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視中海看專區中中歷史書收藏在哪裡
電視中海看專區中歷史書他的一個收藏應該是在書架裡面吧,或者是在新華書店裡面,這個的話應該是這個書收藏的最好的地方。
❷ 歷史上是不是對劉備墓的所在地存在爭議啊,那劉備到底藏在哪啊
在成都市南郊武侯祠內之正殿西側。史稱惠陵。史載,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病死永安宮(在今四川奉節縣城),五月梓宮還成都,八月葬惠陵。後主從諸葛亮之意,先後將甘、吳兩位夫人合葬於此。墓拔地而起,呈圓堆形,高12米,周長180米,佔地3畝,形若小丘。塋上樹木參差,墓邊古柏森森。陵墓建築,由照壁、柵欄門、神道、寢殿等組成。照壁長10米,高5米,正中鑲嵌菱形石雕。
關於劉備墓所在地的爭議
劉備攻打吳國失敗後,退到了白帝城。於公元223年4月病逝。5月,諸葛亮扶靈柩回成都,8月下葬。人們根據史料的記載,認為劉備的墓葬就在成都武侯祠。因為上述的史料來源於陳壽的《三國志》,陳壽是蜀漢的觀閣令史(從事文獻檔案管理工作),在蜀漢生活了30多年,他必定知道劉備的葬處。劉備死後,屍體由奉節運回成都,後與吳夫人合葬於惠陵(今武侯祠內)。在今天的武侯祠內確實還有劉備墓的建築。武侯祠博物館的人在一次植樹時,意外地在劉備墓的封土邊緣挖掘的樹坑中發現了許多蜀漢時期的磚。這從側面證明了《三國志》等歷史文獻中關於惠陵與劉備墓在成都的記載的可靠性。
一種說法認為劉備墓在四川彭山的蓮花壩。持這種觀點的人首先駁斥了《三國志》等歷史文獻中關於劉備屍體運回成都的記載。劉備死於農歷的四月,對於四川來說,這是烈日炎炎、氣溫極高的夏天。當時的交通很不方便,從白帝城(今奉節)到成都全是逆行而上的水路和崎嶇的山路,僅單行也得需要30多天時間。如果花這么長的時間把劉備的屍體運到成都,按當時的屍體保護技術,要使屍體不會腐爛是完全不可能的。死在夏天的劉備,他的屍體最多也不能30天不腐爛,也就是說諸葛亮根本不可能拉著臭氣熏天的劉備屍體,經過長達三個多月的跋涉,把劉備安葬在成都。
基於上述分析,有的專家認為地處牧馬山、彭山腳下的蓮花村才是劉備的葬身之地,而成都的武侯祠只是劉備的「衣冠冢」。牧馬鄉的蓮花村自古就有皇墳的傳說,這里的皇墳有100多畝,附近的農民說,他們村裡有80%的人家姓劉,且一代傳一代,都說皇墳里躺著的是劉備。皇墳被周圍9座小山丘環抱著,這9座小山丘被當地人稱為蓮花的9片花瓣,而皇墳正處在中心,被稱為「蓮心」,站在皇墳頂端,9座間距不遠的小山丘盡收眼底。古代風水先生還把這一帶叫做「九龍回頭望」。如此好的風水寶地除蓮花村以外,在我國還有北京的十三陵,這種「九龍回頭望」只有封建時期的帝王才能享用。現在的皇墳上,長滿了各類雜草和茶樹,被村民挖出來的墓磚四處散落,隨處可見。墓頂側,有幾個六、七米的盜洞,這些可能都是盜墓賊「光顧」後的痕跡。沿著洞口往下觀察,全是一層三合土一層黃泥土夯築起來的,靠近皇墳的地方還曾發現一塊數十噸重的灌縣石。這座皇墳總面積達100多畝,全是由石灰、黃泥和這種灌縣石等混合物夯築而成。由於墓建築中混合有石灰,所以在皇墳的半山腰以上,竟然看不到螞蟻蚊蟲之類的東西。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哪來那麼多本地沒有的黃泥?那麼巨大的石頭又是怎樣從數百里之外的地方運到蓮花村的?劉備的屍體運到蓮花村就不會腐爛嗎?至今仍然是一個謎。
在成都市南郊武侯祠內之正殿西側。史稱惠陵。史載,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病死永安宮(在今四川奉節縣城),五月梓宮還成都,八月葬惠陵。後主從諸葛亮之意,先後將甘、吳兩位夫人合葬於此。墓拔地而起,呈圓堆形,高12米,周長180米,佔地3畝,形若小丘。塋上樹木參差,墓邊古柏森森。陵墓建築,由照壁、柵欄門、神道、寢殿等組成。照壁長10米,高5米,正中鑲嵌菱形石雕。
