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店憶舊:澳門老字型大小口述歷史》在哪個圖書館有館藏
你好!《小店憶舊:澳門老字型大小口述歷史》在王府井新華書店有售,那麼北京圖書館一定有館藏。
2. 《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5版)的主要結構體系有哪些
第一章 導言 第一節 《中圖法》簡史 第二節 《中圖法》第四版修訂概要
第二章 《中圖法》的編制理論與編制技術 第一節 編制原則 第二節 基本序列 第三節 基本大類 第四節 體系與結構 第五節 類目的劃分與排列 第六節 類目關系及其顯示 第七節 類目注釋 第八節 各學科門類的編制結構 第九節 分類法編制中的若干問題的處理 第十節 類目涵義的劃分與辨識 第十一節 《中圖法》的修訂理論與技術
第三章 《中圖法》標記符號的編制與使用 第一節 標記符號 第二節 編號制度 第三節 配號方法
第四章 組配技術的應用與號碼配置 第一節 通用復分表 第二節 專類復分表 第三節 類目仿分 第四節 《中圖法》中復分加「0」的問題 第五節 冒號組配技術的應用
第五章 文獻分類的一般方法 第一節 《中圖法》版本的選用和使用本的制定 第二節 文獻分類基本原則 第三節 各種主題文獻的分類規則 第四節 各種出版形式、編制體例文獻的分類規則 第五節 綜合性學科與綜合性知識文獻的分類方法 第六節 新學科、新主題文獻的分類方法 第七節 文獻分類工作程序 第八節 文獻分類的質量管理
第六章 《中圖法》各大類的分類方法 第一節 A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第二節 B哲學、宗教 第三節 C社會科學總論 第四節 D政治、法律 第五節 E軍事 第六節 F經濟 第七節 G文化、科學、教育、體育 第八節 H語言、文字 第九節 I文學 第十節 J藝術 第十一節 K歷史、地理 第十二節 N自然科學總論 第十三節 O數理科學和化學 第十四節 P天文學、地球科學 第十五節 Q生物科學 第十六節 R醫葯、衛生 第十七節 S農業科學 第十八節 T工業技術 第十九節 TB一般工業技術 第二十節 TD礦業工程 第二十一節 TE石油、天然氣工業 第二十二節 TF冶金工業 第二十三節 TG金屬學與金屬工藝 第二十四節 TH機械、儀表工業 第二十五節 TJ武器工業 第二十六節 TK能源與動力工程 第二十七節 TL原子能技術 第二十八節 TM電工技術 第二十九節 TN電子技術、通信技術 第三十節 TP自動化技術、計算機技術 第三十一節 TQ化學工業 第三十二節 TS輕工業、手工業、生活服務業 第三十三節 TU建築科學 第三十四節 TV水利工程 第三十五節 U交通運輸 第三十六節 V航空、航天 第三十七節 X環境科學、安全科學 第三十八節 Z綜合性圖書
第七章 《中圖法》用於計算機檢索系統的分類標引 第一節 機檢數據標引與用於排架及編制手工檢索工具標引的差異 第二節 機檢數據分類標引規則 第三節 機讀目錄的檢索
第八章 同類書區分與書次號的編制
第九章 改用新版及文獻改編
第十章 《中圖法》的系列版本及輔助工具書附錄
3. 圖書館書的分類有哪些
圖書館書的分類根據《中國圖書館分類法》分為: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綜合性圖書五大部類,22個基本大類。
以下為22個基本大類:
1、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2、哲學、宗教
3、社會科學總論
4、政治、法律
5、軍事
6、經濟
7、文化、科學、教育、體育
8、語言、文字
9、文學
10、藝術
11、歷史、地理
12、自然科學總論
13、數理科學和化學
14、天文學、地球科學
15、生物科學
16、醫葯、衛生
17、農業科學
18、工業技術
19、交通運輸
20、航空、航天
21、環境科學、勞動保護科學(安全科學)
22、綜合性圖書
《中國圖書館分類法》是我國建國後編制出版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綜合性分類法,是當今國內圖書館使用最廣泛的分類法體系,簡稱《中圖法》。
(3)圖書館口述歷史工作的評價體系有哪些擴展閱讀:
一、《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的編寫歷史:
《中國圖書館分類法》初版於1975年,1999年出版了第四版。
修訂後的《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四版增加了類分資料的類目,並與類分圖書的類目以「+」標識進行了區分,因此正式改名為《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簡稱不變。
二、《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四版的特點:
《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四版全面補充新主題、擴充類目體系,使分類法跟上科學技術發展的步伐。同時規范類目,完善參照系統、注釋系統,調整類目體系,增修復分表,明顯加強類目的擴容性和分類的准確性。
4. 澎湃新聞︱做口述歷史,人人都可以嗎
澎湃新聞︱做口述歷史,人人都可以嗎
2015 年1月31日上午,6名高中生在上海市靜安區王家沙花苑的一間紅磚老洋房裡接受關於口述歷史的培訓。這是公益組織「創益家」的一次歷史主題活動,這些高中 生將在寒假走向敬老院,為80-90歲的老人寫下他們的個人歷史,並用文字、圖片、照片製作老人們的「記憶盒子」,「給未來留下記憶」。
口述歷史是什麼?誰都能做口述歷史嗎?該怎麼做口述?史學工作者顧訓中在培訓中分享了他這些年來致力於從事「文革」親歷者口述歷史工作的經驗。
什麼是口述歷史?
