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茶有哪些歷史

茶有哪些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1 06:51:22

A. 茶有哪些歷史

茶是我國人們都很喜歡的飲品,它屬於山茶科,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植物,植株高達1米~6米。因為它喜歡濕潤的氣候,所以在我國的南方生長的比較多。根據文史資料顯示,茶最早起源於我國,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飲茶習慣也是從我國傳過去的,所以人們就普遍的認為飲茶的故事也是起源於中國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們飲茶或者是種植茶葉也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在西方國家,英國人們也不是這樣認為的,他們認為茶的歷史起源於印度,原因就是在1823年的時候,一支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日本發現了他們所認為的野生大茶樹,於是,就認為茶的發源地就是印度。

但是在印度幾千年的茶史上,從未出現過野生大茶樹。英國人犯了一個最基本的邏輯錯誤,茶的歷史比人類還要早,不能說哪裡有茶樹,哪裡就是制茶飲茶的發源地。人類制茶飲茶的最早記錄是在中國,茶葉在很久以前就是人們交易的產品。根據可靠的考古學家發現,中國才是茶真正的發源地。如果非要說要古老的茶樹,那麼在中國的浙江餘姚田螺山的遺址就出土了6000年前的古茶樹,如果按照英國人猜測的邏輯,那麼浙江6000年的茶樹,更是可以相信中國才是發源地。

