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最悠久的粽子是哪裡

歷史最悠久的粽子是哪裡

發布時間:2021-02-20 19:54:43

1. 歷史最悠久的粽子是哪一種

歷史最悠久的粽子:
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
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

都是春秋時期的。

2. 哪裡的粽子最出名 各地粽子大盤點

3、最小資的粽子——北京粽子 上榜理由 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其特點是個頭較小,為斜四角形。市場上供應的大多數是糯米粽,北京大約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純用糯米製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後蘸糖或者蜂蜜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小棗具有舒筋活血、降低膽固醇的功效。第三種是豆沙粽,還能清熱解毒,比較少見。粽子煮熟後晶亮甜美,油潤清香。北京粽子多選用上乘的選料,傳統手工的加工程序,精緻小巧,美味又健康,因此可是很多白領小資的最愛哦! 老北京人過端午 掛菖蒲插艾葉 在北京,民間信仰認為五月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老北京人過端午節時大多在院門前和房檐掛菖蒲插艾葉。關於這個習俗也來源於贊揚善德文化:傳說唐末農民起義軍黃巢在行軍中遇到一位逃難的婦女,此女人抱著大的孩子,領著小的孩子,黃巢問她為何不抱小的孩子?女人答:大孩系鄰居所託帶,不敢有閃失;小孩是己生,故用手牽之。黃巢感嘆,命她在端午日家門前掛菖蒲、艾葉,可避兵災。該婦女將此做法傳告了鄉親,於是全村平安,以至成俗。 葫蘆花帶「福祿」 北京人喜歡葫蘆,因為葫蘆是「福祿」的諧音。紅色毛邊紙剪成葫蘆,裡面收進「五毒」圖案,稱為「葫蘆花」,自農歷四月末就有小販在街上叫賣了。葫蘆花據說能辟「五毒」,五月一日貼出,五月五日午時摘下扔掉,稱為「扔災」。除貼葫蘆花外,還有貼以鍾馗為題材「硃砂判兒」的,有貼黃表紙上寫有咒語的「天師符」的,其目的均是為了驅邪辟毒。 「鬥百草」 到了端午這一天,京城兒童還喜歡玩一種叫鬥百草的游戲,參加游戲的人兩人持草相對站立,雙手持草,各持一草或花莖的兩端。游戲開始後,二草相勾,雙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誰的草或花莖被對方拉斷誰為輸,然後用「打贏家」的順序賽下去,直至選出最後勝利者。這就要求參賽者在參賽前注意尋找那些草或花莖韌的做為自己的「選手」,無形中形成識別花草的要求。那種能「斗」倒各草的「選手」,則成為大家公認的當日「百草王」。 4、歷史最悠久的粽子——西安的蜂蜜涼粽子 上榜理由 蜂蜜涼粽子始於唐代,是由唐韋巨源宴請中宗皇帝的「燒尾宴」上的「賜緋含香粽」演化而來的,注釋是「蜜淋」,意思是給粽子淋上蜂蜜。在涼粽子上淋上蜂蜜,是一種理想的夏令食品。具有涼甜芳香、沁人肺腑的特點。主要原料是糯米、蜂蜜。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述當時唐長安城裡「庾家粽子,白瑩如玉」。唐元稹詩雲:「彩縷碧筠糭,香粳白玉團。」這些都充分說明,遠在一千多年前的古長安,上自宮廷,下至市肆民間,以糯米加蜂蜜製成的粽子,已成為膾炙人口的風味佳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它逐漸演變為今天的蜂蜜涼粽子。所以西安的蜂蜜涼粽子,歷史最悠久當之無愧。 陝西人過端午 在陝西,興安州的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5、輩份最大,資格最老的粽子——山東黃米粽子 上榜理由 在諸多品種的粽子里,當首推山東黃米粽子。選用上等的黃黏米包裹的粽子黏糯,夾以小紅棗,特點是製品風味獨特,食用時,可根據食客習慣,佐以白糖,增加甜味,非常的清新美味哦! 山東人過端午 多種方式就辟邪 山東過端午,最有特色的是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 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可是非常的講究哦! 6、最辣的粽子——四川辣粽 上榜理由 說到最辣的粽子,哪個地方的人最愛吃辣,就自然而然想到四川的粽子了。四川人喜歡吃辣,所以粽子也有甜辣之分,四川的辣粽,因製作講究、工藝復雜,口味獨特,是四川千古流傳的名點小吃之一。四川的椒鹽豆粽別具特色,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再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後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四川的辣椒熏魚粽,因為當地多山高林密空氣濕度大,人們愛用紅椒加上煙熏魚包粽子,吃完一個粽子會辣出一身汗。四川的辣棕一般用竹葉包,如沒有竹葉,葦葉也行。每邊三片葦葉,折成斗形。包好了,和拳頭差不多大。接下來煮粽子,加冷水,大火燒滾,再用小火燜,讓粽子留在裡面自然冷卻就做好了。吃起來外焦里嫩,頗具風味。美食駐地:如果有機會去四川,是一定要去當地嘗嘗這種特殊口味的辣棕哦! 四川人過端午 四川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下,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