口述歷史是指口頭的、有聲音的歷史,它是對人們的特殊回憶和生活經歷的一種記錄。「口述歷史興起的條件是技術的發展,錄音機和攝像機的出現使得歷史記錄的音 視頻信息呈現成為可能。其價值在於留下當事人的記憶,補充傳統文字記載和器物歷史的不足,關鍵人物的口述甚至可能改變和修正文字記載的錯誤之處。更重要的 是,它讓普通人登上了歷史的舞台,讓歷史恢復為普通人的歷史。」顧訓中說。
口述史學研究者楊祥銀曾在《與歷史對話——口述史學的理論與實踐》一書中介紹,口述史學這一術語正式產生於20世紀40年代。據美國口述歷史協會記 載:「1948年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家阿蘭•內文斯開始記錄美國生活中顯要人物的回憶,從那時起口述史學作為當代歷史文獻研究的新手段而創立起來。」
而 中國的史學界早在1950年代便以採用社會調查和口述歷史方法搜集資料,大力推動「新四史」——家史、廠史、社史、村史。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協都有文史資 料刊物,以及相關管理部門。近年來現代口述歷史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參與者不但有史學工作者,也有社會學、人類學、民俗學等方面的學者。一些高校和專業研 究部門先後成立了口述歷史的專門研究機構,相關著作陸續出版,例如中國社科院在2003年就推出了《口述歷史》叢刊,2004年下半年中華口述歷史研究會 成立,而國內第一本口述史學理論與方法研究學術集刊《口述史研究》也於2014年10月出版了第一輯,此後將於每年的6月和12月出版。
近年來的口述歷史相關著作
選什麼題材做口述?
上 世紀末,英國BBC電台和英國國家圖書館聲音檔案館曾聯合主辦英國歷史上最大型的口述歷史項目——「世紀之談:BBC千年口述歷史項目」 (http://sounds.bl.uk/accents-and-dialects/millenium-memory-bank),選擇不同地區、 階層、職業、性別的人來回憶在過去這個世紀里的經歷和感受,表達對21世紀的憧憬。
「世紀之談:BBC千年口述歷史項目」
美國斯坦福大學口述歷史中心曾對從伊拉克、阿富汗前線返回的學生士兵進行口述訪談,並邀請這些士兵在紀念活動上朗讀本人在戰時與家人的往來郵件,凸顯聲音在 歷史書寫中的作用(http://news.stanford.e/news/2012/november/veterans-day- events-110812.html)。
在中國,全國政協和地方 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主辦的文史整理工作曾大量搜集偽滿統治時期的口述資料,編成《偽滿統治下的長春》、《偽滿統治時期的長春大學》等。此前這段歷史的主要 資料來自官方,文獻資料、報刊雜志中充滿了混淆是非的言論,而口述則建構了另一種視角的歷史。
可見,口述歷史的選題往往忠於時代的要求,也暗示了歷史焦點的轉移。比如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歷史上有不平凡的意義,女權運動、民權運動、反戰運動和反種 族隔離主義運動等重要事件都發生在這個時代,相應地隨著這一時期社會史的興起,美國的口述歷史有突破性的進展。
但口述歷史並非只適用於宏大歷史的選題,它同樣可以用於個人歷史的撰述。通過一個普通的歷史見證人的敘述,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的人們如何看待一些歷史事件。
怎麼做口述歷史?
