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如何堅持歷史主義分析方法

如何堅持歷史主義分析方法

發布時間:2021-02-22 14:45:46

1. 如何堅持歷史分析方法和階級分析方法

歷史中某一個特定的歷史事件不會無緣無故的發生,為了探究它為什麼發內生,怎麼發生,容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才會去探究歷史事件所處的時代和社會背景。舉例陳勝吳廣起義,但就事件本身來說,這兩個人引導了一次農民起義而已。但是為什麼是他們呢?為什麼不是當兵或者官僚或者鄉紳主導的呢?這時候就要探究陳勝吳廣所處的階級背景,階級與階級之間的矛盾,社會背景或者更多的時代背景,才會理順這件歷史事件的過程。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搞明白這些也有防微杜漸的功效。

2. 如何堅持歷史主義方法論

歷史的看問題,可以說是堅持這種方法的要義。但也要看其現實態,把辯證的眼光看待,國情的眼光,歷史的眼光等充分結合起來,考慮當時歷史條件下的因素和影響。

3. 為什麼在階級社會中,評價歷史人物要同時堅持歷史分析方法和階級分析方法

因為歷史分析方法要求從特定的歷史背景出發,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對歷專史人物的是非功過進屬行具體的、全面的考察。要尊重歷史事實,如實反映歷史人物與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關系,如實反映歷史人物的歷史作用和歷史地位。

(3)如何堅持歷史主義分析方法擴展閱讀:

階級社會有幾個發展階段: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社會,是由階級社會向無階級社會過渡的社會。在階級社會中,人們的一切思想、言論、行動,一切社會制度,一切學說,都貫串著階級性。

貫串著各種不同階級的特殊利益與要求。統治的階級根據他們的利益要求和觀點來制訂各種法律與制度,如是,社會上的一切政治、經濟、文化制度,都成為統治階級的東西,都充滿著階級性。國家是統治階級政治秩序的維護者。

4. 怎麼用歷史主義和辨證分析來進行科學的研究

不要跟著書上的那些拗口的詞去想這個問題,答案很簡單也很深刻——「肯定歷史,正確對待歷史的兩面性,以客觀的態度分析認清當下問題」

5. 如何堅持歷史主義方法,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歷史虛無主義只是史學研究中的支流,但盡管是支流,我們也必須認真對待回,因為持歷史虛無主義態度的答一些人有很強的現實目的性,試圖按照他們對現實的要求,來「改造」歷史.當然,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看,這些觀點並沒有什麼學術價值可言,因為他們從根本上違背了歷史事實.但從政治上看,作為一種錯誤思潮,它的流傳和泛濫會造成人們思想的混亂,甚至導致嚴重後果,值得我們高度警惕和重視.