其實,中國也不是只有浙江有古老的茶樹,在其他的地方還出現過比浙江茶樹更老的茶樹,中國的野生大茶樹主要集中在雲南等地區。

B. 茶葉的種類和歷史

茶葉種類
我國的茶葉分類上,我們可以將其歸為六大類:綠茶、紅茶、白茶、烏龍茶、黃茶、黑茶。
1、綠茶:分為炒青綠茶、烘青綠茶、曬青綠茶、蒸青綠茶。其中西湖龍井、黃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碧螺春、恩施玉露、信陽毛尖、安吉白茶、南京雨花茶等為綠茶中的優質茶類。
炒青綠茶包括珍眉、貢熙、雨茶、針眉、秀眉、珠茶、雨茶、秀眉、蒙頂甘露、龍井、大方、碧螺春、雨花茶、甘露、松針等茶品。烘青綠茶包括川烘青、蘇烘青、浙烘青、徽烘青、閩烘青、毛峰、太平猴魁、華頂雲霧等茶品。曬青綠茶包括川青、滇青、陝青等茶品。蒸青綠茶包括煎茶、玉露等茶品。
2、紅茶:分為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紅碎茶。其中正山小種、金駿眉、祁門紅茶、雲南滇紅、坦洋工夫、政和工夫、白琳功夫、川紅工夫等茶品味紅茶中的優質茶類。
小種紅茶包括正山小種、外山小種等茶品。工夫紅茶包括滇紅、閩紅、湖紅、川紅、越紅、湘紅、粵紅等茶品。紅碎茶包括葉茶、碎茶、片茶、末茶等茶品。
3、白茶:分為芽茶、葉茶。白茶中的茶品有白毫銀針、白牡丹、壽眉、貢眉、新工藝白茶等。
其中芽茶包括白毫銀針等茶品。葉茶包括白牡丹、壽眉、貢眉、新工藝白茶等茶品。
4、烏龍茶:又稱青茶,分為閩北烏龍、閩南烏龍、廣東烏龍、台灣烏龍。其中大紅袍、鐵觀音、水仙、肉桂、鳳凰單樅、凍頂烏龍等無烏龍茶中的優質茶類。
閩北烏龍包括大紅袍、水仙、肉桂、半天腰、奇蘭、八仙等茶品。閩南烏龍包括鐵觀音、奇蘭、水仙、黃金桂等茶品。廣東烏龍鳳凰單樅、鳳凰水仙、嶺頭單樅等茶品。台灣烏龍包括凍頂烏龍,包種等茶品。
5、黃茶:包括黃芽茶、黃小茶、黃大茶。其中君山銀針、霍山黃芽、蒙頂黃芽、皖西黃大茶、廣東大葉青、北港毛尖、溈山白毛、平陽黃湯等為黃茶中的優質茶類。
黃芽茶包括君山銀針、霍山黃芽、蒙頂黃芽等茶品。黃小茶包括北港毛尖、溈山白毛尖、遠安鹿苑、皖西黃小茶、平陽黃湯等茶品。黃大茶包括皖西黃大茶、廣東大葉青、貴州海馬宮茶等茶品。
6、黑茶:包括湖南黑茶、四川黑茶、雲南黑茶、湖北黑茶。其中安化黑茶、雅安黑茶、普洱茶、湖北老青茶、四川邊茶等茶品為黑茶中的優質茶品。
湖南黑茶包括安化黑茶等茶品。四川黑茶包括四川邊茶等茶品。雲南黑茶包括普洱茶等茶品。湖北黑茶包括湖北老青茶等茶品。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也有關於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在今天有不少人認定在雲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後斷言,雲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於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載。
其實到底在哪裡現在對我們飲茶者來說並不重要。也許具有文化意義。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學術界的一些說法:
關於飲茶的起源,到目前為止是眾說紛壇,爭議未定。大致說來,有先秦說、西漢說、三國說。
(一)先秦說
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的記載,認為飲茶始於神農時代,"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茶經·六之飲》)神農即炎帝,與黃帝同為中國上古都部落首領。然而《神農食經》據今人考證成書在漢代以後飲用始於上古原始社會只是傳說,不是信史。
清人顧炎武認為,"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日知錄·茶》)顧炎武認為飲茶始於戰國時代也只是推測,並無直接的證據。 先秦飲茶,不是源於傳說,就是間接推測,並無可靠材料來證明。
(二)三國說
《三國志·吳書·韋曜傳》有"密賜荼荈以代酒",這種能代酒的飲料當為茶飲料,足以證明吳國宮廷已經飲茶。據此,《南窗紀談》認為中國飲茶始於三國,《集古錄》則認為始於魏晉。
三國時代東吳飲茶是確鑿無疑,然而東吳之茶當傳自巴蜀,巴蜀的飲茶要早於東吳,因此,中國的飲茶一定早於三國時代。
(三)西漢說
清代郝懿行在《證俗文》中指出:"茗飲之法,始見於漢末,而已萌芽於前漢。司馬相如凡將篇有荈詫,王褒僮約有武陽買茶。"郝懿行認為飲茶始於東漢末,而萌芽於西漢。
王褒《僮約》中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一般都認為"買茶"之"茶"為茶,而武陽即今四川彭山縣,說明四川在西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中國的飲茶不晚於公元前一世紀。
我們認為中國的飲茶始於西漢,而飲茶晚於茶的食用、葯用,中國人發現茶和用茶則遠在西漢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
二、飲茶發展於三國兩晉南北朝
中國飲茶始於西漢有史可據,但在西漢時期,中國只有四川一帶飲茶,西漢對茶作過記錄的司馬相如、王褒、楊雄均是四川人。兩漢時期,茶作為四川的特產,通過進貢的渠道,首先傳到京都長安,並逐漸向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陝西、河南等北方地區傳播;另一方面,四川的飲茶風尚沿水路順長江而傳播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從西漢直到三國時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層社會享用的珍稀之品,飲茶限於王公朝士,民間可能很少飲茶。
南朝宋何法盛《晉中興書》記:"陸納為吳興太首時,衛將軍謝安常欲詣納,……安既至,所設唯茶果而已"。西晉劉琨《與兄子南州刺史演書》有:"吾體中煩悶,恆假真茶,可信致之"。晉左思《嬌女詩》有:"止為茶荈劇,吹噓對鼎礪"。南朝宋劉義慶《世語新說·輕詆第二十六》記:"褚太傅初渡江。……刺左右多與茗汁"。又《紕漏第三十四》載:"任問人雲,此為茶為茗。"兩晉時期,江南一帶,"做席竟下飲",文人士大夫間流行飲茶,民間亦有飲茶。
南朝梁蕭子顯《南方書·武帝本紀》:"我靈慎勿的牲為祭。唯設餅、茶飲、干飯、酒脯而已。"《釋道該說續名僧傳》:"宋釋法瑤,姓楊氏,河東人。……年垂懸車,飯所飲茶。"《宋錄》:"新安王子鸞,豫章王子尚詣曇濟道人於八公山,道人設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後魏楊衡之《洛陽伽藍記》卷三城南報德寺:"(王)肅初入國,不食羊肉及酪漿等物。常飯鯽魚羹,渴飲茗汁。……時給事劉鎬,慕肅之風,專習茗飲。"南朝宋山謙之《吳興記》有"烏程溫度,出御荈","長興啄木岑,每歲吳興、昆陵二郡太守才茶宴會於此,有境會亭。"南北朝時期,帝王公卿、文人道流,茶風較晉更濃。吳興有御茶園,採茶時節二郡太守宴集,大概是督造茶葉,上貢朝廷。
三、飲茶風俗成於中唐
中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載:"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俠,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窮曰競夜,殆成風俗,始自中地,流於塞外。"封演認為禪宗促進了北方飲茶的形成,唐代開元以後,中國的"茶道"大行,飲茶之風彌漫朝野,"窮日競夜","遂成風俗",且"流於塞外"。
晚唐楊華《膳夫經手錄》載:"至開元、天寶之間,稍稍有茶;至德、大歷遂多,建中以後盛矣。"陸羽《茶經·雲之飲》也稱:"滂時浸俗,盛於國朝兩都並荊俞間,以為比屋之飲。"楊華認為茶始興於玄宗朝,肅宗,代宗時漸多,德宗以後盛行。陸羽《茶經》初稿約成於代宗永泰元年,定稿於德宗建中元年。《茶經》認為當時的飲茶之風擴散到民間,以東都洛陽和西都長安及湖北、山東一帶最為盛行,都把茶當作家常飲料。
《茶經》、《封氏聞見記》、《膳夫經手錄》關於飲茶發展和普及的關帶內基本一致。開元以前,飲茶不多,開元以後,特別是建中(公元780)以後,舉凡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農工商,無不飲茶。不僅中原廣大地區飲茶,而且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也飲茶。甚至出現了茶水鋪,"自鄒、齊、泡、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買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
《舊唐書·李玉傳》:"茶為食物,無異米鹽,於人所資,遠近同俗,既怯竭乏,難舍斯須,田閭之間,嗜好尤甚。"茶於人如同米、鹽一樣不可缺少,對於田間農家,尤其嗜好。

