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蕭山的歷史文化
蕭山也號稱有八千年文化啊。。。跨湖橋遺址。。。
蕭山歷史沿變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會稽郡,蕭山屬會稽郡地。西漢初至元始二年(公元2年)間,始建縣,名余暨,屬會稽郡。「余」為越語,越人稱鹽為「余」,因當時蕭山產鹽,又臨暨浦,所以稱「余暨」。屬會稽郡。
漢末童謠:「天子當興東南三餘(指餘姚、餘杭、余暨)之間」。所以孫權在黃武元年(公元222年)改余暨縣為永興縣。屬會稽郡。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並永興入會稽縣,唐儀鳳二年(公元677年)復置永興縣。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永興為蕭山,因縣治西部有蕭山而得名。作為山名的蕭山,早在《漢書·地理志》余暨縣名之下已有記載,其來歷是當年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戰敗,率剩下兵卒停留於此,四顧蕭然,故稱此山為蕭然山,亦名蕭山。
1949年5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蕭山,為省直屬縣。1949年6月底,劃歸紹興專區。1952年起,復為省直屬縣。1957年劃歸寧波專區。1959年改屬杭州市。
1987年11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蕭山縣,設立蕭山市(縣級)。1988年1月1日,正式掛牌。
2001年,經國務院批准(2001年2月2日國函[2001]13號),撤銷蕭山市,設立杭州市蕭山區(2001年3月9日浙政發[2001]12號通知)。3月25日,蕭山舉行撤市設區掛牌儀式,杭州市蕭山區正式宣告成立。
2000年,蕭山市轄24個鎮、7個鄉。總人口1233348人,各鄉鎮人口: 城廂鎮 256042 樓塔鎮 22889 河上鎮 25643 戴村鎮 24016 浦陽鎮 28560 進化鎮 31621 臨浦鎮 54117 義橋鎮 20417 所前鎮 22558 衙前鎮 33285 聞堰鎮 25984 寧圍鎮 76124 新街鎮 58084 坎山鎮 48496 瓜瀝鎮 69564 黨山鎮 44143 益農鎮 41723 靖江鎮 33812 南陽鎮 36254 義盛鎮 30637 河庄鎮 43254 黨灣鎮 37744 新灣鎮 20743 頭蓬鎮 23520 新塘鄉 19138 來蘇鄉 15211 石岩鄉 12912 許賢鄉 24560 雲石鄉 9731 歡潭鄉 10851 前進鄉 9917 蕭山東片農場虛擬鎮 3418 蕭山西片農場虛擬鎮 13152 蕭山圍墾區虛擬鄉 5228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1年7月24日,浙政函[2001]141號批復同意杭州市蕭山區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撤銷義盛鎮建制,與頭蓬鎮合並。頭蓬鎮轄25村、2居,駐蜜蜂村(原址)。撤銷雲石鄉建制,並入戴村鎮。戴村鎮轄51村、1居,駐後鄭村(原址)。撤銷許賢鄉建制,並入義橋鎮。義橋鎮轄50村、5居,駐東方路(原址)。撤銷歡潭鄉建制,並入進化鎮。進化鎮轄55村,駐上盈湖畈(原址)。撤銷前進鄉建制,並入新灣鎮。新灣鎮轄25村、1居,駐盛綾路(原址)。撤銷來蘇鄉建制,並入所前鎮。所前鎮轄38村、1居,駐塘下金村(原來蘇鄉址)。撤銷城廂鎮、石岩鄉、新塘鄉建制,改由蕭山區政府直轄並調整設立若干街道。
2001年7月25日,杭政發[2001]158號批復:設立蕭山區城廂街道辦事處,管理原城廂鎮西部69居、3村,駐文化路138號。設立蕭山區北干街道辦事處,管理原城廂鎮北部14居、9村,駐俞家潭。設立蕭山區蜀山街道辦事處,管理原城廂鎮南部和原石岩鄉2居、32村,駐魯公橋村。設立蕭山區新塘街道辦事處,管理原城廂鎮東部和原新塘鄉7居、37村,駐塘里陳村。
2001年,由原有的31個鎮鄉調整為22個鎮、4個街道。調整後,蕭山區轄4個街道、22個鎮,155個居民區、739個行政村。
2002年,蕭山區轄4個街道、22個鎮,155個居民區、739個行政村。
2003年,蕭山區北干街道新建廣德社區。新塘街道新建匯宇社區。坎山鎮撤銷一村居民區,新建塘上社區;撤銷振興、二村居民區,新建振興社區;撤銷三村、四村、五村居民區,新建下街社區;撤銷新涼亭居民區,新建新涼亭社區。
2003年底,蕭山區轄4個街道(城廂、北干、蜀山、新塘)、22個鎮(樓塔、河上、戴村、義橋、所前、浦陽、進化、臨浦、新街、寧圍、聞堰、衙前、瓜瀝、黨山、坎山、益農、黨灣、新灣、義蓬、靖江、南陽、河庄),60個社區、31個居民區、739個行政村。
2004年,撤銷:河上鎮河上居民區,聞堰鎮聞堰居民區,黨灣鎮黨灣居民區,靖江鎮小石橋、安瀾橋居民區,寧圍鎮寧圍居民區,黨山鎮黨山居民區,樓塔鎮樓塔居民區,戴村鎮中心居民區,河庄鎮河庄居民區,衙前鎮衙前居民區,義蓬鎮義盛居民區、頭蓬居民區,新灣鎮新灣居民區,所前鎮所前居民區,南陽鎮南陽居民區、赭山居民區,新街鎮新街居民區、長山居民區。新建:河上鎮長春社區;聞堰鎮三江社區;黨灣鎮衛東橋社區;靖江鎮小石橋社區、安瀾橋社區;寧圍鎮振寧社區;黨山鎮南大房社區;樓塔鎮仙岩社區;戴村鎮中心社區;河庄鎮城隍廟社區;衙前鎮畢公橋社區;義蓬鎮義盛社區、頭蓬社區;新灣鎮新北橋社區;所前鎮天樂社區;南陽鎮南陽社區、赭山社區;新街鎮花城社區、長山社區。
