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上有哪些英雄人物
有岳飛、文天祥、張世傑、於謙、閻應元等。
1、岳飛
岳飛(1103年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岳飛從二十歲起,曾先後四次從軍。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至紹興十一年(1141年)止,先後參與、指揮大小戰斗數百次。金軍攻打江南時,獨樹一幟,力主抗金,收復建康。
紹興四年(1134年),收復襄陽六郡。紹興六年(1136年),率師北伐,順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
紹興十年(1140年),完顏宗弼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兩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義軍紛紛響應,夾擊金軍。岳家軍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
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誣陷入獄。
1142年1月,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岳雲、部將張憲一同遇害。宋孝宗時,平反昭雪,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謚武穆,後又追謚忠武,封鄂王。
2、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
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開慶元年(1259年),補授承事郎、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草擬詔書有諷權相賈似道語,被罷官。
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餘杭。
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
次年,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范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
後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於大都就義。終年47歲。
3、張世傑
張世傑(?—公元1279年),涿州范陽(今屬河北范陽)人。宋末抗元名將,民族英雄。與文天祥、陸秀夫並稱為宋末三傑。
早年隨呂文德征戰四方,歷任諸軍都統制、知高郵軍等職。不久後因形勢危急,張世傑升任保康軍承宣使,帶兵抵抗元軍入侵,期間互有勝負。隨後又先後擔任制置副使、保康軍節度使、檢校少保等重要職務。
宋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軍逼近臨安。張世傑奉益王、衛王南逃組織小朝廷抵抗元軍南下。後任簽書樞密院事。成為小朝廷中的核心人物。
南下途中,元軍多次派人招降,張世傑堅決拒絕。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正月,元軍攻打雷州,數次皆未獲勝。張世傑因功升任少傅、樞密副使。
同年四月,宋端宗駕崩,張世傑主持立衛王為帝。並將朝廷轉移到崖山。不久後,陸秀夫背衛王趙昺投海自殺。南宋滅亡。張世傑也在同年死於平章山下。
4、於謙
於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杭州市上城區)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樂十九年(1421年),於謙登進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因嚴詞斥責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升為巡按江西,頌聲滿道。
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時因入京覲見時不向權臣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任。
土木之變後,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明代宗即位,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
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和議後,於謙仍積極備戰,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
當時朝務繁雜,於謙獨運征調,合乎機宜。其號令明審,令行政達。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但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大將石亨等誣陷於謙謀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憲宗時,於謙被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謚「肅愍」。明神宗時,改謚「忠肅」。
5、閻應元
閻應元 ,字麗亨,漢族,直隸通州人(今北京通州),明末抗清名將,民族英雄,江陰抗清三公之一。
1645年,即明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任江陰典史期間,率十萬義民,面對二十四萬清軍鐵騎,兩百餘門重炮,困守孤城八十一天,使清軍連折三王十八將,死七萬五千人,史稱江陰八十一日。
城破之日,義民無一降者,倖存者僅老幼五十三口。閻應元被俘後堅決不向清廷貝勒下跪,被刺穿脛骨,「血涌沸而仆」,終英勇就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岳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文天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世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於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閻應元
Ⅱ 求名字中帶勇字 帶舟字的歷史名人~~~急!!
