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偉大的歷史轉折是哪一事件
1935年的遵義會議,是我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一個轉折點,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中共在政治上由幼年走向成熟。
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指揮,1934年10月,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反「圍剿」斗爭遭到失敗,中央紅軍被迫踏上了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長征初期,錯誤的軍事路線一直沒有得到糾正,紅軍的力量遭受嚴重損失,部隊由8萬多人銳減為3萬餘人,幾乎瀕於絕境,革命處於極其危急的關頭。
1935年1 月,中央紅軍抵達遵義後,中共中央政治局於1 月15 日至17 日在老城紅軍總司令部駐地召開了擴大會議(歷史上著名的遵義會議)。
會議對博古、李德第五次反「圍剿」以來軍事上的單純防禦錯誤進行了嚴肅而尖銳的批評。毛澤東作了長篇發言,著重分析和批評了犯有「左」傾錯誤的領導人在軍事上的一系列錯誤,得到了周恩來、張聞天、王稼祥、朱德、劉少奇等人的堅決支持。
(1)偉大的歷史轉折體現在哪裡呢擴展閱讀:
其他重大轉折:
1、1927年的八七會議,是一次決定中國共產黨生死存亡的會議,毛澤東在會上第一次提出了槍桿子里出政權的思想,這次會議「反對了政治上的右傾機會主義,使黨大進了一步」。
2、1945年黨的七大,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3、1978 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揭開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改革開放的序幕,開辟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新階段。
② 偉大的歷史轉折是在哪一年
遵義會議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
十一屆三中全會 1981
南昌起義 1927
世界末日 2012
③ 中國共產黨的三大偉大歷史轉折是什麼
遵義會議1934年1月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以後,在中國共產黨和根據地的各項工作中,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得到更加變本加厲的推行。在這種錯誤領導下,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了,迫使紅軍放棄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征。長征初期,「左」傾教條主義者從進攻中的冒險主義變成退卻中的逃跑主義,並且把戰略轉移變成搬家式的行動,使部隊的行軍速度非常緩慢,致使敵人有充分的時間調集兵力,對紅軍實行圍追堵截,紅軍在突圍過程中損失慘重。為了擺脫尾追和堵擊的敵軍,毛澤東建議中央紅軍放棄去湘西同紅二、六軍團會合的企圖,改向敵軍力量薄弱的貴州挺進。1935年1月7日,紅軍攻克黔北重鎮遵義.
西柏坡會議1948年9月8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村召開了「九月會議」,這是從日本投降以來 到會人數最多的一次中央會議。這次會議上,毛澤東根據中國革命的進程,提出了大約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從1946年7月算起),從根本上推翻國民黨政府的日程表。對徹底推翻國民黨政府後,中共要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政權,毛澤東在會上作了明確闡述:「我們要建立的,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這個政權不僅僅是工農,還包括小資產階級,包括民主黨派,包括從蔣介石那裡分裂出來的資產階級分子。政權制度採用民主集中制,即人民代表會議制,而不採用資產階級的議會制,各級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種政權也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解放軍叫人民解放軍,以示與蔣介石政權的根本對立。」
十一屆三中全會會的中心議題是根據華國鋒主席的指示討論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次全會前,召開了歷時36天的中央工作會議。在中央工作會議上,黨的許多老一輩革命家和領導骨幹,對「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兩年來黨的領導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批評,對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政治方面的重大決策,黨的優良傳統的恢復和發揚等,提出了建議。中央領導在會議閉幕式上作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這次中央工作會議,為隨即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了充分准備。講話成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
④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它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第一,全會實現了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
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是各方面撥亂反正的前提和先導。全會沖破了黨的指導思想上存在的教條主義和個人崇拜的嚴重束縛,堅決批判和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高度評價了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指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根本原則,從而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這是最根本的撥亂反正。
第二,全會開始了系統地清理重大歷史是非。全會認真地討論了「文化大革命」中發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也討論了「文化大革命」前遺留下來的某些歷史問題。
第三,全會破除個人崇拜,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傳統。
第四,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啟動了農村改革的新進程。
十一屆三中全會所作出的這些在領導工作中具有重大意義的轉變,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使廣大黨員、幹部和群眾從過去盛行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束縛中解放出來,在思想上、政冶上、組織上全面恢復和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結束了1976年10月以來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將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引向健康發展的道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黨和國家歷史的新篇章,是建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⑤ 為什麼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偉大的歷史轉折
十一屆三中全會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會議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集體.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因為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撥亂反正,是從這次會議開始的;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由這次會議拉開序幕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是以這次會議為起點開辟的;當代中國的馬克思思想主義鄧小平理論,是在這次會議前後發展起來和逐步形成的.從十一屆三中全會,我國在統一大業、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偉大的民族開始復興.所以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偉大的歷史轉折.
