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如何看待王昭君歷史上的民族沖突

如何看待王昭君歷史上的民族沖突

發布時間:2021-02-21 03:50:50

❶ 王昭君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的影響

密切了漢族匈奴之間的關系,昭君出塞完成了「胡漢和親」的偉大使命,促進了當時中華民族的統一的重大貢獻,邊境安定了較長的一段時間,為匈奴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

❷ 說說王昭君這一歷史人物的文化意義

昭君出塞是我國歷史上體現民族友好的重大事件,不僅促成了漢朝與匈奴間較長時期的和平相處,而且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千百年來,圍繞昭君出塞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不僅在歷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王昭君名嬙,西漢南郡秭歸人,漢元帝時被選入宮。元帝竟寧元年(公

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於入朝求和親,昭君自請遠嫁匈奴。入匈奴後,被稱為寧胡閼氏。昭君出塞不僅終止了漢匈間的連年戰爭,而且為促進匈奴社會文化發展和漢匈經濟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合作出了貢獻。根據歷史記載,從漢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到漢元帝竟寧元年即昭君出塞之年,其間整整100年間,漢王朝與匈奴長期處於戰爭狀態。連年戰火不僅給社會生產造成了巨大破壞,而且給各族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昭君作為和平使者出塞以後,漢朝與匈奴之間50年左右未爆發戰爭,邊疆地區出現了「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人民熾盛,牛馬布野」的和平景象。昭君生長於長江三峽的香溪,長江文化孕育了她;深居於長安帝都的皇宮,黃河文化熏陶了她;生活於陰山大漠,草原文化成就了她。長江文化、黃河文化、草原文化的影響匯聚於一身,使昭君文化帶有深刻的多元性、開放性、包容性。王昭君一生的豐富經歷使她有幸體會水鄉文明、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交鋒與磨合、交流與相融,從而成為溝通中國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特殊載體和象徵。
昭君出塞受到後人的欽佩和贊頌。2000多年前的漢代,與王昭君同時期的詩人焦延壽就寫詩盛贊和親之舉:「長城既立,四夷賓服,交和結好,昭君受福。」(見《四部備要・子部》易林卷十二第四頁)。1961年,董必武同志賦詩盛贊昭君和親之舉:「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呼和浩特市物事業管理處編《青冢藏墨選》第1頁)昭君出塞,以天下為一家;自願和親,使天下為一家。昭君文化現象所揭示的華夏一統、胡漢一家,合則兩利、分則兩傷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深層原因之一。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對昭君文化所代表的民族團結文化的研究,就是要揭示和弘揚昭君文化的深刻內涵和歷史意義,充分發揮這一文化現象所蘊涵的現實意義和社會功能。

昭君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十分豐富,已經超出傳統意義上的歷史范疇,包含和融入了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昭君文化現象的本質,是人民對王昭君這個歷史人物的人格魅力的認可,事業魅力的贊許,追求毅力的肯定。作為和平使者與民族友好的象徵,千百年來,昭君深受百姓擁戴。呼和浩特一帶有青冢多處被尊為昭君墓,如八拜昭君墓、朱堡昭君墓、南郊昭君墓、達拉特旗昭君墓等等,長年受到群眾的祭拜。史學家們說得好:我們不必辨其真偽,只要看到這么多地方的老百姓願意和她同鄉,與她同根、同宗、同親,就可以看出她在各族人民心中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了。昭君文化所包含的團結合作、追求完美、堅韌不拔、默默奉獻、勇於創新的精神品質,與中華民族團結統一、愛好和平、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相一致,是中華民族偉大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

歷史上,昭君一直牽動著國人的情愫,受到各個時期人們的廣泛關注。自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以來,歷代有關這一事件的歌詠從未間斷,成為中華文學的流行題材和民族友好、團結共處的贊歌,一直縈繞在各族人民的心中。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關昭君問題的學術討論、昭君題材的文藝創作,甚至以昭君命名的企業和產品不斷涌觀。昭君被譽為「民族友好使者」,昭君墓被譽為「民族友好的歷史紀念塔」,昭君品牌被譽為「民族經典」。在「民族友好的歷史紀念塔」――昭君墓所在地內蒙古呼和浩特地區,以及昭君故里所在地湖北省興山地區,逐漸形成了弘揚昭君文化的熱潮。一批有識之士聯合社會各界的專家學者,成立了內蒙古昭君文化研究會,開展了廣泛的昭君文化交流。

