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學名詞解釋和簡答題的區別
名詞解釋可以分類對比記憶 論述題一般要像寫作文800-1000字左右吧,當然是答的越多越詳細越好.首先回答問題然後提出自己觀點加以例子佐證.
2. 歷史學是什麼名詞解釋
歷史學是人類對自己的歷史材料進行篩選和組合的知識形式。
歷史學,是個靜態時間中的動態空間概念。歷史學是由歷史、科學、哲學、人性學及其時間空間五部分有機組合而成。
3. 考研歷史專業中的名詞解釋需要背多少個一千個幾百個還是幾十個
名詞解釋的出來題形式自比較靈活,比如把簡答或是論述題修改都有可能成為名詞解釋,其實准備名詞解釋,不需要死記硬背,在准備名詞解釋的時候,你一定解釋清「名詞」的時間,范圍,性質,用一句話闡明,就相當於蓋個帽子,然後再具體闡述一下詳細的內容,就像穿個衣服,最後闡述這個「名詞」的影響,可以比喻為履靴。
比如「典制體」作名詞解釋。
典制體:又叫典制體,典制體史書,以典制為中心,記述歷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損益而發展成的史書體裁。(蓋帽)
它以分門別類為表述上的特點,比較有代表的典制體有唐朝劉知己編修的《通典》等。(穿衣)
典制體的出現豐富我國史書體裁,記述了歷代的典章制度,為歷史研究提供更多的史料。(履靴)
通過例子,可以對名詞解釋這類題目做個分類。一般名詞解釋不外乎出自政治制度,經濟專用,文化方面等。所以在做名詞解釋的時候,第一句話一定點明是什麼性質,出現的時間等這些基本的因素。即便你記不清它的詳細內容或是影響,也可以做到有話可說了。
4. 歷史名詞解釋
1
中國名著。《禹貢》是《尚書》(一作《書經》,簡稱《書》)中的一篇。作者說法不一,王國維在《古史新證》中認為《禹貢》為周初人所作;日人內滕虎次郎的戰國末至漢初說,史念海在《論〈禹貢〉的著作時代》一文中,則據《禹貢》中有「南河」、「西河」之稱,認定作者為魏國人;顧頡剛認為出自戰國時秦國人之手。2顧頡剛的古史學說在解放前有兩個主要的課題:前期古史學說的重心是「古史層累說」;後期古史學說的重心是「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與歷史」。「古史層累說」是顧頡剛古史學說中最先提出,是主要核心與靈魂,也是最為重要的方法體系。就具體的古史研究而言,顧頡剛的獨創性主要表現在提出了「古史層累說」,這既是一種歷史觀,又是一種歷史研究方法,可以說這是在「層累地造成古史」觀支配下的方法論體系。在顧頡剛具體的古史研究中,無論他運用何種具體的史學方法,實際上都是從「古史層累說」演化出來的,或者說某一種具體的方法都是「古史層累說」方法論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都是為其「層累地造成古史」觀所服務的。他所提出的「古史層累說」估定了傳統經學的價值,開創了新的古史研究方法,成為二十世紀古史研究領域中的主要範式之一,其餘響至今仍在古史學界內回盪。
3
根據海協會與海基會台北會談達成的協議,兩岸海運直航、空運直航、直接通郵今天(12月15日)全面啟動,兩岸同胞企盼了數十年之久的「三通」終於夢圓,兩岸關系發展邁入新時代。回首過往,一路雖然曲折蜿蜒,但大勢所趨無可逆阻。
《告台灣同胞書》首倡兩岸「三通」
兩岸「三通」從小到大漸成潮流
「兩岸一日生活圈」概念化為現實
4
二里頭文化是指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類考古學文化遺存,是介於河南龍山文化和二里岡文化的一種考古學文化。該考古文化主要集中分布於晉南、豫西,尤其以二里頭遺址發現的該類文化遺存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故以此命名。二里頭文化是進行夏文化探索的主體內容。二里頭文化是中國青銅時代的文化。該文化以發現於河南省偃師市二里頭命名。約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七世紀。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的洛陽附近和伊、洛、潁、汝諸水流域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一帶。已發現的遺址有近百處,經過發掘的有洛陽東干溝、矬李、東馬溝,陝縣七里鋪,汝州市煤山,鄭州洛達廟和山西夏縣東下馮、翼城感軍等地點。5牧野之戰,又稱「武王伐紂」,是周武王聯軍與商朝軍隊在牧野(今河南省淇縣南、衛河以北)進行的決戰。由於子辛(商紂王)先征西北的黎,後平東南夷,雖取得勝利,但窮兵黷武,加劇了社會和階級矛盾,最後兵敗自焚,商朝滅亡。故《左傳》稱:「紂克東夷而損其身」。
5. 大學歷史名詞解釋怎麼答
大學歷史題1931年日本侵佔東北後,扶持拼湊了偽「滿洲國」,在( )的借口下,東三省成為日本的殖民地。 A、日滿共同防衛 B、日滿親善 C、日滿共同防共 D、中日親善這題選擇A日滿共同防衛。
6. 回答歷史學中的名詞解釋要包含哪些方面
事件的話,時間一句,背景一句,概述經過一到兩句,結果一句,評價一到兩句。這是個模式
7. 歷史名詞解釋大全
三省六部制:沿用隋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尚書、中書、門下。尚書省掌管行政,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中書省和門下省掌管國家政令的草擬和審批。這就進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權制。
