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原清政府時期湖廣襄陽現在是哪個省哪個市
原清政府時期湖廣襄陽現在是湖北省襄陽市。
襄陽位於長江支流漢江的中游,回是湖北省答僅次於武漢的第二大城市,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漢文化、三國文化的發源地,已有2800多年歷史,歷代為經濟軍事要地。素有「華夏第一城池、鐵打的襄陽、兵家必爭之地」之稱。襄陽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因地處襄水之陽而得名,漢水穿城而過,分出南北兩岸的襄陽、樊城,隔江相望,兩城歷史上都是軍事與商業重鎮,1949年以後兩城合二為一稱襄樊市,分設襄城、樊城兩區。
明清時的襄陽府領1州7縣,轄境相當今湖北均縣以東,棗陽以西和蠻河以北地區。湖廣,一般是指湖南、湖北兩省,又稱兩湖。
B. 請問古時的「襄陽」、「許昌」是今天的什麼地方
襄陽:即今湖北襄陽
許昌:即今河南許昌
C. 襄陽 是哪個朝代 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襄陽,湖北省來下轄地級市、中國歷史源文化名城、楚文化、漢文化、三國文化的發源地,已有2800多年歷史,歷代為經濟軍事要地。素有「華夏第一城池、鐵打的襄陽、兵家必爭之地」之稱。
襄陽名稱由來:
1、西漢:初年始建襄陽縣,以縣治位於襄水(今南渠)之陽而得名,轄漢水以南、中廬縣以東、以北的地區。
2、東漢:漢武帝時屬荊州刺史部南郡。王莽時曾一度改稱「相陽」。東漢光武帝時恢復原名,仍屬荊州南郡。獻帝初平年間,荊州刺史劉表移州治於襄陽城內。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置襄陽郡,郡治在襄陽城內。
至此正式有了襄陽城的名稱。
D. 襄陽是哪裡
襄陽城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地處湖北省北部,漢水中游。《漢書·地理志》專謂:「襄陽位屬於襄水之陽,故名。」戰國時楚置北津戌,始為軍政重邑。漢時置縣,三國時置郡,此後歷代為州、郡、府治所。漢唐兩代,襄陽城處於歷史上的鼎盛時期。《荊州記》載:東漢時襄陽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城南一帶號稱「冠蓋里」。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劉表為荊州刺史,將州治從漢壽遷至襄陽, 使襄陽城由縣級治所一躍升為京城以下州的首府,地轄今湖北、湖南兩省及河南、廣東、廣西、貴州等省的一部分,成為當時中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唐代襄陽城為山南東道治所,轄區擴及今陝西、四川的部分地區。明末李自成攻佔襄陽城,並在此建立國家政權,自稱「新順王」,改襄陽為襄京。1950年5月1日,襄陽與漢水對岸的樊城合為襄樊市。
E. 古代的襄陽是現在的哪裡
古代的襄陽位於湖北省西北部。
襄陽簡稱「襄」,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回中國優秀旅遊答城市,漢江流域中心城市、鄂、豫、渝、陝毗鄰地區的中心城市、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員。
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居漢水中游,處秦嶺、大巴山和大別山之間,北連南陽盆地,南接江漢平原。地處東經110°45′~113°47′,北緯31°13′~32°38′。市境東西長157~228公里,南北寬109.5~122.8公里。連界線全長13,328公里。