6. 如何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看問題

我們要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辯證法的觀點,解決處理好工作中的問題和矛盾,採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來加以解決和處理,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立統一規律中的活靈魂,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也是我們在工作生活中解決處理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統一點。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正確揭示人類社會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同時也為我們理解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徹底的唯物主義的根本要求,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一定要堅持唯物辯證法,防止形而上學,把辨證法應用於我們的實際工作中。
(一)堅持以人為本。
堅持以人為本,突出人民群眾主體地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鮮明特點。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面對黨的歷史方位的變化,我們黨堅持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堅持把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貫穿於治國理政的全部理論和實踐中,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個領域。
(二)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一條紅線,集中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精髓和活的靈魂。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歷史起點和邏輯起點。從歷史起點看,沒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確立,就沒有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轉變,沒有歷史是非的清理,沒有工作中心的轉移,也就沒有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邏輯起點看,思想路線是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理論基礎。思想路線正確與否,直接決定著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貫徹執行。不解決思想路線問題,正確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就制定不出來,制定了也貫徹不下去。也就是說,思想路線不正確,就找不到革命、建設、改革的正確道路,就不能在重大歷史關頭找准正確方向,就不能不斷解決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各種問題。
(三)用辨證法觀點來了解人和事。
了解情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和出發點,也是堅持唯物論、辯證法的根本。按照哲學原理,了解情況必須要結合實際,了解得全,了解得准,做到周到而必要。要做到這樣,必須按照唯物辯證法的范疇,深入調查研究,有目的地、有計劃地了解。如我們對某個人評價時,往往會說這個同志其它還可以,就是某一方面差一些,那麼我們是否對他的實際情況進行了了解。我們對一個人的評價和做任何一件事情需要了解,要辨證的去看,所以了解情況需要辨證法,怎樣去了解情況也需要辨證法,辨證法是貫穿於我們了解情況的始終。
(四)用辨證法觀點來分析解決矛盾。
事物就是矛盾,問題就是矛盾,矛盾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法則,矛盾無處不在。如我們在決策中經常會遇到一些矛盾問題,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去分析解決,而且還必需要解決好。我們在工程建設管理當中,經常會在質量、安全、進度、資金管理中發生矛盾,既要保證工程質量安全,又要保持按期完成,同時控制住造價。其實從辨證法的角度去分析和看,這是一種正常的存在,只有在工作中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統籌兼顧,才能完成好一項工程建設任務。
(五)用辨證法觀點來研究工作中的對策。
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統一的,一些哲學觀點本身就是方法。實事求是是哲學的基本觀點,同時也是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有些常用的方法盡管本身不是觀點,但稍加琢磨就可看出是哲學觀點的延伸或運用。哲學最大的意義是為我們工作確定原則、指引方向、啟迪思路。而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可以解決思維方式問題,幫助我們從認識論、方法論的根本上理清工作思路。研究工作對策必須研究解決不同矛盾的不同方法,而對立統一規律能夠開闊我們的思路,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可以幫助我們尋找方法。總之,辨證法可以使我們腦子靈、點子多、思路清、方向明,對研究工作對策作用很大。
(六)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能不能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是順利開展好工作的關鍵。什麼是馬克思主義,什麼是非馬克思主義,我們怎樣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些問題既不是由哪幾個理論家來回答的,也不是由哪幾個領導人物來回答的,而是由共產黨全黨的實踐來回答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必須注意反對和防止將非馬克思主義的東西當作是馬克思主義的東西,用非馬克思主義的態度來堅持馬克思主義

7. 為什麼在階級社會中,評價歷史人物要同時堅持歷史分析方法和階級分析方法請舉

因為生活在中國,中國的社會科學都要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階級分析法是馬克專思的歷史唯物主屬義很重要的一種分析方法。

但單從一個側面分析人物又犯了片面看待問題的錯誤,要堅持辯證的看待問題,所以既要階級分析,又要歷史分析。


(7)如何堅持歷史主義分析方法擴展閱讀:

歷史人物:

1、改革開放後出現的私營企業主;

2、應聘於外企、三資企業的各級、各類白領(主要指類似辦公室文秘、技術工人等)

3、具有中、高級職稱的教師、工程師及各類市場稀缺的高級專業技術人才;

4、國營大企業及壟斷行業的老闆;

5、傳媒、演藝界、體育界的明星、大腕兒。

8. 論述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分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應該如何堅持群眾觀點 ,以人為本