口述史學的實踐已經發展出一定的模式,基本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訪談前——確定對象、背景研究、類型確定、提綱擬定;訪談中——取得信任、仔細傾聽、重視 互動、獨立空間、資料收集;訪談後——形成錄音記錄稿和文字整理稿、重要內容核准、交由受訪者求證、資料歸檔保存。
背 景研究是成功訪談的關鍵,除了資料准備以外,甚至還可以進行初步訪談,與受訪者建立良好的工作關系。「資料准備是你拉近與受訪者距離的一種方式,」顧訓中 說,「在正式訪談中,取得對方的信任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在與對方不太熟悉的情況下。而事先了解受訪者(可能)經歷的事件,可能讓對方產生一種親切感,甚至 幫助對方回憶起相關內容。」楊祥銀則提示,「初步訪談最忌諱的是交流過於詳細,這種情況極有可能出現。」他曾在與一位老教授初次見面時,由於話題投機,在 沒有任何准備的情況下聊了兩個多小時。但在正式的錄音訪談中,老教授就再也不願意重復上次的談話了。
准 備訪談提綱時,可以設置令受訪者自由發揮的問題,也可以設置那些只需得到明確答復(是、不是、具體數據、時間、地點)的問題。在正式的訪問中,可以「由近 及遠」,即從身邊的事情談起,「您的兒子現在做什麼工作?」、「您最近身體怎麼樣?」或者「由遠及近」,從對方可能印象深刻的過往談起。
但 事前准備是不可能盡善盡美的,最重要的還是在交流中仔細傾聽、注意互動、碰撞出火花,實際訪談的結果和預設甚至可能相反。顧訓中介紹,他曾經訪問一位70 多歲的菜場老職工,談及過去的工作時非常激動和自豪。「菜場職工的身份在那時並不窘迫,相反,因為是國營菜場,在家家戶戶食品供應並不充足的年代,他的工 作能夠帶來一些便利,有時還能幫助親戚朋友。」他給顧訓中展示了曾經獲得的勞動獎章,自豪感溢於言表。「這是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才會出現的特別現象,今天 不會重現,也很難想像了。」顧訓中說。
1979年的崇文門菜市場一角
訪 談結束只是工作的開始,口述資料的整理和編輯無疑是巨大的工程。錄音帶和文字稿本是口述歷史的兩種載體,抄本是對錄音帶的一種文字詮釋,應盡可能地保留訪 談的質量和講話者的個性。文字的版本顯然更便於研究者使用。據楊祥銀介紹,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室製作了從1948年到現在所搜集到的所有訪談的索 引,點擊即可看到內容摘要。
訪談老人需注意些什麼?
口述歷史的訪談對象常常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對於一般人而言,最容易接觸到的訪談對象可能就是家裡的長輩。面對他們,需要注意些什麼?
「首先要熟悉對方的背景,並表現出充分的尊重,」顧訓中說,「記者訪問政商人士,可以問題尖銳,但我們做口述歷史訪談老人,一定要表現出敬意。」
訪 談說到底是一種溝通的過程,熟悉對方的語言習慣、交流習慣才能保持對話的順暢。顧訓中還介紹了一些切入談話的小技巧:「和老人聊天,家庭是很好的談資。老 伴、子女,往往是老人願意聊的。童年、童趣也是能夠喚起溫馨回憶、讓人放鬆的話題。還有晚年生活,也是老人們關心的。」
人人都可以做口述歷史嗎?