襄陽位置境域
襄陽市北鄰河南省南陽市,南與荊門市相鄰,東接隨州市,西連十堰市。行政區域總面積1.97萬平方千米,呈不規則的平行四邊形,邊界線全長1332.8千米。
襄陽市地形為東低西高,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東部、中部、西部分別為丘陵、崗地、山地,約占襄陽總面積分別為20%、40%、40%。東部為低山丘陵,海拔多在90~250米之間,主要分布在棗陽東部的新市鎮、鹿頭鎮、劉升鎮、吳店鎮、平林鎮、王城鎮等。
F. 神鵰俠侶中的襄陽是現在的那裡
神鵰俠侶中的襄陽就是現在(截止2019年)的湖北的襄陽,又稱襄樊。
襄樊地處南陽盆地南端,居漢水上流,三面環水,一面傍山,是控制南北交通的要地。自古襄樊就有「七省通衢」、「南船北馬」之稱。
南宋王朝在長江一線與北方各王國對峙,把襄樊,尤其襄陽城視其為朝廷根本,關系國家存亡的重地,開府築城,儲糧屯軍,經多年經營,建成為城高池深、兵精糧足的軍事重鎮。
蒙古人在攻打襄陽之前,曾經試著從長江的上游從四川順江而下來滅亡南宋,結果在重慶附近的合川釣魚城被打敗了,把它的蒙哥大汗打死在釣魚城下,從此它把它滅南宋的戰略方向轉變了。他認識到只有拿下襄陽才能打倒南宋,所以他就(舉)全國之兵來攻打襄陽,即為著名的襄陽之戰。
(6)歷史上的襄陽是今天的哪裡擴展閱讀:
一、襄陽之戰
襄陽之戰是蒙古帝國統治者消滅南宋政權的一次重要戰役,是中國歷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關鍵一戰。
這次戰役從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將阿術進攻襄陽的安陽灘之戰開始,中經宋呂文煥反包圍戰,張貴、張順援襄之戰,龍尾洲之戰和樊城之戰,終因孤城無援,咸淳九年(1273年)呂文煥力竭降元,歷時近6年,以南宋襄陽失陷而告結束。
在襄陽之戰時,宋軍巧妙的應用了地形優勢,成功的阻止了蒙古軍的投石兵器的猛烈攻擊。然而蒙古人找到了阿拉伯的兵器專家,改進了投石兵器的攻擊距離和准確率,順利的攻下了樊城,襄陽苦於後無援兵,內無糧草,宣布投降。此戰是兵器改革的奇跡,也是漢族人民對抗侵略的奇跡。
二、戰爭背景
南宋末年,權臣賈似道當政,對內欺君誤國,對外屈辱求和。蒙古皇帝忽必烈有意吞並天下,一改以西路四川為主戰場的傳統戰術,決意自中路襄陽突破。
襄陽之戰是南宋與蒙古之間一場決定生死存亡的重要戰爭,蒙哥死後,忽必烈從鄂州匆匆北歸奪了汗位。也就是這一時期,滅宋戰爭的進攻重點改為襄陽,實現了由川蜀戰場向荊襄戰場的轉變。
南宋襄陽地處南陽盆地南端,襄陽和樊城南北夾漢水互為依存,「跨連荊豫,控 扼南北」,地勢十分險要,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南宋抵抗蒙古軍隊的邊隆重鎮。
咸淳三年(1267年)十一月,南宋降將劉整向忽必烈進獻攻滅南宋策略,「先攻襄陽,撤其捍蔽」,他認為南宋如果「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唾手可下也」。
劉整「攻宋方略, 宜先從事襄陽」的建議為忽必烈所採納,宋元戰爭進入了元軍對南宋戰略進攻的新階段。
元將郭侃、郝經認為攻宋戰略需自漢水重兵突破,劉整向元世祖忽必烈獻計取襄陽(設榷城誘宋)以滅宋,建議受到採納,忽必烈開始行5年准備大戰。
G. 中國古代的襄陽是現在的哪裡
就是現在的湖北襄樊市襄陽區。古代襄陽、樊城二城為軍事重地,並稱襄樊。後來合並為一個市的兩個城區。
自春秋戰國時代以來,襄陽一直軍事要地,歷史上發生在襄陽的軍事事件不計其數。金庸在小說中描寫的郭靖守襄陽的戰斗就是發生在元朝入侵南宋的元宋襄樊之戰。
蒙古至元五年(宋咸淳四年,1268)至元至元十年,元軍長期圍困,並最後奪取南宋重鎮襄陽、樊城(今湖北襄樊市)的作戰。
