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老海鹽哪個弄堂歷史最悠久

老海鹽哪個弄堂歷史最悠久

發布時間:2021-02-21 00:39:20

A. 中國古代調味品,什麼歷史最悠久

鹽、梅、糖、酒、醋是最先出現的五大烹飪調味品。
>>>>

在我國古代日常調味品中,鹽要居首位。
食鹽的歷史,大約起於五千年以前的仰韶文化時期,並於此時開始煮海水為鹽。此後人們認識鹽在飲食調味品中的作用,並以之增加食物的美味及腌藏食物。
此後人們認識鹽在飲食調味品中的作用,並以之增加食物的美味及腌藏食物。歷代食鹽主要有:海鹽、池鹽(湖鹽)、井鹽、岩鹽(礦鹽)。
海鹽是用鐵鍋煎煮海水,亦可在海邊灘地蒸發海水所得。古代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福建、廣東、廣西各地盛產海鹽。
池鹽歷史也很悠久,西周時,山西運城的解池已大規模生產池鹽。此外,陝西、甘肅、青海、新疆、西藏、內蒙、寧夏等少數民族地區亦產池鹽。四川開鑿井鹽,始約於戰國時秦國蜀郡寧李冰的倡導,東漢時的畫像磚上有制鹽的完整而生動的圖像。
漢代四川有鹽井的有十六縣,唐代達六十四縣;明洪武時期產井鹽約一億斤,弘治間增加兩億斤,至清代雍正九年,四川鹽井有六千餘口,年產量達到九億余斤。岩鹽也名礦鹽、石鹽,系取地層中鹽硔而煉成之,盛產於新疆、雲南、西藏,高昌(在今新疆吐魯番)所產岩鹽,為見於古書的最早記載。幾種鹽中,海鹽產量最多,其次井礦鹽,再次是池鹽,這些鹽品質優良,是我國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及其他工業原料。
在古代,因鹽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且獲利豐厚,國家有關鹽制歷代不一,制鹽與銷鹽的方式亦有多種,有民辦、官辦,民制民銷、民制官銷,民制官賣,國家專賣等。

>>>>

糖作調味品大概也甚早。《洪範》「五味」中有甘。《禮記·內則》有「棗栗飴蜜以甘之」。飴是麥芽糖,蜜是蜜糖。五味之甘,可能指這類糖。適量食之,能補氣血,養陰和中,解除疲勞。
用甘蔗汁加工製成的糖。
中國自古以來就栽培甘蔗、飲用蔗汁。公元前,即推廣至中原地帶,已懂得將蔗汁加工成固體糖塊。至五世紀,甘蔗產地,由兩廣、兩湖擴展到長江下游,廣州已能從蔗汁中煉製糖。
七世紀初,在學習印度製糖技術的基礎上,大大提高了生產工藝,使制出的白糖和冰糖質量遠超過外國。
蔗糖,因其原料、工藝的不同,呈現不同的色味和形態,在古籍中又稱作石蜜、糖霜、蔗霜、蔗冰等。古代除食用外,還常用於醫葯。
唐天寶十二年鑒真和尚東渡日本,有方物蔗糖二斤十兩三分,獻給東大寺,同時,也把製糖的方法傳到了日本。

>>>>

梅主要利用其果酸作調料,梅酸具有收斂固澀、健脾胃、增強肝臟功能的作用。新石器時代早期人們已知利用梅酸,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出土有梅核。安陽出土的商代銅鼎中,曾發現盛有已炭化梅核。殷墟西區M284墓中隨葬一銅鼎內也尚存一梅核。

>>>>

酒的出現,可上推到新石器時代中期以前。
大汶口文化遺址墓葬出土有高柄陶酒杯以及碩大的濾酒缸;仰韶文化遺址發現的小口圓肩小底瓮、尖底瓶、細頸壺等,或認為曾作釀酒、盛酒或飲酒之用。
《淮南子·說山訓》謂「清醠之美,始於耒耜」,顯然酒的出現與農業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世本》稱:「儀狄始作酒醒變五味。」《戰國策·魏策二》雲:「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看來酒為飲料及調味品,至夏禹時已相當流行。
最早的酒屬於穀物天然酒,谷類糧食受潮發芽變霉,由微生作用而引起糖化和酒化,大概至商代人們已從中悟出製造麹糵即酵母的釀酒新技術。
鄭州商城出土陶缸,曾發現粘有白色水銹狀沉澱物。藁城台西中商遺址在一釀酒坊址出土的陶瓮內,發現盛有這種沉澱物達8.5公斤,經鑒定就是酵母,同出四件大口罐內還分別裝有桃、李、棗等,說明商代不僅掌握麹糵釀酒,又能釀制果料酒。河南羅山天湖晚商息族墓地,出土過一密封良好的青銅卣,內裝古酒,經色譜測試,每百毫升內含8.239毫克甲酸乙酯,並有果香氣味,是為濃郁型香酒。安陽郭家莊一座殷墓出土的銅卣中,也盛有白色透明液體,內含植物纖維狀雜質,估計是酒。總之文獻提到的鹽、梅、酒三大古代調味品,至少在夏商時代已用之於烹飪。

