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歷史時間從哪個朝代開始記的
中國的歷史是從三皇五帝時期(約前26世紀初-約前22世紀末至約前21世紀初內)
夏(約前22世紀末至容約前21世紀初-約前17世紀初)
商(約前17世紀初-約前11世紀)
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
字典中西周有年代准確記載是西周的國人暴動將歷王趕走建立共和(前841年)
Ⅱ 中國各個朝代是從什麼朝代到什麼朝代為止的
朝代:指整個王朝,也朝代講時:指整個王朝,也指某一個皇帝的一代。
熟記口令
(1)
夏商周秦西東漢
三國兩晉南北朝
隋唐五代又十國
遼宋夏金元明清
(2)
夏商與西周
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
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
二晉前後延
南北朝並列
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
皇朝至此完
朝代簡介
夏朝: 約前2146-1675年 安邑 山西夏縣 禹
商朝: 約前1675-1029年 亳 河南商丘 湯
周朝:
西周:約前1029-771年 鎬京 陝西西安 周武王姬發
東周:前770-256年 洛邑 河南洛陽 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前770-476年
戰國:前475-221年
秦朝:前221-207年 咸陽 陝西咸陽 始皇帝嬴政
漢朝:
西漢:前206-公元8年 長安 陝西西安 漢高祖劉邦
新朝:9-23年 王莽
東漢:25-220年 洛陽 河南洛陽 漢光武帝劉秀
三國:
曹魏:220-265年 洛陽 河南洛陽 魏文帝曹丕
蜀漢: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漢昭烈帝劉備
孫吳:222-280年 建業 江蘇南京 吳大帝孫權
晉朝:
西晉:265-316 洛陽 河南洛陽 晉武帝司馬炎
東晉:317-420 建康 江蘇南京 晉元帝司馬睿
十六國 304-439
南北朝:
南朝:
宋:420-479 建康 江蘇南京 宋武帝劉裕
齊:479-502 建康 江蘇南京 齊高帝蕭道成
梁:502-557 建康 江蘇南京 梁武帝蕭衍
陳:557-589 建康 江蘇南京 陳武帝陳霸先
北朝:
北魏: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魏道武帝拓跋珪
洛陽 河南洛陽
東魏:534-550 鄴 河北臨漳 魏孝靜帝元善見
西魏:535-556 長安 陝西西安 魏文帝元寶炬
北齊:550-577 鄴 河北臨漳 齊文宣帝高洋
北周:557-581 長安 陝西西安 周孝閔帝宇文覺
隋朝:581-618 大興 陝西西安 隋文帝楊堅
唐朝:618-907 長安 陝西西安 唐高祖李淵
五代十國:
後梁:907-923 汴 河南開封 梁太祖朱晃
後唐:923-936 洛陽 河南洛陽 唐庄宗李存勖
後晉:936-947 汴 河南開封 晉高祖石敬瑭
後漢:947-950 汴 河南開封 漢高祖劉暠
後周:951-960 汴 河南開封 周太祖郭威
宋朝:
北宋:960-1127 開封 河南開封 宋太祖趙匡胤
南宋:1127-1279 臨安 浙江杭州 宋高宗趙構
遼國:907-1125 皇都 遼寧 遼國耶律阿保機
大理:937-1254 太和城 雲南大理
西夏:1032-1227 興慶府 寧夏銀川
金國:1115-1234 會寧 阿城(黑) 金太祖阿骨打
中都 北京
開封 河南開封
元朝:1206-1368 大都 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1368-1644 北京 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1616-1911 北京 北京 清世祖福臨
中華民國:1911-1949 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 : 1949- 北京
夏朝--商朝--周朝(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朝--漢朝(西漢\東漢)--三國--晉朝(西晉\東晉)--
南北朝(南朝\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朝(北宋\南宋)--遼國--大理--西夏--金國--元朝--
明朝--清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抽象記憶法:瞎(夏)商周春秋,站(戰)在琴(秦)上,七洞(西東)汗(漢)衫,七洞(西東)見(晉)男(南)背(背),睡(隋)躺(唐)無待(五代),背誦(北宋)詩書,難誦(南宋)完,系下(西夏)金元寶,誦書到明清。
Ⅲ 《史記》記載的歷史是從哪個朝代到哪個朝代的
從上古黃帝時代到西漢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22年),共記載了3000多年的歷史!