2004年底,蕭山區轄4個街道、22個鎮,79個社區、12個居民區、739個行政村。
蕭山版圖變更
關於蕭山縣境范圍的文字記載,最早見諸南宋 《嘉泰會稽志》,當時全境東西寬62里,南北長90里。東至山陰縣界50里,以西小江中流為界,自界至山陰縣53里;西至臨安府錢塘縣界23里,以浙江中流為界,自界至錢塘縣30里;南至諸暨縣界 60里,以勞嶺為界,自界至諸暨縣65里;北至臨安府錢塘縣界35里,以浙江中流為界,自界至縣47 里。東南到山陰縣界51里,西南到臨安府錢塘縣48里,東北到山陰縣界49里,西北到臨安府錢塘縣界15里。這一境域經元、明直至清中葉,縣境范圍,無重大變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蕭山與紹興、諸暨兩縣相鄰的部分地域,在行政區劃上有幾次變動。 1950年10月,紹興縣進化區所屬青化、進化、城山等15個鄉及臨浦鎮原屬紹興縣部分劃歸蕭山縣。蕭山縣錢清鎮劃歸紹興縣。
1956年2月,紹興縣安昌區所屬東灣、夾灶、塘 北等11個鄉劃歸蕭山縣,蕭山縣進化區的蓮東、蓮 西、夏履3個鄉劃歸紹興縣;蕭山縣河上區的安山、 桃源、徑游3個鄉和尖山鄉的謝家、新河口2村劃歸諸暨(1957年3月又劃歸蕭山);諸暨縣岳駐鄉的小山 頭、方山前、蘭頭角、岳駐4村和莫家的半個村劃歸蕭山縣。
由於圍墾,縣境面積有了擴大。蕭山圍墾,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經歷年築堤圍圈、開發建設的錢塘江畔的新土地。其北、東、西三面瀕臨錢塘江,南接南沙大堤。經多次大小規模不同的圍墾,至2000年底,蕭山圍墾面積達52.62萬畝。 1996年,經省政府批准,從5月1日起,當時的 蕭山市浦沿、長河、西興三鎮劃給杭州市西湖區(後單獨建為濱江區)。5月24日,西興鎮的東湖、杜湖、湖頭陳三村仍歸蕭山市,屬城廂鎮。區劃調整前,蕭山市地域面積為1492.26平方公里,三鎮劃出 面積為72.04平方公里,佔全市的4.8%,調整後全市 實有地域面積為1420.22平方公里。
『貳』 杭州城的歷史
(1)從「餘杭」到「錢唐」
杭州在周朝以前,屬於「揚州之域」。傳說在夏禹治水時,全國分為九州,長江以南的廣闊地域均泛稱揚州。公元前21世紀,夏禹南巡,大會諸侯於會稽山(今浙江紹興),曾乘舟航行經過這里,並舍其餘杭(「杭」是方舟)於此,故名「餘杭」。一說,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稱此地為「禹杭」,其後,口語相傳,訛「禹」為「余」,乃名「餘杭」。
春秋時,吳越兩國爭霸,杭州先屬越,後屬吳,越滅吳後,復屬越。戰國時,楚滅越國,杭州又歸入楚國的版圖。
秦統一六國後,在靈隱山麓設縣治,稱錢唐,屬會稽郡。《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這是史籍最早記載「錢唐」之名。現在的市區,當時還是隨江潮出沒的海灘,西湖尚未形成。
西漢承秦制,杭州仍稱錢唐。新莽時一度改錢唐為泉亭縣;到了東漢,復置錢唐縣,屬吳郡。這時杭州農田水利興修初具規模,並從寶石山至萬松嶺修築了第一條海塘,西湖開始與海隔斷,成為內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杭州為吳國的吳興郡,屬揚州。因外族相繼入侵,晉室南遷,促進了江南和錢塘江兩岸經濟文化的發展。這時,西湖已有「明聖湖」、「金牛湖」之稱。東晉咸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飛來峰下建了靈隱寺,這不僅是西湖最古的叢林建築,也是江南最古老的名剎。隨後有方士許邁及葛洪等人在武林山下、韜光、寶石山一帶進行寫書、煉丹等活動,傳播宗教,西湖名山勝水也漸次開拓。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升錢唐縣為臨江郡。陳後主禎明元年(587年),又置錢唐郡,轄錢唐、於潛、富陽、新城四縣,屬吳州。
(2)「杭州」之名首次出現
隋王朝建立後,於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現。下轄錢唐、餘杭、富陽、鹽官、於潛、武康六縣。州治初在餘杭,次年遷錢唐。開皇十一年,在鳳凰山依山築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這是最早的杭州城。大業三年(607年),改置為餘杭郡。六年,楊素鑿通江南運河,從現在的江蘇鎮江起,經蘇州、嘉興等地而達杭州,全長400多公里,自此,拱宸橋成為大運河的起訖點。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促進了杭州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隋書·地理志》記述:「杭州等郡,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故商賈並輳」。這時的餘杭郡有戶15380,杭州戶口統計由此開始。
