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哪個封侯

歷史哪個封侯

發布時間:2021-02-21 18:33:07

㈠ 古時候的封王封侯有什麼講究

中國古代爵位制度

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等級制度之一。先秦爵制,與世襲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為表裡,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權力的標志。秦以後的爵制(分賜爵與封爵),與先秦爵制的性質有所不同。爵不具備行政職能,主要用來確定皇親、功臣世襲的政治名位和經濟權利。

先秦文獻中有關爵制的記載,主要見於《孟子·萬章下》。所舉周代爵稱,有天子、公、侯、伯、子男五等。年代稍晚的《禮記·王制》,則將天子除外,子男分列,即所謂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文獻反映的先秦爵制是否准確,學者尚存異議。但參照甲骨、金文資料,可以肯定的是:夏爵制不詳,商制細節難明,只有西周至戰國時期的爵制尚可大致判明其爵稱與爵序。

商制,文獻所記有侯、甸、男、衛、邦伯,均屬地處王畿之外的「外服諸侯」。殷墟甲骨資料表明:殷邦境外的「多方」或「多邦方」,常常是商王國征伐的敵國。它們的君長被稱為「方伯」或「邦伯」,如人方伯、羌方伯、盂方伯、周方伯等。殷邦邊境和邦境內的君長,被分別稱為侯、伯,如杞侯、犬侯和井伯、宋伯等。它們是商王國的屏藩,常受商王之命征伐多方,商王亦往往派兵助征。方伯和侯、伯稱號的不同,反映了這些君長與商王關系的親疏差別。

有的學者認為,商代甲骨文(或金文)中的「田」和「子」、「男」也是爵稱,目前尚無定論。

西周春秋爵稱,可大致分為王、公、侯、伯、子、男六級:

王。在周王朝轄區內,王是指周天子而言。另有個別並非天子的王者,如■王、呂王、豐王等,都屬戎狄首領。春秋金文中的稱王諸侯,仍限於同周室關系較疏的蠻夷君長,即徐、楚、吳、越四國。

公。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稱公,所見有周公、召公、畢公、明公、井公、毛公、芮公等。可以肯定的稱公諸侯,有宋公戌(宋平公)、宋公差(宋元公)、宋公■(宋景公)、宋公得(宋昭公)。

侯。西周春秋時代行用最普遍的爵稱是侯。金文所見主要是周初始封的周姓諸侯,如■(燕)侯、魯侯、康侯、邢侯、蔡侯、滕侯、虞侯、荀侯、曾侯等。稱侯的異姓國君,除與周室關系非同尋常的姜齊以及取而代之的田齊外,大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後,或者早已存在的「先封」之國,有鑄、陳、紀等。

伯。西周時代稱伯的諸侯,多為文獻記載較少的小國之君,有的是畿內封君,如榮伯、井伯、杜伯、單伯、散伯、徵伯、過伯、夷伯等。春秋時代明確稱伯的國君,主要有鄭伯和曹伯。

子。金文中的子明確屬於爵稱的,主要有北子和沈子。文獻中其他諸子,尚無金文印證。

男。《春秋》所見男爵僅有許國。1967年陝西長安縣馬王村出土一件西周晚期的■(許)男所作銅鼎,證實許國國君的爵稱確為男爵。

戰國時期除楚國和越國早已稱王外,魏、齊、趙、韓、燕、中山等國也在戰國中期相繼稱王,突破了西周以來的諸侯爵稱。各國又先後進行變法,廢除傳統的世卿世祿制度,建立中央集權的官僚統治,並推行與之適應的爵制。三晉和燕、齊的爵秩等級,大體仍為卿和大夫。楚的最高爵位叫執■,情況較為特殊。秦則從商鞅變法以後,實行獎勵軍功的二十等爵:公士、上造、簪■、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駟車庶長、大庶長、關內侯、徹侯。秦二十等軍功爵,累積爵級至關內侯(十九級)、徹侯(二十級),即可食租稅或食邑;自大庶長以下至公士十八等爵,「則如吏職」。