楊勇,隋煬帝楊廣的哥哥。
舟之僑,【左傳】晉有大夫舟之僑。
虢公夢在廟,有神人面白毛虎爪,執鉞立於西阿,公懼而走。神曰:「無走!帝命曰:『使晉襲於爾門。』」公拜稽首,覺,召史囂占之,對曰:「如君之言,則蓐收也,天之刑神也,天事官成。」公使囚之,且使國人賀夢。舟之僑告諸其族曰:「眾謂虢亡不久,吾乃今知之。君不度而賀大國之襲,於己也何瘳?吾聞之曰:『大國道,小國襲焉曰服。小國傲,大國襲焉曰誅。』民疾君之侈也,是以遂於逆命。今嘉其夢侈必展,是天奪之鑒而益其疾也。民疾其態,天又誑之;大國來誅,出令而逆;宗國既卑,諸侯遠己。內外無親,其誰雲救之?吾不忍俟也!」將行,以其族適晉。六年,虢乃亡。
譯文 · · · · · ·
虢公夢見在宗廟里,有一個神臉上長著白毛還有老虎一樣的爪,拿著斧站在西邊的屋檐下,虢公嚇得逃走了。神說:「不要走!上天命令說:『讓晉國進入你的國門』。」虢公下拜磕頭後,夢醒,召來史嚚占問這個夢的吉凶。回答說:「像你所敘述的,那麼這個神就是西方之神蓐收了。他是天上主管刑殺的神,上天命令的事情都是由神完成的。」虢公下令把史嚚囚禁起來,並且要國人祝賀他這個夢是吉利的。舟之僑告訴他同族的人說:「大家都說虢國不久會滅亡,我今天才知道了這個道理。國君不認真考慮神的意思,反而要國人去祝賀晉國的進入,這難道能減輕自己的災禍嗎?我聽說:『大國正義,小國進入叫順服。小國傲慢,大國進入叫誅伐。』民眾痛恨國君的奢侈,就會違拒他的命令。如今他認為自己的夢吉祥,他的奢侈必然會更甚,這是上天奪去他用來省察自己的鏡子而加重他的毛病啊。民眾痛恨他的所作所為,上天又迷惑他的良知;大國一旦來誅伐,他下的命令沒有人服從;公族已經衰敗,諸侯又對他疏遠。內外都沒有人親近他,還談得上誰來拯救呢?我不忍心等著看到國家的滅亡!」於是帶領他的家族離開虢國到晉國去。過了六年,虢國就滅亡了。
Ⅲ 古代人字中有仲的有哪些名人
董仲舒(前年~前104年),漢族,漢廣川郡(今河北景縣廣川鎮大董古庄)人,漢代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
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的主張。董仲舒認為,「道之大原出於天」,自然、人事都受制於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應該是統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維護了漢武帝的集權統治,為當時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穩定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仲熊:上古進名列「八元」的賢者。「八元」指當時位最有才德、最善於治事的人,即《左傳》提及過的:伯奮、仲堪、伯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李里、仲熊、忠肅共、懿、宣、惠、和,天下之民,謂之「八元」。仲堪、仲熊,是被舜帝舉為「布王教於四方」的人。
仲由:春秋時魯國人,字子路,孔子的得意弟子,他直率勇敢,仕衛為邑宰。
唐代有太常博士仲子陵,宋代有天章閣侍制仲簡、好學強記的仲並,清有監察御史仲永檀
孔子吧,雖然姓名裡面沒有仲字,但字裡面有。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孔丘,字仲尼。祖籍宋國夏邑[1-2]
,出生於魯國陬邑[1]
(今山東省曲阜市尼山鎮境內),東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3]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3]
,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
Ⅳ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小人物因為勇敢而名垂史冊呢
一般名垂青史的都是大人物,但小人物因為勇敢而名垂青史的例子也不少見,我來說一個。北宋一個小巡檢打敗了遼國第一名將耶律休哥。