故答案為:
因為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撥亂反正,是從這次會議開始的;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由這次會議拉開序幕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是以這次會議為起點開辟的;當代中國的馬克思思想主義鄧小平理論,是在這次會議前後發展起來和逐步形成的.從十一屆三中全會,我國在統一大業、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偉大的民族開始復興.
⑥ 中國近現代史上有哪些事件稱得上是偉大的歷史轉折點
八七會議: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興起的轉折點
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⑦ 為什麼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答案:十一屆三中抄全會通過襲了一系列重大的決議。(1)全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全會全面糾正了自1957年以來黨在不同時期和不同程度上發生的指導思想上的「左」傾錯誤,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錯誤,重新恢復了黨的正確的思想路線。(2)全會完成了黨的政治路線上的撥亂反正。全會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現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3)全會重新確立了黨的正確的組織路線,決定撥亂反正,並審查和解決黨內一批重大冤假錯案。(4)從黨的指導思想和實際工作來說,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綜上所述,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上一次偉大轉折,它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偉大起點。
⑧ 偉大的歷史轉折
說到20世紀末最重要的時刻,我還有另外一個候選者:1978年。你也許會問:為什麼是1978年呢?1978年是鄧小平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年份,這開啟了一個長達1/4個世紀之久年均兩位數經濟增長率的年代,中國經濟也得以轉型。誠然,與1989年相比,1978年更加普通,但它的意義卻更加深遠。另一方面,1989年在更大的意義上來說是屬於歐洲的政治舞台,它被歐洲的革命傳統所承認。
1978年,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始從平均主義向市場經濟走出了嘗試性的一步。它創造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歷史。自18世紀英國發生工業革命以來,世界被西方統治,或者說是被歐洲和美國統治。直到20世紀中期以前,人們普遍認為,那些即將脫離歐洲殖民主義的國家註定將要陷入永久的依賴和落後。東亞的崛起告訴人們,情況不是這樣。更引人注目的是,中國的轉變已經使世界的重心東移。21世紀將完全不同於前兩個世紀,權力不再掌握在歐美手中,其他國家也不再是無足輕重的參與者。
盡管1978年離現在並不遙遠,但我們已經開始創造這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了。到目前為止,這個過程主要體現在經濟意義上。歐洲遺忘了這個轉變所帶來的後果,尤其是這將會給歐洲大陸帶來什麼樣的政治和文化影響。我們越來越受困於「伊斯蘭問題」,歐洲變得越來越近視,不能看到未來。
事實上,我們已經開始見證中國轉變所蘊含的意義:中國對於石油和其他產品的需求、中國在世界上越來越積極的外交表現以及美國對於中國的崛起越來越神經過敏。中國人的自信心越來越強,他們感覺歷史就在他們手中。
歷史逝去的速度快得驚人。在「9·11」之後的重建過程以及戰後伊拉克的重建過程中,很少有人懷疑美國將是未來幾十年內的超級強權,也很少有人預料到中國能夠上升得這么快。新世紀的年輪還未轉動,新美國的世紀就已經結束了。本世紀,或者說是上半世紀的主題將是一個現存的超級強權的衰落以及另一個大國的崛起——中國。
權力中心不再僅僅位於西方,歷史也不再以西方角度續寫。我們將越來越熟悉中國的影響、歷史、價值觀、態度和觀點,也許這一切就在不遠的未來。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美期間曾在耶魯大學做了演講,他在演講中談論了中國的價值觀以及它們對於世界的意義。
也許,我們應該把1989年看成是20世紀的結束,而將1978年看作21世紀開始的標志。1978年開啟了一個新的紀元,盡管在那時沒有人意識到這一點。同樣值得我們銘記的是,1989年首先是屬於歐洲的,也許它將是我們所見證的最後一件由歐洲主宰的世界大事。當然,1978年純粹是中國時刻。恐怕沒有比這更加適合總結它們各自歷史地位的論述了
⑨ 為什麼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偉大的歷史轉折
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全會認真地、全面地糾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的錯誤,從指導思想上進行了撥亂反正,重新確定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確定了國民經濟發展的新的指導方針。從而使我國的國民經濟能夠沿著一條新的正確的道路向前發展。
全會堅決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充分肯定了必須完整地、准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高度評價了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全會果斷地決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這個已不適用於現實社會主義社會的口號,作出了從1979年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全會著重提出了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審查和解決了黨的歷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錯案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所有這些在我國的政治上、經濟上和思想上都是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決策。
全會對經濟發展問題作出了如下決策:
一、對嚴重失調的國民經濟必須進行調整
全會指出,由於林彪和「四人幫」的長期破壞,國民經濟中存在不少問題,一些重大比例關系失調的狀況沒有完全改變過來,生產、建設、流通、分配中的一些混亂現象沒有完全消除,城鄉人民生活中多年積累下來的一系列問題,必須進行妥善解決。基本建設必須積極地而又量力地循序進行,要集中力量打殲滅戰,不可一擁而上,造成窩工和浪費。必須在這幾年中認真地逐步解決這些問題,切實做到綜合平衡,以便為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奠定穩固的基礎。
全會討論和原則同意1979、1980兩年的國民經濟計劃安排,建議國務院修改後提交五屆人大討論通過。會議認為,這個計劃安排是積極的可行的。
二、經濟管理體制必須進行改革
