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對古代建築是怎樣保護的
1.增強公眾古建築保護意識。對於古建築的保護工作應該讓廣大人民群眾都參與進來,成立專門的古建築保護團體,宣傳我國傳統建築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使古建築保護范圍中的人民群眾能配合政府部門,共同實現對古建築歷史文化意義的保護。
2.古建築保護與新城市建設並駕齊驅。古城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一方面要保存它原有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另一方面也要順應歷史發展潮流,不斷進行城市更新,在這個過程中要堅持古建築保護與城市改建並重的原則,合理規劃古建築保護范圍,在城市大規模改建過程中加強對古建築本身及其周邊文化的保護,城市建設在總體上應該與古建築的風格保持協調。
3.加強對古建築的維護。由於我國古建築的材料主要是木材,其主要損壞原因是木材的腐爛,定期對古建築進行維修和修復十分重要。對古建築的維護應該堅持原真性,即保持古建築本身和它所代表的歷史性和美學性,仿照古代建築風格,利用現代科技使古建築維護過程中的環境。人為損壞程度降到最低。
4.加強對古建築的消防防護工作。對古建築的消防工作要做到防患於未然,最大限度地減少火災可能發生的概率,發生火災時盡可能地減少對建築的損壞。加強對電源和火源的管理,對於古建築內的供電系統設計應該把安全擺在第一位;根據不同的火災撲救需要設置並合理布局不同的消防器材;加大火災預防技術的應用,使用各種有效的探測報警系統。
5.加強專業人才培養。我國古建築保護理論知識薄弱,專業性人才缺乏。目前雖然大多數高校都設置了城市規劃研究生遺產保護方向等涉及古建築保護規劃類專業,但是並沒有像熱門專業那樣受廣大學子的青睞,願意學習此專業的人才也屈指可數。因此,需要加強專業人員培養,提高古建築保護理論研究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向國外學習先進的古建築保護理念和修復方法,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成果來解決新時期我國古建築保護所面臨的諸多問題,開創古建築保護的新局面。
B. 如何保護歷史建築
立法,依法保護,根據文物保護法對日常使用者或修繕改建進行規范
2.保存,保存文物信息,對整體或主要部位進行測繪,留存,作為日後修繕依據。
3.維護,日常維護很重要
4.防範,防火防盜,即加強日常管理,消除安全隱患。
5.定時修繕,對於已遭破壞的地方要及時修繕,同時根據歷史建築修繕原則,做到「修舊如故」
來自網路知道。
C. 如何保護優秀歷史建築 我們可以從哪幾點做起
1.立法,依來法保護,根據源文物保護法對日常使用者或修繕改建進行規范
2.保存,保存文物信息,對整體或主要部位進行測繪,留存,作為日後修繕依據。
3.維護,日常維護很重要
4.防範,防火防盜,即加強日常管理,消除安全隱患。
5.定時修繕,對於已遭破壞的地方要及時修繕,同時根據歷史建築修繕原則,做到「修舊如故」
D. 歷史建築如何進一步保護
先畫點。明確一下。有關部門。鄰里百居照看一下。有事反映上面。播專項資金進行維修。登記在冊。定時評估查看。最好是都在一片。統一管理。開展文化旅遊。以旅遊養維護。形成良性循環。成立專業維修人員隊伍
E. 請闡述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應如何保護歷史建築(不少於200字)
應做到以下四點:
