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出自哪個典故
據《戰國策·趙策一》記載,春秋末年,晉國的大權落到智、趙、魏、韓四卿手中,晉定公實際上成了傀儡(kuǐ lěi)。公元前458年(已進戰國時期),晉定公派使者去請求齊、魯兩國出兵討伐四卿。四卿得到消息後,聯合出兵攻打晉定公。定公無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結果病死在路上。
定公死後,宗室姬驕被立為國君,史稱晉哀公。智卿智伯獨攬了朝政大權,成為晉國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別向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了土地。當他要求趙襄子割地時,遭到了嚴厲拒絕。智伯非常惱怒,立即派人傳令給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他們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趙襄子。
趙襄子估計智伯會攻打他,忙找謀臣張孟談商量。張孟談建議到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晉陽,趙襄子發現能夠打仗的武器很少。張孟談勸道:「這里的圍牆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銅鑄的,這些都是製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韓兩家攻打晉陽,由於魏、韓不願為智伯賣命,智伯無法取勝。
晉陽被被智伯水淹,圍困了整整三年,由於地面積水,老百姓都在樹上搭起棚子來居住,城裡糧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凍餓成病,軍心也開始動搖了。一天,張孟談面見趙襄子,說:「魏、韓兩家是被迫的,我准備去向他們說明利害,動員他們反戈聯趙,共同消滅智伯。」趙襄子聽了非常高興,連連拱手錶示感謝。
當天夜晚,張孟談潛入魏、韓營中,說服了魏桓子和韓康子,決定三家聯合起來消滅智伯,事成之後平分智氏之領地。到了約定的那一天,趙、魏、韓三家聯合進攻,殺得智軍四散逃竄,智伯被擒。從此,晉國成了趙、魏、韓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張孟談向趙襄子告別。趙襄子急忙挽留。張孟談說:「你想的是報答我的功勞,我想的是治國的道理,正因為我的功勞大,名聲甚至還會超過你,所以才決心離開。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君臣權勢相同而永遠和好相處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請你讓我走吧。」趙襄子只好惋惜地答應了。張孟談辭去官職,退還封地,隱居到負親丘去,在那裡平安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後人將「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改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作成語,提醒人們記住過去的教訓,以作後來的借鑒。
B. 孟凡利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典故是什麼
典故
晉出公年間,智伯是晉國的正卿,執掌晉國實際權力。因在晉定公年間中行氏、范氏叛亂而國力大耗的晉國,在智伯的治理下,國力有所回升。
為了振興晉國,重建霸業,智伯對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說:"晉國本來是中原霸主,後來被吳、越奪去了霸主地位。為了使晉國強大起來,我主張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戶口來歸給公家,我智家先拿出一個萬戶邑獻給晉公,你們呢?"
三家大夫都擔心失去土地後,自家的實力會下降,都不願獻出封邑,可是三家心不齊,韓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萬家戶口割讓給晉公;魏桓子也懼怕智伯瑤的威力,也把土地、戶口讓了。
智伯瑤又問趙襄子,趙襄子不答應,智伯回報晉出公,晉出公命令智家和韓、魏兩家一起發兵攻打趙家。
趙襄子忙找謀臣張孟談商量。張孟談建議到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晉陽,趙襄子發現能夠打仗的武器很少。張孟談勸道:"這里的圍牆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銅鑄的,這些都是製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韓兩家攻打晉陽,由於魏、韓不願為智伯賣命,智伯無法取勝。
晉陽被智伯水淹,圍困了整整三年,由於地面積水,老百姓都在樹上搭起棚子來居住,城裡糧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凍餓成病,但人們誓死不投降。一天,張孟談面見趙襄子,說:"魏、韓兩家是被迫的,我准備去向他們說明利害,動員他們反戈聯趙,共同消滅智伯。"趙襄子聽了非常高興,連連拱手錶示感謝。
當天夜晚,張孟談潛入魏、韓營中,說服了魏桓子和韓康子,決定三家聯合起來消滅智伯,事成之後平分智氏之領地。到了約定的那一天,趙、魏、韓三家聯合進攻,殺得智軍四散逃竄,智伯被擒。從此,晉國成了趙、魏、韓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張孟談向趙襄子告別。趙襄子急忙挽留。張孟談說:"你想的是報答我的功勞,我想的是治國的道理,正因為我的功勞大,名聲甚至還會超過你,所以才決心離開。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君臣權勢相同而永遠和好相處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請你讓我走吧。"趙襄子只好惋惜地答應了。張孟談辭去官職,退還封地,隱居到負親丘去,在那裡平安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C.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成語故事短一點的