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哲學依據。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包含的客觀的觀點、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實踐的觀點、群眾的觀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一貫堅持的立場、觀點與方法。它們不僅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孕育、產生和發展,而且貫穿於這一理論體系的一切方面,使這一理論的科學體系得以確立。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是該理論體系的最高層次。
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根本方法,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精髓。把馬克思主義的要義,特別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精神實質概括為「實事求是」,
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把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辯證地統一起來。在20世紀70年代末,黨中央為了恢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全黨的思想解放視為頭等大事。鄧 小平指出:「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毛 澤東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正確地改革同生產力迅速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確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在他看來,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題中應有之義,二者是有機統一的。「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今後,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堅持實事求是,就必須繼續解放思想。」
馬克思主義哲學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又是其最高層次的組成部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作為馬克思主義根本觀點、根本方法和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及其產生發展全過程的「精髓」。我們應該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高度,來研究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所謂理論基石,就是某個科學體系或學說賴以產生和發展的最基本的根據或原理,在整個理論中處於基礎地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恩格斯在闡發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時,認為馬克思有兩個重大發現:一是「新的歷史觀」即唯物史觀,它揭示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對於社會主義的觀念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二是「剩餘價值理論」,它「徹底弄清了資本和勞動的關系」,揭示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得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科學結論。因此,「現代科學社會主義就是以這兩個重要事實為依據的。」列 寧進一步提出歷史唯物主義和剩餘價值理論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石」,正因為有了這兩大發現,才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同樣,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從理論上闡明了什麼是社會主義以及在我國現實情況下社會主義所處的歷史階段和社會主義的實踐形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起著奠基的作用,理論體系的其他部分都是這些基本原理的具體展開和深化。它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最基礎性的理論內容,沒有它們便不能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是對社會主義的主要屬性和特徵的高度概括,是社會主義理想目標的深刻體現。鄧 小平在1992年初視察南方的談話中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個論斷既揭示了社會主義要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長遠目標,又強調社會主義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根本任務。這兩個方面相互聯系,共同構成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完整認識,反映了我們現階段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水平和實現程度。社會主義本質要貫穿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全過程和各個方面。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對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和發展進程以及中國社會主義所處的歷史方位的科學認識,是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和中國的基本國情的正確判斷。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正確地分析國情,作出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二是我國的社會主義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初級階段,我們必須正視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這個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必然要經歷的歷史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出發點,而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立足點。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現實根據和理論前提。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揭示了社會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和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形態的本質特徵,是數百年來人類經濟學說史上最重大的思想成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結合在一起的,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關系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經濟學基礎和重要原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不僅從哲學的高度闡明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以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普遍規律和一般原則,而且從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對外戰略和黨的建設的一系列重要原理,在更具體的層次上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實現形式和發展規律。
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科學內涵
(一)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要求
第一,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覺要求,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重要表現;
第二,社會主義發展生產力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共同富裕,是與「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的目標是聯系在一起的;
第三,把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內容,揭示了社會主義條件下還有解放生產力的歷史任務。
(二)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是社會主義的根本方向