(一)維護城市街道的格局和空間形式,積極創造城市歸屬感 城市一帶住宅一般都是圍合式的布局,沿著碎石巷走過去,一個個的門洞排布在巷子兩側,隨著年代的不同門樓樣式變化很大,從明清建築的古典樣式到近代的西洋形式,顯示著建築近代化的過程。這些小巷曲曲折折,窄的只有米半,僅能供一人通行,號稱「一人巷」,寬的也不超過兩米。弄堂的精彩更在於其轉角處理。斜角處在一人高的位置被斜削下來,極富雕塑感,顯示了「讓人三分」的思想。這細小之處都充滿了人性的溫暖。弄堂系統的延續保持城市的特徵。能使人想起老城的傳統形象,弄堂系統己經貫穿於整個老城的社會中性的鄰里空間的形象和實際特徵。作為社會和諧的象徵,它在許多城市居民懷舊的眼光中己經超越了其歷史的存在。它不僅具有不同背景的人都能認同的難忘的形象,而且保持一種使用的連續性,其本身就是一種集體記憶的形式。
(二)保護城市建築物和綠化,營造良好的周邊空間關系
城市由於用地面積有限,開敞空間有限,而建築物一個很重要的特徵體現了作為近代第一城的進化過程,是建築的化石博物館。所以在保護城市的古風貌特徵時,保護各個時期建築的特徵是必須要做的。而做這項工作要充分調查每座建築歷史風貌,不可採取一刀切的形式。古樹是歷史的活的見證,是無法仿造假造的文物,城市在保護改造的過程中對古樹名木都登記造冊的保護,為進一步的保護創造了條件。在改造城市的過程中要增加適當的開闊空間,進一步豐富街道景觀。結合現有樹木和原居民經常使用而現在廢棄的井台,來組織景觀廣場,提高旅遊景觀的質量,提升民居建築的商業價值。在組織綠化和廣場的同時要注意保護原有的視線走廊,天寧寺塔就是這些視線走廊的主要制高點(如圖4)。要保證視線的通透,視線走廊地帶可利用地形道路、綠化空地和利用低矮建築等空間來實現。
(三)創造具標志性建築及其空間,形成城市建築文化識別系統 我們所熟知的任何一個知名的國際性大都市都存在其標志性的建築.這些建築就構成了城市的信急識別系統。人們一見到天安門及其廣場就知道是北京。提起埃菲爾鐵塔就會想起巴黎。看到金字塔馬上就聯想到了開羅。愈來愈多的事實證明,一個有特色的城市建築及其空間帶給這個城市的文化價值是無法估量的。它們是城市的靈魂、象徵、名片。這些輝煌的標志性建築不僅成為所在城市的標志,而且承載了精神的、象徵的、審美的內容是構成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使得上述城市的形象在從未走過這些城市的人的心中變得生動具體起來。更是給那些到過這些城市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標志性建築是城市文化的沉澱反映出城市固有的個性風貌。是外界標志城市獨特存在價值的商標和載體。是構成城市信息識別系統的主要元素。因此,我們在城市規劃城市改造中要認真考慮城市標志性建築及其環境的問題。城市地段周圍的建築因年代不同而不同,但有共同的性格:古代淮地的豪放、粗獷和吳地的靈動、精明相融合的文化特質。對於改造區內的建築保留有價值的建築,對價值小的予以拆除,除部分按需要留做廣場外,可以考慮將市區其他地方無法進行保護的建築遷建到此地,形成特色鮮明的民居組團。對周圍建築應限製造型,和民居建築的豪放的外形相適應,精細的構造相呼應。創造特色鮮明、商機無限的城市。
(四)創造互補協調的城市空間特色
在城市一帶民居的處理,應該綜合考慮該地區的建築空間。可以採取互補協調的方法整合新舊建築空間,形成獨具特色的城市空間環境。所謂互補協調就是指不同性質、特徵、風格、情調的東西以一定的形式、方法和諧組合融會成互相補充、協調統一的東西,避免千篇一律的毛病,從而顯示出別具一格的特色。以互補協調作為准繩衡量城市建築景觀.就是城市建設中的互相協調審美准則。這一準則囊括了城市景觀中許多具體的內容。如實體(建築物)與虛空(周邊空地)、開敞與閉合、含蓄與暴露、收與放、曲與直、動與靜、明與暗、濃與淡、主與次、輕與重等等。城市建築景觀如何將這些相互對立的東西協調組織在一個統一體中無不顯示了城市決策者、設計者、建設者的觀念和思維方法。進而顯示了城市建設的文化品位。在改造城市民居建築時考慮人民路的新建建築。將范圍內的個別環境因素與環境整體保持時間與空間上的連續性,即和諧的對話關系。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提倡人文與自然的協調平衡。在人文環境中力求通過對傳統的揚棄不斷推陳出新。 城市,千年的一個縮影,在不久的將來的改造過後,必將擺脫臟亂差的局面,重新煥發活力。為提升形象再創輝煌。為創造的價值商標和載體再做貢獻。