兩漢漢初,在二十等爵外,又先後分封異姓、同姓為王。諸王封爵,帶有濃厚的分封制色彩,與中央集權制相■格。文帝、景帝,特別是武帝奉行削藩政策,限制並削弱諸王權力,諸王遂不得領民親政,惟衣食租稅。同時,列侯(原名徹侯,避漢武帝劉徹諱改)也與二十等爵相分離,與王爵共同構成封爵制度。自關內侯以下,為賜爵制度。封爵優於賜爵的主要權益是:享有封國或食邑;置官屬;爵位世襲;衣食租稅;具備崇高的政治地位。

兩漢封爵的爵級主要是王、列侯兩等,此外還有公主湯沐食邑。王、列侯官屬數量因爵之高低而多少不等,但任用權卻在中央。漢初定製,「非劉勿王」(後演變為非皇子不王)、「非功不侯」。王的封授對象是皇子,列侯主要封授異姓功臣,諸王庶子所受推恩爵亦是列侯。諸皇子王初以區域立國,跨州連城,形成尾大之勢。漢武帝推行推恩析國政策,諸王遂以郡立國。東漢初,漢光武帝劉秀曾廢王爵,封九皇子為國公,旋即復舊。兩漢除王莽、曹操以權臣稱王外,異姓功臣只能封為列侯。列侯,西漢時多以縣立國,也有食鄉亭者,但並無鄉侯、亭侯之稱。至東漢,列侯正式分為縣、鄉、亭侯。功大者食縣,功小者食鄉亭。東漢中期以後,政治腐敗,遂出現大量的外戚侯、宦者侯、恩澤侯,雖有悖於「非功不侯」的原則,但縣、鄉、亭侯的爵稱爵序並未因此發生變化。

封爵傳襲,採取嫡長子繼承製。庶子、庶孫一般不具備襲爵權。無嫡子襲爵,則削除封國,這就是所謂的「無子國除」。皇親和重要功臣「國絕」時,為示優寵殊遇,也可由庶子庶孫襲爵,這就是所謂的「紹封繼絕」。紹封者權益低於正常襲爵,僅食國之半租。此外,公主湯沐食邑也可由公主之子承襲,但並不普遍。

漢代封爵制度,對後世影響頗大。諸如諸侯不與政事、惟得衣食租稅,非皇子不王,非功不侯,無子國除,紹封繼絕等重要原則,均在不同程度上為以後的王朝所沿用。

兩漢十九等賜爵,爵稱與秦同。凡賜爵皆可「有罪以減」,無爵者則為士伍。十九級爵中第九級(五大夫)以上為高爵,亦稱吏爵,具有免役特權。獲得吏爵的主要途徑是憑借軍功吏■。第八級(公乘)以下至第一級(公士)為低爵,又稱民爵,獲得民爵的主要途徑是因特典、災異而詔賜天下民爵。法制規定,民爵高於第八級時須轉讓親屬,故除非有特殊原因,民爵一般不能升至吏爵。獲得吏爵、民爵的另一途徑是買爵。漢文帝劉恆實行入粟拜爵,開賣爵先例。漢武帝特設武功爵十一級,標價出售,以緩解財政困難。以後屢有賣爵詔令,賜爵趨於猥濫。東漢末年,賜爵已成「空設文書」,不再為時人所重。魏晉南北朝時期,賜爵制遂廢棄。

魏晉南北朝魏晉之際,設置五等封爵,東漢以來的王、列侯二等封爵,變為王、五等封爵、列侯三大層次封爵。北朝取消列侯,王、五等封爵成為主要的封爵爵稱。

諸王封爵。西晉設國王、郡王(分大、次、小)、縣王,各有多少不等的食邑戶數。東晉南朝,僅禪代前期的異姓篡代者封國王,如劉裕封宋王,蕭道成封齊王。一般情況下,皇子才能封郡王(亦分大、次、小三級)。北魏前期,異姓多封王,但襲爵者即降為公。孝文改制,唯宗室封王,並按親疏遠近分為一藩王、二藩王、三藩王,亦為郡王。北周末年,在郡王之上,又設國王,封授對象是皇子。諸王政治權益,因王朝而異。西晉王國按大、次、小可分別置三軍、二軍、一軍,自選官屬。其他王朝,則無置軍和自選官屬權。但諸王可參政入仕、領兵出鎮,卻是這一時期各王朝的普遍現象。骨肉相殘因此時有發生,構成諸王干政、亂政的政治格局。

