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高考:什麼是秀才,舉人,進士,狀元,榜眼,探花
首先要提出一點,古代是沒有高考的,題主指的是科舉考試,是所有年齡段都能參加的,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選官制度。至於科舉,從地方級到國家級分了好幾個檔次,所獲得的頭銜也各不相同。
下面就以名稱、應考者、舉辦周期、舉辦單位、能獲得的頭銜進行展開
1. 院試
省里的提督學政主持
三年考兩次
考中的都叫秀才,算是有了功名,有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秀才分三等,成績最好的稱「稟生」,由公家按月發給糧食;其次稱「增生」,不供給糧食,「稟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額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學的附學生員
還要補充一點,院試屬於童試的最高級別,下面還有縣試、府試,也就是更低級別的政府主辦的。所謂「童試」,並不是說只有兒童才能參加,七老八十的人參加童試的大有人在,之所以這么叫,是因為考試級別低
2. 鄉試
應考者為州、府內的秀才
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試
一般在每年八月舉行
凡事考中者都叫舉人,這個行為又叫「中舉」,參考《范進中舉》,而考試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
3. 會試
應考者為全國各地的舉人
全國考試,由禮部(類似於如今的文化部)主持
每三年舉辦一次
凡是考中者稱「貢士」,而第一名為「會元」
4. 殿試
最高等級的科舉考試,貢士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公認唐高宗李治首創殿試,由武則天進行發展
也是每三年舉辦一次
考中殿試的都稱為「進士」,但是這個進士也是分檔次的,當然是按成績排。殿試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第二、第三名分別叫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歷史上有鄉試、會試、殿試都得第一的考生,稱為連中三元
⑵ 古代科舉考試分幾等秀才、舉人....
古代科舉考試分為十等,分別是及第、進士、狀元、會元、解元、連中三元、鼎甲、貢士、舉人、生員。
一、及第: 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二、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貢生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餘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三、狀元: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四、會元: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餘考中的稱貢士。
五、解元: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第二至五名為經元,其餘考中的稱舉人。
六、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七、鼎甲: 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八、貢士: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九、舉人: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
十、生員:即秀才,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
(2)歷史上哪個秀才擴展閱讀:
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測試的內容是經義,《詩》《書》《禮》《易》《春秋》,五經里選擇一定的題目來進行寫作。題目和寫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個段落,每個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後來又叫八股。
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它關繫到一個人能不能陞官,能不能科舉考試中進士陞官。所以在小說中說:「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講漢唐。」「漢」是指漢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詩,漢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詩歌也好,都不如當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當時的人們都一門心思地撲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開科舉考試的大門。
⑶ 歷史上姓劉的秀才有那些人
劉氏家族從始祖劉清開始,元、明、清3代共出了2個進士、8個舉人、回32個貢生、答8個監生、10個廩生、126個國子監太學生、203個秀才;20世紀又出了3個博士、2個碩士、6個研究生、7人留學生、169個大學生、163個大專生、105個中師生、176個中專生。見載於《雎寧縣志》的人物,多達60餘人,除劉清、劉子成、劉子雲父子外,還有四世劉翱,官任禮部員外郎。五世劉錫,明朝杭州同知;劉銓,任德安府岐五引禮舍人。六世劉沛,任直隸霍州同知。七世劉守約,明朝順天府、應天府兩任副使。八世劉呂,任河防官,政績卓著,誥封征仕郎。九世劉宗翰,萬曆貢生,官任五河縣儒學教諭,誥封奉政大夫;劉宗聖,官任光祿寺丞;劉宗尹,任河防官,誥封懷遠將軍。十世劉永懋,任文華殿中書舍人;劉萬礽,官任濟寧知州;劉永泰,任六安州儒學訓導;劉永慶,明天啟舉人,明天啟、崇禎時"天下十八俊"之一,歷任浮生知縣、開州知州、杭州鹽道。十一世劉自睿,官任中書舍人。十六世劉殿勛,官任六品千總;劉馥亭,光緒時進士,官任翰林院編修。
⑷ 探花、狀元、秀才、舉人、進士、榜眼。從等級排名是
進士前三名依次是狀元、榜眼、探花,考試次序從小到大:秀才,舉人,進士。
1、狀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2、榜眼:「榜眼」,是指全國最高級別的科舉考試,所選拔出來的進士第二人。第一名狀元,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
3、探花:"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舉子的稱謂。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在唐代的科舉時就已經出現。"探花"作為第三人的代稱確立於北宋晚期。時至今日,"探花"的稱呼仍歷久不衰。