F. 如何保護古建築
文物保護技術是一門綜合性的專業知識,包括文物製作、保護以及與防治有關的科學技術、材料性能、操作工藝和各種勘察、檢測等。文物在保存過程中,經受著兩種因素的破壞,即:①人為的破壞。如古建築、石窟寺、古墓葬被戰火焚毀、被拆除或維修不當失去原貌;銅鐵器、書畫、竹木漆器、陶瓷等因保護、搬運不當被損壞。②風、雨、雷、電、火、地震、光線、蟲害、黴菌等自然因素對文物造成的破壞。
中國文物保護方面的技藝歷史悠久,在唐代(618~907)就有用木楔撥正歪閃古建築梁架的記載,另據黃休復的《益州名畫錄》載,成都曾遷移三堵牆的壁畫,經過 200多年仍完好如初。字畫保護的揭裱技術,到唐代已相當成熟。「漆粘石頭,鰾粘木」更是流傳很久的修復石質文物和木質文物的傳統技藝。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高分子材料、物理檢測技術逐漸引進到文物保護工作中來。
歐洲一些國家在18世紀左右,曾使用以牛奶、石灰水混合的可賽因修復壁畫的傳統技藝,一直流傳到現在。
防護技術文物保護應遵照預防為主,維修為輔的方針。不可移動文物的防潮、防漏、防火、防雷、防震等,主要依靠工程技術來解決,而防蟲害、鳥害等,則主要採用工程技術與化學處理相結合的辦法。
大氣中的粉塵、二氧化硫和含硫化合物等對文物的污染超過國家規定標准時,應解除污染源,在國家標准許可范圍內的,應綠化環境、減輕污染,同時要嚴格控制新添污染源。
可移動文物的防護,應首先注意博物館庫房和陳列室中的防潮、防震、防霉等防護措施,然後再對不同質地的各類文物分別進行防護,如銅鐵器的防銹,磚石質地文物的防風化,絲綢紙張的防霉、防蠹、防老化等。
修復技術木構建築物整體歪閃,打牮撥正後,再作加固處理。構件局部殘損應剔補、墩接。大構件糟朽中空的,可用不飽和聚酯樹脂等高分子材料灌注加固,糟朽嚴重的按原制更換。
磚石結構古建築,整體歪閃,應先做定點、定期觀測,經加固後穩定的,就不再做地基處理。裂縫可採用加箍和灌漿的方法加固,砌體殘缺可剔補,如無法剔補可局部或全部拆除並按原樣重砌。石窟寺的山體裂隙,採用噴鉚加固或灌漿加固,滲水漏水處要疏導、截流。石雕、石刻等石質文物表面風化應用有機硅類的高分子材料封護。
古建築的修復,應做到能小修的不大修,能局部拆落的不全部拆落,盡量保留原構件,以保留古建築的歷史價值。對於古建築中帶有雕刻的瓦獸件、木雕、磚雕、石雕等藝術構件,要慎重處理,盡量做到不換或少換。對塑像、壁畫、彩畫等附屬藝術品,更不能隨意修補。
可移動文物的修復,可採取傳統技藝與近代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如銅器害銹,可用機械取除或用電解還原法取除;竹木漆器的脫水,可用自然乾燥法,或用醇醚聯浸、冰凍升華、高分子材料滲透聚合法;殘毀的書畫多採用傳統的揭裱方法修復;近代書刊可用絲網加固;古代絲網絹帛可用熏蒸法殺菌;脆弱紡織品可用絲網加固或傳統的裝裱方法加固;陶瓷器斷裂用蟲膠或環氧樹脂等高分子材料粘接。
文物修復中採用的新材料、新工藝必須保證不損害文物的歷史價值,包括文物的造型、材質、色澤、強度等,同時還要有可逆性。古建築構件維修時所用的新材料還應遵守只能加強不能代替的原則。
檢測技術 主要用於對文物殘傷痕跡的探測、質地結構化學成分的分析和年代的測定。探傷常用 X光、超聲波等;質地結構的分析常用電子顯微鏡、金相顯微鏡觀測;文物的化學成分常用光譜、質譜分析;模糊不清、顯示反差甚小的墨跡繪畫等,可採取紅外照像的方法;木材等含碳物質可用碳十四測定年代;陶瓷磚瓦等可用熱釋光測定年代。
石質文物保護技術
Preservation Techniques of Stone Cultural Relics石質文物因受到日照、水浸蝕、地震等自然營力作用和環境污染、小氣候改變等因素的影響會發生粉化、變色、生霉、起甲、酥鹼、劈裂、蝕空、凝漿、崩塌、傾覆等破壞形態。
