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經濟全球化的基本認識
1、經濟全球化的內涵
所謂經濟全球化,是指20世紀末期,隨著新技術革命蓬勃興起,社會生產力得到巨大提高,國際分工進一步加強,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聯系,已從僅有的商品交換廣泛滲透到生產協作,技術、信息交流,資金融通和勞務合作等各個領域。可以說,各國經濟日益融合成一個全球經濟的整體。任何國家都離不開世界,世界也離不開各個國家。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的某種變動,都難免會波及他國,甚至影響全世界。
2、經濟全球化的成因
從根本上說,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大勢所趨。但具體來看,又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高科技的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為經濟全球化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越來越多的國家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和市場經濟,是經濟全球化的政策保障;國際貿易、投資自由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直接動因,企業經營國際化,特別是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的迅速擴張,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3、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標志
首先,是世界經濟的信息化。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電腦和其他信息技術設備大量普及,互聯網路迅速發展到全世界,把全球的經濟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目前,不僅信息產業本身已成為一個龐大的新產業,而且許多國家的經濟和整個世界經濟都已經或正在實現信息化。其次,是世界經濟的市場化。隨著高科技的迅速發展,國際分工愈益深化。在此基礎上,世界市場迅速擴大。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廣大發展中國家紛紛實行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改革。並進一步面向世界市場。現在,世界各國、各地區都已被納入統一的世界市場之中。最後,是世界經濟的自由化。隨著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各國尤其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竭力推行經濟自由化政策,要求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削減關稅,消除國際貿易的壁壘。實行商品和資本的自由流動。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各國競相擴大對外開放,更加強了世界經濟自由化的趨勢。
4、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度和滲透性越來越強,任何國家要想置身於這一潮流之外而求得較快發展是不可能的。就整個世界經濟而言,經濟全球化要求各國間加強經濟協調與合作,從而能緩解經濟發展中的重重困難,能完成一國力量所難以承擔的重大發展項目;經濟全球化也意味著有可能實現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合理、有效的配置,有利於各國經濟實現優勢互補,實現全球范圍的專業化協作。總之。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中,世界經濟和各國經濟都有可能獲得更大的發展。當然,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風險是並存的。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各國並沒有能夠平等地、均衡地分享經濟全球化的利益,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的具體內容也有不同。一般來說,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實力強大,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占據主導地位,有可能從中獲取更大利益。而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力量較弱,在世界經濟中處於不利地位,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面臨的風險也更大些。
http://..com/link?url=cvC90hsNJR633wUUqG_
❷ 問一道歷史題 如何理解經濟全球化是把「雙刃劍」
經濟全球化是把雙刃劍。首先是帶來積極的方面:
1,經濟全球化使生產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規模在世界范圍內流動,以尋求相應的位置進行最佳的資源配置。生產要素流動主要以資本、技術、勞動力(包括人才)的流動為主。而這些生產要素的流動又主要是以對外投資的形式進行的。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對外投資的規模不斷擴大,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生產要素全球化流動的直接原因是為了獲取高額利潤。從生產力發展角度看,這是有利於資源配置的。資源從效益低的地方配置到效益高的地方,可以達到節約資源、提高效益、推動經濟發展的目的。
