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如何重視歷史

如何重視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2 03:49:47

A. 怎樣研究歷史

學習歷史是為了牢記過去,研究歷史是為了珍惜現在和展望未來。
唐太宗李世民說的好,」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泱泱浩大的五千年文明史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傳承,中華民族的永續,祖先用丹青墨筆記載下了寶貴的信史資源,這是中華文明的瑰寶。

學習歷史可以讓我們深刻體會中華民族是如何從黃河岸邊的一個部落歷經滄桑,飽經磨難,堅韌不拔,風雨兼程一路走來的艱辛和不易。
會增強自己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的一份情感。
學習歷史會在心底記錄下曾經發生在中國大地的重要往事,因為歷史會帶我們走進戰爭與和平的交替,體會發展與進步的艱難,感受文明與野蠻的抗爭,回味輝煌與落後的反差,見證民族遷徙和民族融合結出的文明碩果。
學習歷史會讓我們懂得辨別人的忠與奸,正與邪,善與惡,善政與惡政,輕輕觸摸古人的精神世界,與古人進行對話,遙想遠去的風煙往事。
學習歷史會讓我們從沉痛中得到堅強,讓中華民族懂得如何更好的保衛自己,在歷史的『鳳凰涅槃』後得到發展,在燦爛的輝煌中增強民族自豪,與國家民族同呼吸共命運。
翻閱歷史的演進過程會讓目光變得深邃,遠大,思維變得跳躍而豐富,個人的品味和修養得到提升,這都是學習歷史帶給個人的好處。

僅僅學習歷史不是最終目的,如果能夠通過學習的基礎再去思考和研究歷史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
作為非歷史專業人士我們該如何研究歷史呢?

簡要談點個人心得;
一;首先必須尊重歷史;
這是研究歷史最最基本的要求;中國歷史是國家聖器,是中華民族的人生歷程,是中國的國家尊嚴,是民族的體面,以崇敬的心情看待中國歷史,像安撫和關心親人一般地愛護她是對喜愛中國歷史者的最基本要求。
但網路現實卻很遺憾,總有那麼一些人夾帶著濃厚的偏見,情緒和性格化來』咒罵研究』歷史,並且『振振有『義正詞嚴』,只要他們一開口侮辱,謾罵,抨擊,羞辱,詆毀中國歷史,王朝,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言語就源源不絕而來,比如有人辱罵宋朝是『慫朝』,清朝是『蟎清』,漢族是』綿羊,軟蛋,慫漢『,更甚者辱罵『靖康之恥』時期宋朝受害的皇室女性是『雞』,聽到這樣殘忍無情的言語,血都要噴出來。在中國古代皇權和皇族就是國家的象徵,就是華夏民族的象徵。我們的祖先都曾經無怨無悔地為王朝,為國家流盡自己最後一滴血,拋下一顆頭顱,祖先用生命捍衛國家尊嚴,守護民族自尊。這些辱罵中國王朝,侮辱皇室的人,民族情感何在?國家情感何在?對得起那些流血犧牲的祖先嗎?
中國王朝政權在後人眼裡永遠是一個靜態存在,因為他們所有的一切功過是非,大惡大善都融化進了中國歷史,成為中國歷史的一部份,成為中華民族人生的一部份。
沒有尊重的心態就不要說研究什麼歷史,最好的選擇是連歷史都不要去看,徒留下不健康的心理,反而得不償失。