結語小人物恰逢重大歷史時期,勇於作為,也能做出名垂青史的大事。所以有的時候,歷史的發展常常有一定的偶然性。這就是小人物創造了大歷史。
Ⅳ 歷史上有勇有謀的人才特別的多,有哪些文武雙全的人呢
中國歷史上十大文武雙全的名人:
第一名:李世民
隨其父李淵晉陽起兵後統率兵馬四處征戰,用李淵的話講叫做百戰百勝,洛陽虎牢關之戰為經典之戰,3000多騎兵正面迎戰援助洛陽的河北竇建德部十萬人,結果一戰而定,擒竇建德、降王世充,一戰定天下。即位後決心以文治國,開創「貞觀之治」。本人擅長騎射,能拉硬弓,喜好書法。
統率10,戰績10,功績10,政治10,治國10,謀略10
第二名:毛澤東
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締造者之一、軍事統帥,共和國締造者。帶領人民解放軍多次以弱勝強,戰術指揮上的經典戰例為三次反圍剿和四渡赤水之戰,戰略上更多。本人喜讀史書、詩詞書法獨樹一幟。
統率10,戰績10,功績10,政治10,治國9,謀略10
第三名:吳起
兵家亞聖,與孫武齊名,政治上在魏國實施改革,與商鞅齊名。著有《吳子》,第一個提出並親自實施建立精銳部隊「武卒」, 「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
統率10,戰績10,功績9,政治9,治國10,謀略10
第四名:王猛
五胡十六國時期前秦丞相,一人之力興邦,將一個少數名族小國治理成為雄踞北方疆土千里的強國,自己也曾親率部隊四處征戰平定叛亂。
統率9,戰績8,功績10,政治10,治國10,謀略8
第五名,諸葛亮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在位期間將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軍事上多有建樹,被後世軍事大家所推崇。
第六名,曹操
東漢末丞相,三國魏國奠基者,在漢末群雄爭斗中經歷大小數戰平定北方。政治上用人不拘,實施屯田。本人喜好詩詞,著有《孟德新書》、《兵法十三篇註解》等。
第七名,李靖
隋末唐初名將,「出將入相」成語就指他,率大唐騎兵開疆拓土百戰百勝,如朝堂後任兵部尚書等職。著有《李衛公兵法》
第八名,王陽明
明朝著名哲學家,思想家,儒家心學創始人,這樣一個本來和帶兵是不沾邊的,但歷史適逢其會,南昌寧王叛亂,他幾乎以一人之力平定叛亂,擒寧王。如有機會入朝,成為內閣首輔也有可能。
第九名,曾國藩
清朝末期重臣,湘軍創始人,率部鎮壓太平天國並取得勝利。本人為儒家大學者,若能生在盛世,未嘗不能成為名相。
第十名,朱元璋
明朝創始人。從軍後從農民中脫穎而出,先後戰勝張士誠、陳友諒等割據軍閥,並一舉推翻元朝。成為皇帝後制定一系列典章制度,本人廢掉丞相制度,親力親為。
因受字數限制,第五名關於各方面評價省略,供參考。
Ⅵ 中國歷史上的勇將,名將,名臣有哪些以及他們的介紹。最後全一些
TOP 10 李文忠
明史載: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兒,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出身夠可以,朱元璋的親外,隨朱一起打天下,勇冠三軍,戲勇冠諸將。也就是說就連常遇春這樣的勇將也只能排在其下,勇武可見一斑。漠北阿魯渾河之戰,馬倒步戰,仍殺傷無數,義烏之戰,引千騎橫突張士誠部,殺傷數百,全身而退,新城之戰,身被數圍,大呼奮擊,一戰破張士誠二十萬大軍,悍勇不可一世,諸侯皆畏之。
我個人對李文忠最熟悉的一段是其白揚門之戰,勇中有謀,剛中帶柔,一代猛將本色盡顯無疑。尤為可貴的是其好學問,雖征戰沙場仍不懈學習,頗有古人之風。曾有:「兵在謀不在眾」之語,剛猛之中不失智謀,可謂智勇皆備。
唯一可惜的是不得善 終,死於朱元璋的猜忌之下,道理其實很簡單,雖是家族之人,終就對他不是很放心,而最放心的辦法莫過於從肉體上消滅,所以,他只好死了,沒有死於沙場,可嘆,可悲!
勇猛指數6 智謀指數7 總評 6.5
TOP 9 馬超
字孟起,號"錦馬超",長得極蚰,按現代人的標准整個就一酷哥,可恨的是他不但酷,還狠,都是MM們最喜歡的呀。隴右人,世居羌胡邊,以其勇深得胡人之心,號之為"神威天將軍".