>>>>

一種酸性調味料。
我國釀醋的歷史悠久,大約起於漢代。在甲骨文、鍾鼎文及其他已發現文物中,未見有關穀物醋的記載。醋,最初指酸的滋味。殷商時期,調味用鹽與梅。至周代,製作肉醬,因在分解過程中,產生大量有機酸,如氨基酸、乳酸、醋酸等,因而,醬汁的味道是酸的,稱為「醯」。至漢代,醯、酢混用,皆指食醋。南北朝以下至唐朝,始從「酢」漸過渡到用「醋」字。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記載了許多制曲釀醋的方法,並已能釀造具有獨特風味的陳醋。唐代時《新修本草》中除載有米醋、麥醋、雜果醋等外,葯物學家還特製加有葯物的葯醋,用於治病。後世傳其技,使醋成為中國人民調味烹飪中不可或缺的原料。
馳譽中外的有山西太原一帶的老陳醋、江蘇鎮江的香醋、四川閬中用多種中葯製成的保寧醋等。古代,又稱女子善妒為「吃醋」、「醋娘子食楊梅」,以為調侃。

B. 如迷宮般的上海弄堂,可以感受到哪些歷史風情

上海不僅僅是一個繁華的大都市,同樣也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走在上海的街道上,也能感受到不一樣的上海故事。在上海眾多繁華的街道上中,愚園路一直都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在這里有著其他道路所沒有的一種氣質。


雖然說這條弄堂看起來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但是當你走進來之後,就能發現不一樣的地方,在這里的主要弄堂當中,會分出幾條側弄,之後又會分出來一條小側弄,很多人以為到這個時候就沒有路的,但是在不起眼的地方,往往會出現一條暗道,走進去之後又是另外一種風景,這也讓很多人感到震驚。

C. 上海老弄堂都各有什麼區別

微微泛紅的實木地板與樓梯,又瞬間展現了這個民宿謙卑的一面。同樣是古樸與現代並存的空間,這間Loft民宿則更有看頭。在簡單上下結構中,增添了多一分玩味,讓入住者有了探索的慾望和可能,室內室外,皆不負花園之名。

(結尾安利一個民宿預訂軟體:以上民宿皆可在KEYS潮宿APP上預訂,這上面的民宿都是星級酒店式的標准布草,與公安聯網確保安全。有喜歡的老弄堂的胖友可以看看。)

D. 海鹽有多少年歷史文化

樓主所說的海鹽是城市,還是從海里提取出來的鹽有多少年的歷史?
如果是城市的話,如下:
秦漢時海鹽境域包括今上海市西南一小部分、奉賢縣西南部(均指古岡身西處)、松江縣東南部、金山縣全境,以及浙江省平湖縣全境與海寧縣部分地區。參稽眾多古籍,四圍境界為: 海鹽縣北沿西松江(今吳淞江),以江為界,江北為秦代古婁縣。明嘉靖與清光緒《海鹽縣志》皆記,今松江(縣名)東北六十里滬瀆(水名),舊海鹽東北境(東堰)。南朝梁蕭綱(後為簡文帝)《浮海石像碑銘》謂:「吳郡婁縣:界松江(吳淞江),之下號曰滬瀆。」當晨滬瀆是古松江下游,直接東流通海,是古海鹽縣與古婁縣分界線。海鹽東臨大海,海岸(今稱「古岡身」)在今嘉定、外崗一帶至漕涇以東,北接古松江,南氨於柘林東。東南一線臨海。海岸以圓弧狀從柘林之南(今海中)向西南方向突出,通過大小金山南,再曲折延伸,頂點經過王(黃)盤山(又名浮山、玉盤山)以南,迄於澉浦南。古海岸有七十二灣。偏西南,從澉浦南經赭山南至古錢唐縣界。西南一西一西北,從古錢唐縣界浙口、赭山北折,狹徑繞硤石(古由拳縣治)南,又折向東北(西鄰古由拳),穿過今松江縣,西北以「三泖之東」為界(三泖屬古長水縣境,有古東江通海),抵古松江。
邑境自東漢末(三國孫吳初)、唐、明分代先後分出海昌(海官,今海寧)、華亭、平湖三縣後才成今域。東漢末年,孫吳雄踞江東,建安五至八年(200—203)析海鹽縣西南境、由拳縣南境地置海昌縣,據明天啟《海鹽縣圖經》記載:「今海寧,自赭山、浙口,西屬紫硤,東並海,至黃灣、烏龍間,舊名鹽官,亦名海昌者,本海鹽南境故地。」即赭山、泊口乃古錢唐縣與古海鹽縣交界處。從赭山、浙口始,西部狹徑延伸,連接紫硤(硤石山),東部與海平列伸展,直至黃灣、烏龍之間,原是古海鹽西南境地。
南朝梁天監六年(507)析海鹽縣東北境置前京縣,今張涇河以東地區屬前京縣,縣治在金山北麓,基城 海鹽縣梁天監七年築。前京縣初隸信義郡,梁末陳初屬吳郡,後又屬屬海寧郡。廢海寧郡為鹽官縣時,前京地還歸海鹽縣,二縣地並入鹽官縣,歸屬杭州。南朝梁中大通六年至大同元年(534—535),又分海鹽縣東北境偏北地置胥浦縣。縣治在胥浦里(今金山縣干巷鎮附近)。其地域東至張涇,西抵長泖,北達橫潦涇(今松江縣泖港鄉北部),東南至海,約支唐捍海塘稍南處。胥浦縣初隸吳郡。太清三年(549)六月隸屬武原郡。縣尋省,至遲在陳永定二年(558),基地並入前京縣(一說復為海鹽東北境),後隨前京縣還歸海鹽縣。
唐天寶十載(751)吳郡太守趙居貞奏割海鹽北境、嘉興東境、崑山南境置華亭縣(即今青浦、松江、金山、奉賢、南匯、上海等縣唐時地,設治於今松江縣城),屬吳郡。明《海鹽縣圖經》謂:「唐華亭,今松江全郡也。里東西廣一百六十,南北袤一百七十三,非盡海鹽地,海鹽居多……聞之長老雲,今華亭南門有××井,石刻海鹽縣字,至今未泐,松治城之為鹽地,尤證也。」析置華亭縣後,海鹽縣北界當即為舊松江府南不包括嘉興府在內的共界(即今江蘇、浙江省共界)。
明宣德四年(1429)三月,巡撫、大理寺正卿胡概以縣地廣賦繁,上書奏請增縣,翌年三月二十八日敕分海鹽縣東北境武原、齊景、華亭、大易四鄉之都里置縣,名平湖,治設當湖鎮,屬嘉興府。
1950年5月,海鹽縣獅嶺鄉劃出第10、11、12三個村給海寧縣,平湖縣騎蓮鄉十個村劃入今海鹽縣元通鄉。1961年12月15日,恢復海鹽縣建制時,獅嶺公社留屬海寧縣。幾年來,海鹽縣境地無變更。
故綜上所述,海鹽歷史悠久,自秦即有,應該有2200多年的歷史了。
至於從海里所提取的鹽的相關情況,樓上已經說明了。
望採納。