行省制度:行省制度源於魏晉時的行台,當時為中央政權處理軍國大事時的臨時派出機構。金朝曾在邊境廣置行台尚書省。蒙古人入主中原時仿金制,設行尚書省統轄一個大區的路府州縣,演變成地方最高政治機構。元世祖中 統年間,尚書省並入中書省,地方機構也改稱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從此,地方政治制度進入劃省而治的階段。
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參知政事,其行政機構名稱和官吏品秩與中樞相等,凡一省軍國大事無 所不領。行省轄區不僅地域遼闊,且省界犬牙交錯,使 其無山川險阻可依,北向門戶洞開,形成以北制南的軍 事控制局面。因這一措施有助於防止地方割據,故為明、清所繼承。元行省所轄路府州縣無固定統屬關系,隨意性很大。有些行省與路之間還設道,屬監察性質。為加強控制,元在路府州縣均設蒙古事務官「達魯花赤」,監 督各級官吏,執掌最高權力。縣以下設村社和里甲,常由蒙軍駐村社實行軍事統治。里長通常為蒙古人、色目人,衣食用度悉由居民供應,成為當地的最高主宰。由此使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更加激化,導致元末農民大起義。
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現的太平盛世。由於唐太宗能任人唯賢,知人善用;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寧的局面。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盛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康乾盛世:所謂的「康乾盛世」,起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亂,止於嘉慶元年(1796年)川陝楚白蓮教起義爆發,持續時間長達115年。有些中國歷史學家們將「康乾盛世」稱為輝煌,是因為他們覺得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將中國傳統社會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創造了中國歷史的奇跡。他們認為國家統一的最終完成,社會經濟的高度繁榮,學術文化的集大成趨勢是「康乾盛世」最顯著的歷史特徵。 清朝初年,由於經過數十年的戰爭,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 。清朝統治者為了加強集權統治,緩和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不得不實行一些恢復經濟的措施 。
科舉制: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魏晉以來,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擔任高官。為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來選舉人才。隋煬帝時期正式設置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科舉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文字獄:1、名詞,專指一類迫害文人,以排除異見的事件。
2、動詞,指利用特權對異己進行構陷。
3、形容詞,形容統治者對被統治者實行的無情專制。
古代以滿清的文字獄最為慘烈。近代以文革時期為極端。最近的例子有周遠志被捕事件。
滿清南侵以來,對中原民族不但在軍事上予以殘酷殺戮,而且在經濟上大肆掠奪破壞,尤有遠見的是大量炮製文字獄,大搞文化壓迫。早在清軍入關不久,清廷就開始了對中華文化的壓迫摧殘。順治四年(1647年),廣東和尚釋函可身攜一本紀錄抗清志士悲壯事跡的史稿《變記》,被南京城門的清兵查獲,在嚴刑折磨一年後,以私撰逆書的罪名流放沈陽。次年,又有毛重倬等坊刻制藝序案,毛重倬為坊刻制藝所寫的序文不書「順治」年號,被大學士剛林認為是「目無本朝」,是目無「正統」的「不赦之條」。由此清廷規定:「自今闈中墨牘必經詞臣造訂,禮臣校閱,方許刊行,其餘房社雜稿概行禁止」,這就是最早的言論審查專制。
清代禁書真是五花八門,令人有望洋興嘆,嘆為觀止的感慨。凡是涉及思想,歷史,政治,以及民族問題的書籍被禁被毀,當然也在意料之中,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大量純粹的科學,技術,經濟方面的書籍也赫然在目,實在不知道統治者打的究竟是什麼算盤了。凡是涉及明朝,比如明人的文集,明人的詩集,明代的歷史,明代人物傳記,被禁毀也不算出奇,但是許多為滿清歌功頌德拍馬奉承的書比如什麼《大清典禮》《大清天定運數》,還有乾隆的爹雍正的作品《大義覺迷錄》以及曾祖父順治的作品也在禁毀之列。更離奇的還是甚至連明人選編或者寫過評注的一些唐詩選集都在禁毀之列,比如《杜工部集筏注》《杜工部詩集》《杜工部詩集輯注》《杜詩詳注》都在名單上。
鑒真東渡:鑒真是我國唐代赴日本傳戒並首創日本律宗的高僧。該劇講述了鑒真大師歷經磨難、矢志不渝、東渡扶桑的故事。六次東渡,五次失敗,歷盡坎坷,終於在第六次東渡成功,達到弘揚佛法的目的。該劇通過鑒真大師與日本弟子榮睿、普照的生死友情,頌揚了中日兩國人民一衣帶水的傳統友誼,謳歌了鑒真大師傳播交流中華文明的功績,為人類和平、文明和進步所做出的重要貢獻。
戚家軍:戚家軍成軍於治世(相對明末),所面對的敵人戰鬥力遠不如滿洲八旗,比較強的也就只有倭寇中的薩摩隼人和兀良哈蒙古的騎兵.論彪悍,論以寡擊眾,戚家軍比不上袁督師的關寧鐵騎,戚家軍賴以成名的,是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平,東亞最先進的裝備,百戰百勝的戰績和高達十餘萬級的斬級記錄.