潼關之戰是其一生中的巔峰之作,打得橫掃北方平定諸侯如探囊取物一般的阿瞞割須斷袍而走,帳下諸將竟無人敢拂其鋒芒,這可是些稱雄三國的狠角呀,曹仁,夏候兄弟,張頜,哪一個不是個個頂個的主兒?後兵敗投告劉大耳,鬱郁而終,殊為可憐。
勇猛指數6.5 智謀指數 5 總評 5.5
TOP 8 英布
又名黥布,因其曾受過秦法"黥刑"而得名,楚九江王,漢淮南王,與韓信,彭越並稱"漢初三大名將".是當時僅次於西楚霸王的第二號狠角色,當時號稱"勇悍"的什麼樊噲啊,夏候嬰呀什麼的碰到他基本上是一戰而定,壓根不是個。打得劉老二幾次屁滾尿流,所謂"傷得越痛,愛得越深",也使他下了本錢拉攏英布,一旦得手,如獲至寶,可惜的是英布自投漢以後幾無建樹,還不如呆在楚那邊風光。
巨鹿之戰,引數千楚兵為先鋒擊三十萬秦軍,無往不勝,悍通顯於諸侯,為最終擊潰秦軍主力立下頭功,後奉項羽令坑殺二十萬秦軍於新安,擊漢之役,引軍破三秦天險涵谷關,驍勇異常,項羽大封諸侯,布為九江王,殺楚懷王。
劉邦殺韓信,彭越,英布懼誅而反,擊漢楚王部,敗之,破漢荊王部,盡收其地,兵,糖,又與漢軍主力相持與甄,劉邦見其悍勇不敢應戰,固守城池,留下一對千古妙對:汝何故而反?劉邦問。俗為帝耳!英布答。他的想法是不錯的,可惜此時天下已定,民皆不願戰,後大戰之下兵敗身死,落得個千古罵名。
勇猛指數 7 智謀指數 6 總評 6.5
TOP 7 史萬歲
隋初四大名將之一,出身名將世家,15歲從征,後以副將從征平定尉遲同(有一個舟之底),每戰必先登,勇冠三軍,鄴城之戰,敗勢已定之下,拔馬奮擊,大呼"事急矣,吾當破之",突入敵陣,立殺數十人,方止住陣腳,後楊堅登位,以戴罪之身以涼州道帳下武將身份出征,與突*可汗定"士卒何罪,願得勇士單挑以絕勝負"之約,史載"萬歲馳斬其將而還。突*大驚,議和而退",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一次以單挑的形式決定戰局的例子,單憑此,史萬歲便該名流千古。
後史以行軍總管身份隨楊素平高智慧之亂,引2000軍偏師,千里而進,歷700戰,與主力失去聯絡,皆以為其已全軍敗亡,殺傷以十萬計。後以此功加封,並進入四大之列。
大斤山之戰,突*軍與隨軍相遇,敵哨騎回報隋軍主將為史萬歲,突*可汗大驚,說道:得非敦煌斬吾勇士者乎?"在得到哨騎確認後慌張撤退,被隋軍跟進斬殺萬人,其勇由此可見。
結局,嘿嘿,又一個不得善終的,又一個死在自己人之手的。原因竟然是因為這個史萬歲昏了頭,為了替將士請功,不注意言辭用語,在朝堂之上跟楊堅對著干,有失文帝威嚴……
勇猛指數 7.5 智謀指數 7 總評 7
TOP 6 呂布
字奉先,只是為人不仗義。公認的三國第一猛將。悍勇世無所匹,單挑關張劉,也只是稍現敗象,從三人包圍中從容而去.