為了弘揚昭君文化,提升城市形象,擴大對外交流,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從1999年起,呼和浩特市開始連續舉辦旨在「弘揚昭君文化,增強民族團結,促進經濟發展」的面向世界的「中國・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節」。時至今日,「中國・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節」在國內外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近年來的實踐證明,「弘揚昭君文化」這一重大課題的提出,順民心,合民意,不僅對挖掘民族文化遺產是一大突破,而且更加確定了王昭君的歷史地位和作用。通過弘揚昭君文化,迅速提高了內蒙古自治區的知名度,擴大了內蒙古自治區的對外影響。昭君文化屬於呼和浩特,屬於內蒙古,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世界、全人類,因為她所昭示的文化精神符合人類社會和睦相處、共同發展的時代主題。

「昭君文化」是個歷史命題,涉及較多學科,對昭君文化的理論研究是「昭君文化節」的重要內容之一。當前的研究既要在對史料逐一考實、糾謬補闕的基礎上,重現其歷史本來面目,增強其歷史資鑒意義和說服力,又要探析「昭君文化」的現實意義,讓昭君文化這朵燦爛、悠久的奇葩鮮活起來。

❸ 如何看待王昭君出塞和歷史上的民族沖突

昭君故事的關鍵在於出塞,由於出塞,昭君不可避免地被牽扯到民族關系的問題版之中.該文試圖立足於昭權君形象在文學、歷史上的不斷演變(包括詠昭君作品思想主題的演變和昭君形象悲劇主題的演變),來探究在昭君形象的演變過程中所體現出的民族文化的沖突與融合:首先是文人對昭君"和親"的評價.文人對"和親"政策大致持兩種態度:清朝以前雖有文人對"和親"持肯定態度,但主流是否定的;清朝文人則對"和親"表示了根本的贊同.其次是昭君形象演變所體現出的民族文化的沖突.這種沖突既包括風俗習慣的沖突,也包括倫理道德的沖突.其中倫理道德的沖突又包括貞節觀念...

❹ 王昭君已不是一個人物,而是一個象徵,一個民族友好的象徵的理解

她為匈奴帶去了漢先進的文化與技術,促進了匈奴經濟文化的發展,深受匈奴人民的愛戴,為漢匈兩族帶來了60年來的和平,減少了漢匈兩族許多不必要的爭端。

❺ 如何評價歷史上「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呢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杜甫的《詠懷古跡》是一首詠嘆昭君出塞之作。作為歷史上“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我們應該如何評價她呢呢?

據說,王昭君曾經上言漢成帝,請求回到大漢,可是漢成帝卻命令昭君服從胡部的習俗改嫁給了前單於的長子。就這樣,年復一年,王昭君最終死在了異鄉。所以杜甫感慨說:“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❻ 如何評價歷史上的王昭君

王昭君(約前52年—約前15年),名嬙,字昭君,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漢族,西漢元帝時和親宮女,與貂蟬、西施、楊玉環(楊貴妃)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曾經,我們給她的歷史功績是維護漢匈關系穩定半個世紀,最近,她也被請出了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教材編著者稱冒頓、衛青、霍去病、王昭君的消失,是新教材刪除了「漢匈戰爭」相關內容的結果。對此,王昭君說,刪除「漢匈戰爭」她管不著,讓冒頓、衛青、霍去病等人消失,她也管不著,而她本人自己的「消失」感覺輕松不少——嫁個人怎麼能嫁出半個世紀的和平呢。

王昭君說,她嫁匈奴是想要跳出宮女角色的結果,而她身上的歷史光環,不過是後世文人「追加」的結果,與史實不符,2000多年來,她一直想要甩掉這個包袱。現在好了,別人替她把這包袱給甩了,她終於給安心地睡個好覺了。

