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類論文哪裡看

歷史類論文哪裡看

發布時間:2021-02-04 08:01:40

⑴ 如何寫歷史類論文有沒有類似網頁

歷經五千年滄桑歲月,中華民族經歷了戰和更替、聚散分合、對峙與融匯,卻始終不曾割斷共同的文化傳統。民族認同感一脈相承,而且越是歷經磨難,遭遇坎坷,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的自我意識和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越是增強。千百年來,對國家統一的不懈追求日漸發展成為中華民族高於一切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情感。而造就中國歷史這一鮮明特徵的重要因素,不能不說是「大一統」文化觀念的潛移默化影響所致。它像一根堅韌的紐帶將中國境內各民族聯系、團結在一起,逐漸形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並日見鞏固。我們今天從歷史的角度考察中國統一大勢的形成、鞏固和發展這一歷史現象,就不能不充分認識到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實現國家統一過程中的特殊地位與重要作用。

中華文化追求「大一統」的價值觀是奠定和強化國家統一的牢固基石

中華文化對於國家統一大勢的形成與發展的意義,首先在於「大一統」價值觀長期以來深入人心,從而使統一成為人們所普遍認同的理想政治秩序。

早在先秦時期,中華民族隨著內部凝聚力的不斷增強,就初步形成了「大一統」觀念。《詩經·小雅·北山》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就表達了這種思想傾向和價值取捨。而戰國時代「九州說」與「五服說」的盛行,則反映出人們的大一統觀念進一步走向成熟。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眾口言九州的情景,反映了九州觀念普遍流行於先秦社會。……九州就是中國,九州的完整代表著中國的完整」(唐曉峰:《「體國經野」:試論中國古代的王朝地理學》,《二十一世紀》2000年8月號)。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這種追求統一的思想趨向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歷史必然性。當時,西周社會創立的禮樂文明遭遇到根本性的沖擊,早期初始形態的「一統」格局趨於瓦解,天下缺乏合法一統的政治秩序,結果導致諸侯爭霸,混戰綿延,因而人們渴望重新實現政治上的統一,建立起合理合法的政治秩序。這一點在當時大多數思想家的學說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雖然他們在追求統一的方式上存有歧見,但天下必須「定於一」則是普遍的共識。譬如,法家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韓非子·揚權》);墨家提倡「尚同」,「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義,是以天下治也」(《墨子·尚同上》);儒家強調「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孟子·梁惠王上》),並憧憬著「四海之內若一家」(《荀子·王制》)的局面。這些思想充分反映了「大一統」觀念已成為人們普遍的精神寄託和政治信仰,並發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的一個重要內容。正是具備著這樣的思想基礎,當統一條件基本具備之時,才會由秦國通過戰爭的手段,橫掃六合,鯨吞六國,使這種政治理想變成了現實,「車同軌,書同文」,建立起多民族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才會有繼秦而起的兩漢大統一,出現漢武帝在「泰山刻石文」中所描繪的那幅國家「大一統」的理想圖畫:「四海之內,莫不為郡縣,四夷八蠻,咸來貢職。與天無極,人民蕃息,天祿永得。」(《後漢書·祭禮志》注引《風俗通》)

作為思想觀念的「大一統」,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涵,並隨著歷史的演進而發展變化。在地理概念上,它是指國土統一,「天無二日,土無二王」(《禮記·坊記》);在政治概念上,它是指全國上下高度一致,聽命於最高統治者,「天下若一」,「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尊天子,一法度」;在時間概念上,它是指長久統一,千秋萬代江山永固,「至尊休德,傳之亡窮,而施之罔極」(《漢書·董仲舒傳》);在民族概念上,它是指「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公羊傳解詁·隱公元年》)。這種以「統一」為理想政治秩序觀念的形成,其根本原因在於人們在現實生活中親身體驗到分裂割據給國家、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所謂「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所謂「白骨蔽於野,千里無雞鳴」(曹操《蒿里行》)等等,都是關於分裂戰亂對社會生產力造成巨大破壞的形象寫照。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統一的政治秩序下,社會生產的發展相對迅速,民眾的生活相對安定,國家的安全相對能得到保證。這無疑是比較理想的局面,可以實現人們嚮往的「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盛況。由此可見,對戰亂的厭惡,對和平的渴望,以及對中央集權的追求,使得統一既是統治者的政治雄心,客觀上也符合廣大普通民眾的意願。

