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如何理清民國歷史

如何理清民國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1 12:56:46

A. 如何理清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的歷史

一:北洋軍閥

袁世凱。北洋軍閥的創始人是清末權臣李鴻章,袁世凱於年受命在天津小站編練新軍,並成為清廷的精銳武裝力量。辛亥革命後袁世凱擔任大總統,民國實現第一次形式上的統一。

二:直系軍閥:

1916年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出以直隸人馮國璋為首領的一派。馮死後,曹錕、吳佩孚繼起首領。主要人物有李純、王占元、蕭耀南、陳光遠、蔡成勛、孫傳芳等。

三:皖系軍閥:

以安徽合肥人段祺瑞為首的一派,被稱為皖系軍閥。系北洋軍閥的主力,勢力最大。主要頭目有徐樹錚、盧永祥、靳雲鵬、倪嗣沖、陳樹藩、段芝貴等。

四:奉系軍閥:

奉系軍閥是北洋軍閥派系之一,因其首領張作霖系奉天人而得名。主要人物有吳俊升、張作相、孫烈臣、張景惠、楊宇霆、張宗昌等。

五:晉系軍閥:

晉系軍閥集團統治山西38年之久。晉系軍閥集團以閻錫山為首領,還有幾位主要將領徐永昌、楊愛源、商震、傅作義等。

六:滇系軍閥:

滇軍是舊中國軍閥割據時代一支很有代表性的地方軍閥勢力。以唐繼堯為首的一些新軍軍官熱衷於獨裁專制、窮兵黷武。它們靠在反清反袁斗爭中鑽營,把雲南新軍變成一支控制滇政,稱霸西南的軍閥隊伍。

七:桂系軍閥:

民國時期以廣西及當地人為中心結成的一個軍政派系。依時間和代表人物可以分以下兩派:陸榮廷等為代表的舊桂系以李宗仁、白崇禧等為代表的新桂系。

八:西北軍:

西北軍泛指清朝末年、中華民國初年在中國西北地區發跡的軍閥,主要成員有馮玉祥所統帥的「國民軍」。後來楊虎城所部17路軍也被稱為西北軍。於1919年改編為「西北邊防軍」,名稱之始。

九:黔系軍閥

黔系軍閥也是西南軍閥中一支重要的力量。由於貴州是一個貧瘠、弱小的省份,因而它具有依附性和掠奪性兩個突出的特點。所謂依附性,是指黔系軍閥在其形式和發展過程中,常常要依附鄰省如滇系軍閥等大勢力;所謂掠奪性,是指黔系軍閥在對外發展過程中,矛頭常指向四川、湖南等比較富庶的地區。

其他還有一些軍閥,比如湘系軍閥:譚延闓,程潛,趙恆錫;四川軍閥:尹昌衡,胡景伊,劉存厚,熊克武,劉湘,劉文輝,楊森等;浙系軍閥:孫傳芳。在此不一一介紹。

軍閥割據,在當時只要是手裡有錢有兵就能有地盤,今天依附於他,明天又依附於另一個他。

B. 如何理清民國時軍閥混戰的歷史

民國時期的軍閥歷史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間段:
第一階段:從民國建立到袁世凱稱帝。早在民國建立之時,軍閥亂象便早露端倪。一方面地方大員擁兵自重,另一方面袁世凱任人唯親,這些人到了地方上也都開始扶持自己的勢力。民國的軍閥來源無非兩類,一類是自己在地方上慢慢發展起來,另一類是原本北洋軍的將領出身。袁世凱稱帝前,好歹還能勉強維持大局不亂,俟其稱帝,天下討袁之聲洶洶,各地的首腦人物伺機而起,各自為政。這一階段中央控制力的弱化是軍閥興起的主要原因。
第二階段:舊軍閥混戰的年代。舊軍閥是以地方為紐帶,實施軍事獨裁統治的政治個體,突出特點是沒有什麼明確的意識形態,只靠槍桿子說話。比較出名的有奉系的張作霖,直系的吳佩孚、孫傳芳,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還有雲南的龍雲,至於四川一省就有大小數十軍閥。他們沒有什麼革命理想,也沒有大的政治抱負,唯一的追求就是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當「土皇上」,外加搶鄰居的地盤。這就導致各種軍閥大打出手,造成中國民不聊生。
第三階段:國民革命軍北伐。孫中山先生在廣東重新組建國民革命軍後,以復興中華為己任,揮師北伐。在擁有高昂士氣和精良訓練的國民革命軍面前,舊軍閥的軍隊潰不成軍,吳佩孚、孫傳芳先後被擊敗。至少在中原地區舊軍閥的勢力得到了極大的遏制。
第四階段: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新軍閥內戰。北伐戰爭的勝利只是曇花一現,隨著孫中山的逝世,國民黨內部的黨派分歧愈加嚴重。蔣介石一是憑借其手中的兵權,二是各種玩弄政治手腕,借右派打左派,再打壓右派中的溫和派,成功實現了個人在黨內的絕對領導地位。蔣介石領導下的國民黨實際上也是一種軍閥統治,以軍隊控制政治,黨內的政治大佬毫無發言權。此舉是他在黨內樹敵甚多。國民黨的另外兩大軍事派系:山西的閻錫山和華北的馮玉祥借機發難,組成了討蔣聯軍,於是中原大戰爆發。中原大戰表面上是國民黨內部各派系對立的結果,實際上是蔣介石、閻錫山、馮玉祥這些新軍閥的爭奪霸權的戰爭,本質上與舊軍閥相差無幾。後來張學良在東北易幟,宣布支持蔣介石,從後方進攻討蔣聯軍,因此中原大戰以蔣介石的全面勝利告終。到此時全國的大多數軍閥都已經承認了蔣介石政府的領導地位,但是四川、貴州、雲南這些偏遠地區的軍閥仍然存在,這也為蔣介石政府最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C. 如何理清民國時軍閥混戰的歷史呢

