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如何看待歷史上的傳播革命

如何看待歷史上的傳播革命

發布時間:2021-02-21 04:03:50

Ⅰ 如何看待近代中國的革命與改良

中國近代史上的三大選擇即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和選擇共產黨的領導.
1.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具體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中國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必須拔除.
2.農民階級救不了中國.洪秀全的《天朝田畝制度》、義和團的扶清滅洋,都失敗了.
3.資產階級也救不了中國.康有為的君主立憲、孫中山的共和國道路沒有一個取得完全勝利的.
4.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所以馬列主義是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
馬克思主義傳到中國來時與當時全局的客觀形勢,歷史背景是分不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的爆發後,李大釗經過不斷地求和鑒別,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率先舉起了馬克思主義旗幟,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和中國工廠主義的先驅者,十月革命促使了一部分的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分子產生了,他們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後,即開始了它的中國化.中國人民創造性的結合中的具體國情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包括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這些理論結果的科學性、真實性,在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已經得到了證明!
2選擇了社會主義
從一定意義上講,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是世界歷史深入發展的結果.一方面,世界性的交往與競爭,不但使文明的成果得以普遍交流,而且也是的各個民族或國家可以在科學技術、經濟技術甚至政治制度上,直接借鑒已有的文明結果,選擇最有利於自己的發展方式.另一方面,中國走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還同兩級性的世界分工密切相關,正是世界歷史的文明借鑒和兩極分工,才使中國跨越了資本主義,義無反顧的走向社會主義.
進入新時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實現了我們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建設道路」,一條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全面發展道路.這條道路,已經初步振興了當代中國,未來中國的全面振興,只能由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道路實現.
3.選擇共產黨領導
資本主義在中國行不通,帝國主義不允許中國發展資本主義,且資本主義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當時的國民政府代表的是大地主資產階級的利益,根本就沒有代表人民的利益,而社會主義則不同了,他是共產黨領導的代表廣大人民利益的政黨,因此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道路過渡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初,就積極投身到實際的革命活動中去,在內憂外患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艱苦奮斗,終於取得了新民主主義的勝利.中國的歷史進入了新時期.
彈指揮間、滄桑巨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億萬人民艱苦創業,努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程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實現著強國富民、民族復興的百年夢想.中國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著一個又一個壯舉!
堅信,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將會迎來更美好的未來!

Ⅱ 急!!!歷史作業,題目:如何正確理解中國近代史上的革命與改良的關系或簡述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經過

資產階復級維新派所推行的制維新變法運動以及之後的清末新政在近代社會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有利於近代民主思想和先進生產方式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的民主革命准備了必要的條件。
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促進了民主科學思想在中國的傳播,為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資產階級激進派推行的新文化運動,撼動了封建思想的正統地位,為馬克思主義等一系列新思想在中國的傳播掃清了一些障礙,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准備。
最後,由無產階級以及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行工農聯盟,建立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走人民戰爭路線,最終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人民共和國,徹底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為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Ⅲ 怎樣理解改革和革命對中國近代史的影響

資產階級維新派所推行的維新變法運動以及之後的清末新政在近代社會起了思想啟蒙的作內用,有利於近代民容主思想和先進生產方式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的民主革命准備了必要的條件. 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促進了民主科學思想在中國的傳播,為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資產階級激進派推行的新文化運動,撼動了封建思想的正統地位,為馬克思主義等一系列新思想在中國的傳播掃清了一些障礙,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准備. 最後,由無產階級以及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行工農聯盟,建立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走人民戰爭路線,最終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人民共和國,徹底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為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Ⅳ 紅軍是中國革命的傳播者這句話怎麼理解

紅軍是中國革命的傳播者這句話怎麼理解?紅軍是中國人民的大救星

Ⅳ 如何看待中國歷史上的改革與反革命的斗爭

白無涯帶著秦抄問天直接離開了,沒有過多久,他們來到了高空之上無人之地,此地雲霧繚繞,人跡罕至,白無涯的仙念掃過,方圓之地沒有任何人影,他這才身形停了下來。

「無涯師兄,天符界就在東聖十三州嗎?」秦問天開口問道。

白無涯搖了搖頭,秦問天好奇問道:「那在仙域何方?」

「天符界無處不在。」白無涯平靜說道,此言中似蘊藏著一抹驕傲之意,秦問天卻是無法理解這道話語,天符界,無處不在?

Ⅵ 如何看待中國近代史上革命與現代化的關系

由於腐朽的社會制度束縛著生產力的發展,阻礙著經濟技術的進步,必須通過革版命改變這種制度權,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才能為實現國家富強的現代化,開辟道路。

中國近代史上革命為中國的現代化掃除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中國的現代化是中國近代史上革命的最終目的和必然要求。

(6)如何看待歷史上的傳播革命擴展閱讀:

鴉片戰爭後,隨著中國社會性質和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中國人民的革命任務也發生了變化。鴉片戰爭前,中國人民的革命任務是反對本國的封建統治。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外來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任務。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五四運動後,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這一階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中國人民的革命中國現代化掃清障礙。主要任務是推翻三座大山。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中國民主革命的勝利,中國完成近代史上的革命任務,為中國現代化掃清障礙。

Ⅶ 如何看待中國近代史上的革命和改良

資產階抄級維新派所推行襲的維新變法運動以及之後的清末新政在近代社會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有利於近代民主思想和先進生產方式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的民主革命准備了必要的條件。
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促進了民主科學思想在中國的傳播,為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資產階級激進派推行的新文化運動,撼動了封建思想的正統地位,為馬克思主義等一系列新思想在中國的傳播掃清了一些障礙,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准備。
最後,由無產階級以及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行工農聯盟,建立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走人民戰爭路線,最終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人民共和國,徹底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為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Ⅷ 如何正確認識近代中國革命歷史的必然性,進步性和正義性