3. 中國粽子有什麼歷史

粽的歷史悠久,春秋來時期,用菇自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在戰國時代,楚國三閭大夫及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自盡後,百姓為了防止魚類破壞屈原的屍體,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讓魚吃米飯而不去咬屈原的遺體。

另說則是用來祭祀屈原的供品。粽子一直是端午的必備的食品,除了紀念屈原之外,江蘇等地,粽子被認為跟伍子胥信仰有關。當地記載:「鄉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西晉周處《風土記》寫道:「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齊民要術》卷九引《風土記》記述粽子「蓋取陰陽尚相褁未分散之時像也」。

南梁時五月五日作粽,並在筒粽上蓋楝葉、以五彩絲線纏之。《續齊諧記》傳說光武帝建武年中,長沙人區曲見自稱「三閭大夫」的人謂:「聞君當見祭,甚善。常年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當以楝葉塞其上,以彩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所憚。」

4. 最早的粽子產於哪個時期

歷史上關於粽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說文新附•米部》謂「糉,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說文•夂》:「葼,斂足也。」義為鳥飛時收斂腿爪。《集韻•送韻》:「糉,角黍也。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記載見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注雲:端,始也,謂五月初五也。四仲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同
「鴨」),春孚雛,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二節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清楚說明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
明清以後,粽子多用糯米包裹,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編輯本段]民間傳說
從南北朝以後,民間開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
南朝梁的吳均(467—520)在《續齊諧記》中寫道:「陰歷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
。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
另外的說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屍體被江里的魚吃掉,於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魚。
粽子與屈原關聯的說法,由於其浪漫主義色彩,而被廣為傳頌。粽子在文人歌賦中屢有出現。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寫道:「彩縷碧筠糭,香粳白玉團。」
宋代楊無咎在齊天樂端午中寫道:「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午。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裊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

5. 最早的粽子產於哪個時期

歷史上關於粽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說文新附•米部》謂「糉,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說文•夂》:「葼,斂足也。」義為鳥飛時收斂腿爪。《集韻•送韻》:「糉,角黍也。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記載見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注雲:端,始也,謂五月初五也。四仲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同 「鴨」),春孚雛,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二節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清楚說明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 明清以後,粽子多用糯米包裹,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編輯本段]民間傳說 從南北朝以後,民間開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 南朝梁的吳均(467—520)在《續齊諧記》中寫道:「陰歷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 。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 另外的說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屍體被江里的魚吃掉,於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魚。 粽子與屈原關聯的說法,由於其浪漫主義色彩,而被廣為傳頌。粽子在文人歌賦中屢有出現。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寫道:「彩縷碧筠糭,香粳白玉團。」 宋代楊無咎在齊天樂端午中寫道:「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午。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裊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

6. 粽子的來歷 簡介

粽的歷史悠久,春秋時期,用菇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在戰國時代,楚國三閭大夫及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自盡後,百姓為了防止魚類破壞屈原的屍體,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讓魚吃米飯而不去咬屈原的遺體。

另說則是用來祭祀屈原的供品。粽子一直是端午的必備的食品,除了紀念屈原之外,江蘇等地,粽子被認為跟伍子胥信仰有關。當地記載:「鄉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西晉周處《風土記》寫道:「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齊民要術》卷九引《風土記》記述粽子「蓋取陰陽尚相褁未分散之時像也」。

南梁時五月五日作粽,並在筒粽上蓋楝葉、以五彩絲線纏之。《續齊諧記》傳說光武帝建武年中,長沙人區曲見自稱「三閭大夫」的人謂:「聞君當見祭,甚善。常年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當以楝葉塞其上,以彩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所憚。」

(6)歷史最悠久的粽子是哪裡擴展閱讀:

一、趣事

1、地球上最早

江西德安縣文物部門於1988年9月在一座宋代古墓里發現了兩個實物粽子,據考證,這是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實物粽。