第一,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搞兩極分化;
第二,把消滅剝削看作是一個過程,當作建設社會主義的一項長期任務,逐步進行;
第三,對於將來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的方式和方法,對小平也做過一些原則設想。
(三)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
第一,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和原則要求;
第二,共同富裕是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的一個重要方面;
第三,從長遠來看,只有實現共同富裕,才能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共產主義創造條件;
第四,共同富裕是在生產力發展基礎上的一個歷史過程,不是同步同等富裕,不同於平均主義。
總之,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內容,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它突出強調了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意義,又突出了社會主義發展生產力的目的。其中,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條件,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證,而實現共同富裕則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和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的最終目標。三個方面緊密配合,在社會主義發展的動態過程中,共同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和發展。所以, 們要完整、准確理解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思想,就要看到它的三部分內容之間是相互聯系、互為條件,不能把它們割裂開來。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性質,是構成社會主義社會各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系和固有屬性,是社會主義質的規定性和內在要求,是社會主義社會區別於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源。從時間上說,社會主義本質適用於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而不僅限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具有穩定性;從空間上說,社會主義本質不適用於中國,也適用於所有社會主義國家,具有普遍性。社會主義特徵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外部表現,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和反映,是社會主義社會區別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外在樗。社會主義特徵主要是指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它是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統一,包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或意識形態。它是各個社會主義國家在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都應具備的一般特點。社會主義體制是在不同國家和同國家不同歷史階段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形式和社會主義特徵的實現形式,是實現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組織形式和具體制度的總稱,即通常所說的社會主義模式。相對地講,社會主義本質具有穩定性和抽象性,社會主義特徵具有直觀性和可變性。同時,征相對於社會主義體制而言,前者是共性,具有普遍性;後者是個性,具有特殊性。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體制是按普遍到特殊,抽象到具體,共性到個性排列的。社會主義本質屬於第一個層次,是從理論上直接回答社會主義社會「是什麼」的認知概念,是對社會主義最高層次的理論概括,它是社會主義特徵和體制的本質,既決定社會主義的特徵和體制,又通過社會主義的特徵和體制來體現和實現。社會主義特徵是介於本質和體制之間的第二個層次,它既體現社會主義本質並為社會主義制度「是什麼」的認知概念。社會主義體制是第三個層次,是社會主義理論和制度的實踐形式。社會主義本質和特徵是社會主義體制在炒同社會主義國家表現為多樣性,在同一社會主義國家不同歷史階段表現為可變性,它是從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或者說是回答社會主義「怎麼做」的實踐概念,離開了社會主義的體制,社會主義的本質無從體現,社會主義的特徵也無從實現。改革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及其他體制,就是要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完善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建立社會主義的中國模式。總之,社會主義本質特徵和體制是從理論,制度,實踐三個層面對「什麼是社會主義」的完整回答。
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問題:鄧小平第一次明確的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的概念。1992年初南方談話中,他對社會主義本質這一重大問題,作了總結性的理論概括:「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削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一科學概括,揭示了社會主義存在和發展的根據,劃清了真假社會主義的界限,揭示了社會主義優於高於資本主義的根源,從理論層面上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
關於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徵問題,新時期一開始,鄧小平就反復強調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其實制就是要 們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其中堅持以公有制為基礎,實行按勞分配原則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就是堅持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堅持共產黨領導和人民民主專政的基本政治制度,就是堅持社會主義的政治上層建築;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就是堅持社會主義的思想上層建築。社會主義基本特徵的概括,從制度層面上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
關於社會主義體制的問題,鄧小平同志認為,社會主義制度並不等於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做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做法必須適合於和服從於社會主義的特徵,必須有利於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基本思路有四點:一是社會主義體制要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首要任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三個有利於」為根本判斷標准,以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為奮斗目標;二是在經濟體制方面,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三是在政治體制方面,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制國,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四是在文化體制方面,就是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養「四有」新人為目標,為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服務。
鄧小平同志對社會主義體制的論述,是從實踐層面上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論證了「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簡稱「兩個必然」)這一重要結論。馬克思在1859年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提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簡稱「兩個決不會」)這一重要思想。這兩個著名的科學論斷共同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構成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核心。