全會指出,現在我國經濟管理體制的一個嚴重缺點,是權力過分集中,必須加以改革。應該有領導地大膽下放權力,讓地方和工農業企業在國家統一計劃指導下,有更多的經營管理自主權,應該著手大力精減各級經濟行政機構,把它們的大部分職權轉交給企業性的專業公司或聯合公司;應該堅決實行按經濟規律辦事,重視價值規律的作用,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經濟手段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幹部和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應該在黨的一元化領導下,認真解決黨政企不分,以黨代政,以政代企的現象,實行分級分工分人負責,加強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的許可權和責任,提高工作效率。
三、要盡快把農業搞上去
會議深入討論了農業問題,同意將《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試行草案)》發到各省、市、自治區討論和試行。全會認為,全黨目前必須集中主要精力把農業盡快搞上去。為此目的,必須首先調動農民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必須在經濟上充分關心他們的物質利益,在政治上切實保障他們的民主權利。具體措施是:人民公社、生產大隊和生產隊的所有權和自主權必須受到國家法律的切實保障,不允許無償調用和佔有生產隊的勞力、資金、產品和物資;公社各級經濟組織必須認真執行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按照勞動的數量和質量計算報酬,克服平均主義;社員自留地、家庭副業和集市貿易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必要的補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亂加干涉;人民公社要堅決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制度,穩定不變,人民公社各級組織都要堅決實行民主管理、幹部選舉,帳目公開。今後一個較長時間內,全國糧食征購指標繼續穩定在1971—1975年「一定5年」的基礎上不變,絕對不許購過頭糧。
為了縮小工農業產品交換的差價,全會建議國務院作出決定,糧食統購價格從1979年夏糧上市的時候起提高20%,超購部分在這個基礎上再加價50%;棉花、油料、糖料、畜產品、水產品,林產品等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也要分別情況,逐步作相應的提高。農業機械、化肥、農葯、農用塑料等農用工業品的出廠價格和銷售價格,在降低成本的基礎上,在1979年和1980降低10%到15%,把降低成本的好處基本上給農民。農產品收購價格提高後,一定要保證城市職工的生活水平不致下降。糧食銷價一律不動,群眾生活必需的其它農產品的銷價,也要堅決保持穩定;某些必須提價的,要給予消費者以適當補貼。
會議還討論了加強農業科學教育,制定發展農村牧業的區域規劃,建立現代化農林牧漁業基地,積極發展農村社隊工副業等重要問題,並決定採取相應的措施。
四、改善城鄉人民生活
全會還指出,城鄉人民生活必須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改善。必須堅決反對對人民生活中的迫切問題漠不關心的官僚主義態度。同時,我國經濟目前還很落後,生活改善的步子一時不可能很大,必須把有關的情況經常告訴人民,並在人民和青年中繼續加強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思想教育,各級領導同志必須以身作則。
十一屆三中全會所做出的各種決策,確定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新道路,標志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已經開始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斗爭中,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現全黨工作重心向經濟建設的轉移,實現改革開放,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相結合,逐步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主義的理論和政策、路線、方針,開創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是一條馬克思主義的路線。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作出了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在這條正確路線指引下,在堅決推進全面改革和對外開放的過程中,黨領導全國人民緊緊把握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使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開辟了黨的歷史發展的新階段,國家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在經濟領域,工農業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國家財政收入和城鄉居民平均收入大大提高。在政治領域,盡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不安定因素甚多,但是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得到了鞏固和發展。在思想領域,那種死氣沉沉的僵化局面,已被思想解放、實事求是的潮流所沖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生動景象正在逐步形成。在文化領域,科技、教育、新聞出版、文學藝術、廣播電視、衛生、體育等事業逢勃發展,欣欣向榮。在軍事國防領域,人民軍隊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在外交領域和實現祖國統一的問題上,外交格局的調整、「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和實踐,使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威望大大提高。總之,實踐無可辯駁地證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是一條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這條路線是黨和人民智慧的結晶,是黨中央集體智慧的結晶。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指引下 , 中國共產黨圍繞著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進行了全面的政策創新。從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 , 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個中心 , 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形成了黨的總政策 , 並構建了全新的政策體系。
(一)以鄧小平為代表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進行的政策創新,使中國共產黨煥發了青春,使社會主義在中國展現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
