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興化的歷史沿革
相傳,春秋時興化屬吳,戰國時屬楚,為楚將昭陽的食邑。昭陽受封於海濱之地(即興化一帶),死後葬於城西陽山。故興化又名「楚水」、「昭陽」。興化原名昭陽,在宋朝原為犯人發配之地。後因范仲淹在此任職取名興化,意為「昌興教化」。
興化是一個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邑,地處蘇中里下河腹地。境內河湖港汊縱橫交錯,密如蛛網。因四面環水,交通不便,地處偏僻,向有「自古昭陽好避兵」的說法。
據《方輿紀要》載,原興化縣境本為海陵縣的一部分。五代十國時期吳楊溥武義二年(920年),自海陵縣劃出北鄉部分為招遠場,後改為興化縣,這是當代興化縣治的開始。南唐時屬海陵(後下通稱泰州)。
宋代的興化,始隸泰州,後改揚州。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升高郵軍為承州,割縣(興化)治之;高宗紹興五年(1135年)復興化縣治,復隸泰州。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又建高郵為軍,仍以興化隸屬,後又復隸泰州。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再隸高郵。
元代(1271-1368年),興化屬高郵府,隸揚州路。明代(1368-1644年)興化屬高郵州,隸揚州府。
清(1644-1911年)初沿襲明的舊制,為揚州府高郵州興化縣,後直隸揚州府。
辛亥革命以後,興化縣直屬江蘇省。1933年省下設專區,興化縣又隸屬於鹽城專區。
抗日戰爭時期的1940年,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韓德勤一度率軍、政機構撤至興化。1939年國民黨八十九軍軍長李守維率部進犯黃橋時,其軍部即駐興化城內。1941年,日軍侵佔興化城,炮製了漢奸政權偽政府。
早在1938年至1939年,中國共產黨就在興化境內建立了秘密組織,進行革命活動,發展革命力量。1940年初,在興化農村建立了中共興化縣委,屬蘇中二分區。1945年8月,日寇投降,不久興化城解放。1946年冬,解放軍暫撤,縣城被國民黨軍佔領,但農村的大部分仍在中國共產黨控制之中。
1948年底,興化第二次解放。成立興化縣人民政府,隸屬於地級揚州市。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興化工農業飛速發展,經國務院批准,興化於1987年撤縣建市,改為興化市。1996年改隸新成立的地級泰州市。
『貳』 江蘇省興化市的歷史文化
興化是一個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邑,地處蘇北里下河腹地。境內河湖港汊縱橫交錯,密如蛛網。地勢低窪,形如「鍋底」,故有「水鄉」之稱。因四面環水,交通不便,地處偏僻,向有「自古昭陽好避兵」的說法。《興化縣志》(張志)載詩雲:「我邑獨少宛馬來,大澤茫茫不通陸;外人羨著桃花園,萬錢爭租一間屋」。
相傳, 春秋時興化屬吳, 戰國時屬楚, 為楚將昭陽的食邑。他是楚王族昭、屈、景三姓的後裔, 曾與魏戰於襄陽, 以下八城有功,受封於海濱之地(即興化一帶),死後葬於城西陽山。故興化又名「楚水」、「昭陽」。 秦漢隋唐時,興化先後隸屬於臨淮、廣陵、江都,皆古揚州地,其范圍在海陵(今泰州)之北, 鹽瀆(今鹽城)之南。
據《方輿紀要》載,原興化縣境本為海陵縣的一部分。五代十國時期吳楊溥武義二年(公元920年),自海陵縣劃出部分為招遠場,後改為興化縣,這是興化縣治的開始。五代《南畿志》亦有類似記述,並載當時的興化縣隸屬於江都府。《文獻通考》記述,吳改江都府,置興化縣。南唐時屬海零(後下通稱泰州)。
宋代的興化,始隸揚州,後改泰州。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升高郵軍為承州,割縣(興化)治之;高宗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復興化縣治,隸泰州。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又建高郵為軍,仍以興化隸屬,後友隸泰州。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復隸高郵。
元代(公元1271-1368年),興化屬高郵府,隸揚州路。明代(公元1368-1644年)興化屬高郵州,隸揚州府。清(公元1644-1911年)初沿襲明的舊制,為揚州府高郵州興化縣,後直隸揚州府。