五等封爵。曹魏有鄉公、亭伯等爵稱。咸熙元年(264),即將代魏的司馬氏設立五等封爵。五等封爵,采《周禮》中公、侯、伯、子、男之名,每等又分大、次二級,共五等十級。每級封爵都有封疆里數和戶邑數,以方五里和邑二百戶為差,井然有序。五等封爵官品在第二以上,名位低於諸王,卻有高於列侯的「祿奉禮秩」,其中公、侯可置一軍。東晉南北朝,五等封爵不再劃定封疆里數,大、次兩級合二而一,皆以郡或縣立國,並在爵稱前冠以「開國」字樣。伯、子、男三級封爵,品秩也由第二分別降至第三、四、五。北周後期,濫封無度,遂在郡公之上常設國公,以封柱國大將軍等重要功臣。時五等封爵的爵序是:國公、郡公、縣公、縣侯、縣伯、縣子、縣男。

列侯。魏晉有縣、鄉、亭侯,品秩在五等封爵之下。東晉南朝,縣侯與五等封爵中的「侯」合一,僅存鄉、亭侯。北朝無列侯爵。

列侯之下,尚有屬於賜爵的關內侯、關中侯、關外侯等爵。

就創新而言,這一時期有「分食制」和「虛封制」。「分食制」指諸侯按一定食租率提取食邑戶的租稅。如西晉諸侯三分食一;東晉南朝九分食一;北魏王二分食一,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虛封制」,是指無封國食邑、不食租稅的封爵。它與賜爵制的區別就在於可以世襲。典型的虛封制是北朝的散爵,如散公、散侯、散伯等等。北周初年,因租稅有限,開國封爵「雖錫以茅土,而未給租賦」。保定二年(562),周武帝詔令諸國公(邑萬戶),可寄食他縣,收其租賦。寄食戶數僅是原食邑戶數的十分之一。這種封戶為虛、寄食戶為實之例,為以後的虛實相結合的食租稅方式提供了借鑒。

隋唐隋唐爵制與北周末年之制略同。國王更名為親王(正一品),以封皇子;郡王(從一品)封授宗室,唐中期以後異姓功臣亦有封郡王者。廢縣王。王以下是國公(從一品),開國郡公(隋從一品,唐正二品),開國縣公(隋從一品,唐從二品),開國縣侯(隋正二品,唐正三品),開國縣伯(隋正三品,唐正四品),開國縣子(隋正四品,唐正五品),開國縣男(隋正五品,唐從五品),共九級,主要封授異姓功臣。

九級封爵,並「設爵無土,署官不職」,較之漢魏,其政治、經濟功能明顯削弱。各級封爵的食邑戶數「率多虛名,其言食實封者,乃得真戶」。真食實封的方式,也是「分食諸郡」,不再直接從封國內徵收租稅。封爵的主要經濟權益是憑爵品獲得永業田,數額為:親王一百頃,郡王五十頃,國公四十頃,郡公三十五頃,縣公二十五頃,縣伯十頃,縣子八頃,縣男五頃。均田制瓦解後,諸侯亦不再受永業田。

宋宋承唐制,但略有變化。爵稱是親王、嗣王、郡王、國公、郡公、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共十二等。後嗣王、開國郡公、開國縣公不再封授。郡公以上,主要是皇親宗室封爵,其中郡王、國公也封授重要功臣。開國郡公以下,是異姓封爵。爵名隨食邑戶數而定:二千戶以上封公,一千戶以上封侯,七百戶以上封伯,五百戶以上封子,三百戶以上封男。邑過其爵,則進爵號,但止於開國郡公。每次增食邑戶數,自二百戶至千戶;實封戶數,自百戶至六百戶。而親王、重臣特加食邑者,往往有逾千戶者,以至有郡公食邑累加至萬余,實封至數千戶者。