Ⅳ 史記的記載是從哪個朝代到哪個朝代
《史記》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記述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
敘述了三千年左右的中國歷史。據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景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後人大多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確鑿無疑。
(4)歷史是從哪個朝代到哪個朝代擴展閱讀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稱「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據現知材料考證,最早稱司馬遷這部史著為《史記》的,是東漢桓帝時寫的《東海廟碑》,此前「史記」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
《史記》取材相當廣泛。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材料來源。
司馬遷對搜集的材料做了認真的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如不列沒有實據的三皇,以五帝作為本紀開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採用闕疑的態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於取材廣泛,修史態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
Ⅳ 中國歷史究竟從什麼朝代開始
中國歷史從商朝開始。即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西漢—專東漢—三國{魏國}、屬{蜀漢}、{吳國}—晉朝{西晉}—{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十國—北宋—南宋 遼 西夏 金—元—明—清。
Ⅵ 歷史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的
歷史是從夏開始的。
Ⅶ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是什麼朝
夏朝(約為前2050年-約前1600年)
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朝代。根據史書記載,夏朝是禹的兒子啟廢除了傳統的部落「禪讓」制,殺死益而稱王,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禹傳子代替了以前的禪讓制度,由禪讓制變成王位的世襲制。夏朝共傳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區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據說啟死後,太康即位,出現了一時的政權更迭,即所謂「失國」。再經少康中興,重建夏朝。到孔甲統治時,夏朝走向衰落。此後,三傳至桀,夏朝滅亡。約400年,後為商朝所滅。
由於夏朝沒有文字直接流傳下來,所以,長期以來對其了解還主要依賴古代文獻的記載,包括夏朝的國王、官吏、軍隊以及刑獄情況。現代以來,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村遺址中大型宮殿、墓葬以及許多青銅器的出土,則從一個側面揭示了作為奴隸制的夏朝的政治、經濟及社會文化、生活等等方面的情況。
夏世系
夏朝君主於古籍中被稱為後、夏後、夏後氏,亦有稱之為帝者。自啟至桀凡十三代,十六傳,歷四百七十二年(一說四百三十二年),是為後人所推算。如夏代的開始從夏禹算起,自禹至履癸(桀),則共十四代、十七王,前後經過了四百餘年.
1、啟--2、太康--3、仲康--4、相--5、少康--6、予--7、槐(芬)--8、芒(荒)--9、泄(世)--10、不降--11、扃(局、禺)-- 12、胤甲--13、孔甲--14、皋(吳、皋苟)--15、發(發惠)--16、履癸(桀)
夏朝的建立
標志著漫長的原始社會被私有制社會所替代,這是一個歷史的進步。但是,一種新制度的建立,必然會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夏啟即位後,在鈞台大宴各地首領,以期對他的地位予以確認。有扈氏對啟破壞禪讓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滿,拒不出席鈞台之享。夏啟發兵對有扈氏進行征伐,大戰於甘,有扈氏戰敗被滅。這次戰爭的勝利,使新生的政權得到初步鞏固。
一種新制度的建立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一個新政權的產生,也面臨缺乏統治經驗的問題。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政權,即使是在起進步作用的上升階段,也改變不了統治者剝削、掠奪和貪圖享樂的本性,統治集團內部圍繞權和利的爭奪成為不可避免。因此,夏啟死後,出現了五子爭權斗爭。太康即位後,政事不修,沉湎於酒色之中,有窮氏的首領羿乘機奪取了政權。直至後羿被他的大臣寒浞所殺,相之子少康逃到有虞氏,得到有虞氏的幫助,組織夏的舊部,積蓄力量,乘寒浞內部混亂之時,出兵打敗了寒浞父子的力量,奪回了政權,才恢復了夏王朝的統治。這就是夏代歷史上出現的「太康失國」、「後羿代夏」和「少康中興」的事件。
夏代末年,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夏桀即位後不思改革,驕奢淫逸,築傾宮、飾瑤台,揮霍無度。他日夜與妹喜飲酒作樂,置百姓的困苦於不顧,百姓指著太陽咒罵夏桀。大臣忠諫,他囚而殺之。四方諸侯也紛紛背叛,夏桀陷入內外交困的孤立境地。商湯看到伐桀的時機已經成熟,乃以「天命」為號召,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要求大家奮力進攻,以執行上天的意志。鳴條之戰,商湯的軍隊戰勝夏桀的軍隊,桀出逃後死於南巢,夏王朝從此滅亡。一個強大的國家經歷了四百餘年歷史,卻被一個小國所滅,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震驚與思考,所以後來出現了「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的告誡。