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為直系和皖系。黎元洪任總統,段祺瑞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掌握大權,段祺瑞為獲得日本援助積極主張對德、奧宣戰,但是遭到了黎元洪和一些國會議員的反對。

1917年5月,黎元洪免去段祺瑞國務總理之職,皖系便煽動10餘省的軍閥通電“獨立”,發兵進逼北京,黎元洪邀請張勛來北京支持他,但是7月張勛復辟,段祺瑞發兵討伐張勛,並打敗可張勛,但是他欲廢除臨時約法和國會,南方以孫中山為首的又發動護法運動。

1925年10月,直系孫傳芳組織五省聯軍,吳佩孚自稱14省聯軍,重新糾集直系勢力。

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先在湖南、湖北消滅吳佩孚主力,後在江西、福建消滅孫傳芳部隊。

1928年6月,北伐軍攻下北京、天津,12月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自此北伐結束。

1929年1月,在南京會議上蔣、(李、白)、馮、閻四派斗爭激勵。

1929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蔣介石獲勝。

1930年5月至11月,蔣介石與閻錫山、李宗仁、馮玉祥等爆發了戰爭,即中原大戰,後蔣介石獲勝。中原大戰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耗時最長的軍閥混戰。

D. 在頭腦中理清中國古、近代史簡要脈絡有什麼竅門我是學理的,有沒有易於記的簡要口訣或按什麼主線梳理好

看歷史題材的小說,如:《大秦帝國》、《萬曆十五年》、《康熙大帝》等,輕松好記。歷史都是後人寫出來的,對那段歷史感興趣了,盡可以去輕鬆了解一下。不可太認真。

E. 國民革命軍、中國工農紅軍、八路軍、中國人民解放軍、初二歷史,怎樣理清順序,分別是什麼時候的名稱

中國工農紅軍是中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
八路軍全稱是國民革命軍第八路集團軍,是國共合作抗日時期的共產黨領導的軍隊;
解放戰爭就是稱作中國人民解放軍了

F. 想了解民國歷史,要看些什麼書

想了解民國歷史,我推薦以下四本書。
一、 通史類
《國史大綱》直排正體字本,全2冊,錢穆著,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
書籍簡介:這是一部中國通史,因用大學教科書體例寫成,不得不力求簡要,僅舉大納,刪其瑣節。內容於學術思想,政治制度,社會風氣,國際形勢,兼有顧及,惟但求其通為一體,明其治亂盛衰之所由,聞其一貫相承之為統,以指陳吾國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至其人物之詳,事業之備,則待教者讀者之自加參考,自為引伸。本書主旨則在發明其相互影響,及先後之演變發展,以作國人如何應付現時代之種種事變作根據之借鑒。
推薦理由:民國史只是漫長的國史中的短暫一瞬,本書能夠讓讀者找到研究出發點。