二;客觀,公正的立場研究歷史;在用心尊重歷史的基礎上,通過歷史唯物主義辯證法是研究歷史問題的最佳利器,因為歷史是過往,曾經的事件,人物,政策,作為等一切都是過往,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功過善惡都成過去,所以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重點必須放置在歷史的天平,重點考察對歷史的影響,其次是把研究對象放置在他們對當時的時代影響,以歷史影響高於當時影響為決定標准。
而研究對象往往又具有復雜的兩面性,一正一反,一榮一辱,一功一過,一善一惡,因此不能用簡單,粗暴的』一刀切』不是好,就是歹來判定,而是結合歷史行為綜合比較,權衡之後,最後得出結論,是功大於過,或是過大於功。
比如對秦始皇的歷史評價,應該是功在千秋,罪在當代。
功在千秋;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基中國本部版圖,統一文字,度量衡,建立中央集權,完善郡縣制,為中國的大一統做出巨大貢獻。
罪在當代;『焚書坑儒』毀滅先秦時期留下的大量文化典籍[同時也是罪在千秋],嚴刑酷法,耗盡國力民力修建阿房宮和秦始皇陵,不重視休養生息,恢復生產,安定民心,給當時的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
站在後人角度和立場一比較,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秦始皇功大於過。

三;用串聯的思維研究歷史;
研究歷史非常忌諱那種僅以一點,一事,一言,一行確定歷史某人,某事不是好就是歹的『一根筋思維』。應該把某人,某事用歷史串聯起來進行比較,區分和判斷。
比如網友攻擊漢武帝的『罷黷百家獨尊儒術』是錯誤的決策,而應該延續『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國策,這就是典型的孤立看待歷史問題,缺乏對歷史的綜合考量。
思考視角要放置到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和各家核心理念的比較。
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大戰亂時代的獨特歷史產物,是百家各展所長,激烈角逐政治統治思想的產物,從百家爭鳴到漢武帝時代已經相距300-200多年,假若百家爭鳴的狀態依然繼續延續,歷史上就不會出現秦始皇統一了,也不會有漢朝的誕生了,漢族也不會出現了。自秦孝公公元前356年任用『商鞅變法』開始,法家成為秦國的絕對主導
政治思想,隨著商鞅變法的成功,秦國率先走上封建社會制度的國家體制,實現富國強兵,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國家大一統後,社會本應由大亂走向大治,與民修養,愛惜民力,恢復生產,增加人口,建立社會秩序,建立人文倫理觀念的最好時機,但法家卻反其道而行,逆社會需要安定的潮流而動。

法家首開中國歷史文字獄,『焚書坑儒』,毀滅先秦以來大量中華文化典籍,一味以『性惡論』和『法,權,術,勢』作為治國理念,而嚴刑酷法,徭役深重給百姓和國家帶來巨大災難,導致農民起義,秦國經歷30年就滅亡。
法家豈能贏得當時民心?
豈能在當時社會潮流前站穩統治腳跟?
法家自此成為輔助儒家,區居第二的統治理念,也就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
其次;在考察道家
漢初70多年一直執行『黃老之學』的觀念治理國家,道家清靜無為,講究無為而治,重視休養生息,愛惜民離,恢復生產,增加人口,這是道家治國思想的優點。

但道家的短板也是根深蒂固,[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是老子描述的理想國境界。
道家之長在哲學,而不在政治觀念,『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的超脫境界是和『大一統』理念背道而馳的。漢初政治面臨重大問題,國家統一和行政管理面對破壞,郡縣制面臨嚴峻挑戰,國家面臨再次分裂的危險。
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和武帝時期的淮南國之亂就是明證,劉嚊和劉安就是『黃老之學』的忠實信徒。再次;墨家
後人看來,最吸引人的是科技,的確如此。但墨家的核心理念卻問題多多,兼愛,非攻,選君,選賢。什麼意思?兼愛,就是無條件的愛,非攻,就是不打戰,反對戰爭,這和不拘手段的統一主張也是背道而弛的,墨家的『鬼神觀』,假如墨家成為治國理念,中國可能就成為『政教合一』的國家了,墨家主張『天選君』,即天子通過天選舉確立,這種主張是直接和皇權對立的。所以墨家是四大家裡最早消亡的。