正因為「大一統」的理念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內心深處,成為人們衡量政治有序、天下有道的主要標志,所以自秦漢以降,歷史上雖然統一與分裂交相更替,但總的來說,統一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是不可逆轉的總趨勢;割據分裂的局面雖然不時出現,但它始終無法為人們所認可,始終不能被承認為正常、合理的政治狀態,也始終被中華文化所排拒。即便是在分裂的年代裡,追求統一也始終是各族統治者和廣大民眾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奮斗目標。如魏晉南北朝時期,天下分崩,群雄並立,但各個政權的統治者大都以統一為己任,並以炎黃之後自居:諸葛亮倡導「還定舊都,漢室可興」,前趙劉淵以黃帝之後自居,後趙石勒贊賞劉邦不封六國之後,前秦苻堅渴求「平一六合」等均為明證。它從一個側面說明中華民族寧合不分的願望是多麼頑強而普遍。這種強烈的「統一」意識還反映在人們對「正統」觀的理解上。從政治學的角度看,古代「正統」說的主導傾向就是為「大一統」觀念作歷史哲學層面的論證。所謂「正統」就是指「王者大一統」。正如歐陽修所說:「夫居天下之正,合天下於一,斯正統矣。堯、舜、夏、商、周、秦、漢、唐是也。雖始不得正統,卒能合天下於一」(《居士集》卷十六,《正統論下》)。

千百年來,這種以「統一」為「正統」理念的思想普遍流行,進一步強化了人們認同國家統一的自覺性,成為中華文化培育統一意識、指導統一實踐、完善統一秩序的又一個顯著標志。