由於流傳至今有關夏代的史料十分匱乏,所以歷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許多人懷疑。但是《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的夏代世系與該書《殷本紀》中記的商代世系一樣明確,商代世系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得到證實,因此《史記·夏本紀》中所記的夏代世系被多數學者認為是可信的。這樣,在考古學家對安陽殷墟、鄭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質文化遺存有了進一步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課題,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質文化遺存,進而恢復夏代歷史。
古史學家依據文獻資料,提出有兩個地區可能是夏人的活動地區:一個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縣和洛陽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區。因為傳說中夏代的都邑和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大多同這兩個地區有關。1959年開始「夏墟」調查,拉開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四十年來在豫西、晉南開展了一系列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使夏文化探索的目標逐漸縮小。目前,多數學者認為:以偃師二里頭遺址命名的「二里頭文化」(包括二里頭類型和東下馮類型)和豫西地區的「龍山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對象,並對夏文化問題發表了各種看法。惟因缺乏文字等直接證據,目前學術界對哪種遺存是夏代文化還沒有形成共識。但是無論是豫西地區的「龍山文化」還是「二里頭文化」,均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資料,它為最終解決這個問題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夏朝的疆域
夏朝的疆域西起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起湖北省,北至河北省。當時夏的勢力延伸到黃河南北,甚至長江流域。夏王朝建都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的東部)、酌鄩(今河南省登封的西北部)、安邑(山西省夏縣西北部)等地。
夏朝的科學技術
在夏代,農業文明到了很高的程度,傳說禹的大臣儀狄開始造酒,夏王少康又發明了秫酒的釀造方法。為了適應農業生產的需要,探索出農事季節的規律,現代仍舊流行的有時稱為夏歷的農歷就是那個時代發明的。
畜牧業有一定發展。有一大批奴隸從事畜牧工作,還有一些專門從事畜牧業的氏族部落。馬的飼養得到很大重視。此外製陶業在夏代可能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極為重要的行業。至於青銅器,中國已經發現了二里頭文化的銅刀。如果二里頭文化被認為是夏朝時期的文化,那麼這件青銅器就是夏朝時期的。夏朝人使用的工具都是以石器為主。夏朝都城出現了車,但還不能確認是人力車還是馬車,因為車轍只有1米寬,和商朝的2米寬車轍不同,商朝已經確認使用馬車了。
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
1、夏朝的建立
相傳堯、舜、禹時,部落聯盟間採用「禪讓」的方式「選賢與能」,推舉天下的共主。堯老時,把「王」位禪讓給了賢能的舜,舜老的時候,把「王」位禪讓給了禹,但禹老時卻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從此,禪讓制被世襲制所取代。禹是來自中原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在成為天下的「共主」之後,組建軍隊,南征三苗,修建城池,制定刑法,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2、夏朝的鞏固
夏朝建立不久,太康失國,為羿所奪。羿信寒浞,為其所殺。四十餘年,政局動盪。相子少康幾經艱辛,在有虞等部幫助下,攻殺寒浞,使夏王朝重新復甦。此後,經幾代努力,夏王朝日漸強大,以中原為中心,疆域東到大海,西到西河,北及燕山,南至長淮。
3、夏朝的滅亡
孔甲亂政,夏王朝江河日下。至桀時,統治階級腐朽不堪,造傾宮、瑤台,寵妹嬉,不理政事,不聽忠言,賦斂無度,民怨四起。商湯興兵討伐,桀逃往南巢而死。夏自禹至桀,歷十四世十七王,存在了將近五百多年時間。
Ⅷ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是從哪個朝代開始計算的
中華文明五千年,這個只是傳統的說法,事實中華文明不止五千年,一般來說這個五千年是從大禹治水那時算起的.大禹治水的時間根據目前的考證應在公元前2200多年.也就是距今4200多時.不過五千年文明之說早已有之,以當時的學術水平自然不能考證得很清楚,因此只能大概地說五千年了為什麼說中國有5000年的歷史
最近,夏商周斷代工程己經取得突破性成就。專家己公布了《夏商周年表》,確定夏代始年約為公元前2070年。黃帝事夏一千年左右。這樣算來,從黃帶至今已有五千年的歷史。
一般講文明史,是以城、青銅和文字為標志的。考古工作者已在河南淮陽發現了一座屬於黃帝時代的古城遺址-平糧台古城遺址,在這里發現了標志文明的青銅和文字。就文字而言,通常把甲骨文看做是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估計距今三千年左右。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陝西發現了黃帝時代的骨刻文字,專家認為這才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科學家還發現山東大波口文化中晚期的陶文與商朝的甲骨文有一脈相承的跡象,估計 "陶文"距今約五千年。1993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山東的一座古城遺址中又發現了一種與甲骨文差別較大的"陶文"。"陶文"是刻在陶片上的,有11個宇,分五行排列。第一行3宇,其餘各行皆2字,文字大小均勻,筆劃纖細。陶文距今也接近五千年。專家們還發現了河圖和洛書。河圖刻有一到十個自然數排列圖形,洛書刻有一到九個自然數排列圖形。這些圖形是刻在距今約五六千年的龜甲上,人稱 "河洛文化"。有人稱這是中華文化的源泉。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城頭山遺址發現了距今六千多年的古城和祭壇。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遺址的文明程度也有力地證實中國的文明史在五千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