最後研究儒家,漢武帝時代董仲舒向武帝建言推行『罷黷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綱領,而儒家的核心政治觀念『天人合一』『仁政』『仁德『人本思想』,倡導的『仁義禮智信』的修身觀,教育人的最高目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契合了當時社會需要安定和統治者治國的實際需要,由春秋戰國經秦,漢初延續幾百年大亂的徹底結束,大亂走向大治儒家開始登上政治舞台。
政治思想的確立給完成文化,疆域,社會,民族等大一統創造了條件,在大一統理念的指導下漢族誕生了。漢族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成就。
從學習歷史到研究歷史的過程可以看出,歷史帶來的最大作用;
一;中國歷史具有不可割裂的延續性,任何歷史事件,政策或人物都不能用孤立,靜態的眼光去看待,認為是想當然的結果,事實並非如此,而是經過漫長的不斷演變,運動,角逐和轉化最後才成為必然的結果。
二;中國歷史發展的結果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想,政治,經濟,文化和人文,影響一直延續至現在,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國國情』,即使在西方價值觀念不斷充斥下的今天,任何外來事物,無論是先進或落後,首先都必須面臨是否符合『中國國情』的考驗。
學習歷史研究歷史展望未來。

B. 如何正確看待歷史在現實社會中的運用

借古喻今,是現代社會中非常常用的一種方法,它被直接引申到現實社會中,然後比附和發版揮,用不好會朝著不權好的方向發展。

如何正確看待歷史在現實社會中的作用?以下三個問題必須重視。

1.不恰當的歪曲歷史,把它勉強用到現實里,這個已經逾越了學術的底線。

2.拋開理想主義的情懷,以現實、謀利的動機。

3.在談論與現實融合時,沒有真正考慮改變讓人不滿的現實,而是想著獲取利益。歷史與現實的融合運用,必須如診斷病源的醫生一樣,要抓住病源的根本,方能融會貫通,取得顯著效果,否則就如江湖郎中一樣,只能看到表象,無法做到以史為鑒。

C. 應該怎樣對待歷史

我們從生出來起就被大人們灌輸他們的想法,如成績好就怎麼怎麼的,成績不好小心挨打,那時候的我們可曾懷疑過他們的話是否有合理性,而是一開始就全盤接受,並不知不覺成為自己行為的准則。上學時,老師又扮演了這一個角色,我們還是一股腦接受,教科書對清朝屈辱的描述,對新文化運動的贊譽,幾道歷史題目,就讓我們認為孔老二迂腐不堪,手無縛雞之力,這樣的人竟然能萬世師表,古人太落後了,過去的都是垃圾。當讀到漢武帝北伐匈奴,卻又充滿自豪,同時又覺得漢朝沒把匈奴斬盡殺絕有點可惜。 你說你能小看歷史么?是,確實是已經作古的東西,可仍然能影響你的情緒,反映了人們對強者的崇拜和對弱者的不屑這種心理。每個人心中都有另一個英雄的自我,如果我穿越過去,如何如何。投影到現實,不正說明現實中的無奈嗎? 所以,看到了吧,因為是作古的東西,不是敏感話題,人們可以自由發揮,從各種角度去看待它,加上自己的偏好、性格因素、情緒、道德觀念,等等。你看歷史的反應是怎樣的,反映了你當下是個什麼樣的人,但是由著自己這種性子去讀歷史,歷史不過是冰冷的情緒宣洩物,沒任何意義。
應該怎樣對待歷史,首先要做到客觀,歷史包含了很多信息,我們要靜下心,不被情緒和想像左右,跳出這個局,從第三方的角度看到一個整體,這樣就清晰多了,自己能獲取的收獲就變得很多了。第二個,要有自己的判斷力,對待歷史,如果沒有公義道德之心,是有點危險的。讀到靖康之亂,你還覺得高興,金兵的殺戮你覺得痛快,那麼還配做中國人嗎?不論你是哪個民族,哪怕外國人,無辜生命遭受踐踏、血淚無助,應該激起你心中的同情和正義。再者有了自己的判斷力,你就會看到事情的真相,你不會對別人的說教一股腦接受,而是多了種懷疑精神,做自己思維的主人,就像上面孔子被詆毀的情況,那時的你根本連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儒家思想啥內容都一概不知,卻那麼肯定老師教的是對的、歷史課本是對,跟著瞎起鬨。等長大了,明白很多了,又笑自己傻。
歷史,是一個民族的符號,記載了我們從過去到現在的歷程,沒有歷史的民族是可悲的,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就像不知道父母是誰的孩子一樣,我們要客觀、有判斷力,去聆聽那一個個悠久的故事。

