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上是如何評價孔子用史實加說明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教育家,在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
有著深遠的影響和重要地位。
孔子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主張「仁」和「禮」,即「仁者愛人」和「克己復
禮」,要實現仁和禮,必須遵循中庸之道,對於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實際價
值,而且對於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也有指導意義。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社
會的主流思想。
提出「為政以德」,以「禮」國的同時,逐步改良政治;
興辦私學,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開創了「平民教育」的嶄新格局。
整理文化典籍《六經》,其弟子把他一生的主要言論整理成《論語》一書,成為
儒家學派的經典。
其思想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於當今的世界和平和構建和諧社會
等都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㈡ 高二歷史選修四孔子評說!跪求!
評說應該是評價吧是嗎????
如果是的話你應該先寫他的簡介再寫他的功和過版,再說他是功權大於過還是什麼的。
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兩個人我不認識不知道怎麼寫。
秦始皇應該是功大與過,唐太宗也是,康熙是一個民族英雄,也可以說是功大與過啦。 你只要寫他們的功和過就好。
㈢ 美國大學歷史教科書是怎麼評價孔子的
中國古代著作中最重要的是「五經」,它們由詩歌、社會禮儀知識以及歷史文獻組成。這些經典由哲學導師加以研究、利用,比較起來這些哲學導師中最為傑出的是孔子。
五經
他的影響是如此深遠且恆久,以至於在過去2000年間中國人生活方式的特點可以公正地用一個詞,即「儒教」來表示。孔子(孔夫子的尊稱)於公元前551年出生於一個貧困的下等貴族家庭,他必須在這個世界上求得成功。
孔子
而他當時所面臨的世界卻是沒有希望的,到處都是封建割據的混亂狀態,無論在宗教還是世俗方面,都沒有一個較高的權力機構可以贏得國民的忠誠。這種情形驅使孔子周遊於列國宮廷之間,希望尋得一位能夠採納其理想政治見解的統治者。他確實也得到過幾個較小的官職,但他對實際政治的影響實在是微不足道,所以他轉而教育年輕人,希望他們能夠有效地貫徹他的訓導。
孔子最終發現了自己的特長並將其充分發揮。他證明了他自己是一個具有罕見的熱情和擅長教育的教師。他的教導和他個人的品格都被記錄在《論語》一書中,此書最古老的版本似乎成於他去世約100年時。這本書不是一部以殉難結尾的、充滿自我犧牲精神的史詩,但是它記錄了使一個人迷人的個性——明智、仁慈、反省自我。這些記錄使人相信他能夠恢復平靜。此外他還具有一種相當的幽默感。
論語
孔子的學說從根本上來說是保守的,他不打算損害現存的社會秩序和社會關系,他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過在他堅持統治者有統治權力的同時,也堅持統治者應在正確的道德原則的基礎上進行統治。他和柏拉圖一樣要求國王做一個賢人,並認為如果他們具有一個紳士的五條美德——誠實、正直、忠誠、恩惠和仁愛(也就是通人情),他們就能成為賢人。
春秋地圖
孔子在當時那個迷信嚴重、恐懼超自然物的時代里仍堅持做一個理性主義者。當時的人們堅信夢的預兆意義、種種占卜術以及死者的靈魂具有令人畏懼的力量。孔子雖然承認鬼神和上帝,但在其學說中卻基本上對它們持敬而遠之的態度。他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又說「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的學說在他生前並沒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說被貫徹了。但是它們最終還是流行起來,並成為國家的正統思想。此中的一個原因在於,他的觀點從根本上來說是保守的,他接受現狀,這自然受到上層統治者的歡迎。而另一原因則是,他強調道德原則並認為道德原則是統治者恰當地行使權力的先決條件。
最後,孔子還為在他去世兩個半世紀後隨著西漢帝國政府的建立而產生的官吏們提供了一門官場哲學。正如一位著名的儒家學者在提醒漢朝的締造者時所說的,「馬上得天下,安能馬上治之?」
漢武帝
公元前2世紀,孔子的學說被宣布為帝國的官方教義,其經典著作成為學者和政治家的主要研究對象。直到2000多年後,也就是1911年滿族王朝覆滅時為止,孔子學說一直在中國居於統治地位。實際上,即使在那之後,孔子的影響也還繼續存在。直到現在,台灣地區仍將孔子的生日作為國家節日——教師節來慶祝。
㈣ 如何評價歷史課
引用唐太宗的話來:「源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學歷史,學的就是前人的人生,從中可以借鑒成功的經驗,汲取失敗的教訓,幫助你確立自己的人生之路。前人的智慧、靈感、成就也刺激著後人不斷奮發向上,這是文明能不斷進步的動力。
如果現在的歷史課是本著這樣的目的,我想很多人都會願意上,可惜現在的歷史卻成了死記硬背的條目。在這個你對歷史的感悟都要有標准答案的今天,想要真正的了解歷史,還是課余花點時間讀讀史籍。
㈤ 高中歷史如何評價孔子
分析:
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對他的評價褒貶都有,可以說孔子代表了一個時代,他的思想是超前回的,但是也有他的局限性,以及他對於封建勢力的妥協性。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他其中的一些思想直到現在仍然受用,感染了每一代人,也影響了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所以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時俱進。
高考歷史中需要你全面的分析。
答案:(借鑒,重在方法,高考中不會問的這么直白)
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首創私人講學,提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打破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他的政治主張是:以德之民,核心是;仁,他的思想主張至今仍然有很大的作用(因為;今天是構建和諧社會)局限性:孔答子代表的是沒落奴隸主貴族的利益,有克己復禮的思想。(按這樣的模式,結合孔子主張,靈活運用)
㈥ "如何評價孔子的歷史地位"
儒聖
㈦ 是怎麼評價孔子這歷史人物的
孔子是一個學者,一個教師,一個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正直社會活動家。承認這些並不會讓孔子的思想趨於黯淡,反而找到了他的定位。因為他是中國第一位真正的學者,教育家。他第一次系統的整理了周朝以來朝廷與民間的禮制文化精華的學者,是中國歷史開拓性的人物。第一次把教師作為一個偉大的職業區分於「神職」或者「官職」,這一點西方的耶穌等人皆沒有做到,因為他們不是學者,而是神職或者官職。他同時也是第一次把「正直」與「仁愛」這些文明社會構成的基礎思想系統化的人。
孔子當時代表貴族利益,維護周王朝的禮。思想是思想品格
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份子。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份子。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為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毋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則。
這種光輝已經成為烙在歷史的印記,即使在世界范圍也是耀眼的光輝!
那些把孔子聖明化的人,要麼被誤解引導,要麼不懷好意。比如明朝以後就典型的開始把尊孔成為專制工具,而非尊重他的學問與政見。禮制本基於「仁愛」卻變成了專制的工具。重教育本是為傳播繼承並發揚文化,卻變成了八股文的思想禁錮工具,取其形而去其核,掛其像而泯其意,可謂用心險惡。
㈧ 如何評價孔子
孔子被尊為「文聖」,其軍事才能被其輝煌的文名所掩蓋,未能引起應有的重視,以至「孔丘知禮而無勇」(《左傳·定公十年》)的偏見至今未泯。其實,孔子本是文武全才,他不僅膂力過人、武藝超群,而且對於軍旅之學也頗為精通。
論孔子的軍事才能,當從其父親談起。孔子的父親叔梁紇身材魁梧,驍勇善戰,以軍功升為陬邑大夫。《左傳·襄公十年》記載:晉國組織魯、曹等諸侯聯軍攻逼陽,逼陽守軍開城門而暗置懸門,誘其部分入城放下懸門,企圖圍而殲之。關鍵時刻,叔梁紇挺身舉起沉重的懸門,直到入城聯軍全部撤出,才撒手而退。主帥孟獻子引《詩》稱贊他「有力如虎」。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先秦1尺,約合今0.66尺,若按此折算則孔子身高約2.112米。《呂氏春秋·慎大》也說「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可見孔子雖無意以勇力成名,卻也像其父親一樣身材魁梧、膂力過人。
除膂力過人、武藝超群外,孔子對軍事也頗為精通。在諸侯攻伐不已、戰爭不斷的春秋之季,要實現「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的政治理想,不重視軍旅之學是不行的。《史記·孔子世家》記孔門「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這72位高徒對於射、御也是精通的;又記「冉有為季氏將師,與齊戰於郎,克之。季康子曰:『子之於軍旅,性之乎?學之乎?』冉有曰:『學之於孔子。』」可見孔子不僅自己精通軍旅之學,也向弟子傳授武藝等軍旅之學。《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與《儒林列傳》記吳起在魯「嘗學於曾子」,至魏又拜子夏為師。孔門再傳弟子中,出現這樣一位與「武聖」孫子齊名的大軍事家,也並非出於偶然。
㈨ 結合必修與選修課知識你怎麼看待孔子,從積極消極兩個方面來講
作為一個思想家,孔子用格言方式發表了許多對世界對人生的看法。與古代希臘、羅馬的一些思想家相比,孔子的思想,顯得更直觀、表面了一些。
孔子的思想觀點,有許多積極的東西。他的道德教化、注重人本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思想、崇尚「和」的的精神、「天下為公」「大同」思想以及他的教育思想無不閃爍著思想的光芒。 孔子這些思想,是中國思想文化寶庫中的一筆珍貴財富。在世界思想文化中,也有一席之地。
孔子是我們值得紀念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讓他從神恢復到人,或從妖魔化的鬼恢復到人,對於正確認識孔子及其思想及其重要,一味歌頌和一味全盤否定都不是科學態度。