二、 斷代史類
《中華民國史》12卷本,李新總主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2002年版;
書籍簡介:本書是大陸民國史學科的奠基之作,亦是國內民國史學科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著作;目前已出版下列各卷:
第一編第一卷(辛亥革命與南京臨時政府),1981年,李新主編;
第二編第一卷(袁世凱統治時期),1987年,李宗一等著;
第二卷(北洋軍閥皖系統治時期),1987年,彭明、周天度主編;
第五卷(北伐戰爭與北洋軍閥的覆滅),1996年,楊天石主編;
第三編第二卷(從淞滬抗戰到盧溝橋事變),2002年,周天度等著;
第五卷(從抗戰勝利到內戰爆發前後),2000年,汪朝光著;
第六卷(國民黨政權的總崩潰與中華民國時期的結束),2000年,朱宗震、陶文釗著。
已經完成並即將出版的各卷為:
第二編第三卷(北洋軍閥直系統治時期);
第四卷(國民革命的興起);
第三編第一卷(國民黨在全國統治的確立);
第三卷(抗日戰爭的爆發和相持階段的到來);
第四卷(抗戰相持階段的繼續與抗日戰爭的勝利)。
推薦理由:本書為我國社科院近史所進行了30餘年研究的國家級科研項目,這套著作「奠定了中國大陸民國史學科的研究基礎,代表了中國大陸民國史研究的水準」,也就是說,這套書是今後大陸民國史研究的典範、標准、基礎和規定,也是北京官方對於1911-1950年歷史的最終認定。

三、 黨史類
《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楊奎松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

書籍簡介:本書是國內第一部從國民黨史的角度研究國共關系的著作,從而將國共關系的研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利用國共雙方大量可靠、翔實的歷史檔案(包括檔案館檔案)和許多重要人物的日記、回憶錄,多方查證重大史實,全面論述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國共兩黨關系的發展。
推薦理由:書中對國共關系發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作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如大革命時期孫中山及國民黨各派系對國共合作的態度;第二次國內戰爭時期國民黨的「剿」共決策過程;抗戰時期國民黨對中共政策的演變過程,皖南事變前後國民黨的態度;抗戰後國民黨發動內戰的決策,1949年國共北平談判等。在這些問題上,作者吸收了史學家的研究成果,而且有新意和開拓性;

《國民黨政治與社會結構之演變:1905-1949》全3冊,崔之清編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
書籍簡介:本書以縱向的時序分期為骨架,橫向的結構形態為肌體,考察了國民黨(1905~1949)的歷史。研究重心在國民黨的政治結構與社會結構,兼及政治理念、權力斗爭、派系沖突與整合、黨務活動、黨務經費等相關領域。尤其重視結構分析和數量分析,探究國民黨政治與社會結構演變的特徵與規律,求證國民黨結構形態變化所產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效應,以及對國民黨政權造成的復雜影響,分析導致其結構變動的多元因素,從深隱層次探討和揭示國民黨及其政權結構性失敗的根源,從而對國民黨革命和執政的興衰歷程做出了較為客觀的解釋。
推薦理由:中國大陸的另一個民國史研究重鎮為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本書即是該中心學者通力合作的結果。

G. 如何理清五代十國的歷史

自己先理清一個大概。或按歷史時間先後,或按邏輯推理。自己平常可以看歷史小說或電視或者將給別人聽,故事一樣,這樣會提高興趣。使自己更容易記住一: 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三皇五帝夏商周,歸秦及漢三國休。 晉終南北隋唐繼,五代宋元明清收。 二: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與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朝代至此完。 三: 戰國秦朝和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 隋唐五代和十國,遼寧夏金元明清; 統一王朝共九個,余為分裂各政權。 四: 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 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周轍東王綱墮逞干戈尚游說 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並傳二世楚漢爭 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於獻 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 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興高齊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 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 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 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 遼與金皆稱帝 太祖興國大明號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遷燕京十六世至崇禎 閹亂後寇內訌闖逆變神器終 清順治據神京至十傳宣統遜 舉總統共和成復漢土民國興 五: 夏商和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H. 中華民國成立 背景及歷史影響