D. 如何提高對初中歷史的重視

一、加強教師教學語言的感染力,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教學語言是指使用語言的形式,傳授歷史教學信息,包括書面語言、口頭語言和形體語言等。它是歷史教育過程中師生交流的基本工具和方式。教師的語言功力如何反映了教師的教學素質,直接影響到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決定了教學的質量、效果。現在,有許多學生對歷史不感興趣,這一問題的成因,除了教材本身的結構,學校教學設備的不完善,教學方法等有關外,其中很大一部分與教師的教學語言有很大關系,中學生的心理及心理特點是好動,集中注意力時間短,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只採取單調、乏味、枯燥的教學語言把教學內容無一波三折的傾瀉出來,這不可避免使學生的大腦進入抑制狀態,使大腦疲勞,進而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日復一日,如此下去,學生進入惡性循環,會失去進一步學習的興趣,產生抗拒心理,阻礙思維發展,降低教學效果。盡管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一再強調,提醒學生注意聽講,但效果是暫時的,收效甚微。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應該在教學語言上下功夫,掌握教學語言的科學性、啟發性、簡約性和具體性。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身體力行,充分發揮歷史語言的藝術性,盡可能使教學語言生動活潑————既教師語言不刻板,詞彙量豐富,聲情交融,並配以形體語言等,使學生在輕松詼諧的語言環境中完成歷史學習任務,此外,歷史教師還應強調鍛煉,使自己的音調聽上去悅耳,在教學中盡可能做到情理交融————既要能動之以情又能曉之以理。總之,力求教學語言通俗易懂,生動幽默,形象直觀。交替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給枯燥乏味的歷史知識增添一些使學生感興趣的色彩,是每一位歷史教師的職責,增強教學語言的感染力,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鄉土教材在歷史教學中的充分利用。

鄉土教材的內容與歷史課堂教學的內容是密切相連的,它是初中歷史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它的充分利用,可以發揮以下作用:

1、有利於激發初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通過查閱大量資料,使我知道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重視鄉土歷史的教學,特別對年齡比較小的初中學生來說,從他們生活的社會開始學習歷史,看得見,摸得著,具有形象、生動和直觀的特點,把發生在他們家鄉事講給他們聽,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所以我在上歷史課的時候,就充分應用了鄉土教材。例如:我在上七年級歷史下冊第十五課《明朝君權的加強》時,由於本課內容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如果照本宣科的講解,學生一定不會感興趣,效果也就不會好,於是我上這一課時,就聯系鄉土教材,對學生進行提問:明朝開國皇帝是誰?什麼地方人?問題一提出,學生立即興奮起來,爭相回答,因為同學們都知道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我們鄰縣鳳陽人,在我們當地關於朱元璋的傳說太多了,學生們都知道一二,所以講到地方時,學生聽的特認真,不再像以前上歷史課有的睡覺,有的做其他作業,課後通過作業檢查,效果特好。

2、有利於端正學生對歷史科目的態度。

通過鄉土教材的學習,激發了學生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從而使同學們改掉以前認為學習歷史沒意義,在中考的時候翻一翻書本和資料就能考好的想法,因而有利於端正同學們對歷史學科的消極態度,學生態度端正了,老師上課的效果也就明顯了,教學成績也就會大大提高,所以我認為鄉土教材的應用可以改變學生對歷史學科的態度,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性。