關於劉備墓所在地的爭議
劉備攻打吳國失敗後,退到了白帝城。於公元223年4月病逝。5月,諸葛亮扶靈柩回成都,8月下葬。人們根據史料的記載,認為劉備的墓葬就在成都武侯祠。因為上述的史料來源於陳壽的《三國志》,陳壽是蜀漢的觀閣令史(從事文獻檔案管理工作),在蜀漢生活了30多年,他必定知道劉備的葬處。劉備死後,屍體由奉節運回成都,後與吳夫人合葬於惠陵(今武侯祠內)。在今天的武侯祠內確實還有劉備墓的建築。武侯祠博物館的人在一次植樹時,意外地在劉備墓的封土邊緣挖掘的樹坑中發現了許多蜀漢時期的磚。這從側面證明了《三國志》等歷史文獻中關於惠陵與劉備墓在成都的記載的可靠性。
一種說法認為劉備墓在四川彭山的蓮花壩。持這種觀點的人首先駁斥了《三國志》等歷史文獻中關於劉備屍體運回成都的記載。劉備死於農歷的四月,對於四川來說,這是烈日炎炎、氣溫極高的夏天。當時的交通很不方便,從白帝城(今奉節)到成都全是逆行而上的水路和崎嶇的山路,僅單行也得需要30多天時間。如果花這么長的時間把劉備的屍體運到成都,按當時的屍體保護技術,要使屍體不會腐爛是完全不可能的。死在夏天的劉備,他的屍體最多也不能30天不腐爛,也就是說諸葛亮根本不可能拉著臭氣熏天的劉備屍體,經過長達三個多月的跋涉,把劉備安葬在成都。
基於上述分析,有的專家認為地處牧馬山、彭山腳下的蓮花村才是劉備的葬身之地,而成都的武侯祠只是劉備的「衣冠冢」。牧馬鄉的蓮花村自古就有皇墳的傳說,這里的皇墳有100多畝,附近的農民說,他們村裡有80%的人家姓劉,且一代傳一代,都說皇墳里躺著的是劉備。皇墳被周圍9座小山丘環抱著,這9座小山丘被當地人稱為蓮花的9片花瓣,而皇墳正處在中心,被稱為「蓮心」,站在皇墳頂端,9座間距不遠的小山丘盡收眼底。古代風水先生還把這一帶叫做「九龍回頭望」。如此好的風水寶地除蓮花村以外,在我國還有北京的十三陵,這種「九龍回頭望」只有封建時期的帝王才能享用。現在的皇墳上,長滿了各類雜草和茶樹,被村民挖出來的墓磚四處散落,隨處可見。墓頂側,有幾個六、七米的盜洞,這些可能都是盜墓賊「光顧」後的痕跡。沿著洞口往下觀察,全是一層三合土一層黃泥土夯築起來的,靠近皇墳的地方還曾發現一塊數十噸重的灌縣石。這座皇墳總面積達100多畝,全是由石灰、黃泥和這種灌縣石等混合物夯築而成。由於墓建築中混合有石灰,所以在皇墳的半山腰以上,竟然看不到螞蟻蚊蟲之類的東西。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哪來那麼多本地沒有的黃泥?那麼巨大的石頭又是怎樣從數百里之外的地方運到蓮花村的?劉備的屍體運到蓮花村就不會腐爛嗎?至今仍然是一個謎。
❸ 蘭州有哪些現存的歷史遺跡 分別在哪裡啊
蘭州的肅王時代遺跡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設蘭州,置蘭州總管府,始有「蘭州」之名。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改為蘭泉縣,是年蘭州戶口僅有395戶,人口981口。金代初廢蘭泉縣並入蘭州,是時蘭州人口為11360口。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蘭州為蘭縣,洪武十一年,明太祖始封肅王,建文元年(1399年)肅王府由張掖遷至蘭州並興修城廓。蘭州遂成為王城。清康熙五年(1666年)陝甘分治,蘭州成為甘肅省會。民國三十年(1941年)正式設立蘭州市。
歷史上的肅藩王家族,是一支較平庸,沒有出過什麼特別著名人物的家族。不過,肅王這一脈的傳承體系比較完整,自肅庄王移藩蘭州後,對明代蘭州地方的經濟文化建設多有貢獻。
蘭州三台閣