①中國人民具有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五四運動、中國***建立。②民主共和成為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滿清專制被推翻,袁世凱復辟帝制破產,張勛復辟失敗。③資產階級不能領導民主革命任務,資產階級共和國道路行不通;辛亥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二次革命失敗,護法運動破產,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④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斗爭屢戰屢敗,陷入困境。五四運動實現了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中國革命選擇了新的領導階級——無產階級,新的精神武器——馬克思主義,新的發展前途——社會主義,誕生新的舵手——中國***。
必然性:①是由中國國情決定的,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是由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決定的。③無產階級力量的壯大提供了階級基礎。④在十月革命影響下,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並與工農運動相結合,提供了思想基礎。

必要性:近代中國的具體歷史條件使它必須進行革命。首先,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太緊太深,它們不希望中國富強,也不希望中國通過改良而改變現狀;其次,中國的封建實力根深蒂固、力量強大,不經過巨大的革命風暴無法將它摧毀;再次,改良本身的弱點及改良過程中的失誤,從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改良的流產。因此中國近代的革命,不是革命者任意製造出來的,而是在帝國主義封建主要殘酷壓迫下,社會矛盾空前尖銳的產物。不革命,中國將無法取得進步,改良的道路走不通,近代各種改良的失敗即說明了這一點。

正義性:.滿族人也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孫中山一直推行「五族共和」的民族和解政策,近代中國革命之正義性並不在於滿族人統治不合法不合理,何況,他們也創造了輝煌的「康乾盛世」。正義性主要是晚清政府賣國求榮,軟弱無能,對內鎮壓百姓剝削民眾,而近代中國的辛亥革命是提倡「民權」,實行三民主義。

進步性:進現代中國革命經歷了民主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以辛亥革命為代表的民主革命使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它推翻了幾千年來的封建統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給人民帶來了思想上的解放,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等方面發生了積極的變化;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而五四運動打響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第一槍,五四運動具有舊民主主義革命不具備的特點,它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是一次真正的群眾,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中國革命展現了新的面貌。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出了明確的斗爭目標,開始採取群眾路線的方法進行革命斗爭,開始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路線。在經過曲折艱苦的斗爭後,1949年新中國成立代表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斗爭取得了最終勝利。

Ⅸ 如何看待中國近現代史的改革與革命

(1)從鴉片戰爭至甲午戰爭。主要是以地主階級改革派、洋務派為代表,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指導思想,主張「師夷長技」,學習西方僅停留在「器物」的層面上。 (2)從戊戌變法至五四運動前夕。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不同派別先後登上政治舞台,他們以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為指導思想,主張效仿西方變革中國傳統的政治體制,繼而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層。思想啟蒙、民主革命思想傳播和新文化運動興起,構成了中國近代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從五四運動至新中國成立。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由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經歷了「學俄國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思想歷程。中國人民第一次真正找到自己的路——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路。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 1918年新文化運動後期開始在中國傳播;五四運動後廣泛傳播並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1922年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綱領的提出標志開始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1927年工農武裝割據的提出表明進一步同中國革命實踐結合;1945年中共七大毛澤東思想形成,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1953—1956年三大改造,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實踐相結合;1956年中共八大開始探索適合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進一步探索,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發展為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思想。 中國思想近代化發展的特徵: ①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主題是為了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富強。學習西方與抵制侵略、啟蒙和救亡相連,體現強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質.②學西方的歷程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不斷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復雜歷程。③對西方文化的認識走了一條由被動接受到主動選擇的過程,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幾次重要思想爭論或論戰: ①維新派與頑固派的論戰,是資本主義思想同封建主義思想的正面交鋒,是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②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是資產階級內部的思想斗爭,是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 ③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繼續,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 掀起了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④問題與主義之爭是馬克思主義與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論戰;⑤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三民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Ⅹ 如何看待中國近現代史的 革命與 改良

(1)從鴉片戰爭至甲午戰爭。主要是以地主階級改革派、洋務派為代表,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指導思想,主張「師夷長技」,學習西方僅停留在「器物」的層面上。

(2)從戊戌變法至五四運動前夕。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不同派別先後登上政治舞台,他們以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為指導思想,主張效仿西方變革中國傳統的政治體制,繼而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層。思想啟蒙、民主革命思想傳播和新文化運動興起,構成了中國近代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從五四運動至新中國成立。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由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經歷了「學俄國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思想歷程。中國人民第一次真正找到自己的路——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路。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

1918年新文化運動後期開始在中國傳播;五四運動後廣泛傳播並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1922年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綱領的提出標志開始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1927年工農武裝割據的提出表明進一步同中國革命實踐結合;1945年中共七大毛澤東思想形成,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1953—1956年三大改造,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實踐相結合;1956年中共八大開始探索適合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進一步探索,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發展為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思想。

中國思想近代化發展的特徵:

①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主題是為了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富強。學習西方與抵制侵略、啟蒙和救亡相連,體現強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質.②學西方的歷程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不斷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復雜歷程。③對西方文化的認識走了一條由被動接受到主動選擇的過程,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幾次重要思想爭論或論戰:

①維新派與頑固派的論戰,是資本主義思想同封建主義思想的正面交鋒,是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②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是資產階級內部的思想斗爭,是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

③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繼續,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 掀起了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④問題與主義之爭是馬克思主義與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論戰;⑤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三民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歷史上的傳播革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