3、豐富了歷史教學的內容。

在初中歷史教材中,由於篇幅有限,不少內容只能列舉大概,故顯得有點枯燥、干癟,還有些是教材中無法列入的,所有這些不足,加深了學生的理解難度,要解決這一問題,就應該適當增加內容,特別是有關學生身邊的鄉土內容。例如:我在講「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就結合了安徽歷史講了鳳陽縣的「大包干」制。「1978年11月24日,小崗生產隊18戶戶主召開秘密會議,決定把土地包干到各家各戶耕種,各戶在保證完成上繳國家和集體的任務後,剩下的歸各戶自己所有,小崗生產隊實行大包乾的第一年,糧食產量達到6.6萬公斤,小崗生產隊由原來的「討飯隊」一躍成為「冒尖隊」,大包干也由此傳遍全縣,蔓延全省,走向全國。」

通過對鄉土教材的補充,同學們對教科書的內容領會的更具體、更深刻,這樣既避免了教學中的枯燥、空洞的現象,又豐富了教學內容,又使學生從家鄉的歷史變遷中感受到歷史脈搏的跳動,從而激發了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總之,鄉土教材的應用,有利於提高歷史教學質量。

三、強化直觀教學,提高對學生的吸引力。

教育學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學生最樂於接受和最容易接受的信息,便是形象直觀的信息,因為形象的東西總比抽象的東西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歷史教學中,運用直觀教學,那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教學手段,可以使歷史知識形象化,增強對學生的視覺器官的宏觀刺激,化抽象為形象,化理性為感性,化深奧為淺顯,更好的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利於加強對歷史知識的感知、理解和記憶,可以說,在學生接受信息的時候,直觀的教學方法比教師用常見的語言去講解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能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獲得更多的、更豐富的歷史知識,有利於培養學生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乃至發散思維,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直觀教學方式我平時經常採用以下兩種方法:

1、播放歷史記錄片引入新課。

歷史就是過去發生的事情,對於學生來說有些特別陌生,傳統的說教對於學生來說並不明顯,必須通過形象的圖形或動畫來表現,例如學生熟悉的抗日戰爭,《課標》要求我們列舉侵華日軍的罪行,簡述中國軍民抗日斗爭的主要史實,理解全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性,探討抗戰勝利在中國發抗外來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對於侵華日軍的罪行,如果我們簡單的用書上的話來描述,學生的反映很平常,體會不到我們全民族抗戰的艱辛,我們播放了歷史記錄片《百年中國》中的一個涉及到抗日戰爭的一個記錄片,短短的幾分鍾,給學生一種動的視覺,激發學生學習探索的慾望,從而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我想學」。

2、利用多媒體教學。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由於媒體單一,只能是教師講,學生聽,以教為主的模式,常常導致學生厭學,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使用,徹底改變這樣的局面,由於多媒體教學可以利用各中教具、學具、投影、電影、錄象、錄音等媒體,集光、形、色於一體,直觀形象,新穎生動,能夠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結束了以往的教師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滿堂灌式的教學方式,總而言之,歷史課的直觀教學,能夠提高多學生的吸引力,從而達到提高歷史教學質量的目的。

以上是我在新課改和長期的歷史教學中的幾點做法,通過實踐證明,效果很好,今後我會更加努力參加新課改的學習,爭取做到新理論、新觀念與實踐相聯系,在教學實踐中,游刃有餘的實施新課程。

E. 怎樣學習歷史

歷史是我們的前輩一步步走出來的,當我們回望歷史,學習歷史,其實我們就有了更多的經驗與教訓,當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們就更容易獲得成功!可以說歷史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學科。so我們要如何學好歷史呢?