石窟寺保護技術首先應調查病害。調查工作有以下幾個步驟:①測繪地形圖、窟區平面圖、立面圖、縱橫剖面圖等。測圖方法有經緯儀導線測量、控制網測量、小平板測量。在進行立面測量、窟內石雕藝術品測繪時,可採用近景攝影測量的方法。②環境質量評價。包括文物所在山體的地層、岩性、構造,水文地質條件,氣象、水文、地震資料,污染源及造成的危害等。應指出文物受到的主要危害和治理措施。③地球物理勘探。為解決某個特殊目的而用,要在滿足物理前提與必需的工作條件下才能收效。目前利用的物探方法有:直流電阻率法尋找滲水途徑,微電極系法探測石窟表面風化層厚度,聲波法測石窟風化程度,地震勘探進行窟前考古等。④穩定性分析。許多石窟位於陡立的邊坡內,屬於陡坡與洞室相結合的三向空間。分析其穩定性應從文物所在山體的岩性、裂隙、變形破壞過程、力學分析計算等方面進行研究,預測其變形破壞規律。對於體量較大的危險岩體還應進行結構面的分析、計算。
預防措施是指改善文物所處的環境,避免各種風化應力的繼續破壞。主要措施是在石窟崖頂作防滲排水,改變並疏通地表水流的流向、位置並切斷與洞窟的聯系;查清裂隙走向、范圍,杜絕地表水流沿裂隙滲入窟內;採用窟前地面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排除窟內潮濕結露,防止劇烈的干濕交替變化等辦法,防止水對文物的侵蝕。為避免藝術品受日光、雨水、風沙的直接侵襲,還可修建窟檐進行保護。
石窟寺的加固主要為防止石窟的崩坍和藝術品風化。
措施有:①用護壁、擋牆、大型砌體或澆築體阻止裂隙的發展,防止懸岩塌落和抵禦岩體開裂。此法難以保持石窟現狀,易破壞崖壁的歷史遺存,在不得已情況下才使用。②噴錨加固。以不同長度的錨桿(粗鋼筋)採用水平或傾斜的不同方向穿過裂隙岩體,將不穩定岩體錨固在穩定岩體上,然後將錨桿端與細鋼筋網焊接,表面用高壓噴 5~15厘米厚的混凝土,再用山體岩粉罩面做舊。
沿一定間距留設排水孔,使少量滲水仍能排出。此法適合已經鬆弛、多裂隙、洞窟密集而岩體破碎的石窟山體。
它可起到加固、支撐、防風化作用,具有很大的承載力和安全儲備。缺點是會局部改變石窟外貌和掩蓋一些歷史遺存。③灌漿粘結。為石窟中雕刻藝術品斷裂、洞窟崖壁開裂、崩坍的加固保護方法之一。目前使用的灌漿粘結材料主要有環氧樹脂類、丙烯酸酯類及無機化學材料等。對材料性能要求接近於被加固岩石的物理力學性狀,並符合粘結性好、粘度低、可灌性好、室溫下可固化、耐凍融性、耐水性等要求。灌漿設備主要是用空氣壓縮機和特製灌漿桶。檢查時要對灌漿的深度、 范圍、岩體強度、變形特性等進行檢查,保證灌漿加固的質量。
露天石質文物保護技術先從研究石雕的風化形態著手,進行風化成因分類,然後據氣象要素、水害及潮濕環境的長期觀測與記錄,按石雕風化的深度系統取樣,並進行岩石物理力學性質試驗、岩石氧化物的化學分析、薄片鑒定及風化產物的差熱分析、 X射線衍射分析、光譜分析、掃描電鏡觀察等工作,找出石雕風化的主要病因後,採用點荷載強度試驗及超聲波試驗,檢測石雕風化的程度,再根據岩石化學成分隨深度的變化,用物探電法及岩相鑒定等手段檢測石雕風化深度。
一般較完整,風化不嚴重的露天文物,應改善保護環境。對風化嚴重、不進行保護,無法保存的文物,才可使用防護材料。防護材料的使用應明確主要防止哪幾種風化營力,提出保護後應達到的主要指標,並要求材料無色、透明、不反光、不酥鹼、化學穩定性好、滲透能力強,具有抗風化能力,有一定固結強度等。一般使用的防護材料有高分子有機聚合材料(有機硅、聚氨酯、甲基丙烯酸酯類、硅酮等)及無機化學材料。
為了文物的安全,必須慎重地對石雕防護層材料的性能進行各項檢測,包括:①防護層內的材料形態、充填程度及沿深度方向的變化;②物理力學性能:如孔隙率,透氣性,固結強度,耐磨蝕強度等;③抵禦水侵蝕的能力:如表面吸水率(毛細吸水率)、最大吸水率、憎水性、透水性等;④抗風化能力:如耐老化性能 (包括人工老化試驗及自然曝曬場 ),抗凍融試驗,安定性試驗,干濕交替試驗等;⑤化學穩定性:如耐酸性,可溶鹽、中溶鹽含量,抗污染能力等;⑥重塗性:為後人提供保護的可能性。