勇猛指數 8 智謀指數 5 總評 6.5
TOP 5 斛律光
字明月,高車族,北齊名將,出身將門,其父斛律金,官至大司馬,咸陽王,其弟為齊幽州刺史,可謂一門三傑,最初投候景(後來殺了梁武帝的那個),有人便對候景說"斛律家小兒,不可使其三度為將,後奪人名",原因就是因其自小"少言語,工騎射,具兵事,一郡皆服".十七歲時便"生擒敵勇將",少年得志。與高歡出征,一箭射落大雕,高歡贊道:此射鵰手也。此後,北齊一軍皆呼之為"射鵰將軍"(跟郭靖差不多,北方民族對弓馬之術很看重)。
縱觀《北齊書。斛律光》傳,如"光自馳馬迎之,斬敵將","光自生擒敵首領"之樣的描述比比皆是,客觀的說,北齊書的內容基本是可*的,可信度要遠大於南朝的幾本史書,能得如此高的評價,斛律光之勇自不待言。
實是求是的說,斛律光不但是勇將,更是名將,在整個南北朝可以排得進前五位,與韋睿,劉裕,韋孝寬,陳慶之之流並列,只是由於本篇的大方向不在此,又因其非我族類,就不便多說。結局一樣不妙,又一個死於自己人之身的猛將,可憐得緊。呵呵
勇猛指數 8.5 智謀指數 8 總評 8
TOP 4 霍去病
單是一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便足以使其名載史冊,更可貴的是其對匈奴的戰績,不敗之將更是難得,像上文所述諸將,皆有敗績,且有些還敗得很慘,象這樣出身皇族親引鐵騎出塞,令胡騎喪膽,漢子振奮的名將極為難得,此前曾在"十大名將系列"中有他,故不多說
勇猛指數 9 智謀指數 9 總評 9
TOP 3 楊再興
小商河一戰,令無數後世子孫為之扼腕,數百將士面對數十倍敵軍(女真人主力騎兵部隊,戰力之強可以想見)發動了奮不顧死的沖鋒,雖盡數死於沙場,卻使威名流芳百世,僅楊再興一人便"殺敵將數十,斬胡騎數百",其中不乏元帥一類的重要將官,可謂死得其所,據史記載死後岳家軍為其收屍,僅從其身體內燒出的鐵箭頭就達兩斤以上,慘烈非常。
據稱其為楊老令公之後,初為義軍帳下大將,後受到岳家軍的進攻,斬,殺岳家軍數位將官,所括岳王的親哥,兵敗投降,為岳家軍帳下與高憲,岳雲並列的三員猛將之首,數次隨岳家軍擊女真騎兵,殺傷甚眾,胡騎皆畏之,聞之至則盡拔馬避之,以全性命。想來可笑,印象中的女真人打仗是不怕死的,怎麼會怎樣?想來女真人所謂的不怕死也只是一種表現現象,在明知進必死退可生的情況下一樣不會放棄生命的,呵呵。
勇猛指數 9.5 智謀指數 6 總評 7.5
TOP 2 冉閔
冉魏政權的君主,死後被其對手追封為"魏武悼天王",一個武,一個天王,入木三分地體現了胡人對其深深的畏懼之心。
作為南北朝時期北方漢族的精神支柱,冉閔的威猛至今還在一些地方流傳,亂華之六胡經其征戰廝殺只剩其四,為漢文化在北方的延續流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本人將在短時間內新寫個長篇,內中便有對冉閔濃墨重彩的描述),日本人更是將其稱為與項羽並列的猛將之首。
"閔左操雙刃矛,右執鉤戟",騎赤龍,一生死於其手下的敵軍以萬計,死於其政權,軍隊下的胡人更是以十萬計,曾創造過以弱擊強九戰九勝的戰例,帳下軍士皆勇冠三軍,竟與楚霸王之八千江東子弟不相上下,僅被難一役便"斬燕將數十,殺燕騎三百餘",勇烈可見一斑,只是由於戰馬被殺,步戰力盡被擒,面對胡主責難,尤自怒斥:「天下大亂,爾曹夷 狄禽 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邪!」被殺之後,天降三日大雪,又大旱,燕主疑懼,封其為"悼武天王"這才作罷。
勇猛指數 10 智謀指數 8 總評 9
TOP 1 項羽
只要是中國人,不管是學什麼的,上過什麼學,或者是沒上過學,提起此人無不瞭若指掌。巨鹿之戰,三萬破三十萬,彭城之戰,三萬破六十萬,如此懸殊的戰果令無數後世人對其充滿了好奇與景仰,作為一個失敗者,得到了遠比成功者劉邦更高的認同度與同情,實在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為中國人從來就是以成敗論英雄的,一個如此悲情英雄竟能在民間擁有如此的知名度,實在是很令人費解
勇猛指數 10 智謀指數 7 總評 8.5
千秋功罪李鴻章
「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梁啟超