四、飲茶普及於宋代以後
宋承唐代飲茶之風,日益普及。宋梅堯臣《南有嘉茗賦》雲:"華夷蠻豹,固日飲而無厭,富貴貧賤,亦時啜無厭不寧。宋昊自牧《夢梁錄》卷十六"鰲鋪"載:"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為開門"七件事"之一。 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序雲:"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顧近歲以來,采擇之精,製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早其極。"
吳自牧《夢梁錄》卷十六"茶肆"記:"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頓奇松異會等物於其上,裝飾店面,敲打響盞歌賣,止用瓷盞漆托供賣,則無銀盂物也。夜市於太街有東擔設浮鋪,點茶湯以便遊玩觀之人。大凡茶樓多有富室子弟,諸司下直等人會聚,司學樂器、上教曲賺之類,謂之"掛牌兒"。人情茶肆,本非以點茶湯為業,但將此為由,多覓茶金耳。又有茶肆專是王奴打聚處,亦有諸行借買志人會聚行老,謂之"市頭"。大街有三五家靠茶肆,樓上專安著妓女,名曰"夜茶坊",……非君子駐足之地也。更有張賣店隔壁黃尖嘴蹴球茶坊,又中瓦內王媽媽家茶肆名一窟茶坊,大街車兒"茶肆、將檢閱茶肆,皆士大夫期明約友會聚之處。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門點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點送鄰里茶水,倩其往來傳語。又有一等街司衙兵百司人,以茶水點送門面鋪席,乞覓錢物,謂之"齪茶"。僧道頭陀欲行題注,先以茶水沿門點送,以為進身之階。"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市)茶肆林立,不僅有人情茶肆。花茶坊,夜市還有東擔浮鋪點茶湯以便游觀之人。有提茶瓶沿門點茶,有以茶水點送門面鋪席,僧道頭陀以茶水沿門點送以為進身之防。茶在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飲茶發源的地點】
對這一點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樹的發源地的研究上來。關於茶樹的發源地,有這么幾種說法:
1.西南說:「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地和茶葉發源地。」這一說法所指的范圍很大,所以正確性就較高了。
2.四川說: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後,始有茗飲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帶已知飲茶。其實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說成立,那麼西南說就成立了。四川說要比西南說「精密」一些,但是正確的風險性會大些。
3.雲南說:認為雲南的西雙版納一代是茶樹的發源地,這一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這一說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風險,因為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4.川東鄂西說:陸羽《茶經》:「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峽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是否就有人將其利用成為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
5 .江浙說:最近有人提出始於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最為發達的地區,歷史若能夠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
其實我認為在遠古時期肯定不只一個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樹存在。有茶樹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夠發展出飲茶的習俗來。前面說到茶是神農發明的,那麼它在哪一帶活動?如果我們求得「茶樹原生地」與「神農活動地」的交集,也許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縮小了答案的「值域」。
【發明飲茶的方式】