辛亥革命以後,興化縣直屬江蘇省。1933年省下設專區,興化縣又隸屬於鹽城專區。
抗日戰爭時期的1940年,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韓德勤一度率軍、政機構撤至興化。1939年國民黨八十九軍軍長李守維率部進犯黃橋時,其軍部即駐興化城內。1941年,日軍侵佔興化城,炮製了漢奸政權偽政府。
早在1938年至1939年,我黨就在興化境內建立了秘密組織,進行革命活動,發展革命力量。1940年初,在興化農村建立了中共興化縣委,不久又建立了縣抗日民主政府,領導人民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當時的興化縣屬蘇中二分區。1945年8月,日寇投降。不久我軍首次解放興化城。1946年冬,我軍暫撤,縣城被國民黨軍佔領,但農村的大部分仍在我控制之中。1948年底,興化第二次解放。成立興化縣人民政府,隸屬於揚州地區。
進入九十年代,興化工農業飛速發展,經國務院批准,興化撤縣建市,改為興化市。近又改隸新成立的泰州地級市。
興化這個人傑地靈的地方,自古出了不少文化名人。明代接連有三個宰相:高谷、李春芳和吳【生生】;著名的文學家《水滸》作者施耐庵、中原才子宗臣(《古文觀止·報劉一丈書》作者);清代又有「揚州八怪」兩怪鄭板橋、李【魚單】以及劉熙載、任大椿、李詳等文化名人。
『叄』 高郵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怎樣
公元前223年,秦王 嬴政 時築高台、置郵亭,故名高郵,別稱秦郵、盂城。後人又稱高沙、珠湖、盂城。是至今全國兩千多個縣市中唯一以「郵」命名的城市。 高郵歷史悠久。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先民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代表江淮地區東部史前文化的龍虯庄遺址,表明7000多年前境內便有人類的璀璨文明。公元前223年,秦王 嬴政 時築高台、置郵亭,故名高郵,別稱秦郵、盂城。 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設高郵縣,屬廣陵國。南北朝時曾置廣鄴郡、神農郡,又析臨澤、三歸、竹塘三縣。隋初郡廢,三縣並入高郵縣。宋代先後築有二城,名舊城、新城。宋、元時期,因置高郵軍、承州、高郵路、高郵府,領轄過高郵、興化、寶應三縣,為淮揚間繁華之地。明代撤縣建州,轄興化、寶應兩縣。自清代乾隆時起,遂為散州。古代高郵,史稱「江左名區、廣陵首邑」。 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為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高郵、寶應、興化三縣交界地區幾經調整。在中國共產黨員領導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高郵縣澄子河以南地區曾屬江高行政區、江都縣,高郵縣湖西地區曾先後屬天長縣、甘泉縣、東南縣、儀揚縣、儀征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高郵縣。高郵、寶應、興化三縣交界地區幾經調整。1991年高郵撤縣設市。
『肆』 高郵是由什麼得名
公元前223年,秦王政時築高台、置郵亭,故名高郵,別稱秦郵、盂城。後人專又稱高沙、珠湖、盂屬城。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設高郵縣,屬廣陵國。南北朝時曾置廣鄴郡、神農郡,又析臨澤、三歸、竹塘三縣。隋初郡廢,三縣並入高郵縣。宋代先後築有二城,名舊城、新城。宋、元時期,因置高郵軍、承州、高郵路、高郵府,領轄過高郵、興化、寶應三縣,為淮揚間繁華之地。明代撤縣建州,轄興化、寶應兩縣。自清代乾隆時起,遂為散州。古代高郵,史稱「江左名區、廣陵首邑」。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為縣。是至今全國兩千多個縣市中唯一以「郵」命名的城市。
『伍』 高郵的歷史
高郵市歷史悠久、復人文薈萃,是江制蘇省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秦王嬴政於公元前223 年在此築高台置郵亭,故名高郵,別稱奏郵。漢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建縣,迄今己有2100多年的歷史,是全國縣以上城市中唯一以「郵」 命名的城市。早在13世紀,世界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就贊譽高郵「城市很大,很繁榮」。高郵人傑地靈,北宋著名詞人秦觀,明代散曲家王磐,清代訓詁學家王念孫、王引之父子,現代古生物學家孫雲鑄,棉花專家孫恩麟,蠶桑專家趙鴻基和已故當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等都是高郵的賢達俊才,彪炳史冊。