館藏石質文物保護技術從墓葬或由野外放入博物館內收藏的石質文物需要表面除垢,清除內含的各種鹽類或微生物。主要方法有:①清除可溶鹽。一般是先在流水中較長時間浸洗,再用去離子水浸洗。體量大的石器,可用紙漿塗敷,干後揭取。②表面去垢。放入超聲波清洗器中,快速洗除。大理石銹殼可用二甲樹脂將其周圍封護後用稀酸腐蝕銹處,再用機械法剔除。其他石器可用稀酸軟化溶蝕污垢,最後用非離子水洗凈。③粘接修復。粘接材料一般用環氧樹脂類調入石粉摻少量顏料混合而成的粘合劑,也可用硝基纖維素或聚醋酸乙烯酯類粘合風化嚴重的石器。已相當疏鬆或表面有彩繪的石質文物,粘接前選用丙烯酸甲酯和聚甲基丙烯酸丁酯、聚酯酸乙烯酯、環氧類、有機硅類及氫氧化鋇等材料進行滲透加固。修補材料常用的有熟石膏加纖維素,丙酮和乙酸戊酯混合劑配成 10% 賽璐珞溶液再調以細石粉,聚醋酸乙烯酯乳液加入岩粉及無定形二氧化硅,將顏料調成糊狀進行修補。
石窟壁畫修復技術
Restoration Techniques of Grotto Paintings石窟壁畫一般是在洞窟開鑿後,在高低不平的石壁上先作草泥層地仗,然後作畫。北魏、西魏、北周時期的壁畫地仗,多抹麥草泥兩層,不塗底色,直接在比較粗糙的泥壁上施彩作畫。地仗的草泥層之間及顏料層與草泥層之間相互結合比較緊密,一般不產生起皮剝落的病變,但局部壁面會有細小裂紋出現。
唐宋時代壁畫地仗泥層一般為3至4層,泥層種類增多,除麥草泥層外,還有麻刀、棉花、蒲絨等泥層。在施彩作畫之前,先在地仗表面塗刷一層很薄的白粉。這種白粉畫層受潮後會產生開裂起皮並呈鱗狀小片剝落,一般稱為龜裂起甲性病變。潮濕嚴重時,連同地仗泥層一起酥鬆,稱為酥粉性病變。
有一些壁畫地仗泥層過厚或後代在前代壁畫上增修的重層壁畫,因受潮濕、地震、岩體裂隙等影響,部分地仗與岩壁脫離,形成裂隙和空鼓,壁畫隨時有大面積脫落的危險。
五代時期有一種製作在窟外岩面上的壁畫,又稱露天壁畫。其地仗是在岩壁上先抹草泥兩層,再抹麻刀石灰膏一層,也有直接將石灰膏抹於岩壁上的,然後施彩作畫。這種石灰地仗也會出現空鼓或小面積脫離岩體的病變。
以上幾種病變的修復方法如下:
①壁畫白粉畫層龜裂起甲性病變的修復方法。先清除起甲白粉畫層內外的塵土和積沙,向起甲白粉畫層與泥層之間注射體積比為 4∶1的2.5%聚乙烯醇水溶液和1%聚醋酸乙烯乳液配製而成的混合膠粘劑,將白粉畫層貼回地仗,再用外包白絲綢的棉拍壓實,等注入白粉畫層內部的膠粘劑中水分收定,再向壁畫表面噴塗一次體積比為4∶1的1.5%聚乙烯醇水溶液和1%聚醋酸乙烯乳液的混合劑。如有病變遺漏處,噴後會出現鼓泡,可再注射膠粘劑修復。待噴塗劑稍干,將白絲綢鋪於壁畫表面,用軟膠滾普遍均勻地滾壓一遍即成。用此法修復後的壁畫顏色無損傷、無眩光、能保持壁畫原貌,葯劑有可逆性,不影響再修復。中國敦煌莫高窟 1千多平方米龜裂起甲壁畫就是用此法修復成功的,已經受了25年的考驗,沒有重新起甲。
②壁畫泥層酥粉性病變的修復方法。與白粉畫層龜裂起甲性病變的修復工藝基本相同,只是需根據對象向泥層深處注射不同濃度的聚乙烯醇水溶液與聚醋酸乙烯乳液的混合劑或單純的聚醋酸乙烯乳液以及丙烯酸酯乳液,然後壓實。
③壁畫地仗脫離岩體和畫壁空鼓的修復方法。壁畫部分草泥地仗脫離岩體,先將其邊沿塗刷一層聚醋酸乙烯乳液,再以15%聚醋酸乙烯乳液調粘土、砂粒、麻刀或麥草等成膏狀,往地仗邊沿處填塞,使畫壁與岩體粘貼牢固。為了使修復處與壁畫色調一致,可向泥內加添適當的顏料。
畫壁大面積空鼓,可採用壓力灌漿(粘合劑)粘貼或採取灌漿與鉚固相結合的修復方法。
石灰地仗壁畫小面積空鼓,可用浸有環氧樹脂或聚醋酸乙烯乳液的紗布條從畫壁破口處填入地仗與岩體間的空鼓部分,均勻地施加適當壓力,使畫壁與岩體貼緊,待膠粘劑干固後便可粘牢。畫壁破口處用15%聚醋酸乙烯乳液調砂粒和石灰膏填補。填補前也要向畫壁邊緣抹一層聚醋酸乙烯乳液。這樣不僅可以使其粘合得更加牢固,同時還可以避免石灰膏中的水分滲到壁畫表面,留下斑跡。
古建築古墓葬壁畫保護與維修技術
Preservation and Repair Techniques of WallPaintings in Ancient Buildings and Tombs古建築古墓葬壁畫一般情況下應原地保護,特殊情況,可遷移保護。
原地保護在加固壁畫後,還需改善室內通風、防潮、防日曬等保護設施。墓葬壁畫多採用加固後在自然條件下封閉保存,壁畫加固方法根據損壞情況而定。
