於他的理想是什麼,那就很難考究了。
那麼,趙雲有理想嗎?如果有,他的理想又是什麼呢?
帶著這個問題,我又查看了一下《三國志》,公孫瓚和趙雲的一翻對話讓我幡然醒悟。
趙雲初來投公孫瓚時,公孫瓚譏笑他說,你們州的人都跑去投靠袁紹,為何你卻來投我呢?趙雲正色對說:「天下洶洶,未知孰是,民有倒懸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
這句話大致意思是說,當今天下,局勢混亂,也不知道誰對誰錯,然而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聽說將軍你施行仁政,能愛惜百姓,於是就來投靠你,並不是我不看好袁紹。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趙雲其實是一個心繫天下蒼生的仁人君子,所以也可看出趙雲是有理想的。他的理想就是解民於倒懸之中,讓百姓能過上好日子。
當然,趙雲很清楚要實現這種理想單靠他一人是不可能的,這需要有個真正能夠心繫天下蒼生的好的君主,重新建立一個好的社會秩序。
這時候的趙雲其實還沒有恢復漢室的理念,他想的只是誰能夠救民於水火之中他就幫助誰。
有史料記載,趙雲一開始是投靠袁紹的,但是他很快發現袁紹其實徒有虛名,便轉而投靠公孫瓚。但是到了公孫瓚那兒,他卻發現原來公孫瓚和袁紹其實是一路貨色,都是忙著為自己搶地盤,並未真心為百姓著想。所以後來他便借兄長去世之故離開公孫瓚。
但也就在公孫瓚屬下,他結識了劉備。
我們知道,劉備在發跡之前是時常將「恢復漢室,拯救天下蒼生」這個口號掛在嘴上的。再加上他以識人聞名,肯定一眼就看出趙雲是個心繫百姓的仁人君子,便將那口號刻意地撥弄一翻,那趙雲聽了怎能不大為折服呢?我想當時趙雲遇見劉備時,聽了劉備一翻仁義之語,肯定猶如在茫茫前途中發現了一盞明燈一樣,禁不住熱血翻湧,難以自已。
到了劉備兵敗新野時,看到劉備不顧後有追兵,堅持攜民渡江時,趙雲見了又怎能不肝腦塗地,誓死效忠劉備呢?又怎能不拚死保護劉備的妻兒呢?
或許有人會說,在曹操的轄區內,不也採取了一系列與民休息的政策嗎?這說明曹操也是施行仁政的,趙雲為何不去投他呢?
但是大家不要忘了,曹操因一己之私恨而征討陶謙,所過之處,多有殺戳。像他這樣以一己之私便遷怒於民眾,視民眾生命如草芥,趙雲對他又怎能悅服呢?何況趙雲是早在公孫瓚屬下時便結識劉備,對劉備的「仁義」和胸懷大志自是大為折服,又怎會再投他人呢?事實上趙雲自從結識劉備後便再也沒有侍奉過他人,其原因便在於他認為劉備就是他心目中那個能解民於倒懸之中的仁義君主。
在劉備入主成都後,趙雲勸劉備將成都的田舍分給成都百姓,以便讓百姓能安居樂業,而國家又能多收稅賦,這不正顯示出趙雲心繫百姓,憂國憂民的仁者之風嗎?
由於對劉備的折服,所以趙雲結識劉備後,自然也就受到劉備「恢復漢室」的影響,從此趙雲的理想中可能也就多了「恢復漢室」這四個字,到後來遇到諸葛亮,又受諸葛亮的影響,相信此時趙雲「恢復漢室」的信念便更為堅定了。
