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上乾封鎮在哪裡

歷史上乾封鎮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1-02-21 11:42:13

1. 歷史上的愛新覺羅.永琪怎麼死的

愛新覺羅·永琪,為清朝第六世皇帝清高宗乾隆帝的第五子。

永琪(1741-1766),字筠亭,生於乾隆六年(1741)二月初七日,卒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三月初八日。

生平

幼聰慧學,少習馬步射,武技頗精。博學多才,嫻習滿語、漢語、蒙古語,熟諳天文、地理、歷算。尤其精於天文演算法,所書八線法手卷,至為精密。著有《蕉桐幐稿》傳世。其演算法傳子綿憶,再傳孫奕繪,奕繪著《本形篇》記其梗概。永琪工書善畫,尤長於書,與其弟皇十一子成親王永瑆齊名。乾隆二十八年(1763)五月初五日,圓明園九洲清宴殿火災,永琪親背乾隆逃出火中。三十年(1765)十一月,封和碩榮親王。深得乾隆鍾愛,曾屬意其繼承大統。永琪封王後即染病不起,四個月後不幸以26歲英年早逝,謚號「純」,即「和碩榮純親王」。

真正死因

其文自注曰:「王患附骨瘡,不得潰,昨冬病中受封,今三月薨逝。」陳兆侖所說的昨冬病中受封,是指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距離二月初三日,乾隆探視永琪之病差不多已間隔了十個月,而此時永琪病情一日重似一日——「因病劇,始加封為親王」,這才促使乾隆封其為親王,以慰其心。

附骨瘡即附骨疽的訛寫,據《醫宗金鑒》所述,此「系調治可愈之證」,可見在當時並非絕症。「附骨疽生於大腿外側,……由體虛之人露卧風,冷浴後乘涼寒濕侵襲,或房欲之後蓋覆單薄,寒邪乘虛入里,遂成斯疾。初覺寒熱往來,如同感冒風邪,隨後筋骨疼痛,不熱不紅,甚則痛如錐刺筋骨,不能屈伸。」乾隆談及永琪,曾不無遺憾的說「朕視皇五子於諸子中覺貴重,且漢文、滿洲蒙古語,馬步射及演算法等事,並皆嫻習,頗屬意於彼而未名言,乃復因病旋逝。」可見永琪精於騎射,其病之起極有可能緣於風餐露宿騎馬射獵所致。而因病旋逝,感覺病起倉促,可能即是因為陳氏所言的不得潰,此症狀的特徵是「三陰不足,外邪過盛,大腿通腫,皮色不變,疼痛日增不消不潰者,此屬虛寒骨冷。」

特別需要說明的一點,附骨疽在現代醫學也屬於骨結核的一類,相關資料皆言其沒有發現此症可以遺傳,但是愛新覺羅家族患此症的不少,比如怡親王允祥及其子弘暾即患有此病,(稽古右文的交輝余韻版有相關資料,大家可對照看下)而光緒我記得也有骨結核,如果說這種疾病並沒有遺傳,但是有可能和他們容易患天花且不易痊癒進而導致死亡一樣,用樂樂的話說他們可能屬於遺傳易感,比別人患此病的幾率要高很多

生母為珂里葉特氏(又作海氏或海佳氏),其父為額而吉圖,官員外郎。珂里葉特氏生於康熙五十三年(1714),雍正時入侍弘歷藩邸。乾隆時初賜號為貴人。乾隆六年(1741)二月生皇五子永琪,十一月封愉嬪。十年(1745)十一月晉愉妃。五十七年(1792)五月二十一日去世,享年七十九歲。以貴妃禮葬。她是乾隆後妃中第二長壽者。

可以看出,愉妃雖然幾乎與乾隆相伴一生,卻一直不受乾隆寵愛,因為其出身較低,僅以貴人身份生下永琪,死時也只是妃位,僅只按皇貴妃例辦理喪事。而且以她七十九歲的長壽,一生卻只育有永琪一人,這正是不受乾隆寵愛的明證。

在子以母貴的清朝,這樣地位的母親,兒子能封為親王,並被欲立為儲,只能說明乾隆帝對榮王的鍾愛來自於榮王本人,不像皇二子永璉、皇七子永琮是因為其母親孝賢皇後的緣故。從這點上來看,榮王確實是一位優秀的皇子,同時也是合格的繼承人。

妻室和後裔

榮王及其後裔屬於右翼近支鑲紅旗,族分為第一族。

榮王計有嫡福晉一人,側福晉一人,使女一人(各處記錄不一,此處存疑)。永琪的嫡福晉為西林覺羅氏(漢姓鄂),是雍、乾時的大學士鄂爾泰的第三子四川總督鄂弼之女,鑲藍旗人。側福晉為索綽羅氏, 左都御史觀保之女 。乾隆對鄂爾泰極為重視,將其孫女配與永琪,也是乾隆看中他的重要佐證。反過來說,乾隆也想籍此拉攏西林覺羅一家,讓其世代對清王室效忠。

關於榮王結婚的具體年份,並沒有找到具體記錄,只能根據旁證做大概斷代。在《國朝公史》中有如下字樣:「乾隆二十六年七月初一日」,「五阿哥福晉父鄂弼家」(全文見附錄),所以榮王結婚不遲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

榮王育有六子,前四子與第六子均早殤。僅有第五子愛新覺羅·綿億成人並襲爵,其生母為索綽羅氏。索綽羅氏為榮王生育長子、三子、四子、五子,二子為胡氏所出,六子為嫡福晉西林覺羅氏所出。

正福晉–西林覺羅氏,總督額弼之女。

側福晉–索綽羅氏,左都御史觀保之女。

小妾–胡氏,胡存柱之女。

長子–夭折,未命名,乾隆二十四年六月十日生,卒於同月十三日,生母為側福晉索綽羅氏。

次子–夭折,未命名,乾隆二十五年正月十六日生,卒於同日,生母為小妾胡氏。

三子–夭折,未命名,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十八日生,卒於二十八年七月十一日〔兩歲過世〕,生母為側福晉索綽羅氏。

四子–夭折,未命名,乾隆二十九年八月十五日生,卒於同年十月十一日,生母為側福晉索綽羅氏。

五子–多羅榮恪郡王綿億,乾隆二十九年八月十五日生,卒於嘉慶二十年三月初五日〔享年五十二歲〕,生母為側福晉索綽羅氏。(根據以上的記載,第四子和第五子應是雙胞胎)

六子–夭折,未命名,乾隆三十年九月二十六日生,卒於同年十月十七 日,生母為正福晉西林覺羅氏。

綿億(1764-1815):永琪第五子。乾隆四十九年(1784)封貝勒。嘉慶四年(1799)晉榮郡王。二十年(1815)去世,謚恪。綿億少孤,身體孱弱,但聰敏異常,工書,熟經史。嘉慶十八年(1813)林清起義,綿億請仁宗速還京師,得仁宗賞眷。綿億長子奕繪(1799-1838),嘉慶二十年(1815)襲貝勒。道光十八年(1838)去世。奕繪長子載鈞(1818-1857),道光十八年(1838)襲貝子。咸豐七年(1857)去世。奕繪次子載釗(1825-1881),道光二十四年(1844)封一等輔國將軍。光緒七年(1881)去世,追封鎮國公。奕繪四子載初(1832-1881),咸豐七年(1857)封輔國將軍。同治元年(1862)因事革退。載鈞嗣子溥楣(1844-1899),為載釗第一子,過繼載鈞為嗣。咸豐七年(1857)襲鎮國公。同治五年(1866)因事革退。載鈞三子溥芸(1850-1902),同治五年(1866)襲鎮國公。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去世。載鈞九子溥菖(1880-?),光緒七年(1881)襲奉國將軍。溥芸次子毓敏(1878-1911),光緒二十八年(1902)襲奉恩將軍。