蘭州市的皋蘭山有座古樸的的「三台閣」,此處海拔2129米。「三台閣」始建於明建文初年(1399年)。乃明朝第一代肅庄王朱瑛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移藩蘭州後所建。原名「魁星閣」,上祀魁星。後來因為「神閣一楹,閣崇三級」,所以俗稱「三台閣」,歲月流逝,人們也只稱「三台閣」而忘記了「魁星」初名。
相傳朱瑛修閣,是借眼前之地,寄傳家天下之思。所以建成之後,每於重陽佳節,定會攜眷登高望遠,遙思金陵。
「三台閣」 歷經370多年的風雨戰亂,數番傾塌。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和道光十二年(1832年)都重新修建過,還劃給養贍旱地25畝。但同治五年(1866年)三台閣又遭戰禍所毀,至辛亥革命後又加修補。民國十三年(1924年)甘肅督軍兼省長陸洪濤卻暗使人拆毀三台閣以達到私利。解放後,1984年政府重建三台閣,重現舊觀。
蘭州金天觀
肅庄王朱瑛好道教,到蘭州兩年後(建文二年-1400年) 興建「金天觀」。當時的選址在城西三里,這里唐有雲峰寺,宋建九陽觀,西方在五行中屬金,故名「金天觀」。修建之初,肅庄王見這一帶山環水繞,如同仙人舞袖,還將城西面的一個城門取名為袖川門(有碑刻載「皋蘭袖川外之金天觀」可證),並不完全是現在七里河西津東路市工人文化宮的地點。工程到永樂四年(1406年)完工,人們是從雷壇河新橋邊上的一個山門進入寺觀。每年農歷八月初八日為雷壇廟會,熱鬧異常。
金天觀的建成,還有一段建文帝失蹤之謎的故事所致。
明惠帝朱允炆(朱元璋的長孫,太子朱標的長子)1398年即位,年號「建文」。登基後,進行削藩,壓制地方諸王坐大。燕王朱棣以入京除奸為名,發動了"靖難之役"。明建文四年(1420年),經過四年的戰爭,朱棣攻入南京,奪取了明朝政權,惠帝神秘失蹤。傳說建文帝逃到蘭州,當時肅庄王正在修建金天觀,他便讓建文帝匿藏觀內。有人認為「金」是西方,「天」指天下,金天觀的命名就是暗藏天子西去之意。
當年有位著名道人孫碧雲,號「玄虛子」,孫十三歲上太華山修道,遇張三豐授以道術,再駐武當山,道行深厚,精通武當內家拳術。洪武年間入京師,甚得朱元璋褒寵,明景帝時還為其在京建萬壽宮。可能匿於甘肅的傳聞也傳到朱棣那裡,永樂十年(1412年)明成祖下詔,讓孫碧雲主持蘭州金天觀道場,暗地裡打探建文帝消息。肅庄王之前與也與孫相識,為了迎接孫碧雲,肅王還專門修建瞭望仙橋和雷壇,雷壇河就是因此而得名。肅王將孫碧雲「迎居金天觀環室接引群眾,語多奧旨」,孫在蘭州居留了兩年,沒得到建文帝什麼消息,後來便返回太華山。
金天觀落成,佔地54畝,觀內殿閣巍峨,迴廊幽曲,聲名鵲起,為隴上最大的道觀。當時金天觀以唐代槐樹、壁畫、牡丹而聞名。金天觀里原有36株唐槐,稱為「三十六部雷將」。今天僅存唐槐3株,最高的一株高達20餘米,胸徑近3米,也名正言順的成為蘭州第一號受保護古木;還有明清柏3株,樹齡均在120年以上。
原來金天觀迴廊繪有建文帝時期的壁畫《金闕玄元太上老君應化圖》,還有蘭州馳名的牡丹池,相傳這里的牡丹來自唐長安城,有些甚至還是楊玉環的手植株,傳聞總是令人浮想連篇的,可惜我那天轉了每一處地方,除了可一瞻唐槐清柏外,其他都已消失,只見廊殿開著一間接一間的行貨畫廊和「奇石店」。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四月,林則徐被貶新疆途中,居蘭州八天,一天他游覽了金天觀,在斗母宮題寫了一幅對聯:「普物無心,萬訃共載慈雲遍:資生有道,百族同依爰日長」,如今不知又在何處。
1956年,金天觀改為蘭州工人文化宮。好在原二清殿西廊還有明清碑刻十餘塊,是城市建設時人們將一些地方的石碑移立到此的。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從肅王府「節園」移來的「碧血碑」(「碧血碑」的故事下面會講到),旁邊還有清末陝甘總督左宗棠書的文天祥《正氣歌》碑刻。