4、進士: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考試殿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
5、舉人:舉人,為一種士人的身份,等級在「生員」之上。雅稱為「孝廉」,俗稱「老爺」。對入京師參與會試的舉人雅稱為「公車」。舉人有時也被稱為鄉進士。
6、秀才:秀才別稱茂才,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為學校生員的專稱。漢武帝改革選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舉人才,即為察舉。
(4)歷史上哪個秀才擴展閱讀
科舉考試分級:
1、及第
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里「披宮錦」即指中進士。《祭妹文》:「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雲爾。」「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2、進士
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貢生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餘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3、狀元
參見「殿試」條。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4、會元
參見「會試」條。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餘考中的稱貢士。
5、解元
參見「鄉試」條。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第二至五名為經元,其餘考中的稱舉人。
6、連中三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7、鼎甲
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8、貢士
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9、舉人
參見「鄉試」條。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儒林外史》第三回寫范進中舉後,張鄉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興得發了瘋。說明古代中舉後便可陞官發財。
10、生員
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如王安石《傷仲永》「傳一鄉秀才觀之」。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
⑸ 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秀才是誰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11-1799,享年89歲
梁武帝蕭衍464-549,86歲
專武則天624-705,82歲
宋高宗趙構1107-1187,81歲
元世祖屬忽必烈1215-1294,80歲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78歲
吳大帝孫權182-252,71歲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71歲
漢武帝劉徹,前156-87,70歲
唐高祖李淵566-635,70歲
遼道宗耶律洪基1032-1101,70歲
⑹ 急求:古時的舉人,秀才,進士什麼的從低到高是什麼樣的一個順序
中國的科舉制度從公元606年隋煬帝大業二年至公元1905年,清末慈禧廢內除科舉制度共存在1299年,是古容代國家通過逐級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是仕途必經之路。
科舉時代,應考者一般被稱為"趕考者",他們必須要跨過四大步,極少數才能到達頂峰--考取"狀元"。首先要經過縣州級考試,這級考試叫"童試",靠中者稱為秀才;再經省級考試,這級考試也叫"鄉試",考中者稱舉人;再經過國家級考試,這級考試叫"會試",考中者稱貢士;貢士再經皇上親監考,這級考試叫"殿試",考中者為進士,前三名為鼎賈三元,考中第一名者稱"狀元",第二名稱"探花",第三名稱"榜眼",其他進士稱"進士出身"或"同進士出身"。
秀才是一種身份,舉人有當官的資格,但不一定能當官,進士是全國統一分配的官員,狀元、探花、榜眼就留在皇上身邊當官了。
⑺ 古代有哪些著名的狀元、榜眼、探花、秀才
明代的趙秉忠,他的卷子被稱為「天下第一狀元卷」,明神宗萬曆二十六年(1598)戊版戌科狀元。
明朝權的許多著名大臣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楊慎,明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狀元。
韓應龍,明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乙未科狀元。
申時行,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科狀元。
還有丁顯、黃子澄、邢寬、商輅、徐階(了不起的首輔)、李舜臣、王錫爵、孫承宗(非常著名)、吳宗達、袁崇煥
⑻ 秀才是科舉考試中的那個級別
秀才在科舉考試中的級別是府縣學的生員。
明清時代,秀才專指府學、縣學的生員,是讀四書五經而進學者的專稱。要取得這種資格,必須在學道或稱童子試獲得取錄。
不論年齡,應童子試的都稱童生。如果縣、府、院三試都錄取了,進入府學、州學或縣學的,稱為進學,通名生員,即秀才的俗名。生員除了經常到學校、學官的監督考核外,還要經過科考選拔,方可參加本屆鄉試。
(8)歷史上哪個秀才擴展閱讀:
最先有秀才之名的,是戰國時期的賈生。《史記·賈生傳》說賈生,年十八,能誦詩屬書,聞於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
漢高祖統一天下後,實行崇懦的文教政策,視賢者為國器,促進了封建社會教育的形成和發展,為以後人才的選拔紮下了根基。
高祖曾拜叔孫通為太常,太常的職責之一是每選試博士,奏請能否,還規定有才不薦舉者免官。漢文帝曾為太子立思賢苑,以招賓客。
武帝劉徹雄才大略,他總結了自春秋戰國以來統治者的經驗,採納了董仲舒的「獨尊儒術」的思想,從而轉向儒學。
武帝元朔五年,開始置辦太學,太學以研究儒家的《詩》,《書》,《禮》、《春秋》、《易》五經為主,按照儒家思想造就治術人才。
他還首創選拔人才,立貢舉的制度,設置了孝廉,秀才的察舉,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並親自策問,從而使人才的選拔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⑼ 中國歷史上三個秀才皇帝
南唐後主李煜
宋徽宗趙佶
梁武帝蕭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