晉出公年間,智伯是晉國的正卿,執掌晉國實際權力。為了振興晉國,重建專霸業,智伯屬對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索要封地以壯大晉國的國力。魏桓子和韓康子因懼怕晉國而獻出封地,而趙襄子堅決不給,因此智伯聯合魏桓子和韓康子攻打趙襄子。但久攻不下,圍困三年後,趙襄子的謀臣張孟炎獻計,暗中聯合魏桓子和韓康子攻打智伯,事成之後平分智氏之領地。趙、魏、韓三家聯合進攻,殺得智軍四散逃竄,智伯被擒。從此,晉國成了趙、魏、韓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張孟談向趙襄子告別。趙襄子急忙挽留。張孟談說:「你想的是報答我的功勞,我想的是治國的道理,正因為我的功勞大,名聲甚至還會超過你,所以才決心離開。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君臣權勢相同而永遠和好相處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請你讓我走吧。」趙襄子只好惋惜地答應了。張孟談辭去官職,退還封地,隱居到負親丘去,在那裡平安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D. 古人雲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是哪一類公文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出自趙、韓、魏三家分晉故事之中。
晉出公年間,諸侯紛亂,智內伯掌容管晉國,智伯希望晉國能夠像晉文公時一樣強大,於是便提議讓趙、魏、韓三家將土地和戶口歸還一部分給晉國。
由於人心作怪,魏韓兩家都將土地和戶口給了晉國。而趙家不肯,於是智伯聯合魏韓兩家攻打趙家,趙家不敵。趙家謀臣張孟談便利用韓魏和智伯的利益分歧。說服韓魏兩家共同將晉國瓜分了,這就是歷史上的三家分晉。
此後,張孟談便要離去,趙家挽留時張孟談說「歷史上沒有君臣權勢相同而相處和好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意在提醒人們不要忘記過去的教訓。
E.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從歷史角度來闡述
你是個學生嗎?在課堂上嗎?給你2個簡單的吧。
1,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殘專忍暴虐,結果沒多久,屬秦朝就在秦二世手裡亡了。劉邦得到天下,吸取秦朝的教訓,輕薄徭役,休養生息。子孫文帝、景帝繼承劉邦的政策,結果漢朝強盛,存在了400多年。
2,大理後主李煜,吟詩玩樂,寵愛大小周後,結果亡了國,宋太宗趙光義,吸取教訓,不近女色,勤於政事,固有了北宋的強大。
F.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出自哪個歷史典故
出自《戰國策·趙策一》:「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
晉出公年間,智伯是晉國的正卿,執掌晉國實際權力。因在晉定公年間中行氏、范氏叛亂而國力大耗的晉國,在智伯的治理下,國力有所回升。
為了振興晉國,重建霸業,智伯對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說:「晉國本來是中原霸主,後來被吳、越奪去了霸主地位。為了使晉國強大起來,我主張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戶口來歸給公家,我智家先拿出一個萬戶邑獻給晉公,你們呢?」
三家大夫都擔心失去土地後,自家的實力會下降,都不願獻出封邑,可是三家心不齊,韓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萬家戶口割讓給晉公;魏桓子也懼怕智伯瑤的威力,也把土地、戶口讓了。
智伯瑤又問趙襄子,趙襄子不答應,智伯回報晉出公,晉出公命令智家和韓、魏兩家一起發兵攻打趙家。
趙襄子忙找謀臣張孟談商量。張孟談建議到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晉陽,趙襄子發現能夠打仗的武器很少。張孟談勸道:「這里的圍牆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銅鑄的,這些都是製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韓兩家攻打晉陽,由於魏、韓不願為智伯賣命,智伯無法取勝。
晉陽被智伯水淹,圍困了整整三年,由於地面積水,老百姓都在樹上搭起棚子來居住,城裡糧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凍餓成病,但人們誓死不投降。一天,張孟談面見趙襄子,說:「魏、韓兩家是被迫的,我准備去向他們說明利害,動員他們反戈聯趙,共同消滅智伯。」趙襄子聽了非常高興,連連拱手錶示感謝。
當天夜晚,張孟談潛入魏、韓營中,說服了魏桓子和韓康子,決定三家聯合起來消滅智伯,事成之後平分智氏之領地。到了約定的那一天,趙、魏、韓三家聯合進攻,殺得智軍四散逃竄,智伯被擒。從此,晉國成了趙、魏、韓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張孟談向趙襄子告別。趙襄子急忙挽留。張孟談說:「你想的是報答我的功勞,我想的是治國的道理,正因為我的功勞大,名聲甚至還會超過你,所以才決心離開。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君臣權勢相同而永遠和好相處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請你讓我走吧。」趙襄子只好惋惜地答應了。張孟談辭去官職,退還封地,隱居到負親丘去,在那裡平安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後人將「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改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作成語,提醒人們記住過去的教訓,以作後來的借鑒。
G.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說明了什麼道理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比喻人們應當牢記以前的經驗教訓,作為今後行事的借鑒。
據《戰國策·趙策一》記載,春秋末年,晉國的大權落到智、趙、魏、韓四卿手中,晉出公實際上成了傀儡。公元前458年,晉出公派使者去請求齊、魯兩國出兵討伐四卿。四卿得到消息後,聯合出兵攻打晉出公。出公無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結果病死在路上。
出公死後,宗室姬驕被立為國君,史稱晉哀公。智卿智伯獨攬了朝政大權,成為晉國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別向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了土地。當他要求趙襄子割地時,遭到了嚴厲拒絕。智伯非常惱怒,立即派人傳令給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他們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趙襄子。