2. 六靖鎮的歷史追溯

六靖歷史悠久,至少有近一千多年的歷史,隋末唐初時期就有人在此居住了!該回鎮長江村答於唐代乾封二年(667年)至宋開寶五年(972年)曾為羅卞縣治所。清代六靖為卞二里(除大坡村和水沖村一部分外)轄區。民國21-38年(1932-1949年)為羅卞區所轄。解放後,1950年6月,北流設12個區,六靖為第12區。1956年6月,稱六靖區。1957年12月,稱大靖鄉。1958年8月,實行政社合一,稱東方紅人民公社。1959年3月,稱六靖人民公社。1967年10月,又改為六靖區。1968年10月又稱六靖公社。1984年6月,改變「政社合一」體制,改六靖公社為六靖鎮。全鎮轄六靖、協保、旺坡、那排、森隆、水沖、西山、大坡、雲羅、茶山、長江、龍灣、石寨、沙沖、鎮南15個村民委員會及1個居民委員會、桂豐農場農業隊,共344個村民小組。 六靖鎮鎮面積118.6平方公里。本地人的祖先多為粵西、福建一帶遷徙而來的。

3. 石橫鎮的歷史沿革

石橫自唐、虞、夏三代為青州之域。
商為海岱營州之域。
西周為兗州之域。
東周為魯國地。
秦為齊郡(今濟南)管轄。
西漢泰山郡置肥城縣後,石橫隸屬肥城縣管轄。
自東漢章帝末至南朝劉宋,石橫歸濟北郡盧縣管轄。
北魏孝昌三年(527) ,復置肥城縣,石橫歸東濟北郡肥城縣管轄。
北周隸屬肥城郡。唐高宗乾封元年(666) ,肥城改為博城,後又改為乾封縣。石橫先後隸屬博城、乾封縣。
宋朝置石溝鎮,屬東平郡平陰縣。
金朝初因天降隕石於村北橫置,改名為石橫鎮,隸屬不變。
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割平陰五鎮四鄉(石橫、欒灣、孝里、衡魚)四千戶,立邑署復稱肥城縣,治所在石橫。待修好城門城牆後,因故治所移牛山東,修建城池(今老城)。石橫歸濟寧路肥城縣管轄。
明清兩朝歸濟南府泰安州肥城縣管轄,石橫大部為安樂鄉,北部諸村屬高余社,南部諸村屬原下社。
民國元年更名為福陽鄉。
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在紅廟村建立肥城縣第七區抗日民主政府,機關沒有固定地點。日偽在石橫村設立七區區公所。解放戰爭時期,共產黨在隆庄教堂建立肥城縣第七區人民民主政府。國民黨還鄉團在石橫成立七區區部 (半年時間即垮台)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石橫歸泰安地區肥城縣管轄。
1955年11月改稱石橫區。區政府設在石橫南門里。
1958年9月,石橫人民公社成立。10月,隨肥城縣劃歸聊城地區管轄。
1959年7月改屬濟南市。
1961年5月,復歸泰安地區。
1963年,公社機關遷至鋼鐵廠舊址(現紙廠)。
1973年,遷至泰臨路北(即現址) 。
1984年1月建立石橫區公所。
1985年11月建石橫鎮。

4. 成安歷史上的北鄉是哪裡

成安縣

(河北省邯鄲市下轄縣)
編輯
同義詞 成安一般指成安縣(河北省邯鄲市下轄縣)
成安縣是河北省邯鄲市下轄縣,位於河北省南部,邯鄲市東南20公里處,境域面積481.5平方公里,耕地52.3萬畝,轄4鎮5鄉,234個行政村,總人口40萬(第六次人口普查),邯鄲市「1+6」中心城市發展規劃重要組團之一,全國縣委權力公開透明運行工作試點縣,全國行政權力公開透明運行工作試點縣,並先後榮獲「中國金融生態縣」、「中國楹聯文化縣」等多項殊榮。[1]
成安縣始建於春秋,得名於北齊。[2] 隋朝時,佛教大乘禪宗第二代祖師、漢傳佛教禪宗二祖慧可,曾在成安講經說法,留下了元符寺、說法台、二祖塔等聖跡佛蹤。[1]
成安縣是全國棉花生產百強縣、優質棉基地縣,國家糧食主產區。20世紀五、六十年代,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親臨成安視察棉花生產,建有「毛澤東主席視察紀念館」供人瞻仰。[1]
中文名稱
成安縣
外文名稱
Cheng'an County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河北·邯鄲
下轄地區
成安鎮、商城鎮、漳河店鎮
政府駐地
成安鎮
電話區號
0310
郵政區碼
056700
地理位置
河北省邯鄲市
面 積
481.5平方公里
人 口
40萬人(2010年)
方 言
晉語-邯新片-磁漳小片-成安話[2]
氣候條件
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機 場
邯鄲國際機場(4D級民航)
火車站
邯鄲東站
目錄
1 建制沿革
2 行政區劃
3 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 地貌
▪ 氣候
4 自然資源
▪ 礦產資源
▪ 植物資源
▪ 動物資源
5 人口民族
6 交通運輸
7 經濟
▪ 綜述
▪ 第一產業
▪ 第二產業
▪ 第三產業
8 社會事業
▪ 城市建設
▪ 教育
▪ 民政
▪ 社保
▪ 衛生
▪ 體育
▪ 文化
9 榮譽
10 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編輯
春秋時期為乾侯封邑。
春秋未,周敬王二十九
成安縣北湖公園
年(前495年)以後,為晉地。
戰國時期,成安地處魏趙邊界地帶,大部分為魏地,西部小部分為趙地。
秦朝時期,屬邯鄲郡地。
西漢初,為斥丘懿侯唐厲的封地,不久改置斥丘縣,屬冀州魏郡。
王莽新朝時,改斥丘縣為利丘縣
東漢復名斥丘縣,均屬冀州魏郡。
三國時期,並入魏國,仍為斥丘縣,屬冀州魏郡,後改為司州魏郡,兩晉依然。
南北朝北魏時,斥丘縣屬相州魏郡。東魏天平初(534年),並入臨漳縣,屬司州魏郡。
北齊天寶年間(550年一559年),復置縣,更名成安縣,屬司州清都郡。
隋時,仍名成安縣,屬相州。
唐初,屬河北道磁州。貞觀初(627年),改屬相州,天祐二年(905年),復名斥丘縣,三年(906年),改屬魏州。
五代後唐時,復改斥丘縣為成安縣,仍屬魏州。
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將洹水縣並入成安縣(不久
成安薄皮甜瓜
又劃出),屬河北東路大名府。
金朝,屬河北西路洺州。
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並入滏陽縣,後復置,屬廣平路磁州。
明朝洪武初(1368年),撤成安縣,四年(1371年)復置,屬直隸廣平府。崇禎十七年(1644年),知縣郭維垣,改成安縣為漳安縣。
清朝,仍名成安縣,屬直隸廣平府。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三年,屬直隸省大名道。十七年(1928年),改直隸省為河北省,並廢道,成安縣直屬河北省。二十五年(1936年)春,省下試辦行政督察專員區,成安縣屬大名區。
抗日戰爭時期,縣境內並立兩個政權,1938年4月,成立成安縣抗日民主政府(無固定駐地),先後屬冀南區二專區、一專區、三專區。1939年初,成立的日偽縣政府,轄地仍屬偽河北省冀南道。
1945年11月,成安縣與磁東縣(含馬頭、商城二區)合並為成磁縣,屬晉冀魯豫邊區冀南區三專區。
1949年10月,成磁縣改稱成安縣,屬河北省邯鄲專區。
1955年9月,將馬頭區、鎮,分別劃入磁縣、峰峰。
1958年12月,成安、臨漳並入磁縣,仍屬邯鄲專區。
1960年,實行市管縣,磁縣屬邯鄲市。
1961年5月,恢復成安縣,仍屬邯鄲專區。
1970年,邯鄲專區改稱邯鄲地區,成安縣屬邯鄲地區。
1993年7月,邯鄲地市合並為邯鄲市,成安縣歸屬邯鄲市管轄。[3]