中華民國1912--1949
中華民國是從清朝滅亡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期間的國家名稱和年號。簡稱民國。是中國歷史上大動盪大轉變的時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終結階段。
中華民國的創立民國不同於此前中國的君主王朝,它是經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斗爭而建立的共和國家。19世紀末年,由於清王朝腐敗不堪和資本主義列強侵略的深入,尤其是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使中國陷入嚴重的民族危機。先進的中國人紛紛探求救亡圖存的辦法。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國的發展和西方政治思想學說的傳播,代表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勢力開始登上中國的政治舞台。以孫中山為首的一批志士仁人首先選擇革命救國的道路。 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組成興中會,提出推翻清王朝,創立合眾政府的主張。興中會的活動一開始便和傳統的王朝更替模式區別開來,而具有新時代的特點。但孫中山的創舉當時還不能為廣大群眾所理解,追隨他的志士,只有百餘人。1898年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改良派發動的維新變法的失敗和隨之發生的義和團運動以及八國聯軍的入侵,極大地刺激了中國社會各階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要救中國,必須推翻清政府。於是,孫中山倡導的反清革命迅速地發展成為廣泛的社會運動。20世紀初年,一批公開或秘密反清的革命小團體在國內出現。湖南有黃興組織的華興會,江浙地區有以蔡元培為會長的光復會,湖北有科學補習所,四川有公強會,安徽有岳王會,廣東有群智社等。包括興中會在內的這些小團體,在組織形式上大都受傳統秘密結社的影響,彼此缺少聯系。它們發動的反清起義或斗爭相繼失敗,其領導人紛紛逃往國外。
革命的挫折並沒有使小團體的領導人沮喪,相反卻給了他們反思、改組和大聯合的機會。由於孫中山和黃興的聯合倡導,流亡到日本的革命黨人於1905年8月20日在東京成立了同盟會。會員包括十餘省的革命黨人。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全國性的政黨。孫中山當選為總理,黃興負責執行部。仿照西方資產階級政黨建立起來的同盟會,以激進的民主主義綱領把小團體參差不齊的政治水平提到新的高度。這個綱領就是孫中山提出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後來由此進一步闡發為以民族、民權、民生為內容的三民主義。同盟會還宣布在未來的民國:「凡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大總統由國民共舉。議會以國民公舉之議員構成之,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這個共和國的藍圖,對長期受封建君主專制壓迫的中國人民有巨大的吸引力。
同盟會成立後,發行《民報》等多種書刊報紙,揭露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清政府禍國殃民的罪行,抨擊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宣揚的君主立憲主張,鼓動人民加入革命行列。經過與康、梁論戰,反清革命思想日益深入人心。與此同時,同盟會在南方一些省區不斷組織會黨和新軍起義。以武裝起義推翻清王朝,是同盟會推進革命運動的基本戰略。從1906年萍瀏醴起義至1911年4月黃花崗起義,革命黨人前仆後繼,共發動十餘次武裝起義。這些起義雖然給清王朝一次次打擊,顯示出資產階級革命派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但由於起義有脫離廣大群眾的單純軍事冒險傾向,沒能從根本上威脅清政府的統治。而起義的連續失敗,卻使一些革命黨人產生消極情緒,成為此後同盟會上層渙散的重要原因。
一場真正的下層革命,從來不單純是少數英雄的業績,而必然伴隨著廣大人民的普遍覺醒。20世紀最初的十年,中國社會正處在劇烈動盪之中,城鄉群眾自發的反抗斗爭如波濤相逐,一浪高過一浪。北方各省民變迭起。長江中下游各省連年發生災荒,飢民成群流入城市,搶米騷動時有發生。為了抵製革命、緩和人民的不滿情緒,清政府舉辦多種新政:練新軍、興學堂、成立各省咨議局、實行預備立憲,等等。1908年底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死後,三歲的小皇帝溥儀繼位,其父載灃監國。處於風雨飄搖中的清政府,內部傾軋日益激烈。載灃放逐北洋新軍首領袁世凱,組織皇族內閣,企圖把軍政大權收攬到滿族親貴集團手中,從而引起立憲派士紳官吏和北洋軍將領的普遍不滿。1911年5月清政府下令實行「鐵路國有」。所謂國有,就是奪取民辦鐵路權力,轉賣給列強,而拒不歸還商民已集的股金。這一掠奪措施激起普遍的民憤。在與鐵路權益有密切關系的立憲派士紳和革命黨人的鼓動下,很快形成全國性的保路風潮,以川漢鐵路經過的四川最為激烈(見四川保路運動)。當清政府由湖北抽調新軍入川鎮壓民眾時,武昌新軍中的革命黨人乘機於1911年10月10日起義,一舉攻佔總督衙門,並迅速光復漢口和漢陽。新軍協統黎元洪和立憲派首領湯化龍等都歸附革命。黎元洪被舉為湖北軍政府都督。軍政府宣布中國為中華民國,主權屬於人民;號召各省響應革命,推翻清政府。
