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夏爾巴人的民族源流
夏爾巴人的祖先來自東方,他們是躲避戰爭才進入西藏的。 而有關這方面的歷史,尼泊爾境內的夏爾巴的經書里有記載,他們是從這里遷移過去的,帶走了那些經書。在夏爾巴人中很有威望的白瑪活佛說,他們的祖先們談到自己時,還提到mi nia,說他們是從 mi nia來的。mi nia這一詞彙是西藏人對黨項羌族人或西夏人的一個說法,而且是貴族的稱呼。
可以設想,黨項人最後的一支力量,更確切地說是皇室成員,如今的夏爾巴,當初的情形大概是這樣的:從西北地區逃離大夏國的首都銀川後,基本沿著後來20世紀30年代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逆方向,從西北到了西南,在今阿壩、甘孜一帶生活了近100年的時間,強大的蒙古軍隊開拔到這里,和八思巴合謀建立藏地八思巴親蒙政權後,一些黨項人已經逐漸融入當地人中間了,但那些血骨里一直堅持黨項人純度的皇室成員,開始再一次逃亡,這次的方向是一條生命禁區內的死亡之旅,從南北兩線,進入西藏,雙方在昌都會合。這是昌都有大量mi nia的原因,也是黨項人對這里推崇的原因。不久,越來越多的黨項人和加入這一行列的其他民族的人,集聚昌都,形成了這里影響巨大的「羌都」。元代政權招撫了藏族八思巴政權和德格土司後,這兩種力量從西和東兩方面夾擊「羌都」,黨項人只好開始了青藏高原上的大遷徙,最後落腳米尼雅山腰,成了後來的夏爾巴……
『貳』 民族的共同歷史淵源
民族的共同歷史淵源主要指民族起源的族體淵源、地域淵源等!
『叄』 我想編寫自己的家族史,不知道家族史都包含哪些內容
簡單的說幾點:打字很累的!
1——家族名(也就是你編創的你家族的名字比如您姓「李」那就叫李氏家譜)
2——譜序(內容涉及修譜緣由、姓氏淵源、家族遷徙、修譜理論等,續修譜一般保存以前的譜
序。)
3——姓氏源流(考述本族姓氏來源、本姓歷史、始祖、始遷祖、家族遷徙經過,各支派遠近關
系等)
4——族規家法(各家族自己制定的約束、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規,內容具體,包括忠君、孝親、
祭祖、禁賭、財產繼承、約束婦女等)
5——世系、世傳(記載始祖至撰修該譜時本家族各世代成員的姓氏、生卒年月、科第、妻室、
子女、葬地等,是家譜中最重要最本質的內容,往往佔到一部家譜的四分之
三的篇幅,是尋根的主要依據。)
6—— 字輩、排行、行第(記載族人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語。)
7——墳墓(包括墓圖、墳向(如乾山坤向),祖墳、各支派墳的地理位置,便於後人祭祖掃
墓,「不忘祖先」。 )
大體一個就是這樣一個形式!有的大家族還有——
恩榮錄:登載皇帝對家族中官員、親屬、烈女等的勅書、賜匾、賜碑等。
祠堂:記載祠堂建築圖案,修建經過、規模、地理位置,祠堂內祖先牌位排列次序。
傳記:又稱行狀、行述等,記載家族中重要人物,如忠臣、孝子、義夫、節婦的主要事跡。
族產:家族集體財產,如墳地、祀田、義庄、學田、山林、房屋等數量、位置以及管理辦法。
契約:登載與族產有關的契據、文約,宗族內部關於承嗣、分家等契約,賣買田地、房屋、鄰里糾紛等文據。
『肆』 傣族來歷民族經歷了哪些歷史變遷
於雲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通常喜歡聚居在大河流域、壩區和熱帶地版區。根據2006年全國人口普查,權中國傣族人口有126萬。傣族歷史悠久,與屬壯洞語族的壯族、侗族、水族、布依族、黎族、毛南族、仡佬族等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都是「百越」「駱越」民族的後裔。具有共同的分布區域、經濟生活、文化習俗和民族特點,語言方面至今仍保留著大量的同源詞和相同的語法結構。