人類是怎樣發明飲茶習慣的?或者說茶是怎樣起源的?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始終是茶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因為做為任何一個茶學學者或茶學工作者,如果連「茶是怎樣來的」都不能解釋的話,那就太不夠了。而現在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多種答案:

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葯用」,最終成為飲料。
葯物說: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葯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葯料飲用。」這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展成為「飲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這幾種說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把前面的三種說法加在一起,就成為了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最恰當的了。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採制。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所以宋代有詩雲「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明以後,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並不為大眾所熟知。
《茶經》中陸羽列舉了我國古代識茶的人物,如神農、周公旦和晏嬰等,表明了我國是最早發現,利用茶葉的國家,他引《神農食經》說:「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他引《爾雅》說:「檟,苦茶;」他引《晏子春秋》說:「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灸三戈、五卵、茗菜而已。」由此可見,我國先秦茶事已始。但是,有的學者認為陸羽引用著作,都成書於漢代,況且中華民族發源於黃河中下游,我國西北古代氣候雖較溫潤,但歷來不產茶,那麼神農氏怎能「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他們認為我國的茶事較遲,以致外國人趁機制遣中國茶葉來自印度的說法,後來事實證明印度古代無茶。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四川一帶已盛行飲茶。西漢時,茶是四川的特產,曾通過進貢傳到京城長安,原來我國古代四川東鄂西就是茶樹的發祥地,而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農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領。在《史記·吳起傳》與《說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記載,這說明神農氏的部族發源在四川東部和湖北西部山區,這正是今日大神農架的地域。在這樣一個植被茂盛,至今還盛產茶葉的環境里,神農嘗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後來這些部族不斷北移或東徙,西北才成為華夏政治中心。

到舜帝禪讓王位於大禹,氏族社會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帶,前幾年己在該處王城崗發掘出夏代遺址遺物,大禹接位,並非一帆風順,當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導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後又戰敗防風氏,逐漸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讓位於他。而「三苗」後裔不服,所以,《史記五帝本紀》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的記載。大禹治水在江南,史書也有根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上會稽、祭大禹」,司馬遷20歲時,也「登會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紹興留有大禹遺跡。夏禹原讓位於「百蟲將軍」伯益,但為兒子夏啟奪權,啟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斷發生王位之爭,到禹的第六代孫夏杼時政局統一,國力強盛,他曾率部南下尋根,至浙西、駐驊金斗山東南延巒妙峰一帶,故這一帶山稱之為杼山。當時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遺跡。夏杼之後八代而衰,履癸(桀)為契滅,契建立先商世代。
從現存的歷史資料也不難看出,氏族社會「三苗氏」生息之地,產茶歷代不衰,如南北朝時,《劉琨購茶書》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陸);《桐君錄》中提到酉陽(今湖北黃風東)、巴東(四川奉節);《荊州土地記》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產茶葉。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崍等地盛產茶。陸羽《茶經》中提茶葉品質不詳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見,《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應發生我國中原。即使從《王褒僮約》所記載的飲茶、賣茶的事實看來,我國漢代以前,川東鄂西地區生產和利用茶葉的事業已相當發達。人們不難設想從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樹,從自給自用到「產、供、銷」的過程,需要多長年代。所以說我國祖先發現利用栽培茶葉的歷史是悠久的。

