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屈原投江後,當時是否找到了他的屍體
沒有找到。
屈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愛國詩人,同時也是一名優秀的政治家。在受到器回重期間,答他積極展示自己的政治才華,聯齊抗秦,讓楚國有一段時期在六國之中很強大。然而,他的優秀卻遭到上官大夫以及其他奸臣的嫉妒,屈原屢屢受到排擠,楚懷王聽信讒言不再信任屈原。
之後,齊楚聯盟被瓦解,屈原看著自己親手建立起來的聯盟被瓦解,非常傷心,哀嘆楚國的興旺是不長久的。楚懷王死後,楚襄王繼位,仍然不重用屈原,在小人的進讒之後,楚襄王把屈原流放至江南。
公園前278年,秦將白起伐楚,並攻破了楚國國都。
五月五日,屈原披頭散發地來到汨羅江北,鬱郁寡歡,身形憔悴不堪。一位漁夫認出了眼前的男子就是三閭大夫屈原,就問他為什麼在這里。屈原告訴漁夫自己被放逐在這里。漁夫開導他,既然世界都是渾濁的,你就隨波逐流,只要自己內心深處保留高貴品質就好了。
屈原絕望地說:「我怎麼能讓我高貴的心靈蒙受污塵呢。我寧願葬身魚腹。」於是,他將自己投身汨羅江中,以身殉國。老百姓為了紀念他,就把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位端午節。
② 開國皇帝死後都葬在那裡
文/格瓦拉同志
本文為作者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為大一統王朝的開國之君,他們的發跡歷程、生前功績固然引世人矚目,就連去世後的葬所也受後人的關注。那麼,這些開國皇帝的陵墓都在哪裡?保護現狀又如何呢?
1.秦始皇
秦始皇死後,葬於今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規制巨大、窮極華麗,史稱其「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見《史記》)
然而從項羽開始,直到民國初年,秦始皇陵屢次被盜掘,破損嚴重。今日的秦始皇陵分陵園區和從葬區兩部分,佔地近8000平米。陵墓近似方形,頂部平坦,腰略呈階梯形,四周陪葬墓分布眾多。
2.西漢高祖
漢高祖死後,葬於長陵,在今陝西省咸陽市窯店鎮三義村北,為高祖與呂後的合葬墓。長陵規制宏大、機關重重,據東漢人衛宏所著《漢舊儀》載:「內梓棺、柏黃腸題湊,以次百官藏畢,其設四通羨門,容六車六馬,皆藏之。四方外涉,東石外方立,先閉劍戶,戶設夜龍、莫邪劍,伏駑,設伏火。」
新莽滅亡後,赤眉軍攻入長安,長陵被發掘,損毀極為嚴重。現存長陵遺址呈覆斗形,殘高33米。墓冢的底部東西寬153米、南北長135米,頂部東西寬55米,南北長35米,大體上與史籍所載相差無幾。
3.東漢光武帝
光武帝死後葬於原陵,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北20公里處的孟津縣白鶴鎮,俗稱「漢陵」。關於原陵的規模,據唐章懷太子李賢所著《後漢書注》載,「光武原陵,山方三百二十三步,高六丈六尺。垣四齣司馬門。寢殿、鍾?皆在周垣內。堤封田十二頃五十七畝八十五步。」
今天的原陵,陵園呈長方形,總佔地面積約6.6萬平方米。墓冢位於陵園正中,為夯土丘狀,高約18米,周長約490米。
4.西晉武帝
晉武帝死後葬於峻陽陵,在今河南省偃師縣蔡庄北,為武帝及後妃合葬墓群。共有大墓23座,其中規制最宏大的,便是武帝墓冢。關於峻陽陵最初的規制及內部結構,暫時無法找到史料記載。
公元311年,匈奴人建立的前漢攻佔洛陽,西晉皇族的陵墓全部被發掘,其中就包括峻陽陵。今日的殘冢依存,但地表已無封土,也無任何陵園痕跡,異常荒涼。
5.隋文帝
隋文帝死後葬於泰陵,位於今陝西省楊陵區五泉鎮王上村,為文帝與獨孤皇後的合葬墓。文帝夫婦崇尚節儉,所以陵墓規制較之前歷代帝陵為小,隨葬物品似乎也不多。據當地鄉民傳說,泰陵無寶可盜,歷代軍閥土匪至此尋寶,皆未有收獲。
今日的泰陵,殘存的陵墓佔地總面積為4.9萬平方米,陵冢高27.4米,呈覆斗形。陵區周圍環境蕭索,讓人頗有悲涼之感。
6.唐高祖
