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果要客觀評價蔣介石,他的歷史地位應該是功過參半還是過大於功
蔣介石在統治中國期間的確做出了很多貢獻,但重大貢獻我認為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讓中華民國的政令統一名至實歸,二是領導了全國的抗日戰爭並最終取得勝利,三是將中華文化的精髓帶到台灣,讓日本統治時期受到洗腦的台灣人重新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1932年1月29日在南京召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後蔣介石向報界發表談話說「余決心遷移政府。與日本長期作戰,將來結果不良,必歸罪於一人。然而兩害相權,當取其輕,--倘不遷移,隨時受威脅,將來必做城下之盟。此害之大,遠非一人獲罪之比。余早有志犧牲個人,以救國家,他復向所惜哉! 」
隨後蔣介石通電全國:「同胞慘遭蹂躪,國亡即在目前,凡有血氣,寧能再忍? 我十九路軍將士即起為忠勇之自衛,我全軍革命將士處此國亡種滅,患迫燃眉之時,皆應為國家爭人格,為民族求生存,為革命盡責任,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之決心,以與此破壞和平,蔑棄信心之暴日相周旋 !中正與諸同志久共患難,今日雖在野,猶願與諸將士誓同生死,盡我天職。」
在蔣公的感召下第十九軍、第五軍(第五軍是後來蔣介石暗中派遣的,參戰也是打的十九路軍旗號)將士與上海民眾同仇敵愾、奮勇抵抗、浴血奮戰迫使日軍在30多天的攻勢中屢戰屢敗,迫使東京四易其帥,數次增兵,死傷逾萬,受到沉重打擊。1932年3月3日在國聯的緊急要求下,中日雙方同意停戰。「一·二八」抗戰,是中國自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第一次與世界強國打成了平手,震動了日本。此後,國內外對國民政府領導的抵抗都一致肯定
「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反對孤注一擲的作戰方法,強調對日作戰是一場長時期持久的戰斗,必須「以時間為基礎, 與敵相持,在久而不在一時」。他反對「一線配備」與「一次決戰」,認為那樣做,一敗之後,將永無復興之望。他說:「我們現在對於日本,只有一個法子,就是作長期不斷的抵抗,他把我們第一線部隊打敗之後,我們再有第二、第三等線的部隊去補充,把我們第一線陣地突破以後,我們還有第二、第三各線陣地來抵抗」,「越能持久,越是有利」。中國國民政府自1935年起前後在上海附近修築了吳福線、錫澄線、乍平嘉線三道國防工事年1937就已竣工。
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著名的「最後關頭」演說:「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⑵ 蔣介石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如何
可以這么樣講,峨眉山能成為現代遊客的心儀之所,首先得感謝兩個人。第一是蔣介石。那第二呢?當是毛澤東。蔣、毛分別是國共兩黨的領袖,感謝蔣介石很好理解,他到過峨眉山嘛。為什麼要感謝毛澤東?可能有的人不太明白,其實中年以上的人大概都知道,在民國三十四年日本宣布戰敗的前兩天,即1945年8月13日,毛澤東發表了一篇雄文:《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文章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這位『委員長』現在要『下山』了」。
「委員長」是指蔣介石,「山」是指峨眉山。毛澤東這篇文章影響巨大,可以說給峨眉山做了幾十年的免費廣告,至今影響尚存,峨眉山不應該感謝毛澤東么!