首先,緊緊圍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目標,出台了一系列經濟體制改革的政策。在農村,實行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的統分結合的經營體制,廢除了人民公社體制;在城市,以國有企業改革為中心,全面出台了各個領域改革的新政策。在所有制上 , 實行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政策;在分配製度上,實行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形式並存的政策 . 制定了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幫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政策。實行了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政策。
其次,緊緊圍繞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目標,出台了一系列政治體制改革的政策。主要有,在黨的領導下,行黨政分開的政策;改革行政管理體制,轉變政府運作方式的政策;改革幹部人事制度,廢除領導職務終身制的政策,等等。這使我國的政治生活有了新的生機。第三,緊緊圍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目標,在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文化建設上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
(二)中國共產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 , 又有政策創新 , 集中表現在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並圍繞基本綱領,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進行了全面的政策創新。
在經濟方面,提出了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和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的政策思路;制定了與科教興國戰略相適應的科技、教育政策和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相適應的人口、資源、環境政策 ; 制定了所有制結構調整政策;制定了從整體上搞活國有經濟的國有企業改革的政策;制定了漸進實現農村現代化的政策;制定了「走出去」的對外開放政策;制定了與加快中西部發展的西部大開發戰略相適應的資源、產業、人才政策,等等。
在政治方面 , 制定了始終堅持「三個代表」的黨的建設政策 ; 制定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政策;制定了從國情出發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民主的政策;制定了標本兼治的廉政政策;制定了努力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行政體制改革的政策;制定了與鞏固和平、爭取發展的國際戰略相適應的對外政策,等等。
在文化方面 , 制定了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的基本政策;提出了「唱響主旋律 , 打好主動仗」和堅持社會主義文化民族化、科學化、大眾化的方針;提出了文化經濟產業化發展的政策思路 , 等等。
而於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又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增添了新的篇章。
全會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錦濤作了重要講話。全會聽取和討論了胡錦濤受中央政治局委託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吳邦國就《決定(討論稿)》向全會作了說明。
全會充分肯定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認為,中央政治局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著力加快改革開放,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推動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取得新的成就,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取得新的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新的進展。
全會全面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和任務,研究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若乾重大問題。一致認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全會指出,社會和諧是我們黨不懈奮斗的目標。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為促進社會和諧進行了艱辛探索,積累了正反兩方面經驗,取得了重要進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積極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為促進社會和諧進行了不懈努力。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對社會和諧的認識不斷深化,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一系列決策部署,推動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新的成效。經過長期努力,我們擁有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種有利條件。
全會提出,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黨要帶領人民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全會強調,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
⑩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它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略 全會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內的指導思想,實現容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全會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做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決策,實現了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取得了組織路線撥亂反正的最重要成果。這次全會做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開始了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因此說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