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上三皇五帝的陵墓在哪裡
盤古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盤古是中國古代傳說中開天闢地神,最早的完整描述可見三國徐整寫得《三五歷記》。說的是:天地有開辟以前,宇宙混沌一團。有個叫做盤古的人,把天地開辟出來了。宇宙的混沌被攪動,盤古也累死了。臨死時他呼出的氣變成了四季飄動的雲;聲音變成了天空的雷霆;左眼變成了太陽,右眼變成了月亮;頭發和胡須變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體變成了東、西、南、北四極和雄偉的三山五嶽;血液變成了江河;筋脈變成了道路;肌肉變成了農田;牙齒和骨骼變成了地下礦藏;汗水變成了雨露,身體變成地上的動、植物。盤古的精靈魂魄變成了人類,所以人類是世上的萬物之靈。
河南省桐柏縣被成為盤古文化的根源地。當地的「盤古廟會」被確定為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傳說盤古九月初九生日,三月初三歸天,於是人們建了不少廟宇來紀念始他。
河南省桐柏縣盤古大殿
燧人氏
燧人氏是傳說中發明鑽木取火的人,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記載。人們奉他為「三皇之首」遂皇(火祖)。人類學會了鑽木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煉等,人類的生活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燧人氏不僅發明了「鑽木取火」,還發明了「結繩記事」。據古史記載,燧人氏用樹皮搓成細繩,然後將數十條細繩排列整齊懸掛在一處,在上邊打結記事。大事打大結,小事打小結,先發生的事打在里邊,後發生的事打在外邊。
商丘燧皇陵-燧人氏(火祖)墓
伏羲氏
伏羲氏傳說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據說他是個大發明家。人們奉他為「三皇」戲皇。伏羲是易學之祖,始作八卦,後人稱為伏羲八卦圖,他還發明「結繩為網以漁」,造福於民。製作了瑟,創造了《駕辯》的樂曲。伏羲氏造書契、正婚姻、教漁獵,結束了人們茹毛飲血、結繩記事的蒙昧歷史,開創了中華文明。死宛丘(古陳州宛丘縣,在今河南淮陽)。
河南淮陽太昊陵伏羲墓
神農氏
神農氏是傳說中的炎帝,據說他是農業之神,教民耕種,還是醫葯之神,相傳就是神農嘗百草,創醫學。人們奉他為「三皇」農皇。神農氏認為人們吃生肉,喝獸血,穿獸皮是難以維持的。於是他「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穀。」西漢初年的古書《淮南子》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寶雞市炎帝陵陵寢
五帝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關於人類的祖先五帝,人們有許多種組合。但通常認為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是人類最早的五帝祖先。
黃帝
黃帝相傳生於姬水,故以姬姓,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國於有熊,亦稱有熊氏。
黃帝生性靈活,道德情操高尚,被擁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領。他聯合炎帝,打敗由蚩尤率領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農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成為「黃帝」。傳說打敗蚩尤後又與炎帝族在阪泉發生三次大戰,黃帝打敗了炎帝部落,進入黃河流域定居中原,並很快發展起來。歷史上堯,舜,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後裔,故稱「軒轅後裔」,「炎黃子孫」。
延安市黃陵縣橋山的黃帝陵
顓頊
顓頊,姓姬,號高陽氏,相傳是黃帝的兒子昌意的後代。20歲時,黃帝將帝位傳給了他。
古書記載:「高陽氏有才子8人」,可能這是8個氏族。顓頊即位後,進行政治改革。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傳說有個部落的首領共工,對顓頊決定非常不滿,用頭撞倒了不周山。頓時撐著天空的柱子斜了,拴者大地的繩子斷了。於是天向西北傾斜,日月星辰移動;地在東南窪陷,江河隨之東流。顓頊在位78年,死時90多歲。顓頊子孫很多,屈原就是自稱顓頊的後裔。
河南省內黃縣梁庄鄉顓頊帝嚳陵(俗稱二帝陵)