武昌起義震動全國。各省革命黨人紛紛發動新軍、會黨或商會起義。本來反對革命的各地立憲派紳商多順風駛舵,轉向共和,把他們控制的省咨議局變為鼓動獨立的機關。清政府的封疆大吏有的棄職逃命,有的被迫表示擁護獨立。武昌起義後一個多月,湖南、陝西、江西、山西、雲南、 上海、 江蘇、 貴州、 安徽、 浙江、 廣西、廣東、福建、四川等省區先後宣布獨立,清王朝的統治呈現土崩瓦解之勢。12月2日革命軍攻佔南京,長江上下游革命勢力聯為一氣,南方各省均告光復。湖北和上海軍政府都倡議組織臨時中央政府。11月30日,各省代表會議在漢口英租界召開,決定在臨時政府未能成立之前,由湖北軍政府代行中央政府職權,並通過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代表會議還決定臨時政府設在南京,在南京召開大總統選舉會。經過反復協商,革命黨領導人多主張推舉剛剛從海外歸來的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2月29日,十七省代表在南京選舉臨時大總統,每省一票,孫中山以十六票當選。黎元洪當選為副總統,仍留在武昌。1912年元旦,孫中山宣誓就職,定國號為中華民國,改用陽歷,以1912年為民國元年,以五色旗為國旗。
中華民國的誕生
中華民國誕生以前,中國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地大物博,文化燦爛,人口眾多,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之一。可是在政治上,則都是帝王專制,人民沒有自主的權利。在十八世紀的時候,正值歐美西方國家工業興起日漸犟大,中國的滿清王朝不和外國來往,以為中國仍是天下最犟的國家。到了十九世紀,滿清王朝政治腐敗,國力衰弱,中國境內動亂不斷。而西方列犟也就以它們犟大的經濟力量,和銳利的武器,趁機侵略中國。滿清政府的無知和無能,使中國幾乎淪落到被瓜分的亡國命運。從西元一八四零年中國和英國發生鴉片戰爭,中國戰敗以後,列犟看出中國的衰弱,就展開了對中國的侵略。中國幾次遭到失敗,不斷地割地賠款,使中國人幾乎完全喪失了民族自信心。
而中華民國的國父孫中山先生,在一八八五年中法戰爭以後,深深體會滿清政府腐敗,沒有能力挽救中華民族的厄運,於是決定倡導國民革命,傾覆滿清建立民國。
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發動成功武昌起義,並在隨後的兩個多月帶動中國各地的革命響應。12月29日,清朝原有的22個行省中業已獨立的17個省,派出代表,推選剛剛返國的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正式成立。
1912年1月至3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為臨時憲法,南京為臨時首都。2月12日,在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等大臣的勸說下,宣統帝溥儀的母親隆裕太後發布退位詔書,「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為一大中華民國」;至此,中華民國正式取代與繼承大清帝國。1912年4月孫中山辭職,臨時參議院選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首都遷至北京;此後至1928年間稱為「北洋時期」,該時期的中華民國政府也稱為「北洋政府」。代表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巴黎和會的即是北洋政府。北洋時期的中華民國國旗為紅黃藍白黑五色旗,象徵五族共和之意。國歌為取自尚書大傳虞舜篇的《卿雲歌》,其中名句:「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完成二次北伐,攻克北京,改北京市為「北平特別市」(簡稱「平」),並立南京為首都(簡稱「京」)。國民政府所用之「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取代北洋政府的五色國旗(其後東北易幟),並訂於國府的《訓政時期約法》中。「約法」相當於憲法。卿雲歌亦停用,改以1924年孫中山在黃埔軍校開訓典禮所撰訓辭「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咨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為國歌,並沿用至今。
根據1924年國民政府建國大綱,「軍政」時期在1928年北伐成功、全國統一後結束,「訓政」時期開始。由於國共內戰繼續,以及日本侵華,直到1946年方訂定中華民國憲法並於1947年頒行,訓政時期始告結束。1936年5月擬定「五五憲草」預備正式立憲。後因中日戰爭爆發,立憲遂向後拖延。當時國民政府主席為林森(1932年-1943年),行政院長為汪精衛(1932年-1935年),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為蔣介石(1932年-)。汪精衛因屢遭國民黨內壓力,後出亡河內,與日本接觸,應允反共,停止抗日,於1940年在南京另組一個汪偽國民政府。該政府僅獲教廷、義大利、納粹德國、偽滿洲國的承認。汪精衛於1944年病死東京。