澶淵之盟:澶(chán)淵之盟是北宋與遼經過多次戰爭後所締結的一次盟約。
改土歸流:"......廣西地區的「改土歸流」,自明代中葉以後便逐步開始。它是在土官與封建王朝的矛盾日益尖銳的情況下產生的。這個矛盾,唐、宋以來就長期存在。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土官制度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的需要。廣大人民不斷的反抗斗爭又動搖了土官制度的統治。與此同時,土官又日益與封建王朝鬧對立,反對封建王朝對它的管轄。這種有損於封建王朝國家統一的行為,明王朝自然是不能容忍的。於是「改土歸流」是勢在必行的了。
開始改流時,一般採取兩種辦法:一是從上而下,先改土府,後改土州。二是抓住一切有利時機進行,如有的土官絕嗣,後繼無人,或宗族爭襲,就派流官接任;土官之間互相仇殺,被平定後,即派流官接任;有的土官犯罪,或反王朝被鎮壓後,"以罪革職「,改由流官充任;有的在土民向封建王朝申請「改土歸流」時,王朝以所謂從民之意,革除土官世襲,改為流官。總之,封建王朝遇有機會,立刻抓緊改流......。"(摘自黃現璠著《壯族通史》 )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約1451~1506),Colombo,Cristoforo ( Cristóbal Colón)
義大利航海家。生於義大利熱那亞,卒於西班牙巴利亞多利德 Valladolid。一生從事航海活動
教皇子午線
Papal Meridian
1494 年經教皇仲裁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世界上劃分勢力范圍的分界線。
人文主義是一種哲學理論和一種世界觀。人文主義以人,尤其是個人的興趣、價值觀和尊嚴作為出發點。對人文主義來說,人與人之間的容忍、無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最重要的原則。
但丁·亞利基利(義大利語:Dante Alighieri,1265年—1321年),義大利詩人,現代義大利語的奠基者,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之一,以長詩《神曲》留名後世。恩格斯評價說:「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志的,這位人物就是義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達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作為文藝復興時期作卓越的代表人物,他的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面的。達芬奇出生在佛羅倫薩附近的一個小鎮——芬奇鎮。他是一位 天才,他一面熱心於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他研究如何用線條與立體造型去表現形體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面他也同時研究自然科 學。達芬奇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最著名的巨匠,他不僅是一位天才的畫家,並且是大數學家、科學家、力學家和工程師,是一位多才多藝、全面發展的人。他有著多方面的才能,對人類作出過多方面的貢獻。他不僅會畫畫,雕塑,建築房屋,還會發明武器,設計過世界上第一個飛行機、他又是一個醫學家、音樂家和戲劇家,而且在物理學、地理學和植物學等其它科學的研究上也很有成就。他道德高尚,舉止溫雅,且體格健壯,力量過人,據說他一隻手就能輕易地折斷馬蹄鐵。他左右手都會寫字、作畫,他用左手寫的字是反向的,人們只有在鏡子里才能看懂。
尼可羅·馬基雅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1469年5月23日—1527年6月22日)是義大利的政治哲學家、音樂家、詩人、和浪漫喜劇劇作家,也是佛羅倫薩的愛國者、公務員,以及政治理論家。他是義大利文藝復興中的重要人物,尤其是他所寫下的《君主論》一書提出了現實主義的政治理論、以及《論李維》一書中的共和主義理論。
馬基雅維利出生在佛羅倫薩一個沒落貴族家庭,父親曾是一名律師,但當他出生後,家中除了四壁圖書外已經一無所有,所以他沒有多少受教育的機會,完全依靠自學。
1494年美第奇家族對佛羅倫薩的統治被推翻,成立了共和國。1498年馬基雅維利出任佛羅倫薩共和國第二國務廳的長官,兼任共和國執政委員會秘書,負責外交和國防,經常出使各國,會見過許多執掌政權的人物,成為佛羅倫薩首席執政官的心腹,他看到佛羅倫薩的僱傭軍軍紀鬆弛,極力主張建立本國的國民軍。1505年佛羅倫薩通過建立國民軍的立法,成立國民軍九人指揮委員會,馬基雅維利擔任委員會秘書,並在征服比薩的戰爭中,率領軍隊,親臨前線指揮作戰,1509年比薩投降佛羅倫薩。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教皇的矛盾中,他到處出使游說,力圖使其和解,避免將佛羅倫薩拖入戰爭,並加強武裝以圖自衛。但當他1511年前往比薩時,教皇的軍隊攻陷佛羅倫薩,廢黜執政官,美第奇家族重新控制佛羅倫薩。馬基維亞利喪失了一切職務。
哥白尼1473年2月19日出生於波蘭維斯杜拉河畔的托倫市的一個富裕家庭。18歲時就讀於波蘭舊都的克萊考大學,學習醫學期間對天文學產生了興趣。1496年,23歲的哥白尼來到文藝復興的策源地義大利,在博洛尼亞大學和帕多瓦大學攻讀法律、醫學和神學,博洛尼亞大學的天文學家徳·諾瓦拉(de Novara,1454-1540)對哥白尼影響極大,在他那裡學到了天文觀測技術以及希臘的天文學理論。後來在費拉拉大學獲宗教法博士學位。哥白尼作為一名醫生,由於醫術高明而被人們譽名為「神醫」。哥白尼成年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費勞恩譯格大教堂任職當一名教士。哥白尼並不是一位職業天文學家,他的成名巨著是在業余時間完成的。尼古拉·哥白尼 Nicolaus Copernicus 波蘭名:Mikolaj Kopernik (1473~1543)
現代天文學創始人,日心說的創立者
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1546) :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倡導者,新教路德宗創始人。