行政區劃
編輯
截至2006年底,成安縣轄4個鎮(成安鎮、李家疃鎮、商城鎮、漳河店鎮)、5個鄉(辛義鄉、柏寺營鄉、北鄉義鄉、長巷鄉、道東堡鄉),2個工業區(城西工業區和商城工業區)[3] 、234個行政村。[4]

地理環境
編輯

位置境域
成安縣位於河北省南部,邯鄲市東南部,處於晉、冀、魯、豫接壤地帶,距邯鄲機場僅二十餘公里,地理坐標為東徑114°29'-114°53',北緯36°18'-36°30',幅員面積481.5平方公里。[5]
<span class="BMap_Marker BMap_noprint" unselectable="on" "="" title="" style="position: absolute; padding: 0px; margin: 0px; border: 0px; cursor: pointer; width: 19px; height: 25px; left: 379px; top: 88px; z-index: -7285630; background: url(http://api0.map.bdimg.com/images/blank.gif);">

© 2016 Bai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地貌
成安縣地處冀南平原,地勢平坦,西南略高,東北略低。境內土壤西沙東粘,為宜井灌區。西部南北一帶為漳河故道沙地。[6]

氣候
成安縣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春乾旱多風,夏秋多雨,年降水量560毫米左右,多集中於六至八月份。年均溫度13.2度,無霜期230天上下。[6]

自然資源
編輯

礦產資源
截至2013年,成安縣煤炭和鐵礦石儲量分別達到40億噸和4.8億噸,其中煤炭儲量豐富,煤種齊全,煤質較好;鐵礦品位高、有害雜質少、可選性好。此外還有較為豐富的非金屬礦資源如鋁礬土、耐火土、硫鐵礦、含鉀砂頁岩、碳石等四十種以上礦藏。[5]

植物資源
成安縣境內自然植被類型可分為針葉林、闊葉林、灌叢和灌草叢、草甸、沼澤植被、水生植被6種類型。成安縣的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區;草叢植被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區的溝谷和荒坡,草甸植被則遍布全境。亞熱帶樹種漆樹在西部山區有著廣泛分布。領春木和太行花為成安縣特有的植物物種。據不完全統計,成安縣植物分121科1146種,其中栽培植物達150種。栽培植物資源主要作物有小麥、玉米、稻穀、棉花、花生等,是中國主要的糧棉、禽蛋、蔬菜生產基地,主要土特產品有核桃、柿子、花椒、鴨梨、大蒜、辣椒等。[5]

動物資源
截至2013年,成安縣野生動物主要為陸棲脊椎動物,其中馬類較多,兩棲類、爬行類和獸類較少。較大的獸類幾近絕跡;哺乳類有豹、狼、狐、獾、狸、野兔、黃鼠狼、刺蝟、水貂等;鳥類有麻雀、鴿、喜鵲、燕子、貓頭鷹、雕、雉雞、石雞、烏鴉、鵪鶉、啄木鳥、布穀鳥、畫眉、黃鸝等;魚類有鯉魚、草魚、鯽魚、鰱魚、泥鰍、青魚等;爬行類有龜、鱉、壁虎等。[5]

人口民族
編輯
截至2010年末,成安縣戶籍人口417604人,較2009年末增加9352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長率分別為13.52‰、7.19‰和6.32‰。[7]
截至2011年,成安縣城鎮人口由10萬人增加到15.8萬人。[8]

交通運輸
編輯
截至2011年,成安縣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縣道為主骨架的公路網路。[9]
成安縣靠近交通樞紐,京廣鐵路、邯濟鐵路、石武高速客運專線、京港澳高速、青(島)紅(其拉甫)高速、107國道、309國道沿境而過,即將開建的邯大高速、邯鄲環城高速與境內四條省道縱橫交織,距邯鄲機場僅15公里。[1]

經濟
編輯

綜述
截至2011年,成安縣生產總值完成98億元,是2006年的2倍,年均遞增14.3%;全部財政收入完成4.57億元,是2006年的4.3倍,年均遞增34%;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87億元,是2006年的4.5倍,年均遞增34.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0億元,是2006年的3.8倍,年均遞增27.6%。[8]

第一產業
截至2011年,成安縣糧食生產連續8年豐產豐收,在全市提前一年率先建成「噸糧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57.7%,比2006年提高9個百分點。全縣農業總產值完成42.6億元,是2006年的1.6倍,年均遞增5.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008元,比2006年增加3076元,年均遞增12%。[8]

第二產業
截至2011年,成安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44.8億元,是2006年的8.4倍,年均遞增53.3%;實現利潤6.9億元,是2006年的9倍,年均遞增55.4%。二產高出一產23.8個百分點,產業結構更趨優化。[8]

第三產業
截至201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6.3億元,是2006年的2.2倍,年均遞增16.8%。[8]
截至2014年,成安縣擁有綠帥、三信、春棵、金農、傻妞等農業觀光採摘園區13個,每年僅觀光業就為該縣農民增加收入上億元。[10]

社會事業
編輯

城市建設
截至2011年,成安縣累計投入100多億元用於城市建設,城區面積由7.2平方公里擴大到17平方公里,城鎮化率由22.8%提高到38%。實施了城區58.8公里的道路改造建設工程,構築了「七縱七橫」的道路框架;鋪設改造供水管網6.4萬米,集中供水率達到100%;城區排水管網達到6.5萬米,實現了城區主次幹道全覆蓋;率先在邯鄲東部實施了「雙氣」普及工程,供熱能力達到120萬平方米,燃氣普及率達到85%;鋪設環保便道磚53萬平方米,安裝景觀照明燈2000餘盞;對6條街道地上線纜實施了入地改造;建成了全長22公里的環城林帶和環城水系,森林覆蓋率達到10.8%;新建了人民廣場、北湖公園、東湖公園等6個公園(廣場);建設保障性住房840套50510平方米;規劃展館、青少年活動中心、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等一批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建成投用。[8]

教育
截至2010年末,成安縣在校生總數57858人,專任教師3541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7]
截至2011年,成安縣新建富康、橫城等學校10所,對55所學校進行了升級改造,順利通過省政府教育督導評估,被評為「河北省教育工作先進縣」;綜合職業技術學校進入國家級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行列;新一中建設完成征地工作。[8]

民政
截至2011年,成安縣建成了「四院合一」的民政事業服務中心和商城、柏寺營兩所區域敬老院;全縣城鄉低保對象實現應保盡保,被評為「全省五保工作先進縣」,連續19年榮獲「省級雙擁模範縣」榮譽稱號。[8]

社保
截至2011年,成安縣實現城鎮新增就業2.56萬人(次),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5376人(次)。[8]

衛生
截至2010年,成安縣擁有醫院、衛生院共19所,床位682張,衛生機構從業人員1149人,醫生668人。[7]
截至2011年,成安縣鄉鎮衛生院標准化、規范化建設通過省級驗收,榮獲「河北省衛生縣城」稱號。[8]

體育
截至2011年,成安縣新建25個籃
成安縣體育館
球場、50個乒乓球場,滿足農民健身需求;並啟動建設標准室內游泳池及相關配套設施。[11]

文化
截至2010年,成安縣有縣級劇團、文化館、圖書館各1家。公共圖書館總藏書量為3.6萬冊;各鄉鎮設有文化站,均通過市達標驗收;各鄉鎮均自發成立了的民間文藝演出隊、秧歌隊、武術表演隊等文藝組織。[7]