1937年,日本先後攻陷華北、淞滬、南京,占據中國大量領土,國民政府被迫自南京遷往重慶,展開十四年抗戰的後八年全面抗戰。當時,中華民國所屬國民革命軍投入戰爭計步兵128個師、46個獨立旅;騎兵9個師,又6個獨立旅;炮兵4旅,20個獨立團,正規軍合計170萬人。
1937年-1945年間,國民革命軍所屬第五軍、第十軍、第十三軍、第十八軍、第二十六軍、第五十二軍、第五十九軍、第七十四軍,新一軍及新六軍總計與日軍共在38,931次小型戰斗、1,117次重大戰役、22場大會戰中較量,傷亡人數高達330餘萬人(含1937年至1945年間的補充兵員)。國民革命軍雖因裝備等因素無法取得絕對優勢,但也於台兒庄、淞滬、長沙、獨山等正規戰,上海、筧橋等空戰中給予日軍重創。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中美英正式對日德意宣戰,中國戰區遂正式成為二戰盟軍反法西斯戰爭戰場。盟軍委託蔣中正任中國戰區(含越南、泰國、高棉,高棉為今柬埔寨、寮國)統帥,派史迪威中將任蔣參謀長。英國封鎖之滇緬路亦開放向中國後方運補。同時,國軍也派出精銳部隊遠征南方,留下了轉戰緬因、血戰昆侖關等事跡。
1945年8月初,美國在日本廣島與長崎先後投下核武器,日本天皇於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日本帝國於9月2日與盟國簽訂降伏文書,接受《開羅宣言》及《波茨坦宣言》規定、歸還佔領之外國領土。遂即滿洲國瓦解,汪精衛政府覆亡,台澎諸島後由中華民國進行接收。
1946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有利於人民的決議,受到全國人民的歡迎。國民黨雖然也宣布批准政協決議,但提出許多保留條件。接著,在3月間召開的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上則公然不承認政協會議的約束力,繼續鼓吹一黨專政。同時對全國人民要求遵守政協決議和反對內戰的活動橫加破壞鎮壓,製造了「較場口事件」、「李聞血案」及「下關慘案」等流血事件。
1946年5月,國民政府從重慶還都南京,國共談判也轉到南京舉行。蔣介石借口共產黨拒絕從蘇北、皖北等地撤退,公然調集二十萬軍隊,於6月大舉圍攻以宣化店為中心的中原解放區,發動全面內戰。
1949年4月21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發布向全國進軍令。 百萬雄師強渡長江, 摧毀了國民黨軍的防線, 於23日解放南京。 中華民國在大陸最後一屆反動政府垮台,宣告國民黨在大陸二十二年統治的結束。接著,解放軍攻佔上海、 杭州、 南昌、武漢等城市,共殲滅國民黨軍四十三萬餘人,取得了渡江戰役的勝利。殘余的國民黨軍隊紛紛退向兩廣、西南、西北及台灣等地。蔣介石從幕後走到前台,在廣州成立國民黨非常委員會,直接掌握軍政大權,後又退到四川,企圖負隅頑抗。為了徹底消滅國民黨反動派,人民解放軍分路展開追殲戰,席捲兩廣、福建、西南及西北地區。在人民解放軍勝利進軍的形勢下,綏遠、新疆、湖南、雲南等省的國民黨軍政人員通電起義。蔣介石帶領余部逃往台灣省,仍沿用「中華民國」。
雙十節
「雙十節」是中華民國的誕生日,源起於1911年(清宣統三年)中國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因該年以干支計為辛亥年,故名辛亥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國主義侵略進一步加深、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成長的基礎上發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和富強。領導這次革命的是中國資產階級的政黨同盟會及其領袖孫中山。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2000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
1894年11月(清光緒二十年十月),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1895年2月,孫中山在香港建立興中會總部,規定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合眾政府,鮮明地提出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第一個綱領。興中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開始。
20世紀初,留日學生創辦的刊物首先出現排滿字樣,有的刊物明確主張顛覆清政府。1903年,東京留學界思想愈益活躍,宣傳民族主義、民權學說的刊物相繼出版。上海知識界也出現了新氣象,公開倡言革命。組織革命團體,是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走向革命化的一個重要標志。1903年11月,黃興建立華興會。以後,上海成立了以蔡元培為會長的光復會,江蘇、四川、福建、江西、安徽等省也都建立了革命團體。