《九十五條論綱》是馬丁·路德於1517年10月31日張貼在德國維滕堡城堡教堂大門上的辯論提綱,現在普遍被認為是新教的宗教改革運動之始。
8. 大學歷史名詞解釋: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約1451~1506),Colombo,Cristoforo ( Cristóbal Colón)
義大利航海家。生於義大利熱那亞,卒於西班牙巴利亞多利德 Valladolid。一生從事航海活動
教皇子午線
Papal Meridian
1494 年經教皇仲裁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世界上劃分勢力范圍的分界線。
人文主義是一種哲學理論和一種世界觀。人文主義以人,尤其是個人的興趣、價值觀和尊嚴作為出發點。對人文主義來說,人與人之間的容忍、無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最重要的原則。
但丁·亞利基利(義大利語:Dante Alighieri,1265年—1321年),義大利詩人,現代義大利語的奠基者,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之一,以長詩《神曲》留名後世。恩格斯評價說:「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志的,這位人物就是義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達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作為文藝復興時期作卓越的代表人物,他的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面的。達芬奇出生在佛羅倫薩附近的一個小鎮——芬奇鎮。他是一位 天才,他一面熱心於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他研究如何用線條與立體造型去表現形體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面他也同時研究自然科 學。達芬奇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最著名的巨匠,他不僅是一位天才的畫家,並且是大數學家、科學家、力學家和工程師,是一位多才多藝、全面發展的人。他有著多方面的才能,對人類作出過多方面的貢獻。他不僅會畫畫,雕塑,建築房屋,還會發明武器,設計過世界上第一個飛行機、他又是一個醫學家、音樂家和戲劇家,而且在物理學、地理學和植物學等其它科學的研究上也很有成就。他道德高尚,舉止溫雅,且體格健壯,力量過人,據說他一隻手就能輕易地折斷馬蹄鐵。他左右手都會寫字、作畫,他用左手寫的字是反向的,人們只有在鏡子里才能看懂。
尼可羅·馬基雅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1469年5月23日—1527年6月22日)是義大利的政治哲學家、音樂家、詩人、和浪漫喜劇劇作家,也是佛羅倫薩的愛國者、公務員,以及政治理論家。他是義大利文藝復興中的重要人物,尤其是他所寫下的《君主論》一書提出了現實主義的政治理論、以及《論李維》一書中的共和主義理論。
馬基雅維利出生在佛羅倫薩一個沒落貴族家庭,父親曾是一名律師,但當他出生後,家中除了四壁圖書外已經一無所有,所以他沒有多少受教育的機會,完全依靠自學。
1494年美第奇家族對佛羅倫薩的統治被推翻,成立了共和國。1498年馬基雅維利出任佛羅倫薩共和國第二國務廳的長官,兼任共和國執政委員會秘書,負責外交和國防,經常出使各國,會見過許多執掌政權的人物,成為佛羅倫薩首席執政官的心腹,他看到佛羅倫薩的僱傭軍軍紀鬆弛,極力主張建立本國的國民軍。1505年佛羅倫薩通過建立國民軍的立法,成立國民軍九人指揮委員會,馬基雅維利擔任委員會秘書,並在征服比薩的戰爭中,率領軍隊,親臨前線指揮作戰,1509年比薩投降佛羅倫薩。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教皇的矛盾中,他到處出使游說,力圖使其和解,避免將佛羅倫薩拖入戰爭,並加強武裝以圖自衛。但當他1511年前往比薩時,教皇的軍隊攻陷佛羅倫薩,廢黜執政官,美第奇家族重新控制佛羅倫薩。馬基維亞利喪失了一切職務。
哥白尼1473年2月19日出生於波蘭維斯杜拉河畔的托倫市的一個富裕家庭。18歲時就讀於波蘭舊都的克萊考大學,學習醫學期間對天文學產生了興趣。1496年,23歲的哥白尼來到文藝復興的策源地義大利,在博洛尼亞大學和帕多瓦大學攻讀法律、醫學和神學,博洛尼亞大學的天文學家徳·諾瓦拉(de Novara,1454-1540)對哥白尼影響極大,在他那裡學到了天文觀測技術以及希臘的天文學理論。後來在費拉拉大學獲宗教法博士學位。哥白尼作為一名醫生,由於醫術高明而被人們譽名為「神醫」。哥白尼成年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費勞恩譯格大教堂任職當一名教士。哥白尼並不是一位職業天文學家,他的成名巨著是在業余時間完成的。尼古拉·哥白尼 Nicolaus Copernicus 波蘭名:Mikolaj Kopernik (1473~1543)
現代天文學創始人,日心說的創立者
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1546) :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倡導者,新教路德宗創始人。
《九十五條論綱》是馬丁·路德於1517年10月31日張貼在德國維滕堡城堡教堂大門上的辯論提綱,現在普遍被認為是新教的宗教改革運動之始。
9. 歷史專業的名詞解釋該怎麼背
名詞解釋的出題形式比較靈活,比如把簡答或是論述題修改都有可能回成為名詞解釋,其實准備名詞答解釋,不需要死記硬背,在准備名詞解釋的時候,你一定解釋清「名詞」的時間,范圍,性質,用一句話闡明,就相當於蓋個帽子,然後再具體闡述一下詳細的內容,就像穿個衣服,最後闡述這個「名詞」的影響,可以比喻為履靴。
比如「典制體」作名詞解釋。
典制體:又叫典制體,典制體史書,以典制為中心,記述歷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損益而發展成的史書體裁。(蓋帽)
它以分門別類為表述上的特點,比較有代表的典制體有唐朝劉知己編修的《通典》等。(穿衣)