榮譽
編輯
1988年,成安縣被評為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12]
1990年,成安縣被譽為「棉海倉庫」;[13]
1990年,成安縣被評為全國先進優質棉花基地縣;[14]
2007年3月,成安縣被評為百萬噸奶業工程先進縣;
2007年3月,成安縣被評為畜牧強市建設先進縣;
2008年3月,成安縣被評為邯鄲市農業產業化工作優勝縣;
2008年4月,成安縣被評為邯鄲市發展民營經濟實績突出縣;
2009年6月,成安縣被評為邯鄲市金融生態縣;
2009年11月,成安縣被評為省級雙擁模範縣;
2009年12月,成安縣被評為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海河杯」先進縣;
2010年4月,成安縣被評為中國金融生態縣;
2010年12月,成安縣被評為全國白內障無障礙縣;
2010年12月,成安縣被評為全省五保工作先進縣;
2011年2月,成安縣被評為2010年度全省教育工作先進縣;
2011年2月,成安縣被評為全市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工作先進縣;
2011年5月,成安縣被評為全市環境保護目標管理優秀縣。[15]
望採納

5. 愛新覺羅永琪怎麼死的

患附骨疽而死。

其文自注曰:「王患附骨瘡,不得潰,昨冬病中受封,今三月薨逝專。

附骨瘡屬即附骨疽的訛寫,據《醫宗金鑒》所述,此「系調治可愈之證」,可見在當時並非絕症。「附骨疽生於大腿外側,……由體虛之人露卧風,冷浴後乘涼寒濕侵襲,或房欲之後蓋覆單薄,寒邪乘虛入里,遂成斯疾。初覺寒熱往來,如同感冒風邪,隨後筋骨疼痛,不熱不紅,甚則痛如錐刺筋骨,不能屈伸。」

乾隆談及永琪,曾不無遺憾的說「朕視皇五子於諸子中覺貴重,且漢文、滿洲蒙古語,馬步射及演算法等事,並皆嫻習,頗屬意於彼而未明言,乃復因病旋逝。」可見永琪精於騎射,其病之起極有可能緣於風餐露宿騎馬射獵所致。

而因病薨逝,感覺病起倉促,可能即是因為陳氏所言的不得潰,此症狀的特徵是「三陰不足,外邪過盛,大腿通腫,皮色不變,疼痛日增不消不潰者,此屬虛寒骨冷。」

展資料

愛新覺羅·永琪(1741年3月23日-1766年4月16日),清王朝宗室。字筠亭,號藤琴居士,清高宗乾隆皇帝第五子,母親愉貴妃珂里葉特氏。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封榮親王。永琪少習騎射,嫻國語,上鍾愛之。乾隆三十一年三月,薨,謚曰純。

6. 乾隆的第五兒子在歷史上是怎麼描述的。

愛新覺羅·永琪,為清朝第六世皇帝清高宗乾隆帝的第五子。

永琪(1741-1766),字筠亭,生於乾隆六年(1741)二月初七日,卒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三月初八日。

[編輯本段]生平

幼聰慧學,少習馬步射,武技頗精。博學多才,嫻習滿語、漢語、蒙古語,熟諳天文、地理、歷算。尤其精於天文演算法,所書八線法手卷,至為精密。著有《蕉桐幐稿》傳世。其演算法傳子綿億,再傳孫奕繪,奕繪著《本形篇》記其梗概。永琪工書善畫,尤長於書,與其弟皇十一子成親王永瑆齊名。乾隆二十八年(1763)五月初五日,圓明園九洲清宴殿火災,永琪親背乾隆逃出火中。三十年(1765)十一月,封和碩榮親王。深得乾隆鍾愛,曾屬意其繼承大統。永琪封王後即染病不起,四個月後不幸以26歲英年早逝,謚號「純」,即「和碩榮純親王」。

可以看到,榮王的博學多才,工書善畫,恪盡孝道正是乾隆覺其「貴重」的主要原因。因為這幾個方面正是乾隆帝所推崇並親歷實行的,榮王在這幾個方面都做的十分出眾。尤其是九洲清宴殿火災一事,乾隆當時曾因為和親王愛新覺羅·弘晝沒有及時前去救援一事大發雷霆,而榮王親自將乾隆背出火中,想必在乾隆心中造成了不小的震撼,也就是在此事過後的第一個可以封王的年份(清廷親王的冊封每五年進行一次),乾隆就將年僅24歲的永琪封為榮親王。

應該注意到的是,榮王的冊封是在其身前,而不是死後追封。這在乾隆的諸子中,只有三人有這樣的殊榮:皇五子愛新覺羅·永琪(封榮親王)、皇十一子愛新覺羅·永瑆(封成親王)、皇十五子愛新覺羅·永琰(封嘉親王,即嘉慶帝)。而永琪是最早享受這一榮譽的。

此外,「榮」字也是一個十分尊貴的字。清史上還有另一位榮親王,就是順治帝寵妃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這位皇子只活了三個月便去世,順治帝本想追封其為皇太子,但因孝庄皇太後阻攔,只得追封其為和碩榮親王。由此可見,乾隆封永琪為「榮親王」,本身就已說明了對他寄寓的厚愛的期望。

其次,榮王的謚號「純」,也能說明乾隆對他的鍾愛。因為乾隆自己的謚號也是「純」,在乾隆帝諸多的兒女中,沒有任何其他一個可以享受與父親同用一個謚號的殊榮。從同用一個謚號來看,至少榮王和乾隆有很多相似之處,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乾隆對榮王的喜愛。

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指出,在比對乾隆諸子的生平過程中,發現了這樣一個事實:永琪曾在一段時間內當過實際意義上的「皇長子」。關注一下從皇長子永璜至皇五子永琪的生卒情況:

皇長子永璜,生於雍正六年(1728),卒於乾隆十五年(1750);

皇次子永璉,生於雍正八年(1730),卒於乾隆三年(1738);

皇三子永璋,生於雍正十三年(1735),卒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

皇四子永珹,生於乾隆四年(1739),卒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1763)出繼為履懿親王孫。

皇五子永琪,生於乾隆六年(1741),卒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

也就是說,由於永璜、永璉、永璋均早逝,永珹又於二十八年過繼給他人,在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至永琪逝世的三十一年三月初八日為止,永琪確確實實是實際意義上的皇長子。由於「皇長子」的身份在協助皇帝上必然有比其他皇子更多的機會和責任,乾隆也有更多的機會看到這位皇子的才能。想必也是乾隆喜愛永琪的另一個原因。

另外,乾隆曾說:「其時朕視皇五子於諸子中更覺貴重,且漢文、滿洲、蒙古語、馬步、射及演算法等事,並皆嫻習,頗屬意於彼,而示明言,及復因病旋逝。」此話是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使馬戈爾尼謁見乾隆時,乾隆帝在談到諸位皇子時提到的。在外國時節面前毫不諱言地指出要傳位於榮王,又是在榮王逝世二十多年後,足以表現乾隆對榮王的喜愛和懷念。

[編輯本段]真正死因

其文自注曰:「王患附骨瘡,不得潰,昨冬病中受封,今三月薨逝。」陳兆侖所說的昨冬病中受封,是指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距離二月初三日,乾隆探視永琪之病差不多已間隔了十個月,而此時永琪病情一日重似一日——「因病劇,始加封為親王」,這才促使乾隆封其為親王,以慰其心。

附骨瘡即附骨疽的訛寫,據《醫宗金鑒》所述,此「系調治可愈之證」,可見在當時並非絕症。「附骨疽生於大腿外側,……由體虛之人露卧風,冷浴後乘涼寒濕侵襲,或房欲之後蓋覆單薄,寒邪乘虛入里,遂成斯疾。初覺寒熱往來,如同感冒風邪,隨後筋骨疼痛,不熱不紅,甚則痛如錐刺筋骨,不能屈伸。」乾隆談及永琪,曾不無遺憾的說「朕視皇五子於諸子中覺貴重,且漢文、滿洲蒙古語,馬步射及演算法等事,並皆嫻習,頗屬意於彼而未名言,乃復因病旋逝。」可見永琪精於騎射,其病之起極有可能緣於風餐露宿騎馬射獵所致。而因病旋逝,感覺病起倉促,可能即是因為陳氏所言的不得潰,此症狀的特徵是「三陰不足,外邪過盛,大腿通腫,皮色不變,疼痛日增不消不潰者,此屬虛寒骨冷。」