蘭州白衣寺塔
蘭州白衣寺是末代肅王朱識鋐管治下於崇禎四年(1631年) 始建的寺院。那時建寺初成,往往都獲皇帝封賜名,大概崇禎正忙於應付清兵進逼,哪有心情顧及隴上一寺命名,當時就以寺內尊奉的白衣菩薩而稱「白衣寺」。
❹ 歷史上三皇五帝的陵墓在哪裡
盤古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盤古是中國古代傳說中開天闢地神,最早的完整描述可見三國徐整寫得《三五歷記》。說的是:天地有開辟以前,宇宙混沌一團。有個叫做盤古的人,把天地開辟出來了。宇宙的混沌被攪動,盤古也累死了。臨死時他呼出的氣變成了四季飄動的雲;聲音變成了天空的雷霆;左眼變成了太陽,右眼變成了月亮;頭發和胡須變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體變成了東、西、南、北四極和雄偉的三山五嶽;血液變成了江河;筋脈變成了道路;肌肉變成了農田;牙齒和骨骼變成了地下礦藏;汗水變成了雨露,身體變成地上的動、植物。盤古的精靈魂魄變成了人類,所以人類是世上的萬物之靈。
河南省桐柏縣被成為盤古文化的根源地。當地的「盤古廟會」被確定為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傳說盤古九月初九生日,三月初三歸天,於是人們建了不少廟宇來紀念始他。
河南省桐柏縣盤古大殿
燧人氏
燧人氏是傳說中發明鑽木取火的人,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記載。人們奉他為「三皇之首」遂皇(火祖)。人類學會了鑽木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煉等,人類的生活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燧人氏不僅發明了「鑽木取火」,還發明了「結繩記事」。據古史記載,燧人氏用樹皮搓成細繩,然後將數十條細繩排列整齊懸掛在一處,在上邊打結記事。大事打大結,小事打小結,先發生的事打在里邊,後發生的事打在外邊。
商丘燧皇陵-燧人氏(火祖)墓
伏羲氏
伏羲氏傳說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據說他是個大發明家。人們奉他為「三皇」戲皇。伏羲是易學之祖,始作八卦,後人稱為伏羲八卦圖,他還發明「結繩為網以漁」,造福於民。製作了瑟,創造了《駕辯》的樂曲。伏羲氏造書契、正婚姻、教漁獵,結束了人們茹毛飲血、結繩記事的蒙昧歷史,開創了中華文明。死宛丘(古陳州宛丘縣,在今河南淮陽)。
河南淮陽太昊陵伏羲墓
神農氏
神農氏是傳說中的炎帝,據說他是農業之神,教民耕種,還是醫葯之神,相傳就是神農嘗百草,創醫學。人們奉他為「三皇」農皇。神農氏認為人們吃生肉,喝獸血,穿獸皮是難以維持的。於是他「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穀。」西漢初年的古書《淮南子》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寶雞市炎帝陵陵寢
五帝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關於人類的祖先五帝,人們有許多種組合。但通常認為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是人類最早的五帝祖先。
黃帝
黃帝相傳生於姬水,故以姬姓,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國於有熊,亦稱有熊氏。