帝嚳
帝嚳,姓姬,號高辛,黃帝的曾孫。父親叫矮極,顓頊是他的堂房伯父。帝嚳在位時人才濟濟,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嚳在位70多年。帝嚳少小聰明好學,十二三歲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顓頊,封有辛地方(今河南商丘),實住帝丘(今濮陽),三十而得帝位,遷都毫邑(今河南偃師縣西南),享壽百歲。死後葬於濮陽頓丘城南台陰野之秋山。
商丘市高辛集帝嚳陵
堯帝
堯帝德高望重,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和睦相處。為人簡朴,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堯在位時,天下洪水湯湯。用鯀治水,九年無功而返,又啟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堯帝開創了帝王禪讓之先河,在位70年。認為兒子丹朱不成器,決定從民間選用賢良之才。由四岳十二牧來推舉部落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後才放心的禪讓。
臨汾市堯都區大陽鎮堯帝墓
舜帝
舜由於四岳的推舉,堯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領職位(讓賢),並把兩個女兒給他作妻室。舜知人善任選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許多官職: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棄作後稷,主管農業;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為首領時,把各項工作都做的很好,開創了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為中原最強大的盟主。《堯典》所記舜的主要事跡有:命後稷按時播植百穀;挖溝開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
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九嶷山舜帝陵
山西運城舜帝陵
B. 屈原的墓地在哪裡
以上均有可能。
探知屈原自沉地及墓地
www.HB.xinhuanet.com 2005-03-07 13:23:27
關於屈原自沉地,一般都認為乃長沙汩羅。《水經》雲:「汨水亦謂之羅水」,「汨水又西經羅縣北」,「汨水又西經玉笥山」。注曰:「本羅子國也。故在襄陽宜城縣西,楚文王移之於此。秦立長沙郡,因以為縣。」《湘水注》謂:「汨水又西為屈潭,即汨羅淵也。屈原懷沙自沉於此,故淵潭以屈為名。」東漢王逸說得更為明白:屈原是「效彭咸沉身於淵」。彭咸者,乃顓頊的後世子孫,楚人的祖伯,是個胸懷大志、剛正不阿、不從流俗,而遭遇與屈原有所相似的人,這使屈原對他懷有更深一層的感情,並在作品中屢屢提及,如「願依彭咸之遺則」、「吾將從彭咸之所居」等。彭咸既投汨羅,屈原必當從之。但有學者指出,王逸之說不可信,自宋代朱熹起就已存疑。說屈原投汨羅而死,本賈誼所雲,顯系賈生假地同名有感而吊之,故司馬遷亦沿其說而後傳。今查羅子國,即荊山地區古國的地名,熊姓,楚文王時曾南遷今湖北枝江縣,後又南遷至今湖南的汨羅,秦立長沙郡,羅為縣。考查羅,發現還有一處古地名。《姓名急就篇》雲:羅氏顓頊後,封於羅,子孫國以為氏。春秋時稱房渚,一名防渚,後改為房州,即今湖北房縣,為楚祖先生息之地。屈原所雲「終古故居」、「返故鄉」、「必首丘」即此之謂也。人將死仍不忘其宗祖,且必行其祖先之程而逝,這正是屈原臨終之前的悲切之言,即他將赴古羅水而死。可見,屈原從漢北放逐到江夏,很可能又從江夏回到了羅的「滄浪之淵」,湖北房縣的江湘之淵,祖先顓頊於羅的故地,故屈原回故地而死與理甚合。
至於屈原真墓何在,有一種傳統的說法認為湖南汨羅縣玉笥山上屈子祠西側一華里的烏龜山戰國墓乃是屈原真墓。但也有人否認此說,認為屈原墓在汨羅山。在京廣鐵路汨羅車站以北約五里左右的淚羅江對岸,有一片連綿趄伏的丘陵,名叫汨羅山,山上有屈原墓。明《一統志》載:「屈原墓在汨羅山上,汨羅山即今烈女嶺,在汨水東北。」後人將此山稱烈女嶺。清《一統志》亦載:「屈原墓在汨羅山。」聯系唐杜佑《通典》中「羅江有屈原家」的說法與明清《一統志》的記載是一致的。考古發現還證實,汨羅山是楚人與羅子國人共同的墓地,羅子國與楚國同宗,屈原是楚國人。屈原死後,人們將他的遺體埋葬在與其同宗的羅於國故土——淚羅山上,是有其必然性的。奇怪的是,當時屈原墓競沒有古墓碑,據析這是因為先秦時代沒有樹碑以志墓主的習俗。直至東漢,才有此俗。更令人感到驚奇的是,屈原墓共有12座,大小幾乎相等,都是高五六米,底盤約八米,四周環植扁柏、青松。墓前均立一石碑,上面刻著「故楚三閭大夫之墓」,何家為真,無法辨別,這就是所謂的「屈原十二疑冢」。