唐代,置杭州郡,旋改餘杭郡,治所在錢唐。因避國號諱,於武德四年(621年)改「錢唐」為「錢塘」。太宗時屬江南道,天寶元年(742年)復名餘杭郡,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為杭州,歸浙江西道節度,州治在錢塘,轄錢塘、鹽官、富陽、新城、餘杭、臨安、於潛、唐山八縣。州城的范圍也隨之擴大,由原來的城南沿江一帶發展到今天的武林門一帶。由於運河的溝通,杭州成為貨物集散地,社會經濟日趨繁榮,人口也逐漸增加,唐貞觀(627~649年)中,已有15萬餘人;到開元(713~741年)中發展到58萬人,此時的杭州,已與廣州、揚州並列,為我國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長慶二年(822年),詩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大規模浚治西湖,並築堤建閘,以利農田灌溉。又繼李泌之後重修六井。從這時起,西湖之名益彰於世。
(3)吳越國的國都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偏安東南,建都杭州。當時的杭州稱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錢塘,轄錢塘、錢江、餘杭、安國、於潛、唐山、富陽、新城八縣。在吳越三代、五帝共85年的統治下,經過勞動人民的辛勤開拓建設,杭州發展成為全國經濟繁榮和文化薈萃之地。歐陽修在《有美堂記》里有這樣的描述:「錢塘自五代時,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樂。十餘萬家,環以湖山,左右映帶,而閩海商賈,風帆浪泊,出入於煙濤杳靄之間,可謂盛矣!」吳越王錢鏐在杭州鳳凰山築了「子城」,內建宮殿,作為國治,又在外圍築了「羅城」,周圍70里,作為防禦。據《吳越備史》記載,這個都城,西起秦望山,沿錢塘江至江干,瀕錢塘湖(西湖)到寶石山,東北面到現在的艮山門。以形似腰鼓,故又有「腰鼓城」之稱。
吳越王重視興修水利,引西湖水輸入城內運河;在錢塘江沿岸,採用「石囤木樁法」修築百餘里的護岸海塘;還在錢塘江沿岸興建龍山、浙江二閘,阻止鹹水倒灌,減輕潮患,擴大平陸。動用民工鑿平江中的石灘,使航道暢通,促進了與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置「撩湖兵」千人,疏浚、保護西湖,使不被葑草淤塞。
吳越三世五王都篤信佛教,現在杭州西湖周圍的寺廟、寶塔、經幢和石窟等文物古跡,大都是那個時期的建就。當時的杭州就有「佛國」之稱。
(4)南宋時的京城
在北宋時,杭州為「兩浙路」的路治;大觀元年(1107年)升為帥府,轄錢塘、仁和、餘杭、臨安、於潛、昌化、富陽、新登、鹽官九縣。當時人口已達20餘萬戶,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經濟繁榮,紡織、印刷、釀酒、造紙業都較發達,對外貿易進一步開展,是全國四大商港之一。杭州歷任的地方官,十分重視對西湖的整治。元祐四年(1089年),著名詩人蘇東坡擔任杭州知州,再度疏浚西湖,用所挖取的葑泥,堆成橫跨南北的長堤(蘇堤),上有六橋,堤邊植桃、柳、芙蓉,使西湖更加美化。又開通茅山、鹽橋兩河,再疏六井,使鹵不入市,民飲稱便。
經過北宋150多年的發展,到了南宋時,開始了杭州的鼎盛時期。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置行宮於杭州,為行在所,升為臨安府,治所在錢塘。轄錢塘、仁和、臨安、餘杭、於潛、昌化、富陽、新城、鹽宮九縣,地域與唐代大致相當。紹興八年(1138年)定都於此,杭州城垣因而大事擴展,當時分為內城和外城。內城,即皇城,方圓九里,環繞著鳳凰山,北起鳳山門,南達江干,西至萬松嶺,東抵候潮門,在皇城之內,興建殿、堂、樓、閣,還有多處行宮及御花園。外城南跨吳山,北截武林門,右連西湖,左靠錢塘江,氣勢宏偉。設城門13座,城外有護城河。由於北方許多人隨朝廷南遷,使臨安府人口激增。到咸淳年間(1265~1274年),居民增至124萬餘人(包括所屬幾個縣)。就杭州府城所在的錢塘、仁和兩縣而言,人口也達43萬餘人。
人口的增多,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創造了條件。南宋都市經濟的繁榮,不僅超越前代,而且居世界前列。當時臨安手工作坊林立,生產各種日用商品,尤其是絲織業的織造技藝精良,能生產出許多精巧名貴的絲織品,在全國享有盛名。
據《武林舊事》等書記載,南宋時的杭州商業有440行,各種交易甚盛,萬物所聚,應有盡有。對外貿易相當發達,有日本、高麗、波斯、大食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之有使節往來和貿易關系,朝廷專設「市舶司」以主其事。西湖風景區經過修葺,更加嫵媚動人,吸引了不少中外遊客;酒肆茶樓,藝場教坊,驛站旅舍等服務性行業及夜市也很興盛。