C. 茶從古至今有什麼發展歷程

中國制茶歷史悠久,自發現野生茶樹,從生煮羹飲,到餅茶散茶,從綠茶到多茶類,從手工操作到機械化制茶,期間經歷了復雜的變革.各種茶類的品質特徵形成,除了茶樹品種和鮮葉原料的影響外,加工條件和製造方法是重要的決定因素.本文就制茶歷史做簡單介紹.
(一)從生煮羹飲到曬干收藏
茶之為用,最早從咀嚼茶樹的鮮葉開始,發展到生煮羹飲.生煮者,類似現代的煮菜湯.如雲南基諾族至今仍有吃「涼拌茶」習俗,鮮葉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許黃果葉,大蒜,辣椒和鹽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勻;茶作羹飲,有《晉書》記「吳人採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習慣.三國時,魏朝已出現了茶葉的簡單加工,采來的葉子先做成餅,曬干或烘乾,這是制茶工藝的萌芽.
(二)從蒸青造形到龍團鳳餅
初步加工的餅茶仍有很濃的青草味,經反復實踐,發明了蒸青制茶.即將茶的鮮葉蒸後碎制,餅茶穿孔,貫串烘乾,去其青氣.但仍苦澀味,於是又通過洗滌鮮葉,蒸青壓榨,去汁制餅,使茶葉苦澀味大大降低.
自唐至宋,貢茶興起,成立了貢茶院,即制茶廠,組織官員研究制茶技術,從而促使茶葉生產不斷改革.唐代蒸青作餅已經逐漸完善,陸羽《茶經.之造》記述:「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時完整的蒸青茶餅製作工序為:蒸茶、解塊、搗茶、裝模、拍壓、出模、列茶晾乾、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術發展很快.新品不斷涌現.北宋年間,做成團片狀的龍鳳團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述「宋太平興國初,特置龍鳳模,遣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始於此」.龍鳳團茶的製造工藝,據宋代趙汝勵《北苑別錄》記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過黃、烘茶.茶芽採回後,先浸泡水中,挑選勻整芽葉進行蒸青,蒸後冷水清洗,然後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後置瓦盆內兌水研細,再入龍鳳模壓餅、烘乾.龍鳳團茶的工序中,冷水快沖可保持綠色,提高了茶葉質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於奪走真味,使茶香極大損失,且整個製作過程耗時費工,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現.
(三)從團餅茶到散葉茶
在蒸青團茶的生產中,為了改善苦味難除、香味不正的缺點,逐漸採取蒸後不揉不壓,直接烘乾的做法,將蒸青團茶改造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時還出現了對散茶的鑒賞方法和品質要求.這種改革出現在宋代.《宋史.食貨志》載:「茶有兩類,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餅茶.元代王楨在《農書.卷十.百穀譜》中,對當時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詳細記載「采訖,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攤,乘濕揉之,入焙,勻布火,烘令干,勿使焦」.由宋至元,餅茶、龍鳳團茶和散茶同時並存,到了明代,由於明太祖朱元璋於1391年下詔,廢龍團興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為盛行.
(四)從蒸青到炒青
相比於餅茶和團茶,茶葉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夠濃郁的缺點.於是出現了利用乾熱發揮茶葉優良香氣的炒青技術.炒青綠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中言道:「山僧後檐茶數叢……斯須炒成滿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頃余」之句,說明嫩葉經過炒制而滿室生香,有炒制時間不常,這是至今發現的關於炒青綠茶最早的文字記載.經唐、宋、元代的進一步發展,炒青茶逐漸增多,到了明代,炒青製法日趨完善,在《茶錄》、《茶疏》、《茶解》中均有詳細記載.其製法大體為:高溫殺青、揉捻、復炒、烘焙至干,這種工藝與現代炒青綠茶製法非常相似,參看附錄中綠茶製造工藝.
(五)從綠茶發展至其它茶類
在制茶的過程中,由於注重確保茶葉香氣和滋味的探討,通過不同加工方法,從不發酵、半發酵到全發酵一系列不同發酵程序所引起茶葉內質的變化,探索到了一些規律,從而使茶葉從鮮葉到原料,通過不同的製造工藝,製成各類色、香、味、形品質特徵不同的六大茶類,即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紅茶、青茶.