王昭君首先說,嫁人是一個婦女的權利,當初,她到漢宮多年見不著皇帝的影子,後來,聽說匈奴的單於來漢朝娶媳婦,她就報名了。嫁給匈奴的匈奴的單於與見不著皇帝的影子相比,是實實在在的,那是她作為一個女人應該得到的幸福。王昭君說,歷史發展到今天,中國人早就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和親是帶不來和平的,漢代、唐代先後有十多位公主和親,有些還是正牌公主,但也沒聽說誰帶來和平的,而所謂她和親帶來的和平不過是個巧合而已——那時,匈奴已經被打得不行了,南匈奴投降了,漢朝又幫助南匈奴收拾了北匈奴,一方面匈奴懼怕漢朝的武力,另一方面他們確實也在草原上折騰不起來了。和平從來都是用拳頭打出來的,不是靠女人帶來的,她嫁匈奴後半個世界的和平,當然也是漢朝人打出來的,與她本人沒有多少關系。而把這件事兒當個事兒地說出來的是元代詩人趙介。

趙介認為她的功勞,不亞於漢朝名將霍去病,她的故事因此成為歷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她說,事實和史實都是清楚的,沒有霍去病等漢代名將浴血奮戰,擊潰匈奴,就是有成千上萬個王昭君和親匈奴都不會帶來漢匈的和平。她說:「我一個女人,在這邊地位有限,也就匈奴的妃子,還不是正妻,正如史書上說只能教匈奴人織織布希么的,怎麼可能有如此巨大的成就?你們說我出塞之後,使漢朝與匈奴和好,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加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這確實抬高我了,抬高得讓我受不了。」她說,如果當時匈奴還有漢初那個實力,他們還不將邊塞鬧翻天了。無論如何,因為她和親而帶來半世紀的和平都是不可能的,絕對不可能的。

王昭君接著說,文學就是文學,歷史就是歷史,把她從教材刪除,就是把歷史中的文學水分剔除。中國人總喜歡把文學當歷史讀,讀著讀著就把文學與歷史給混淆了,甚至把文學看得比歷史還歷史。比方說,把《三國演義》當歷史,把《岳全傳》當歷史,甚至把《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都當歷史,比方說研究和她一樣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靠的基本就是詩,白居易等人的詩,可信度確實有那麼一點點低。

她說,在漢代的正史里,出現關於她的記載,其實就那麼幾十個字,漢代的正史甚至到最後把她「忘」了,以至後世的人們研究她在匈奴到底嫁了幾嫁、活了多少歲都得靠野史,也讓她的死有了服毒自殺說。又說,那個《報漢元帝書》其實就不是她寫的,因為有這個東西的時候,漢元帝已經去世兩年了,而她不可能不知道這事,更不可能把它寫得那麼露骨。(報漢元帝書:臣妾幸得備身禁臠,謂身依日月,死有餘芳。而失意丹青,遠竄異域,誠得捐軀報主,何敢自憐?獨惜國家黜涉,移於賤工,南望漢關徒增愴結耳。有父有弟,惟陛下幸少憐之。)這都是那些文人們總得她在匈奴那邊生活得不容易,才搞了這么個角色,還有被稱為她個人作品的怨詞也是這么個角色。(怨詞:秋木萋萋,其葉萎黃,有鳥處山,集於苞桑。養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雲,上游曲房。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沒沉,不得頡頏。雖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獨伊何,來往變常。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王昭君說,再不容易也比待在漢朝皇宮里的好,女人總得是要嫁人的。呼韓邪單於死後,她必須改嫁呼韓邪單於第一閼氏所生的長子雕陶莫皋單於。她不能接受,想到了回來,但漢成帝令她遵從胡俗,她只得下嫁。她與雕陶莫皋生有兩女,長女即須卜公主,小女即當於公主。公元前20年,雕陶莫皋又死,她自此寡居。但有人因此說,匈奴又讓她再嫁,她不願從胡禮,最終吞葯而死,這都是歷史被文學化的結果,不可信的。

王昭君最後說,現在,僅她的墓地就有三處,一是內蒙古昭君墓,座落於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南岸;山西昭君墓,位於晉西北與內蒙接壤的朔州朔城區南榆林鄉青鍾村;河南昭君墓,是位於許昌市襄城縣十里鋪西的一古冢。她說,她一個人有這么多的墓地,主要是因為後世對於民族團結與和平安定的向望與紀念,這個沒有錯,但應該把「追加」在她身上的和平功績還給那些歷史上真正為和平做過貢獻,甚至流血犧牲的人們,比方說衛青、霍去病以及竇憲、耿秉等人,而不是她。她最後補充說明了一句:「把衛青、霍去病與我和冒頓從教材里悄悄刪去,真是太不厚道了??我與衛青、霍去病不可同日而語啊!」(文/路生)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謝絕其他媒體轉載!