「十二疑冢」的由來民間有各種傳說。其一是說屈原懷沙自沉於汨羅江後不幸被魚鱉嚙食了一邊頭面,屈原的姐姐便用黃金鑄了半個假頭鑲嵌安葬,為防盜棺,才築起了12座大小相等的疑冢,以亂人耳目。其二是說屈原懷沙自沉後,在楚國老百姓中引起了巨大震動,人們不僅以劃龍舟、吃粽子等方式來悼念屈原,並且狠狠打擊侵入楚國的秦軍,立下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誓言。秦軍對此十分害怕,認為是屈原的忠魂不散,非要掘墓毀屍不可。人們為了保護屈原的遺體,於是又築了11個假墳,用來迷惑秦軍。其實,屈原墓的墓碑,樹於唐以前很久,後逐漸泯沒。加之這一帶方圓四華里內,大型封土堆很多,於是便漸漸派生出「十二疑冢」的傳說。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人們又選了11個高大的封土堆,逐一刊碑立石,文為「三閭大夫之墓」,憑添混亂。有人以為,墓雖多,屈原的墓必在這12座中是無疑的。事實果真如此嗎?看來,要揭開屈原自沉地點和墓地之謎,尚需進一步的考證和查實。
C. 屈原墓在哪
屈原墓位於汩羅山上,12個小山式的封土堆散布在1500平方米的山坡上,這些土堆前立有「故楚三閭大夫墓」或「楚三閭大夫墓」石碑,是屈原12疑冢
D. 屈原是死在哪裡的在現在中國的哪裡
汨羅江(今湖南湘陰以北,湘江支流)。
汨羅江是主要流經湖南平江縣及湘陰東部(今縣級汨羅市),發源於江西修水黃龍山梨樹堝的南洞庭湖濱湖區最大河流,其中平江縣境內流經192.9公里、汨羅市境內61.5公里。
汨羅江以修水濫觴至平江長壽鎮為上游、長壽鎮至平江黃旗塅為中游、黃旗塅以下為下游。詩人屈原曾於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殺,杜甫葬於汨羅江畔平江縣小田村天井湖,因此汨羅江有「藍墨水上游」之稱。
當地傳說,屈原投江始不沉,待衣褲裝滿泥沙才自沉下去,因此今又稱此地為沉沙港。屈原自被楚襄王放逐於洞庭湖一帶後,無日不為他的祖國的命運憂心,想到處於戰亂中的同胞的悲慘處境,他更痛心。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楚襄王逃陳。屈原驚悉後,懷著極其悲痛的心情,經漢水北岸,永遠告別了故鄉秭歸和首都郢,然後南行長沙。但心中總在眷戀著祖國,於是又折回洞庭。
殘酷的現實終於使他感到了絕望,自度已無出路,平生的理想和抱負都已付諸東流,便在汨羅寫完《離騷》的最後一章後,在此懷沙自沉。汨羅江邊的百姓紛紛劃著各自的船隻往屈原投江處,想搶救這位愛國詩人。
人們擔心江中的魚蝦啃噬屈原,在劃船前往營救的同時,紛紛把自己船上的粽子投向江中喂魚蝦,由此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
但是一代愛國詩人還是無法搶救生還,屈原投江幾天後才被漁民打撈上來,頭部已被魚蝦噬去一部分,其女兒女婿便給他配上半個金頭埋葬,女婿擔心有人掘墓盜金頭,遂以羅裙兜土築疑冢,遇神助一夜間竟築成12座疑冢。
E. 屈原墓的屈原墓傳說
岳陽抄有句俗話:「九襲子不能葬父,一女打金頭。」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後十日才被打撈起來,不幸頭部被大魚咬去一半,他的女兒女媭(學術界有稱其為女巫或學生等幾種說法)給他配上半個金頭,安葬於汨羅山。「一女打金頭」即由此而來。不久,反對屈原的楚國貴族,借口掘墓鞭屍,欲奪金頭。女媭聞之,便以羅裙兜土趕築疑冢。她的精神感動了周圍的百姓,大家鼎力相助,一夜之間便修起了形似小山的11座疑冢,連原墓共12座,這就是今存的12疑冢。其中以趙家沖一座最大,形如小山,高14米,徑44米,由於墳墓封土高大,取土處挖成了一口大逾百畝的水塘,後人稱之「楚塘」。為紀念女媭,人們將汨羅山更名「烈女嶺」,山下女媭兜土經過的小橋則名「烈女橋」。墓前豎有清同治六年(1867年)刊立的石碑,高1.45米,陰刻「故楚三閭大夫之墓」。其餘十一座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立有「三閭大夫之墓」的石碑。1956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58年修京廣復線時,有一座墓被損壞。
F. 屈原的墳墓有幾座
12個。因為人們怕人盜墓,所以做了很多個墓。但是汨羅人也不知道哪個是真的,所以只有一個真正的墓。
G. 屈原的出生地有很多版本,屈原真實的出生地在哪裡
屈原出生於秭歸,那是對的。但是這個秭歸說的是新中國成立以前的秭歸。屈原真正出生地是現在的湖北興山縣高橋鄉雙堰村屈家坪。湖北興山縣高橋鄉雙堰村屈家坪原屬於秭歸縣,古書記載屈原生於此處。而在其所在附近,有高陽、南陽、歸州等鄉鎮.