南宋時,杭州是全國的文化中心,設立了最高興府──太學,還有武學、醫學、算學、史學等各科學校,臨安府學及錢塘、仁和兩縣學的學生近千人。這里書鋪林立,刻印的書籍十分精良。當時的繪畫藝術甚盛,「西湖十景」就是由南宋畫院題名的。
(5)浙江省的省會
元代在杭州設兩浙都督府,後改為杭州路總管府,為江浙行省治所(錢塘、仁和);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改置浙江行省,仍以杭州為省治。錢塘、仁和、海寧、富陽、餘杭、臨安、於潛、新城、昌化等州縣皆屬杭州路。因遭戰亂,杭州城內的不少宮殿被毀,工商業曾一度衰落,西湖也漸被泥土淤塞。但由於在南宋時期打下了繁華基礎,恢復較快。至正年間,大運河全線開通,杭州水運可直達大都(北京),成為全國水運交通要津。對促進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發展對外貿易,大凶饔謾K
『叄』 蕭山護城河歷史。 急需!!!!!!!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會稽郡,蕭山屬會稽郡地。
西漢初至元始二年回(公元2年)間,始建答縣,名余暨,屬會稽郡。 「余」為越語,越人稱鹽為 「余」,因當時蕭山產鹽,又臨暨浦,所以稱「余 暨」。
孫權黃武年間(公元222--229年),改名永興,屬會稽郡。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永興為蕭山,以蕭然山為名,沿用至今。作為山名的蕭山,早在《漢書·地理志》余暨縣名之下已有記載,其來歷是當年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戰敗,率剩下兵卒停留於此,四顧蕭然,故稱此山為蕭然山,亦名蕭山。自唐改稱蕭山以來,除清咸豐十一年(1867年)至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軍佔領蕭山期間,為避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之諱,改為「莦珊」外,均稱蕭山縣。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永興為蕭山,因縣治西部有蕭山而得名。作為山名的蕭山,早在《漢書·地理志》余暨縣名之下已有記載,其來歷是當年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戰敗,率剩下兵卒停留於此,四顧蕭然,故稱此山為蕭然山,亦名蕭山。
『肆』 蕭山抗戰故事是什麼
蕭山的眾多地名,深藏著蕭山軍民奮起抗戰的故事,串起這些地名,是一部軍民抗日的不屈史,也是「捨身報國」「國而亡家」堅決抗擊外來侵略的民族文化記憶。還有抗日戰爭期間產生的如軍事埂、炮台灣等地名,這些地名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環境的演變,有的雖已成為歷史地名,有的知道的人也越來越少了,但這些地名有的記錄戰火紛飛的往事,有的記錄日軍殘暴的罪行,給我們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在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我們特意編寫了此刊,讓我們記住這些地名及其包含的可歌可泣的往事,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圓夢中華。
難忘那血與火的歲月——抗日戰爭與蕭山地名
民國26年(1937)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同年11月5日,日本侵略軍在金山衛登陸後,蕭山開始遭受戰火的侵襲。11月30日,日本侵略軍飛機28架次輪番轟炸蕭山縣城。12月24日杭州淪陷,一江之隔的蕭山成為浙東抗日前線。地名是歷史的記錄,串起以下這些地名,喚起和還原抗戰歲月的那段血與火的記憶。
一、軍事埂這個地名,記錄當時蕭山是浙東抗日前沿
軍事埂,這是一個由抗日戰爭時期的軍事設施演變而來的地名。杭州淪陷後,駐守蕭山的中國軍隊和蕭山人民冒著敵人的炮火,日夜搶修工事,奮起抗戰。國民黨蕭山縣政府徵集民工,曾在盈豐新中村至利二村(今屬寧圍街道)修築防禦工事一條,長3800多米,並建碉堡12座。堤,蕭山人稱為「埂」。這條長近4000米的防禦工事,當地村民稱其為「軍事埂」。國民黨六十三師、六十二師和浙江保安第七團先後駐防於此。
軍事埂,如今不復存在了,知道這個地名的人也不多了。但當時蕭山軍民憑借著軍事埂這防禦工事,擊退日軍一次又一次的渡江南擾,與盤踞杭州的日本侵略軍隔江對峙達二年之久。這說明當時蕭山是浙東抗日前沿。
二、六百畝頭和雙山嘴這兩個地名,記錄日軍偷渡錢塘江,蕭山淪陷的悲痛歷史
六百畝頭和雙山嘴,如今知道這兩個地名的人越來越少了。六百畝頭,原是錢塘江灘塗,後為地塊名,位於盈豐六甲。解放前夕,國民黨陸軍部隊在「六百畝頭」征草盪地修築軍用機場,建有臨時跑道。但建成後未予啟用。解放後,機場土地先劃給盈豐勞改農場,該場撤銷後,轉給錢江農場。雙山嘴是指北干山與長山之間的山壟地帶。山嘴是指伸出去的山腳的尖端,山嘴與山嘴之間的地帶,稱雙山嘴。經歷過抗日戰爭的蕭山人,提起這兩個地名,就會想起民國29年(1940)蕭山縣城淪陷,日本侵略軍佔領蕭山的悲痛屈辱的歷史。