典制體的出現豐富我國史書體裁,記述了歷代的典章制度,為歷史研究提供更多的史料。(履靴)
通過例子,可以對名詞解釋這類題目做個分類。一般名詞解釋不外乎出自政治制度,經濟專用,文化方面等。所以在做名詞解釋的時候,第一句話一定點明是什麼性質,出現的時間等這些基本的因素。即便你記不清它的詳細內容或是影響,也可以做到有話可說了。
10. 歷史學的名詞解釋,真正的強者來!!!
蘇報案:
清政府為鎮壓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潮而羅織的文字獄,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1903年,鄒容、章太炎分別寫出轟動全國的《革命軍》和《駁康有為論革命書》。《蘇報》連續發表《讀〈革命軍〉》、《序〈革命軍〉》、《介紹〈革命軍〉》等文章,大罵皇帝和清政府,高呼革命為神聖「寶物」,要求建立資產階級「中華共和國」,推薦《革命軍》為國民必讀的第一教科書。同時報道各地學生的愛國運動。為此清政府照會上海租界當局, 以「勸動天下造反」、「大逆不道」罪名將章太炎等逮捕。鄒容激於義憤,自動投案。7月7日,《蘇報》被封。章、鄒在會審公廨上繼續宣傳革命,堅持斗爭。蔑視帝國主義和清朝統治者的迫害。1904年5月,章、鄒分別被判處監禁3年和2年。1905年,鄒容被折磨致死。1906年,章太炎刑滿釋放。通過這一事件,《革命軍》銷行更廣,革命風潮日盛。清王朝越發遭到人民的厭棄。
黃花崗起義:
1905年8月,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中國同盟會成立。在同盟會的領導下,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發動了一次又一次以推翻腐朽的清朝封建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的的武裝起義,1911年4月爆發的黃花崗起義就是其中的一次。這些起義在不同程度上打擊了清朝統治,為後來武昌起義一舉成功准備了條件。
清政府在《辛丑條約》簽訂後,完全成了帝國主義的走狗,成了「洋人的朝廷」。中國近代社會兩大主要矛盾(即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的焦點都集中在清政府身上,只有推翻清朝的反動統治才能拯救民族。於是,從20世紀初年開始,革命就成了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資產階級革命黨人不斷利用會黨和新軍發動武裝起義。1906年12月,同盟會推動和領導了規模巨大的萍瀏醴起義。1907年、1908年,同盟會又在西南邊境地區發動了六次武裝起義:潮州黃岡起義、惠州七女湖起義、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廉上思起義、河口起義。光復會也在1908年11月發動安慶新軍馬炮營起義。這些起義因准備不足,單純冒險,結果都歸於失敗。1910年2月,同盟會員倪映典率廣州新軍3000人起義,又遭失敗。連續的失敗,使少數革命黨人對前途失去信心,轉而走上暗殺道路。只有孫中山等人在失敗面前不氣餒,對革命成功充滿信心。他們決心在廣州發動一次更大的起義,以此推動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
1910年11月,孫中山在馬來亞檳榔嶼召開秘密會議,商量卷土重來的計劃。參加會議的有同盟會的重要骨幹黃興、趙聲、胡漢民等人。會議決定再發動一次大規模的廣州起義。他們計劃以廣州新軍為主幹,另選革命黨人500(後增至800)組成「選鋒」(敢死隊),首先佔領廣州,然後由黃興率領一軍入湖南,趙聲率領一軍出江西,譚人鳳、焦達峰在長江流域舉兵響應,然後會師南京,舉行北伐,直搗北京。
同盟會接受歷次起義失敗的教訓,在起義發動前進行了認真細致的准備,籌款購械、組織聯絡都有專人負責。為了更好地領導起義,1911年1月,同盟會在香港成立統籌部,以黃興、趙聲為正副部長,下設調度處、儲備課、交通課、秘書課、編輯課、出納課、總務課、調查課,具體領導這次起義,並陸續在廣州設立秘密據點,作為辦事和儲藏軍械的地點。革命黨決心把這次起義組織好。
統籌部成立後,各課分別派人進入廣州開始活動。4月8日,省城內外及各省革命力量大體聯絡就緒。統籌部決定發難日期定在4月13日,分10路進攻,趙聲為總司令,黃興為副。「選鋒」之外,加設放火委員,預備臨時放火,擾亂清軍軍心。
但是,就在統籌部開會這一天,發生了同盟會員溫生才刺殺署理廣州將軍孚琦事件,廣州戒嚴。加上美洲的款項和由日本購買的軍械也未到,因此,發難日期不得不推遲。
4月23日,黃興由香港潛入廣州,在兩廣總督衙門附近的小東營五號設立起義指揮部。當時,廣州革命黨人已決定於26日(三月二十八日)舉義。因日本、安南方面的槍械稍遲方能運到,而准備響應起義的新軍第二標又有5月3日(四月初五)即將退伍的消息,這就使起義陷於既不能速發,又不能拖延的困難境地。黃興等人臨時決定起義延緩一日,定在4月27日(三月二十九日),將原定十路進軍計劃改為四路:黃興率一路攻總督衙門;姚雨平率軍攻小北門,占飛來廟,迎接新軍和防營入城;陳炯明帶隊攻巡警教練所;胡毅生帶隊守南大門。但胡毅生、陳炯明等認為清軍已有防犯,提議改期。姚雨平反對改期,但要求發槍500枝以上。黃興在喻培倫、林文(時爽)等人激勵下,決定無論如何也要按期發難。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時30分,黃興帶領「選鋒」120餘人,臂纏白巾,手執槍械炸彈,吹響海螺,直撲督署。督署衛兵進行頑抗,革命軍槍彈齊發,擊斃衛隊管帶,沖入督署。兩廣總督張鳴岐逃往水師提督衙門。黃興等找不到張鳴歧,便放火焚燒督署衙門,然後沖殺出來,正碰上水師提督李準的親兵大隊。林文聽說李部內有同志,便上前高呼:「我等皆漢人,當同心戮力,共除異族,恢復漢疆,不用打!不用打!」話未講完,被敵人一槍擊中,當場犧牲。劉元棟、林尹發等5人也相繼中彈。黃興被打斷右手中食二指第一節,便以斷指繼續射擊。隨後,黃興將所部分為三路:川、閩及南洋黨人往攻督練公所;徐維揚率花縣黨人40人攻小北門;黃興自率方聲洞、朱執信等出南大門,接應防營。
攻督練公所的一路途遇防勇,繞路攻龍王廟。喻培倫胸前掛著滿滿一筐炸彈,左手執號筒,右手拿手槍,奮勇當先,投擲炸彈。戰至半夜,終因眾寡不敵,全身多處受傷,率眾退至高陽里盟源米店,以米袋作壘,向敵射擊。後因敵放火,他們才被迫突圍,喻培倫被俘遇害。
往小北門的一路也很快遭遇清軍。經過一夜作戰,打死打傷敵人多名。最後,張鳴岐放火燒街,徐維揚率部突圍,被敵逮捕。