傣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與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關,中國境內的傣族包括:傣龍(雲南德宏、思茅、臨滄)、傣泐(雲南西雙版納、思茅)、傣痕(雲南思茅)、黑傣(雲南金平)、傣阮(西雙版納)等。中國以外傣族主要分布在唉,緬甸撣邦、印度東北部、寮國北部、泰國北部、泰國東北部和越南北部,都自稱"傣",另有"蘭納傣族(傣阮)"、撣族、黑傣、白傣、紅傣等稱呼。
傣族是一個跨境民族,與緬甸的撣(傣)族、寮國的主體民族佬族,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泰族只指泰國中部人),印度的阿薩姆邦的阿洪傣族都有著淵源關系。全球傣泰總人口6000萬以上。大部分傣族自稱為「傣」、「泰」,他稱為「撣」和「阿薩」。
『伍』 56個民族的歷史來源是怎麼樣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少數民族的平等意識逐漸覺醒,紛紛提出確認自己的族稱和公開自己的民族成份。另一方面,只有確認了民族成份,才能更好地貫徹執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和其他各項民族政策。新中國建立後,開始把民族識別工作提上民族工作日程。
民族識別是指對一個族體的民族成份和民族名稱的辨別。新中國建立初期,各民族的名稱相當復雜,據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匯總登記上報的民族有400多個,其中有的是自稱,有的是他稱;有的為一個族體不同的漢語音譯;有的以居住區的地理名稱而得名;有的則以特殊的生產生活方式命名,如此等等。對這些民族名稱進行民族識別,就是要弄清楚待識別的人們共同體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如果是少數民族,那麼是單一的少數民族,還是某一個少數民族的一部分。
自50年代初開始,黨和國家組織大批民族研究者和民族工作者深入少數民族地區,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民族理論,密切結合中國的歷史和實際,對待識別族體的族稱、族源、分布地域、語言文字、經濟生活、心理素質、社會歷史等進行了綜合調查和分析研究,並在充分尊重該族體人民意願的基礎上,對全國提出的400多個民族名稱,進行了科學的辨識,加上原來公認的民族,到七十年代末,共確認了55個少數民族成份。
我國的民族識別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從新中國建立到1954年為第一階段,其間除已公認的蒙古、回、藏、維吾爾、苗、瑤、彝、朝鮮、滿等民族外,又確認了壯、布依、侗、白、哈薩克、哈尼、傣、黎、僳僳、佤、高山、東鄉、納西、拉枯、水、景頗、柯爾克孜、土、塔吉克、烏孜別克、塔塔爾、鄂溫克、保安、羌、撒拉、俄羅斯、錫伯、裕固、鄂倫春等民族等共38個少數民族。1954年到1964年為第二階段,確認了土家、畲、達斡爾、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龍(後改為德昂族)、京、獨龍、赫哲、門巴、毛難(後改為毛南族)等15個少數民族;1965年到1979年為第三階段,1965年確認了珞巴族,1979年最後確認了基諾族。至此,經過40多年的努力,中國已被確認的少數民族共有55個,加上漢族,共56個民族,我國的民族識別工作基本完成。在民族識別中,在有科學依據的條件下,充分尊重民族集團的意願,在民族稱謂上「名從主人」。如1963年4月改「佧佤族」為佤族,1965年10月改「癎亻童族」為壯族,1985年9月改「崩龍族」為德昂族,1986年6月改「毛難族」為毛南族.