E. 請教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的歷史沿革

概況 海鹽是浙江省的一個行政縣,位處杭州灣北側,屬嘉興地區。北距上海118公里,南離省會杭州98公里。全縣陸地面積507.3公里,人口36.4萬。綜合實力百強縣。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海鹽區點陣圖海鹽縣是崧澤文化發祥地之一,距今5000多年前縣境就有先民從事農牧漁獵活動。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縣。因「海濱廣斥,鹽田相望」而得名。建縣以來,海鹽曾四徙縣治,六析其境。秦末縣治陷為湖(柘湖),遷至武原鄉(今平湖市東門外)。 東漢永建(126-131)中,縣治又陷為湖(當湖),南遷至齊景鄉山旁。建安五至八年(200-203)析海鹽西南境、由拳南境置海昌縣(今海寧市)。晉咸康七年(341)縣治遷至馬嗥城。南朝梁天監六年(507),析縣東北境置前京縣。梁中大通六年(534)至大同元年(535),再析縣東北境置胥浦縣。唐開元五年(717),遷縣治於今地。天寶十年(751),割海鹽北境、嘉興東境、崑山南境置華亭縣。元元貞元年(1295)升為海鹽州。明洪武二年(1369)復降為縣。宣德五年 (1430),析武原、齊景、華亭、大易4個鄉置平湖縣。 1949年5月7日,海鹽解放。1950年5月,獅嶺鄉3個行政村劃屬海寧縣,平湖縣10個行政村劃屬海鹽縣。1958年11月21日,撤銷海鹽縣建制,區域並入海寧縣,其中西塘橋、海塘、元通3個鄉劃歸平湖縣。1961年12月15日,復置海鹽縣,轄2個鎮16個公社,獅嶺鄉仍屬海寧縣。1983 年,撤銷公社建鄉。1985年8月,澉浦、通元、西塘橋撤鄉建鎮。隨著經濟發展,又有於城、百步、秦山撤鄉建鎮。1999年,調整鄉鎮行政區劃,轄9個鎮 3個鄉。 2001年10月,鄉鎮行政區劃再次調整優化,轄武原、沈盪、澉浦、秦山、通元、西塘橋、於城、百步8個鎮。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海鹽縣人民政府駐武原鎮棗園中路118號,郵編:314300。代碼:330424。區號:0573。拼音:HaiyanXian。 海鹽縣轄8個鎮:武原鎮、沈盪鎮、通元鎮、澉浦鎮、秦山鎮、西塘橋鎮、歟城鎮、百步鎮。 2000年,海鹽縣轄9個鎮、3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87723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武原鎮110458沈盪鎮35306百步鎮15146石泉鎮18018歟城鎮23747秦山鎮40657澉浦鎮32452通元鎮26424西塘橋鎮19786橫港鄉20335元通鄉18004海塘鄉27390 2005年末,全縣轄武原、沈盪、澉浦、秦山、通元、西塘橋、歟城、百步8個鎮。共有行政村104個,居民委員會23個。年末全縣戶籍人口364302人,比上年減少288人。其中,女性人口183139人,占總人口的50.27%。全年出生人口2502人,出生率為6.87‰;死亡人口2831人,死亡率為7.77‰;遷出人口3635人,遷入人口369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9‰。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 財政收入保持一定增長。全縣財政總收入105011萬元,增長15.4%,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50051萬元,增長17.8%。一般預算支出60658萬元,比上年增長18.3%。 金融機構存貸款穩定。2005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29.33億元,比年初增加12.3億元,其中人民幣存款余額為127.46億元,比年初增加 13.29億元。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96.14億元,比年初增加9.61億元,其中人民幣貸款余額90.62億元,比年初增加5.79億元。年末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78.08億元,比年初增加11.81億元,同比增長18%。 [編輯本段]社會事業 據抽樣調查,2005年末全縣戶籍人口364302人,比上年減少288人。其中,女性人口183139人,占總人口的50.27%。全年出生人口2502人,出生率為6.87‰;死亡人口2831人,死亡率為7.77‰;遷出人口3635人,遷入人口369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9‰。全縣計劃生育率 98.68%,已婚婦女綜合節育率91.89%。