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如何評價晚清歷史上的改革

如何評價晚清歷史上的改革

發布時間:2021-02-22 10:09:08

1. 如何評價歷史上的改革

政治,經濟,文化,基層組織,民心向背,各階層利益收獲

2. 你認為應該如何正確地評價歷史上的重大改革

對改革進行評價時,我們應該堅持的原則是:
1、我們要把各種改革放在版它所屬的特定歷史環境中去加權以評價。應該首先分析當時的歷史條件、歷史要求,再看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適應或者違背了這一歷史要求,它對社會歷史發展到底起了什麼作用。據此,對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場改革的成敗與否,不能看改革者個人的結局如何,而要看這一改革所產生的積極作用是否得到維持。

3. 如何評價晚清政府的改革

資本主義
官僚資本主義
體質與經濟發展不融洽的改革
但是卻發展了生產力,在短時間內改變了當時經濟格局,為抗戰打下了物質基礎

4. 如何看待清朝後期改革

清朝後期的改革屬於改良式的,而且前期也比較成功,如果沒有戊戌變法這種比較激進的版改革,應該可以逐權漸過渡到君主立憲制的社會,只要熬過慈禧這一關,光緒和其他大臣實際上是相當認同君主立憲制的,而且在二次鴉片戰爭之後,一直到後面的八國聯軍進北京之間,清朝的改革是卓有成效的,如果不是慈禧在位,改成光緒或者其他皇帝直接主持大局,那麼未必會失敗。一次和二次鴉片戰爭賠款看似巨大,但實際上當時的中國貿易順差極大,幾乎不進口什麼東西,那些銀兩很多都迴流了,政府並不缺錢,而且當時建立的准工業化工廠已經初具規模,士兵的標准武器都已經是仿國外的步槍了。而從時間上來講,從二次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進京,將近40年的時間,能夠把一個純農業國家改造成一個局部准工業化的國家,已經相當難得了。如果沒有當時的開眼看世界,現在說不定已經四分五裂了。
當然了以上屬於我個人感覺,如果按照歷史書的說法,那麼1920年以前的任何一次改革,都是失敗的,意義都不大,都是不積極的,都是保守的。

5. 如何評價晚清歷史上的改革

其實都算不了什麼改革!只是帝黨與後黨的權利之爭!!

6. 怎樣評價清末改良和改革兩種主張

當時的熱血青年一般會選擇激進式革命 但真正了解中國的有識之士會選擇漸進式回改良
中華民族百答年來的風風雨雨 早已印證了梁任公的觀點 革命雖然能改朝換代 但社會的轉變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革命更多的是帶來長時間的社會混亂和民不聊生 最終還是會歸於革命前的專.制體制 革命者到頭來成了被革命者 想想20世紀前半葉的軍閥混戰 還有民國38年以來的政治恐.怖
改良的價值在歷史的長河中越發光亮 改良在當時絕對可行的 清政府開始預備立憲 各地議院紛紛建立 並切實起到監督作用 其地位遠非今日兩.會所能比 無奈革命派煽.動起熱血青年的激情 老成謀國者被斥為保皇反動派 君主立憲慘遭抹黑 中國國運自此急轉直下 直至21世紀仍然排斥世界普世價值 實為民族之恥 還好對岸及時醒悟 為中華文明存下一絲顏面
匿了