民國29年(1940)1月21日(農歷乙卯年十二月十三日),大雪。入夜,雪愈大。侵佔杭州的日軍在錢江大橋附近,集結汽艇七八十艘,冒雪強渡。國民黨錢江南岸守軍奮力抵抗,激戰一個多小時,一次又一次擊退日軍。午夜,日軍松井部隊在四堡(今錢江二橋附近)以大雪為掩護,身穿白衣,悄悄劃著橡皮艇,偷渡至盈豐六百畝頭登陸。早晨,另一股日軍又在錢江輪渡碼頭登陸。
日本侵略軍登陸後,一路連夜橫穿寧圍,搶占長山頭,一路攻佔西興,對縣城形成夾擊之勢。國民黨蕭山縣政府倉促應戰,兩個縣自衛中隊在北干山和西門設伏阻擊。詎料日軍不由西門而入,也不由北干山進犯,而由雙山嘴小路直撲東門。守候在城西、城北的抗日自衛隊全線撤退,其中埋伏在北干山的抗日自衛中隊,撤至城郊與敵遭遇,展開激烈的戰斗。然而寡眾不敵,傷亡甚重。22日上午10時20分,蕭山縣城淪陷。國民黨蕭山縣政府再次南遷河上店。蕭山淪陷,使日本侵略軍突破了浙東防線,打開了進犯浙贛通道的大門。
三、炮台灣與大爿山這兩個地名,記錄日軍侵佔蕭山後的罪惡行徑
提起這兩個地名,上了年紀的蕭山人,就會想起日本侵略軍佔領蕭山後,築碉堡,占據點,姦淫燒殺的罪惡行徑,蕭山人民從此過著血和淚的生活。
位於今新街街道盛樂村和寧圍街道新華村之間的長山直河,解放前,當地人稱為炮台灣。民國29年(1940)1月,蕭山淪陷,日本侵略軍為了控制錢塘江邊一帶,在河東岸的盛樂村建造碉堡。蕭山沙地區稱碉堡為炮台,稱河為灣,故稱炮台灣。
炮台四周拉起鐵絲網,陰森森地像個殺人魔窟。八九米高的炮台上,架著機槍,幾個日本兵身穿黃狗皮,腳踏黑馬靴,手拿掛著膏葯旗的步槍,時而用望遠鏡東張西望,時而用步槍東指西瞄,尋開心時胡亂地放幾槍。
大爿山在聞堰之東,是浦陽江、富春江、錢塘江三江口的咽喉。民國29年(1940)1月22日(農歷十二月十四)下午,日本侵略軍強渡錢塘江後,佔領了大爿山、火燒尖和東山陳村。接著日本侵略軍到處抓人,在村裡和大爿山、火燒尖,建起了5座碉堡。為建碉堡,當時東山陳村的房子幾乎全被燒光。碉堡建成後,日本兵對附近村莊任意炮擊,還到周圍的村莊姦淫燒殺。當時東汪村深受其害,民謠雲:「東汪、東汪,眼淚汪汪!」
四、虎爪山、嚴家畈、塘塢等地名,記錄蕭山軍民為狙擊日軍侵犯而英勇奮戰
民國29年(1940)2月中旬,日本侵略軍分三路侵犯義橋。一路由浦陽江口西岸登陸,另一路由浦陽江東岸的孔家埠登陸,侵佔浦陽江口兩岸,其汽艇直趨義橋之南;還有一路由湘湖南岸的大灣山登陸,向義橋進犯。中國軍隊在義橋附近,與日本侵略軍進行一系列激烈的戰斗。
虎爪山形似虎爪,故名,又稱傅家山。位於義橋鎮西北,橫亘於浦陽江口與湘湖之間。中國軍隊守在虎爪山上,控制浦陽江口。2月14日,日本侵略軍全天不斷地用重炮,轟擊虎爪山上中國守軍陣地。下午三四點鍾,日軍步兵在炮火的掩護下,向虎爪山進攻。中國守軍一次又一次擊退敵人的進攻。當晚,日軍增援部隊又在浦陽江口登陸。次日,日軍250餘人竄入義橋鎮上。黃昏時,日軍從背後攻擊虎爪山。中國守軍雖面臨兩面作戰,卻沉著應戰,以預備隊擊退背後之敵,並奮勇追到鎮上,經過四小時的激烈巷戰,16日凌晨,日軍退出義橋鎮,向東竄犯。
嚴家畈在義橋東南里許, 2月16日(農歷正月初九),日本侵略軍一個中隊經峽山頭,順著西河沿向義橋竄犯。其時國民黨一九○師扎營於傅家山、趙家山、茅山;一九二師埋伏在對江眠犬山。當日軍進入嚴家畈外塘時,傅家山陣地發出了號令,眠犬山伏兵用機槍掃射,日軍被迫竄入嚴家畈村。一九○師馬上調集兵力,包圍了嚴家畈、日軍以大樟樹、房屋作為掩護體,負隅頑抗,一九○師雖然傷亡比較嚴重,但仍發起多次的沖鋒。兩軍相持兩天兩夜。
日軍松井部隊獲悉其軍在嚴家畈遭伏擊的消息後,派兩架飛機到嚴家畈上空投擲糧食,又派騎、步兵250餘名增援。一九○師被迫撤離。這次戰斗,擊斃日寇40餘名,一九○師陣亡130餘名。
日軍進犯義橋後,遭到中國守軍的阻擊,遲滯不前。日軍企圖集中兵力,強行南下。國民黨一九二師得到消息後,悄悄地准備在黨岐嶺伏擊日本侵略軍。黨岐嶺位於戴村鎮上董村與凌山村(現半山村)之間,西北接雲石七都山麓。嶺雖不高,卻是義橋到河上、樓塔的捷徑,也是日軍南下的必經之路。加上嶺西邊山勢陡峭,樹木繁茂,形同畚箕,是一個理想的伏擊戰場。中國軍民在李家塢集結。為防止走漏消息,在戴村、雲石七都山一帶的交通要道上布滿崗哨。2月15日(正月初八)黃昏生火做飯,午夜進入預伏陣地。16日,日軍一隊人馬全副武裝,從義橋耀武揚威地向黨岐嶺方向撲來。當日軍進入埋伏圈,即遭到迎頭痛擊,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紛紛潰退。當日軍明白中了埋伏,馬上組織瘋狂反撲,利用高大威武的大洋馬和精良裝備,向中國軍民的陣地撲來,卻遭到一九二師火力的頑強狙擊。雙方激戰多時,日寇始終無法沖破中國軍民的防線,只得狼狽逃竄。戰斗一打響當地百姓積極投入戰斗。挑水送飯,運送彈葯,搶救傷員,當軍隊發出追擊命令,由老百姓組織的抗日自衛隊更是勇猛頑強,沖鋒在前。這次戰鬥打死打傷日軍數十人,戰馬三匹,俘獲一人,一九二師有數人犧牲。黨岐嶺戰斗極大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鼓舞了當地軍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信心和決心,在蕭山的抗戰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塘塢坐落於茅草灣山塢中,因村西曾築有一條堤塘,故稱塘塢。