山海經•海內南經》載:「夏後啟之臣曰孟塗,……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陽南,丹陽居屬也。」東晉郭璞注此說:「今建平郡丹陽城秭歸縣東七里,即孟塗所居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篇》引東晉袁山松《宜都記》曰:「秭歸,蓋楚子熊繹之始國。」又說:「丹陽城,城據山跨阜,周八里二百八十步。東北兩面,悉臨絕澗。西帶亭下溪,南枕大江,險峭壁立,信天固也。楚子熊繹始封丹陽之所都也。……楚子先王陵墓在其間,蓋為征也。」酈道元不僅較詳細描述了秭歸丹陽城的地理位置,而且說「楚子先王陵墓在其間」。
郭璞、袁山松、酈道元均主張楚都丹陽在湖北秭歸縣境內。歷代許多方家均從此說。如:南北朝陳顧野王《輿地誌》說:「秭歸縣東有丹陽城,周回八里,熊繹始封也。」此說唐代最盛,唐魏王泰《括地誌》說:「熊繹墓在歸州秭歸縣。」並說:「歸州秭歸縣丹陽城,熊繹之始國」;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說:「(丹陽)在秭歸東七里,楚之舊都也。周成王封熊繹於荊丹陽之地,即此也」;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南蠻列傳》說:「周成王封楚熊繹,始居丹陽。今歸州秭歸縣東南故城是也。」到了宋代,「秭歸說」仍久盛不衰。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說:「丹陽城在秭歸東三里,今屈沱楚王城是也,北枕大江,周十二里」;宋祝穆《方輿勝覽》說:「丹陽城即楚王城,今長寧千戶所是也」。北周建德六年(577年)秭歸為長寧縣。另外,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羅泌《路史•國名紀》等也沿襲此說。
但「秭歸說」中又有長江南北兩說之分。酈道元《水經•江水注》說:「丹陽城,城據山跨阜,周八里二百八十步。東北兩面,悉臨絕澗。西帶亭下溪,南枕大江,險峭壁立,信天固也。」此處意指丹陽在秭歸長江北岸;而王象之《輿地紀勝》、祝穆《方輿勝覽》所指「楚王城」位於秭歸長江南岸,今人楊寬《西周時代的楚國》贊同此說。贊同長江北岸之說的當代學者亦不乏其人。劉彬徽則主張江北說,他根據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江隊試掘秭歸長江北岸鰱魚山遺址情況,在《試論楚丹陽和郢都的地望與年代》一文中說:「此地西距秭歸7.5里,位於長江北岸,與《水經注》所記的丹陽城位置大體相符(距縣城七里)。」劉彬徽認為長江北岸的鰱魚山遺址是楚始都丹陽。文必貴《秭歸鰱魚山與楚都丹陽》一文亦認同此說。
H. 中國著名的50位歷史人物墓地分別在什麼地方
中國著名的50位歷史人物墓地分別在什麼地方?