中華文化為中國統一大勢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智力資源

在中國統一大勢不斷鞏固和發展的過程中,博大精深、與時俱進的中華文化不但起到了團結各族人民、促進國家統一的重要作用,而且為合理化解統一道路上所遇到的各種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資源。這種作用突出地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中國文化講求「用中適時」、「隨時以行」,要求人們把國家統一視為一個長期復雜的歷史過程。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用中適時、隨時以行是人們認識和處理事物的思想方法論,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正是這種理性精神的集中體現。這種文化理念決定了人們在對待國家統一的問題上,能夠秉持現實客觀的態度,既充分肯定大一統的歷史合理性和必然性,又冷靜看待實現大一統的艱巨性與曲折性。作為統一大略的制定者,尤其要注重統一基本條件的創造與統一有利時機的把握。而其基本原則就是「時不至,不可強生;事不究,不可強成。」(《國語·越語下》)所以,在一些特定的形勢下,要敢於面對暫時分裂的現實,先完成局部的統一,並肯定局部的統一對於最終實現國家統一的必要性,努力為將來的大統一局面的形成創造條件。譬如,在歷史上,戰國七雄爭戰之於秦漢統一、魏蜀吳三國鼎立之於西晉統一、南北朝分治之於隋唐統一、宋遼金對峙之於元明清統一等等,在當時不少政治家、思想家看來,都是走向國家大一統的必要環節,是「分久必合」的重要前提。在這個時候,對於當時的戰略決策者而言,關鍵是如何作好充分的准備,繁榮經濟,改良政治,增強軍力,從而在統一時機成熟之時,運用軍事、政治、經濟等多種手段,順應民心以結束分裂的局面,「宜當時定,以一四海」(《晉書·羊祜傳》)。與此相反,如果昧於時勢,企冀在條件不成熟之時「畢其功於一役」,則必然事與願違,不但無法實現大統一,而且還可能導致更加嚴重的分裂局面。應當指出的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雲雲,絕不是簡單的重復和循環,而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分」是為更高層次意義上的「合」作必要的鋪墊和准備,「合」則是事物發展的必然結果。從中國國家統一的歷史大勢看,秦漢統一的規模勝過宗周的天下一統,隋唐統一的規模超邁秦漢,有清一代的統一規模又遠逾隋唐,這正是國家統一大勢日趨增強的歷史印證。因此,可以這么說,「用中適時、隨時以行」的思想方法論,幾千年來始終維系著人們對大一統的堅定信心,幫助人們克服分裂與統一交替出現所帶來的困惑,推動著國家統一大業在曲折中不斷向前邁進。 第二,中華文化講求「守經用權」、「和而不同」,強調國家的統一是一個富有層次的文化現象,要求人們在國家統一的歷史進程中實現穩步推進。「守經用權」指的是在處理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要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的有機統一,相輔相成;「和而不同」指的是要正確看待事物之間的共同點與差異性的關系,更好地實現「一」與「多」的辯證統一。按照「經權」原則,「大一統」是人們必須嚴格遵循和不懈追求的「大經大法」。因此,建立「大一統」的政治秩序,既是歷代王朝一以貫之的最高政治目標,又對國家的統一與發展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在這種文化思想指導下,人們在堅守「統一」至上原則的同時,要「守經用權」,通權達變,從而為更好地實現「大一統」這一基本目標鋪平道路。而「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文化觀念則為人們追求與完成國家的大一統提供了哲學上的依據。它提醒人們,在國家統一大勢的形成與發展上,既要看到統一的必然性,又要承認統一的差異性。因此,中華文化始終強調,「天下」乃是有中心與邊緣之別的天下,有層次的天下。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就已經充分意識到這一點,「五服制」的提出就是證明。而事實上,在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過程中,不僅擁有廣大的農業區,而且還有廣大的農牧業結合地帶和牧業區,地區差異很大,彼此的矛盾與沖突在所難免。在這樣的背景下,要在全國雷同地推行「大一統」行政管理,顯然不切實際。因此,傳統的「經權」、「和同」思想正好為歷代的統一政治實踐提供了可事操作的方法。這就是要堅持「大一統」之「經」,以建立大一統的政治秩序為目標,全面推行中央集權制、郡縣制,積極經營邊疆,同分裂割據等違背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行為作斗爭。同時,也承認統一的地區差異性、內外層次性,重視區域差別與文化多元。在統一實踐上體現出「通權達變」的理性寬容精神,對不同地區或不同民族採取不同的政策和制度。如形形色色的「羈縻」體制及政策,就既賦予了「四夷」邊疆在「一體」中的角色,體現了大一統的原則,維護了中央的權威;又「適天地之情」,「各適其性」,「地移而事移」,照顧到了不同民族和地區生活方式和經濟文化水平的差異,做到了因時因地因人而治。這種「經權」、「和同」理論,無疑是國家統一的強大粘合劑。

第三,中華文化強調「王者無外」、「夷夏一體」,要求人們把國家統一視作一個民族融合的和諧形態,在實踐中追求各民族文化、經濟、政治和社會的共同進步。中國自古就是多民族的國家。因此,所謂「統一」就不單純是華夏漢族方面的問題,而是漢族與眾多少數民族共同關注與參與的歷史主題。換言之,統一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消除國內各民族之間的畛域,實現民族大融合。中華文化有關民族問題的立場有兩大支柱:一是所謂「夷夏之辨」,鼓吹「用夏變夷」;一是所謂「夷夏一體」、「王者無外」。就前者而言,它承認諸夏與夷狄之間有差別,但這種差別不以種族歸屬為標准,也不以地域遠近為界限,而是以文明進化程度為標准。由於所處位置以及觀察角度的不同,佔主體地位的華夏民族自然認為諸夏代表著文明與先進,夷狄代表著野蠻與落後,歷史的進程當以諸夏為中心,由諸夏的文明改造所謂的夷狄,「以夏變夷」,使夷狄逐漸向先進文明過渡,最終實現大同的理想。當然,對這種諸夏本位觀,國內少數民族不一定完全贊同,漢代時中行說與漢使辯論時亟論匈奴風俗文化之優長,就是證明。就後者言,「王者無外」、「夷夏一體」意味著天下乃是「統一」的天下,「日月所照,舟輿所載」的普天之下、「六合之內」均為「皇帝之土」(《史記·秦始皇本紀》),所以,華夏的天子是全「天下」的天子。按照這個邏輯,國內不同的民族自然可以各處其所,進而走向融合,統一於天子的號令之下。這兩種民族文化觀念從本質上說是一個整體,互為彌補,共同作用於民族融合與國家統一的歷史進程。應該指出的是,「用夏變夷」的深層文化含義,是視夷夏關系為可變的實體,而非不變的頑石,兩者的區分僅僅在於道德、政治方面,而與血緣種族、地域環境無涉,並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韓昌黎文集》卷一,《原道》)。夷狄可以進為中國,中國也可以退為夷狄。這樣便為歷史上少數民族推行漢化,入主中原,在更大范圍內實現民族大融合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至於「王者無外」,則是致力於化解國內不同民族的對立與矛盾,使其認同於「天下」統一的理想。強調華夏與各少數民族的和諧相處,並在時機、條件成熟之後一步步走向融合。這樣,便為歷史上開明的統治者推行「胡漢一家」的進步民族政策,維護大一統格局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唐太宗倡言「天之生人,本無蕃漢之別」(《李衛公問對》卷中);強調「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資治通鑒》卷一九八,太宗貞觀二十一年)。雍正一再主張不得「有華夷中外之分」(《大義覺迷錄》卷一)。中華文化這種增進國內各民族之間的溝通與聯系的價值觀,毫無疑問在促進民族融合、進而鞏固和發展國家統一大業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繼承中華文化寶貴遺產再創中華民族新的輝煌

