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生前不留名 死後名聲大振怎麼用古詩說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Ⅱ 有哪些人是生前不受重視但是死後卻受後人推崇尊敬的呢
很多畫家,生前默默無聞,死後卻身價倍增,例如法國畫家米勒,法國畫家梵高,明朝畫家徐渭。
古代佯狂的藝術家不少,可真正如荷蘭的梵高那樣發瘋,生時寂寞,死後並為後人頂禮膜拜的大家實在不多——徐渭就是這樣一個「可憐」的人物。
徐渭:〔明〕字文長,號青藤、天池,山陰人。他在詩文、書法、戲曲、繪畫上均有獨特造詣,在水墨大寫意花卉方面創造性的貢獻尤為突出。他反對繪畫上因襲前人的「鳥學人言」的做法,主張「新為上,手次之,目口末矣」他的畫具有走筆如飛,潑墨淋漓而直指胸臆的特色,引起後世許多大家心悅誠服的贊嘆。《雜花圖卷》是他傳世的佳作,體現了他用筆峭拔勁挺多變與用墨灑脫自如的藝術風格。
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是19世紀法國最傑出的以表現農民題材而著稱的現實主義畫家。他創作的作品以描繪農民的勞動和生活為主,具有濃郁的農村生活氣息。他用新鮮的眼光去觀察自然,反對當時學院派一些人認為高貴的繪畫必須表現高貴人物的錯誤觀念。
曾從德洛羅什(Delaroche)學畫,後因不滿老師的浮華風格和無力負擔學費而片學。1849年定居巴比松村後從事耕作,以補助生活。長期接觸他所熟悉的農民,許多重要作品都在此產生。他曾說一個農民,我願意到死也是一個農民。我要描繪我所感受到的東西。《播種》、《晚鍾》、《牧羊女》、《死神與樵夫》和《扶鋤的人》等都描繪和歌頌農民的勞動生活和淳樸性格,也揭露了剝削制度的殘酷,曾受到資產階級的詆毀。部分作品中的人物具有宗教感情。畫風以質朴、凝重、富有抒情氣氛著稱,但直至晚年,他的作品才引起人們的重視。
米勒出生在諾曼底省的一個農民家庭,青年時代種過田。23歲時到巴黎師從於畫家德拉羅什,畫室里的同學都瞧不起他,說他是「土氣的山裡人」。老師也看不慣他,常斥責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這位鄉下來的年輕人實在厭惡巴黎,說這個城市簡直就是雜亂荒蕪的大沙漠,只有盧浮宮才是藝術的「綠洲」。當他走進盧浮宮的大廳時驚喜地說:「我好像不知不覺地來到一個藝術王國,這里的一切使我的幻想變成了現實。」 米勒在巴黎貧困潦倒,亡妻的打擊和窮困壓得他透不過氣來。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換鞋子穿,用油畫去換床睡覺,還曾為接生婆畫招牌去換點錢,為了迎合資產者的感官刺激,他還畫過庸俗低級的裸女。有一次他聽到人們議論他說:「這就是那個除了畫下流裸體、別的什麼也不會畫的米勒。」這使他傷透了心。從此他下決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堅決走自己的藝術道路。
1849年巴黎流行黑熱病,他攜家遷居到巴黎郊區楓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這時他已35歲。在巴比松村他結識了科羅、盧梭、特羅容等畫家,在這個窮困閉塞的鄉村,他一住就是27年之久。米勒對大自然和農村生活有一種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歸,上午在田間勞動,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裡作畫,他的生活異常困苦,但這並沒有減弱他對藝術的酷愛和追求,他常常由於沒錢買顏料就自己製造木炭條畫素描。他愛生活、愛勞動、愛農民,他曾說過:「無論如何農民這個題材對於我是最合適的。」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種者》 。以後相繼創作了《拾穗者》 和《晚禱》 等名作。
哥白尼1473年2月19日出生於波蘭維斯杜拉河畔的托倫市的一個富裕家庭。18歲時就讀於波蘭舊都的克萊考大學,學習醫學期間對天文學產生了興趣。1496年,23歲的哥白尼來到文藝復興的策源地義大利,在博洛尼亞大學和帕多瓦大學攻讀法律、醫學和神學,博洛尼亞大學的天文學家徳·諾瓦拉(de Novara,1454-1540)對哥白尼影響極大,在他那裡學到了天文觀測技術以及希臘的天文學理論。後來在費拉拉大學獲宗教法博士學位。哥白尼作為一名醫生,由於醫術高明而被人們譽名為「神醫」。哥白尼成年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費勞恩譯格大教堂任職當一名教士。哥白尼並不是一位職業天文學家,他的成名巨著是在業余時間完成的。