特別需要說明的一點,附骨疽在現代醫學也屬於骨結核的一類,相關資料皆言其沒有發現此症可以遺傳,但是愛新覺羅家族患此症的不少,比如怡親王允祥及其子弘暾即患有此病,(稽古右文的交輝余韻版有相關資料,大家可對照看下)而光緒我記得也有骨結核,如果說這種疾病並沒有遺傳,但是有可能和他們容易患天花且不易痊癒進而導致死亡一樣,用樂樂的話說他們可能屬於遺傳易感,比別人患此病的幾率要高很多。

[編輯本段]生母

生母為珂里葉特氏(又作海氏或海佳氏),其父為額而吉圖,官員外郎。珂里葉特氏生於康熙五十三年(1714),雍正時入侍弘歷藩邸。乾隆時初賜號為貴人。乾隆六年(1741)二月生皇五子永琪,十一月封愉嬪。十年(1745)十一月晉愉妃。五十七年(1792)五月二十一日去世,享年七十九歲。以貴妃禮葬。她是乾隆後妃中第二長壽者。

可以看出,愉妃雖然幾乎與乾隆相伴一生,卻一直不受乾隆寵愛,因為其出身較低,僅以貴人身份生下永琪,死時也只是妃位,僅只按皇貴妃例辦理喪事。而且以她七十九歲的長壽,一生卻只育有永琪一人,這正是不受乾隆寵愛的明證。

在子以母貴的清朝,這樣地位的母親,兒子能封為親王,並被欲立為儲,只能說明乾隆帝對榮王的鍾愛來自於榮王本人,不像皇二子永璉、皇七子永琮是因為其母親孝賢皇後的緣故。從這點上來看,榮王確實是一位優秀的皇子,同時也是合格的繼承人。

[編輯本段]妻室和後裔

榮王及其後裔屬於右翼近支鑲紅旗,族分為第一族。

榮王計有嫡福晉一人,側福晉一人,使女一人(各處記錄不一,此處存疑)。永琪的嫡福晉為西林覺羅氏(漢姓鄂),是雍、乾時的大學士鄂爾泰的第三子四川總督鄂弼之女,鑲藍旗人。側福晉為索綽羅氏,左都御史觀保之女。乾隆對鄂爾泰極為重視,將其孫女配與永琪,也是乾隆看中他的重要佐證。反過來說,乾隆也想籍此拉攏西林覺羅一家,讓其世代對清王室效忠。

關於榮王結婚的具體年份,並沒有找到具體記錄,只能根據旁證做大概斷代。在《國朝公史》中有如下字樣:「乾隆二十六年七月初一日」,「五阿哥福晉父鄂弼家」(全文見附錄),所以榮王結婚不遲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

榮王育有六子,前四子與第六子均早殤。僅有第五子愛新覺羅·綿億成人並襲爵,其生母為索綽羅氏。索綽羅氏為榮王生育長子、三子、四子、五子,二子為胡氏所出,六子為嫡福晉西林覺羅氏所出。

正福晉–西林覺羅氏,總督額弼之女。

側福晉–索綽羅氏,左都御史觀保之女。

小妾–胡氏,胡存柱之女。

長子–夭折,未命名,乾隆二十四年六月十日生,卒於同月十三日,生母為側福晉索綽羅氏。

次子–夭折,未命名,乾隆二十五年正月十六日生,卒於同日,生母為小妾胡氏。

三子–夭折,未命名,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十八日生,卒於二十八年七月十一日〔兩歲過世〕,生母為側福晉索綽羅氏。

四子–夭折,未命名,乾隆二十九年八月十五日生,卒於同年十月十一日,生母為側福晉索綽羅氏。

五子–多羅榮恪郡王綿億,乾隆二十九年八月十五日生,卒於嘉慶二十年三月初五日〔享年五十二歲〕,生母為側福晉索綽羅氏。(根據以上的記載,第四子和第五子應是雙胞胎)

六子–夭折,未命名,乾隆三十年九月二十六日生,卒於同年十月十七日,生母為正福晉西林覺羅氏。

綿億(1764-1815):永琪第五子。乾隆四十九年(1784)封貝勒。嘉慶四年(1799)晉榮郡王。二十年(1815)去世,謚恪。綿億少孤,身體孱弱,但聰敏異常,工書,熟經史。嘉慶十八年(1813)林清起義,綿億請仁宗速還京師,得仁宗賞眷。綿億長子奕繪(1799-1838),嘉慶二十年(1815)襲貝勒。道光十八年(1838)去世。奕繪長子載鈞(1818-1857),道光十八年(1838)襲貝子。咸豐七年(1857)去世。奕繪次子載釗(1825-1881),道光二十四年(1844)封一等輔國將軍。光緒七年(1881)去世,追封鎮國公。奕繪四子載初(1832-1881),咸豐七年(1857)封輔國將軍。同治元年(1862)因事革退。載鈞嗣子溥楣(1844-1899),為載釗第一子,過繼載鈞為嗣。咸豐七年(1857)襲鎮國公。同治五年(1866)因事革退。載鈞三子溥芸(1850-1902),同治五年(1866)襲鎮國公。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去世。載鈞九子溥菖(1880-?),光緒七年(1881)襲奉國將軍。溥芸次子毓敏(1878-1911),光緒二十八年(1902)襲奉恩將軍。

有一點很重要,永琪的孫媳婦顧太清(亦名西林春,是綿億的兒子奕繪的側福晉,永琪嫡福晉西林覺羅氏的侄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小說家.)