從中國歷史發展大勢看,追求統一、維護統一始終是中華文化的本質屬性與價值取向。千百年來,中華文化既為國家統一大勢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理論上的指導,也為人們參與這一歷史活動提供了具有實際操作意義的手段與方法。即使在今天看來,它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也是深遠的,貢獻也是巨大的。

首先,它使中國在歷史上長期保持了大統一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中華民族的現代政治版圖,並為中華民族在向近代民族國家發展中培植了政治、民族和文化資源。自夏商周以來,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成就,為秦始皇統一天下,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的政策,建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創造了條件;而自秦漢以降,儒家的「大一統」文化價值觀更是一以貫之,支配和規范著歷代傳統政治實踐,成為傳統政治運作的至上原則和行為方式。正因為如此,歷朝歷代都在不斷地鞏固多民族統一國家這一成果,各少數民族也都以融入到中華一體的民族大家庭為其發展的歸宿,從而使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政治格局不斷地得到鞏固和拓展。換言之,大一統文化觀念的深入人心,漢族與各兄弟民族在碰撞、融合、和諧的基礎上互動互補,共同發展,不斷增強政治與文化的認同感,這對於堅持國家統一大勢的健康發展、增進各民族間的凝聚力、向心力功不可沒。到了近代,中國雖然遭受到西方列強的野蠻侵略,但中華民族始終保持著國土的基本統一,表現出堅不可摧的民族力量,這不能不歸功於以統一為宗旨的中華文化的整合凝聚作用。

其次,它使中國社會的發展保持了長期的歷史連續性,使中華文明成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斷的文明。中國「大一統」的政治體系與文化體系在其形成和發展中,也有一個不斷充實、擴大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大一統」的政治體系不斷成熟,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不斷擴大,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不斷匯聚溝通,由點及面,由內向外,不斷輻射,不斷擴散,如此循環往復,逐漸將舊的邊緣消融為新的中心,中華民族實體就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不斷地得到發展和鞏固。因此,歷史上的匈奴文化、突厥文化、蒙古文化、滿族文化乃至域外的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基督教文化等,雖曾作為與「華夏文化」對立的一極受到排斥,但最終還是在不斷擴大的交流中,在「大一統」的格局中,得到有機的融合,使中華文明不但一直沒有出現斷裂,而且不斷進行更新,不斷增加新的活力。可見,正是中華文化的親和力、創造力與文化主體的自覺意識,使得國家統一大勢浩浩盪盪,不可逆轉,文明承續始終如一。