在義大利期間,哥白尼就熟悉了希臘哲學家阿里斯塔克斯(前三世紀)的學說,確信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圍繞太陽運轉這個日心說是正確的。他大約在40歲時開始在朋友中散發一份簡短的手稿,初步闡述了他自己有關日心說的看法。哥白尼經過長年的觀察和計算終於完成了他的偉大著作《天體運行論》。他在《天體運行論》(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中觀測計算所得數值的精確度是驚人的。例如,他得到恆星年的時間為365天6小時9分40秒,比現在的精確值約多30秒,誤差只有百萬分之一;他得到的月亮到地球的平均距離是地球半徑的60.30倍,和現在的60.27倍相比,誤差只有萬分之五。
1533年,60歲的哥白尼在羅馬做了一系列的講演,提出了他的學說的要點,並未遭到教皇的反對。但是他卻害怕教會會反對,甚至在他的書完稿後,還是遲遲不敢發表。直到在他臨近古稀之年才終於決定將它出版。1543年5月24日去世的那一天才收到出版商寄來的一部他寫的書。
Ⅲ 有哪些藝術家生前默默無聞,死後名聲大震
我覺得這樣的藝術家例子早已經是數也數不清了,我們現在的人類就是如回此,可能答在他們生前即使做了很大的貢獻,也會覺得那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只有當他們真正離開我們的時候,才會覺得他們是多麼的珍貴,他們是多麼的獨特,但是這樣做是毫無意義的,我覺得這也是現在的人類一個共同的通病吧。不論是一些外國的作家,就比如說是梵高,又比如說是中國的一些詩人,就比如說是海子。他們哪一個不是如此,他們哪一個不是因為生不逢時。
Ⅳ 為什麼老一輩人有人死後要停屍三天
為什麼人死後要停屍三天呢,留時間為下葬做准備也是一定的原因。
其實在解放前如果有人死了是要停放七天的,是一種習俗,但解放以後破四舊,七天就簡化為了三天。
也正是此事的流傳,才有了後來停屍七日才可以下葬的習俗。說是萬一能遇到扁鵲這樣的神醫也就能活過來了。久而久之,也就真的成了一個沿用千年的習俗。不過這個習俗其實也挺不錯的,給了家屬足夠的時間來處理後事,不會讓逝者走得太匆忙。
Ⅳ 1989年,一個叫海子的人選擇自殺,生前無名,為什麼死後卻名聲大振呢
很多人在中學的課本上就會學到海子的一首詩,叫做《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對於這首詩的理解有很多種,很多人都學到了熱愛生活這一點,但是這首詩的詩人海子本身卻沒有那麼的熱愛生活,選擇了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
在這樣的生活中,海子的內心是極為痛苦的,沒有任何人能夠緩解他的這種痛苦,所以他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在公元1989年3月26日,海子實施了自己的計劃,將軀體躺到了火車軌道上,結束了自己的一生。在這件事情以後,很多人開始關注海子了,他生前的那些作品開始被人們反復解讀,發現了海子詩歌的美妙之處,於是一個大詩人就這樣的出現在了文學史。
Ⅵ 你們見過哪些去世了才名聲大振的人
布魯諾為了捍衛真理,反對地心說,宣傳日心說和宇宙觀,最終被宗教制裁活活燒死。
Ⅶ 歷史上哪些人是死後才名聲大振的
蔡倫:直到二十世紀科學史家李約瑟總結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專才讓世人了解他是紙的發明屬者,這時候他已經死了快2000年了。
畢升:同上
秋瑾:秋瑾生前也不算無名之輩,但死後名聲指數放大一萬倍。
林覺民:年紀輕輕即犧牲,一封《與妻書》同時入選海峽兩岸課本,讓世世代代中國人為他痛哭。
董存瑞、黃繼光、邱少雲:和劉胡蘭出名是一個道理
白求恩:生前名氣不大,死後被中國人永遠懷念
莎士比亞:生活在一個作家不受重視的時代,生平資料稀缺,說明生前名氣不大,到現在還有人懷疑他只是個演員,那些戲劇都是別人寫的
舒伯特:生前窮困潦倒,死後作品不朽的音樂天才
伽羅華:19歲就離開人間的數學天才,死後30年才有人發現了他的數學成就
瞎子阿炳:如果不是死前最後一年有人錄下了他的《二泉映月》,現在誰還會記得他?
張衡、祖沖之、王充:他們以前只是歷史的邊邊角角小人物,沒什麼人會注意他們的,現在都寫進了中學歷史課本
宋江:生前只是個幾十人小部隊的土匪頭子,這樣的小土匪在歷史上多如牛毛,只有他通過《水滸傳》的放大變得家喻戶曉。
王小波、顧准:他們的書死後才開始暢銷
Ⅷ 除了周潤發,周瑜還有什麼名聲大振的後人
歷史書籍中對於周瑜的記載是非常多的,生活在三國時代的他成為了很多人心中的大英雄。很多人都對周瑜誇贊有加,不僅是因為他的計謀很優秀,而且他的本人也長得比較帥。周瑜因為幫著孫權成就了在江南的大業,所以得到了孫權的重視,官位很高,但是周瑜卻非常短命,僅僅只活到了36歲就去世了。
Ⅸ 梵高為什麼生前默默無聞,死後卻突然名聲大噪
一是,他超前於來時代源的審美。
什麼叫超前於時代?好像他是能預知後世?
預知也許談不上,但在當時顯得格格不入的梵高的確契合了幾十年後的藝術風尚。(想像你在十幾年前殺馬特風流行的時候留了現在的發型……(好吧,這個類比好像不怎麼好……
(咳,說回來。)討論梵高的審美為什麼會是超前的,需要把時間拉回到他生活的19世紀。
Ⅹ 你們見過什麼死後才名聲大振的人
抗日英雄董存瑞不就是用自己的生命炸掉碉堡後,才被人所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