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先民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秦王嬴政時築高台置郵亭,故名高郵,別稱秦郵,又稱盂城。
漢武帝時建高郵縣,屬廣陵國。北宋至清代初期,歷置高郵軍、承州、高郵路、高郵府、高郵州,領轄過高郵、興化、寶應三縣,為揚淮間繁華之地。乾隆年間改為散州。民國初年廢州為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高郵、寶應、興化三縣交界地區幾經調整。1991年高郵撤縣設市。
『陸』 興化市在哪裡,興化市在哪個省,興化屬於哪個市
興化市在江蘇省中部、長江三角洲北翼。屬於江蘇省泰州市管轄。
興化市位於江蘇省中部,里下河地區腹部。東鄰大豐、東台,南接姜堰、江都,西與高郵、寶應為鄰,北與鹽都隔界河相望。境內地勢低平,河網密布。政區東西最長、南北最寬各55公里。總面積2393.35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949.6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81.46%,水面積443.7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8.54%。
興化是著名的「魚米之鄉」,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生態示範區,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百強縣,全國環保模範城市,世界四大花海之一的「千島菜花」聞名遐邇。
2018年10月22日,入選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名單。2018年11月,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縣(市)。2018年12月,入選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100強。
全市設有25個鄉鎮和3個街道:戴南鎮、張郭鎮、大垛鎮、荻垛鎮、戴窯鎮、合陳鎮、昌榮鎮、陶庄鎮、海南鎮、大鄒鎮、永豐鎮、安豐鎮、新垛鎮、釣魚鎮、大營鎮、沙溝鎮、中堡鎮、千垛鎮、興東鎮、陳堡鎮、周庄鎮、竹泓鎮、茅山鎮、林湖鄉、沈倫鎮、昭陽街道、臨城街道、垛田街道。設有江蘇省興化經濟開發區1個。
(6)高郵與興化哪個歷史悠久擴展閱讀
興化古稱昭陽,又名楚水,歷史悠久。南盪遺址文物證明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興化就有人居住。春秋、戰國時期為吳楚之地。周慎靚王時為楚將昭陽食邑。秦為九江郡地。漢至隋唐歷屬臨淮、廣陵、江都。
興化建縣始於公元920年,五代楊吳武義二年(920),劃海陵縣北設招遠場,不久改招遠場為興化縣。故有「昭陽古邑」、「海陵舊址」之稱。北宋時期,初屬揚州,改隸泰州。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升高郵為承州,割興化而屬之。明清時代屬揚州府高郵州。
1912年廢府制,興化直隸江蘇省。1941年2月興化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先後隸屬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蘇中行政委員會,蘇中第二行政區。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曾建立過「興東縣」、「溱潼縣」、「沙溝縣(市)」,後撤銷並入興化(一部分並入東台、泰縣)。
1948年12月,興化解放,屬蘇皖邊區二專署領導。1949年5月興化隸屬蘇北揚州專區。1950年1月興化隸屬泰州專區。1953年1月泰州專區撤銷,興化隸屬揚州地區。1983年3月揚州地區撤銷,興化屬揚州市。1987年12月興化撤縣建市,仍屬揚州市。1996年隸屬新設立的地級泰州市。
『柒』 高郵的歷史沿革