黃興所率一部行至雙門底後,與溫帶雄所率計劃進攻水師行合的巡防營相遇。溫部為入城方便,沒有纏帶白巾,方聲洞見無記號,便開槍射擊,溫帶雄應聲倒下。對方立即發槍還擊,方聲洞犧牲。戰至最後,只剩黃興一人,才避入一家小店改裝出城。4月30日回到香港。
起義前夕,曾通知惠州等地會黨於4月28日響應。屆時,順德會黨數百人豎旗響應,奪占樂同團練分局。4月30日,在李准進逼下,會黨解散。
這次起義,除黃興一部及順德會黨按期發難外,其餘各路均未行動。新軍子彈被收,沒有作戰能力;胡毅生、陳炯明事先逃出了廣州城;姚雨平因胡毅生刁難,未能及時領到槍械,起義爆發後藏匿不出。這樣,起義成為黃興一路的孤軍作戰。
起義失敗後,廣州革命志士潘達微收殮犧牲的革命黨人遺骸72具,葬於廣州郊外的紅花崗,並將紅花崗改為黃花崗,史稱「黃花崗72烈士」。這次起義因而也稱為黃花崗起義。
黃花崗起義集中了同盟會所有的人力、財力,作了長期的准備,但最終還是失敗了。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三個方面:一是革命黨人沒有建立起適合武裝起義的權威領導機構,參與組織起義的一些重要骨幹在起義即將爆發的緊急關頭,仍然我行我素,各行其是,致使起義日期一改再改,臨到起義,各部除黃興一路外均借故不發動,造成了孤軍奮戰的局面;二是計劃不周密,起義尚未爆發,消息就已走漏,使清軍早有準備,而革命黨方面則由於種種原因,未能按原定計劃完成各項准備工作(包括槍械運輸),最後只得在十分不利的情況下,倉促發難,自然難保成功;三是沒有取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起義只是少數革命黨人的軍事冒險。
保路運動:
四川修築鐵路的股金,不僅來自紳士、商人、地主,還有農民,而且農民購買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頒布「鐵路國有」政策以後,由於拒不歸還四川的股金。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階層,尤其是廣大城鄉勞動人民的反對,從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
清朝末年掀起的保路運動也稱作「鐵路風潮」,是廣東、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人民反對清政府將民辦的川漢、粵漢鐵路出賣給帝國主義的群眾運動。
為了奪回這兩條鐵路的自辦權,廣東、四川、湖南、湖北四省人民,採用徵集「民股」的辦法,由地方政府在稅收項下附加租股、米捐股、鹽捐股、房捐股等,來籌集築路的資金。經過幾年的籌集,不僅四省的紳商、地主成了股東,連一些農民也握有股票。粵漢鐵路已開始修築,川漢鐵路從宜昌到萬縣的一段也已動工,從當時情況看,這兩條鐵路是可以靠自力修成的。但是,帝國主義不肯讓中國自己修成鐵路,就利用清政府財政困難進行要挾,迫使清政府訂立了鐵路借款合同,宣布了鐵路干線國有政策。根據借款合同,英、美、法、德等帝國主義不但掌握了鐵路權,而且還要以湖南、湖北兩省的鹽稅厘金作為抵押,所以,所謂鐵路「國有」,不但剝奪了中國人自辦鐵路的主權,而且實際上是把川漢、粵漢鐵路完全拍賣給帝國主義了。廣大人民在兩路籌辦時期內,吃盡了苦頭,當他們看到清政府公然出賣路權,更加憤恨,許多紳商也因鐵路國有損害了他們的利益,非常不滿。於是,一個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爆發了。
首先起來反抗的是湖南人民。1911年5月14日,長沙舉行了萬人群眾集會。接著又舉行了長沙至株洲的萬余鐵路工人的示威,並號召商人罷市,學生罷課,拒交租稅以示抗議。在湖南人民的帶動下,湖北、廣東、四川的人民也都積極行動起來,保路運動很快發展成為聲勢浩大的武裝起義。
這次保路運動,不僅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清政府的統治,而且為武昌起義的勝利創造了條件,為當時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因而它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
同盟會:
中國同盟會簡稱同盟會,是由孫中山領導和組織的海外中國人為主的一個全國性的革命政黨。
中國同盟會於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東京成立。其前身是華興會和興中會,除此之外還有復興會、科學補習所等多個組織參加。中國同盟會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十六字綱領。其機關刊物是《民報》。孫中山為其總理,黃興為副總理。
中國同盟會與孫中山設想的一個中華民國的政府組織一致:在總理下設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個部,這實際上是三權分立的原則。
中國同盟會曾試圖在中國多處組織起義,試圖推翻清政府,但都沒有成功。有人認為,1911年武昌起義中雖然有中國同盟會的成員參加,但中國同盟會並未起領導作用。到1912年中國同盟會已經四分五裂了。辛亥革命後孫在南京成立的臨時政府的九個成員中只有三個是中國同盟會的成員。
1912年8月7日在宋教仁的組織下,同盟會、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和共和實進會聯合在北京成立國民黨,孫中山為理事長,宋教仁為代理事長。1913年,袁世凱在就任正式大總統後,於11月4日下令將國民黨強行解散。
虎門銷煙:
道光1839年11月15日,林則徐受命欽差大臣,已經來臨的1839是使禁煙史上最重要的翌年,對林則徐一生來說是最輝煌的歲月。
1839年3月10日林則徐經過兩個月的旅程到達廣州,成千山萬的人擠滿了珠江兩岸,人人爭睹欽差的風采。整個廣州都在等待和傾聽欽差大臣的聲音,林則徐的回答是第二天在轅門外貼出的兩張告示《收呈示稿》宣明欽差大臣道廣州的目的使查辦海口事件。另一個《關防示稿》無異於欽差大臣此行的第一個宣言,是採取禁煙行動的先聲。這個告示是林則徐作為欽差大臣向廣州官員、百姓和外國人的首次公開亮相,它不僅再次以清廉告白天下,而且是為了駕馭極其復雜的局面。林則徐的日記記載,他當天住在越華書院。