唐高祖死後葬於獻陵,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三原縣徐木鄉永合村,依東漢光武帝原陵的規格修築。因唐初經濟現狀不佳,所以獻陵規制不大,就連石刻的工藝也比較粗糙簡單。
獻陵座北朝南,呈覆斗型,以封土為陵,長約150米、寬約120米、高約20米。陵園的周圍分布有67座陪葬墓,墓主均為唐初後妃、皇族、功臣、貴戚,狀如眾星棒月,將獻陵襯托得十分壯觀。
7.成吉思汗
從成吉思汗開始,凡蒙元大汗、皇帝死後必葬於起輦谷。起輦谷為蒙古高原某處的山谷名,其具體位置無人知曉,到今天仍是未解之謎。有近代蒙古史學家考證,其地或在蒙古國肯特省曾克爾滿達勒一帶。
在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建有成吉思汗陵,但實際上只是他的衣冠冢。史載成吉思汗死後,在鄂爾多斯建八白宮,即八座白色的氈帳,以充供奉祭祀之地。
8.明太祖
明太祖死後葬於孝陵,位於今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為明太祖與馬皇後合葬墓。孝陵始建於1381年,直到1405年才全部建成,歷時25年,先後調用軍工10萬人,規模極為浩大。
孝陵佔地面積達170餘萬平方米,沿襲唐宋帝陵「依山為陵」舊制,又創方墳為圜丘新制,可謂獨出心裁。太平軍禍亂江南之時,孝陵毀於戰火,戰後由清廷進行粗略重修,難以再現舊日規模。
9.清太祖
清太祖死後葬於福陵,在今遼寧省沈陽市東郊東嶺公園內,為清太祖與皇後葉赫那拉氏的陵寢,最初稱「先汗陵」或「太祖陵」。福陵規模宏大、布局嚴謹,總面積約19萬平方米,形制為外城內郭,由前院、方城和寶城三部分構成。
福陵自建成後一直保存完好,1929年被辟為東陵公園,1963年成為省級重點文保單位,1988年升級為國家重點文保單位,2004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目。
③ 屈原故事歷史典故
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的改革,楚國的內外政策也發生了變化。
楚國的大夫屈原屢次三番勸楚懷王聯合齊國共同抗秦,可是楚懷王專聽接受秦國張儀賄(huì)賂(lù)過的靳尚和公子蘭這一夥人的話,受秦王的騙,到秦國去,被扣押在咸陽,公元前296年死在秦國。太子橫立為國君,就是楚頃襄王。他反倒重用靳尚、公子蘭這批一味向秦國遷就讓步、割地求和的人。屈原擔心楚國要亡在這批人手裡,心裡非常苦悶。他不斷地勸楚頃襄王遠離小人,收羅人才,鼓勵將士,操練兵馬,為國家爭氣,替先王報仇。靳尚、公子蘭就怕楚頃襄王反抗秦國,自己不能過好日子。他們把屈原看作眼中釘,非拔去不可。他們勾搭起來在楚頃襄王跟前說屈原的壞話。楚頃襄王大怒,就把屈原革了職,放逐到湘南(今湖南洞庭湖一帶)去。
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志向,一肚子的富國強兵的打算,反倒給排擠出去,他簡直要氣瘋了。他不想吃,不想喝,憋著一肚子憂憤沒處去說。他在洞庭湖邊、汨(mì)羅江(在今湖南東北部)上,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歌。他面容憔悴,披頭散發,骨瘦如柴。
有個漁父勸他:「你何必這樣呢?楚國人哪一個不知道你是忠臣!你為什麼不跟世人一樣呢?」
屈原說:「國王他們是糊塗人,只有我清醒啊!我傷心的不是自己的遭遇,楚國弄到這個樣兒,我心裡像刀割一般。我怎麼能夠眼看著國家的危險不管呢!只要能救楚國,就是叫我死一萬次我也願意。如今,大王把我放逐到荒山野地,國家大事我沒法兒管,我的主張沒處去說,我大聲呼喊君王,君王也聽不到。我痛苦得真要瘋了。」
屈原在流放中,抱著這樣的想法,經常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歷史故事)。他看到恨秦國搶楚國的土地的人民,他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種地,還是經常受凍挨餓,生病沒錢醫,死了沒錢葬,遇到天災人禍,就弄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這種悲慘的景象,更加深了屈原的痛苦。他一直喜歡把他的歌寫下來,這會兒寫得更多了。《離騷》這首有名的長長的詩歌,就是他在這個時期寫成的。