9. 聯系實際如何做到運用具體的歷史分析法來分析現實問題

①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存在具有無限復雜的多樣性和豐富多彩的運動形式;物質世界處在永恆的運動、變化、發展之中;時間與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物質運動有著自身的客觀規律;意識是物質高度發展的產物,是高度組織起來的物質——人腦的反映特性,是物質在地球這一特定條件下經歷了從無機物到生物、從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從猿到人的漫長歲月的發展而產生的最高產物。勞動實踐在從猿到人的發展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勞動實踐使猿腦變成了具有抽象思維能力的人腦。人在勞動實踐中改變自然界也改變人自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學會改變自然界而發展的。人的思維規律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發展過程中,經過億萬次重復而形成的對客觀規律的自覺反映。意識和思維的內容是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意識和思維存在的形式是語言,而語言的外殼則是由物質空氣的震動產生的聲音。無論從哪一方面看,意識都不能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物質卻是存在於意識之外,可以為意識所反映,而又不依賴於意識的客觀存在。物質和意識是對立的統一,它們統一於物質。統一的物質世界中原本沒有意識,物質和意識的對立產生於實踐,它們的統一又在實踐中實現。馬克思主義承認社會意識在社會存在發展中的巨大作用,但又明確指出,社會意識歸根結柢決定於社會存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由物質力量即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的。社會歷史也是統一物質世界中的具有自身客觀規律的運動形式,是物質運動的最高形式。
②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和永恆運動的。統一的物質世界中的萬事萬物都處在相互作用的普遍聯系之中,都處在不斷產生、不斷消亡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永恆的過程之中。統一物分裂為兩個互相排斥的對立面,對立面之間的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是普遍聯系的最本質的內容,同時又是事物自我發展的根本原因。對立面的統一和斗爭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質與量是事物的兩個相互聯系的屬性。一定的量規定一定的質,一定的質也規定一定的量。質變和量變是事物運動發展的兩種基本形式。量變引起質變,質變又引起新的量變。事物在肯定自身存在的同時又包含著促使自身消亡的否定的方面,辯證的否定構成從舊事物向新事物的轉化。辯證的否定是對舊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包含著肯定因素的否定。肯定與否定是對立面的統一。肯定與否定的統一和斗爭構成事物的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發展過程。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是辯證法的三個基本規律。
范疇是認識客觀世界普遍聯系之網的網上紐結,它以概念的形式反映了事物自身所包含的種種矛盾關系的各個側面,是人對自然界認識的各個環節。物質與意識、運動與靜止、時間與空間、斗爭與統一、質與量、肯定與否定,以及原因與結果、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能性與現實性、內容與形式、本質與現象等等,這些范疇都是對立的統一。范疇可以幫助人們從事物的各個不同的側面分析事物的矛盾,從而達到對事物的較全面的認識。
矛盾分析法是辯證法的根本方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從商品這個資本主義社會的「細胞」入手,運用矛盾分析的方法,一步步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發展的全過程。列寧指出這種方法是辯證法的研究方法。列寧對帝國主義的分析,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問題的分析等,都是運用矛盾分析方法的範例。
③認識是辯證過程。認識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對客觀世界的能動的反映。認識的對象是普遍聯系的、充滿矛盾的、永恆運動變化和發展著的客觀世界。認識的主體是物質世界自身發展的最高產物——人類。人類在自己的思維和意識中能夠正確認識客觀世界。不可知論把思維、意識同客觀存在絕對對立起來,認為世界是不可認識的或不可能完全認識的。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理論。思維和意識都是人腦的產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然界的環境中並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因此,人腦的產物歸根結柢亦即自然界的產物,並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聯系相矛盾。在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中包含著思維和存在統一的原理,即世界可知性的原理。社會實踐是對不可知論的最有力的駁斥。當人們能夠根據某一客觀過程所需要的條件使這一過程產生出來,並使它為人們的目的服務時,就證明了人們確實認識了這一過程。
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勞動實踐使猿腦變成了人腦,從而創造了認識的物質器官。認識產生於實踐的需要。客觀世界不能自然地滿足人的生活和發展的需要,為了生存和發展,人必須改造客觀世界,而為了成功地改造世界必須正確地認識世界。認識產生於實踐的需要,並必須回到實踐以滿足實踐的需要,因此實踐又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和最後歸宿。實踐擴大了人們的視野,使人們接觸和感知越來越多的現象,為認識提供了可能。只有通過改造客觀事物的實踐活動才能撥開籠罩在事物表面的現象的迷霧而暴露事物的本質。洞察事物本質的理論思維能力是在人類長時期的實踐發展的歷史中形成和提高的。人類在實踐中不斷地創造出各種儀器,擴大和增強了人感知現象的能力,人類還在實踐中創造了電子計算機作為人們理論思維的得力助手。正是實踐才使人類有了動物所沒有的認識能力,離開了實踐既無法感知事物的現象也無法理解事物的本質,因而也不可能有認識及其發展。實踐又是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即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惟一標准。
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不斷發展的辯證過程,是從不知到知、從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從知之不深到知之較深的過程,是從相對真理到絕對真理的過程。真理是不可窮盡的。真理是同謬誤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的。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④辯證法、邏輯與認識論的一致。唯物辯證法是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又是認識的規律,也是思維辯證發展的規律。客觀事物的辯證法是客觀辯證法,是支配著外部世界的辯證發展的規律,而認識規律、思維規律的辯證法則是主觀辯證法,是對前者的反映,即辯證的思維規律。這兩個系列的規律在本質上是同一的,但是在表現上是不同的,這是因為客觀世界的辯證發展規律是不自覺地、以外部必然性的形式、在無窮無盡的表面的偶然性中為自己開辟道路的;而認識發展的規律和邏輯理論思維的規律是人們對客觀辯證規律的自覺反映。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在實踐的基礎上把辯證法應用於認識領域的理論,它在認識的過程中自覺地反映客觀辯證法。而認識既是人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又是通過一系列邏輯思維的抽象過程進行的,即通過概念的矛盾運動進行的。邏輯的主要內容就是概念的矛盾運動。因此,邏輯學同時又是辯證法。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實現了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學三者的統一。它們在內容上一致的基礎是客觀世界的辯證發展即客觀辯證法;自覺地實現三者一致,把它們統一起來的基礎是社會實踐。人類在認識過程和邏輯思維中自覺地反映客觀辯證法,就有可能在實踐中自覺地按客觀規律辦事,推動社會的發展。