D. 茶葉的歷史文化是什麼

茶文化抄是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有關茶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茶文化以物質為載體,反映出明確的精神內容,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高度和諧統一的產物。茶文化所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如茶的歷史發展、茶區人文環境、茶業科技、茶類、茶具、飲茶習俗、茶道茶藝、茶書茶畫茶詩詞等文化藝術形式,以及茶道精神與茶德、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等諸多方面。
茶文化體系包含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次:
①茶文化的物質形態表現為茶的歷史文物、遺跡、茶書、茶畫、各種名優茶、茶館、茶具、茶歌舞、飲茶技藝和茶藝表演等。
②茶文化的精神形態表現為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養廉、以茶養性、茶禪一味等。
③茶文化的制度文化層麵包括茶政、茶法、禮規、習俗等內容。
茶文化對個體的完善乃至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E. 歷史上的名茶有哪些

歷史上的名茶,常在好山好水間,如西湖龍井,雲南普洱,福建大白毫,湖南嶽陽君山回銀針答(黃茶),阿里山烏龍茶,滇紅等。僅選茶,就既有科學道理,又包含美學思想。莊子認為,凡物,契合於自然方算真好、真美,中國茶藝由選茗開始便體現了這種自然觀點。

F. 茶的種類和歷史

茶的種類和歷史
我國茶區遼闊,種茶、制茶、飲茶歷史悠久。經過幾千年不斷革新和演變,產生了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茶葉品種和茶類。中國是茶樹的起源地,自然條件很適宜茶樹生長,品種資源豐富。而不同品種其適制性差異很大,有的品種只適制一種茶類,有的品種可以適制幾種茶類,品種不同,制茶的品質也不同,品種多,茶類也多。

依據茶葉的加工原理和方法、茶葉的品質特點,同時參考貿易上的習慣,將茶葉分為基本茶類和非基本茶類兩大部分。

一、六大基本茶類及加工方法
茶葉以加工方法分,為六大基本茶類:

(一)、綠茶類

綠茶加工一般經過殺青揉捻、乾燥等工序,屬不發酵茶,其關鍵性的加工工序是「殺青」,總的品質特點是清(綠)湯綠葉。根據乾燥方法不同,又可分為炒青綠荼、烘青綠茶、曬青綠茶等(二)黃茶類

(二)、黃茶類

黃荼加工一般經過攤青、殺青、揉捻、悶黃、乾燥等工序,屬後發酵茶、輕發酵。總的品質特點是黃湯黃葉

(三)、白茶類

白茶加工一般經過萎凋、乾燥等工序,屬微發酵茶。主要品質特點是茶芽滿披白毫茸毛,湯色淺淡,呈淺杏黃色,如白毫銀針、白牡丹等。

(四)、青茶類(烏龍茶)