⑵ 歷史論文是如何找到那麼多參考書目的

如果可以的話……選一門史學寫作什麼的……哪一類很有幫助 小到論文字型大小字專體,大到格式組織。屬比如關鍵字啊摘要之類的
還有啊那個參考文獻那些其實可以翻一翻前人的文章,吸取一點,引用的時候就可以直接用了
我們老師上課的時候,每一個大的問題老師都會列參考文獻
論文選題和材料組織都會好弄一些
所以不一定是作者看的書多哦~

⑶ 歷史類論文的國家核心期刊有哪些

目前我們說的核心一般是指北大核心,和南大核心cssci。前者是北大圖書館編制的核心期內刊名錄,容4年頒布一次,現在是08年版的截止到2012年,據說新的已在制定中以後要3年一次;後者刊物稍少些,兩年審定一次,在學術界的權威性也稍好。 兩者都算核心期刊,如果單 位有明確規定就得聽單位的。
北大0 8版的專門 歷史類期刊包括: 等25種,其他綜合類的也有歷史文章刊發。

————老是提示有不合適的詞,你自己查查吧,輸入北大核心 08版查看就好了

⑷ 有誰知道可以在哪裡看各種優秀的學術論文嗎 比如歷史學

免費: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
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台
其他:中國知網
讀秀
萬維
大學圖書館有歷年的碩士、博士論文

⑸ 一篇歷史論文

首先,您應當了解學術論文的相關寫作知識,所謂「欲工其事,必先利其器」。網上有一篇很詳細地介紹如何寫作與發表論文的文章:http://www.csscipaper.com/how-to-write-papers.html。
其次,網上論文網站多如牛毛,面對這些網站,我們基本上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受限制太多,要麼是收費,要麼是一篇好端端的論文被分成數十頁,相當地破壞了閱讀的心情。
最後,當然,最重要的是,無論哪個領域的學術論文,我們應當參閱那些在該領域的著名學者、教授、研究員寫作的或者已經發表在國內核心期刊上的論文。閱讀他們的文章,一個最大的便利之處就是能跟蹤學術前沿研究成果,何況它們本身就相當於一篇很不錯的學術論文範文。
綜合上述幾點,我要向您推薦「CSSCI學術論文網」(http://www.csscipaper.com/)。我覺得這個網站是我所見過的最好的論文網站,除了完全符合以上幾點想法之外,他們還專門開辟了一個「免費找論文網」(http://freepapers.csscipaper.com/),如果您在網上沒有找到特定論文,您可以去那裡發布尋找論文的文章,他們可以免費為您找到,不論學術論文,還是碩士學位論文或博士學位論文,只要是被中國知網或者萬網收錄了的。
至於歷史方面的論文,cssci學術論文網上有不少這方面的論文,我這里給您稍微列舉一些欄目,剩下的就是您自己去查看啦:
歷史地理
http://www.csscipaper.com/history/
歷史學
http://www.csscipaper.com/history/lishixue/
1、歷史學研究論文
http://www.csscipaper.com/history/hisstudy/
2、歷史學理論論文
http://www.csscipaper.com/history/histheory/
3、歷史學動態論文
http://www.csscipaper.com/history/histrend/
4、歷史學概論論文
http://www.csscipaper.com/history/introction-to-history/
5、歷史學前沿論文
http://www.csscipaper.com/history/frontier-history/
6、古代文明史研究
http://www.csscipaper.com/history/ancient-civilization/

⑹ 請問寫歷史類論文可以到哪裡去查資料

人大復印資料 CNKI 萬方 超星電子圖書 維普期刊

還有 圖書館

⑺ 歷史論文 300字以上 不要網上有的

我自己寫的,不是網上抄的:

怎樣評價重要歷史人物

不少同學在評價重要歷史人物時,往往頭腦一片空白,不知從何處著手,要麼空泛而談,蒼白無力;要麼東拉西扯,不著邊際。如果你掌握了下列評價歷史人物的「三步曲」,相信你在遇到類似問題時,不再是束手無策。
一、弄清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即弄清楚你要評價的人物是屬於哪個階級,代表哪個階級的利益。這是給你評價的人物定下最起碼的基調。你對它的評價必須建立在這個基調上。我們經常接觸到的階級屬性有:奴隸主階級、奴隸階級;地主階級,農民階級;資產階級(有時還要區別大資產階級和中小資產階級)、無產階級等。
二、梳理歷史人物做過的重大事情及這些事產生的影響。這是評價歷史人物的主體部分,一定要靜下心來,慢慢梳理,把歷史人物做過的重大事情或採取過的措施羅列出來進行整理。同樣性質的事情可只選用具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事情,可有可無的小事捨去,對歷史發展未產生影響的事情捨去。然後分別寫出這些事情或措施的影響。
三、多數歷史人物採用「兩點論」,少數人物採用「一點論」進行評價。所謂「兩點論」是指既要指出歷史人物的進步性,也要指出歷史人物的局限性。所謂「一點論」即對歷史人物採取全面否定或全面否定的態度進行評價。歷史上的絕大部分人物都可用「兩點論」來評價(注意區別以肯定為主,還是以否定為主),但也有少數例外的人物,如對希特勒的評價是「一點論」即全面否定的方法;對無產階級階級的代表人物則一般採取全面肯定的評價方法,如對陳毅、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評價。
下面我們通過三個事例(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各一例)來看看如何運用上面提到的「三步曲」來評價歷史人物:
例一、對秦始皇的評價:
1、 看他的階級屬性:地主階級
2、 看他做的事情(措施)及這些事情(措施)的影響
3、 原則:採取「兩點論」
評價: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封建皇帝。他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統一了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的局面,有利於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他建立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統一了全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促進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鞏固了國家的統一;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但秦始皇又是統治殘暴的封建皇帝。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兵役和徭役、嚴酷的刑律,給人民帶來了痛苦和災難;焚書坑儒箝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其殘暴統治最終引起農民起義,導致秦朝滅亡。
例二、對左宗棠的評價:
1、 看他的階級屬性:地主階級
2、 看他做的事及影響:
事情影響
(1)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太平天國運動失敗、是農民起義軍的劊子手
(2)興辦洋務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中國開始了近代化的進程
(3)收復新疆打擊了外國侵略勢力,維護了祖國領土主權,符合國家利益
3、 原則:採取「兩點論」
評價:左宗棠作為封建官僚和湘軍將領,極力維護清王朝統治,嚴厲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是農民起義軍的劊子手;同時他又是洋務派的代表之一,興辦洋務,雖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中國開始了近代化的進程;他率軍收復新疆,打擊了外國侵略勢力,維護了祖國領土主權,符合國家利益。
例三、對拿破崙的評價:
1、 看他的階級屬性:資產階級
2、 看他做的事及影響:

3、原則:採取「兩點論」
評價:拿破崙是法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他對內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鞏固了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進行財政改革,創辦法蘭西銀行,促進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頒布《民法典》等幾部法典,這些法典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法律規范;培養人才,建立公立中學和法蘭西大學,鼓勵科學研究和技術教育,促進了法國教育和科技的發展。他對外進行戰爭,他的早期戰爭,具有正義性和革命性,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把法國大革命精神帶到所到之處,客觀上有利於歐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農民的解放;他的後期戰爭,具有反動性和侵略性,侵犯了歐洲許多國家的主權,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導致他的最後失敗。
總之,評價歷史人物,要把歷史人物置於當時的歷史環境中,看他做了什麼事(措施),這些事(措施)有什麼意義或影響。一般情況下採取「兩點論」進行全面評價。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註:筆者經常在各類期刊報刊上看到有關如何評價歷史人物的文章,但大多理論性很強,中學生很難理解,更難實際運用。本文力圖通過簡單易懂的語言教會學生如何評價歷史人物,並且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⑻ 哭求……在哪裡能看歷史學院導師的論文

把導師們的名字找到,然後在期刊網、萬方資料庫里搜索他們的名字就可以了。

⑼ 怎樣找那些經典但又歷史較久的文章因為不是書籍,又不是最近發布的,可能找起來很麻煩,比如下列論文:

畢業做論文時有專門的網站,做書籍、論文整理參考用的,我看90年代的有,不知道更早以前的有沒有。。這樣的還是到專門的學術網站上找吧。。

閱讀全文

與歷史類論文哪裡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