10. 歷史主義方法基本要求和意義

在歷史研究與史學批評中,歷史主義應當與唯物辯證法相結合,令思維方式具備深刻、准確的邏輯性,唯物辯證法還具有從客觀實際出發,主張事物發展的前進性、階段性,事物發展的對立統一法則等等思想原則,從而使歷史主義具備完整的歷史觀、方法論和鮮明的立場。在史學領域,歷史主義是研究方法的主線,作為最高邏輯思維方式的唯物辯證法,則補充、強化了歷史主義,被納入歷史主義的框架內。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史學界,曾經強調歷史主義必須與階級觀點相結合,這是不允當的。階級觀點不過是唯物辯證法對立統一法則在一些具體歷史問題上的觀念,不具備方法論上的普遍性,將之作為普遍的歷史學原則會導致謬誤,濫用於史學批評更是禍患無窮。例如戚本禹《必須把史學革命進行到底》(《紅旗》雜志1966年第3期)一文,論述自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時期史學陣地的所謂階級斗爭和路線斗爭,未點名地「批判」翦伯贊等人在解放前為「左翼史學家」,學術思想具有一定的進步性,但解放後沒有接受脫胎換骨的思想改造,成為資產階級右翼和「史學革命」的絆腳石。這種史學批評具有極「左」的階級觀點並且結合了強烈的歷史主義形式,足夠我們永遠引為警戒。

一般而言,具體的史學批評大多僅涉及學術認識的問題,很少需要提到階級斗爭、政治斗爭的角度。在史學批評中貫徹歷史主義方法,就是要在遵從歷史主義基本觀念的前提下,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實事求是、兼指得失,是史學批評的基本出發點,歷史主義要求尊重歷史的實際情況,而唯物辯證法的根本原則是從客觀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反對主觀主義的無根據議論。對於一部歷史著述、一種史學思想、一類史學觀點的批評,並非絕對排除基本否定或基本肯定的評價,那些炒作、抄纂甚至剽竊之作,完全應當予以嚴肅的批評,但批評者在未細致研究批評對象之前,不應預設基本否定或基本肯定的意圖,而只能從實事求是、兼指得失的宗旨出發。