秦王嬴政於公元前223年在此築高台、置郵亭,後人又稱高沙、盂城。古代高郵史稱江左名區,廣陵首邑,由宋置軍至清設州,有九百多年中等行政區劃的經歷。高郵歷史上曾喚作過秦郵、三阿、幽州、神農、廣鄴、高沙、承州、珠湖、盂城、散州等地名。
代表江淮地區東部史前龍虯文化的龍虯庄遺址,表明七千多年前境內便有人類的璀璨文明。
春秋,吳邗溝地,越並吳屬越。
戰國,楚並越屬楚。
秦王嬴政二十四年,滅楚,築高台,置郵亭,故名高郵,亦稱秦郵。
西漢,先後屬荊國、吳國、江都國。武元狩五年,置高郵縣,屬廣陵國。
東漢,高郵縣屬廣陵郡。
東漢末,高郵縣廢。
三國,地屬廣陵郡,先屬魏,後屬吳。
西晉,復高郵縣,屬臨淮郡。
東晉,高郵縣屬廣陵郡。
東晉和南北朝,高郵西北(今金湖縣、天長市部分)僑置幽、冀、青、並州及後魏平阿縣,由此形成北阿鎮(三阿),與平阿湖、下阿溪三者合稱三阿等地名。
南北朝期間南宋置高郵縣,屬廣陵郡,又劃設臨澤縣,屬海陵郡;南梁起,先後置廣鄴郡、神農郡,轄高郵縣劃設的高郵、竹塘、三歸三縣;臨澤縣仍屬海陵郡。
隋,竹塘、三歸、臨澤三縣仍並入高郵縣,屬吳州(不久改稱揚州),後屬江都郡。
唐,高郵縣先後屬兗州、邗州、揚州、廣陵郡、揚州(均為現揚州)。玄宗元年,劃江都、六合、高郵三縣部分地區置千秋縣,天寶七年改稱天長縣。
五代十國,高郵縣先後屬吳都江都府、後唐東都(揚州)、後周揚州大都督府。
宋、元時期,因置高郵軍、承州、高郵路、高郵府,領轄過高郵、興化、寶應三縣,為淮揚間繁華之地。
宋,開寶四年置高郵軍,直屬京師。詔文為:惟彼高郵,古稱大邑,舟車交會,水陸要沖,宜建軍名,以雄地望。軍同下州高沙郡,轄高郵縣;熙寧五年軍罷,縣屬揚州;元祐元年,復置高郵軍;建炎四年,升高郵軍為承州,領承州、天長軍,轄高郵縣與興化縣;紹興五年(1135年),廢州,縣屬揚州;紹興三十年,復為軍,仍領高郵、興化二縣。
元,至元十四年,置高郵路,轄高郵、興化二縣;至元二十年,改為高郵府,轄高郵、興化、寶應三縣,屬揚州路。至正十四年,張士誠在高郵建都,國號大周。
元末,高郵改為散府。
明,洪武元年,置高郵州,領興化、寶應二縣,屬揚州府;洪武四年,升守御所為高郵衛。
清,順治元年,置高郵州,屬揚州府,不久遂為散州。
民國元年,廢州為縣。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高郵縣澄子河以南地區曾先後屬江高行政區、江都縣,高郵湖西菱塘地區曾先後屬天高縣、甘泉縣、東南縣、儀揚縣、儀征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設高郵縣。
1991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縣級)
1991年4月1日,正式建高郵市,實行計劃單列。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使高郵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城市」 (高郵是大運河沿線一座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遺存的城市,在大運河沿線58處遺產點中,高郵有3處,其中盂城驛、高郵明清運河故道是高郵獨有的,淮揚運河主線縱貫高郵南北共43.6公里。這三處遺產包含了從車邏到界首運河沿線幾乎所有文化遺產。車邏壩、南門大街、鎮國寺、平津堰、楊家塢、萬家塘、御碼頭、馬棚灣鐵牛、界首大碼頭都在其中。)
『捌』 高郵市和寶應縣哪個好一點,興化呢
興化好點,其抄次是高郵,然後寶應
原因:興化是最早申請貧困縣的,91年發大水時就申請了國家補貼,國家給的優惠政策直接刺激興化的發展,興化起步早,底子足!
高郵是第二個申請的,慢了近10年,設的兩個收費站也因改革拆除了,但是政策還是給高郵帶來了很多實惠
寶應,估計礙於面子。。。。。
『玖』 高郵有多少年的歷史
您好。
豈止是文風,已有2200多年歷史的高郵,這顆鑲嵌在蘇北里下河大地上的明珠,算得上歷史悠久,名勝錦粲,物產豐富,風景秀麗,人傑地靈,上世紀80年代在高郵城南發現的古跡遺存--盂城驛。
『拾』 高郵的來歷
秦王嬴政於公元前223 年在此築高台置郵亭,故名高郵,別稱奏郵。又稱盂內城。漢武帝時建高郵縣容,屬廣陵國。北宋至清代初期,歷置高郵軍、承州、高郵路、高郵府、高郵州,領轄過高郵、興化、寶應三縣,為揚淮間繁華之地。乾隆年間改為散州。民國初年廢州為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高郵、寶應、興化三縣交界地區幾經調整。1991年高郵撤縣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