當畫面嚴重脫膠時,用2~3%膠礬水或2~5聚乙烯醇縮丁醛等高分子材料噴塗1~2遍。畫面表皮酥鹼時加固葯劑與脫膠處理相同,但葯劑的濃度加大,噴塗次數增多。當壁畫表層薄而脆,里層酥鹼時,需採用打針注射的方法,葯劑與脫膠處理相同。工作時需一方寸一方寸的逐片進行,注射次數依畫面情況而定,所用葯劑應先稀後濃。
壁畫泥層空鼓時,應用干泥鉚固。在無線條的畫面上,每平方米內鑽小孔2~3個,用白灰或砂土摻聚醋酸乙烯乳液或聚乙烯醇縮丁醛,製成干硬灰條或泥條擠入孔內,將壁畫泥層與牆體粘牢;嚴重裂縫處,用同樣的干泥材料擠入裂縫內粘牢。部分畫面脫落處按原壁畫泥層做法補抹平整,塗色作舊。
遷移保護 分揭取、修復、安裝三個步驟進行。
揭取 將壁畫與牆體完整地分離,壁畫面積小的可單塊揭取,面積大的要分塊揭取,每塊以 1~3 平方米為宜;畫面高在 2.5米以上時需分上下兩層或三層揭取。
揭取前應做好一系列的准備工作,主要有壁畫的臨摹,壁畫與牆體構造的調查,繪制揭取壁畫的分塊編號尺寸圖,分塊關系尺寸圖等。然後再依據分塊的大小、壁畫與牆體的構造情況確定揭取方法。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①拆牆揭取。先在畫面用 40%桃膠水溶液或10~20%聚乙烯醇縮丁醛滿貼一層白色紗布,保護畫面。干後靠畫面安裝前壁板和揭取台。用刀鋸鋸開壁板四邊的邊縫,縫寬5~8毫米,然後在壁畫背面自上而下地分段拆除牆體砌塊,每段高50~70厘米。接近底邊時需迅速轉動前壁板,連同壁畫泥層向內推倒,平放在揭取台上。
運到修復室以待修復。
②鋸取。當壁畫有兩層以上的泥層、厚度超過 2厘米時用鋸條將泥層與牆體鋸開。
③撬取。當壁畫泥層有空鼓時,用平鏟將壁畫撬離牆體。
④震取。當壁畫局部泥層與牆體牢固粘連時,用鐵鑽在泥層與牆體之間輕輕鑿擊,主要靠震動使壁畫離開牆體。鋸取、撬取和震取,常在同一畫塊的揭取中混合使用。
⑤套取。當壁畫是土壁牆體時,可以採用木箱套取。
在前壁的四邊釘邊板成箱形,嵌入土壁內將壁畫套入箱內,再鋸開土壁使壁畫離開牆體。
⑥粘取。當壁畫直接畫在磚牆或石牆上,可用膠布粘取。用塗有10~15%聚乙烯醇縮丁醛等高分子材料的白色布,貼在畫面上,使壁畫的顏色層粘牢在膠布上,干後揭取膠布,壁畫隨膠布就被揭取下來。
修復有泥層的壁畫,修復時應背面向上,用小平鏟鏟除壁畫底部泥層,保留壁畫的表面泥層,用2~5%膠礬水或聚醋酸乙烯乳液等高分子材料噴塗1~2遍加固,加固葯劑不能滲透到壁畫面上。干後補抹新泥層,連同表層厚度一般為1.5~2.5厘米。新泥層的材料配比與表層相同,用白灰或砂土摻蟲膠或聚乙烯醇等高分子材料和制。再用環氧樹脂貼一層紗布防震。背面最後用環氧樹脂粘成承托壁畫的底托,式樣為十字格式的木櫃或輕金屬櫃。櫃子預留安裝用的鐵活卯眼。背面修好後,反轉壁面向上,除紗布,清除殘留膠液,殘損處用原材料補抹齊平,待安裝後統一補色。
用膠布粘取無泥層壁畫時,應先按畫塊大小製作底托,面上釘板仿原牆體刷色作舊,然後將膠布有畫的一面貼在底托平板上,再用粘取材料的稀釋溶劑將膠布刷濕,輕輕揭取膠布,使壁畫的顏色層留在底托平板上。
安裝 博物館陳列的小幅壁畫或由數塊拼合的壁畫,只須在修復好的壁畫背面,安裝上適合參觀的支架即可。
安裝到原建築物內原來位置時,應先根據建築物的結構情況,在牆體下肩以上安裝懸掛壁畫的木支架或金屬支架。牆體一面有畫時採用單面支架,兩面有畫時採用雙面支架。支架是由若干立柱和橫向撐桿組成,立柱需與建築構架連接牢固,然後按編號順序,一面牆、一面牆的進行安裝。先將壁畫背面底托用鐵活與支架的撐桿連接,同時用壁畫分塊關系尺寸圖,反復核對無誤後,再將鐵活固定。
安裝時還應考慮壁畫的防潮、通風,牆體底部應加防潮層。在無畫的一側砌較薄的實體外牆,外牆與支架之間要有 5~10厘米的空隙,可使壁畫背面通風;重要壁畫安裝時,此段空隙一般不小於50厘米,以備工作人員進入檢查安全情況。
最後由美術工作者補抹各畫塊之間的鋸縫,並依臨摹品補線著色,恢復揭取前的原貌。
G. 如何看待和保護中國古代建築