歷時23天的虎門銷煙,在林則徐的指揮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華民族決不屈服於侵略的決心。虎門銷煙,是人類歷史上曠古未有的壯舉,虎門銷煙,展示出中華民族無以倫比的偉大形象,是抗擊外來侵略的勝利。林則徐,理所當然地是這一事件的組織者、指揮者和完成者。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已毫無愧色地成為歷史巨人了。
虎門銷煙前,林則徐了解到,過去用火焚燒鴉片,鴉片油滲入土中,一些人就將這些土挖去,熬煉成煙膏.因此他派人在虎門海灘挖出長寬各15丈的2個大池,灌入海水,然後把鴉片投入池內,泡透後放石灰.再打開涵閘讓鴉片末泄入茫茫大海。
150年前,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主義國家。他不斷的在世界各地瘋狂的掠奪殖民地,還企圖用鴉片打開中國的大門。
廣州是外國煙販子的販毒中心。1838年廣州地方政府處決一個中國的鴉片販子,英國煙商竟然出來阻撓,激起了廣州人民的義憤。1839年2月,一萬多名群眾到外國人民居住的旅館前示威,聲討外國煙販干涉中國內政的罪行。
1839年3月,林則徐到了廣州,禁煙運動迅速展開。他一面加緊整頓海防,嚴拿煙販;一面限令外國煙商交出鴉片。林則徐在給外國煙商的通知中說:「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由於林則徐堅定的態度和有力的措施,再加上人民的支持,外國煙商被迫交出鴉片2萬多箱。
林則徐下令在虎門將鴉片公開銷毀,並帶領大、小官員親自監督。他令人將鴉片放入挖好的兩個大池子里,池中放入鹵水,鴉片浸泡半日後,再加上生石灰,生石灰降生水煮沸,就把鴉片銷毀了。經過23天,才把繳獲的鴉片全部銷毀。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虎門銷煙」。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
1841年5月29日,英軍闖到廣州北郊三元里一帶搶掠,群眾奮起抗擊,打死幾名英軍。次日,三元里和附近各鄉幾千群眾,手持刀矛和農具向英軍占據的四方炮台進攻。英軍急忙反撲,三元里人民誘敵到牛欄岡圍殲,恰好雷雨大作,敵人的火葯淋濕,槍炮無法使用,被打得東奔西竄,死傷幾十名。當晚英軍向四方炮台退去。三元里人民乘勝追擊,廣州附近幾個縣的群眾也紛紛起來支援,包圍了四方炮台。侵略軍向廣州官府求救,奕山派知府余保純前往解圍。後英軍悄悄地退出了虎門。這是近代中國人民自發的反抗外國侵略者規模較大的一次斗爭。
海國圖志: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位著名的思想家,對於如何抵抗外國的侵略,有力地打擊侵略者,提出了一句名言——「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在如何睜眼看世界,他寫出了名著——《海國圖志》。他就是愛國主義者魏源。
百日維新:
1898年(夏歷戊戌年)中國維新派在清光緒帝支持下推行的革新運動。又稱戊戌維新、戊戌變法。中日甲午戰爭(1894—1985)後中國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等企圖按照西方國家的模式,推行政治、經濟改革,爭取國家富強。維新派在各地組織學會,創辦報刊,設立學堂,宣傳變法主張,受到少數官僚贊助。光緒接受維新派改革方案,1898年6月11日發布國是(不要以為我打錯了,沒錯,是「國是」)詔書,宣布變法維新。在103天里頒布數十條維新詔令。新政主要內容為倡辦新式企業、獎勵發明創造;設鐵路、礦務總局,修築鐵路開采礦產;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設學校,提倡西學;裁汰冗員,削減舊軍,重練海陸軍。9月21日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逮捕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逃亡國外,譚嗣同、康廣仁、林旭、劉光第、楊銳、楊深秀等「六君子」被殺害。新政全部取消,「百日維新」失敗。
公車上書:
是指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為率同梁啟超等數千名舉人聯名上書清光緒皇帝,反對在甲午戰爭中敗於日本的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被認為是維新派登上歷史舞台的標志,也被認為是中國群眾的政治運動的開端。
其背景源於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敗於日本。1895年春,乙未科進士正在北京考完會試,等待發榜。《馬關條約》內割讓台灣及遼東,賠款二萬萬兩的突然消息傳至,在北京應試的舉人群情激憤。台籍舉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為、梁啟超寫成一萬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書」,十八省舉人響應,一千二百多人連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帶領,十八省舉人與數千市民集「都察院」門前請代奏。
關於「戊戌變法」的所有「定論」中,「公車上書」都是一個重要情節。隨手翻出《中國近代史辭典》(上海辭書82年版)說:「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派李鴻章赴日本簽定《馬關條約》,激起全國人民強烈反對。
5月2日,康有為聯合在北京會試的舉人一千三百多人於松筠庵會議,聯名上書光緒皇帝……上書雖被都察院拒絕,但在全國廣泛流傳,是資產階級改良思潮發展為政治運動的起點,史稱公車上書。」對於這樣一件教科書中言之鑿鑿的事情,史學家姜明先生的新著《天公不語對枯棋》中斷然質疑:「這說法大可懷疑。」
姜先生用自證、它證、反證的方法,論證這件事其實相當可疑。史稱「公車上書」的這件事,大多是根據康自己的《公車上書記》一文為本的,但當年5月24日上海出版的《公車上書記》序中說,5月2日那天,公車們「聞局已大定,不復可救,於是群議渙散」。作者又考出翁同龢當日日記,列出了皇上以及都察院全天的工作流水賬,證明那天肯定沒有出現過一千三百名公車到都察院遊行示威並且被拒的事情。再據宮廷檔案證明「被拒」之不存在。當時上書反對簽定條約的遠不止公車們,先是大批現職官員從4月14日就開始接連上奏,4月30日起,都察院每天都有大批舉人上書,僅5月2日那天,就接到七省舉人的八批公呈,簽名者342人;這樣轉奏到5月8日才結束,上書總量31件,簽名者1555人,其中梁啟超領銜廣東舉人80人上書,只是諸多上書中的一件。因此,作者認為,所謂康有為發起的「公車上書」作為「歷史事件並不存在,頂多隻能稱作『公車集會』或『公車擬上書』而已。」
