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的絲綢之路東起長安最遠到達了歐洲的哪裡是拜占庭還是古羅馬
古代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它東起(西漢都城版長安),往西經過中權亞,西亞許多國家,到達歐洲的(埃及、羅馬)。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17220244.html 希望採納
『貳』 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的具體路線在哪裡
絲綢之路是指從洛陽出發經長安(西安)、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歐洲,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最初絲綢之路是西漢時張謇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為起點,最遠到達西亞諸國的陸上貿易通道,到東漢時班超再次出使西域打通了荒廢已久的絲綢之路,並將路線東端延伸到東漢京師洛陽,西端延伸到歐洲(羅馬),這是目前完整的絲綢之路路線。
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東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2)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最遠到達哪裡擴展閱讀:
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歷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張騫,投筆從戎的班超,西天取經的玄奘,他們的一些故事都與這條路有關。
自從張騫和班超通西域以後,中國和中亞及歐洲的商業往來迅速增加。通過這條貫穿亞歐的大道,中國的絲、綢、綾、緞、絹等絲製品,源源不斷地運向中亞和歐洲,因此,希臘、羅馬人稱中國為賽里斯國,稱中國人為賽里斯人。所謂「賽里斯」即「絲綢」之意。
19世紀末,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將張騫開辟行走的這條東西大道譽為「絲綢之路」。
『叄』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在西漢時期最遠通往哪裡
歐洲,非洲
『肆』 海上絲綢之路是那個朝代開始最遠到哪個國家
海上絲綢之路萌芽於商周,發展於春秋戰國,形成於秦漢,興於唐宋,轉變於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中國海上絲路分為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條線路,其中主要以南海為中心。
海上絲綢之路最遠抵達東非和歐洲,南海絲路從中國經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途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並推動了沿線各國的共同發展。
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中國還傳播著民族工藝和儒道思想,對「海上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以及歐洲各地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掀起了「中國熱」。其中,瓷器和茶葉對世界有著很大的影響。
海上絲綢之路的現代進展:
為響應「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在全球化時代講好中國故事,2017年5月6日,中國出版集團華文出版社和人民日報《國家人文歷史》雜志社聯合舉辦的「《絲綢之路名家精選文庫》新書發布會(研討會)暨『絲綢之路文化行』大型活動啟動儀式」在北京成功舉辦。
《文庫》由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中國作協全委李舫主編,集萃了14位中國名家散文,包括王巨才的《隴上歌行》、張抗抗的《詩性江南》、阿來的《從拉薩開始》、葉舟的《西北紀》等等。這些佳作以優美的文字展現了我國絲路沿線豐富多元的地緣文化、歷史傳統和習俗風情。它們縱橫浩盪地連接起絲綢之路的文明長廊,生動地展示了一個日漸被遺忘的文明世界。
『伍』 絲綢之路開辟於西漢,它最遠到達的國家是古代的( )
埃及
張騫通西域復後,正式開通了這條制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這條道路,由西漢都城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然後分為兩條路線:一條由陽關,經鄯善,沿昆侖山北麓西行,過莎車,西逾蔥嶺,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亞歷山大,公元前30年為羅馬帝國吞並),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條出玉門關,經車師前國,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蔥嶺,過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漢時游牧於康居西北即成海、裏海北部草原,東漢時屬康居)。
『陸』 中國 古代絲綢之路最遠到了哪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
「 絲綢之路 」 、 「 絲道 」 是指把在中國織成絲織品運往地中海沿岸諸國這條橫斷亞歐的古代貿易之路,它起自中國的安西(古代長安),西至羅馬.
「 絲綢之路 」 一詞的來源
19 世紀末德國的地理學家李希德-霍芬在中國的甘肅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考察時,看到從東面來的商隊,便想這是否就是古代運送絲織品的通道呢?他在其所著的《中國》一書的第一卷中第一次將這條路命名為 「 絲綢之路 」 ,此後這句話便被廣泛地用於泛指古代連接東西方兩個世界的貿易之路.
綠洲之路
絲綢之路總的來說可以分為陸路和海路兩條.陸路又可分為經中亞、天山以北草的草原之路和天山以南的綠洲之路兩條.其中綠洲絲路又分為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緣的西域北路和經塔克繽瑪干大沙漠南緣的西域南路,海路是指經中國南部、印度、波斯灣抵達紅海.現在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我們還是把目光轉向陸路絲綢之路.
連接中亞綠洲城市的這條路以西安(古代長安)為出發點,途中在中國境內又分為三條,它們分別是:
天山北路:西安 — 敦煌 — 哈密 — 烏魯木齊 — 伊犁 — 蘇聯(俄羅斯)境內 — 羅馬
西域北路:西安 — 敦煌 — 哈密 — 吐魯番 — 焉耆 — 庫爾勒 — 庫車 — 阿克蘇 — 喀什 — 帕米爾高原 — 中亞
西域南路:西安 — 樓蘭 — 且末 — 尼雅 — 和田 — 喀什 — 帕米爾高原 — 中亞 — 西亞
這條連接綠洲之間的商隊之路是人類與嚴酷的自然斗爭中開創的道路.