民國29年(1940)2月17日,日本侵略軍由錢塘江東洲沙渡江,經許賢鄉向浙贛鐵路沿線進犯。駐守富陽嶺下的一九二師聞訊後,在師長吳達率領下,進駐沈村,並派出一一九團把守貓頭山進行伏擊。日軍不備,倉皇應戰,雙方展開了殊死的激戰,最後日寇不支,被迫退入塘塢村,設指揮部於村校教師沈佩蘭家中。一一九團包圍塘塢,但因不明敵情,形成對峙局面。沈佩蘭見此情景,不顧個人安危、從後門潛出,奔赴國民黨軍陣地,報告了敵軍指揮地點和敵軍火力點。一一九團弄清敵情後,迅速發起進攻,集中火力用迫擊炮猛轟日軍指揮所(即沈佩蘭家的房屋),日軍頓時失去「屏障」,亂作一團。一九二師又兵分三路,中路由何家橋直攻塘塢,左翼向塘塢村後的安山灣迂迴前進,右翼由觀音橋出擊。三麵包圍,終於全殲塘塢200多名日軍,繳獲了全部輜重。為褒揚沈佩蘭,浙江省賑濟會特從優撥給獎恤金600元,國民政府向她頒發了於右任書的「國而忘家」的匾額。是年3月、4月間的《東南日報》、《大公報》、《掃盪報》對沈佩蘭此壯舉均作了報導,稱沈「如此中國弱女,不畏艱險,實屬難能可貴」。這次戰斗中犧牲的30多名國民黨將士,埋葬在沈村旗牌山上。
鳳凰山在衙前鎮境內,海拔90米,因山形似一隻伏地的鳳凰而得名。這里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民國29年(1940),為阻擊日本侵略軍向紹興進犯,駐守鳳凰山麓衙前鎮和衛家村(現鳳凰村)的國民黨第十集團軍第八支隊官兵約4000人,先後在長山、新街、龕山(今坎山)三岔路阻擊日軍。國民黨第五、六兩個支隊奉命前來增援,這樣鳳凰山下國民黨官兵已有一萬余。民國29年(1940)2月17日(正月初十)凌晨,日軍分兩路,一路出動鐵甲車重武器從長山經新林周大塘進入,一路從安昌過錢清由南直下,在離國民黨駐軍地約200米處的如意祠登陸。當天早上8時許,兩路日軍對國民黨部隊左右夾攻。一萬多國民黨官兵雖進行了長達10多小時的拚死抵抗,但終因裝備落後,難敵日軍,死傷官兵數千。傍晚時,大部隊向楊汛橋撤離。可是到了橋邊才發覺楊汛橋已被日軍所炸。面對三四十米寬的江面,國民黨軍隊別無退路,只得爬魚箔過江,時值隆冬,官兵門穿著棉襖棉褲、帶著槍枝彈葯,一不小心就掉入江里,許多官兵在西小江中淹死。另有一路國民黨軍隊,由衛家一村民帶路翻莫家嶺,過昭東大義太雷橋,往紹興新甸方向安全撤退。晚上8時左右,日軍攻克防線,佔領衙前。
東蜀山一峰孤峙於南門江之東,西蜀山則孤立於南門江西。南門江上有座章潘橋,這橋是東西蜀山之間往來的通道。兩山海拔均不到50米,但當時是蜀山平原的制高點,也是縣城的南大門。南門江又是縣城通往臨浦、義橋、所前的水上要道。誰佔領這兩山,誰就可控制南門江這條水上交通線。民國29年(1940)5月,中國軍隊在東蜀山、西蜀山一帶多次阻擊日偽軍。5月15日,中國軍隊在東蜀山阻擊汪偽軍第三大隊,偽大隊長徐劍琴被擊斃。17日,日偽軍向城南地區掃盪,中國軍隊奮力阻擊,搶占東蜀山、西蜀山。日偽軍傷亡近百,偽軍少校大隊附陳冠英被擊斃。5月20日,日偽軍數百,由中島中隊長指揮,在炮兵掩護下,向城南中國軍隊發起攻擊,東蜀山和西蜀山失守。午後,中國軍隊發起反擊,奪回東、西蜀山,又向岳大橋猛擊。日偽軍增援頑抗,岳大橋得而復失三四次,結果為中國軍隊收復,日軍被擊退。這次戰斗,日偽軍死傷150餘名,中島負傷,中國軍隊傷亡100餘名。
民國29年(1940)5月,駐扎在所前鎮山聯村夏山埭的國民黨一九○師五○七團三營八連,得到命令,命他們立即前去西蜀山接防。八連當即向西蜀山挺進。哪知道情報有誤,日軍已在西蜀山上設下埋伏。八連官兵走到章潘橋東側的河邊,士兵們紛紛下河飲水。這時日軍的重機槍響了,瘋狂的掃射使八連傷亡慘重。八連地處平坦地帶,日軍踞高臨下,地形對八連十分不利。八連官兵頭上戴著用柳條編成的帽子隱蔽在田間,雙方隔著南門江展開槍戰。從上午八九點鍾打到中午,還沒有打過章潘橋,槍管都燙得手抓不住,只好用毛巾裹住接著打。士兵們為自己弟兄報仇心切,鬥志高昂。在下午終於沖過了章潘橋,攻上了西蜀山,迫使日本侵略軍逃進蕭山城裡。八連作戰英勇,稱為「忠勇師」。在這次戰斗中,連長程利科和班、排長15人以及更多的士兵犧牲。後埋葬在所前夏山埭村鷺鷥頭頸的山坡上。至今還留有「抗日陣亡將士之墓」及墓誌銘。章潘橋戰斗後,盤踞蕭山的日本侵略軍很久不敢出城作惡。
抗日戰爭時期,蕭山是浙東抗日的主戰場。
五、河上店,抗日戰爭時期曾是國民黨蕭山縣政府所在地,蕭山抗戰的指揮中心。
河上店地處永興河上游,故名。舊稱和尚店,即今河上鎮。說起河上店,就會想起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蕭山縣政府兩次南遷河上店。民國26年(1937)11月30日(農歷十月廿八),侵華日軍飛機28架次,輪番轟炸蕭山縣城2個多小時,投下了100多枚重磅炸彈,縣城被炸成一片廢墟。國民黨縣政府被迫南遷河上店,翌年8月,遷返縣城。民國29年1月22日,蕭山縣城淪陷,國民黨蕭山縣政府再次南遷河上店。次年4月,日本侵略軍分兵三路包抄河上鎮,國民黨蕭山縣政府三面受敵,流亡至東陽峴北周,後走水路經蘭溪、建德、富陽回駐河上鎮,直至抗日戰爭勝利。河上店在抗日戰爭時期曾是國民黨蕭山縣政府所在地。當時蕭山縣政府駐扎在河上店鳳凰塢,即今河上鎮鳳塢村。國民黨蕭山縣四任縣長以及中共蕭山縣工委抗日自衛團隊、軍工隊和政工隊,駐守鳳塢村辦公。這里是當時蕭山抗戰的指揮中心。在長達5年多的時間里,因為縣政府搬遷至此,河上鎮鳳塢村成為日本侵略軍襲擊的重要目標,飽受日軍重點進攻和血腥轟炸。至1944年5月,縣政府在鳳塢村辦公用的30餘間民房被日軍燒毀,文昌閣和岩將廟兩處名勝古跡被炸毀,數十名無辜百姓慘遭日軍槍殺。