附上榮親王永琪的畫像——

7. 歷史上帝王的墳墓都在哪裡

一定要採納啊!!!!!!!!!!!!!
一,秦始皇陵
從統一全國到秦始皇三十五年,歷時9年當為陵園工程的大規模修建時期。經過數10萬人9年來大規模的修建,陵園工程修造了30多年一直至秦始皇臨死之際尚未竣工,二世皇帝繼位,接著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長2000米。經調查發現,整個墓地佔地面積為22萬平方米,內有大規模的宮殿樓閣建築。陵寢的形制分為內外兩城。內城為周長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長6264米。秦始皇陵的規模之大遠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關於其它皇陵資料很不好找的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備注
盤古氏 上古時期 盤古 南海 純系傳說,具體情況無考
伏羲氏 原始社會 太昊陵 河南淮陽 湖北襄陽等 傳說之陵
女媧氏 原始社會 女媧陵 山東濟寧 山西趙城等地 傳說之陵
炎帝神農氏 原始社會(約公元前32世紀) 炎帝陵 湖南酃縣 傳說之陵
黃帝有熊氏或軒轅氏 原始社會(約公元前26世紀) 黃帝陵 陝西黃陵縣,山東 甘肅 河南 河北等地 傳說中黃帝陵很多,一般以陝西黃帝陵為准
少昊金天氏 原始社會 少昊陵 山東曲阜 傳說之陵
顓頊高陽氏 原始社會 顓頊陵 河北高陽 傳說之陵
帝嚳高辛氏 原始社會 帝嚳陵 河南滑縣 陝西 陽等地 傳說之陵
帝堯陶唐氏 原始社會 堯陵 山西臨汾,山東東平等地 傳說之陵
帝舜有虞氏 原始社會 舜陵 湖南寧遠縣 傳說之陵
大禹 原始社會(約公元前22世紀) 禹陵 浙江紹興 傳說之陵
夏代王陵
夏代自後啟殺益自立,天下為私,進入了奴隸社會。大約從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初至公元前十七世紀,共傳了十六帝。僅有個別帝陵有一些傳說的記載,大都不可考。由於夏代的歷史情況目前尚未得到考古發掘的證實,僅將各帝名稱列表於手,以供參考。
帝號及
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備注
後啟 (約前2095--前2086年) 無考
太康 (約前2085--前2057年) 太康陵 河南太康縣 傳說之陵
仲康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相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少康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杼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槐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芒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泄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不降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扃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廑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孔甲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孔皋 奴隸社會 孔皋陵 河南洛寧縣 傳說之陵
後發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履癸(桀)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商代王陵
公元前十七世紀初,商湯(成湯)推翻了夏末暴君桀,建立了商朝,約自公元前一七一一年至公元前一0六六年,共歷時約六四五年,傳位三十帝,殷代情況已有了文字可考的歷史,也得到了考古發掘的證實。其後期帝王陵墓已在河南安陽殷墟等地有所發現
注:商代的貼不上~後期王陵基本在河南安陽
西周王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備注
周文王姬昌 五十七年 文王墓 陝西咸陽 記載不確,應在今長安戶縣附近
周武王發 七年 武王陵 陝西咸陽 記載不確,應在今長安戶縣附近
周成王誦 三十七年 成王陵 陝西咸陽 記載不確,應在今長安戶縣附近
周康王釗 二十六年 康王陵 陝西咸陽 記載不確,應在今長安戶縣附近
周昭王瑕 十九年 昭王陵 河南登封 待考
周穆王滿 四十一年 穆王陵 陝西西安 待考
周恭王翳扈 十九年 恭王陵 陝西咸陽 待考
周懿王 二十四年 懿王陵
周孝王辟方 十三年 孝王陵
周夷王燮 二十九年 夷王陵
周厲王胡 三十七年 厲王陵
周宣王靜 前827--前782年
周幽王宮涅 前781--前771年 幽王陵 河南洛陽
東周王陵(春秋)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周平王姬宜臼 前770--前720年 河南洛陽
周桓王林 前719--前697年 河南洛陽
周莊王佗 前696--前682年 河南洛陽
周厘王胡齊 前681--前677年 河南洛陽
周惠王閬 前676--前652年 河南洛陽
周襄王鄭 前651--前619年 河南洛陽
周頃王壬臣 前618--前613年 河南洛陽
周匡王班 前612--前607年 河南洛陽
周定王瑜 前606--前586年 河南洛陽
周簡王夷 前585--前572年 河南洛陽
周靈王泄心 前571--前545年 河南洛陽
周景王貴 前544--前520年 河南洛陽 王後穆氏
周悼王猛 前520
周敬王 前519--前476年 河南洛陽

東周王陵(戰國)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周元王姬仁 前475--前469年 河南洛陽
周貞定王介 前468--前441年 河南洛陽
周哀王去疾 前441 河南洛陽
周思王叔 前441 河南洛陽
周考王嵬 前440--前426年 河南洛陽
周威烈王午 前425--前402年 河南洛陽
周安王驕 前401--前376年 河南洛陽
周烈王喜 前375--前369年 河南洛陽
周顯王扁 前368--前321年 河南洛陽
周慎靚王定 前320--前315年 河南洛陽
周赧王延 前314--前256年 陝西鳳翔
秦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秦始皇蠃政 前221--前210年 始皇陵 陝西臨潼 發現兵馬俑
秦二世胡亥 前209--前207年 陝西臨潼北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備注
西漢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漢高祖劉邦 前206--前195年 長陵 陝西咸陽市窯店
漢惠帝劉盈 前194--前188年 安陵 咸陽市韓家灣 惠孝張皇後
漢高後呂雉 前187--前180 呂後陵 咸陽長陵東
漢文帝劉恆 前179--前157年 霸陵 西安市東郊 孝文竇皇後
漢景帝劉啟 前156--前141年 陽陵 咸陽市張家灣 孝景王皇後
漢武帝劉徹 前140--前87年 茂陵 興平縣南位 李夫人
漢昭帝劉弗陵 前86--前74年 平陵 咸陽市大王 孝昭上官皇後
漢宣帝劉詢 前73--前49年 杜陵 長安縣東少陵原上 孝宣王皇後
漢元帝劉奭 前48--前33年 渭陵 咸陽市周陵南 孝元王皇後
漢成帝劉驁 前32--前7年 延陵 咸陽市周陵西南 孝成班婕妤
漢哀帝劉欣 前6--前1年 義陵 咸陽市周陵東
漢平帝劉 公元1--5年 康陵 咸陽市周陵西南
孺子嬰 6--8年
[新]王 莽 8--23年
淮陽王劉玄 23--25年

東漢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光武帝劉秀 25--57年 原陵 河南孟津 陰皇後
明帝劉庄 58--75年 顯節陵 河南洛陽 馬皇後
章帝劉炟 76--88年 敬陵 河南洛陽 竇皇後
和帝劉肇 89--105年 慎(順)陵 河南洛陽 熹皇後
殤帝劉隆 106年 康陵 河南洛陽
安帝劉祜 107--125年 恭陵 河南洛陽 閻皇後
順帝劉保 126--144年 憲陵 河南洛陽 梁皇後
沖帝劉炳 145年 懷陵 河南洛陽
質帝劉纘 146年 靜陵 河南洛陽
桓帝劉志 147--167年 宣陵 河南洛陽 鄭皇後
靈帝劉宏 168--189年 文陵 河南洛陽 何皇後 王皇後
少帝劉辯 189年
獻帝劉協 190--220年 禪陵 河南修武 曹皇
三國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蜀昭烈帝劉備 221--223年 惠陵 四川成都 照烈皇後甘氏 穆皇後吳氏
蜀後主劉禪 223--264年 河南洛陽
魏太武帝曹操 後追封 高陵 河北臨漳 武宣卞皇後
魏文帝曹丕 220--226年 首陽陵 河南洛陽 文德郭皇後
魏明帝曹睿 227--254年 高平陵 河南孟津 明元郭皇後
高貴鄉公曹髦 255--260年 河南洛陽
魏元帝曹奐 261--265年
吳武烈帝孫堅 後追封 吳陵 江蘇丹陽 吳夫人
吳大帝孫權 222--252年 蔣 陵 江蘇南京 步皇後 潘夫人
吳會稽王孫亮 253--258年
吳景帝孫休 259--264年 定陵 安徽當塗 朱夫人
吳末帝孫皓 265--280年 河南洛陽 滕夫人

西晉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晉高祖(晉世祖追崇) 宣帝 司馬懿 河南洛陽
晉世宗(晉世祖追崇) 景帝 司馬師 河南洛陽
晉太祖(晉世祖追崇) 文帝 司馬昭 河南洛陽
晉武帝司馬炎 265--290年 峻陽陵 河南洛陽 武元楊皇後
晉惠帝司馬衷 291--306年 太陽陵 河南洛陽
晉懷帝司馬熾 307--313年 河南洛陽
晉愍帝司馬鄴 314--316年 河南洛陽

東晉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晉元帝司馬睿 317--323年 建平陵 江蘇南京 元敬虞皇後
晉明帝司馬紹 324--326年 武平陵 江蘇南京 明穆庾皇後
晉成帝司馬衍 327--342年 興平陵 江蘇南京 成恭杜皇後
晉康帝司馬岳 343--344年 崇平陵 江蘇南京 康獻褚皇後
晉穆帝司馬聃 345--361年 永平陵 江蘇南京 穆章何皇後
晉哀帝司馬丕 362--365年 安平陵 江蘇南京 哀靖王皇後
晉廢帝司馬奕 366--371年 吳陵 江蘇吳縣 孝庾皇後
晉簡文帝司馬昱 372年 高平陵 江蘇南京 簡文順王皇後
晉孝武帝司馬曜 373--396年 隆平陵 江蘇南京 孝武定王皇後
晉安帝司馬德宗 397--418年 休平陵 江蘇南京
晉恭帝司馬德文 419--420年 沖平陵 江蘇南京 恭思褚皇後
隋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培葬情況
隋文獻帝楊堅 581--604年 太陵 陝西武功 文皇後獨孤氏
隋煬帝楊廣 605--618年 煬帝陵 江蘇揚州