該古墓位於德安縣城郊,葬於公元1274年。墓主右手拿一根長40厘米的桃枝,桃枝上吊有兩個棱形粽子。

粽子長6厘米,寬3厘米,分別系於桃枝兩邊,外皮為粽葉,薴麻捆紮。專家介紹,早期粽子有祭奠之意,放入棺木中以示親屬的哀悼。兩個粽子成雙成對,象徵吉祥如意。

2、歷史最悠久

西安的蜂蜜涼粽子,載於唐韋巨源《食譜》。特點是只用糯米,無餡,煮熟後晾涼,吃時用絲線勒成薄片,澆以蜂蜜與黃桂醬――白糖腌桂花醬。

大肉粽產於廣西南寧,每隻重約兩斤,以肥豬肉、綠豆為餡,清香、軟糯、甘潤、膏腴不膩。

廣西壯族出現過最大的粽子,它是將芭蕉葉墊在一個特大的方形籠格中,內放50公斤淘凈並拌有醬油的糯米,再拌入一隻去皮骨、切成小方塊的豬腿的肉,面上覆一層芭蕉葉,隔水蒸熟,這種粽子壯族人叫「口粽粑」,可供一家三口吃兩個月。

據香港的媒體介紹,香港有9位老人,曾經包了1隻重36公斤的粽子,供250人食用。1989年端午節,台灣彰化縣曾製作一隻特大粽子,重達350公斤。廣東一帶包的粽子個兒特大,煮熟後1隻粽子端到桌上,四個年輕人居然沒法將它吃掉。

三、體積最小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廟,綠波廊、湖心亭兩處皆有。長約寸許,形如枕頭,火腿為餡,小巧清鮮;湖心亭以為茶食,甚妙。

在上海一些酒樓飯館中,宴席點心供應「迷你粽」,小得像手指一般,每50克糯米加4小塊火腿,可包4隻小粽子,白線纏綠葉,玲瓏淡雅,真象一件工藝品,讓人愛不釋手,捨不得剝而吃之。

四、最早速凍品種

1995年,三全食品研製出了中國食品行業第一顆速凍粽子,至今堅持推動粽子行業的發展創新。


7. 粽子最出名的是哪裡的

五芳齋粽子號稱「江南粽子大王」,以糯而不爛、肥而不膩、肉嫩味香、咸甜適中而著稱。如今,嘉興五芳齋粽子因其滋味鮮美、攜帶方便、食用方便而備受廣大旅遊者厚愛,有「東方快餐」之稱。產品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地,並還獲得了首屆國貨精品獎、96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等榮譽稱號。 嘉興盛產粽子,嘉興粽子以五芳齋最為著名。50多年前,人們就將粽子大王的桂冠戴在它的頭上,小小粽子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稻米之鄉嘉興的一種象徵,被譽為飲食文化的代表,對外交流的使者。 粽子文化節 據清乾隆年間《古禾雜談》一書記載:嘉興粽子,昔日有白水粽、紅棗粽、赤豆粽、豆板粽和鹼水粽,俗稱五芳。傳承悠久的稻作文化和飲食文化,五芳齋粽子於1921年問世。當時以彈棉花為業的浙江蘭溪人張錦泉先生,在春夏季彈棉花生意清淡之時,於嘉興北大街孩兒橋堍設攤賣粽子。他的粽子外形較為別致,沿用了蘭溪一帶四角交叉立體長方枕頭形,加上選料、製作考究,風味獨特,招徠了很多顧客。十多年後,張先生召集了幾名蘭溪老鄉,在嘉興當時最熱鬧在張家弄口,租間門面開了首家五芳齋粽子店,經營火腿雞肉粽、重油夾沙粽。事隔數年,嘉興人馮昌年、朱慶堂兩人在這家店對面和隔壁也開設了合記和慶記兩家五芳齋。三家呈品字形分布的五芳齋粽子店,一時成了嘉興這座江南古城的獨特風景。且說三位五芳齋的老闆都誇耀自己是老牌正宗,各自在用料、配方、包裹、燒煮等方面動足腦筋,做起了粽子經。如此激烈的競爭,促使粽子選料日益考究,配製方案日趨完善,口味日趨精美,嘉興張家弄五芳齋由此聲譽鵲起,馳名江南。 張家弄是老嘉興的鬧市口,店鋪多,戲館子也多。五芳齋的創始人很懂得掌握生意火候,每逢戲一散場,店家就把粽子鍋蓋打開,濃郁的香味四處飄散,直鑽鼻孔,行人不由自主地踏進店門品嘗一番。老一輩嘉興人回憶說,那時候粽子是用桑柴燒的,柴香合著粽香,那香味真饞人,整條街上都能聞到。 經過舊城改造,昔日的張家弄早已不復存在。56年公私合營當中,三家五芳齋握手言和,走到一起,還吸收了嘉興東門宣公橋堍的香味齋粽子店,合成了新的嘉興五芳齋粽子店。他們拿出各自的粽子經,互相切磋,融合創新,這家19名職工、注冊資金為500元的五芳齋粽子店,憑借其傳統的裹粽絕技,稱雄市場。 粽子全國各地都有,何以嘉興五芳齋的粽子能獨享粽子大王的美名呢?五芳齋的傳人回答說,這與它用料、製作考究,風味獨特並永葆品質特色恆久不變是密不可分的。

閱讀全文

與歷史最悠久的粽子是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