『伍』 蕭山哪裡有名勝古跡
旅遊業
蕭山作為東南沿海地區黃金旅遊線的紐帶,是國際大都市上海和東方專大港寧波的中心點,旅遊屬資源豐富,名勝古跡頗多。境內的"跨湖橋文化"距今有8000年,2004年被正式命名,2006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有良渚文化遺址--蜀山,建於東晉的祗園寺,建於南朝的江寺,岳飛抗金時行軍駐足、渴飲而名並刻有"宋岳武穆行軍經此,飲潭水而歡"的歡潭,清代抗英名將葛雲飛墓,還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最早成立的農民協會--衙前農民協會舊址等。
http://guide.hangzhou.com.cn/20070515/ca1313998.htm
『陸』 蕭山的歷史,詳細一點!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會稽郡,蕭山屬會稽郡地。 西漢初至元始二年(公元2年)間,始建縣,名余暨,屬會稽郡。 「余」為越語,越人稱鹽為 「余」,因當時蕭山產鹽,又臨暨浦,所以稱「余 暨」。 孫權黃武年間(公元222--229年),改名永興,屬會稽郡。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永興為蕭山,以蕭然山為名,沿用至今。作為山名的蕭山,早在《漢書·地理志》余暨縣名之下已有記載,其來歷是當年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戰敗,率剩下兵卒停留於此,四顧蕭然,故稱此山為蕭然山,亦名蕭山。自唐改稱蕭山以來,除清咸豐十一年(1867年)至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軍佔領蕭山期間,為避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之諱,改為「莦珊」外,均稱蕭山縣。 1949年5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蕭山,為省直屬縣。 1949年6月底,劃歸紹興專區。 1952年起,復為省直屬縣。 1957年劃歸寧波專區。 1959年改屬杭州市。 1987年11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蕭山縣,設立蕭山市(縣級)。1988年1月1日,蕭山縣改稱蕭山市,仍屬杭州市。 1996年5月8日,原屬蕭山市的西興鎮劃入杭州市區,由西湖區託管;是年12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以西興、長河、浦沿三鎮為基礎成立杭州市濱江區。 2001年3月25日,蕭山舉行撤市設區掛牌儀式,杭州市蕭山區正式成立。 蕭山地處錢塘江以南,東接紹興縣。全區總面積1420.22平方公里,2009年末總戶籍人口120.99萬,其中非農業人口440946人。轄有11個街道、17個鎮:城廂街道、北干街道、蜀山街道、新塘街道、靖江街道、南陽街道、河庄街道、義蓬街道、新灣街道、臨江街道、前進街道;臨浦鎮、義橋鎮、戴村鎮、河上鎮、樓塔鎮、浦陽鎮、進化鎮、瓜瀝鎮、衙前鎮、坎山鎮、黨山鎮、黨灣鎮、益農鎮、新街鎮、寧圍鎮、所前鎮、聞堰鎮。 區委、區政府駐地北干街道金城路685號。 蕭山地形類型多樣,以平原為主。位於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南緣,年平均所溫16.1℃,降水量1402.5毫米,常年無霜期248天。
『柒』 蕭山區有哪些值得保護的重要文物古跡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春秋戰國時期的茅灣里印紋陶窯址、越王城遺址、清代抗英殉國的民族英雄葛雲飛墓、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最早成立的農民協會——衙前農民協會舊址等4處。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商周時期的蜀山古文化遺址、祗無寺、白龍寺、西施古跡群以及岳飛抗金時行軍駐足、渴飲而得名刻有「宋岳武穆行軍經此,飲潭而歡」的歡潭等。
『捌』 浙江省蕭山的歷史偉人有哪些
一、卧薪嘗膽
勾踐(前497—前465),又稱菼執,是春秋後期越國的國君。父名允常,他的祖先,相傳是禹的後裔,帝少康的庶子,被封於會稽。
二、蕭山文化之先河——許詢
許詢,字玄度,號征君,東晉高陽(今屬河北)人,後居蕭山,為蕭山許姓人的始祖。詢父名許歸,字仲仁,從晉元帝司馬睿過長江,任會稽內史。有四子,許詢排行第二。
三、蕭然夢筆傳文化