黃帝生性靈活,道德情操高尚,被擁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領。他聯合炎帝,打敗由蚩尤率領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農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成為「黃帝」。傳說打敗蚩尤後又與炎帝族在阪泉發生三次大戰,黃帝打敗了炎帝部落,進入黃河流域定居中原,並很快發展起來。歷史上堯,舜,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後裔,故稱「軒轅後裔」,「炎黃子孫」。
延安市黃陵縣橋山的黃帝陵
顓頊
顓頊,姓姬,號高陽氏,相傳是黃帝的兒子昌意的後代。20歲時,黃帝將帝位傳給了他。
古書記載:「高陽氏有才子8人」,可能這是8個氏族。顓頊即位後,進行政治改革。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傳說有個部落的首領共工,對顓頊決定非常不滿,用頭撞倒了不周山。頓時撐著天空的柱子斜了,拴者大地的繩子斷了。於是天向西北傾斜,日月星辰移動;地在東南窪陷,江河隨之東流。顓頊在位78年,死時90多歲。顓頊子孫很多,屈原就是自稱顓頊的後裔。
河南省內黃縣梁庄鄉顓頊帝嚳陵(俗稱二帝陵)
帝嚳
帝嚳,姓姬,號高辛,黃帝的曾孫。父親叫矮極,顓頊是他的堂房伯父。帝嚳在位時人才濟濟,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嚳在位70多年。帝嚳少小聰明好學,十二三歲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顓頊,封有辛地方(今河南商丘),實住帝丘(今濮陽),三十而得帝位,遷都毫邑(今河南偃師縣西南),享壽百歲。死後葬於濮陽頓丘城南台陰野之秋山。
商丘市高辛集帝嚳陵
堯帝
堯帝德高望重,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和睦相處。為人簡朴,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堯在位時,天下洪水湯湯。用鯀治水,九年無功而返,又啟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堯帝開創了帝王禪讓之先河,在位70年。認為兒子丹朱不成器,決定從民間選用賢良之才。由四岳十二牧來推舉部落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後才放心的禪讓。
臨汾市堯都區大陽鎮堯帝墓
舜帝
舜由於四岳的推舉,堯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領職位(讓賢),並把兩個女兒給他作妻室。舜知人善任選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許多官職: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棄作後稷,主管農業;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為首領時,把各項工作都做的很好,開創了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為中原最強大的盟主。《堯典》所記舜的主要事跡有:命後稷按時播植百穀;挖溝開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