第二,史學批評聯系歷史背景、社會環境以及相關的客觀條件予以分析,是歷史主義方法的主要特徵之一,即將事件置於一定的歷史范圍內考察,可以加強認識的准確性與深刻性。例如對於《史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恢宏氣度,批評其誇張、渲染的內容和文字,都應該聯系西漢武帝時期強盛的政治背景,好大務博的事功追求,哲學、文學上弘博視野與虛構、誇飾風格來分析,而不是止於贊揚司馬遷的創新精神和批評其史學的局限性;批評王夫之絕對排斥少數民族政權的歷史思想,應該聯系明清之際的政治大變動與民族矛盾的歷史環境,而不是過度地譴責其認識的偏激;對於當代史學界浮躁風氣及某些學術腐敗現象的批評,應該聯系歷史研究整體結構的缺陷、學術管理及評價機制的不完善來予以分析,而不是僅僅限於學術道德方面的褒貶。

將事件置於一定的歷史范圍內考察,必須避免脫離實際的穿鑿附會,結論要謹慎,評價重實據,否則最容易出現似是而非的偏差。如20世紀40年代出現的「戰國策派」史學觀點,存在學術認識的謬誤和政治見解的幼稚,應當予以批判,但被判定為「法西斯主義史學流派」,則缺乏有力的實據,乃是不恰當地聯系當時的國際形勢和歷史背景所造成的偏激性論點。近來一些史學批評,對某些老一輩的史學家的部分見解和議論橫加指責,而實際上,當時乃是因為史料不足才造成學術的疏誤,是社會的大環境促成的議論失當,這對於絕大多數人都是可以諒解的,不顧那些史學家的總體成就而肆意貶斥,不是歷史主義的正確態度。而又有一些史學批評,將過去受到過火批判與遭受政治打擊的史家,描述為完美的學術大師,千方百計為其學術認識中的謬誤加以辯護,這也是非歷史主義的態度,遠離了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

第三,評論一部史學著述、一種史學思想、一類史學觀點,要將之置於思想、文化、學 術及一般歷史進程中分析和定位,看其究竟比前人提出哪些新的見解?新的啟示?價值如何?影響多大?產生了什麼問題?出現了什麼失誤?這是史學批評所面臨的比較復雜的任務 ,往往需要多層次發掘、反復研究和廣泛討論,以努力避免發掘研究不足與輕下虛美 贊譽的兩種傾向。例如「古史辨派」在史學上的疑古考證,對舊的歷史文化傳統具有強 力 沖擊作用,史學思想與方法上皆開新立異,應予以充分肯定,對其中的訛誤和偏頗, 雖然應當批評,但不佔主要地位。而史學界時下流行的「栽花」、捧場式的書評,雖未 必 全然空洞無物,但其虛美、浮誇之風是應當受到抵制的。

正確地貫徹歷史主義方法,有助於保證史學批評的學術宗旨,史學批評的主要任務是解決史學界的學術認識問題,這就需要從事史學批評的學者扎扎實實地進行史學研究,培養自己的學術底蘊。史學批評者應當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較豐富的歷史知識,還應當有較深的史學史造詣,否則難以將評論對象在史學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給與恰當的定位。說到史學批評的學術宗旨,涉及學術與政治的關系。筆者認為:政治與學術之間也是辯證的、歷史性的關系。帶有政治宗旨的史學批評也可以取得重大的學術突破,但這主要表現於重大的宏觀性問題,如梁啟超《新史學》對封建舊史學的批判。即使如此,太強的政治目的仍不免導致某種偏激的議論,梁啟超把「二十四史」都說成帝王的家譜就是一例。

歷史學對社會的審視具有綜合性、總結性,但同時也有滯後性,即總要在現實事物過去一段時間後再予以總結,史學批評就更滯後一步。但所有社會活動的最後的審判,將是歷史學的學術性研究,不同史學觀點的審判,將取決於史學批評,因此,輕視史學和史學批評的思想,無疑是文化視野的狹窄與短視。

閱讀全文

與如何堅持歷史主義分析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