  • F. 怎樣學好歷史

    就歷史知識而言,歷史知識可以分為歷史背景、歷史經過、歷史影響等。
    歷史背景又可分為動機、條件和原因。原因又分為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內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歷史經過一般包括時間、地點、人物、政黨、團體、階層、階級、事件、現象、著作、制度等。

    歷史影響包括結果、性質、功績、經驗、教訓、意義等等。

    歷史知識還可分為歷史概念、歷史結論、歷史特徵、歷史線索等。其中最為基本的也是最為重要的是歷史概念。

    歷史概念是以歷史理論為指導,對歷史現象進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實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著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規律。由於歷史知識是由眾多有聯系的歷史概念所組成,因此,形成並掌握歷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歷史知識的關鍵。

    另外,大家還要學會自學歷史課本。

    一般來說,自學歷史課本應包括以下幾個程序:

    一、逐段寫出小標題。知道各個自然段主要說的是什麼,並用簡明的語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寫出教材要點提綱。逐段找出知識點和層次結構,進行適當加工,形成提綱。

    三、找出教材的內在聯系。就是要搞清歷史的發展是怎樣一環套著一環,搞清它的發展線索,形成一個系統結構。

    四、總結基本觀點。通過以上步驟,總結出一些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五、找出必須記住的內容並設法記牢。什麼是重要的歷史內容,就是歷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

    六、對教材做出評價。這是對讀書提出的最高的要求,也是善於讀書的標志。盡信書不如無書。課本並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學們應該大膽質疑。

    第一部分:學會學習

    隨著人類向信息社會的邁進,教育面臨著重大變革,學習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一個全新的學習時代就要到來。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斯認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再三強調,一定要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同一個問題——學會學習。這是時代對青年學生提出的新要求。那麼,怎樣學會學習呢?

    首先,同學們一定要樹立自己是學習的主體的學習觀念。

    一個不容否認的常識是,學習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在學。因此,作為學生,一定要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不要一味依賴教師,而應該在教師的「教」中主動構建自己的「學」,取人所常,為己所用。

    其次,同學們應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養成了好的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象出於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古往今來的大量事實也表明,一個人成功與否主要不是因為他的智力,而是取決於他是否具備良好的習慣。因此,我們必須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學校的學習中,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包括預習習慣、上課習慣、復習習慣等基本環節。

    預習是首要環節。預習的目的在於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個總體了解,以便上課時有目的地聽講,集中精力解決好新課的重點和難點。所以,學習新課前必須預習。預習時要認真仔細地閱讀新課內容,對照注釋或例題,參考課後練習題。預習時要讀懂詞句,聯系有關知識,了解課文內容及重點難點,劃出生字新詞或概念。預習時要邊讀邊記,把疑難問題注在書上或筆記本里,為上課作好准備。課前預習中如果發現有與新知識相關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舊知識時,應先回頭來重溫舊課,並弄懂舊知識。良好的預習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堅持每天預習。在預習的時候,應做到看、做、思結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預習僅當作任務完成,而要將它作為學習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來看待。正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邊看書,邊用筆在書上進行「圈、點、勾、畫、批」。圈點的過程,就是提煉重點的過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上課的時候,課前准備好需用的課本、筆記本、作業本、工具書及學慣用具等。上課時要認真專注地聽老師講解和同學發言,要積極思考,課堂上回答問題和討論問題,都要積極踴躍,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要記課堂筆記,記學習要點,要記得正確、完整。把自己自學的心得和老師對新教材的闡述加以對照比較,加深或更正自己的認識,不斷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若有疑問,可以及時提出或課後探討。

    課後要進行及時的復習。復習分為三種:平時復習、階段復習和總復習。不同的復習有不同的目的與要求。

    平時復習,其目的主要是鞏固課堂所學的新知識,因此平時復習必須做到及時,整理、修改、補充課堂筆記,深化和鞏固對新知識的理解、記憶。對重要的知識,要經常復習,牢固掌握。

    階段復習的主要目的是使知識條理化、結構化。對單元、章節知識的復習鞏固,復習時要進行知識歸類,把握重點,新舊聯系,融會貫通,在階段復習時注意養成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復習的目的是對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所學的知識全面復習鞏固,因此復習時要對照大綱教材的要求,根據復習時間制定好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對已學的知識進行系統梳理,查漏補缺,解決疑難,達到全面掌握。此外,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復習不僅僅是知識的復習,還應包括學習方法的回顧和總結。通過學習方法的不斷總結和完善,就可以不斷提高學習能力。