宋代封爵頗濫,文官少監、少卿以上,武官副率以上,內職崇班以上,皆有封爵;丞、郎、學士、刺史、大將軍、諸司使以上,則有實封。封爵系於官位,與功勛關系不大。

元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之初,曾實行分封制度。功臣、親屬、貴族皆有封地食邑。爵稱是萬戶長、千戶長、百戶長、十戶長等,並可世襲。各級「戶長」在封地內有徵發徭役、徵收賦稅的權利。蒙古族統治者入主中原之初,亦曾在佔領區內實行分封制,對社會經濟造成較大破壞,後不得不廢止而實行封爵制度。

元封爵為八等:王(正一品)、郡王(從一品)、國公(正二品)、郡公(從二品)、郡侯(有正從三品之別)、郡伯(有正從四品之別)、縣子(正五品)、縣男(從五品),實為八等十級。其中只有郡王、國公封授在世的皇系、功臣,其餘爵稱均用於封贈。

明代封爵雖仍分為宗室和異姓兩類,但具體爵稱有較大變動。

宗親封爵除嫡長子外,皇帝諸子封親王;親王諸子封郡王;郡王諸子為鎮國將軍,孫為輔國將軍,曾孫為奉國將軍,玄孫為鎮國中尉,五世孫為輔國中尉,六世孫以下皆授奉國中尉,並世襲,永遠有別於齊民。自親王以下,不再食租稅而領取歲支祿米。洪武九年(1376),規定親王祿米五萬石,郡王一萬石;鎮國將軍賜田六十頃,以為永業,免除租稅。洪武二十八年,重定歲支祿米數額,親王一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一千石,輔國將軍八百石,奉國將軍六百石,鎮國中尉四百石,輔國中尉三百石,奉國中尉二百石。此外,國家還為宗室修建宮邸、墳墓,提供隨從官員、僕役以及其他待遇。

明初,宗室封爵中親王名高位崇,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洪武年間,朱元璋授予親王以兵權。特別是分封在北方沿邊的藩王,不僅擁有直屬的護衛軍,還經常統率大軍出征,稱為塞王。其中的燕王朱棣,在朱元璋死後不久,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皇位。朱棣即位後,逐步解除藩王兵權,加強對宗室的限制和監視,從而形成了「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的局面。

明中期,宗室受封人數不斷增加,祿米成為明政府的沉重負擔。藩王也競相非法佔田,少者幾千頃,多者數萬頃,減少了明政府的賦稅收入,激化了社會矛盾。萬曆以後,為解決這些矛盾,朝廷被迫開放宗室出仕的禁令,允許鎮國將軍以下參加科舉考試,以期宗室自養,而不再寄生食祿,但收效甚微。

(顧誠)

明代異姓封爵,明初一循元代舊制。洪武三年(1370),定封爵之制,分公、侯、伯三等,罷子、男不置。有明一代,受公、侯、伯爵者除功臣、外戚外,還有宦官子弟與少數民族首領。

受封而領鐵券者,為世襲封爵,否則為流爵。襲封則還其誥券,核定世流降除之等。爵位世襲,或降等以襲,如封侯而世襲伯。公、侯、伯封號分四等:佐太祖定天下者,曰開國輔運推誠;從成祖起兵,曰奉天靖難推誠;余曰奉天翊運推誠和奉天翊衛推誠。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歲祿以功為差。洪武初規定:公五千石至二千五百石,侯千五百石至千石,伯千石至七百石。而有的僅當侯爵俸祿的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洪武十年後,伯之祿與侯等;至永樂初,規定伯之祿居侯之下,正一品之上,其階勛皆與侯等,而伯爵益重。公侯伯入則可掌參五府總六軍,出則可領將軍印為大帥督,轄漕綱,但不得預九卿事。

(李廣廉)