趙襄子估計智伯會攻打他,忙找謀臣張孟談商量。張孟談建議到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晉陽,趙襄子發現能夠打仗的武器很少。張孟談勸道:「這里的圍牆是用一丈多高的楛木做的,殿柱是用銅鑄的,這些都是製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韓兩家攻打晉陽,由於魏、韓不願為智伯賣命,智伯無法取勝。
晉陽被智伯水淹,圍困了整整三年,由於地面積水,老百姓都在樹上搭起棚子來居住,城裡糧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凍餓成病,但人們誓死不投降。一天,張孟談面見趙襄子,說:「魏、韓兩家是被迫的,我准備去向他們說明利害,動員他們反戈聯趙,共同消滅智伯。」趙襄子聽了非常高興,連連拱手錶示感謝。
當天夜晚,張孟談潛入魏、韓營中,說服了魏桓子和韓康子,決定三家聯合起來消滅智伯,事成之後平分智氏之領地。到了約定的那一天,趙、魏、韓三家聯合進攻,殺得智軍四散逃竄,智伯被擒。從此,晉國成了趙、魏、韓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張孟談向趙襄子告別。趙襄子急忙挽留。張孟談說:「你想的是報答我的功勞,我想的是治國的道理,正因為我的功勞大,名聲甚至還會超過你,所以才決心離開。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君臣權勢相同而永遠和好相處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請你讓我走吧。」趙襄子只好惋惜地答應了。張孟談辭去官職,退還封地,隱居到負親丘去,在那裡平安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後人將「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改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作成語,提醒人們記住過去的教訓,以作後來的借鑒。
H.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以史為鑒什麼意思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出自《戰國策·趙策一》:「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版後人將「前事之不忘,權後事之師」改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作成語,意在提醒人們記住過去的教訓,以作後來的借鑒。
以史為鑒釋義:
從正面積極地告誡人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以便更好地把握自己,大到治理國家,小到自我修養,都應該走正道而不要走邪路。應該說很多人都是這樣做或願意這樣做的。
I.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是什麼意思
就是要汲取從前的經驗教訓,作為以後工作的借鑒。 據《戰國策·趙策一》記載,春秋末年,晉國的大權落到智、趙、魏、韓四卿手中,晉定公實際上成了傀儡(kuǐ lěi)。公元前458年(已進戰國時期),晉定公派使者去請求齊、魯兩國出兵討伐四卿。四卿得到消息後,聯合出兵攻打晉定公。定公無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結果病死在路上。定公死後,宗室姬驕被立為國君,史稱晉哀公。智卿智伯獨攬了朝政大權,成為晉國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別向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了土地。當他要求趙襄子割地時,遭到了嚴厲拒絕。智伯非常惱怒,立即派人傳令給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他們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趙襄子。趙襄子估計智伯會攻打他,忙找謀臣張孟談商量。張孟談建議到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晉陽,趙襄子發現能夠打仗的武器很少。張孟談勸道:「這里的圍牆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銅鑄的,這些都是製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韓兩家攻打晉陽,由於魏、韓不願為智伯賣命,智伯無法取勝。晉陽被被智伯水淹,圍困了整整三年,由於地面積水,老百姓都在樹上搭起棚子來居住,城裡糧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凍餓成病,軍心也開始動搖了。一天,張孟談面見趙襄子,說:「魏、韓兩家是被迫的,我准備去向他們說明利害,動員他們反戈聯趙,共同消滅智伯。」趙襄子聽了非常高興,連連拱手錶示感謝。當天夜晚,張孟談潛入魏、韓營中,說服了魏桓子和韓康子,決定三家聯合起來消滅智伯,事成之後平分智氏之領地。到了約定的那一天,趙、魏、韓三家聯合進攻,殺得智軍四散逃竄,智伯被擒。從此,晉國成了趙、魏、韓三家鼎立的局面。一天,張孟談向趙襄子告別。趙襄子急忙挽留。張孟談說:「你想的是報答我的功勞,我想的是治國的道理,正因為我的功勞大,名聲甚至還會超過你,所以才決心離開。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君臣權勢相同而永遠和好相處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請你讓我走吧。」趙襄子只好惋惜地答應了。張孟談辭去官職,退還封地,隱居到負親丘去,在那裡平安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後人將「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改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作成語,提醒人們記住過去的教訓,以作後來
J.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和前車之鑒是一樣的嗎
前車之來鑒
〖解釋〗鑒:鏡子源,為教訓.前面車子翻倒的教訓.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做為以後的教訓.
〖出處〗《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漢·劉向《說苑·善說》:「前車覆,後車戒.」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解釋〗師:借鑒.記取從前的經驗教訓,作為以後工作的借鑒.
〖出處〗《戰國策·趙策一》:「前世之不忘,後事之師.」
都是指前面已經有了教訓,後面再做事可以借鑒,以防同樣的錯誤再次發生.意思上是一樣的,只是出處的歷史不同,細究起來會有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