楊祥銀這樣介紹口述史學的「大眾化」:「在研究對象上,口述史學一反過去『政治史』和『精英史』的傳統,把歷史焦點轉向普通人民群眾。」口述歷史具有很強的 操作性,理論上任何人都可以參與,任何人也都可以是訪談對象,但它同時對操作者的史學素養提出了要求。章詒和在談著名的口述歷史學者唐德剛時曾說:「別以 為『口述歷史』就是『你說我記』,口述史的優劣與高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采訪者,取決於他的史學知識,社會積累和考證功夫。」
在 大眾性和專業性之間尋找平衡的同時,口述歷史和歷史教學已經有許多交集,這在它的發源地美國尤其明顯。美國國家社會研究理事會有一本小冊子《課堂上的口述 歷史》,提供了「怎樣從事口述歷史」的系列方法;每年有40萬名學生和2萬名教師參與美國各地區和州的口述歷史教學競賽,並有一些頗受關注和稱贊的項目, 如南金斯頓中學和布朗大學曾聯合主辦口述歷史項目——「整個世界在注視:1968年的口述歷史」和「奶奶,你在戰爭中做些什麼?」
在中國,近年來口述歷史走進課堂也是一個趨勢。以下是廣東省廣州市第四十七中學匯景實驗學校的初中歷史寒假作業:
「家 族,是一個人生長的根,成長需要知道自己的起源和根系在哪,才能讓自己在漂泊中找到可依靠的地方。雖然孩子們還小,不懂得尋根問祖,但希望他們能先從身邊 的人開始找起,先學會問問祖輩,先學會跟祖輩溝通了解,知道他們的艱辛,任何成功都是來之不易的。所以2015年的歷史寒假作業為《家族遷徙之尋》,內 容:1.找尋三代之內的家族成員,構建家族樹,形成家族思維概念。2.問問祖輩成長的經歷,請用400字介紹采訪過程及其內容(選擇一些有特點或時代特徵 的事例)。3.繪制家族遷徙的路線圖,參照地圖,可大范圍省市間的遷徙,也可小范圍市內的遷徙。要求:用A4紙完成,采訪內容要電腦錄入列印,家族樹和遷 徙路線可手工繪制。
因為這是一份長期的作業,以後三年會不斷延續和尋找更久遠的祖輩,所以請用透明檔案袋的形式上交,註明班級和姓名。備註:如有成長經歷不方便透露的地方,可用化名代替,請註明。」
中學生在訪問自己的外公。圖片由廣州第四十七中學匯景實驗學校歷史科組提供。
和「記憶盒子」公益活動一樣,我們從中可以看到,當文字、聲音、光影都成為記錄和表達的方式,口述歷史在走向民眾、走向中學、走向家庭的同時,也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了更加豐富的表現形式。
5. 本人有關於圖書館學的一些填空及問答題,想請教一下各位,謝謝
一、填空題自
1、比較圖書館學
2、圖書館聯盟
3、
4、區域研究、實例研究、跨國研究
5、圖書館常用的5種統計分析方法是: 、 、 、 、 。
6、數字圖書館的概念是:把常規圖書館中的圖書和其他形式的資料轉換成 存儲到 以 供讀者檢索、閱讀。
7、圖書館評價,實際上是圖書館工作效益的評價,所謂圖書館工作效益,就是圖書館工作的 和 、 之間的比較關系。
建議自己閱讀圖書館學基礎的書《圖書館學基礎》《圖書館學基礎教程》
6. 圖書館有哪些種類
按圖書館的管理體來制(隸屬關系)源劃分。如:文化系統圖書館,教育系統圖書館,科學研究系統圖書館,工會系統圖書館,共青團系統圖書館,軍事系統圖書館等;按館藏文獻范圍劃分。如:綜合性圖書館,專業性圖書館等;按用戶群劃分。如:兒童圖書館,盲人圖書館,少數民族圖書館等;
按圖書載體劃分。如:傳統圖書館,數字圖書館,移動圖書館,真人圖書館等。我國圖書館的類型主要有:國家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學校圖書館,科學圖書館,專業圖書館,技術圖書館,工會圖書館,軍事圖書館,兒童圖書館,盲人圖書館,少數民族圖書館等。
(6)圖書館口述歷史工作的評價體系有哪些擴展閱讀
1974年國際標准化組織頒布了ISO2784-1974(E)「國際圖書館統計標准」中「圖書館的分類」一章將圖書館劃分為:國家圖書館、高等院校圖書館、其他主要的非專門圖書館、學校圖書館、專門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六大類。
圖書館的業務工作是由很多相互聯系的工作環節組成的。一般包括文獻的收集、整理、典藏和服務4 個部分。文獻收集是整個圖書館工作的基礎。文獻整理包括文獻的分類、主題標引、著錄和目錄組織等內容。文獻典藏主要包括書庫劃分、圖書排列、館藏清點和文獻保護等。
7. 口述歷史的發展