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裡面有許多先進的思想,他對於中國文化傳承功不可沒。在世界上只有我們中華文化一路傳承幾千年,與我們的先進文化有很大的關系,儒家思想對於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使中華民族在幾千年屹立於世界而不倒也有很大的作用。
我們必須看到孔子的思想與後來的統治中國意識形態領域的儒家思想也不是完全一樣,儒家的發展也無不打上了為了維護君權、加強對老百姓統治的烙印。這是歷史的局限性造成的。但究其思想性而言,雖然有許多糟粕,比如維護君權、「三從四德」、「三綱五常」、「存天理,滅人慾」等糟粕,對這些我們正確的做法是:取其精華,剔除糟粕。
㈩ 如何上好歷史選修課
隨著新課程的不斷展開,如何上好選修課就成了擺在歷史教師面前的新難題。其實說到底選修課與必修課在本質上都是歷史課,只是學習內容和學習要求上有所不同;因此凡是歷史必修課常用的教學方法、學習方法都是適用於選修課的;然而必修課、選修課的內容側重點和培養目標畢竟不同,這就需要歷史教師在處理選修課時應有一些新的認識。 堅持依據課標的原則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選修模塊共有6個,遼寧省選修的是其中的《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中外歷史人物評說》3個模塊,無論是哪一個模塊,其宗旨均在於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歷史視野,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在選修課教學中,教師應認真研讀課程標准對於選修模塊的三維目標,並在教學的過程中時刻遵循。三維目標,缺一不可,其中知識與能力密不可分,要使得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學會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去解決新的問題。在分析學情的基礎上找到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使學生會學、學會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上的改革,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如何正確評價民主思想及其實踐,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里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學習選修模塊的一般性方法。例如,我們在《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這一模塊教學中,可以通過老師的指導讓學生掌握以下問題:了解重大改革各自所處的時代背景,知道改革的主要內容,認識改革的歷史作用,學會客觀地評價改革。我們最好交給學生如何客觀地評價改革的一套標准,即看它是否順應歷史潮流,是否推動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這樣作出的評價,既不苛求,也不溢美,它是實事求是的。 必修課順暢銜接適度深化的原則 一般而言,高中歷史課程開設的選修內容,是在必修課程基礎上開設的課程,可供學生選擇學習的內容更為豐富,層次性更為明顯,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為關注。但是,正由於它是建立在必修課程基礎之上的內容,如何處理與把握同必修課程內容的關系就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對此,既要注重與必修課程的銜接,關注學生在學完歷史必修課程內容之後所達到的認知水平與課程改革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做到必修與選修內容的平穩過渡和順暢連接;又要注重選修課程在內容、方法等方面的適度深化,力求避免同一水平上的簡單重復或內容過於艱深和復雜。例如《中外歷史人物評說》中的歷史人物,參考了高中歷史課程標准中必修課程中的內容,已經盡量避免增加全新的歷史人物信息,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切忌對知識細節的挖掘過細,導致沖淡了教學的主題;而應將重點放在歷史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跡、主要思想主張、主要貢獻、對歷史人物進行評價的各種看法和觀點介紹等內容,從而使學生在了解歷史人物主要活動的過程中,正確理解歷史人物與其所處時代之間的關系,掌握科學評價歷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堅持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的原則 孔子說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沒有興趣這個好老師,學生就喪失了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也就無從實現靈活掌握基礎知識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可是如果單純為了迎合學生的興趣而過度的使用了「戲說」資料以致歷史真實性被忽略,則過猶不及了。歷史學科的特點是史實、史論、史評,這要求我們在上選修課的過程中堅持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的原則。選擇的歷史材料一定要有確切的出處,並保證史料的准確性,減少雜談、戲說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