中國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我國古代的建築藝術也是美術鑒賞的重要對象。而要鑒賞建築藝術,除了需要理解建築藝術的主要特徵外,還要了解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一些重要特點,然後再通過比較典型的實例,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特點是多方面的。從美術鑒賞的角度來說,以下一些特點是應當了解的。
中國的古建築,不但具有悠久的歷史,而且以它獨特的風格和歷史意義,在
世界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有著極高的藝術成就和科學價值。中國古建築和其
他一切歷史文物一樣,其價值就在於它的歷史遺留性,不可能再生產、再建造,
一經破壞就無法挽回。但古建築在歷經歲月滄桑的保存過程中,由於人為和自然
力的破壞,使得我國古建築遭受損害、破壞的程度極大。雖說,相關部門花了很
大力度對古建築翻新、重建,但是部分工程卻走著一種徒勞之路。呈現給我們的
只是現代的油漆、現代的殿堂以及現代的鍾鼓樓,難見始建時的痕跡。因此,保
護他們已成為刻不容緩的大事。
一、古建築保護的意義
古代建築反映了國家歷史的輝煌,表現了中國的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的偉大
成就,保護古建築也就由著極其深遠的意義。
1.古建築是歷史的例證
古代建築和其他物質文化遺存一樣,是社會不同發展階段遺留下來的實物例
證,從對古建築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同一時期其他科學的發展情況和當時所達到的
水平。例如,河北趙縣的趙州橋,距今已有1400年,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趙州橋是一座弧形單孔石拱橋,單孔跨度為37.4m,在橋兩端採用敞肩拱的形式各闢兩個券洞。這種設計,既減輕了流水對橋身的沖擊力,使橋不容易被大水沖毀,又減輕了橋身的重量,節省了石料,在世界土木工程橋梁史上是一個創舉。同時也反映了當時數學、工程力學、物理學等學科的發展高度。
對於建築史的研究來說,古建築更是直接的實物例證,因為任何一座古建築都是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所反映的是當時的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及科學技術
水平、工藝技巧、藝術風格、風俗習慣等等。因此,研究中國建築史,古建築是
最好的例證。威尼斯憲章》說:「世世代代人民的歷史文物建築飽含著過去歲月傳下來
的信息,是人民千百年傳統的活的見證⋯⋯。」保護古建築便是保護人民千百年傳統的見證,不保護古建築便是自毀國家歷史文明。
2.古建築是文化的載體
中國有著光輝燦爛的文化,而中國的古建築藝術更是東方藝術的奇葩。它不
但完全獨立於西方建築體系,形成了東方古典建築體系。河南登封縣的嵩岳寺塔,
是一座用青磚和黃泥壘砌的高40m的佛塔,在地震山搖和狂風暴雨等安然無恙地經歷了將近15個世紀。首都北京的故宮,建築設計極為精湛,金碧輝煌的琉璃屋頂,瑩白無暇的玉石雕欄,殷紅肅穆的宮牆殿柱蔚為壯觀,使人感慨不已、浮想聯翩。然而,故宮歷經滄桑,飽經劫難,又因不能盡情飽覽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典藏而遺憾不已。
古代建築是一種文化精神的載體,通過古代建築,可理解豐富的文化內涵。在一定意義上,它們是某個城市「歷史記憶的符號」和「城市文化發展的鏈條」,因為,它們見證了這個城市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歷史的滄桑變化。一旦破壞,就再難以恢復和接續。記錄歷史,展示文化,承載靈魂,就是古建築的真正意義和價值。將古建築的歷史因素進行完整的傳承與表達,便是今天古建築保護的真正意義。因此,我們再去欣賞古代建築時不應只關注其外在的美學特徵,更應透過古代建築的磚牆看到其內在的文化魅力。