忽必烈即蒙古汗位後,實行了統一內部、穩定後方、獎勵農耕、採用漢法等政策,日益強盛。至元五年,為了攻滅南宋,採納宋降將劉整的建議,改取蜀入江、席捲江東,為奪取襄樊、浮漢入江、直趨臨安(今杭州)的新作戰方略。九月,派都元帥阿□、劉整率各路兵進攻襄陽、樊城。
襄陽、樊城隔漢水相對,順流可直入長江,是南宋的軍事重鎮,城高池深,糧草充足,駐有重兵防守。蒙古軍針對襄樊設防情況,採取長期圍困、待機攻城的戰法。到七年,先後在襄陽西南30里的鹿門山、城東北10 里的白河口修築城堡,控制白河、漢水及陸路交通。又在城西10里的萬山築城以斷其西路,在城南30里的灌子灘立柵以斷其東路。在樊城迎旭門外漢水中,築實心台(今東敵台),上置弩□,阻宋水上援軍。時南宋權相賈似道把持朝政,昏庸腐敗,曾與忽必烈訂有割地稱臣的密約,不派得力將領率兵增援。所以,雖有幾路援兵,守將呂文煥也多次出擊,未能改變被圍困的局面。蒙古軍因缺少水兵,圍城不嚴,每當漢水上漲時,宋軍仍可由水路運送物資進城。蒙古軍為加強水上作戰能力,練水兵7萬,造戰艦5000艘,切斷襄樊與城外的交通。襄陽一再告急。八年六月,宋廷被迫派殿前副都指揮使範文虎率水軍10萬增援,未至鹿門,即被蒙古軍擊退。九年,城內鹽柴布帛奇缺。宋軍不得已暗派人到襄陽西北清泥河上游均州(今湖北均縣)境內,造輕舟百艘,募勇士3000,由民兵部將張順、張貴率領,乘五月漢水上漲,先將載有物資的船隻隱蔽於白河口內,夜間,駛入漢水,途中遭蒙古水軍截擊,轉戰一夜,張順戰死。黎明,張貴才將物資運入襄陽。後張貴率軍從水路接應南來的援軍,遭截擊全軍覆沒。此後,兩城與外聯系斷絕,僅借漢水上浮橋,互相支援。
十年正月,元軍採取各個擊破戰法,燒毀襄樊之間的浮橋,集中兵力,配以威力大、射程遠的回回炮,水陸夾攻已被孤立的樊城。城破,守將牛富戰死。元軍轉兵進攻襄陽。二月,主將呂文煥以城降,守將范天順不屈而死。此戰是元滅南宋關鍵性的一戰。元軍取勝的主要原因是作戰方略正確,指揮得當,適時克服了缺乏水軍的弱點,加強了作戰能力。南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朝廷腐敗,救援無力。
咸淳五年(1269年),忽必烈派丞相史天澤親自前來督師。蒙古軍在襄、樊四周修城築圍,封鎖漢水,扼守通往襄、樊的水陸要沖。同時造戰船、練水軍,屢次打敗南宋的援軍。襄、樊被困三年,賈似道一直對宋度宗封鎖消息,甚至有敢說蒙軍攻宋的,就被貶斥,也有被藉故殺掉的。咸淳六年(1270年),南宋以李庭芝督軍援襄、樊;但另一將領範文虎卻不受李庭芝節制,只聽命於賈似道,這樣就牽制甚至束縛了李庭芝的救援行動。
咸淳七年(1271年)十一月,蒙古正式建國號為元,並加緊對襄、樊的進攻。咸淳八年(1272年)三月,樊城外城被元軍攻破,宋軍只好退守內城。這時,城中雖尚有糧,但其他物資皆缺。為了援助襄、樊,李庭芝屯兵郢州,並利用襄陽西北的青泥河,以輕舟百艘,裝滿衣甲物資,在張順、張貴帶領下,乘夜轉戰一百二十多里,於五月二十五日黎明,到達襄陽城下,張順戰死。外援船的到來,極大地鼓舞了襄、樊軍民。張貴入襄之後,派人潛水與在郢州的宋軍範文虎相約,會師於龍尾洲。但範文虎卻於會師的前兩天,退屯三十里。元軍得到這一消息,在龍尾洲以逸待勞,大敗宋軍。張貴受傷後被俘,被元軍殺害。從此,襄、樊便與外界中斷了聯系。咸淳九年(1273年)正月,元軍攻破樊城,都統范天順自殺,統制牛富率軍巷戰,後亦赴火自盡。這年二月,襄陽宋將呂文煥向元軍投降。襄、樊這一軍事重鎮的陷落,決定了南宋滅亡的命運。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2/06/11027560/20050407/12225235.html
襄樊政府網站:http://www.xf.gov.cn/
H. 宋金時候的襄陽是今天的那裡啊
屬於今天湖北的襄樊
I. 襄陽的歷史
周朝分封同姓及有盟部族建國,境內主要有鄧、谷、羅、隨、唐、厲、盧戎等國。春秋戰國時期,楚滅上述諸國設置縣、邑,見史載者有隨縣、鄧縣和鄀、酇、盧等邑,又於今襄陽城置北津戍。