2,經濟全球化使生產網路化體系逐步形成,投資外向化現象日益凸顯,從而有力地推動世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所謂生產網路化,是指一些世界性大公司,尤其是跨國公司,為降低成本,壟斷市場,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子公司,進行全球化的生產和銷售。
3,經濟全球化使貿易自由化的范圍、金融國際化的進程以最快的速度迅速擴大和推進。世界各國相繼放寬對本國貿易、金融的限制,不斷開放市場,使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的規模不斷擴大,促進了各國經濟繁榮,推動世界經濟發展。
4,經濟全球化使科學技術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的傳播和應用,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擁有先進技術的大公司,尤其是跨國公司,在大量對外投資過程中,出於其自身利益的考慮,把先進的生產技術帶到世界各地,相應提高了當地的生產力水平。世界范圍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轉移,也使科學技術不斷傳播到世界各地,社會生產力得到不斷發展。
下面是消極方面:
由於經濟全球化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是在國際經濟舊秩序中進行的,因此,它必然會產生消極的影響。在這些消極影響中,最為突出的有:
第一,世界范圍內市場經濟的盲目性、自發性更為突出,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傳染性」急劇增強。
第二,追求利潤的資本本性正在引發世界性的社會問題,尤其是環境問題。發達國家往往利用發展中國家急於發展經濟的願望,趁機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環境污染,從而影響到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第三,世界范圍內的貧富兩極分化進一步加劇。經濟全球化主要反映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壟斷資產階級一切活動的目的是追逐最大限度的利潤,它們主導的經濟全球化充滿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兩極分化將不可避免地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發達國家內部擴展開來,一些極不發達國家甚至存在被「邊緣化」的危險。
❸ 如何正確評價經濟全球化
要從利弊兩方面來說,歷史上學過
❹ 對於經濟全球化的看法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九十年代以來,隨著冷戰結束,科學技術迅猛發展,跨國公司規模不斷擴大,全球化進程明顯加快,突出表現為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加速流動和配置,各國經濟相互影響加深,聯動性增強。
與此同時,我們應清醒地看到,全球化對處於不同發展階段國家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由於經濟實力和發展水平的差距及現有國際經濟秩序的不合理,全球化的"紅利"並未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公平分配。發達國家在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等方面都占據明顯優勢,掌握著制定國際經濟"游戲規則"的主導權,是全球化最積極的推動者和最大受益者。發展中國家總體上處於相當不利的地位。通過參與全球化,發展中國家雖可能獲得一定的外資、市場、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從而加快經濟發展,但受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很大。九十年代特別是近幾年,南北差距進一步擴大。發展中國家經濟主權和經濟安全面臨巨大壓力和嚴重挑戰。最不發達國家經濟每況愈下。聯合國計劃開發署《人類發展報告》顯示,全球化趨勢使窮者更窮,富者更富。
亞洲金融危機引發全球性金融動盪,表明現行的國際經濟秩序越來越不能適應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改革舊的國際金融體制、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日益成為國際社會面臨的緊迫課題。我們認為,全球化的經濟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國家不論大小、貧富、強弱均有平等參與國際經濟事務的權利,"游戲規則"的制定與修改不能由少數國家或國家集團說了算。在全球化進程中,發達國家在遏制全球化負面效應,幫助發展中國家克服困難等方面負有更大責任。沒有發展中國家的同步發展,發達國家也難獨善其身。發展中國家應根據自身條件,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循序漸進地推進改革開放,提高防範風險的能力,保持本國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同時,通過加強經濟合作,聯合自強、共同發展,積極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使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能夠向著有利於人類共同繁榮的方向演進。
❺ 歷史非選擇題"如何正確看待經濟全球化"
經濟發展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都離不開誰,某一地區發生經濟危機很多地區經濟也隨著下滑
應該說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不論如何影響中國的經濟建設,中國都應敞開大門,適應這一趨勢,在世界經濟的舞台上發揮自己的優勢,把握其中機會,面對各種挑戰,至於現在的影響是如果可以看一下這篇文章:
經濟全球化的代價
經濟全球化在給各國帶來經濟利益的同時,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
代價之一: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將成為一種常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在這種環境下,經濟波動和危機的國際傳染便成為經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代價之二:各國經濟主權的獨立性正面臨日益嚴峻的考驗,跨國企業常常是大規模貨幣投機的主要責任者,隨著一體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員國經濟主權獨立性不斷下降。
代價之三:全球范圍內的貧富差距正進一步擴大。作為資本和先進技術的主要擁有者,發達國家總是處於全球化的中心地位。競爭創造了效率,同時也使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國家或少數利益集團集中,導致貧富差距擴大。
經濟全球化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中國應主動參與
經濟全球化具體表現為生產和消費的全球化。生產全球化就是企業不只在本國而是在世界范圍內尋找資源,消費全球化則指消費者不只在本國市場而是在世界范圍內買東西。在全球范圍內從事生產和貿易,也就必然有統一的全球規則,WTO是一種多邊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多邊是優於雙邊的,至少有一個比較權威的仲裁機構解決反傾銷和貿易糾紛。
人們通常只看到加入WTO將給中國出口帶來的利益,但中國的貿易得利還應反映在進口上,進口可以使消費者買到更多優質的東西,以更少的錢購買一些商品,消費者所得應是衡量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更重要的是,貿易和投資還帶來許多外部效應,使中國的服務質量和態度大大改善,這在經濟學上叫做技術外溢,它不同於技術轉讓,是不用付費的所得。
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需做四件事
第一,必須搞活市場經濟,使中國成為世界經濟體制中一個組成部分。
第二,必須開放市場。只有開放市場,才能成為世界經濟的組成部分,但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市場不能馬上無條件地全面開放,而是要有條件、有步驟地,在適應自身發展水平的情況下開放,這樣才能產生對貿易雙方都有利的效益。
第三,必須遵守國際貿易規則。因為市場經濟從某種程度上講是法制經濟,所以中國必須遵守規則並參與規則的制定。
第四,必須發展資本市場。任何一個想要讓企業家大展宏圖的國家,都必須發展其資本市場。但中國雖然擁有高
❻ 如何認識經濟全球化和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
經濟全球化是資本擴張的必然結果,所以,經濟全球化的本質就是資本主義化、甚至可以說是美國化,是美國模式資本主義在全球取得最後勝利的標志。
(1)經濟全球化是指隨著科學技術和國際分工的發展以及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活動超越出一國或地區的范圍而相互聯系和密切結合的趨勢。
(2)認為經濟全球化就是全球資本主義化或說全球化就是美國化,其主要根據:一是促使經濟全球化形成和發展的動力,即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全球化所具有的諸多因素,如信息技術革命的蓬勃發展,世界貿易、金融、對外投資的空前擴大,經濟貿易的自由化趨向,以及市場經濟的高度發達,無不是源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二是經濟全球化把世界各國經濟緊緊地融合在一起,但在當今的國際經濟關系中,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顯然居主導地位,當今世界市場通行的「慣例」,以及各種國際經濟「游戲規則」也基本上是由它們確定的,反映了它們的利益和要求;三是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少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有可能從中獲得最大的好處,其他國家,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則要付出巨大代價和犧牲。簡而言之,經濟全球化是由資本主義所主導和推動的,資本主義也正在利用全球化的條件,進行新一輪對外擴張。
(3)應該承認,當今的全球化,是由西方發達國家佔主導地位,起主導作用。由於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不能分開的,當西方國家以其高度發達的生產力推進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時,也必然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擴張到全球。實際上,資本主義自從誕生以來,就不斷向全世界擴張,它的最終目的是把全球資本主義化,或以資本主義統治全世界。資產階級的這種奢望和這個目標,到今天沒有放棄,相反,它們正在利用它們高水平的科學和生產力,利用經濟全球化的有利條件,以更大的努力促其實現,這集中表現在美國所推行的霸權主義和它所宣揚的「全球主義」上,對此,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4)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客觀過程,它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但現實中經濟全球化是由少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起主導作用的,我們必須承認這一點。當然社會主義國家在當今世界經濟中,雖不佔主導地位,但也有一定的、越來越大的影響,這也不能忽視的。因此,我們不應當把當今的全球化,說成是資本主義的全球化或美國化,而是資本主義佔主導地位的全球化。