唐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唐太祖李虎 後追封 永康陵 三原縣陵前
唐世祖李昺 後追封 興寧陵 咸陽市窯店東
唐高祖李淵 618--626年 獻陵 三原縣徐木永合村
唐太宗李世民 627--649年 昭陵 禮泉縣九 山
唐高宗李治 650--683年 乾陵 乾縣梁山
武則天女皇 684--704年 乾陵 乾縣梁山 夫婦合葬
唐中宗李顯 684(710)--712年 定陵 興平縣龍泉山
唐睿宗李旦 684(710)--712年 撟陵 蒲城縣豐山
唐玄宗李隆基 712--756年 泰陵 蒲城縣金粟山
唐肅宗李亨 756--761年 建陵 禮泉縣武將山
唐代宗李豫 762--779年 元陵 富平縣檀山
唐德宗李適 780--805年 崇陵 涇陽縣嵯峨山
唐順宗李誦 805年 豐陵 富平縣金瓮山
唐憲宗李純 806--820年 景陵 蒲城縣金熾山
唐穆宗李恆 821--824年 光陵 蒲城縣堯山
唐敬宗李湛 825--827年 陵 三原縣陵前柴家窯
唐文宗李昂 827--840年 章陵 富平天乳山
唐武宗李炎 841--846年 端陵 三原縣徐木桃溝村
唐宣宗李忱 847--859年 貞陵 涇陽縣仲山
唐懿宗李凗 860--874年 簡陵 富平縣紫金山
唐僖宗李儇 874--888年 靖陵 乾縣雞子堆
唐昭宗李曄 889--904年 溫陵 河南洛陽
唐哀帝李柷 905--907年 和陵 山東荷澤
讓皇帝李憲 惠陵 蒲城縣城西北
[附]孝明高皇後楊氏(武則天之母) 順陵 咸陽市底張韓家村

五代十國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後梁太祖朱晃 907--912年 宣陵 河南洛陽 元貞皇後張氏
後梁末帝朱友貞 913--923年 河南洛陽 次妃郭氏
後唐庄宗李存勗 924--926年 伊陵 河南洛陽
後唐明宗李亶 927--933年 徽陵 河南洛陽
後唐末帝李從珂 935--936年 河南洛陽
後晉高祖石敬瑭 937--942年 顯陵 河南洛陽
後晉出帝石重貴 943--946年
後漢高祖劉知遠 947--948年 睿陵 河南登封
後漢隱帝劉承佑 949--950年 穎陵 河南開封
後周太祖郭威 951--954年 嵩陵 河南開封
後周世宗柴榮 955--959年 慶陵 河南鄭州
後周恭帝柴宗訓 960--961年 順陵 河南鄭州
吳楊渥 907--908年 紹陵
吳楊隆演 909--919年 肅陵
吳楊溥 921--?年 平陵
前蜀王建 907--918年 永陵 四川成都 順德皇後周氏
前蜀王衍 919--925年
後蜀孟知祥 925--935年 和陵 河南洛陽 太後李氏
南唐李璟 937--942年 永陵 南京牛首山 元敬皇後宋氏
南唐李 943--960年 順陵 南京牛首山 光穆皇後鍾氏
南唐李煜 961--?年 金陵 河南洛陽
南漢劉隱 907--911年 德陵
南漢劉龑 911--942年 康陵
南漢劉玢 942年
南漢劉晟 943--957年 昭陵
北宋帝陵:河南鞏義
北宋除徽、欽二帝被金所虜,囚死漠北外,七代帝陵都集中在河南省鞏義。北宋帝王陵墓,從宋太祖趙匡胤父親的永安陵起,至哲宗趙煦的永泰陵止,共計8陵,分布在鞏義市(洛陽附近)洛河南岸的台地上的西村、芝田、市區、回郭鎮4個鎮區,陵區以芝田鎮為中心,在相距不過十公里的范圍內。
(二)南宋帝陵:浙江紹興
南宋共有九個皇帝,除後三帝立於危難之中,倉皇間無法在此地建陵安葬外,有六個葬在紹興,他們是高宗(趙構)永思陵、孝宗(趙眘)永阜陵、光宗(趙敦)永崇陵、寧宗(趙擴)永茂陵、理宗(趙昀)永穆陵、度宗(趙禥)永紹陵。稱「宋六陵
明陵分布:
1 祖陵: 朱百六 德祖 玄皇帝 太祖高祖 不祥 胡氏 江蘇省盱眙縣管鎮鄉
朱四九 懿祖 恆皇帝 太祖曾祖 不祥 侯氏
朱初一 熙祖 裕皇帝 太祖祖父 不祥 王氏
2 皇陵: 朱世珍 仁祖 淳皇帝 太祖父親 64 陳氏 安徽省鳳陽縣西南
3 孝陵: 朱元璋 洪武 太祖 高皇帝 1368-1398 71 馬氏 南京鍾山南麓
4 長陵: 朱棣 永樂 成祖 文皇帝 1402-1424 太祖長子 65 徐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下
5 獻陵: 朱高熾 洪熙 仁宗 昭皇帝 1424-1425 成祖長子 48 張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黃山寺一嶺下
6 景陵: 朱瞻基 宣德 宣宗 章皇帝 1425-1435 仁宗長子 37 孫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黑山下
7 裕陵: 朱祁鎮 正統 英宗 睿皇帝 1435-1449 宣宗長子 38 錢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石門山下
天順 1457-1464 周氏
8 景陵: 朱祁鈺 景泰 代宗 景皇帝 1449-1457 宣宗次子 30 汪氏 北京西郊金山下
9 茂陵: 朱見深 成化 憲宗 純皇帝 1464-1487 英宗長子 41 王氏、紀氏、邵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聚寶山下
10 泰陵: 朱佑樘 弘治 孝宗 敬皇帝 1487-1505 憲宗三子 36 張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筆架山下
11 顯陵: 朱佑元 睿宗 獻皇帝 世宗父親 43 蔣氏 湖北鍾祥縣松林山(又名純德山)下
12 康陵: 朱厚照 正德 武宗 毅皇帝 1505-1521 孝宗長子 31 夏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蓮花山下
13 永陵: 朱厚囪 嘉靖 世宗 肅皇帝 1521-1566 憲宗孫 60 陳氏、方氏、杜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陽翠嶺下
14 昭陵: 朱載垢 隆慶 穆宗 庄皇帝 1566-1572 世宗三字 36 李氏、陳氏、李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大峪山下
15 定陵: 朱鈞翊 萬曆 神宗 顯皇帝 1572-1620 穆宗三子 58 王氏、王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大峪山下
16 慶陵: 朱常洛 泰昌 光宗 貞皇帝 1620 神宗長子 39 郭氏、王氏、劉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黃山寺二嶺下
17 德陵: 朱由校 天啟 熹宗 折皇帝 1620-1627 光宗長子 23 張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潭峪嶺下
18 思陵: 朱由檢 宗禎 庄烈皇帝 1627-1644 光宗五子 35 皇後周氏、皇貴妃田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鹿山下
清陵分布:
努爾哈赤在沈陽的東陵 至沈陽舊城東五公里處原來是公園(清福陵)
皇太極在沈陽的北陵 皇姑區泰山路原來也是公園(清昭陵)
順治的陵墓 孝陵在在今河北遵化昌瑞山的主峰下(清孝陵)
康熙的陵墓 清孝陵東側1公里處(清景陵)
雍正的陵墓 泰陵距易縣15公里的溫州市永寧山下(清泰陵)
乾隆的陵墓 以順治的孝陵為軸心,孝陵以西就是乾隆的裕陵(清裕陵)
嘉慶的陵墓 位於泰陵以西2里(清昌陵)
道光的陵墓 位於昌陵西南15公里處的龍泉峪(清慕陵)
咸豐的陵墓 位於裕陵之西 (清定陵)
同治的陵墓 在景陵的東南(清惠陵)
光緒的陵墓 泰陵東5公里 (清崇陵)
宣統就是溥儀 沒陵墓骨灰在北京八寶山
備注:
夏:大多不可考,主要在河南省境內。
商:除成湯葬於山西萬榮縣境內(後於元朝沉入黃河底)以外都集中在河南安陽附近。
西周:大多在今陝西長安戶縣附近 ,自咸陽至西安周圍。
東周:除周赧王外都在今洛陽附近。
秦:陝西臨潼附近。
西漢:陝西咸陽西漢王陵群。
東漢:除獻帝葬於河南修武外,其餘集中在河南洛陽東漢王陵群。
三國:蜀昭烈帝劉備 —— 四川成都 蜀後主劉禪——河南洛陽
魏太武帝曹操——河北臨漳 魏文帝曹丕——河南洛陽
魏明帝曹睿——河南孟津 高貴鄉公曹髦——河南洛陽
吳武烈帝孫堅——江蘇丹陽 吳大帝孫權——江蘇南京
吳景帝孫休——安徽當塗 吳末帝孫皓——河南洛陽
西晉:河南洛陽
東晉:江蘇南京
五胡十六國王陵多不可考
南朝多葬於江蘇丹陽,北朝多葬於山西大同和河南洛陽
隋:隋文獻帝楊堅——陝西武功 隋煬帝楊廣——江蘇揚州
唐:分葬於陝西境內。
五代:河南開封洛陽附近
十國:多不可考,在當時各國首都附近。
北宋:河南鞏義(洛陽附近)七帝八陵,南宋:浙江紹興 七陵
遼:因其習俗多不可考。散居在內蒙巴林左旗內。
金:北京房山,後為河南登封
元:因其習俗多不可考。
明:太祖為江蘇南京,世祖後為北京市昌平共13陵
清:太祖太宗葬於遼寧沈陽附近,福臨後葬於於河北遵化及河北易縣清東西陵