李鴻章(1823.2.15-1901.11.7),本名銅章,字漸甫(一字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文忠。安徽合肥東鄉(今肥東縣)磨店人。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
千古完人曾國藩
曾國藩(1811-1872),字伯涵,號滌生,原名子城,派名傳豫,清湘鄉縣荷葉塘(今雙峰荷葉鄉)人。23歲取秀才,入縣學;24歲入嶽麓書院,中舉人;道光十八年(1838),殿試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入翰林院,從倭仁等習程朱理學,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侍講學士、文淵閣直閣事,後擢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升禮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
扶棺諫君海瑞
海瑞(1514-1587),廣東瓊山人,即現在的海南島,字汝賢,號剛峰。他取此號的意思是一生以剛為主,要終生剛直不阿。因此人們尊稱為剛峰先生。海瑞是明朝嘉靖時期的著名清官,由於敢於直言進諫,懲惡揚善,一心為民謀利,被人民稱為海青天、南包公,其英名流傳至今。
第一清官於成龍
於成龍(1617-1684)字兆溟,山西永寧人,出生明朝末年。清順治十八年(1661)45歲時,被朝廷選拔擔任廣西羅城知縣。羅城經過兵災,城中只留下6戶居民。於成龍帶領百姓墾種荒地,一面請求朝廷寬免捐稅,「與民相愛如愛人父子」。經過7年的努力,流亡外地的百姓紛紛返回家鄉,羅城很快改變了面貌。
改革大師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世稱臨川先生。慶歷二年(1042)進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 王安石在哲學思想方面,繼承和發揚了老子的一些思想,是傳統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洪範傳》、《老子注》是他在這方面的主要著作,後者已經散佚。他的文章以論說見長,列於唐宋八大家。在詩歌方面,早年寫了不少反映社會現實的詩篇。有集本傳世,一是《臨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兩本都摻有他人的著作。王安石曾封於舒、荊,死後又謚為文,故也稱為王荊公或王文公
治國奇才劉晏
劉晏(公元715-780年),字士安,曹州南華人(今山東東明縣東南),天資聰穎,才華橫溢。
千秋鏡鑒魏徵
魏徵(580-643年),字直成,巨鹿下曲陽(今河北晉縣)人。幼年喪父,窮困失意,扔下家產不經營,有遠大志向,對於各種書籍、學問能夠融會貫通。正如史書所載:「魏徵,少孤貧,落拓有大志,不事生業。好讀書,多所通涉。」史書中關於魏徵政治生涯的記載,最 早沒過於隋大業十三年(617年)、說武陽邵丞元寶藏是魏徵的朋友,他在大業十三年起兵響應李密時,讓魏徵掌管文書。後來,魏徵隨李密降唐。貞觀七年,魏徵由於忠於職守,勤勤懇懇,積勞成疾,懇求太宗免去他侍中職務,太宗一再挽留,但他堅辭,後被任命為特進,仍舊參與門下省事務,實質轉為加官的顧問,直到去世。君臣二人齊心協力,共同開創了中國封建史上輝煌的一頁--「貞觀之治」。
流芳千古房玄齡
房玄齡(579-648),名喬,字玄齡,今相公庄鎮房庄人。唐初名相。房玄齡自幼機警聰明,貫通典籍,善於寫作,書法擅長草隸。18歲舉進士,隋末授羽騎尉,在秘書省校對書籍。隋開皇(581-600)年間,天下統一,房玄齡暗告其父,皇上無功無德,雖居帝位不會長久。李世民巡視渭北時,房玄齡扶杖進謁於軍門,兩人一見如故,授玄齡為秦王府記室,封臨淄侯。秦王每次征戰房玄齡必跟隨,其他將領爭相收取珍異之物,唯獨玄齡廣收人才致之王府,人人都願盡死力。秦王曾說:「漢光武得鄧禹,門人益親。今我有玄齡,猶如鄧禹。」當時秦王與太子有怨恨,召房玄齡計議,房玄齡引杜如晦協商判決大計,太子忌恨二人,進讒言於高祖,二人皆被斥逐還第。事平後,秦王被封為皇太子,房玄齡被提拔為右庶子。太子即位,房玄齡為中書令,後進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更封魏國公。他從政數載,與杜如晦同為唐太宗重要輔佐,歷史上的 「貞觀之治」與他們的力促執行是分不開的,「房謀杜斷」被傳為佳話。貞觀十七年(643),太宗下令畫24功臣像於凌煙閣,畫中即有房玄齡。後封為梁國公,受詔與諸遂良重撰《晉書》,修訂《唐律》。其言論見於《貞觀政要》,著作有《高祖實錄》20卷,與高士廉等撰《文思博要》200卷。