    最後,學會學習,關鍵在於學會如何讀書。

    讀書之前,大家應該對「書」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拿高中歷史教材來說,從形式上講,它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①目錄和大事年表。目錄是各章節知識的總綱,大事年表是簡明的大事記,這是全冊課本的總體知識框架,應從宏觀上把握。②每章開頭的「引言」。「引言」主要說明本章內容的歷史背景和本階段的時代特徵和本章內容的特點。③正文內容(大字)和閱讀內容(小字)。正文部分是課文的主體,是考試命題的依據,屬於必須掌握的內容。閱讀部分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或是對正文內容的補充,或是正文上下段內容的過渡,或是正文的展開性敘述等等,應有不同的要求。④原始資料。應聯系課文內容加以分析,可培養思維問題的能力。⑤表格、圖畫。要弄清其與正文的關系,安排這圖表的用意和作用等。⑥思考題和練習題。思考題是高層次的練習,練習題是基本的作業。⑦學術爭鳴。旨在提高思辨能力,要求大家能大膽質疑,養成求知的好習慣

    G. 中國人為什麼從古至今很重視編撰歷史。

    以史為鑒,自修其身,追溯自己及自己民族的往昔。
    從宏觀來講,我們所傳承的,不僅是回寫出來的那個歷史,而答且還是我們民族的文明!
    歷史,記錄了我們輝煌的過去,而歷史的載體——文字,則傳承了我們偉大的文明。
    千年來我們同化了多少民族?他們之所以被同化,就是因為沒有文字,沒有文化,要傳承下去,就必須依附在文字上,而文字,恰恰是我們漢文化獨有的。

    H. 如何學好歷史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復習一次,每個月再總復習一次。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 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 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
     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麼,也要盡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改完那麼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閱卷老師會有好心情給你高分呢?
     最後,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對學習歷史也很有幫助。一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通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探討習題,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也可讀一讀像《歷史學習》這樣的雜志,了解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提高自己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解題很有幫助。到高三下學期的時候,要爭取每天都花一至兩個小時在歷史上。因為歷史有一個特點,容易忘。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復習歷史更要注意計劃性。除了跟上老師的復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給自己定一個時間表,哪段時間復習哪段內容,注意科學合理,確保能夠按時完成。可以雙條線同時進行。一條是老師的,一條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師在復習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時,還可再看看中國史。不僅記住了更多的內容,還有利於進行中外比較,使自己對高中三年的歷史知識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單獨復習世界史好上幾倍。另外,專題復習也很重要。可以幫助你掌握好歷史線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歷史規律之類的東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廣度。

    其實,歷史是一門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擔心學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後,歷史會變得很簡單了。

    I. 談一談,作為當代大學生,你如何理解「重視歷史的學習與研究,注意總結和汲取歷

    很多歷史事件和現在發生的事件是相似的。

    J. 如何學好歷史

    我的訣竅就是培養興趣~
    要多看。
    做什麼興趣是最重要的,我很喜歡歷史,所以歷史書我總是很久就看完了,而且看後印象很深,當老師講到了自然就明白了~
    其實歷史書很好看,比起其他科要好點。
    在課余可以積累些知識,如多看看這方便的故事書,成語書,電視節目等~
    如果是初中歷史,就只有考自己的背功,上課原則上還是聽一下。
    高中歷史就一定要理解性學習,因為現在高中歷史不考背的了,而是考理解性的東西,不關要知道,還要看個人對這個歷史事件的認識和看法,上課一定要聽老師的,一定要做筆記,如果是一個好老師,他的筆記一定很多理論知識,涉及到課堂和課外知識,這是期末拼書拼不出來的。
    最後概括一下,一定要培養自己的興趣,書本上有很多歷史小故事,課余要多積累關於歷史的知識~
    一 態度