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繼續提高。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017元,增長 11.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542元,增長12.4%;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和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分別為10681元和5719元,分別增長1.7%和15.9%。住房條件進一步改善。城鎮家庭人均購建房支出達到2838元,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1.39平方米;農村人均居住消費支出829 元,人均居住面積64平方米。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0.6%和35.9%,因物價上升和進餐館消費增加,均比上年有所上升。年末每百戶城鎮和農村居民家用汽車擁有量分別為5輛和1.3輛。 就業規模繼續擴大。年末城鎮從業人員48505人,增長8.9%,一、二、三產從業人員分別為415人、37291人和10800人;城鎮在崗職工45996人,增長8.1%,城鎮私營和個體從業人員11520人,增長2.8%。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7%。 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年末全縣參加失業保險人數為42000人,與上年持平,年末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2324人,發放失業保險金454.9萬元。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100413人,其中,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職工數為81493人,均增長2.4%;有48108人參加了基本醫療保險,其中有職工 34279人,分別增長9.9%和10.8%。全縣低保對象已從上年的4599人增加到4627人,其中城鎮655人,農村3972人,共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補貼405.3萬元,增長3.5%。 社會福利事業繼續發展。全縣有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9家,床位數863張,比上年增長42.6%,安置人數達233人,增加6.4%;社區服務設施從上年的40個增加到63個。 [編輯本段]歷史名人 海鹽歷代名人輩出。有《搜神記》作者干寶,唐代詩人顧況,水滸大將-雙鞭呼延灼,教育家和出版家張元濟,漫畫家張樂平,改革先鋒步鑫生,作家余華 , 眼鏡大師吳良材等。 [編輯本段]風景名勝 南北湖 南北湖古名永安湖,早在700 年前的南宋就為游覽勝地,素有"小西湖"之稱。南北湖風景區在海鹽縣澉浦鎮西,東起長山閘,西至茶磨山,南自黃沙塢,北到六里堰,面積約30平方公里,是一個湖、海、山俱全,以自然景觀為主,兼有文物古跡和現代建築的旅遊勝地。 從澉浦城出西門,過鳳凰山,約2公里便可到達湖邊。南北湖三面環山,一面臨海,是個瀉湖,水位高6.3米,平均水深1 米。湖中間有一堤名"中湖塘",分湖為二,上為北湖,下為南湖,堤長 500米,東西兩端各有一小橋。 東橋堍有"明星亭",是為當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胡蝶等電影演員來南北湖拍攝電影《鹽潮》而建造的。西橋堍有馨谷亭,系1983年從蔡家山移建於此,紀念民國初年當地一位勇於抗暴扶弱,熱心公益事業的農民朱馨谷。北湖中央有一稱作"湖墩"的小島,北湖邊還有一座清代藏書樓西澗草堂。 鷹窠頂山 南北湖的西南側有一座鷹窠頂山,高186.8米,從山麓至山頂有九曲徑、初憩亭、三休亭、獅頭岩、合掌岩等景點。山上有座雲岫庵,始建於宋代,現有正殿、配殿、山門、石塔等。庵名出自晉陶淵明的"雲無心以出蛐,烏倦飛而知還"的佳句。庵前有"鳥還亭",亭名、廟名密切呼應。庵前有古銀杏大數圍,庵內有水名"雪竇泉",為烹茗佳品。庵右即為鷹窠頂,據說每年農歷十月初一清晨,這里可觀"日月並升"的奇景,自古以來,吸引了大批遊人。 黃沙塢 南北湖風景區處於我國柑橘載植區的北緣,據宋《澉水志》記載已有700多年的種桔歷史。橘區集中於南北湖村及其黃沙塢山村一帶,尤其是「黃沙塢」,面積約一平方公里,內桔園成林,被譽為「浙北桔園」,人稱「世外桃源」。 邑人陸秉仁《黃沙塢觀橘林》詩雲:「黃沙塢內好風光,千樹萬樹橘金黃。幾處樓台秋風里,行人無不叫『好香』!」 「采桔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黃沙塢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山海相連,形成了冬暖夏涼的獨特氣候。