房玄齡晚年曾多病,太宗見到他的樣子便痛哭流涕,命御醫臨床問候,尚食供膳,並每天上奏起居情況。見他稍有好轉,便喜形於色。房玄齡病危時,太宗命令把苑牆鑿開以便問候,並親自握手與他訣別。死後贈太尉、並州都督,謚「文昭」,陪葬昭陵(唐太宗之墓在今陝西省禮泉縣境內)。後因受其兒子所累,至永徽年間,被朝廷認為謀反,房玄齡次子房遺愛被殺,其妻太宗之女高陽公主被賜自盡,公主之諸子流配嶺南。
改革鬥士商鞅
商鞅,戰國期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又名公孫鞅、衛鞅,衛國(今河南濮陽)人,約生於公元前390年,死於公元前338年。商鞅是戰國時沒落貴族的後裔。他從小就"好刑名之學"。所謂"刑名之學",即指建立和鞏固地主階級專政的一套法家學說。年輕時,商鞅在魏國進一步研究了法家思想,總結了李悝、吳起的變法經驗,完善了自己的法家理論。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下令求賢,商鞅應召入秦,進獻富國強兵之策,便提出變法重點放在兩面個方面:一是廢除舊的封建領主制,把秦國建成一個封建地主制的中央集權國家;二是推行農戰政策,發展秦國的農業生產,增強軍事力量。他的變法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次從秦孝公三年開始,主要內容包括:編造戶籍,實行什伍連坐;獎勵軍功,頒布按軍功賞賜的制度;獎勵農耕,制定"墾草"開荒的法令等。第二次變法在秦孝公十二年開始,這次變法比第一次更進一步,主要有"開阡陌封疆",廢除封建領主的土地所有制;普遍推行縣制,設置直屬於國君的縣一級行政機構;直接征派賦役,按戶按人徵收軍賦;統一度量衡,取消各領主的家量;革除殘留的戎狄風俗等。經過這兩次變法,完成了秦國從封建領主制到封建地主制的歷史轉變,封建領主貴族的經濟勢力和政治勢力逐步消除,封建地主制的新興政權日益鞏固;農業勞動力增加,耕地擴大,以糧食為主要內容的農業生產日益發展,工商山澤之利主要集中於封建國家之手,政府的財政收入日益富裕;農戰方針具體落實,軍事力量日益強大,一步步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的。這些改革揩施,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商鞅遂遭到政敵的迫害,車裂而死,全家亦被殺害。商鞅的重要政見經後人整理,成《商君書》二十九篇,《漢書.藝文志》有著錄,今存二十四篇。
天下歸心周公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周公吐脯,天下歸心。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在周文王時,他就很孝順,仁愛,輔佐武王伐紂,封於魯。周公沒有到封國去而是留在王朝,輔佐武王,為周安定社會,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攝政。據《曲阜縣志》記載:"武王十三年定天下,封公於少昊之墟曲阜,公不就封,留相武王,成王即位,命世子伯禽就封於魯"。新建立的周王朝面臨著嚴重的困難,商朝舊貴族們准備復辟,而周公輔政,又有違於王位世襲制中父死子繼的原則,引起周室集團內部的矛盾。結果殘余勢力即與周室內部的反叛勢力勾結起來,他們的代表是紂王子武庚與「三監」管叔、蔡叔等人。結果周公東征平定三叔之亂,滅五十國,奠定東南,歸而制禮作樂。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賢人,洗一次頭時,曾多回握著尚未梳理的頭發;吃一頓飯時,亦數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賢士。這就是成語「握發吐哺」典故。周公無微不至地關懷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厲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裡,對河神祈禱說?"