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九嶷山舜帝陵
山西運城舜帝陵
❺ 歷史的陰暗面都藏在什麼地方╰
女真,現在的滿人,建立了後金與金國。 契丹,為女真所滅,後歸附蒙古專,跟隨蒙古軍隊四處征戰,屬民族漸漸融入駐地的民族,例如雲南就有人稱自己為遼人的後裔,東北的尚存一支,人數很少。部分融入漢人,現在姓肖及耶、耶律的多半與契丹人有些關聯。 鮮卑,被漢人同化,唐王朝的建立者都有些鮮卑背景,李世民就是漢族與鮮卑的混血。 匈奴,大部分融入漢族,以劉性最多,分布於中國北方。其餘向西方發展,與西方的馬爾扎人部落融合,成為上帝之鞭的匈奴人,縱橫歐洲,相傳為現在匈牙利人祖先一支。 突厥,這是西起土耳其,東至中國西北廣泛區域游牧民族的總稱。中國特指唐朝時的突厥汗國,為唐所滅,民族融入漢族,其餘西遷,融入中東及中亞民族。 吐蕃,現在藏族的祖先,一直占據青藏高原。 回紇,原在蒙古草原,後被突厥驅除至現在的新疆,為我國維吾爾人祖先。
❻ 迅雷7下載保存路徑的歷史記錄 我找不到,請問藏在哪裡
尊敬抄的迅雷用戶,您好:
1.您可以在迅雷配置中心-我的下載-任務默認屬性裡面找到下載保存的路徑即可;
2.可以找到正在下載的文件-右鍵-打開文件夾也可以看到文件下載後保存在那個路徑里。
更多疑問,歡迎您向迅雷網路平台提問。
❼ 幫我介紹一下藏族的起源和歷史
藏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勤勞、勇敢、智慧的古老民族。在西藏地區的多次考古發掘,充分說明了在兩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塊廣闊的土地上生活,並經歷了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他們就是今日藏民族的祖先。
同其它古老的民族一樣,在其最初的發展過程中,隨著對自然界的了解,生產力的緩慢提高,逐步形成了許多部落,其中以西藏山南地區的雅礱部落發展最快,藏族人信奉的「猴子變人」 的傳說就誕生在這里。
談到有關藏民族的起源問題,就不得不提到與藏民族起源有關的幾個傳說。有關藏族民祖先生存之地形成的傳說中,最著名當推「滄海變桑田的傳說」:在很早以前,這里是一片無邊無際的大海,海濤捲起波浪,搏擊著長滿松柏、鐵杉和棕櫚的海岸,發出嘩嘩的響聲。森林之上,重山疊翠,雲霧繚繞;森林裡面長滿各種奇花異草,成群的斑鹿和羚羊在奔跑,三五成群的犀牛,邁著蹣跚的步伐,悠閑地在湖邊飲水;杜鵑、畫眉和百靈鳥,在樹梢頭跳來跳去歡樂地唱著動聽的歌曲;兔子無憂無慮地在嫩綠茂盛的草地上奔跑……這是一幅多麼誘人的和平、安定的圖景呀!有一天,海里突然來了頭巨大的五頭毒龍,把森林搗得亂七八糟,又攪起萬丈浪花,摧毀了花草樹木。生活在這里的飛禽走獸,都預感到災難臨頭了。它們往東邊跳,東邊森林傾倒、草地淹沒;它們又涌到西邊,西邊也是狂濤惡浪,打得誰也喘不過氣來,正當飛禽走獸們走投無路的時候,突然,大海的上空飄來了五朵彩雲,變成五部慧空行母,她們來到了海邊,施展無邊法力,降服了五頭毒龍。妖魔被征服了,大海也風平浪靜,生活在這里的鹿、羚、猴、兔、鳥,對仙女頂禮膜拜,感謝她們救命之恩。眾空行想告辭回天庭,怎奈眾生苦苦哀求,要求她們留在此間為眾生謀利。於是五仙女發慈悲之心,同意留下來與眾生共享太平之日。五位仙女喝令大海退去,於是,東邊變成茂密的森林,西邊是萬頃良田,南邊是花草茂盛的花園,北邊是無邊無際的牧場。那五位仙女,變成了喜馬拉雅山脈的五個主峰,即:祥壽仙女峰、翠顏仙女峰、貞慧仙女峰、冠詠仙女峰、施仁仙女峰,屹立在西南部邊緣之上,守衛著這幸福的樂園;那為首的翠顏仙女峰便是珠穆朗瑪,她就是今天的世界最高峰,當地人民都親熱地稱之為「神女峰」。