7. 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上的改革

1、一分為二
2、實事求是
3、以當時歷史環境下評價

8. 如何評價中國向現代社會過渡評價清末三次改革

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洋務新政、戊戌變法和清新政作為近代史上三次改革事件依次出現。從三次新的主要內容來看,它們均涉及經濟、政治、文化教育、軍事四個方面的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的早期現代化,並且都是在重要的對外民族戰爭出現以後,這是三次新政的共性所在。但是,這三次新政在其名自發生是的歷史動因,在推行過程中的主觀目的與客觀效果,新政發動者與所處的時代中心等方面都是顯示出不現的特點,對此進行一些比較研究,有助於廓清各自的特質。
1、 關於三次新政發生的歷史動因
從三次新政發生的歷史背景來看,它們都是在重要的對外民族戰爭失敗之後,為應付變局,調整清朝統治的運行機制而相繼出台的,然而,就其名自發生的動因來看,有著明顯的區別。
洋務新政是在第二次的鴉片戰爭之後出現的,此時的清政府仍然面臨著太平天國的軍事壓力,因此,清朝流治者是把太平天國視為「心腹之患「,把外國列強看作「肢體之患」對待的。洋務新政的興起有對內鎮壓太平天國和對外抵禦外侮的雙重動因。即「託名學制的剿賊」,表現出洋務新政啟動時的兩個目的。1860年曾國藩首倡洋務之說的奏摺名為《復陳洋人助剿及采米運津折》,表明借師助剿是清朝統治者優先考慮的,同時曾國藩還提出將來師夷的造炮製船,尤可期永遠之利「的主張。到1864年太平天國的運動失敗後,洋務新政把「自強」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上。
戊戌變法新生政發生在甲午戰爭以後民族危機加深、瓜分狂潮加劇之際,維新派以愛國相砥礪,以救亡為己任,力倡變法維新,並試圖通過光緒帝進行自上而下的變法一扭轉國家衰落的局面。由於日本逼簽《馬關條約》,於是有「公車上書」的發動和「拒和、迂都、變法」。主張的提出,維新變法作為一場運動因此興起;由於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特別是德國佔領膠州灣事件,使康有為心懷腹東之恥」寫下《上清帝第王書》,痛陳「瓜分豆剖」的嚴重危局;也由於光緒皇帝不願做亡國君並想有所作為,便在維新的運動高漲之際頒布了「明定國是」詔書,內稱:「今日時局如此,國際如此……強弱相形,貧富懸殊,豈真能制撻以撻堅甲利兵乎?」可見,就連光緒皇帝對以往事洋務新政著意講求船堅炮利也不信任了,他的變法圖強的願望非常強烈。
清末新政於1901年1月拉開帷幕時,八國聯軍已侵佔北京五個多月,此時清政府正忙於同列強談判議和,圍繞著該年9月才訂立的《辛丑條約》就懲辦「禍首及賠款等問題討價還價,因此在推行變法新政的渝令中未見換救民族危機的內容是很自然的。該渝稱:」世有萬祀不易之常經,無一成不變之治法」,「今者恭承慈令,一意振興,嚴祛新舊之名,渾融中外之跡,」「舉凡朝章國故,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政財政,當因當革,當省當並……名舉所知,各抒所見。」看來清末新政盡管出現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之後,但它興起的原因不是要解決民族危機問題,而是在「嚴祛新舊名」的前提下尋找改革弊政之方。而且當這個推行變法新政的渝令發布僅16天之後,清廷就因「各國和議十二條大綱已允准」而下了「罪已詔」,表示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並剴切申渝應當「固邦交、保疆土、舉賢才、開言路。」這後一句12個字反映的恰是汲末新政出台的原因。
2、 關於三次新政推行過程中的主觀目的與客觀效果
從三次新政各自演進的過程來看,它們都涉及經濟、政治、文化教育、軍事等內容的改革,並且有不少內容是前後固襲,不斷深化的。但是,它們在主觀目的與客觀效果上也有不同之處。