青茶類加工一般經過輕萎凋、做青、殺青、揉捻、乾燥等工序,屬半發酵茶。主要品質特點是葉底綠葉紅鑲邊,湯色金黃香高味醇,如鐵觀音、武夷岩茶、鳳凰單樅等。

(五)、紅茶類

紅茶類加工一般經過萎凋、揉捻(揉切)、發酵、乾燥等工序屬全發酵茶。總的品質特點是紅湯紅葉,如紅碎茶、工夫紅茶、小種紅茶等。

(六)、黑茶類

黑茶加工一般經過殺青、揉捻、漚堆、乾燥、毛茶蒸堆、壓制等工序,屬後發酵茶。主要品質特點是毛茶色澤油黑或暗褐,茶湯褐黃或褐紅,如各種磚茶、普洱茶、六堡茶等。

二、非基本茶類
除了六大基本茶類外,將再加工形成的各種花茶、保健茶、調制茶、造型茶、代用茶及深加工產品歸類於非加工茶類。

(一)、花茶類

1、綠茶型:茉莉花茶、珠蘭花茶、玫瑰花茶、米蘭花茶、橘子花茶、桂花花茶、代代花茶、金銀花茶、茉莉龍珠。

2、紅茶型:玫瑰紅茶、桂花紅茶、茉莉紅茶、墨紅紅茶、香餅茶蓮花紅茶。

3、烏龍型:桂花烏龍、珠蘭烏龍、桅子烏龍、龍團香茶。

4、果味型:袋泡蘋果茶、袋泡荔枝紅茶、袋泡蜜桃茶。

5、保健型:袋泡苦丁茶、袋泡杜仲茶、袋泡山楂茶。

6、香味型:袋泡香蘭茶、袋泡桂皮茶。

(二)、保健茶

減肥茶、降壓茶、降糖茶、戒煙茶、解酒茶、益壽茶、健美茶、健胃茶、清音茶、中天茶、竹殼茶、健身降脂茶。

(三)、調制茶

酥油茶、打油茶、奶油茶、泡沫紅茶、珍珠奶茶、紅石榴茶、水蜜桃奶茶、桂香奶茶、蒙古奶茶、英式奶茶、伯爵奶茶、奶紅茶、橘子汁紅茶、薄荷紅茶、椰子汁紅茶、蜂蜜紅茶、杏仁紅茶、肉桂紅茶。

(四)、造型茶

銀球茶、綉球茶、蘭花形茶、菊花形茶、牡丹花形茶、五星形茶。

(五)、代用茶

苦丁茶、菊花茶、野菊花茶、野藤茶、甜葉菊、排杜仲茶、麥冬茶、銀杏茶、祛濕茶、竹葉茶、的殼茶、廣東涼茶、溪黃草茶、藏紅花茶、桑菊茶、羅漢果茶、車前草茶、玉米須茶、山楂葉茶、物茶、靈芝茶、錄茶、金銀花茶、糖梨葉茶、金錢草茶、蘆薈靈芝茶、中華彌猴桃茶、水蜜桃茶、野甜茶。

(六)、深加工茶

茶葯品與茶保健品類:茶多酚減肥膠囊、茶多酚降脂膠囊、茶多酚美容膠囊、心腦健膠囊、醒腦健身膠囊、茶樹菇膠囊、腎康片、茶多酚降脂延衰片、復方茶樹菇沖劑、 Veregenγ氨基丁酸粉末茶、綠茶美人沐浴液、復方茶多酚漱口服液、克菌清、茶葉洗發香波、茶潔面奶、茶化妝液、茶沐浴液、茶防曬霜、茶護膚霜、茶香皂。

三、茶葉分類歷史
我國最先發明的是綠茶製法。明朝以前,生產的是單一的綠茶類,盡管命名的依據、方法很多,除以形狀、色香味和茶樹品種等命名外,還以生產地區、創制人名、採摘時期和技術措施以及銷路等不同而命名,但不外乎都是綠茶。如唐朝時的蒸青餅茶,陸羽就以烹茶方法不同而將其分為粗茶、散茶、末茶和餅茶四類。