人所共知的事實是,蔣介石與毛澤東是一對「政治冤家」,而他們真正成為對手,其實系自蔣介石上峨眉山後始。1934年10月,中共領導的工農紅軍主力被蔣介石指揮的「國軍」逼得無路可去,只好開始長征。這年年底,順著紅軍退走的方向,蔣介石瞄上了西南地區。1935年,蔣介石偕夫人宋美齡來到了四川,親自坐鎮指揮「剿共」,並在峨眉山下開辦了軍官訓練團,整編川軍。
就是此時,蔣介石在峨眉山腳下的紅珠山,修建了自己的別墅。如今別墅尚在,這就是遊人可以看到的「蔣介石官邸」。不只可以看到,有錢的人還可以住進去,28000元人民幣,可享受「蔣委員長的套房」一晚。
這次到峨眉山,我便專門去看了蔣的別墅。別墅位於山坡上,前有紅珠河,後面是高山。蔣介石頗通堪輿,說這里風水好,「前有照」,推門前望,峨眉勝景和紅珠河風光盡收眼底。後面接連有幾個小山丘,於是才在這里建了自己的官邸。如今這附近分別建了好幾幢別墅,緊靠的蔣介石官邸的是「三號樓」,又稱「元帥樓」,因為朱德元帥曾住過,故名。
⑶ 蔣介石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怎樣的作用和地位
蔣介石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個關鍵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對中國近現代史的進程產生過極專為重要的影響。屬
決策抗日戰、堅持抗日戰方面,作為當時執政黨的領袖,蔣介石確實起到了其他人無可替代的作用。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戰爭,7月17日,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聲明「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表示了發動抗戰的態度。但即便是此時,國民黨高層內部的意見仍然不一致,仍然有人對能否發動和堅持抗戰抱有懷疑態度,包括胡適這樣的知名人物,也主張忍痛求和。蔣介石通過各種方式,說服、調和、打通國民黨內的不同意見,最後決策實行抗戰,「義無反顧」。就這一點而言,蔣介石對於抗戰的發動確實是有貢獻的,而且他在抗戰期間也始終堅持了抗戰的立場,抵制了日偽的「誘和」及國民黨內外的求和主張,也值得予以充分的肯定。
⑷ 對蔣介石的歷史評價
在台灣,對他的評價經歷了從「神化」到「醜化」的過程,甚至掀起過一些政潮內;容在大陸,對他的評價則經歷著從「漫畫」到「寫實」的過程。現實政治的演變與檔案材料(尤其是「蔣中正總統檔案」與「蔣介石日記」)的不斷開放,使得有關蔣介石的研究成為持續的「熱點」。
蔣介石不是大獨裁者,他缺乏作獨裁者的工具。他也不可能成為民主鬥士,他縱有此宏願,也無此機會。(著名的史學家黃仁宇先生在《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評價)
(4)蔣介石的歷史地位如何擴展閱讀:
蔣介石介紹:
浙江奉化人,是近代中國著名政治人物及軍事家,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中華民國總統等職。
蔣中正受孫中山賞識而崛起於民國政壇,在孫去世後長期領導中國國民黨達半世紀;其於國民政府時代一直居於軍政核心,領導中國渡過對日抗戰與二次大戰,但其政治手腕與獨裁統治亦遭受批評。
其從政生涯橫跨北伐、訓政、國共內戰、對日抗戰、行憲、民國政府退守台灣及東西方冷戰,在中國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1975年4月5日,在台北士林官邸逝世。
⑸ 蔣介石的歷史地位是功過參半還是遺臭萬年
對蔣介石,即使是中共的官方文件中也從未用過「遺臭萬年」這個詞,毛主席對這個對手還是相當尊重的。
⑹ 中國近現代的所有政治人物中,蔣介石的歷史地位可以排名第幾
整人可以排在第一位。歷史業績能排進前三。
⑺ 蔣介石的真實歷史地位是怎樣的
他老是來國民黨當政時期的黨自、政、軍主要領導人。1908年留學日本並加入同盟會,1924年回國後任黃埔軍校校長,後兼任國民革命軍第1軍軍長。1927年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導致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西安事變後接受抗日主張。1948年召開國民大會當選「總統」,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同年敗退台灣後,歷任「總統」及國民黨總裁,1975年4月5日於台北去世。
⑻ 蔣介石的歷史地位
作為一個政治家,蔣 介 石 是一個戰術家而不是一個戰略家。盡管他統治了中國人回口的大多答數,但他實際上不了解整個政權的社會基礎。蔣 介 石 有自己的勇氣、精力和領袖品質,他不僅是一個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也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他的悲劇是他個人造成的。
希望能夠幫到您!