❼ 寫寫你對王昭君的評價

一、評價:
1、王昭君的歷史功績,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專塞之後屬,使漢朝與匈奴和好,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增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是符合漢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與她的子女後孫以及姻親們對胡漢兩族人民和睦親善與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她得到歷史的好評。元代詩人趙介認為王昭君的功勞,不亞於漢朝名將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為中國歷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
2、昭君出塞後,結束了匈奴與漢朝的百年對抗,北方邊境出現了「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而且昭君的子孫後代也為匈奴與漢朝的友好關系作出了極大貢獻;並且昭君出塞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與技術,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漢族與其他少數名族的民族融合。
二、簡介:
王昭君(約前52年—約前15年),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人,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漢族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明妃」,王明君。
漢元帝時期宮女。匈奴呼韓邪單於閼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傳。

❽ 如何評價歷史上的王昭君

王昭復君和親遠嫁匈奴,制歷來被認為是件極其悲慘的事。王昭君本人的想法具體如何已經不要緊,倒是透過後人對此事的解讀,能看出歷朝歷代的婚姻觀、地域觀和審美觀等。 近代王昭君的歷史功績,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後,使漢朝與匈奴和好,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增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是符合漢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與她的子女後孫以及姻親們對胡漢兩族人民和睦親善與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她得到歷史的好評。元代詩人趙介認為王昭君的功勞,不亞於漢朝名將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為中國歷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近代昭君出塞後,結束了匈奴與漢朝的百年對抗,北方邊境出現了「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而且昭君的子孫後代也為匈奴與漢朝的友好關系作出了極大貢獻;並且昭君出塞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與技術,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漢族與其他少數名族的民族融合。

❾ 昭君出塞歷史意義

昭君出塞歷史意義是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於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昭君出塞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故事。後來也有根據這個故事創作的詩歌、琵琶曲、戲劇、電視劇等藝術作品 。

王昭君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其人其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成為自古以來書畫家、詩詞家和戲劇家筆下久遠的主題。但有關王昭君及昭君出塞的文化主題基調與其說是凄美,不如說是哀怨、同情。

(9)如何看待王昭君歷史上的民族沖突擴展閱讀:

「昭君出塞」其時匈奴經歷了「五單於爭立」的窩里斗,國力早已江河日下;而漢元帝坐享「昭宣中興」之成果,建昭三年(前36年)在西域又滅了郅支單於,朝野集體牛哄哄的,呼韓邪卻是抱著「且喜且懼」的心態來的。

名列我國歷史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出生於公元前52年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景帝孫休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為興山縣,香溪為邑界,漢王嬙即此邑之人,故雲昭君之縣。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

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

❿ 王昭君的歷史評價

王昭君和親遠復嫁匈奴,歷制來被認為是件極其悲慘的事。王昭君本人的想法具體如何已經不要緊,倒是透過後人對此事的解讀,能看出歷朝歷代的婚姻觀、地域觀和審美觀等。 近代
王昭君的歷史功績,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後,使漢朝與匈奴和好,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增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是符合漢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與她的子女後孫以及姻親們對胡漢兩族人民和睦親善與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她得到歷史的好評。元代詩人趙介認為王昭君的功勞,不亞於漢朝名將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為中國歷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近代
昭君出塞後,結束了匈奴與漢朝的百年對抗,北方邊境出現了「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而且昭君的子孫後代也為匈奴與漢朝的友好關系作出了極大貢獻;並且昭君出塞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與技術,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漢族與其他少數名族的民族融合。近代

與如何看待王昭君歷史上的民族沖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