日子過得挺快,十幾年過去了,屈原還沒有得到楚王召他回去的消息。他憂慮國家的前途,日里夢里,老想回楚國的國都郢都。他想借山川景物來排解他的愛國憂愁,結果反而更加傷心。楚國的政治這么腐敗,秀麗的河山逐漸被秦國搶去,楚國太危險了。
屈原想立刻回郢都去,再勸楚王,事實上已不太可能。有人對他說:「你何必留在楚國受這份罪呢!」屈原說:「我怎能扔了家鄉、扔了父母之邦啊!鳥飛倦了,想回到自己的老枝上去歇息啊;狐狸死了,頭還向著土山啊!救國的道路漫長漫長啊,我不能離開楚國,我要上下尋找救國之路啊!」
壞人掌權,楚國的大難終於臨頭了。公元前278年,秦國派大將白起攻打楚國,打下了楚國的國都。屈原聽到這個消息,傷心得放聲大哭。這時,他已經是六十二歲的老人了。他知道楚國已經沒有希望了,可不願意眼看楚國被毀,自己的土地、人民落在敵人手裡,他要和楚國同存亡,就在五月初五那一天,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到汨羅江里,以身殉國了。
漁民和附近的莊稼人趕緊劃著小船去救屈原。可是汪洋大水,哪兒有屈原的影子呢?他們劃著船在江面上祭祀他,把竹筒子里的米飯撒在水裡獻給他。他們為他招魂:「屈大夫,你回來啊!」後來,人們把五月初五屈原投江的這一天稱為端午節,也叫端陽節,把盛著米飯的竹筒子改成粽子,把小船改為龍船在江面上競賽,用這樣的儀式來紀念屈原。再後來,逐漸就變成全中國的一種風俗了。
楚國的屈原死了,趙國呢?趙主父死後,趙惠文王拜他的弟弟趙勝為相國,封為平原君。平原君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結交天下各種人物,把他們收留到門下供養著。這種收養門客的做法,當時成了風氣。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都像平原君那樣收養著門客。他們每家都有幾千名門客。連秦昭襄王聽說平原君收養門客,都想跟他結交呢。
望採納 !謝謝
④ 歷史上有許多偉人,為什麼只有屈原死了才放假悼念
歷史上也有很多總理,可聯合國也只給周總理降了半旗。節日紀念的是一種回精神,人們把這種答精神叫做「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他開創了「楚辭」這種文體,在中國的精神文化中留下燦爛的一筆,至今《離騷》《九章》為人們所傳誦。他本人精忠報國,卻含恨而死。屈原被放逐後,在和漁父的一次對話中,漁父勸他「與世推移」,不要「深思高舉」,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寧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塵埃。在漁父看來,處世不必過於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沉浮。至於「深思高舉」,落得個被放逐,則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漁父的談話,表現出了兩種處世哲學。 而他最膾炙人口的一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激勵著後來的一代代莘莘學子。
⑤ 朱元璋死後埋葬在哪裡
太祖朱元璋死後埋復葬制在南京鍾山腳下,稱孝陵;景帝朱祁鈺,因英宗復辟遇害,初以王禮葬北京西郊金山,成化年間恢復帝號,又將王墳稍擴其制,改為帝陵,世稱景泰帝陵。其餘的13位皇帝均葬於北京昌平縣境的天壽山一帶,通稱明十三陵。
⑥ 為什麼屈原死後名垂千古
因為屈原在當地抄的老百姓的襲愛戴,經過當地老百姓把屈原的神化,使得屈原的地位很高,再加上歷代統治者為了更好地統治老百姓,所以大力提倡屈原的忠君愛國的思想。屈原為國跳江的行為符合儒家的思想,而歷代統治者又是利用儒家思想教育天下人民,所以屈原才會在千百年的時間里受到人民紀念...