又如宋朝時發展到蒸青散茶,據元朝馬端臨寫的《文獻通考》記載,蒸青散茶依據外形不同而分三類:片茶類,如龍風、石乳;散茶類,如雨前、雨後;臘茶類,如臘面。

到了元朝,團茶逐漸被淘汰,散茶大發展,依據鮮葉老嫩程度不同分為兩類:芽茶和葉茶。前者如探春、紫筍、揀尖;後者如雨前、雨後。

明朝以後,我國茶葉製作工藝獲得大發展,發明了紅茶、黃茶和黑茶製法,製法大革新,四種茶葉品質有明顯的區別。

到了清朝,制茶技術更加發達白茶、青茶、花茶相繼出現。為了應用方便,也曾建立若干不同的分類系統:以產地分,如平水茶、武夷茶;以銷路分如內銷茶、外銷茶:

以加工方法分,如紅茶、綠茶、青茶、白茶、黃茶、黑茶;

以制茶季節分,如春茶、夏茶、秋茶等。

G. 茶葉的歷史

飲茶起源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回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答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於上古,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茶經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茶起源於唐代的說法。其它則尚有起源於神農、起源於秦漢等說法。

H. 茶的歷史

茶屬於山茶科,為來常綠灌木源或小喬木植物,植株高達1-6米。茶樹喜歡濕潤的氣候,在我國長江流域以南地區有廣泛栽培。茶樹葉子製成茶葉,泡水後使用,有強心、利尿的功效。茶樹種植3年就可以采葉子。一般清明前後採摘長出4-5個葉的嫩芽,用這種嫩芽製作的茶葉質量非常好,屬於茶中的珍品。 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也有關於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不少人認為在雲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後斷言,雲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於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載。

I. 十大名茶的歷史是什麼

沒過幾年,大約到了千禧年時候,情況又再一次被刷新

3.0版本
1999年,「中國十大名茶」終於重出江湖!版本來自於《解放日報》:
1999年1月16日《解放日報》刊登出了新的中國十大名茶:江蘇碧螺春、西湖龍井、安徽毛峰、安徽瓜片、恩施玉露、福建鐵觀音、福建銀針、雲南普洱茶、福建雲茶、江西雲霧茶榮登新的榜單

然而,這個記錄也僅僅只是保持了兩年……

4.0版本:

來自隔壁的美聯社和《紐約日報》:

2001年3月26日,美聯社和《紐約日報》兄弟倆刊登了新的中國十大名茶榜單:黃山毛峰、洞庭碧螺春、蒙頂甘露、信陽毛尖、西湖龍井、都勻毛尖、廬山雲霧、安徽瓜片、安溪鐵觀音、蘇州茉莉花

這是個什麼情況暫且不說,由外國人評出的中國十大名茶的事件確實讓人匪夷所思,而且還是倆喜歡動不動就搞點緋聞小報之類的外國雜志,更別談權威和專業了

在僅僅又過了整整一年之後,其實仔細算來還不夠……像是在跟紐約時報唱對台戲,5.0的中國十大名茶就步履蹣跚而來

5.0版本:

2002年1月18日,來自《香港文匯報》,將西湖龍井、江蘇碧螺春、安徽毛峰、福建銀針、信陽毛尖、安徽祁門紅茶、安徽瓜片、都勻毛尖、武夷岩茶、福建鐵觀音列為新的中國十大名茶

看來,對於「中國十大名茶」最熱心的,還是這些個報紙啥的

6.0版本:

忍了8年,終於爆發,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中國十大名茶再次現身。還玩出了新花樣,改名為「中國世博十大名茶」。但是世博會澤被千古,為我國為世界都帶來新的氣象和進步,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但此次「中國十大名茶」倒是沒混那麼好,只稍稍出鏡,並沒博得多大名氣

J. 中國有哪些歷史名茶

黃山毛峰,大眾口位。

霧里青,挺好。

然後西湖龍井
洞庭碧螺春
黃山毛峰
廬山雲霧
六安瓜片
君山銀針
信陽毛尖
武夷岩茶
安溪鐵觀音
祁門紅茶

閱讀全文

與茶有哪些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