(1) 孔子:山東曲阜縣
(2) 屈原:河北秭歸縣
(3) 荀子:山東蒼山縣
(4) 范蠡:安徽渦陽縣
(5) 張良:河南蘭考縣
(6) 張騫:陝西城固縣
(7) 司馬遷:陝西漢城縣
(8) 王昭君:內蒙古呼和浩特
(9) 王充:浙江上虞縣
(10) 蔡倫:湖南耒陽
(11) 張衡:河南南陽市
(12) 華佗:江蘇徐州市
(13) 張仲景:河南南陽市
(14) 諸葛亮:陝西勉縣
(15) 關羽:湖北當陽
(16) 王羲之:浙江嵊縣
(17) 陶淵明:江西九江市
(18) 玄奘:陝西長安市
(19) 李白:安徽當塗縣
(20) 杜甫:河南鞏縣
(21) 韓愈:河南孟縣
(22) 白居易:河南洛陽市
(23) 柳宗元:廣西柳州市
(24) 范仲淹:河南伊川縣
(25) 歐陽修:河南新鄭縣
(26) 蘇洵:河南郟縣
(27) 司馬光:山西夏縣
(28) 蘇軾:河南郟縣
(29) 蘇轍:河南郟縣
(30) 岳飛:浙江杭州市
(31) 辛棄疾:江西鉛山縣
(32) 元好問:陝西忻縣
(33) 楊萬里:江西吉水
(34) 施耐庵:江蘇興化縣
(35) 唐寅:江蘇蘇州市
(36) 李時珍:湖北蘄春縣
(37) 劉伯溫:浙江文成
(38) 鄭成功:福建南安
(39) 蒲松齡:山東淄博市
(40) 林則徐:福建福州市
(41) 魯迅:上海市
(42) 秋瑾:浙江杭州市
(43) 廖仲凱:江蘇南京
(44) 孫中山:江蘇南京
(45) 方誌敏:江西南昌市
(46) 馮玉祥:山東泰安市
(47) 何香凝:江蘇南京
(48) 李大釗:北京市
(49) 左權:河北邯鄲市
(50) 宋慶齡:上海市
I. 屈原的屍體最後是否找到了
民間一隻相信屈原屍體沒有打撈上來,正是人們擔心水裡的魚會吃他的身體,才有了現在五月初五劃龍舟,在汨羅江投放粽子的習俗.
但是!!
在學術界有另一種說法:
湖北荊門郭店一號楚墓的墓主是屈原,他的屍體在投江後被打撈了上來.並且墓冢保存完好.
從湖北荊門郭店一號楚墓墓葬形制和器物特徵判斷,此墓具有戰國中期偏晚的特點,挖掘報告估計其下葬年代的下限在公元前3世紀初,這正符合屈原生活的時代。屈原應生於前352年(己巳,攝提格,太歲在寅)正月(孟陬)二十七日(庚寅),卒於前281年(庚辰)五月初五日,享年71歲。墓中的鳩杖,表示墓主去世時已有70歲以上的年齡。
此墓南距楚故都郢(紀南城)約9公里,位於楚貴族墓地。按《周禮》,墓主當屬「士」一級,所用葬具亦與先秦典籍相合,挖掘報告推斷墓主當屬有田祿之士,亦即上士;墓中出土了大批竹書,反映了墓主生前的職業和特殊地位。屈原正是楚國的低級貴族,在楚懷王時出任左徒、三閭大夫和太子師。墓中有楚懷王所賜「龍首玉帶鉤」和太子所賜「東宮之杯」。至於《孟子》中的陳良(郭沫若推測屈原是其弟子),雖為「楚產也」,卻不是貴族出身,故不可能葬入貴族墓地。
據挖掘報告,墓主遺骨仰身直肢,兩手交置於腹部,雙腿分開。這很像是墓主抱石投水而淹死後,被打撈上來,因屍體僵硬未能復原的姿勢。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正是懷抱石頭,投汨羅江自沉而死。他在死前不久寫的《哀郢》,有「狐死必首丘」的句子,可能這時已有了自己「從彭咸之所居」投水而死後、歸葬於郢都附近楚貴族墓地的安排。至於下葬的時間,則應在前281年五月初五日屈原去世後不久,當然要早於前278年秦將白起破郢。
墓中竹書的內容對於屈原作品思想有重要影響。這批竹書應來自齊國稷下,為稷下的幾位楚人專業抄手所抄寫。作為稷下思孟學派的教材,其中各篇章多為節選,故均不寫篇題。除《老子》三種節選本以外,其餘乃子思後學與稷下思孟學派所作。據史籍記載,屈原於前311年為聯齊抗秦出使齊國,看來這批竹書便是由他從齊國稷下帶回楚國的。
據《離騷》所雲,屈原降生的日子是太歲在寅之年的正月庚寅日。郭沫若先生推算是前340年(辛巳,太歲在寅)正月初七日(庚寅)。這晚了12年的一個周期。
屈原在投水前半年左右寫的《涉江》中,自稱「年既老」。在先秦、兩漢的典籍中,普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