    要想學好一門功課,一份熱情和認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想要學好歷史,首先一定要讓自己喜歡上歷史,嘗試在學習的過程中去感受歷史衰亡帶給我們的沖擊和啟發,品味時代變遷中蘊含的滋味,自然而然的會喜歡上歷史。有了這個好的開端,學習歷史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喜歡上歷史能讓你不再一味埋怨選擇題中的陷阱,而是讓你逐漸欣賞設陷阱者的構思之精妙,喜歡上歷史能讓你不再一味苦惱於大題的毫無頭緒,而是逐漸去贊嘆解答角度的柳暗花明,從而也就逐漸提高了對知識的把握能力和答題的技巧。

    二 課外和課內

    學習歷史可又課外和課內兩部分來組成,課外知識來源於一些歷史史料或歷史著作,而課內知識主要依靠老師授課。

    課外知識非常注重同學自主地,積極的學習歷史。或許很多人會認為課外知識很多都是考點不要求的,注重課外知識對於要考好歷史得不償失。其實不然,不可否認要補充課外知識是需要付出一定的精力和時間的,因此在學習時間過於緊迫的情況下可以放鬆要求,但如果有課余時間的話那麼對課外知識的補充就很有必要性了。課外知識起到對課內知識的補充和完善的作用,它能使歷史知識網路和框架結構更加完善。另一方面,一些歷史著作中作者對歷史事件的看法和評說也能增強我們對歷史事件的解析能力,拓寬我們的答題思維。並且,課外知識能讓我們接觸到不同於教材內容的更有趣的歷史知識,因而也有助於提高我們學習了解歷史的興趣。

    課內知識其實也就是課堂學習,這是學好歷史至關緊要的一個環節。對於老師授課內容的重視程度我想也不必再多說了,能夠重視好每一節歷史課的同學絕對會有很大的收獲的。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做好筆記,老師所提及的易錯易遺忘知識點和常考熱點都是一節課的重點所在。

    三 課後復習與訓練

    1將所學知識系統網路化,框架結構化,這樣可以很好的將各個知識點鏈接在一起。

    2訓練答題思路:相互提問法(同學之間,最好是同桌),通過自命設問,探討答題思路和角度,也可組成小組的形式,但人數最好在4人以內。

    3猜題 適當的對題目尤其是答題進行猜測,先將答題分類,如考的幾道大題中一般有一道中國古代,一道國別史,一道改革題等,然後對應進行規劃復習,這樣在考試時很可能已經能做到成竹在胸了。

    4建立錯題集,應把每次做完校對發現的錯題進行整理。重點是在回顧的過程,首先要養成階段性回顧的習慣。其次在於針對選擇題應學會剖析錯誤的根源和命題者命題時布置的雷區,針對大題應該學會分析其答題的角度,及時突破自己在解答相關題目時思維的局限性和角度的單一化。這兩者都要能夠舉一反三,歷史出題其實也是在相同考點和知識點的基礎上轉變下設題背景,情境和設問角度,只要能真正掌握做題的規律,很多題目也就能迎刃而解。

    四 如何讓考試更好的體現學習水平

    考試分數可以衡量我們的學習水平,想要讓考試更客觀的反映我們對知識的掌握能力就需要掌握一定的考試和答題技巧。

    技巧:1抓關鍵詞,無論是命題設問的關鍵詞還是作答時答案關鍵詞都應該緊緊扣住。

    2 大題的序號化和層次化,迎合評分者進行踩點給分和層次給分。

    思路 :學會利用文明史觀,全球史觀和社會史觀有機結合來解題答題。

    另外也要避免出現不應該犯的低級錯誤,如大題答漏,一個提問中可能會出現幾個小問,應該在每小問下做標記,可以很有效的避免漏答。

    同時考試過程要保持良好心態,歷史題是非常注重思維和邏輯分析的,心態對這方面有很大影響,所以要想考好試,那怕採取強制性方法也要把心態調整好。而通過這樣才能讓考試真實地反映我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更好地發現問題,學好歷史。

    閱讀全文

    與如何重視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