『柒』 絲綢之路經過了哪些省市最終到達什麼地方有什麼作用
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於公元前後的兩漢時期。它東面的起點是西漢的首都長安(今西安)或東漢的首都洛陽,經隴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蘭州),然後通過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門關或陽關,穿過白龍堆到羅布泊地區的樓蘭。漢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兩道的分岔點就在樓蘭。北道西行,經渠犁(今庫爾勒)、龜茲(今庫車)、姑墨(今阿克蘇)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經且末、精絕(今民豐尼雅遺址)、於闐(今和田)、皮山、莎車至疏勒。從疏勒西行,越蔥嶺(今帕米爾)至大宛(今費爾干納)。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烏茲別克)、安息(今伊朗),最遠到達大秦(羅馬帝國東部)的犁靬(又作黎軒,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另外一條道路是,從皮山西南行,越懸渡(今巴基斯坦達麗爾),經罽賓(今阿富汗喀布爾)、烏弋山離(今錫斯坦),西南行至條支(在今波斯灣頭)。如果從罽賓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轉海路也可以到達波斯和羅馬等地。這是自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以後形成的絲綢之路的基本幹道,換句話說,狹義的絲綢之路指的就是上述這條道路。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地理環境的變化和政治、宗教形勢的演變,不斷有一些新的道路被開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變化,甚至廢棄。比如敦煌、羅布泊之間的白龍堆,是一片經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當東漢初年打敗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遷,而中原王朝牢固地佔領了伊吾(今哈密)以後,開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從伊吾經高昌(今吐魯番)、焉耆到龜茲,就和原來的絲路北道會合了。南北朝時期, 中國南北方處於對立的狀態,而北方的東部與西部也時分時合。在這樣的形勢下,南朝宋齊梁陳四朝與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長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龍涸(今松潘),經青海湖畔的吐谷渾都城,西經柴達木盆地到敦煌,與絲路幹道合; 或更向西越過阿爾金山口,進入西域鄯善地區,與絲路南道合,這條道被稱作「吐谷渾道」或「河南道」,今天人們也叫它作「青海道」。還有從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葉(今托克馬克附近),進入中亞地區。這條道路後來也被稱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國和元朝時期最為興盛。
除了陸上絲綢之路外,從漢代開始,中國人就開通了從廣東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後, 隨著中國南方的進一步開發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從廣州、泉州、杭州等地出發的海上航路日益發達,越走越遠,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人們把這些海上貿易往來的各條航線,通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
『捌』 唐朝陸上絲綢之路最遠到達什麼地方
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於公元前後的兩漢時期。它東面的起點是西漢的首都長安(今西安)或東漢的首都洛陽,經隴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蘭州),然後通過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門關或陽關,穿過白龍堆到羅布泊地區的樓蘭。漢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兩道的分岔點就在樓蘭。北道西行,經渠犁(今庫爾勒)、龜茲(今庫車)、姑墨(今阿克蘇)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經且末、精絕(今民豐尼雅遺址)、於闐(今和田)、皮山、莎車至疏勒。從疏勒西行,越蔥嶺(今帕米爾)至大宛(今費爾干納)。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烏茲別克)、安息(今伊朗),最遠到達大秦(羅馬帝國東部)的犁靬(又作黎軒,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另外一條道路是,從皮山西南行,越懸渡(今巴基斯坦達麗爾),經罽賓(今阿富汗喀布爾)、烏弋山離(今錫斯坦),西南行至條支(在今波斯灣頭)。如果從罽賓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轉海路也可以到達波斯和羅馬等地。這是自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以後形成的絲綢之路的基本幹道,換句話說,狹義的絲綢之路指的就是上述這條道路。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地理環境的變化和政治、宗教形勢的演變,不斷有一些新的道路被開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變化,甚至廢棄。比如敦煌、羅布泊之間的白龍堆,是一片經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當東漢初年打敗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遷,而中原王朝牢固地佔領了伊吾(今哈密)以後,開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從伊吾經高昌(今吐魯番)、焉耆到龜茲,就和原來的絲路北道會合了。南北朝時期, 中國南北方處於對立的狀態,而北方的東部與西部也時分時合。在這樣的形勢下,南朝宋齊梁陳四朝與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長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龍涸(今松潘),經青海湖畔的吐谷渾都城,西經柴達木盆地到敦煌,與絲路幹道合; 或更向西越過阿爾金山口,進入西域鄯善地區,與絲路南道合,這條道被稱作「吐谷渾道」或「河南道」,今天人們也叫它作「青海道」。還有從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葉(今托克馬克附近),進入中亞地區。這條道路後來也被稱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國和元朝時期最為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