所以後來劉備伐吳之初,趙雲秉性忠直,不惜犯顏直諫:「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不應置魏,先與吳戰。若兵勢一動,未能卒解矣。」
然而這時劉備似乎已經忘了先前「恢復漢室」的理想,早已將「漢賊不兩立」拋到九霄雲外,更不用說拯救天下蒼生了,對趙雲的勸諫又怎麼能聽進去呢?不僅如此,他還差點殺了另一個勸諫的秦宓。
我們無法確切地斷定劉備是在什麼時候忘了「恢復漢室,拯救蒼生」的理想的,易中天先生說是在取成都之後,得漢中之前。但有一個細節或許很少人會發現。
劉備的嫡長子劉禪,小名阿斗,即蜀漢後主。在劉備取益州之前,凡是有提到劉禪的,都是直呼他的小名「阿斗」,在這之前,不管是讀《演義》還是《三國志》,沒人知道阿斗原來叫劉禪,一直到劉備白帝託孤時,人們才知道阿斗的正名叫劉禪。
中國古人起名字一向有個習慣,很多人剛出生時只有乳名,或叫小名,而沒有正名,入學時又有學名,直到長大後才有正名,也叫大名,有的還有字,也有直接用學名做正名的。如趙雲名雲字子龍,又如鄭成功大名叫森字大木,但這原本是他上學時老師為他取的學名。
我們不知道劉備是什麼時候為阿斗正名的,估計是在取成都之後。當劉備為阿斗正名為「禪」時,劉備的野心也就暴露無遺。因為劉備有個養子叫劉封,一個叫「封」,一個叫「禪」,合起來不正是「封禪」嗎?而「封禪」歷來就是帝王的特權,而且並不是每個帝王都有資格封禪的,一般只有開國之君或盛世之主才有資格。由此可見,劉備雖不敢說想做「開國的劉邦」,但做「中興漢室的劉秀」之想卻絕對是有的。
而到了這時,劉備的這點心思,聰明如諸葛亮,慎慮如趙雲,又怎能看不出來呢?也就在這時,諸葛亮趙雲和劉備的思想開始出現了分歧。只不過諸葛亮聰明,乾脆緊閉嘴巴,埋頭做他的份內事,而忠直的趙雲可能會天真的認為這是劉備由於勢易時移,利慾熏心,這才路越走越偏,所以他仍然毫無貳心地忠於劉備,甚至多次犯顏直諫,也因此更招致劉備對他的不滿和不信任。
有兩個細節也請大家注意。
第一,在劉備晉位漢中王時,劉備臣屬的上表中沒有趙雲的名字,但有諸葛亮。
第二,在劉備稱帝時,劉備臣屬的上表分兩次,第一次上表沒有諸葛亮,諸葛亮是在第二次上表中才有,而且不是擺在最前面的(諸葛亮為劉備首席策劃者,若要上表,理應擺在最前面的,何況是第二次才有聯名)。而兩次的上表中都沒趙雲。
這其中的奧妙難道不值得思考嗎?
我認為,劉備晉位漢中王,諸葛亮是贊同的,而趙雲是不贊同的,因為有曹操這個前車之鑒,曹操不是晉魏王,接下來就加九錫,其野心不是昭然若揭嗎?否則崔琰又怎麼會死,文若又怎會鬱郁而終呢?
而劉備稱帝時,諸葛亮一開始是不贊同的,後來知道無法阻攔,也就只好順勢而為,然其心裡肯定也是相當別扭的。而趙雲對劉備晉位漢中王時已經不贊同,又怎會贊同劉備稱帝呢?
如此一來,劉備又怎會再對趙雲信任有加呢?即便是對諸葛亮,劉備也是心存芥蒂的,否則,諸葛亮就不會在劉備東徵兵敗後長嘆說:「法孝直(法正)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