清清代爵位名稱、等級設置又有新變化。有宗室封爵,外藩蒙古封爵,滿洲、蒙古、漢軍及漢人封爵之分。爵位為世襲,故又稱世爵。

宗室封爵,封授宗室和覺羅,由宗人府掌管。爵位有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分三等)、輔國將軍(分三等)、奉國將軍(分三等)、奉恩將軍共十二等;加上嫡子受封二等(即親王一子封為世子、郡王一子封為長子),共十四個名位二十等級。宗室封爵,分為功封、恩封、襲封、考封:以功勛受封的為「功封」;以天潢近支得封的為「恩封」;親王至奉恩將軍出缺,由欽定承襲的為「襲封」;親王以下,除襲封的一子外,其餘諸子,年至二十按例考試受封的為「考封」。襲封次數,各有不同:功封爵位皆世襲罔替;恩封、考封爵位皆以次遞降,和碩親王降至奉恩鎮國公止,多羅郡王降至奉恩輔國公止,多羅貝勒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止,固山貝子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止,奉恩鎮國公降至一等鎮國將軍止,奉恩輔國公降至一等輔國將軍止,其餘爵位皆降至奉恩將軍止;凡由本支子孫襲封者,降至最後一等均准世襲罔替;由旁支子孫襲封者,功封降至奉恩將軍襲五次止,恩封、考封降至奉恩將軍襲三次止。初封親王、郡王死時賜封號;承襲者仍稱其祖原封號,死亡,在封號下加一字為謚。

宗室封爵,按爵位高低,分等授與俸銀、俸米、莊田、牧廠、珠軒、府第、官衛、服物等。

外藩蒙古封爵,封授蒙古、回部、唐古特等少數民族上層。由理藩院掌管。內扎薩克爵位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六等。其下又設台吉(塔布囊),分一、二、三、四等。亦有封世子、長子之制。外藩封爵,大體上均比照宗室封爵,惟俸銀低於宗室世爵,如宗室親王每年支俸銀一萬兩,俸米一萬斛,而蒙古親王每年只支俸銀二千五百兩,俸緞四十匹,相當於宗室的貝勒封爵所支的俸銀。

滿洲、蒙古、漢軍及漢人封爵,一般稱為民世爵,封授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及漢人中的文武功臣(稱「酬庸」或「獎忠」),外戚(稱「推恩」),孔子後裔(稱「加榮」),朱明後代(稱「備恪」)等,由吏部掌管。民世爵有公(分三等)、侯(分四等)、伯(分四等)、子(分四等)、男(分四等)、輕車都尉(分四等)、騎都尉(分二等)、雲騎尉、恩騎尉九個爵位二十七等級。封授,以雲騎尉為准,無論加等、進位或襲次,都以所得雲騎尉數量而定。如:得兩個雲騎尉可令為「騎都尉」;再加一個雲騎尉則為「騎都尉兼又一雲騎尉」;如又得一個雲騎尉,便又可令為三等輕車都尉;如此累加,可直至一等公。襲次,除世襲罔替外,各爵均定有降襲次數,如:一等公襲二十六次,一等侯兼一雲騎尉襲二十三次,一等伯兼一雲騎尉襲十九次,一等子兼一雲騎尉襲十五次,一等男兼一雲騎尉襲十一次,其餘類推,襲次盡,改封為恩騎尉。除個別情況外,民世爵均可世襲罔替。襲爵,有並襲(即由兩爵以上合並為一爵加等進位承襲)、分襲(即原先二人之爵並襲後,可再分開承襲)。公、侯、伯始封時,皆賜美名。世爵犯罪革爵,但除犯贓罪外,均准其子孫嗣襲,無嗣則除。民世爵俸銀俸米按二十七個等級發放。

封爵都登載於皇冊,十年奏修一次。每年十二月,由宗人府、吏部派員在保和殿將一年封、襲爵人數增登於皇冊,存者朱書,故者墨書。滿洲、蒙古、漢軍、漢人世爵及外藩蒙古世爵由吏部增注,宗室王公及覺羅皇冊,則由宗人府增注。