自從世上第一套錄音設備出現,由蠟盤滾筒逐步發展到磁碟、有線錄音機、卡式錄音帶和卡式錄影帶,現代意義的口述歷史工作就真正誕生了。最早的回憶記錄可以追溯至十九世紀—— 「哥倫比亞口述歷史研究處」 (Columbia Oral a Research Office)的一份抄本,就包括了有關1863年紐約市徵兵流血暴動的第一手回憶。1948年,哥倫比亞大學「哥倫比亞口述歷史研究處」 的建立,標志著現代口述史學的產生。從1960年至1966年.全美相繼建立了90個研究口述歷史的專門機構。1967年.美國成立了全國性的口述歷史機構—— 口述歷史協會(OHA)。為口述歷史學術上的交流和推進提供了平台。1980年,該協會制訂了口述歷史的學術規范和評價標准,口述歷史有了一套被學術界普遍認同的規則。此後,口述歷史在加拿大、英國、法國、新加坡、日本等許多國家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涌現了一大批口述史學家和專業研究團體。隨之而來的是,內容龐雜的口述歷史雜志和口述歷史專著如雨後春筍,大量出版。中國的香港、台灣在口述歷史方面也都有所進展。
中國的史學界早在50年代便以採用社會調查和口述歷史方法莧集資料,大力推動「新四史」——家史、廠史、社史、村史。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協都有文史資料刊物,以及相關管理部門。但由於多是政府行為,而且內容、范圍、對象比較單一。所收集的資料十分有限,在方法上也比較簡陋,以筆錄或個人白寫為主.少數有錄音帶的,品質與保存也都不盡理想。近幾年。現代口述歷史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參與者不但有史學工作者.也有社會學、人類學、民俗學等方面的學者。一些高校和專業研究部門先後成立了口述歷史的專門研究機構,相關著作陸續出版。中國社科院在2003年推出了《口述歷史》叢刊。
2004年下半年,中華口述歷史研究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口述歷史研究有了一個初步的交流和推進平台。口述歷史的應用更為普遍,許多學科領域及民間歷史研究團體紛紛運用口述歷史方法豐富自身歷史的維度.研究學者開始重視田野調查,注重原始資料的收集和分析.對口述歷史這類第一手資料有迫切的需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錄音、錄像器材的價格大幅降低,計算機技術和錄音筆、數碼科技的高速發展也為口述歷史的廣泛開展提供了可能。口述歷史工作迎來了開展的重要契機,開始蓬勃發展起來。
口述歷史的一個重要作用是提供資料。對於歷史學家來說,口述歷史可以彌補史料的不足,對於人類學家和民俗學家來說,很多時候口述歷史是知識的唯一來源,比如一些民間藝術家,他們的記憶可以提供與該藝術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信息及民俗知識。當被問及如何看待名人口述傳記和小人物的口述史時,郭沂紋說:「(兩種)都是有必要的,因為那些名人也都是老人,已經不太能自己寫了,口述史有搶救資料的性質。」
盡管搶救資料是很多收集口述歷史的人的一個共同心聲,搶救資料的目的還是為了發現更多的歷史真相。而選擇口述歷史採集對象在某些層面上反映了一個學者的立場。一位美國民俗學家就曾經發問,在美國為什麼有那麼多關於二戰猶太人經歷的博物館和相關研究,而有關印第安人和非洲裔人經歷的博物館寥寥無幾。我們的學者也都清楚只有那些被收集來了的口述歷史,才有可能被人們讀到。口述歷史在美國的歷史學界、民俗學界都佔有重要地位,國會圖書館下的美國民俗中心有大型口述歷史的資料庫。在中國就目前而言還主要是歷史學家在關注口述歷史的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北京師范大學的民俗學教授楊利慧指出,盡管在中國的民俗學界,口述歷史並非一個主流方法,隨著90年代以來與美國民俗界的交流,這一方法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熟悉並使用,比如在研究民間藝術個體傳承人的時候更多地使用口述歷史研究,譬如一個民間故事傳承的情況。人類學家胡紅寶則強調了口述歷史采訪對象與現在流行的訪談錄采訪對象的不同,他認為口述歷史在中國還處在一個不成熟的階段,需要更多的對於理論和方法的討論。與他們從事口述歷史實踐活動的同事不同,歷史學家左玉河則正在進行著口述歷史的理論研究工作,旨在從理論研究上推動口述歷史在中國的發展。