⑦ 屈原墓地在哪裡
關於屈原自沉地,一般都認為乃長沙汩羅。《水經》雲:汨水亦謂之羅水,汨水又西經羅縣北,汨水又西經玉笥山。注曰:本羅子國也。故在襄陽宜城縣西,楚文王移之於此。秦立長沙郡,因以為縣。《湘水注》謂:汨水又西為屈潭,即汨羅淵也。屈原懷沙自沉於此,故淵潭以屈為名。
東漢王逸說得更為明白:屈原是效彭咸沉身於淵。彭咸者,乃顓頊的後世子孫,楚人的祖伯,是個胸懷大志、剛正不阿、不從流俗,而遭遇與屈原有所相似的人,這使屈原對他懷有更深一層的感情,並在作品中屢屢提及,如願依彭咸之遺則、吾將從彭咸之所居等。彭咸既投汨羅,屈原必當從之。但有學者指出,王逸之說不可信,自宋代朱熹起就已存疑。說屈原投汨羅而死,本賈誼所雲,顯系賈生假地同名有感而吊之,故司馬遷亦沿其說而後傳。今查羅子國,即荊山地區古國的地名,熊姓,楚文王時曾南遷今湖北枝江縣,後又南遷至今湖南的汨羅,秦立長沙郡,羅為縣。考查羅,發現還有一處古地名。
《姓名急就篇》雲:羅氏顓頊後,封於羅,子孫國以為氏。春秋時稱房渚,一名防渚,後改為房州,即今湖北房縣,為楚祖先生息之地。屈原所雲終古故居、返故鄉、必首丘即此之謂也。人將死仍不忘其宗祖,且必行其祖先之程而逝,這正是屈原臨終之前的悲切之言,即他將赴古羅水而死。
可見,屈原從漢北放逐到江夏,很可能又從江夏回到了羅的滄浪之淵,湖北房縣的江湘之淵,祖先顓頊於羅的故地,故屈原回故地而死與理甚合。 至於屈原真墓何在,有一種傳統的說法認為湖南汨羅縣玉笥山上屈子祠西側一華里的烏龜山戰國墓乃是屈原真墓。但也有人否認此說,認為屈原墓在汨羅山。在京廣鐵路汨羅車站以北約五里左右的淚羅江對岸,有一片連綿趄伏的丘陵,名叫汨羅山,山上有屈原墓。明《一統志》載:屈原墓在汨羅山上,汨羅山即今烈女嶺,在汨水東北。後人將此山稱烈女嶺。清《一統志》亦載:屈原墓在汨羅山。聯系唐杜佑《通典》中羅江有屈原家的說法與明清《一統志》的記載是一致的。
考古發現還證實,汨羅山是楚人與羅子國人共同的墓地,羅子國與楚國同宗,屈原是楚國人。屈原死後,人們將他的遺體埋葬在與其同宗的羅於國故土淚羅山上,是有其必然性的。奇怪的是,當時屈原墓競沒有古墓碑,據析這是因為先秦時代沒有樹碑以志墓主的習俗。直至東漢,才有此俗。更令人感到驚奇的是,屈原墓共有12座,大小幾乎相等,都是高五六米,底盤約八米,四周環植扁柏、青松。
墓前均立一石碑,上面刻著故楚三閭大夫之墓,何家為真,無法辨別,這就是所謂的屈原十二疑冢。 十二疑冢的由來民間有各種傳說。其一是說屈原懷沙自沉於汨羅江後不幸被魚鱉嚙食了一邊頭面,屈原的姐姐便用黃金鑄了半個假頭鑲嵌安葬,為防盜棺,才築起了12座大小相等的疑冢,以亂人耳目。其二是說屈原懷沙自沉後,在楚國老百姓中引起了巨大震動,人們不僅以劃龍舟、吃粽子等方式來悼念屈原,並且狠狠打擊侵入楚國的秦軍,立下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誓言。秦軍對此十分害怕,認為是屈原的忠魂不散,非要掘墓毀屍不可。