㈡ 哪個歷史人物封侯12年家人竟不知道

封侯的指是殷商的幾個侯爺,東伯侯姜桓楚-帝車星;北伯侯大耗星(崇侯虎);冀州候蘇護東斗星官

㈢ 歷史——關於封侯的

韓信。
一般人可能認抄為韓信是最早提 出統一天下的偉大戰略的人,他和劉邦一起在漢中起事,平定了三秦之後,就和劉邦分兵攻取北方,擒了魏王,奪取代國,打敗趙國,威脅燕國,乘勝向東攻擊並佔領了齊國,往南又在垓下消滅了楚國,漢朝所以能夠得到天下,大抵說來都是韓信的功勞。看他拒絕蒯徹的游說,在陳迎接劉邦,怎麼會有反叛的心呢?!實在是因為他失掉了王爵而心裡不快,才做出背叛謀反的行為。以盧綰不過是劉邦的鄰居這種故舊恩情,還能夠被封為燕王,而韓信卻只能夠以列侯的身份按時晉見國君;這難道不是劉邦也有虧待韓信的地方嗎?我認為漢高祖用欺詐詭謀在陳把韓信捉到京城,談到虧待韓信方面不能說沒有;不過,韓信也有過錯,從而導致了這個下場。當初,漢和楚在滎陽相對抗之時,韓信正好消滅了齊國,但他並不立即回輔劉邦,反而自請立為假齊王;後來,劉邦率漢軍追逐楚軍一直到固陵,跟韓信約好時間一起攻打楚軍,屆時韓信卻失約不到;當時,劉邦就有殺掉韓信的念頭了,不過是力量不夠,而不敢動手罷了。等到天下已經平定,韓信還有什麼可倚仗的呢?!(司馬光評價)

㈣ 歷史上共有幾個女性封侯

「男兒生世間,及壯當封侯。」封侯拜印,是封建時代功成名就的標志,男子漢大丈夫為之奮斗,為之犧牲,為之不擇手段,已經屢見不鮮。然而,史上有沒有女性封侯?如果有,是多少?確切地說,有,但人數不多。小說家言者不算,見諸史冊者,攏共不過五六個而已。她們分別是:魯侯底(疵)氏、陰安侯無名氏、鳴雌亭侯許負、酇侯同、臨光侯呂媭、忠貞侯秦良玉。其中除了秦良玉是南明小朝廷朱聿鍵所封之外,其餘均是漢初劉邦、呂後所封。
熟悉漢史的人都知道,劉邦曾經刑白馬盟誓:「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然而他老婆呂雉卻在他死後大封娘家親族,其中就封了她妹妹呂嬃一個臨光侯(見《史記·呂太後本紀》)。這事發生在呂後四年(前184)。呂嬃是舞陽侯樊噲的妻子,脾氣不好,常在背後議論別人,得罪了不少功臣宿將,所以呂太後一死,陳平、周勃誅滅諸呂,就把她亂棍打死了,她的兒子樊伉也被殃及池魚。從時間上算,她是西漢最後一位女侯爵,受爵不過四年光景。