2008年9月,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節目資料中心暨上海音像資料館正式啟動了「紀念上海人民廣播60周年:老廣播人口述歷史」項目,旨在建立起一份全面、真實、生動的有關上海人民廣播事業發展的歷史檔案。該項目得到了集團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同時得到了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的肯定和扶持。同樣作為獻禮上海人民廣播60周年的重大項目之一,「SMG廣播媒體資產管理系統」於2008年5月正式立項,由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節目資料中心和技術運營中心共同開發建設。以上兩大項目均被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列為紀念上海人民廣播60周年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一年多的積極努力,取得了可喜而寶貴的成果。
「老廣播人口述歷史」項目通過采訪拍攝上海廣播領域的一批老前輩,回溯和記錄了上海人民廣播事業不平凡的發展歷史。共完成了對42位上海老廣播人(夏之平、錢乃立、施燕聲、施歲華、黃其、張芝,哈麗蓮、陳醇、楊啟民、范惠鳳、鄧平生、郭冰、何占春、吳仲華、葛錦帆、周濟、郭在精、賴素娟、賀稚圭、劉繼漢、高宇、楊愛珍、李學成、章焜華、張弛、徐煒、龔敏芝、陳紹楚、許克正、周維城、趙志芳、陸進雲、陸玉珍、孫桂芬、蔣澤漢、第一批廣播合唱團和第一批劇團成員)的采訪拍攝工作。他們中有早期的電台領導和第一代播音員、編輯、記者,錄音師等,基本涵蓋了當時所有的專業工種,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前輩們當年的創業歷史、廣播事業的成長軌跡和改革發展的精彩片段。該項目得到老廣播人的充分肯定和支持配合,並形成了積極的社會影響。項目共形成錄像帶39盤、DVD視頻光碟35盤、音頻光碟34盤、圖片資料32盤,采訪拍攝總時長超過65個小時。
「SMG廣播媒資管理系統」項目旨在建立一個面向傳媒集團所有廣播頻率、實現音頻資料高效管理和全面共享的數字化業務平台,促進集團廣播內容資源的開發與增值。系統將實現廣播內容資源的多渠道、高質量採集、收錄、篩選,針對廣播的播出節目、製作素材建立起「存儲、管理、服務」 的長效機制,從而使SMG的廣播資源得到更為便捷的檢索和更為高效的利用。節目資料中心歷時三年多對18萬多盤開盤帶、磁帶、唱片等媒介的7萬多小時音頻資料進行了數字化轉存,目前已形成11大類、近37萬條廣播節目與素材,為廣播媒資管理系統打下了內容資源的厚實基礎。廣播媒資管理系統在上海廣電媒體資產系統建設的總體規劃和發展戰略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將為上海廣播事業新一輪的創新發展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2009年5月20日,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舉辦「紀念上海人民廣播60周年:老廣播人口述歷史項目成果發布會暨廣播媒資管理系統開通儀式」。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龔學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宋超,上海文廣影視管理局局長朱詠雷,上海文廣影視集團黨委書記、總裁薛沛建,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黨委書記卑根源、總裁黎瑞剛,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副總裁李尚智、林羅華、汪建強及總裁助理陳金有,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有關領導等到會祝賀,龔學平、宋超、黎瑞剛作了講話,對這兩大項目的成果與價值給予了充分肯定,並鼓勵傳媒人繼往開來、改革創新、科學發展,再鑄上海廣播的輝煌。
8. 口述歷史如何整理呢,有什麼套路嗎,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嗎,怎樣組織語言呢,求解答,特別是關於一個地區的
需要明確的是,口述歷史是近幾年走入大眾視野的。所以早已存在的一些書籍並不具有參考價值。
不知道你說的口述歷史的整理,是不是指把采訪視頻或錄音轉化為文字的過程。口述歷史整理最重要的是真實性。第一,盡量對錄音進行完整的文字轉寫;第二;校對口述歷史文本,與文獻資料相互佐證,並添加註釋;第三,根據主題進行整合,但對內容不要大改。可以把受訪者談到的相同主題整合為一個體系,如經濟方面的、教育方面的。
此外,地區口述史的工作已有相關成果,可購買書籍進行參考。
希望可以幫到你,謝謝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