3.古建築是藝術創作的重要
借鑒中國的古建築在藝術和技術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世界建築史上有著極其豐富而輝煌的成就。中國的古建築在布局、材料、施工、裝飾等方面,是幾千年來無數工匠們在長期建築實踐中多積累下來的經驗。這些古代技術成就,對現有的有關專業人員,有著極大的啟迪和示範作用。如中國古建築木結構的構建原理和它獨特的防震方法,對現代結構抗震技術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
4.古建築是旅遊業的重要
物質基礎隨著生產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人民對文化的需要將更為迫切。古建築在新的時期擔當起文化休閑場所的新歷史使命。如果一旅遊目的地擁有獨特的古建築,那麼該古建築會將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古建築資源本身擁有的巨大品牌效應,可提高遠距離遊客的到訪率。這些名勝古跡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友人紛紛前來參觀游覽,為促進城市旅遊事業和當地經濟的發展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與此同時,也帶動了城市交通和服務業等相關行業的迅速發展。
二、古建築保護的措施
1.做好城市規劃
在當前經濟快速發展、城市現代化和鄉鎮城市化建設的過程中,許多本應得到挽救與保護的古建築,卻在城市現代化的建設浪潮中遭到破壞。如何在城市發展的同時,更好得加強古建築的保護,已成為一個需要認真思考和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義大利的做法是「讓出古城,另建新城」,很值我們借鑒。在法國里昂,至今仍然完好地保留著12—16世紀建築的古老巷區,區內有250棟保護建築。19世紀以後建設的建築,在風格上也與古建築十分協調。在國內,也有值得借鑒的實例。如寧波在月湖地區進行城市綠化建設時,就保留住了北宋時期的「高麗使館」遺址等幾座極有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古建築。杭州市近年啟動的清河坊歷史街區保護工程,就是政府下決心調整規劃、撤消房地產開發項目才保全下來的。正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保護城市的歷史文化,事關社會各界,但首要的責任
在政府。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應把保護古建築作為一種責任看待。要保護好古建築,首先要做好城市規劃。
2.增強保護意識
古建築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資源,只有全民自覺地加入到保護的行列中,古建築才能永久長存。保護文物是全社會、全民的共同義務,全國上下應提高對古建築保護的意識。
3.提高科技含量
古建築保護的每一項干預、修復活動均需有正確的理論指導,以前期周詳的史料和考古研究、調查、勘測、記錄、分析等為基礎和前提,開展相關的多學科合作。通過多學科的綜合研究、相互配合,運用各學科的知識對古建築進行研究,有助於達到對古代建築保存的科學認識。在古建築的修復過程中,相對於傳統技術,現代科技可更全面、確切、深入地認知古建築,採取的保護措施就可以更有針對性,更科學。如隨著計算機及相關技術的迅猛發展,現在數字近景攝影測量、三維激光掃描測量、虛擬現實等技術為基礎的數字化保護與復原開始用於古建築保護中,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只要我們合理利用現在科技,結合傳統技術,就能恰當、適合的保護與修復好古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