1905年7月,孫中山、黃興、陳天華等70餘人在東京集會,決定成立中國同盟會,作為全國的革命領導中心。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以及其他小團體的成員陸續加入。8月中旬,孫中山在留學生歡迎會上發表了《中國應建設共和國》的演說。同月20日,同盟會召開成立大會,孫中山被推為總理,黃興被推為執行部庶務,會議確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16字綱領。11月,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出版,孫中山在發刊詞中首次提出以民族、民權、民生為核心內容的三民主義。戊戌維新運動失敗後,康有為、梁啟超流亡海外,仍以保皇相號召。《民報》創辦後即同梁啟超主編的《新民叢報》展開論戰。辯論結果,革命派占據上風,改良派的政治影響大為衰落。
革命派積極發動了多次武裝起義。起義雖然都失敗了,使同盟會的精華遭到重大損失,但有力地沖擊了清王朝的統治,擴大了革命影響。與此同時,自發的群眾斗爭蓬勃發展,多達千餘次。民族資產階級中的一部分,因切身利益與帝國主義發生矛盾,參加並領導了收迴路礦權運動和抵制美貨運動。
為了消弭革命,拉攏資產階級,清政府被迫作出一些開明的姿態。1905年7月,派載澤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1906年9月宣布預備立憲。1907年9、10月,下詔籌設資政院和咨議局,允許資產階級可以通過選舉取得向清政府提出建議等部分權力。上層資產階級從中看到了希望,紛紛成立各種立憲團體,從事君主立憲活動,准備參預政權。但是滿洲親貴們對立憲並不熱衷。1908年8月,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規定大清帝國萬世一系,同時宣布預備立憲以9年為期。不久,光緒帝和慈禧太後相繼去世,3歲的溥儀繼承皇位,改元宣統。攝政王載灃採取集權措施,積極推行由皇族獨攬國家大權的政策,滿洲親貴和漢族官僚之間的矛盾加深,1910年,國會請願同志會在北京連續發起國會請願運動,要求清政府速開國會。1911年5月(宣統三年四月),清政府發布內閣官制,成立以慶親王奕為總理的皇族內閣。立憲派分享政權的希望完全落空,少數人拋棄立憲的幻想,對革命活動開始表示同情。革命的形勢愈益成熟。
1911年5月,清政府唯帝國主義之命是從,將從中國人民手中奪得的權利拱手獻給帝國主義,引起全國人民的憤怒。與鐵路國有直接相關的湖北、湖南、廣東、四川等省人民強烈反對出賣路權,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四川保路運動尤為波瀾壯闊。9月,保路風潮擴展為全省抗糧抗捐,群眾暴動接連發生。四川總督趙爾豐在成都逮捕保路同志會和川路股東會的負責人,並槍殺請願群眾數十名,造成流血慘案。同盟會員龍鳴劍等和哥老會組成保路同志軍進圍成都,轉戰各地,攻城奪地,猛烈沖擊清政府在四川的統治。四川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線。
在清政府全力應付四川保路運動的時候,湖北新軍中文學社、共進會等革命團體乘機發動武昌起義,揭開了辛亥革命轟轟烈烈的一幕。9月下旬,革命黨人感到形勢緊迫,決定於10月6日(中秋節)發動起義,後由於形勢瞬息變化,起義推遲。10月9日(八月十八日),在預定起義的那一天,共進社負責人孫武在漢口裝配炸彈時不慎爆炸,湖廣總督下令閉城搜查,漢口和武昌的起義指揮機關遭到破壞,一些起義領導人被捕、被殺或避匿。在這種情況下,新軍各標營中革命士兵開始主動行動。10日晚7時,武昌城外塘角的輜重營和城內工程第八營幾乎同時發動,各標營繼起,經一夜苦戰,11日晨革命軍佔領總督署,全城光復,首義成功。漢陽、漢口也先後為革命軍佔領。11日,起義士兵聚集到湖北咨議局,在咨議局議長湯化龍等人的參與下,宣布成立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革命黨的領袖們未親身參加起義,缺乏政治經驗的起義士兵對自己掌握政權沒有信心,清湖北新軍協統黎元洪在革命士兵的槍口逼迫下任湖北軍政府都督。軍政府發布文電,號召各省為推翻清朝建立民國而奮斗。11月,湖北軍政府公布《中華民國鄂州約法》。它是全國第一個按照資產階級民主原則擬定的地方憲法。
武昌起義的勝利,在全國得到了連鎖反應,各省革命黨人紛紛行動起來。至11月底,全國宣告獨立、脫離清政府的有14省。北方未獨立各省,有的地方是清王朝統治較強,如直隸、山東、河南;有的遠在邊陲,革命黨勢力較弱,如新疆、奉天。這些省份也不平靜,革命黨仍然組織了一系列武裝起義。武昌起義之後,立憲派紛紛表示贊成革命,這也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潰。廣大人民群眾在各省起義過程中表現了高昂的熱情。新軍士兵、會黨群眾、知識分子、工人、農民、城市貧民、海外華僑、愛國士紳、少數民族都作出了貢獻。中國的政治生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沸騰局面。
革命的勝利發展使清政府極為震驚。10月27日,清廷起用袁世凱為欽差大臣,授予指揮湖北軍事的全權。11月1日,清軍攻陷漢口。同日,攝政王載灃宣布解散皇族內閣,交出全部軍政大權,以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黎元洪和黃興、宋教仁等過高估計了袁世凱的力量和自身的困難,企圖利用袁世凱和清朝貴族之間的矛盾,以大總統的位置動員他倒戈,把最終推翻清朝的希望寄託於袁世凱。11月27日,漢陽為清軍攻陷。12月1日,雙方議訂停戰3日。此後又擬定雙方派出代表討論大局。停戰是辛亥革命從武裝斗爭走向政治妥協的一個重要轉折。