(5)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它在產生積極效應的同時,也會產生消極的後果。主要表現是:其一,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擴大。其二,在經濟增長中忽視社會進步,環境惡化與經濟全球化有可能同時發生。其三,各國特別是相對落後國家原有的體制、政府領導能力、社會設施、政策體系、價值觀念和文化都面臨著全球化的沖擊國家內部和國際社會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機。其四,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的產業結構調整變成一種全球行為,它既為一國經濟競爭力的提高提供了條件,同時也存在著對別國存在依賴的的危險。經濟全球所帶來的消極後果,會制約甚至破壞全球生產力的發展,對全球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為改變這種狀況,發展中國家應積極參與制訂規則,並加快自身的發展。
❼ 我們應該怎樣看待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程度越高,交通運輸和信息通訊技術越發達,世界分工和互補的要求越強,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越快。科技進步、電子技術、光纖通訊技術、交通運輸是經濟全球化的技術條件,經濟分工、互補和交換的需要是經濟全球化的動力。
經濟全球化具有兩重性。一方
面,經濟全球化是各國經濟相互分工、相互依賴、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要求和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各國經濟通過優勢互補、相互分工、相互投資和交換,市場得到開拓,技術得到進步,生產得到發展。世界各國和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長處,發達國家科學技術走在了前面。我們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在積極參與全球化過程中,學習、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和積累的一切優秀的先進文明成果和發達國家的科學技術,通過相互交換和學習借鑒,來發展自己。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越是對外開放,請進來、走出去,把經濟融入世界,合理利用國際經濟資源和全球化的機遇,我們的社會生產力就發展得越快。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
但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至今並沒有擺脫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主導和支配地位及掠奪性質。全球經濟仍由少數發達國家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和意志所左右。因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傢具有技術和資本優勢,得以支配全球分工,掠奪發展中國家的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環境資源,佔領市場,獲得高額利潤。它們壟斷世界金融,主導世界金融體系,使世界市場服從自己發展的需要,成為資本掠奪發展中國家的工具。它們還掌握著制定市場經濟規則的權力,具有操縱市場經濟秩序的優勢。它們可以決定哪些國家是「市場經濟國家」,哪些不是;決定哪些產品可以出口,哪些不能;決定進出口產品的標准和價格,動不動就設置門檻和障礙,對方只能執行、服從,而無討價還價的權利。
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堅持擴大對外開放和對外交往,積極參與全球化,利用經濟全球化的機遇。但對這種「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不能聽之任之,任人宰割。我們具有自己的制度優勢、經濟優勢、文化優勢和傳統歷史優勢。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有佔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力資源、廣闊的市場和巨大的發展潛力。我們的弱點是總體實力弱、科學技術水平低、大量勞動者文化技術素質低。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巨大的發展變化表明,中國人民具有獨立自主、發展自己、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也有擴大開放、融入世界、吸收世界優秀成果,對世界作出貢獻的胸懷。我們既不能在經濟全球化和走向世界的過程中卻步,又必須堅持自力更生的方針,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優勢,壯大實力,增強國力,加快技術進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使弱勢向優勢轉化。這樣才能逐步改變在全球化中的被動地位,在國際市場上取得更大的發言權和主動權,使全球化更好地服務於我國建設的需要,並促進世界經濟健康發展。
❽ 如何看待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深入發展