春季橘花盛開,香飄數里;秋季果實累累,滿山金黃,是遊人賞橘、品橘、采橘的最佳處。品種有本山蜜桔、紅桔、橙子、香椽、福桔、無核桔、柑等,其中本山蜜桔色澤金黃、甜中略酸、皮薄肉厚汁鮮,最負盛名,年產量千餘噸。 高品質的無公害柑橘來源於科學的管理和先進的農技,常年聘請浙江省柑橘研究所專家為顧問,推廣革新技術,採用復合肥代替單純化肥,天然無農葯殘留,提高柑橘含糖量,據省農科院檢測糖度最高達17度;全面使用生物制劑,每年多次噴灑微量元素,使柑橘吸收氮、磷、鉀、鎂等9種營養成分。2001年,南北湖村注冊「黃沙塢柑橘」品牌,並引進選果機,實施產品包裝化。近年來,黃沙塢柑橘走俏市場,先後獲得「國家級無公害基地」、「浙江省無公害農產品」、「浙江省綠色農產品」、「嘉興市名牌產品」等稱號。 千佛閣 千佛閣位於海鹽縣城武原鎮天寧寺路,始建於唐大歷三年(768),名千佛大寶閣,元末毀。明洪武楚石禪師重建;崇禎元年(1628)再建。清乾隆、同治年間兩次重修。千佛閣面闊27。5米,進深17米,高23米,分上下兩層,總面積一千平方米,重檐式歇山頂。閣四周側腳方形石柱,內為圓形川柏側腳木柱,內柱從地面通屋頂,柱礎為石鼓形。頂用圓椽,蓋筒形青瓦,屋角起翹,懸掛風鈴。全閣共有斗拱136朵。在楓拱、堂軒、廊攀、雀替、隔架等構件上精心雕刻著花卉、鳥獸等圖案,楠木正梁彩繪 「雙龍搶珠」副間彩繪「雲鶴」。1985年至1987年重修,1988年春節竣工開放,趙朴初題額。現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海鹽天寧寺 綺園---中國「十大名園」之一 綺園坐落在縣城武原鎮綺園路。清同治十年(1871)海鹽商人馮纘齋建宅於此,名「三樂堂」。翌年,在宅後的明代廢園上建「綺園」,俗稱」馮家花園」,是馮纘齋將其岳父、清代著名劇作家黃燮清的「倚晴樓」之精華移建而成。解放後,馮氏後裔將宅園捐獻給國家。綺園佔地9887平方米,其中水面佔25%,綠地佔71。4%,建築佔0。25%。園內植物有58科、1158棵,其中百年以上古樹有40餘株。造園特點:以樹木、山、池為主,略略點綴建築,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各得其宜,與今日以風景為主的造園手法相似。綺園能集辦州、揚州兩地園林之精華,頗具江南山林野趣。著名園林專家陳從周稱「綺園」為「浙中數第一」。1963年6月,海鹽縣人民委員會批准綺園對外開放。1981年1月海鹽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被列為「全國十大名園」之一。著名油畫家、書法家、邑人朱乃正為「綺園」題額。 均有時花,如春有迎春、玫瑰,夏有荷花、月季,秋有菊花、木犀,冬有水仙、臘梅。群芳爭艷,燦爛如錦。遊人信步園中,怎麼不神清氣爽!搖綴,翠蓋如雲。最引遊人逗留的是北山崖下之古藤,有碗口粗,如黃蟒蟠軀。根部離地尺許,可坐、可盪、可爬、可攀。樹綠、水綠,在遍是綠色的視野中,岸邊、草坪、路邊、山上,一年四季均有時花,如春有迎春、玫瑰,夏有荷花、月季,秋有菊花、木犀,冬有水仙、臘梅。群芳爭艷,燦爛如錦。遊人信步園中,怎麼不神清氣爽! 一般的江南文人私家園林,往往園中廳堂館舍較多,而綺園的布局構思卻不落窠臼。全園的亭台榭軒只有四處。一是西南入口處的主廳潭影軒,較寬大敞亮,可容近百人。二是北山頂的依雲享,居全園最高,又名望海亭。再是北山腳下、東池邊的滴翠享,與東堤罨畫橋及其北堍的合抱樟樹隔池相映,又與周圍山水翠木和諧配合,組成一片旖旎的風光。電視劇《紅樓夢》寶釵撲蝶一戲就在這一帶拍攝。最後就是大池西北的水閣小築。憩歇閣中,憑欄眺望,全園景色盡收眼底。 張元濟圖書館 張元濟圖書館坐落在縣城武原鎮文昌東路,是為紀念我國傑出的出版家、教育家、版本目錄學家張元濟先生而建造的,陳雲同志為圖書館題寫館名。1987年落成,佔地8000餘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是一座具有民族風格、體現江南園林特色的仿古建築。院內黛瓦粉牆、曲橋卧波、閣亭相接、自然成趣,是一個安靜、舒適、典雅的讀書園地,蜚聲海內外。圖書館現有藏書15餘萬冊,除了具有一般縣、市級公共圖書館的職能外,還有其自身的兩大特色:一是專設了張元濟先生紀念室,陳列保存著張元濟先生的著作、手稿和生平事跡資料,供研究參觀之用;二是設置了商務印書館版本閱覽室,保存和陳列著商務印書館100年來的出版物,其中一套《四部叢刊正編》精裝150冊,已成為大陸收藏的台灣商務版之孤本。 杭州灣跨海大橋(Hangzhou Bay Bridge) 是一座橫跨中國杭州灣海域的跨海大橋,它北起浙江嘉興海鹽鄭家埭,南至寧波慈溪水路灣,全長36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比連接巴林與沙特的法赫德國王大橋還長11公里,成為繼美國的龐恰特雷恩湖橋後世界第二長的橋梁。 杭州灣跨海大橋是國道主幹線-同三線跨越杭州灣的便捷通道。大橋北起嘉興市海鹽鄭家埭,跨越寬闊的杭州灣海域後止於寧波市慈溪水路灣,全長36Km。