江淹 (444—505)字文通,南朝文學家,蕭山江寺和夢筆橋的建造者。祖籍濟陽蘭考,(今河南蘭考)祖父南朝宋時任縣令。父江康之南沙縣令。江淹自幼聰穎,6歲能詩,少志以漢時司馬相如為榜樣,勤學上進。十三歲喪父,家境貧寒,曾採薪以養母,孝聞鄉里,且留情文章。
四、大詩人和大書法家賀知章
距今1260多年前,在浙江杭州蕭山出了一位傑出的詩人和書法家,名貫古今,聲揚海外,他就是賀知章。
五、賢良方正蕭山第一個外交官
華氏先祖本姓子,(宋)戴公子食采於華,遂以華為姓。世代為宋卿。後遷居江蘇無錫為盛族。再遷進越會稽郡。至宋代朝奉大夫華鎮(宋代著名詩人),字元仁者,於宋元豐二年(1079)進士,及第後,獨愛蕭山風俗淳厚,山水秀麗,舉家遷居蕭山漁浦,(今義橋鎮民豐村漁浦街)為蕭山華氏始祖,繁衍發族。蕭山華氏世傳:
第一世華鎮、字元仁,官朝奉大夫。(宋代著名詩人)
第二世華初平,官樞密府君。
第三世華貞、華諒,官中書舍人。
第四世華洪卿、華和卿。
第五世華克勤,官山西布政使。
華克勤(1321-1397),字無逸,是蕭山華氏的第五世祖,他品行端方,聰明好學,年輕時隱居延慶寺(位於聞堰鎮凌家塢)苦讀,後舉賢良方正,方入仕為官。
六、大經學家毛奇齡
毛奇齡(1623-1716),字大可,號小毛生,又名毛甡,蕭山城區西河沿人,故稱之西河先生,俗稱毛西河。他還用過很多名號,如齊於,秋晴等等……毛萬齡是他的兄長。
『玖』 蕭山有哪些歷史遺跡有名的歷史人物
蕭山市位於浙江省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經濟圈南翼,與國際風景旅遊名城、省會城市杭州市毗鄰,區位優勢得天獨厚。東連紹興縣,南鄰諸暨市,西接富陽市,西北界杭州市濱江區,北瀕錢塘江。境域總面積1420平方公里,總人口113.41萬人。少數民族以壯族、苗族、土家族、回族、侗族、滿族、畲族等為最,多數居住在城鎮。 蕭山位於東徑120°04′22〃-120°43′46〃,北緯29°50′54〃-30°23′47〃之間,全境位於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南緣。總的氣候特徵為:冬夏長,春秋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溫暖濕潤。 蕭山地處浙江南北要沖,臨江近海,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利。錢江一橋、二橋和三橋飛架錢塘江南北。浙贛、蕭甬鐵路,滬杭甬高速公路、104國道、省道杭金公路和正在興建的杭金衢高速公路...
蕭山花邊是我市著名的工藝品,以優質棉線、亞麻布、白精紡為原料,基本色澤是米黃和白色,淡雅古樸,美觀實用,產品分縷絲、鑲邊、工藝綉衣3大類,不同規格及花樣多達近萬種。 榮獲國家金質獎的蕭山花邊既是高檔的日用裝飾品,又是精美的藝術欣賞品,深受國內外用戶的喜愛。
南宋官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杭州瓷廠在中國科學院等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經數百次試驗,使失傳700多年的南宋官窯工藝得以復活。現分藝術瓷和日用瓷兩大類,品種有岳飛、關公、鑒真、彌勒佛、濟公和尚、王昭君和八角花瓶、象耳瓶、假山筆架等100多種,成為國際市場掄手貨。
錢江啤酒廠生產的錢江啤酒,選用地產優良原料,配以石英礦泉水,採用國內道創的露天卧式大罐釀制和西德進口整套流水設備灌裝。酒色淡黃清亮,酒味清醇爽口,"錢江啤酒"和"錢江清泉啤酒",先後榮獲部優和省優產品稱號,"中華啤酒"已遠銷美國。
楊梅是浙江的著名特產之一,其中以我市所產最負盛名,稱為"蕭山楊梅"。 蕭山栽培楊梅的歷史悠久,據在關史料記載,蕭山早在1700年以前就種植楊梅。1958年浙江農業大學舉行全省楊梅評選會,以蕭山所前"杜家楊梅"名列第一。
蒓菜原產我國長江以南地區,以湘湖、西湖、太湖所產最為著名。但無論蒓菜質量、栽培時間和歷史上的知名度,都首推湘湖蒓菜。南宋《會稽志》載:"蕭山湘湖之蒓特珍"。杭州烹調"西湖蒓菜湯"成名之後,其所用蒓菜亦多產自湘湖。把蒓菜製成罐頭銷運國外也始自蕭山。
"蕭山蘿卜干",是我市蜚聲中外市場的土特產。 以色澤黃亮、條形均勻,肉質厚實,香氣濃郁,鹹淡適宜,脆嫩爽口,味道鮮美而著稱,人們謂"色、香、甜、脆、鮮五絕",具有蘿卜的自然甜性,咸中有甜,富有回味。
我國是梅的故鄉。"蕭山大青梅"以梅果色青汁多、肉厚核小、皮薄質脆、酸味純正而弛名中外。現已為農牧漁業部列為全國唯一的青梅商品生產基地。 蕭山大青梅自1956年始試銷香港,其餘主銷北京、上海、杭州等地,近年來各產地建立了蜜餞廠、罐頭廠、青梅酒廠,所產青梅已加工銷售。
浙江龍井茶,堪與傳統名茶"西湖龍井"相媲美,是浙江名茶譜中的後起之秀。蕭山是浙江龍進茶的發源地和主產區。 浙江龍井茶在我市的社會價值要超過它的經濟價值。在招待親朋好友時或喜慶宴會後,如能飲上一杯"色、香、味、形"俱佳的龍井茶,可以增添親切熱烈的氣氛。
「蕭山雞」以體形大、肉質好、外貌美著稱,其羽毛、喙、腳都為黃色,俗稱"三黃雞"。不僅在國內,而且在港澳市場上也享有聲譽,是一種優良的地方品種。農林部投資100萬元,已建成種雞場。"蕭山三黃雞"肌纖維細,肉嫩脂黃,汁鮮美芳香,為贈友、宴請賓客的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