酇侯同也是呂太後所封,但時間似在呂嬃之前。《漢書·蕭何傳》載:「孝惠二年(前193),何薨,謚曰文終侯。子祿嗣,薨,無子。高後乃封何夫人同為酇侯,小子延為築陽侯。孝文元年(前179),罷同,更封延為酇侯。」很清楚,蕭何死後四年,嗣爵的兒子蕭祿也死了,皇太後呂雉就封蕭何的夫人同嗣爵酇侯,同時又封蕭何的小兒子蕭延為築陽侯。酇侯同受爵十年,漢文帝劉恆上台後被免,改蕭延為酇侯。女酇侯同沒有什麼突出的表現,史書上記載很少。
鳴雌亭侯許負有爭議,爭議的焦點有二:一,劉邦曾否封許負為侯?二,許負是否女性?原因很簡單,《史記》和《漢書》上沒有記載許負封侯的事。原來許負封侯的事記在《楚漢春秋》里,其書在「高祖初封侯」後面一條清楚記錄:「高祖封許負為嗚雌亭侯。」《楚漢春秋》是西漢名臣陸賈所撰的一部雜史,記劉邦、項羽起事,至漢文帝初期止,當時人寫當時事,應當真實無疑。司馬遷寫《史記》時,曾采擷此書,為何沒用這一條,不得而知。但《史記》在《外戚世家》《絳侯周勃世家》《游俠列傳》里確曾多次提到過許負和她的故事,說明確有其人。關於許負的性別,唐初司馬貞作《史記索隱》時特引東漢學者應劭的話說:「負,河內溫人,老嫗也。」說明多數古代學者認為許負為女性。關於許負封侯的時間沒有記錄,但肯定在高後所封之前。
關於陰安侯的記載更含糊,無法確定時間,是誰也有爭議。只是在《史記·孝文本紀》里記載陳平、周勃等勸代王劉恆即皇帝位時提到一句:「臣謹請陰安侯列侯頃王後與琅邪王、宗室、大臣……議曰:『大王高帝長子,宜為高帝嗣。』願大王即天子位。」這個陰安侯,《史記》的紀傳里沒有,唯在《集解》里引漢末蘇林的話說:陰安侯是劉邦的大嫂,就是那個用鏟刮鍋,干擾劉邦帶人回家混飯那個女人(「高帝兄伯妻羹頡侯信母,丘嫂也。」)。但三國人如淳認為陰安侯是劉邦的二嫂。他說:「頃王後封陰安侯,時呂嬃為臨光侯,蕭何夫人亦為酇侯」。也就是說「陰安侯列侯頃王後」是一個人,是由代王降封合陽侯又因兒子吳王劉濞叛亂被謚為頃王的劉仲之妻。後人據此爭論不休。但不管怎麼說,陰安侯都是劉邦的一個嫂子,一位沒有留下姓名但受爵時間不短的女侯爵。
至於魯侯,見於《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和《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其中明白記載:「魯侯奚涓死於戰事,高祖六年,因奚涓無子,以其母底(疵)為魯侯。」奚母究竟名疵還是姓疵?這個括弧有點不大清楚,但不影響這個女侯爵的存在。而且,此人還應該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女侯爵。