大橋建成後將縮短寧波至上海間的陸路距離 120餘公里,從而也大大緩解已經擁擠不堪滬杭甬高速公路的壓力,形成以上海為中心的江浙滬兩小時交通圈。 大橋總投資預計超過160億人民幣,其中大橋36公里,118億;北岸連接線29.1公里,17億;南岸連接線55.3公里,34億。來自民間的資本佔了總資本的一半,包括雅戈爾、方太廚具、海通集團等民營企業都參與了對大橋的投資。大橋收費年限為30年,收費標准預計為55元/輛。 杭州灣跨海大橋按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設計,設計時速100Km/h,設計使用年限100年,總投資約118億元。大橋設南、北兩個航道,其中北航道橋為主跨448m的鑽石型雙塔雙索麵鋼箱梁斜拉橋,通航標准35000噸;南航道橋為主跨318m的A型單塔雙索麵鋼箱梁斜拉橋,通航標准3000噸。除南、北航道橋外其餘引橋採用30~80m不等的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結構。杭州灣跨海大橋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或在建的最長的跨海大橋,大橋主體工程確保2003年內順利開工建設,2008年建成,2008年6月通車。 2001年9月成立項目公司,大橋建設投資額為118億,資本金為38.5億元。其中,寧波方佔90%股份,嘉興方佔10%股份。公司資本金中民營企業投資佔到50.25%。本項目商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浦發銀行等四家銀行貸款70億元,已簽訂貸款協議。 大橋本身的經濟效益是吸引投資者看好的重要基礎。據交通流量調查推測,2009年通過大橋的車流量達5.2萬輛,2015年達8萬輛,2027年達9.6萬輛。經測算,大橋財務內部收益率將達8.03~10.1%,投資回收期14.2年,投資回報率15.10%(不含建設期)、12.58%(含建設期) 。 亞洲最大高速公路互通樞紐 由於原來交通閉塞而被稱為交通末梢的海鹽,其北大門將崛起亞洲目前最大的高速公路互通樞紐。正在建設中的杭州灣跨海大橋北岸接線第四合同項目———海鹽樞紐工程,將使杭浦(杭州—浦東)、乍嘉蘇(乍浦—嘉興—蘇州)和杭州灣跨海大橋北岸連接線3條高速公路大動脈實現互連互通,海鹽在兩年內將成為長三角重要的交通神經中樞。 目前這座氣勢恢弘的高速公路互通樞紐已初現雛形。「作為一下子連通三條高速公路的互通工程,光土石方就達上百萬方,橫跨乍嘉蘇一條高速公路就有6座立交橋梁,無論從工程量還是從公路網路密集程度來說,這個樞紐工程在目前屬亞洲最大。」項目部總工程師方林勝說。 總投資6億元的整個互通工程佔地1200公頃(1平方公里100公頃),整個工程預計明年10月完成土建工程,二期工程將在2007年年底前後完工並正式通車。 中國核電之源--秦山核電站 秦山核電站坐落於海鹽縣秦山雙龍崗,面臨杭州灣,背靠秦山,這里風景似畫、水源充沛、交通便利,又靠近華東電網樞核電站紐,是建設核電站的理想之地。秦山核電站是我國第一座自己研究、設計和建造的核電站,一期工程額定發電功率30萬千瓦,採用國際上成熟的壓水型反應堆,1984年破土動工,1991年12月15日並網發電,設計壽命30年,總投資12億元。廠區主要包括七個部分:核心部分、廢物處理、供排水、動力供應、檢修、倉庫、廠前區等。全廠設備約28,000餘台件,由國內585個工廠和10餘個國家(地區)供貨,汽輪機、發電機、蒸汽發生器、堆內構件、核燃料元件等重要設備都由我國自己製造,進口設備主要有反應堆廠房環形吊車、壓力殼、主泵等,電站動力裝置主要由反應堆和一、二迴路系統三部分組成。秦山核電站設計廣泛採用了國外現行壓水堆核電站較成熟的技術,並進行了相當規模的科研和試驗工作,始終把安全放在首位。為阻止放射性物質外泄,設置了三道屏障,第一道鋯合金管把燃料蕊塊密封組成燃料元件棒;第二道為高強度壓力容器和封閉的一迴路系統;第三道屏障則為密封的安全殼,防止放射性物質外泄。加外還有安全保護系統、應急堆蕊冷卻系統、安全殼、噴淋系統、安全殼隔離系統、消氫系統、安全殼空氣凈化和冷卻系統、應急柴油發電機組等,使反應堆在發生事故時,能自動停閉和自動冷卻堆蕊。秦山核電站的建成結束了中國大陸無核電的歷史,投產以來,機組運一直處於良好狀態,成為中國自力更生和平利用核能的典範。 中國國際緊固件五金城 中國國際緊固件五金城位於海鹽經濟開發區鹽北路,距杭州灣跨海大橋和亞洲最大的高速公路互通樞紐僅數公里路程。項中國國際緊固件五金城規劃圖目凈佔地面積335畝,總規劃建築面積50萬平米,按展示交易、商務配套、國際展示采購中心和倉儲物流配套四大功能分區,設有2千多間鋪位。由36萬平米主體交易區和14萬平米倉儲物流配套區構成:其中產品交易區建築面積22萬平方米,標准鋪位每間約110平方米;國際展示采購中心建築面積8萬8千平方米,商務配套區建築面積5萬2千平方米,另外還有約14萬平方米的倉儲物流配套;中國國際緊固件五金城將以50萬平方米的總體量和完善的項目規劃,建設成為專業化、規模化、現代化的全球最大緊固件博覽采購中心。