世界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趨勢。它突出的表現在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金融和跨國公司的發展。我國在當今世界經濟發展趨勢中,作為發展中國家,應該如何面對機遇和挑戰,成了新時期經濟發展人們共同關心的話題。從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強同東盟的聯系的史實中,我們的態度是: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擁有「雙贏」的思維,抱著開放的心態,加強國際的合作與交流,參與國際競爭,抓住機遇,接受挑戰,在國際的競爭和合作中,提高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跟隨世界發展的潮流。概括而言,就是辯證地看待世界經濟發展趨勢這一經濟現象,樹立正確的發展觀。
全球化的概念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1997年5月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經濟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市場、技術與通訊形式都越來越具有全球特徵,民族性和地方性在減少」。為此,可從三方面理解經濟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國經濟聯系的加強和相互依賴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國國內經濟規則不斷趨於一致;三是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強化,即各種多邊或區域組織對世界經濟的協調和約束作用越來越強。總的來講,經濟全球化是指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先進科技和生產力為手段,以發達國家為主導,以最大利潤和經濟效益為目標,通過分工、貿易、投資、跨國公司和要素流動等,實現各國市場分工與協作,相互融合的過程。
當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從歷史上看,近2000年來世界出現過四波經濟全球化浪潮。而本次經濟全球化浪潮發展具有新的特點。第一,全球范圍配置生產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規模持續發展。特別是近幾年來,世界商品出口佔全球GDP的比例超過20%,國際直接投資佔全球GDP的比例為21%,而1913年這兩個數字分別為8%和5%。隨著中國、印度、前蘇聯國家及東歐國家等新興市場經濟體逐漸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經濟全球化的規模正在空前擴大;第二,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之間的勞動分工和資本流動已突破「中心」與「外圍」的格局。過去發達國家出口製成品,換回大宗初級產品,現在新興市場經濟體有能力生產並出口包括高技術在內的製成品。更重要的是,國際資本流動出現重大變化,十九世紀世界最大經濟體英國擁有經常項目盈餘並對外輸出資本,而當今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擁有巨大經常項目赤字,並從新興經濟體輸入資本;第三,國際資本市場更加成熟。目前全球資本流動總量擴大,資本流動形式也在增多。過去國際證券投資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融資、購買政府債券等少數領域;而現在的投資者擁有涉及眾多部門的債券、股票及其他衍生金融產品;第四,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的企業生產過程布局達到了新的水平。高新技術的進步和應用,不僅使發達國家企業將製造業生產過程轉移海外,也將服務業部分業務流程外包到發展中國家,以降低經營成本。服務外包使可交換的服務范圍擴大,從而促進了服務貿易的發展。
經濟全球化浪潮不會出現逆轉,主要得益於科技進步、政府實行開放政策、新興市場經濟體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等三大因素。科技進步的直接結果是運輸與通訊成本大幅降低。航運、水運技術的改進以及通訊、計算機、網路技術的普遍應用,不僅進一步降低運輸和通訊成本,而且改進了全球供應鏈條的管理,加快了貨物、資本、技術及人員等生產要素的全球流動;越來越多的國家實施開放政策的直接結果是全球經濟自由化程度日益提高。二戰結束初期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及後來制定的一系列經貿規則為全球化發展奠定了機制基礎。近幾十年來,貿易自由化持續發展,多邊貿易談判多次達成協議取得進展,較大幅度降低了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同時,越來越多的國家採取支持全球化發展的政策。目前世貿組織成員已近150個。發展中國家的平均關稅從1980年代30%降至目前10%;新興市場經濟體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直接結果是人口眾多的東亞和南亞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為經濟全球化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不僅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還通過市場經濟機制、政府管制機制和文化滲透機制,直接、全面、深刻和持久地影響著我國社會生活的穩定發展。我們必須根據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和我國社會的實際情況,通過觀念更新、政策調整和制度創新,建立和完善新型的社會主義體制和民主法治國家,保持我國社會政治穩定,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
對中國的積極影響
首先,有利於吸引外國投資,中國的市場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中國人口眾多,不但勞動力充足,而且消費能力也比較高,因此在全球一體化進程中,發達國家紛紛看中了中國市場,向中國市場投資,興建公司和工廠。在外資進入中國的同時,很多國際上現金的生產技術以及管理經驗也隨之一同進入中國,對中國國內企業產生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增加了助推力,對我國企業的發展有很強的推動作用。