馬嘉里事件:
1874年英軍上校柏郎率200人的武裝由緬甸入侵雲南。英國駐北京使館的翻譯馬嘉里前往迎接。馬嘉里沿途刺探我軍政情報,繪制山川地形圖。
馬嘉里與柏郎街頭後於光緒元年(1875年)正月初十,率部隊取道八莫——芒允路入境。英軍行至中國境內紅蚌河邊,聞知邊區軍民已有聯合抗擊准備。馬嘉里便自告奮勇帶三個隨從前往探路,柏郎率部隨後。我邊防守軍騰越左營都司李國珍,故意放過馬嘉里,已切斷其與柏郎的聯系。馬嘉里14日晚行至芒允,宿住於寺廟中。16日在返回迎柏郎途中,受到我方群眾阻攔,馬嘉里當場開槍打死一群眾,從而群情激奮,將馬嘉里一行四人殺死,棄屍戶宋河中。次日上午,我景頗、傣、漢等各族群眾配合立國珍守軍在班西山下阻截柏郎的部隊。柏郎聞報馬嘉里被殺,中國援軍即至,便倉皇逃竄出境。我神聖國土得以保護。但是英國人藉此向清政府提出許多無理要求,腐敗無能的清政府竟屈服於壓力,已「盜匪劫殺」的罪名,捕殺了23名景頗族抗英勇士,江騰越鎮總兵蔣宗漢、同知吳啟亮革職,還打入地牢。
1876年9月,清政府李洪章在山東煙台與英國使臣簽訂了屈辱的《中英煙台條約》,按條約規定,中國政府出除對英國人進行道歉、賠款、撫恤外,對所謂的「兇犯」要進行嚴懲;同意英國開辟印藏交通,允許英國人往西藏、青海、甘肅、雲南等省旅遊。開辟宜、蕪湖、北海為通商口岸;並擴大領事裁判權。
盈江縣人民政府為紀念邊區軍民抗英的斗爭,於1987年在此立了紀念碑。
鎮南關大捷:
中法戰爭中,清軍在廣西鎮南關(今友誼關)大敗法國侵略者的戰役。清光緒十一年(1885)初,法軍侵佔鎮南關,後因兵力不足、補給困難而退至文淵(今越南同登)、諒山,伺機再犯。時老將馮子材受命幫辦廣西關外軍務,馳赴鎮南關整頓部隊,部署戰守。二月初,馮子材得悉法軍將犯鎮南關,便於初五派兵夜襲文淵,打亂了法軍部署,促使法軍在援軍未到之前即倉卒發動進攻。初八晨,法軍在炮火掩護下,沿東嶺、西嶺、中路谷地進攻關前隘,馮子材一面令各部迎戰,一面通告扣波、幕府各軍前來策應。當敵逼近長牆時,年已70的馮子材持矛大呼,沖入敵陣,全軍感奮,一齊湧出,與敵白刃格鬥,戰至中午,終將法軍擊退。馮子材指揮清軍乘勝追擊,連破文淵、諒山,重傷法軍指揮官尼格里,將法軍逐至郎甲以南。鎮南關大捷使清軍在中法戰爭中轉敗為勝,振奮了民族精神。法軍戰敗的消息傳至巴黎後,導致茹費理內閣倒台。
門戶開放:
1899年,美國政府先後向英、俄等六國政府提出在中國實行所謂「門戶開放」、貿易機會均等的照會。
門戶開放:
美國在承認列強在華「勢力范圍」和已經獲得的特權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
「門戶開放」政策的主要內容有:
對任何條約、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
各國貨物一律按中國政府現行稅率徵收關稅;
各國在各自的「勢力范圍」內,對他國船隻、貨物運費等不得徵收高於本國的費用。
張勛復辟:
張勛復辟是指由張勛一手策劃,於1917年(民國六年)7月擁護清朝廢帝溥儀在北京復辟的政變,前後歷時共十二天。因發生在丁巳年,亦稱丁巳復辟。
1917年5月,黎元洪總統「府院之爭」。日本表示支持段祺瑞,英國、美國等支持黎元洪、馮國璋。黎元洪將段祺瑞免職,段祺瑞則令屬下各省督軍宣布獨立。黎元洪乃電召安徽督軍張勛入京調停。1917年6月,張勛率五千辮子軍北上。密謀復辟,段祺瑞則欲利用他對黎元洪而支持其入京。7月1日,正式讓溥儀登基後召致全國反對,段祺瑞於是組成討逆軍討伐,7月12日即結束。
府院之爭:
府院之爭指民國五至六年(1916年至1917年)黎元洪與段祺瑞之間的權力斗爭。
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原第一任副總統黎元洪依法繼任大總統,段祺瑞任國務總理,段以北洋正統派首領自居,依附日本軍閥,掌握軍政大權,與黎元洪分庭抗禮。
先是在國務院秘書長人選問題上,黎元洪和段祺瑞發生了爭執,最後由徐世昌出面了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要不要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德國宣戰這個問題上,雙方斗爭更趨激烈。
為了達到主戰的目的,段祺瑞將其手下的十幾個督軍叫到北京,組成「督軍團」,對黎元洪施加壓力,但未獲成功;後來段祺瑞又叫人寫了對德宣戰書要總統蓋印,黎元洪為了平息風波,勉強在文件上蓋了章。即使這樣,段祺瑞仍不滿足,在國會開會討論時,又大肆干涉,終於觸動了眾怒。
恰在這時,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1917年5月21日,黎元洪瞅准時機在這時下令撤銷了他的總理職務,段祺瑞憤然離京去津,並且指根據臨時約法,總統無權撤銷總理職務,不承認黎的免職令。因一方為總統府,一方為國務院,所以它們間的爭斗被稱為「府院之爭」。
之後黎元洪請督軍團團長張勛於6月14日入京調解。張勛入京後,擁立宣統復辟。事件為段祺瑞所鎮壓,黎元洪於事後辭去總統職,總統改由馮國璋擔任。府院之爭告一段落。
亞羅號事件:
1856年10月8日,英國侵略者製造「亞羅號事件」。
1853年英美等國掀起了「修約」交涉未能得逞。10月初,一艘100噸的中國商船「亞羅號」,自廈門開往廣州,停泊黃浦。船上水手全是中國人,船主蘇亞成也是中國人。該船曾被海盜奪去。為了方便於走私,該船曾在香港英國政府領過登記證。10月8日,廣東水師船捕走窩藏在船上的2名中國海盜和10名有嫌疑的中國水手。不想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卻借口該船曾在香港注冊,領有執照,硬說是英國船,甚至捏造說中國水師曾扯下船上英國旗,侮辱了英國,無理要求兩廣總督葉名琛立即釋放被捕人犯,向英道歉。但是當22日,葉名琛把12人全部送還時,巴夏禮仍然拒收,連葉名琛送去的信件也拒絕拆閱。23日英駐華海軍悍然向廣州發動進攻。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這樣「亞羅號事件」成為了英國政府蓄意挑起侵華戰爭的借口。
「馬神莆事件」應為「馬神甫事件」
10000字的限制,我也無法把答案全塞進來了,只能做到二行的題目,剩下的想放也放不下了,恕我無能為力了。要不你再把題目分開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