F. 崑曲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曲種之一至今已經有多少年

崑曲(Kun Opera),又稱昆劇、崑腔、崑山腔,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傳統專文化藝術中的珍屬品。
貫雲石做過翰林學士,深受漢族的思想與文學的影響,愛慕江南風物,憧憬恬靜閑適的生活,後辭官不做,隱居江南,改名「易服」,在錢塘賣葯為生,自號「蘆花道人」。他善作散曲。他所創的曲調,傳給浙江澉浦楊氏,後稱為「海鹽腔」,流傳至明代,為「崑腔」的先驅。自明代中葉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崑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被譽為「百戲之祖」。崑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念語音為「中州韻」。
--摘自網路「崑曲」

G. 海鹽這個地名的由來——歷史淵源

海鹽地處沿海,生產食鹽。《太平寰宇記》卷九十五「海鹽縣(南九十里原十鄉)本吳郡武原鄉。秦置海鹽縣,漢因之,屬會稽郡。又按(吳君記)雲,海濱廣 斥,鹽田相望,即海鹽與鹽官之地同也。」今天,海鹽鹽業雖已廢黜,但從場前、五團、八團、北團和湯家團等一些沿海地名上,還可以看出歷史上產鹽的痕跡。
海鹽縣是崧澤文化發祥地之一,距今5000多年前縣境就有先民從事農牧漁獵活動。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縣。因「海濱廣斥,鹽田相望」而得名。建縣以來,海鹽曾四徙縣治,六析其境。秦末縣治陷為湖(柘湖),遷至武原鄉(今平湖市東門外)。 東漢永建(126-131)中,縣治又陷為湖(當湖),南遷至齊景鄉山旁。建安五至八年(200-203)析海鹽西南境、由拳南境置海昌縣(今海寧市)。晉咸康七年(341)縣治遷至馬嗥城。南朝梁天監六年(507),析縣東北境置前京縣。梁中大通六年(534)至大同元年(535),再析縣東北境置胥浦縣。唐開元五年(717),遷縣治於今地。天寶十年(751),割海鹽北境、嘉興東境、崑山南境置華亭縣。元元貞元年(1295)升為海鹽州。明洪武二年(1369)復降為縣。宣德五年 (1430),析武原、齊景、華亭、大易4個鄉置平湖縣。

H. 古代制鹽的過程全解

中國古代的海鹽、湖鹽、井鹽,大體都是取鹵做原料,或柴火煎熬,或者風吹日曬,水分蒸發後便能得到鹽。

1、宋代以前的海鹽製造,全出於煎煉。海鹽是刮土淋鹵,取鹵燃薪熬鹽。海鹽鍋煎之法和用具,歷經元、明、清各代更替,並無明顯差異。嶗山青鹽遲到清光緒二十七年也就是1901年,鹽民才用溝灘之法,改煎為曬,從而結束了煎鹽的歷史。

2、從北宋開始,海鹽出現曬法。但是由於技術的原因,效果並不太好,所以煎鹽仍多於曬鹽。

3、到了清末,海鹽各產區大都改用曬制之法,技術逐漸完善起來。那些沿海岸線架設的燃燒了幾千年的燒鍋煎鹽設備,自然成了歷史的陳跡。

4、在南方如海南島地區,陽光充足,是曬鹽理想的場所。最簡便的方法是用經過太陽曬乾的海灘泥沙澆海水過濾,製成高鹽分的鹵水,再將鹵水存在池中,在陽光下蒸發結晶成鹽。

5、井礦鹽的生產分為采鹵和制鹽兩個環節,古代提取天然鹵法的方法多為提撈法,現代則有氣舉法、抽油采鹵法、自噴采鹵等方法。在岩鹽型礦區大多採用鑽井水溶開采方法,有的採用單井對流法,有的採用雙井水力壓裂法。古代井鹽制鹽採用煎法,與海鹽煎法相似。

6、湖鹽分為原生鹽和再生鹽,主要採用採掘法或灘曬法生產。有些鹽湖經過長期蒸發,氯化鈉沉澱湖底,如柴達木盆地的鹽湖,歷經數千萬年變化形成了干湖,鹽晶暴露在表面,不需經過加工即可直接挖取。湖鹽生產採用灘曬法的歷史悠久,與海鹽早期生產工藝不同。