洋務之新政的主觀目的是「自強」與「求富」,從軍事工業到民族企業的創辦是這個方面的最好體現,洋務派的「自強」觀和「求富」觀始終沒有沖破「中體西用」的藩籬,盡量以「西用」來引西學有助於擺脫頑固派的阻撓,也限制了洋務新政的深化與發展。因此,維新派說洋務派只是「襲其皮毛」,只是「變事」,而不是「變法」,這是有一定道理的。洋務新政的推行,啟動了中國的早期現代化,並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但它未能使中國真正走上富強之途。
戊戊新政不但把變法與救亡聯合起來,不僅是要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而且它的出台確實逐步仿行日本明治維新為改革的目的。光緒皇帝所頒布的新政渝令,基本上採納了康有為等維新派人士條陳中的建議。康有為向光緒皇帝陳請應取法日本明治維新,以「雷霆霹靂之氣,」「成造天立地之歷」,促成「革舊維新」的局面。後來梁啟超在辯駁有人把我戊戊新政為「急激」之說時說:「試問解有此急激者,而日本能維新乎?」由於戊戊新政能動到守舊勢力的根本利益,因此盡管有一道道新政渝令從紫禁城發出,卻大都成為一紙空文,而且守舊勢力很快使集中起來,通過戊戊政變把新政打翻在地。這樣,戊戊新政保留的成果除了京師大學堂外,就都被廢除了。
清末新政強國的是「蓋不易者三綱五常,昭然如月星之照世。而可度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駭。」因此,「以四書五經,綱常大義為主,以歷代史鑒及中外政治藝學為輔」是清末新政推行,許多改革措施的結果卻與清朝統治者的主觀願望背道而馳。新式學堂的創辦和留學生的培養,出現的是新式的知識分子群體;設廠開礦的實業熱潮,增添了階級的力量,立憲運動和換回權利運動彼此互應;清政府希望預備立憲能夠使「皇位永固」, 「人亂少得,」進行了一系列的政革並有一室的實際成效,但清政府缺乏立憲誠意不但使立憲派感到失望,而且又促成革命風潮的高漲。清末新政的改革力度頗大,而且成績也頗顯著,隨著改革過深入,已突破了其出台之時只是「如琴瑟之改弦」的初衷,僅廢止科舉制度一項,就使向被劫持奉為入侄至寶的「四書」、「五經」處於尷尬的境地。
3、關於三次新政的發動者與所處的時代中心問題
從時代中心的視角進行考察,有助於對歷史事件的宣傳和總體的評價。
洋務運動興起之時,雖有鴉片戰爭時期眼看世界的舉動和「師夷長技以制夷」主張的想法,有太平天國政權後期《資政新篇》的頒布,但直到19世紀60年代並沒有新的階級的力量足以在政治舞台上發揮作用。這樣作為地主階級中的開明人士,洋務派「自強」與「求富」的主張與實踐,洋務新政的推行,有著它的積極意義。
戊戊新政是在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與資產階級力量不斷壯大情況下出現的。甲午戰爭的結束表明了洋務運動的不成功,代之而起的維新運動成為時代的中心,從這個意義上說明洋務運動失敗了。維新運動的倡導者是資產階級維新派,他們主動與帝黨官員聯系並爭取和鼓動光緒皇帝厲行變法維新,其影響是深遠的。
清末新政推行的十年,也正是辛亥革命的前十年間。清朝統治集團試圖通過推行新政來挽救和維護其自身的統治地位,在客觀上都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的進程。對於清政府的改革是應當肯定的。但就清政府在20世紀初面臨著革命風潮迭起和人心向背的情況下仍然以皇朝自身的利益來確定改革的力度來說,清末新政缺乏能夠實現真正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階級基礎和政治力量。而辛亥革命則是以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和資產階級力量為基礎。以三民主義為政治綱領,通過十餘年的宣傳和發動,終於有武昌起義和全國的響應,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結束了兩千餘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因此清末新政讓位於辛亥革命成為歷史的必然.
洋務運動、戊戊運動和清末新政稱作晚清的三次社會變革運動,一般認為三次變革時間先後相繼,范圍逐步擴大,程度不斷加深,在三次變革的推動下,中國的現代化從逐步產生到逐步擴大以至全面鋪開。