其次,增加了我國的對外貿易,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促進了全世界各國的貿易往來,在國際市場上,我國的對外貿易所佔的份額是比較大的,出口額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由於我國對外貿易持續增長,為我國企業發展帶來了機遇,促進了企業的發展。
再次,有利於勞動分配在生產技術逐漸提高的背景下,農村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大部分都通過機械化生產作業完成的,那麼就導致了農村出現大量的剩餘勞動力,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許多外資公司在中國興建工廠,農村剩餘勞動力在此時進入城市,充實到這些企業當中。
對中國的消極影響
第一,由於我國目前仍處於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科學技術以及管理理念受制於發達國家,而在整個全球化進程中,占經濟主導權的還是少數幾個發達國家,這些國家在制定市場規則的時候,非常明顯的偏向於自身國家的利益,通過各種貿易壁壘來保護自己國家的經濟利益。當中國的產品大量進入他們的國家時,對其相關產業造成沖擊的時候,就採取一系列的貿易手段,使用貿易壁壘阻止中國產品的進入,如近期的歐盟對我國太陽能產品的起訴以及調查。
第二,由於發達國家資金、技術實力雄厚,他們往往會在自己的國家發展低耗能,高技術的產業,而將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利益發展中國家廉價的資源以及勞動力為他們製造大量的成品。發展中國家由於缺乏自己及技術,只能接受,因此帶來了環境的高度破壞,近期中國嚴峻的環境問題就是現實的例證。
第三,經濟全球化沖擊了傳統的民族意識、國家概念以及主權觀念。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發展機遇
過去30多年,是全球化快速推進的階段。經濟全球化與信息技術革命相結合,給世界經濟帶來了諸多深刻的變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球產業價值鏈的形成。發展中國家參與了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生產價值鏈,出現了產業內貿易的快速發展,發展中國家成為低附加值製成品的出口大國,正在成為服務外包的重要供應國。
未來,在全球化條件下提升產業結構,實質上就是提升一國在全球分工的地位。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產業升級將有3個方向:一是繼續像以往一樣從勞動密集產業到資本技術密集產業的產業升級。二是向資本與技術密集的價值環節提升。三是向信息與管理密集的價值環節的提升。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低附加值製成品最重要的出口大國。展望未來,一方面,由於我國面臨巨大的人口壓力,我國需繼續重視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另一方面,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外貿增長方式都成為更為緊迫的任務。
根據對全球化分工趨勢的分析,我國應該採取「提升全球價值鏈戰略」,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在開放條件下推進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由當前的低附加值環節為主,向上下游高附加值環節提升。首先,應准確把握全球產業分工的趨勢,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通過體制創新,引導市場力量來實施戰略;其次,應創造動態比較優勢,全球化發展到今天,決定一國分工地位的是戰略、體制和人力資源,發展中國家須圍繞這些基本要點,創造動態比較優勢,從而引導全球生產要素向本國匯聚,實現產業升級;第三,擁有本國的跨國公司。在全球化條件下,跨國公司是配置資源的主體,須擁有一大批本國的跨國公司,才能在全球競爭中居於不敗之地。
具體而言,應該在以下幾方面發力。一是在開放中推進自主創新。我國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正面臨日益嚴峻的知識產權約束,在國家層面上大力推動自主創新戰略。二是大力發展服務出口。應該抓住服務外包的重大機遇,以服務外包作為擴大服務貿易出口的突破點。三是提升技術資本密集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需要探索在開放條件下發展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的新路,要在打破壟斷、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擴大引進外資、支持龍頭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等方面加快步伐。四是培育自主品牌。
19世紀中期的全球化與20世紀後期的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是不同的,前者中國處於全球化的邊緣,由此中國國運衰敗,國家由盛而衰,後者中國處於全球化的中心,由此中國進入自身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顯然目前中國的戰略機遇源於經濟全球化以及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准確地講中國迄今只是世界加工廠,但是作為全球最大的生產加工基地,它有一種聚合與輻射的效應,一方面加速全球資本,技術,人才在中國的聚合,並推動產業升級,另一方面又形成從中心向周邊的不斷輻射擴展和影響力,這種影響力先是經濟的,然後會逐步轉化為地緣政治影響力。
❾ 如何歷史地辯證地來看待經濟全球化
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