I. 上海還有老弄堂么

有的。今來日的上海雖然摩天源樓宇密集,但以前的部分老房子(花園洋房和石庫門房子),和老弄堂被保存了下來。
參考資料----全游網上海概況:
http://www.3608.com/city/c_intro_2.html

J. 人類曬制海鹽是從什麼時代開始的

古時的人並不將天然鹽看作是鹽,而是稱之為鹵。古代人工最早採制的鹽,可能是海鹽。古籍記載,炎帝(一說神農氏)時的宿沙氏開創用海水煮鹽,史稱「宿沙作煮鹽」。宿沙氏其人,只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實際上用海水煮鹽,應當是生活在海邊的古代先民經過長期摸索和實踐創造出來的。也許宿沙氏將煮鹽的方法提升推廣,後人也就將採制海鹽的發明權歸到了他的頭上。

湖鹽又稱池鹽,內陸的鹽湖,由於受乾燥氣候影響,能夠自然生成結晶鹽。歷史上古老的河東鹽池,就是藉助風和太陽的蒸發作用,自然生成食鹽,史稱「解鹽」、「潞鹽」或「河東鹽」。河東鹽池很早就出現在史籍的記載中,鹽池采鹽的歷史也許並不比海鹽晚。

現在青海省境內的察爾汗鹽湖、茶卡鹽湖即盛產這種池鹽。池鹽具有自然結晶的特點,晉人王著《洛都賦》雲,「河東鹽池,玉潔冰鮮,不勞煮沃,成之自然」,是說池鹽不需火煮,自然可得。河東鹽池地處黃河流域,可見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古代先民,應當很早就接觸到這種天然池鹽。

現在很難確定池鹽與海鹽的發現及食用孰先孰後,因為海鹽也可由滯存淺灘的海水經風吹日曬,因蒸發作用而自然結晶生成。生活在海邊的古代先民也會很早發現並食用這種自然結晶生成的天然海鹽。

自然生成的池鹽和海鹽,以及露出地表的岩鹽,自然溢流外泄的鹽泉和隨地可得的土鹽,只要在生成這些天然鹽的地域內有人類活動,先民總會或遲或早發現它。只是由於時代久遠,也就不易判定池鹽與海鹽發現的時序先後。

井鹽出現也許稍晚一些,依文獻記述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巴蜀地區。《華陽國志》說是知天文地理、識水脈的李冰發明了鹽井開鑿技術。李冰在治水的同時,勘察地下鹽鹵分布狀況,鑿出了鹽井。成都等地曾出土一批鹽井畫像磚,形象地再現了古代井鹽生產。

古代采鹽之法

中國古代的海鹽、湖鹽、井鹽,大體都是取鹵做原料,或柴火煎熬,或風吹日曬,水分蒸發後便能得到鹽。

宋代以前的海鹽製造,全出於煎煉。海鹽是刮土淋鹵,取鹵燃薪熬鹽。海鹽鍋煎之法和用具,歷經元、明、清各代更替,並無明顯差異。嶗山青鹽遲到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鹽民才用溝灘之法,改煎為曬,從而結束了煎鹽的歷史。

煎鹽耗費大量柴草,費工費力。從北宋開始,海鹽出現曬法,由於技術的原因,效果並不太好,所以煎鹽仍多於曬鹽。到了清末,海鹽各產區大都改用曬制之法,技術逐漸完善起來。那些沿海岸線架設的燃燒了幾千年的燒鍋煎鹽設備,自然成了歷史的陳跡。

在南方如海南島地區,陽光充足,是曬鹽理想的場所。最簡便的方法是用經過太陽曬乾的海灘泥沙澆海水過濾,製成高鹽分的鹵水,再將鹵水存在池中,在陽光下蒸發結晶成鹽。

井礦鹽的生產分為采鹵和制鹽兩個環節,古代提取天然鹵法的方法多為提撈法,現代則有氣舉法、抽油采鹵法、自噴采鹵等方法。在岩鹽型礦區大多採用鑽井水溶開采方法,有的採用單井對流法,有的採用雙井水力壓裂法。古代井鹽制鹽採用煎法,與海鹽煎法相似。

湖鹽分為原生鹽和再生鹽,主要採用採掘法或灘曬法生產。有些鹽湖經過長期蒸發,氯化鈉沉澱湖底,如柴達木盆地的鹽湖,歷經數千萬年變化形成了干湖,鹽晶暴露在表面,不需經過加工即可直接挖取。湖鹽生產採用灘曬法的歷史悠久,與海鹽早期生產工藝不同。

海陸取鹵,日曬火煎,煮海熬波,鹵水成鹽。讓人頗費思索的是,煎鹽那樣費力,歷史上卻一直在採用這個方法。在西南有的井鹽區因為煎鹽,將周圍的樹木砍伐光了,不僅造成了環境的破壞,最後也使得鹽井因缺乏燃料而停產。當然那也是不得已的事情,西南井鹽產區光照少,鹽工們不可能想到讓太陽來曬鹽。不過東部海鹽產區並不缺少光照,但曬鹽開始的時間依然很晚,似乎不完全是技術問題。倒是池鹽的曬鹽技術出現很早,發展也很成熟。可是這進步的技術,為什麼沒有在更早的時候影響到海鹽生產呢?

閱讀全文

與老海鹽哪個弄堂歷史最悠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