9. 晚清政府有哪三次新政背景、目的、結果哪些領域三次有何異同晚清近代化有何特點如何評價它的行

⑴.三次新政:洋務新政(同光新政)、戊戌新政、清末新政。
⑵.背景、目的、結果:
①.洋務新政: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為了學習西方技術,維護清朝統治,推行洋務新政;由於列強的控制,清政府的腐敗,洋務新政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
②.戊戌新政:甲午戰爭後,民族危機加深,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在維新派的推動下,光緒帝為維護清朝統治,實行戊戌新政;由於觸動了頑固派的利益,由於光緒帝沒有實權,在頑固派破壞鎮壓下失敗;
③.清末新政:《辛丑條約》簽訂後,民族危機加劇,國內革命運動興起;為了緩和階級矛盾,阻止革命形勢發展,清政府實行新政;由於新政增加捐稅,激化了矛盾,沒有使清政府擺脫內外困境;
⑶.涉及領域:
①.經濟領域:洋務新政舉辦新式企業;戊戌新政保護農工商業發展;清末新政獎勵實業;
②.政治領域:洋務新政設立總理衙門;戊戌新政對舊制度進行不少改革;清末新政裁撤軍機處,設立內閣;
③.軍事領域:洋務新政創辦軍事工業、近代海軍;戊戌新政實行徵兵制;清末新政編練新軍;
④.文教領域:洋務新政創辦新式學堂;戊戌新政創辦京師大學堂,設立中小學堂;清末新政派遣留學生等;
⑷.三次新政的相同點:
都是在民族危機加深的背景下發生的;涉及經濟、軍事、文教、等領域;都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結果都歸於失敗;對中國近代化進程都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⑸.不同點:
①.發生時代不同:
②.倡導者代表的階級屬性不盡相同:洋務新政、清末新政的主持者是地主階級,未跳出「中體西用」圈子,根本上維護封建統治;戊戌新政的實際倡導者是民族資產階級,試圖通過社會內部變革,發展資本主義,實現富強獨立;
③.性質、影響不盡相同:洋務新政、戊戌新政是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戊戌新政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洋務新政是中國近代化的起步;戊戌新政有利於中國近代思想啟蒙;清末新政激化了階級矛盾,促使革命形勢發展;
⑹.從三次新政看晚清近代化的特點:
缺乏主動性,是被迫的;行動是遲緩的;
⑺.晚清近代化行動的評價:
①.晚清政府的近代化行動最終都以失敗告終,這是由其在保護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進行改革決定的;
②.盡管其目的都是為了克服危機,鞏固統治,但客觀上有利於中國的近代化;)

10. 如何評價晚清歷史上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改革

洋務運動:性質
洋務運動是一場由失敗的封建大地主統治階級領導的自救運動。美國漢學家芮瑪麗這樣評價這一階段的「自強」運動:「不但一個王朝,而且一個文明看來已經崩潰了,但由於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一些傑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們終於死裡求生,再延續了六十年。」
積極作用和意義
19世紀6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出現了暫時的「中外修好」的和局,清政府統治集團內的一些開明人士為了維護清政府的封建統治,而採取了一系列「自強」「求富」的措施,雖然其目的是為了擺脫「內憂外患」維護封建統治,但這一運動是符合歷史潮流的。並且在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促使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促進了中國教育的近代化和國防的近代化。
其意義表現在:
1、洋務運動推動了近代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促使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2、洋務派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
3、洋務運動打開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
4、洋務運動促使了國防的近代化。

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作為近代中國是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具有進步意義。雖然被慈禧太後扼殺了,但也為13年之後爆發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礎。
一、推動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慈禧太後帶著光緒逃到西安,這給慈禧以慘痛教訓。簽訂《辛丑和約》後,慈禧太後下令實行新政,其內容有編練新軍;廢科舉,建學堂;獎勵民辦工廠;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預備立憲;成立咨政院、咨議局等。其中有些改策已經超出了當年維新變法的內容。
二、激起了民眾對滿清政府的憤恨,推動知識分子由維新向革命轉化。戊戌政變失敗後,支持孫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對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識分子轉變為革命黨人。
三、推動了中國的思想解放運動。
(1)變法理論更加深入人心。人們普遍認為,不變沒有出路,變是古今通理,中國還應該大變、全變。
(2)民主思想進一步傳播。維新派只敢講「民權」,承認人民有參與管理政治的權利,但是不敢講「民主」,不肯承認人民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戊戌維新之後,民主思潮就充分發展起來了。
(3)激起了新一輪向西方尋求救國真理的熱潮。戊戌維新失敗後,更多的年輕人出國留學,更多的西方學說被譯介到中國,中國的思想界更為活躍。
四、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前奏。戊戌維新後,新式文化事業勃興,國內出現辦學熱,創辦新式報刊熱,出版新書熱。戊戌時期,維新派為了對人民進行「啟蒙」,曾提倡白話文和「小說界革命」。維新運動失敗後,白話報刊更多出現,白話文得到更多提倡。除「小說界革命」外,維新派繼續倡導「詩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學革命」。

閱讀全文

與如何評價晚清歷史上的改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