人們為了保護屈原的遺體,於是又築了11個假墳,用來迷惑秦軍。其實,屈原墓的墓碑,樹於唐以前很久,後逐漸泯沒。加之這一帶方圓四華里內,大型封土堆很多,於是便漸漸派生出十二疑冢的傳說。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人們又選了11個高大的封土堆,逐一刊碑立石,文為三閭大夫之墓,憑添混亂。有人以為,墓雖多,屈原的墓必在這12座中是無疑的。事實果真如此嗎?看來,要揭開屈原自沉地點和墓地之謎,尚需進一步的考證和查實。
⑧ 屈原死後為什麼人們要把飯團包上竹葉還要賽龍。屈原死後誰埋葬呢
屈原是在農歷五月初五這天投的汨羅江,人們怕他的遺體被水裡的魚蝦吃了,所以把飯團扔到水裡喂魚蝦,他的遺體永遠留在汨羅江里了
⑨ 屈原死後有人到江邊把他的屍體抬上來下葬
沒有
因為沒找到 所以人們把米包起來扔到江里,防止魚吃屈原的屍體
然後變成粽子了。
劃龍舟應該就是人們劃船尋找屈原然後演變的吧
⑩ 屈原的屍體最後是否找到了
民間一隻相信屈原屍體沒有打撈上來,正是人們擔心水裡的魚會吃他的身體,才有了現在五月初五劃龍舟,在汨羅江投放粽子的習俗.
但是!!
在學術界有另一種說法:
湖北荊門郭店一號楚墓的墓主是屈原,他的屍體在投江後被打撈了上來.並且墓冢保存完好.
從湖北荊門郭店一號楚墓墓葬形制和器物特徵判斷,此墓具有戰國中期偏晚的特點,挖掘報告估計其下葬年代的下限在公元前3世紀初,這正符合屈原生活的時代。屈原應生於前352年(己巳,攝提格,太歲在寅)正月(孟陬)二十七日(庚寅),卒於前281年(庚辰)五月初五日,享年71歲。墓中的鳩杖,表示墓主去世時已有70歲以上的年齡。
此墓南距楚故都郢(紀南城)約9公里,位於楚貴族墓地。按《周禮》,墓主當屬「士」一級,所用葬具亦與先秦典籍相合,挖掘報告推斷墓主當屬有田祿之士,亦即上士;墓中出土了大批竹書,反映了墓主生前的職業和特殊地位。屈原正是楚國的低級貴族,在楚懷王時出任左徒、三閭大夫和太子師。墓中有楚懷王所賜「龍首玉帶鉤」和太子所賜「東宮之杯」。至於《孟子》中的陳良(郭沫若推測屈原是其弟子),雖為「楚產也」,卻不是貴族出身,故不可能葬入貴族墓地。
據挖掘報告,墓主遺骨仰身直肢,兩手交置於腹部,雙腿分開。這很像是墓主抱石投水而淹死後,被打撈上來,因屍體僵硬未能復原的姿勢。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正是懷抱石頭,投汨羅江自沉而死。他在死前不久寫的《哀郢》,有「狐死必首丘」的句子,可能這時已有了自己「從彭咸之所居」投水而死後、歸葬於郢都附近楚貴族墓地的安排。至於下葬的時間,則應在前281年五月初五日屈原去世後不久,當然要早於前278年秦將白起破郢。
墓中竹書的內容對於屈原作品思想有重要影響。這批竹書應來自齊國稷下,為稷下的幾位楚人專業抄手所抄寫。作為稷下思孟學派的教材,其中各篇章多為節選,故均不寫篇題。除《老子》三種節選本以外,其餘乃子思後學與稷下思孟學派所作。據史籍記載,屈原於前311年為聯齊抗秦出使齊國,看來這批竹書便是由他從齊國稷下帶回楚國的。
據《離騷》所雲,屈原降生的日子是太歲在寅之年的正月庚寅日。郭沫若先生推算是前340年(辛巳,太歲在寅)正月初七日(庚寅)。這晚了12年的一個周期。
屈原在投水前半年左右寫的《涉江》中,自稱「年既老」。在先秦、兩漢的典籍中,普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