⑼ 蔣介石的歷史地位是功過參半還是遺臭萬年-
當然是功過參半啦,他的功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結束論軍閥混戰的時代,基本實現了中國的統一
2.全面抗日
3.是中國在世界上有重新獲得了一小塊地位
而其過無非就是想專制獨裁(注意!只是「想」)
1.殺共產黨
2.挑起內戰
3.所謂的壓迫人民
但這幾條過就足以蓋過他所有的功,讓他身敗名裂了。其實,作為共產黨,在某些意義上是要感謝蔣介石的。要是沒有他的功,也就沒人幫他們掃平後路,憑借共產黨那點微弱實力,怎麼可能坐上執政黨的寶座的:要是沒有他的過,他們也就沒有機會,出師無名,也自然不可能成為中國的執政黨。
每一個領導人物或者說一個黨派都是有政治野心的,你能說毛主席沒有嗎?文化大革命,純屬是為他一個人而挑起的,十年文革弄得滿城風雨,人心惶惶,使中國從各個層面上都停滯了十年,只是沒有被推翻罷了,要是被推翻了,還不是和蔣介石一個下場。你可以說共產黨沒有野心嗎?說的好聽只是想讓中國強大,沒有其他的意思,與國民黨刀鋒相見只是被逼的,但你能保證他們不想步步高升嗎?要是不想,又何必自立門戶,自創黨派呢?回顧中國歷史,哪一次所謂的人民起義不是為了權和利呢?反之,你能說蔣介石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嗎,他也是一個革命黨人,也同樣為國家著想,只不過與共產黨政見不同罷了。
可以說共產黨是明白天下大勢的,他們所推崇的社會主義很適用於當時的中國。
而蔣介石夫婦所嚮往的資本主義對於當時社會來說真是太遙遠了,太不適宜了,還導致了黨內的腐敗,這也是他們所失敗的一大原因。不過我認為資本主義本身是沒有錯的,社會主義也只是暫時的,隨著經濟的發展,一切都是要改革的。在這里就不得不提一個人——鄧小平,他看到了中國經濟的時局,知道持續的社會主義是不利於經濟發展的,於是便有了偉大的改革開放,完成了一個社會主義向資本主義的基本轉型,將中國的經濟推向了一個新的時代。
好了,不說那麼多題外話了,蔣介石有功有過,怎麼認為天下人自會評說。
⑽ 蔣介石的歷史地位有什麼功與過
1920-1921年華北四省區大飢荒:死1000多萬人,災民3000萬(一說5000萬)
1925年川黔湘鄂贛五省大飢荒,死人數不詳。
1928-1930年北方八省大飢荒:死1300多萬人。
1931年飢荒長江水患死14萬人,受災民眾1億人,災後因飢餓、瘟疫而死亡人數達300萬人。1934年全國大旱災,導致飢荒,餓死過600萬人。
1936年-1937年川甘大飢荒:受災大約3700餘萬人,死人數不詳。
1941年廣東大飢荒,死人數不詳。
1942年中原大飢荒:僅河南一省1000萬人口就餓死300萬人。另有300萬外出逃荒,凍餓而死不計其數。
1943年廣東大飢荒,300萬人凍餓而亡。
1945年東北及湖南﹑河南﹑江西﹑山東﹑浙江﹑福建﹑山西﹑廣東﹑安徽﹑廣西災民達1900萬,死人數不詳。
1946和1947南方大飢荒:兩年間僅粵桂湘三省就餓死了1750萬人。
整個民國時期,僅我能查到的資料,因為災荒(不包括戰爭死亡、未公布死亡數據的災荒、及其他死亡人數)死亡的人數是:5564萬人。
僅在蔣介石治下(不包括不包括戰爭死亡、未公布死亡數據的災荒、日偽統治區的死亡人數、扒開花園口淹死的89萬,及其他死亡人數),就死亡達:3650萬。
這就是蔣介石的歷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