今成王還不懂事,有什麼錯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讓我死把。"成王果然病好了。周公攝政七年後,成王已經長大成人,於是周公歸政於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後來,有人在成王面前進讒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閱庫府中收藏的文書,發現在自己生病時周公的禱辭,為周公忠心為國的品質感動得流下眼淚,立即派人將周公迎回來。周公回周以後,仍忠心為王朝操勞。周公輔佐武王、成王,為周王朝的建立和鞏固作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後,仍忠心耿耿,為周王朝的發展嘔心瀝血,直至逝世,終天下大治。周公臨終時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明不離開成王的意思。成王心懷謙讓,把他葬在畢邑,在文王墓的旁邊,以示對周公的無比尊重。周公為後世為政者的典範。孔子的儒家學派,把他的人格典範作為最高典範,最高政治理想是周初的仁政,孔子終生倡導的是周公的禮樂制度。
Ⅶ 中國歷史上最勇烈10猛士都有誰能排上名
三國第一猛士典韋。曹操對典韋的評價是古之惡來,此簡短評價卻已說明曹操對典韋之個人勇力和品質的絕對肯定。典韋以力大無窮著稱,曾單手舉起大營外快被風颳倒的大旗,要知道這大旗好幾個人都扶不住,再加上風力,對力量的考驗是更嚴苛的。此外,典韋之義,也是令人感動,為了幫助被欺負的弱小,不惜犯險刺殺惡人,有春秋俠士之風。最後一點也極為重要,那就是忠誠,忠誠是一個猛士的必備條件,而典韋在忠誠方面的表現,以死護曹,忠義無二了。因此,無論從個人勇力、俠士之風、忠誠無雙,典韋都是當之無愧的三國最完美的猛士,生的雄烈,死得壯烈。
後來扎木合戰敗,哲別投降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非常欣賞哲別的勇猛,就給另取了一個名字,叫哲別,他原名叫只兒豁阿歹。而哲別在蒙語中的意思就是利箭或箭簇之意思。哲別追隨成吉思汗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後來哲別年邁病逝,人們都把哲別之死說成是成吉思汗的“神箭”墜落了。
Ⅷ 歷史中著名的人,名字中帶「布」的都有哪些
英布 英布(?—公元前195年),六(今安徽六安縣)人,因受秦法被黥(刺面),又稱黥布。初屬項羽專,被封為九江王,屬後歸劉邦,被封為淮南王。與韓信、彭越並稱漢初三大名將。
呂布 呂布(公元161年—公元198年),字奉先,五原(今內蒙古包頭市)人。東漢末期的著名武將。在民間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一說。(「[赤兔]」為呂布坐騎之名。)呂布因其驍勇善戰,但又勢利多變。在民間對他評價為"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和"三姓家奴"。
布魯諾 喬爾丹諾.布魯諾(GiordanoBruno,1548-1600),義大利思想家、自然科學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他勇敢的捍衛和發展了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
Ⅸ 中國歷史上傑出的人物有哪些請一一列舉他們的名字和事跡。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裡。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Ⅹ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小人物因為勇敢而名垂史冊
劉胡蘭,王二小,小蘿卜頭。有苦蘭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鍘刀面前毫不示弱,王二小將敵人引到了游擊隊的埋伏區,小蘿卜頭死在了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