西藏高原由滄海變成,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科學考察、發現所證明。但是,高源並非在一朝一夕形成,而是相當緩慢地變化著,只是近幾百萬年的地殼變動,才使高源隆起急劇上升。最近幾年對喜馬拉雅山的主峰珠穆朗瑪峰的測定證明,高原還在不停地上升著,這個上升速度在地救歷史上是驚人的,但也不過一年上升一二公分罷了。
臧民族一直堅信這樣一個西藏人種起源的神話:相傳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給一隻由神變來的獼猴授戒律後,命它從南海赴西藏雪域高原修行。這只獼猴來到雅隆河谷的山洞中潛修慈悲菩提心,一個女魔施盡淫慾之計,引誘它說:「我們兩個結合吧!」獼猴回答:「我是觀音菩薩的徒弟,受命來此修行。如若與你結合,就會破了我的戒行。」女魔說:「你如果不同我結合,我就只好自盡。因為我前生註定要降為妖魔,你我成不了恩愛夫妻,日後我必定成為妖魔的妻子,並生下無數魔子魔孫。那時,雪域高原將成為魔鬼的世界,萬千生靈將遭殘害。所以,希望你答應我的要求。」與女魔結成夫妻會破戒,若不與婦魔結合又會造成大的罪惡。內心矛盾的獼猴返回普陀山,請示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說道:「這是上天之意,是吉祥之兆。你能與她結合,在雪域高原繁衍後代,是莫大的善事。作為菩薩,理當見善而勇為,速與女魔結成夫妻。」獼猴與魔女結成伴侶後,生下了6隻小猴,它們性情與愛好各不相同,在果林中各自尋食生活。3年後,當獼猴前去探視子女們時發現,它們已繁衍為500隻,林中果實即將枯竭,生活凄慘。老獼猴便再度返回普陀山求助於觀世音菩薩,並遵聖者之命從須彌山取出天生五穀種子,撒向大地,大地不經耕作便長滿各種穀物。猴子們因為得到充足的食物,尾巴慢慢地變短了,也能說話了,逐漸地變成了人,這就是雪域高原上的先民。傳說終歸是傳說,但遠古的傳說竟能與達爾文的猿猴變人的進化論不謀而合,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有關近代的藏民族的生存與發展歷史,相傳公元前237年的一天,雅隆河谷的牧人在贊唐廓西發現了一個英姿勃發的聰慧青年,他的言行舉止與本地土著人不同,放牧的人們回聚居地請示如何處置這位男青年。長者派出12個頗為聰明的苯教教徒上山,盤問男青年從哪裡來。男青年用手指了指天,長者及教徒們以為這青年是從天上來的,是「天神之子」,格外高興。12人中為首的便伸長脖子,給這位「天神之子」當轎騎,前呼後擁地把他抬回部落,並把他神化,說他是色界第十三代光明天子下凡,一至擁立他為部落首領。人們尊稱他為「聶赤贊普」。藏語中,「聶」是脖子的意思,「赤」是寶座,「贊普」是英武之王。因為他是被牧人馱於頸上請回來的,故稱「用脖子當寶座的英傑」。聶赤贊普是吐蕃部落的第一個首領,聶赤贊普統一了雅礱部落,並修建了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雍布拉康坐落在距拉薩 140公里的乃東縣澤當鎮東南不遠的雅隆河谷的山崗上。這座無任何豪華可言的建築名為「雍布拉康」,「雍」是尊母,「布」是孩子,「拉康」為廟宇,故可稱謂「子母宮」。雍布拉康規模較小,它聳峙山頭,面西而立,前部為一幢三層樓房 ,後部是一座碉堡形式的高層建築。聶赤贊普成為了西藏歷史上第一部族首領。
從一世贊普至公元五世紀約近一千年的時間里,西藏農牧業經濟發展迅速並掌握了銅、銀、鐵等的冶煉技術。此間,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占據著西藏的意識形態領域,早期的苯教類似於薩滿教,崇拜自然,認為萬物有靈,以祭祀、占卜、禳災為主要宗教形式。在當時生產力十分低下的情況下,苯教深得人心,且在統治階層起著巨大的作用。在第二十八代贊普拉托托日贊時期,佛教開始傳入吐蕃,由於苯教集團強大的勢力,佛教只傳入未得以傳播和發展。 直到第三十二代贊普松贊干布統一了整個西藏並建立了第一個吐蕃王朝開始,西藏才進入了文明歷史發展的新階段。