㈤ 拜相封侯出自什麼典故各指哪個歷史人物

拜相封侯典故出處
元·無名氏《東籬賞菊》第一折:「他道是御酒金甌,淺酌內低謳,錦帶吳鉤,容拜相封侯。」
近義詞
拜將封侯
成語資料
成語解釋: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名義或官職。任命為宰相,封為列侯。形容成就功名,官至極品
成語舉例:高陽《胡雪岩全傳·蕭瑟洋場》:「拜相封侯,位極人臣,飲水思源,亦不能不感激曾國藩。」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作謂語、賓語;形容功成名就
成語結構:聯合式
產生年代:古代

㈥ 投筆封侯是對應哪個歷史名將急需回答。謝謝。

班超(公元32~102) ,中國東漢名將,政治活動家。字仲升,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父班彪、兄班固均為史官。少時博覽群書,30歲遷居洛陽,以繕寫謀生。後投筆從戎,立志效法張騫,建功西域。 西域自西漢即歸附漢朝,與中原關系密切。王莽代漢,匈奴趁機進佔西域。西域諸邦不堪匈奴凌虐,請求歸漢。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班超隨奉車都尉竇固攻北匈奴,以假司馬職率軍襲取伊吾(今新疆哈密西) 後,受命率36人出使西域。至鄯善(今新疆羅布泊西南),初受禮遇,繼被怠慢,班超得知有匈奴使臣到達,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激勵部屬,乘夜襲殺北匈奴使臣及隨從 130餘人,鄯善王遂決心歸漢。班超因功升軍司馬。至於闐(今新疆和田一帶),促使其王廣德殺北匈奴使臣,歸屬漢朝。次年,班超抵疏勒(今新疆喀什),智擒效忠北匈奴的國王,另立新王,使之歸附漢朝。十八年,北匈奴攻佔車師(今新疆吐魯番西),西域形勢逆轉。次年,漢詔班超回朝,在官民挽留和擁戴下,班超固守疏勒五年,聯合南道諸邦,奮力扭轉局面。待朝廷以千餘兵增援後,班超先平息疏勒叛亂,繼率南道諸邦軍隊2.5 萬人攻莎車(今屬新疆)。龜茲(今新疆拜城、庫車一帶)王聞訊,調兵5萬援莎車。班超佯稱當夜分兩路撤軍,故縱俘虜逃回報信。龜茲王中計,分兵要道設伏。班超乘虛揮軍襲擊莎車營地,殲5000餘人,繳獲大量輜重。龜茲伏兵聞訊潰散,莎車歸漢,南道遂通。 永元二年(公元90),月氏國(今印度、巴基斯坦、阿富□一帶)副王謝統軍 7萬攻疏勒。班超針對其千里勞師的弱點,堅壁不戰。月氏軍久攻不克,糧秣將盡,遣使往龜茲求援,被班超設伏截殺。謝束手無策,請罪求歸。班超允其率軍返國,月氏復與漢朝修好。次年,龜茲等三國紛紛歸漢。班超升任西域都護,進駐龜茲。六年,班超調集龜茲、鄯善等國聯軍7萬餘人攻焉耆(今屬新疆),先遣使招降。焉耆王奉禮遠迎班超,暗中卻拆橋以阻其軍。班超獲悉,秘密率軍繞道渡河,出其不意進逼王城。焉耆王大驚,欲驅民眾逃避山野。班超聞訊,設重賞誘斬焉耆王等,另立新王。至此,北道暢通,西域50餘邦皆歸漢。七年,班超受封定遠侯。 班超在西域31年,以「寬小過,總大綱」(《後漢書·班梁列傳》)治軍施政,卓有成效。其用兵倚重謀略,善於利用矛盾,因勢利導,以弱勝強,為收復西域建立了不朽功績。班超還遣使西方,與歐洲交往。十四年,抱病返回洛陽,授射聲校尉,不久病逝

㈦ 歷史上被封侯的女人僅三位,你知道有誰

鳴雌亭侯許負

許負這個名字,她的名氣與歷史地位源自中國一門特殊的內學問——相術。她是古代第一容女神相,因神奇的相術被劉邦封為器重,19歲時被封鳴雌亭侯。
臨光侯呂媭
呂媭是呂雉的親妹妹,大將軍樊噲之妻,與樊噲孕育了一子,名叫樊伉。呂媭在劉邦死前是沒有政治影響力的,直到公元前195年,劉邦駕崩,太後呂雉臨朝稱制。姐姐掌舵,親妹妹自然要搭把手。於是這位年齡推算在近五十歲,更年期快過完的女性投入了權力斗爭之中,被封為臨光侯。
忠貞侯秦良玉
秦良玉是明末傑出女軍事統帥。她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被作為王朝名將單獨在正史中立傳的巾幗英雄。
除了這三個被封侯的女人,還有很多陰鷙承爵的女人,比如:奚涓之母、劉邦之嫂、蕭何之妻等等。當然那隻是帝王的一種施捨。

㈧ 歷史上,那些人既得到封王,又得到封侯

韓信,先封齊王,後改封楚王,之後貶為淮陰侯

PS:王跟侯是兩個不同的爵位...就跟是男人就不可能是女人一樣...是王就不是侯...

㈨ 歷史上有哪些比較有名的[征戰沙場/御邊封疆]的[將軍/封侯封王的人]

封侯最出名來的難道不是 霍去源病嗎?
冠軍侯,封狼居胥說的就是他呀。
唐朝李靖
貞觀三年,李世民決定主動出擊突厥,一改臣服的被動局面,於是他派大將李靖為總帥,統帥十幾萬大軍出擊突厥。最後李靖親率三千精銳騎兵,突襲突厥大營,頡利可汗倉皇而逃,後唐軍又把突厥軍打得潰不成軍,直到最後滅了突厥國!歷任檢校中書令、兵部尚書,拜尚書右僕射,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
蘇定方
破東突厥、滅西突厥、平蔥嶺之亂;夷百濟、伐高句麗、定吐蕃 ,封邢國公

閱讀全文

與歷史哪個封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