Ⅸ 趙雲主要事跡有哪些

1、鳳鳴關

明既祭馬超以激勵軍心,得悉魏遣駙馬夏侯楙來拒,知非勁敵,即令趙雲進兵。時夏侯楙調得西涼大將韓德,並四子韓瑛、韓瑤、韓瓊、韓琪等為前鋒。

父子五人,皆弓馬過人,力敵萬人之勇將,不意一陣交綏,韓德及四子俱被趙雲斬殺凈盡,魏軍大敗而逃,真快事也。

2、桂陽軼事

歷史上記載趙雲隨劉備攻佔桂陽、零陵、武陵、長沙等江南四郡,戰後被任命為桂陽郡太守,小說《三國演義》里有「趙子龍計取桂陽」的情節。

桂陽城西南面有一座山名叫芙蓉峰,據傳趙雲曾經在山上屯兵,石壁上曾有唐代摩崖石刻,上面寫著「趙雲屯兵處」,唐宋時期,山上還建有「趙侯祠」。

趙侯祠又叫護英祠,經歷朝代更迭,趙侯祠屢被破壞,又屢屢修葺,至上世紀六十年代,原城關鎮街道居委會在芙蓉峰開辟社隊企業石灰窯、砂石場。

將趙侯祠及石刻炸毀,只有碑記石刻、碑文、謁詩等流傳下來,碑記石刻叫《漢順平侯趙將軍廟碑記》,被收藏在蒙泉亭內。

詩為順平熊虎將,遺壘至今傳。界憾瀟湘水,人思戰伐年。卻婚輕國色,攜膽鎮蠻天。祠樹聞啼鳥,還疑拜杜鵑。

3、磐河戰

袁紹與公孫瓚會戰於磐河,袁紹命大將顏良、文丑出戰。當時趙雲也在袁紹帳下,因與其理念不合便不被重用,趙雲見公孫瓚兵敗,乃出馬殺敗顏良、文丑,救了公孫瓚。

4、兩扶幼主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大軍南下荊州,劉備軍勢力弱小,不足以抵抗,往江陵敗逃,因為荊州十餘萬百姓相隨,致使行軍速度非常緩慢。

曹操派麾下精騎快馬追趕,於在當陽長阪附近追上了劉備。危急之下,劉備丟下妻子和孩子,僅帶著張飛、諸葛亮、趙雲等數十騎向逃跑,混亂中不見了趙雲。

有人對劉備說趙雲往北邊曹操那裡去了,劉備直接用手戟打過去說:「子龍是不會棄我而去的。」而後,趙雲懷抱劉備的幼子劉禪,保護著劉備的妻子甘夫人,平安地回到劉備身邊。

此戰之後,劉備便任命趙雲為牙門將軍。赤壁之戰後,趙雲跟隨劉備平定荊州四郡。劉備任命趙雲為偏將軍,並取代投降的趙范,兼任桂陽太守。

趙范有一個守寡的嫂嫂姓樊,有傾國的美貌,趙范想將她許配給趙雲。但是趙雲不同意,推辭說:「我們是同姓,你的嫂子就像是我的嫂子一樣。」

當時有人勸趙雲接受這名美女,趙雲回答說:「趙范是被迫投降的,心不可測,何況天下女子不少。」不久之後,趙范果然藉機逃走,而趙雲則毫無牽涉。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劉備在平定荊南四郡,又得到原屬劉表的部曲萬人之後,成為荊州牧,聲勢漸大,孫權建議雙方結親,劉備便娶了其妹孫夫人。

兩年之後益州牧劉璋為防備曹操勢力而向劉備求援,劉備便領兵三萬入益州,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人留守荊州, 並任命趙雲為留營司馬,管理軍事事務。

此時孫夫人放縱驕橫,她從東吳帶來的侍衛和官吏,也多有不法的行為。劉備知曉後特命趙雲掌管內事。

孫權獲知劉備西征益州之後,便派了大批舟船欲接孫夫人回去,孫夫人趁機將劉禪也一並帶走,幸虧趙雲與張飛一起帶兵在長江截住東吳船隊,並成功奪回劉禪。

5、跟隨劉備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劉備在徐州被曹操打敗之後前去依附袁紹。趙雲到鄴城見到劉備,二人同床眠卧。劉備秘密派譴趙雲招募兵士數百。

對外宣稱是左將軍劉備的部曲,而此事袁紹並不知道。而後趙雲隨劉備輾轉來到荊州。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劉備投靠劉表,屯兵於新野,曹操派夏侯惇、於禁等領軍進攻劉備。

雙方戰於博望。劉備以伏兵計擊破曹軍,趙雲於戰斗中生擒了敵將夏侯蘭。趙雲與夏侯蘭是同鄉,自小相知,於是向劉備求情,免夏侯蘭一死。而夏侯蘭又明於法律,劉備用他為軍正。

閱讀全文

與趙子龍歷史功績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