『陸』 請問有沒有中國南北各個民族的歷史古籍文獻用於各民族源流的歷史研究
沒有古籍文獻,有現代的歷史研究。喜歡的話下載下來看看。
『柒』 一個民族的歷史包括哪些部分如瑤族的歷史包括什麼內容
一部民族史包括起源,宗教信仰,國家政策,人民的地位,經濟,社會制度,人際關系。和qinjinwen所說差不多。下面只說瑤族。
瑤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關於瑤族來源問題,學術界多數人認為瑤族源於「長沙、武陵蠻」或「五溪蠻」,原居住地在長沙、武陵兩郡,即今之湖南湘江、資江、沅江流域和洞庭湖沿岸地區。瑤族先民古稱「尤人」,「尤」是其自稱,也是今瑤族的自稱。
「尤」為九黎、三苗之後。九黎、三苗最初活動在中國江南地區,由於人口不斷繁衍,向北尋找生活基地,進入黃河中下游地區,與東進的黃帝、炎帝部落接觸並發生戰爭,九黎、三苗戰敗,被迫向南遷徙,到秦漢時期,瑤族先民逐步形成了以長沙、武陵或五溪為中心的活動地區。魏晉南北朝時期,部分瑤族先民一度北遷,進入河南、安徽一帶活動,但主要居住地仍在湖北、湖南、江西部分地區。隋唐時期,中央王朝對少數民族實行「以夷治夷」的羈縻政策,促進了瑤先民原始社會的分化和瓦解,開始了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的轉化,當時居住在湖南西南部和兩廣北部山區的瑤族先民被稱為「莫徭」。到了宋代,宋王朝在瑤族地區不斷完善羈縻統治,使瑤族先民進一步分化、發展,逐漸形成為單一的民族。元明時期,瑤族被迫繼續大量南遷,不斷深入廣西腹地。特別是明代,兩廣已成為瑤族主要分布地區。進入明末清初,部分瑤族又由廣東、廣西分別遷入貴州和雲南的南部山區,少數瑤族向越南、寮國、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轉移,從而形成了「嶺南無山不有瑤」的分布格局。
瑤族自唐末宋初形成為單一的人們共同體後,由於遷徙頻繁,居住分散,經濟發展特殊,故名稱也復雜多變。瑤族名稱可分為自稱和他稱兩種,自稱有90餘種,其中自稱為「綿」、「門」、「敏」為最多,約占瑤總人口的65%以上。他稱則更多,有400餘種,多與瑤族崇拜、政治、經濟、居地、服飾、姓氏等密切相關。例如崇拜盤瓠的稱盤瑤,崇拜盤古的稱盤古瑤,崇拜盤王的稱盤王瑤,崇拜密洛陀的稱布努瑤;反映了政治內容的有安寧瑤、太平瑤、本地瑤、外瑤等等;反映其經濟生活的有山子瑤、過山瑤、藍靛瑤、木皮瑤、石灰瑤等;以居地稱呼的有東山瑤、西山瑤、八排瑤、平川瑤、高山瑤等;以服飾稱呼的有紅瑤、白瑤、黑瑤、花瑤、白褲瑤、青衣瑤等;以姓氏稱呼的有十二姓瑤、胡家瑤、盤家瑤、趙家瑤、侯姓瑤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由於歷代封建統治者推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瑤族的「瑤」字加上帶污辱性的「犭」旁,稱作「猺族」。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共產黨執行民族平等政策,廢除了過去對少數民族帶有歧視、侮辱性的名稱和字眼,把「猺」改為「瑤」,把自稱、他稱的各地瑤人統稱為瑤族。
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瑤族人民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和文化,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締造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早在秦漢時期,荊蠻中的一支瑤族先民,就活動在洞庭湖和鄱陽湖的平原地區。但因歷代封建統治階級不斷推行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政策,瑤族人民為了生存,被迫不斷向南遷移,由平原,越丘陵,入溪谷,進山區,輾轉流離,最後只得在荒山野嶺中尋找落足之地,過著艱苦的游耕生活。勤勞勇敢的瑤族人民,在長期輾轉遷徙的過程中,憑著自己的雙手和智慧,披荊斬棘,墾地造田,栽種樹木和土特產品,為開發祖國南部山區做出重要貢獻。瑤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文化藝術,如五彩斑斕的刺綉和蠟染,《評皇券蝶》等一批民間文獻,著名的長鼓、銅鼓舞和民間流傳的歌謠等等。這些絢麗多彩的文化藝術,在我國的文化寶庫中,獨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