尤其是近年來西藏考古的發掘工作為藏民族的起源說提供了大量的證據。尤其是卡若遺址的發現,具有重要的意義。卡若遺址位於西藏昌都以南12公里,發現於一九七七年。在瀾滄江以西卡若附近的三角形二級台地上,海拔高度3100米。是中國已發掘的海拔最高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兩次發掘共獲房屋遺址28座,石工具7968件,骨工具366件,陶片2萬余件,裝飾品50件,以及粟米、動物骨骸等。卡著遺址經放射性碳素鑒定,年代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它所代表的原始文化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首先在生產工具方面,遺址呈現出新石器時代的全部特徵,但卻仍然是打制石器、細石器、磨製石器並存,巨以打制石器佔大多數。其次在陶器方面,陶質均為夾砂陶、手制。紋飾以刻畫紋、錐刺紋和附加堆紋為主。器形以罐、盆、碗為基本組合,均為小平底器。再次,在建築方面,大量採用石塊作為原料,如石牆房屋、石砌道路、國石台、石圍圈等。
卡若遺址的這些特徵表明,卡若文化是西藏高原上新石器時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過去在定回縣蘇熱、申扎縣盧令、日上縣扎布、普蘭縣霍爾等地發現的舊石器,在那曲、申扎、雙湖、班戈、聶拉木、日土等地發現的細石器,在林芝、墨脫以及在拉薩、札達、乃東、小恩達等地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都與昌都卡若文化有相似之處,似乎具有某些聯系,或者說受到卡若文化的某些影響。
卡若文化並非西藏高原一種孤立發展的原始文化,而是與黃河中上游地區的原始文化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在東面的雅礱江流域和大渡河流域黃土堆積中發現一些打制石器,在北面的甘肅、青海境內存在著距今四、五千年之間的馬家窯、半山馬廠等文化。卡苦與這相鄰的兩地區之間似乎有著密切的古代文化交流。在打制石器方面,卡著文化的盤狀敲砸器見於甘肅四壩灘、永靖大河庄和酒泉下河青馬廠類型遺址。切割器見於蘭州附近的羅漢堂、齊家坪等馬家窯文化遺址。細石器和磨製石器也同樣見於黃河上游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至於卡若文化早期的圓形和方形半地穴房屋、處理過的紅燒土牆壁和居住面則屬於甘肅、青海等地馬家窯文化傳統和居住形式。卡若遺址發現的粟米,屬於黃河流域的傳統農作物,耐乾旱,南方較少種植。卡若文化的粟米,很可能就是從馬家李文化傳播面來。
卡若遺址的發掘對研究西藏的原始文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對西藏人的祖源提供了詳實的資料。說明從河煌南下的氏羌系統的人僅僅構成西藏先民的一部分,而已是後來加入融合的一部分。實際上,早在舊石器時代,西藏就有原始人居住。卡若遺址發掘的資料說明,西藏高原自古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開拓這片廣闊的土地。
❽ 收藏歷史在哪裡查看
工具Internet選項裡面清除cookie和歷史記錄點刪除就沒有了。或者用360之類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