帝王陵集中分布在
1河洛地區(包括洛陽 鞏義 登封 鄭州 開封等地)
2關中地區(包括西安 咸陽 等地)
3江南地區(包括南京 丹陽 紹興等地)
4燕山地區(包括北京 遵化 易縣等地)
5河東地區(包括安陽 臨漳等地)

8. 歷史上有薛剛反唐遺址在哪裡在巫溪

歷史真實中的薛仁貴、薛丁山與薛剛

薛仁貴

演義:「薛家將」的第一任主人公,是太宗朝後期的主要軍事統帥,留下「白衣破高麗」、「三箭定天山」等傳奇故事。最後在征西涼之時,中敵將楊凡之計被圍,被其子薛丁山誤射而死。

歷史原型:出身窮苦農民,太宗征高麗時從軍。在遼東戰場上屢立奇功,曾身著白盔白甲橫掃敵陣,引起太宗注意,將其調入禁衛軍。高宗繼位後,宮中曾發洪水,幸得薛仁貴所救。後又多次出征高麗,多有斬獲。薛仁貴武藝高強,曾一箭射穿五層甲。鐵勒叛亂,仁貴率軍平叛,對方派驍騎數十前來挑戰,仁貴連發三箭,射死三人,嚇得其餘人全部投降,薛仁貴將其全部活埋。不久即平定叛亂,此即為「三箭定天山」。高宗乾封元年(666年),與李績等同征高麗,連敗高麗軍於新城、扶余,經兩年奮戰,終於平定高麗。薛仁貴在勝利後被派鎮守平壤,指揮高麗境內的常駐唐軍。咸亨元年(670年),薛仁貴率唐軍十萬征討吐蕃,但由於副將郭待封私自行事,仁貴部被吐蕃軍四十萬所圍,唐軍大敗,戰後薛仁貴被撤職。不久高麗叛亂,薛仁貴再次被啟用,但不久後又因罪被流放。直到開耀元年(681年),六十八歲的薛仁貴才因大赦回朝,率軍抗擊突厥。突厥聽說領軍的是薛仁貴,嚇得四散而逃,唐軍大獲全勝。永淳二年(683年)病死,年七十。

薛丁山

演義:薛仁貴之子,娶樊梨花為妻,曾率軍平定西涼,後被武則天殺害。

歷史原型:名薛訥,薛仁貴之子。在擔任藍田縣令之時,就敢拒絕當朝酷吏來俊臣的不義之舉。後突厥犯邊,武則天因薛訥為將門之後,將他調往幽州前線。薛訥久駐邊關,立有戰功。玄宗曾於新豐操練唐軍,獨薛訥和解琬部進退有序。突厥、契丹、奚聯合寇邊,薛訥力主出擊,得到玄宗許可,但因其餘諸將逡巡不前,唐軍大敗,薛訥被撤職。不久吐蕃軍十萬犯境,薛訥被重新啟用,擔任隴右節度使。他連敗吐蕃於武階驛、長城堡,斬獲無數。之後薛訥一直鎮守青涼,年七十二而亡。 歷史上的薛丁山確實在西面達到了他事業的高峰。

薛剛

演義:《薛剛反唐》的主人公,薛丁山的第三子。率領各路人馬反抗武則天,最終恢復李唐王朝。

歷史原型:名薛嵩,薛仁貴之孫。為人豪邁,以臂力騎射聞名。後投安祿山叛軍,累戰有功,被封為鄴郡節度使。後史朝義兵敗,薛嵩以相、衛、洺、邢四州降唐,被封為昭義節度使。在大亂之後的重建工作上,薛嵩作出了很大貢獻,使昭義鎮很快恢復了生氣。薛嵩好蹴鞠,後被隱士勸,遂止,並圖其形於座右,以時時提醒自己(這是不是座右銘的來歷呀)。唐代宗永泰八年(773年)病死。 歷史上的「薛剛」才算真正反過「唐」。
所以薛剛沒有反唐、、、也就沒有
遺址

9. 歷史上的首陽山權威的認為在哪裡

歷史上著名的首陽山位於甘肅省定西縣。
首陽山位於渭源縣東南34公里的蓮峰鎮張家灘村和古跡坪村交匯處,海拔在2186-2509米之間,因其列群山之首,陽光先照而得名,素以奇秀著稱,是古絲綢南路上的一顆瑰麗明珠。因商末周初孤竹國君二子伯夷、叔齊長眠於此地而聞名全國。
在商代末年,孤竹國(在今河北省)的國君有兩個兒子,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齊。國王很鍾愛叔齊,想把王位讓給他,伯夷知道了父親的心意,主動離開孤竹;叔齊不願接受哥哥讓給他的王位,也躲了起來。伯夷、叔齊聽說西伯昌(即周文王)尊老敬老,贍養老人,便一起投奔周國,並在那裡定居下來。後來西伯昌死了,周武王繼位。武王整頓內政,擴充兵力,進軍討伐商紂。伯夷、叔齊聽說這件事後,便跑上去拉住武王的馬韁繩,勸諫道:「父死未葬,就大動干戈,攻伐別人,這能說是孝嗎?作為臣子,卻去攻伐君主,這能說是仁嗎?」武王的將士聽了這些話,非常生氣,拔出劍來要殺他們,被太公望制止住了。太公說:「這是講道德的人。」吩咐將士不要為難他們。等到打敗了殷紂王,天下人尊奉周武王為天子時,伯夷、叔齊認為這是件可恥的事,決心不做周臣,不食周粟。他們互相攙扶著離開了周朝的統治區,在首陽山隱居下來,靠採薇菜充飢。快要餓死時,作歌唱道:「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祖兮,命之衰矣!」歌罷,遂餓死在首陽山上。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乾封鎮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