12月18日,袁世凱的代表唐紹儀和革命軍政府的代表伍廷芳在上海開始和談。11月下旬,各省代表議決承認武昌為中華民國中央軍政府,以鄂督執行中央政務。接著14省代表會議在漢口英租界召開,籌備成立中央臨時政府。12月2日,江浙聯軍攻克南京,代表會議決定以南京為中央臨時政府所在地,各省代表隨即自武漢齊集南京。25日,同盟會總理孫中山自海外歸來。29日,17省代表會議以16票的絕對多數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孫中山到南京就職,發布《臨時大總統宣言書》、《告全國同胞書》等文件,正式宣告中華民國的誕生。1月2日,通電改用陽歷。3日,選舉黎元洪為副總統,確定臨時政府組成人員,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28日,又成立南京臨時參議院。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包括革命派、立憲派和舊官僚3種政治勢力。獨立各省的軍政府多數為立憲派和舊官僚所操縱,南京臨時政府和身為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對它們事實上不能行使中央政府的權力。革命派自身的弱點也更多地暴露出來,孫中山的許多正確主張都遭到反對。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袁世凱感到大總統的位置難以到手,立即撤銷和議代表,造成談判破裂的形勢,迫使革命勢力妥協。帝國主義列強拒不承認南京臨時政府,並且製造外國干涉的空氣。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孫中山被迫退讓。1月22日,孫中山聲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宣布贊成共和,即向臨時參議院推薦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得到孫中山的保證後,加緊逼迫清帝退位。2月12日,清朝皇帝終於接受中華民國對皇室的優待條件,正式退位。這樣,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朝垮台了,延續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也隨之結束。2月13日,袁世凱向臨時政府正式聲明贊成共和,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辭職。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因實力在北方,拒絕南下就職。孫中山派蔡元培為專使北上迎接,袁世凱暗中指使親信部隊在北京、天津、保定製造兵變;帝國主義也乘機調兵入京,製造緊張空氣,以支持袁世凱。南京臨時政府再次退讓。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次日,孫中山公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個約法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的性質,是中國歷史上的創舉。25日,唐紹儀到南京接收臨時政府,組織新內閣。該內閣中內政、陸軍、海軍、財政、外交等部均由袁世凱的親信或擁護者擔任,同盟會只分配到教育、農林、工商等幾個點綴性的席位。4月1日,孫中山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5日,臨時參議院議決臨時政府和該院遷往北京。至此,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所篡奪。辛亥革命失敗了。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點深入人心。中國人民長期進行的反帝反封建斗爭,以辛亥革命為新的起點,更加深入、更加大規模地開展起來。

I. 如何評價中華民國這段歷史

民國時期是中國傳統社會像現代社會的重要過渡時期。既有新與舊的交鋒,也回有中國和西方、傳統答和現代的碰撞。從社會秩序來說,民國時期確實混亂,國家分裂、軍閥混戰、外地侵略、內戰頻仍;但就在中國學術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而言,民國卻是承上啟下的重要時期。民國時期大師輩出,思想自由而活躍,經歷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科學與人生觀論戰、社會制度論戰、發展道路論戰,既總結了清代學術成果又奠定了當代內地與台灣學術研究的基石。應該說,民國時期的人們思考的一系列問題我們今天仍然在思考,他們沒解決的問題我們今天也沒有徹底解決。民國之所以是亂世,恰恰是因為傳統向現代過渡導致的社會混亂。需要指出的一點是,民國絕不是黃金時代,對於中國絕大多數貧苦農民來說,民國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悲慘歲月,民國時期底層群眾蒙受了很大的苦難。

閱讀全文

與如何理清民國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