秦時為鄧、築陽、山都、酇、隨、鄀、鄢、邔等縣地。
襄陽縣始建於西漢初年,以縣治位於襄水(今南渠)之陽而得名,轄漢水以南、中廬縣以東、縣以北的地區。
武帝時屬荊州刺史部南郡。
王莽時曾一度改稱「相陽」,東漢光武帝時恢復原名,仍屬荊州南郡。獻帝初平年間,荊州刺史劉表移州治於襄陽城內。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置襄陽郡,郡治在襄陽城內。
曹魏、西晉時,仍屬荊州襄陽郡。東晉時,因雍州(今陝西一帶)人避難流入襄陽等地,為安置流民,孝武帝於太元十四年(389年)以襄陽為中心僑置雍州。
南北朝時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劃出荊州的襄陽、南陽、順陽、新野、隨等五郡為僑置雍州的實土,州治在襄陽城內。南齊沿仍。梁朝時蕭祭以襄陽降西魏,西魏改稱襄州,置總管府。本縣屬襄州總管府襄陽郡。北周沿仍。
隋文帝時屬襄州。隋煬帝時屬襄陽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郡為州。貞觀初年置山南道,治所在襄陽城內,本縣屬山南道襄州。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屬山南東道(治所仍在襄陽城內)襄州(天寶時改州為郡,乾元時復稱襄州)。
五代時,屬山南道(實即山南東道)襄州。
北宋時,屬京西南路襄州。宣和元年(1119年)屬京西南路襄陽府。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省鄧城,入襄陽」,本縣轄境遂擴展到漢水以北,仍屬襄陽府。
元二十九年(1292年),屬江北河南行中書省襄陽路。
明洪武初年,屬湖廣行中書省襄陽府。洪武九年(1376年),屬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襄陽府。
1643年1月(崇禎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一度改稱襄陽為襄京。
清朝時期屬湖北布政使司襄陽府。
中華民國2年,直屬湖北省政府。3年,屬湖北省襄陽道。16年廢道,縣直屬於省。17年,屬鄂北行政公署。21年,屬湖北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25年,屬湖北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其間,1930年7月至1932年6月,中國共產黨在黃龍一帶(縣內其它地方為國民黨統治)建立襄陽縣蘇維埃政權,屬鄂豫邊蘇區領導。
1948年1月,襄陽縣愛國民主政府成立,屬桐柏行政公署第三專署及漢南辦事處。1949年2月,屬湖北省襄陽行政區專員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湖北省襄陽行政區專員公署(1950年5月,復以襄陽縣之襄陽、樊城兩鎮組建襄樊市,隸屬襄陽專署)。1952年改稱湖北省人民政府襄陽區專員公署,1955年改稱湖北省襄陽專員公署,1979年改稱湖北省襄陽地區行政公署(同年襄樊市省轄)。1983年8月撤銷襄陽地區,其行政區域並入襄樊市(地級市)。2010年12月9日正式改為湖北省襄陽市(地級市)
J. 歷史上的襄陽和洛陽分別指今天的什麼地方
2001年8月31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1]93號):(1)撤銷襄陽縣,設立襄樊市襄陽區。在湖北省!
洛陽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洛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